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更与环境变迁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2.了解生物进化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和环境变更对地球生物的影响。3.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人地协调发展的必定要求。学问导引一、生物进化、灭亡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亡(1)物种衰退和灭亡的缘由: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更。(2)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亡时期见下表。时期全部灭亡部分灭亡古生代末期原始鱼类、古老两栖类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中生代末期恐龙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生物与环境有着特别亲密的关系。一方面,生物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它不能脱离环境,而必需依靠并适应环境,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建者,它作为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特别特殊、重要的作用。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并能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实力。2.产业革命以来,自然地理环境的变更(1)缘由: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2)实例: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造成全球平均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通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2)不利影响: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3)启示:敬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留意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爱护的关系。不同发展程度国家所存在的环境问题不同。发达国家或地区多环境污染问题,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多生态破坏问题。探究点一生物的进化、灭亡与环境[核心归纳]利用结构图表表示生物进化对环境变迁及环境变迁后对生物灭亡的影响。eq\x(状元随笔)利用生物进化演化规律确定地层时代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相同或相像的化石。因此,可以依据古生物的演化规律,利用化石来确定地层的依次和时代,利用生物化石可以复原生物的生活时代和古地理环境。例如:在暖和广袤的浅海环境中,可以形成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在湿热的森林茂密地区,可以形成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等。[应用体验]读下面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A.干燥,冷热多变B.全球气候分异明显C.潮湿,森林茂密D.寒冷,冰雪广布解析:细致看图,明确图中化石的地质年头。如含三叶虫化石的为古生代早期地层,含鱼类化石的为古生代中期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含裸子植物化石的为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地层。第1题,图中①为中生代地层,图中②为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地层,图中③④均为古生代地层。第2题,煤炭是地质史上的森林埋藏到地下,经过困难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答案:1.D2.C3.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问题。(1)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悬崖出现在________处,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缘由是____________。(2)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_______,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_______,早期人类遗迹应当到数码________代表的地层中去找寻。(3)地球演化过程中,灭亡的恐龙等生物种属不行复生,这说明白地理环境的演化具有________性。解析:第(1)题,背斜处岩层上凸,向斜处岩层下凹,断层处岩层断裂错开。从地表形态看,断层处往往发育有悬崖,向斜往往成山,而背斜往往成谷。背斜(甲处)成谷是因为背斜处受张力影响,岩石破裂,简单受到外力侵蚀变成凹地(或谷地)。第(2)题,三叶虫化石形成在古生代早期地层(即④层);恐龙蛋化石形成在中生代地层(即②层);早期人类遗迹则会保留在新生代地层(即①层)。第(3)题,结合题干图示信息,不难得出地理环境的演化具有不行逆性的结论。答案:(1)背斜向斜断层丙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受张力作用影响,岩石破裂,因此更简单受到外力侵蚀,地势渐渐降低而形成山谷(2)④②①(3)不行逆探究点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核心归纳]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2.图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箭头①指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2)箭头②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3)箭头③、④指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爱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供应实力,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实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4)箭头⑤、⑥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有的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有的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eq\x(状元随笔)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环境植物作用大气圈变更原始大气的成分,形成现代大气水圈参与水循环,变更水圈的化学成分及分布岩石圈参与岩石形成,促进岩石风化,加快土壤形成气候调整气候,大自然的总调度室生态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城市吸烟滞尘、过滤空气、降低噪声、美化环境[应用体验]读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联系图,回答1~2题。1.关于图中序号的含义,表述不正确的是()A.①为生产规模过大B.②为过度利用自然资源C.③为生产活动遵循自然规律D.④为破坏生态环境2.下列关于该图所反映的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说明错误的是()A.人类必需停止开发资源,复原自然环境原始面貌B.人类与自然环境具有对立性C.必需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D.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向恶性循环方向发展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人口过多会导致生产规模过大,从而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人口素养过低,生产活动会违反自然规律,通过破坏生态环境来获得资源,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第2题,该图说明人与自然环境具有对立性,假如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就会使环境向恶性循环方向发展,故我们必需要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停止开发资源、复原自然环境原始面貌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是不合理的。