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人工智能致害的民事责任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带动人类新一轮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带来了新的难题和挑战,人工智能正不断地影响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人工智能具有显著的自主性和拟人性,这导致人工智能发生致人损害后果时,对责任主体的认定和责任承担的方式面临不少法律挑战,人工智能正与当今社会民事的立法关系、主体身份及归责原则产生巨大冲突。准确把握人工智能的责任主体、归责原则以及责任承担方式,有利于保障人工智能这项新技术的稳定发展,推动社会效益的有效提高,厘清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关键字:人工智能致害民事责任主体民事责任责任承担方式目录TOC\o"1-3"\h\u15632论人工智能致害的民事责任主体 324932一、人工智能的概述 410047(一)人工智能的概念 47611(二)人工智能带来的法律挑战 512688(三)确定人工智能民事责任主体的法律意义 525064二、人工智能致害的民事责任主体 622606(一)设计者、生产者 715874(二)销售者 821668(三)监督者、使用者 84658三、人工智能致害的民事责任 92840(一)缔约过失责任 1010722(二)违约责任 105764(三)侵权责任 101357四、人工智能致害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 1111219(一)完善赔偿金制度 1127854(二)设立责任赔偿基金 129388(三)建立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12856(四)建立产品登记公示制度与产品召回制度 1212401五、结语、参考文献 13现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现在的运输、物流、服务、医疗、制造等行业已经不同程度地应用上了人工智能技术,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一定更加普及,届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许多人工智能损害人类的生命健康或者财产安全的情况。人工智能致人损害将会引发一系列的关于责任主体认定、归责原则认定以及如何承担等法律问题,只有将如何准确地确定出民事责任主体是谁,如何合理地分配责任等问题认真厘清,,才能够正确地适用法律法规,落实法律监督,划分归责原则,最终才能够给予受害人最大的权利救济和权益保护。下面笔者将对人工智能致害的民事责任主体、民事责任以及相关的制度建设设想展开讨论。一、人工智能的概述(一)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类智慧来说的,人类的智慧活动往往体现为逻辑推演、学习以及自我改进。人工智能可以理解为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逻辑推演、学习和自我改进等活动的机器智慧体。因此,人工智能就是可以建立并运作这类智慧活动的数据处理系统,或者像人一样思维的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善于完成大规模的、重复的数据处理和逻辑演算,而人类则善于作出直觉的综合分析和决策,运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创作出主观的世界图景,并以此作出认识和预测。而人工智能正是要将这两方面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认识和控制的精确度与有效性。过去的机械学习是指人类依靠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来设定算法和特征量,并经过多次试错从而提升电子计算机的判断准确性。如今的人工智能技术则是由深度学习技术,运用脑神经网络实现的更高级的机械学习,人类也可以不再预先设定数据信息的特征量,而是由电子计算机运用在多阶脑神经网路模式下的分层化学习,和自身符号化的信息压缩器技术,在已获取的数据信息中自行提取数据信息的更高层次的特征量。[[1]季卫东.人工智能开发的理念、法律以及政策[J].东方法学,2019(05):4-13.DOI:10.19404/ki.dffx.20190808.005.]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已经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不断进步,从而对人类社会发挥其能动性。目前而言,从自主驾驶车辆到由机器人经营的酒店,再从电脑量刑到高额金融服务,人工智能已经渗入了[1]季卫东.人工智能开发的理念、法律以及政策[J].东方法学,2019(05):4-13.DOI:10.19404/ki.dffx.20190808.005.人工智能带来的法律挑战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生产力效益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在过去未曾考虑过的法律难题。在过去的几次工业革命中,人类所创造出的每一种新的生产方式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程,大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是无论是蒸汽时代还是电气时代又或者是信息时代,人类所创造的新的生产方式都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法律基础,原有的法律框架无法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因此过去人类为了维持社会的基本秩序以及法律的稳定性,不得不花费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去解决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如今人工智能的应用不断普及,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运输、医疗、物流、服务以及制造等各个行业领域,这种普及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越发深入地影响着各个行业领域,同时对人类造成伤害的事件也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多。这将导致一系列有关民事责任认定与责任承担的法律问题产生,例如:人工智能侵害人身权和财产权,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以及财产安全所造成的损害如何定性?人工智能致人损害的民事案件中的民事责任主体应该是谁?人工智能民事案件中的归责原则又应该如何界定等等。人工智能与以往的一般机器不同,其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能够完成自我学习和自我调整,甚至摆脱人类的控制,假如不能及时梳理有关的法律逻辑,将难以应对人工智能这类非人类所造成的法律后果,这不仅会导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无序化,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高风险的混乱危机。