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业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业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业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业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课时分层作业(三)(建议用时:20分钟)[合格基础练]1.我国古代因为各种因素出现了多次的人口流淌,其主要趋势是()A.由内地流向边疆 B.由边疆流向内地C.由北方流向南方 D.由南方流向北方C[我国历史上人口流淌的主要类型有:由人口稀有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北方人口南迁、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华人外流、外族内迁等五种方式,但主流趋势应当综合考虑中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高潮的主要史实进行分析。]2.人口迁移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南方人口数量渐渐超过北方B.南方人地冲突突出,破坏了生态平衡C.江南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D.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C[最主要影响是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南方人口增加属于经济重心南移的缘由之一;生态破坏是一个重要方面,不是主流;文化中心的南移是经济重心南移影响下的产物。]3.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B.“扬一益二”C.“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D.“苏湖熟,天下足”D[A项反映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起先发展;B项表明唐代南方接着加速发展;C项是元代手工业发展的表现;D项反映宋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4.据白寿彝《中国通史》记载:六朝时期大中型墓葬多数发觉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乃至两广与云南等地呈渐次下降分布,随葬品规格也依次降低。据此我们可以推断()A.南方依旧保留宗法分封制度B.官僚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C.中原人口南迁逐步开发江南D.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经济重心C[墓葬品的多少肯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材料表明六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得到极大发展,这与当时北方战乱、中原人口南迁开发江南亲密相关,故C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5.贞观年间南方人口一度超过北方,成为自汉代以来长达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的第一次。造成这一现象的缘由是()A.开疆拓土移民戍边 B.经济重心移至江南C.隋唐之际北方战乱 D.安史之乱北人南迁C[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由于隋唐之际北方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故选C项。]6.读明代内阁高校士籍贯分布表,该表所能反映的是()南方北方南直浙江福建四川广西贵州江西湖广广东云南北直山东山西河南陕西2726119202212501713511211448(注:此处南直、北直即南京、北京)A.出现了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最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C.说明明代时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C[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这一表格体现了明代经济文化重心已在南方的状况。][等级过关练]7.下图为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图,对此图解读不正确的是()A.两次人口增长高峰都处在封建王朝的持续统一时期B.第一次人口下降与战乱有关C.两次人口增长高峰都与政治中心所在地有关D.其次次人口下降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A[从图示看出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在西晋,但西晋只是短期统一,与A项“持续统一”不符;第一次人口下降时期始于南北朝时期,长期战乱;图中两次人口增长高峰时期其都城分别为洛阳和长安;其次次人口下降始于安史之乱,大量北民南迁,中国经济重心起先南移。]8.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平安》。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总面积北方南方秦汉117(全国)5.72魏晋南北朝122(北方),215(南方)3.851.9251.925隋唐124(北方),328(南方)6.423.213.21A.南方地区渐渐开发 B.北方经济盛极而衰C.南方农耕技术更先进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A[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从粮食亩产水平和全国耕地面积改变状况,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有明显上升,故A项正确。]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山区丘陵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材料二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仍有所见。——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材料三汉代至清末江淮较大水灾统计朝代西汉唐明清每百年次数15.223.475.7262.9——《长江流域水患探讨》(1)结合所学学问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进程和缘由。(2)结合材料分析长江流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缘由。(3)运用所学学问谈谈你对古代长江流域开发的相识。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学问回答即可;第(2)问,从材料二、三中归纳长江流域开发中生态环境的破坏,从其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中归纳“缘由”;第(3)问亲密结合第(2)问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缘由”谈“相识”。答案:(1)进程:从魏晋南北朝起先开发进程加快,至唐宋时长江流域逐步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缘由: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政治安定;北方战乱,劳动人民南迁。(2)问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位抬高,水灾逐年增加。缘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