答案:1.C2.A3.读图甲和图乙,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世纪90年头,××政府在气候变更专业委员会(IPCC)发布的一项报告中指出:使全球气候逐步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在能源利用与森林砍伐中使CO2浓度增加。图甲是在南极萨布尔基地冰穴测定的大气中CO2体积分数的历史数据,图乙是地球上的碳循环示意图。(1)造成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缘由有(多选)()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过度砍伐森林C.人口剧增,呼出的CO2增多D.大量运用煤、石油、自然气作燃料(2)你认为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将会给世界沿海城市带来什么影响?(3)为避开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人类应实行哪些措施?解析:第(1)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释放二氧化碳和植物汲取的二氧化碳削减。第(3)题,治理全球变暖的趋势可结合其形成的缘由分析,包括削减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削减对植被的破坏,爱护植被等措施分析。答案:(1)BCD(2)CO2含量增多,导致全球变暖,从而使得极冰溶化,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会沉没沿海低地。(3)植树造林,限制人口数量,削减化石燃料的运用,推广节能技术,运用清洁能源等。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验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更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亡。据此回答1~3题。1.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A.20亿年前B.14亿年前C.0.7亿年前D.6亿年前2.揭开蒸蒸而上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生物是()A.原核细胞生物B.爬行动物C.真核细胞生物D.无脊椎动物3.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无影无踪的地质历史时期是()A.古生代末期B.中生代末期C.古生代寒武纪D.新生代解析:第1题,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14亿年前。第2题,无脊椎动物是揭开蒸蒸而上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生物。第3题,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无影无踪的地质历史时期是中生代末期。答案:1.B2.D3.B中外古生物学者在四川省西南部大凉山腹心地带的昭觉县,发觉了中国首例确凿的距今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的大型爬行动物肉食恐龙游泳踪迹。读图甲和图乙,回答4~5题。4.肉食恐龙生活的年头是图乙中的()A.①B.②C.③D.④5.当时昭觉县的地理环境最有可能是()A.干旱环境B.暖和浅海C.热带深海D.森林密布解析:第4题,由材料中“距今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的大型爬行动物肉食恐龙游泳踪迹”可知,肉食恐龙生活的时代是图乙中的④。第5题,由于肉食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不行能进入深海,再结合材料中“游泳”可知,当时昭觉县的地理环境最有可能是暖和浅海。答案:4.D5.B生物量一般是指生物在某一特定时刻单位面积内实存生活的有机物质(干重)(包括生物体内所存食物的重量)总量。如图是我国某区域地上生物量、年均温柔年降水量随经纬度的线性变更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6.该区域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A.从东北向西南递减B.从西南向东北递减C.从东南向西北递减D.从西北向东南递减7.关于该区域气候要素与生物量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上生物量随年均温的上升而削减B.地上生物量随年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多C.若该区域变暖,则光合作用增加,地上生物量增多D.若该区域变暖,则水分蒸发和蒸腾加剧,地上生物量削减解析:第6题,结合两幅图可推断该区域地上生物量从东北向西南递减。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地上生物量随年均温增加而削减,随年降水量增加而增多。答案:6.A7.C[教材活动点拨]1.教材P67活动·思索提示:见下表代纪生物发展阶段动物界植物界新生代第四纪⑤②第三纪⑥中生代白垩纪①侏罗纪③①三叠纪古生代二叠纪⑦石炭纪泥盆纪②志留纪③奥陶纪④寒武纪元古代④太古代地球初期发展阶段2.教材P68活动·探究提示:活动1.从教材中的材料可以看出,在中生代的地层内,铱元素的含量异样,比正常值高出约30倍,而铱元素在地球表面并不常见,而陨石中却常常存在铱含量较高的现象,这说明可能曾有一颗富含铱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使地球环境发生猛烈变更,造成大量生物灭亡。活动2.恐龙灭亡的缘由是全世界感爱好的问题,除上面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假说外,仍有各种不同的假说:如认为这与中生代末期猛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植物等条件的变更有肯定关系;或者认为与地球磁场的变更,恐龙本身的退化、流行病等有关。总之,恐龙的灭亡与其本身的内在因素和亲密的外在因素(四周环境)有关。例如恐龙为适应环境向特定方向快速发展,但中生代的地形、气候多变以及植物的盛衰与恐龙生活的习性形成很大冲突,导致其最终灭亡。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曾有一颗彗星爆炸,使海水温度上升,造成生物死亡。3.教材P69活动·实践提示:对某个工矿企业进行调查时,应留意三个问题:一是该企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二是该企业排放废弃物数量的多少;三是该企业排放的废弃物对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造纸厂、电镀厂以水污染为主,水泥厂以大气污染为主,钢铁厂则以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为主。课时作业14自然地理要素变更与环境变迁一、选择题1.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诞生在有氧环境中B.原核细胞生物能通过遗传变异来适应环境的变更C.自由氧原子汲取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D.生物进化能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则不行能促进生物进化解析: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原核细胞生物,诞生在无氧环境中。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生物的演化进程明显加快。一方面,生物通过遗传变异适应环境的实力大为增加;另一方面,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进化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促进了生物进化。答案:C''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回答2~3题。2.图中化石形成年头最早的是()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3.依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验的演化过程是()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解析:第2题,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等)灭亡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则同时灭亡,所以图中化石形成年头最早的是含三叶虫的化石和含鱼类的化石。