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商朝甲骨卜辞中,有很多卜问年岁丰欠与求年(求丰年)的记录,如云“贞求年于岳”“求年于大甲十牢祖乙十牢(用十组猪牛羊祭拜大甲,用十组猪牛羊祭拜祖乙)”。此类现象主要表明()A.商代社会生产有深厚的迷信色调B.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起源较早C.商代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D.农业是商朝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有很多卜问年岁丰欠与求年(求丰年)的记录”,即通过求神问卜祈祷丰收,可知商代的社会生产有着深厚的迷信色调。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与材料无关,均解除。答案:A2.(2024·山西太原五中检测)西周初年,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卿大夫为四,士为二。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常君,国无定臣”。这一改变根源在于()A.铁器牛耕运用 B.分封制度崩溃C.礼乐文明崩坏 D.社会动荡担心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崩溃,其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的运用,A项正确;分封制崩溃、社会动荡担心都是礼乐制度崩溃的缘由之一,但不是其根源,解除B、D两项;本题所述现象即为礼乐文明崩坏,C项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并不是缘由,解除。答案:A3.(2024·河北安平中学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北魏的均田制等。其影响是()A.解决了人地冲突问题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是用来解决当时土地兼并以及农夫无地或者少地的问题的,而不是解决人地冲突问题,故A项错误;这些土地制度的实施在肯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不能实现社会长期稳定,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唐宋以后,且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故C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使无地或者是少地的农夫得到肯定的土地的运用权,农夫向国家缴纳赋税,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D项正确。答案:D4.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肯定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A.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B.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C.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夫D.没有详细的授田规定解析:联系所学学问可知,在均田制推行之前,东汉魏晋以来由于土地兼并,庄园经济盛行,大量农夫失去土地依附于庄园主的庇护(宗主督护制),贫富悬殊。均田制将国家土地授予无地农夫,重新编入国家户籍,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故A项正确;均田制并不反对土地私有,农夫占有的永业田等私有土地仍可进行买卖,故B项错误;均田制授予的土地来自国家,故C项错误;所谓均田制,其主要内容就是规定了授田的操作方法,故D项错误。答案:A5.(2024·广西南宁三中月考)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犹如用药。由此可以看出()A.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解析:材料中“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粪药”表明农业生产注意精耕细作,故A项正确;仅据材料中“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并不能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故B项错误;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主要反映了精耕细作,与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答案:A6.(2024·全国卷Ⅲ)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全部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乎其微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解析:依据材料中“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等信息可知,当时江南个体农耕经济普遍,故C正确。答案:C7.(2024·湖南创新中学月考)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协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洁再生产。”该观点意在强调小农经济()A.具有落后性 B.具有再生性C.具有脆弱性 D.具有稳定性解析:依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协助劳力”,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的确是相对简陋的,但“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洁再生产”,这说明白小农经济坚韧的再生实力。所以答案选B项。答案:B8.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时常,……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C.分散性 D.脆弱性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农夫辛勤劳动还会受到水旱灾难的影响以及苛捐杂税之苦,卖田宅和卖子孙来抵债的现象存在,所以体现的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选D项。答案:D9.(2024·湖南长阳一中月考)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作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C.铁器起先用于农具制造D.运用了先进的曲辕犁解析:材料中“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说明该地在汉代已经运用了这些铁质农具,但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起先用于农具制造,所以C项不符合史实;A项不符合题意;B项铁铧和铁犁壁较之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有所改进;D项出现在唐代。答案选B项。答案:B10.《史记》记载了某水利工程建成后的政治、经济效益:“渠就,用注填淤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该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井渠解析:材料“注填淤之水”“关中为沃野”“秦以富强”指的是秦国浇灌工程郑国渠,故A项正确;都江堰在岷江流域,与材料地区不符,故B项错误;灵渠为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所修,故C项错误;井渠在汉武帝时修建,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A11.(2024·甘肃武威十八中期末)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上述现象()A.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B.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C.标记新的社会制度诞生D.抑制了大土地全部者产生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魏国实行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都推动了井田制瓦解,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B项正确;生产力的进步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故A项错在“导致”,解除;C项错误,魏国实行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都推动了井田制瓦解,推动了社会转型,不能说是标记新的社会制度诞生,解除;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抑制了大土地全部者产生,而是强调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解除D项。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项。答案:B12.某中学历史学习爱好小组在探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时,形成了下面一些观点,你认为错误的是()A.以一家一户为单位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经济上自给自足D.生产的产品大部分投放市场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小农经济下的生产的产品是供农夫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投放市场,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个小题26分,共52分)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回答问题。材料:西汉农夫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状况表(单位:钱)项目数量备注收入粮食8500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支出赋田租(上缴实物)283同上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406役兵役和徭役2300除部分兵役必需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日常开支食4918据战国比例推算衣2732同上祭祀等仪式300以战国数据为参考——《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农夫家庭是五口之家。(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夫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10分)(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夫为什么会采纳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6分)(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旺盛现象。依据材料和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旺盛。(10分)答案:(1)纳钱代役的状况:8500-(283+406+2300+4918+2732+300)=-2439(钱),即亏2439钱,亲身服役的状况:-2439+2300=-139(钱),即亏139钱。(2)缘由:农夫入不敷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削减支出,农闲纺织。(3)部分赋役项目征收货币,农夫只有将产品投放市场才能换取货币去交税;农夫将剩余产品投放市场,也在肯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旺盛。14.(26分)(2024·河北安平中学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东汉时期土地兼并不断地促使大批农夫破产,使其成为流离失所的流民。小农的破产,干脆影响着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在东汉一代,流民也成了最尖锐的社会问题。在这种状况下,东汉实行了一些社会改良措施以安辑流民。东汉统治者,不断地发布赐爵吩咐,以防止人民流亡。从历史上看,东汉是赐爵最多的朝代,而东汉的赐爵,主要是在前期进行的。刘秀在东汉王朝建立之初,放免刑徒为庶民,以争取民心,安定社会秩序。另据史书统计,从公元六六年(永平九年)到公元一○五年(元兴元年)的四十年间,东汉政府假民公田近二十次。有大量的流民被安置在国有土地上,国家增加了收入,流民也短暂得到生产、生活的条件。在历史上,东汉一代也是赈济贫民最多的朝代,如章帝建初元年(公元七六年)诏令:“流入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尽管东汉王朝实行了一些改良措施,但是,随着田庄大土地全部制的发展,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旧是不行遏止的。——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1)依据材料,分析东汉政府“安辑流民”的缘由,并归纳其主要措施。(14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要评价东汉的“安辑流民”政策。(12分)解析:(1)第一小问缘由,依据“东汉时期土地兼并不断地促使大批农夫破产,使其成为流离失所的流民”得出土地兼并导致大批农夫破产,沦为流民;依据“小农的破产,干脆影响着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在东汉一代,流民也成了最尖锐的社会问题”得出大量流民的出现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赋役征发,并引发了严峻的社会问题。其次小问措施,依据“不断地发布赐爵吩咐”得出赐以爵位;依据“放免刑徒为庶民”得出减轻刑罚;依据“东汉政府假民公田近二十次”得出假民公田;依据“赈济贫民”得出予以赈济。(2)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进步性方面,依据“国家增加了收入,流民也短暂得到生产、生活的条件”得出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阶级冲突,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局限性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