第3题,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称为原核细胞生物;经验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从古生代寒武纪起先,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以后又依次出现了原始鱼类、两栖类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人类。答案:2.A3.B如图为中国某河干流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各类用地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读图完成4~5题。4.影响该河干流区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率B.太阳辐射和土层厚度C.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D.水分条件和太阳辐射5.该河最有可能是()A.塔里木河B.松花江C.淮河D.珠江解析:第4题,结合图示分析可知,图中的日蒸发量的差异与地表物质的种类有关。植被覆盖率高的耕地、林地、草地及水分条件好的水体的日蒸发量较高;植被覆盖率低的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日蒸发量较小。第5题,水体的日蒸发量最高,但日蒸发总量很低,说明河流的水量小;草地及未利用地日蒸发量较小,但日蒸发总量却很大,说明草地及未利用地面积大。综合分析,该河流流域气候干旱,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大,河流水量小,最有可能是内流河。答案:4.C5.A如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6~7题。6.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A.爬行类B.鸟类C.两栖类D.鱼类7.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头是()A.古生代B.中生代C.元古代D.新生代解析:第6题,四个选项中生物出现由早到晚的依次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第7题,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盛行时期。答案:6.D7.B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更,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更,其中水、森林是比较简单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依据以上材料,完成8~9题。8.推断如图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加强④植被覆盖率增大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9.大面积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②造成臭氧层空洞③水土流失严峻,环境恶化④很多物种灭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第8题,修建水库干脆造成两个结果,一是使库区蒸发量增大,二是使土壤水增多,进而使植被覆盖率增加,蒸腾加强。第9题,森林砍伐使森林汲取CO2的实力减弱,导致大气中CO2增加,同时使地表袒露,水土流失严峻,使生物多样性削减,但不会造成臭氧层空洞。答案:8.C9.D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更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试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试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试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试验中植被的变更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0~12题。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植株数量灌木植物11.001.001.001.00草本植物l1.181.201.21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11.091.101.121.11草本植物11.471.551.52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11.010.990.980.97草本植物11.211.291.421.5810.试验期间植被变更表现为()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变更④植被分布变更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11.试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12.依据试验结果推想,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将来变更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解析:第10题,表中信息显示生物量包括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除灌木地下生物量略有削减外,其他均有明显的增加,故生物量提高,①正确;表中草本植物数量明显增加,密度增大,而灌木数量没有变更,故③正确。第11题,对比表格中的数据,表中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下降,草本植物则大幅上升,出现此消彼长的竞争。第12题,根系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自2011年起先明显低于2009年,说明根系出现萎缩,草本植物相反,故将来变更趋势是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密。答案:10.A11.D12.D二、非选择题13.阅读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到图中相应的空白框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a.风力作用为主b.流水作用为主c.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d.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解析:本题以我国土地资源退化为背景考查了与之相关的地理学问。由于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造成了土地退化,但人为缘由是主要的,特殊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或城镇建设致使植被破坏等。为此国家推行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既有利于爱护环境,也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答案:(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a、b、d、c(2)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或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等缘由造成土地退化。1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完成下列问题。“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日弥足宝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职助理合同范本
- 2025年长沙货物从业资格证考试
- 保安服务合同范本
- 代办注销合同范本
- 内部包协议合同范本
- 动迁协议出租合同范本
- 公司团购合同范例
- 农业行业劳动合同范本
- 修路回收物资合同范本
- 人员劳动合同范本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培训课件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英语试卷(新课标Ⅰ卷)含答案
- 2024年认证行业法律法规及认证基础知识 CCAA年度确认 试题与答案
- 2024年潍坊工程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分层作业设计
- 化工车间布置原则
- 硬笔书法纸(A3)
- 【公开课课件】高三英语二轮复习polish writing
- 项目部安全生产组织机构网络图(共3页)
- 观音灵签签词解(1-100签)
- 工程造价鉴定申请书12011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