确定人工智能民事责任主体的法律意义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其已经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人工智能损害人类的生命健康或者财产安全的情况。针对人工智能造成损害的情况,首先要准确地确定出民事责任主体是谁,才能够对其正确地适用法律法规,落实法律监督,划分归责原则,最终才能够给予受害人最大的权利救济和权益保护。例如,医疗手术机器人在对患者进行手术过程中,导致患者受到感染、烧伤的伤害,甚至手术失败,如何确定责任主体对患者的权利救济和权益保护意义重大,患者是应该起诉该手术机器人还是起诉医院,又或者是起诉手术机器人的制造公司?如果不能够确定应承担该责任的主体,患者的损失补偿将难以实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成本也将大幅度提高,这显然不利于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人工智能致害的民事责任主体人工智能致人损害究竟应该由谁承担民事责任?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了不少的讨论,其中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是拥有人类无法企及的超强认知能力,能够依托高科技进行自我学习,同时具备高度自主的分析处理能力,这些学者认为它们具备跟人类大脑除情感之外几乎全部的人脑功能,其已经不能等同于人类驱使的工具了,理应同以往人类所使用的机械工具区分开。因此部分学者提出将人工智能体拟人化,赋予这些人工智能体电子人的身份,并考虑赋予人工智能体独立人格,让人工智能体为其自身的行为承担部分责任或全部责任。这些观点在2016年欧盟议会所辖的法律事务委员会正式提出的立法提案中都有体现。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笔者认为现在对人工智能体赋予独立人格和民事责任主体还为时尚早,有过度超前的嫌疑。第一,现实层面。现阶段人工智能侵权案件的复杂程度及后果尚不足以根本改变现有的侵权责任制度,按既有的《民法典》以及产品质量责任规则追究设计者、生产者、销售者、监督者以及使用者的责任已经足够。《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以及《产品质量法》中都已经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调整。第二,道德伦理层面。无论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发展,它都应该是被人类所掌控的,这在道德层面要求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人员及系统本身确立遏制侵害的意识或目标,必须始终要求保护人类生命始终优于避免财产或动物受损,人类通过原始算法、底层逻辑等方面的技术对人工智能加以限制,从根源上避免人工智能侵权的发生。使得人工智能所做出的所有行为都不能完全是由其自身所发出的指令,而是人类对其下达初始指令后,人工智能才可以做出相应的行为。这样的道德伦理对拥有高度自主学习和行为能力的人工智能体也同样使用,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即使再智能化的自动驾驶汽车,也是需要人类对它发出前往目的地的指令,只不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汽车所发出的指令越来越少,指令也越来越简单和便捷罢了,对于高度智能化的自动驾驶汽车来说,人类不再需要事事亲历亲为,这从传统的手动汽车进步到拥有自动制动系统等辅助系统的汽车就可以发现,人类控制汽车的部分已经越来越少。同样的,自动驾驶汽车也不过是给人类驾驶汽车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操作方式而已,人类向其发出前往目的地的指令以后,在前往目的地的过程中自动驾驶汽车如何自主在道路上行驶,如何自主地躲避障碍物,都是人工智能给人类提供的驾驶便利而已。假如发生了交通事故,也自然不能以人工智能本身作为责任主体承担责任,自动驾驶汽车仍然只是给人类生活提供便利的一个交通工具,依旧是要驾驶员作为责任主体来承担责任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人类在享受便利的同时,解放了双手,但仍需要对自己选择的便利工具负有一定的监督责任。人工智能产品致人损害或财产损失的原因可分成好几种情况,第一,可能是因为设计、生产环节导致产品的瑕疵;第二,可能是因为销售环节的管理失误导致产品受损发生意外情况;第三,可能是因为使用者的错误操控导致人工智能发生致害后果;第四,甚至可能是人工智能系统自身的高度智能化、自主化而独立做出的判断与决定,所以,设计者、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或者监督者之间的责任分配一定是不一样的。下面就从人工智能从设计之初到交付使用的这个过程,对应的民事责任主体应该是谁以及相应的归责原则是什么展开谈论。(一)设计者、生产者不论是不是人工智能产品,即使是最普通的一件商品,其从设计之初到被生产出来之后,设计者与生产者都是要对该产品的质量负责的,其要保证所设计的产品或者生产的产品不是有缺陷的产品,否则设计者或生产者就要依法面临法律的制裁,依法承担缺陷产品责任。所以一个人工智能从设计到被生产出来,它的设计者和生产者也都是应该要对该人工智能的质量负责的,这是因为人工智能的原始算法来源于设计者,设计者对其设计的产品负有监督的义务,要对该算法能够正常运行并且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负责。同样的,生产者对其生产的产品负有保证产品质量的义务,绝对不允许生产者生产缺陷产品。探讨人工智能产品责任时,有一重要考量因素,即各主体对人工智能产品致害的原因力大小,结合责任主体对人工智能的掌控强度来分析,在人工智能设计到使用的过程中,设计者和生产者是人工智能的“启蒙老师”,所以在人工智能系统设计或者产品生产过程中导致人工智能本身出现缺陷,并且之后人工智能产品发生了致害后果,这时设计者和生产者对人工智能事故发生起到的原因力是最强的,所以此时他们应该对人工智能产品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让其承担无过错责任确有必要,但无过错责任实际上又分为两种,一是绝对无过错责任,二是相对无过错责任。绝对无过错责任指的是严格责任,绝对无过错责任要求即使受害人具有故意、重大过失,侵害人也不得免责。这种绝对无过错责任太过于严格,因此在《民法典》中也仅仅规定了一条严格责任的适用情形,即第1247条,该条规定的是禁止饲养的危险动物造成他人损害后,由饲养人或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该法条规定的范围是被禁止饲养的危险动物,与该法条进行对比,人工智能既不是动物也不是被禁止的,并且假如人工智能的设计者或生产者的责任被划为严格责任,这将极大地打击他们的研发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非常不利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因此设计者和生产者虽然应该承担比较严格的责任,但是让其承担严格责任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期待。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设计者和生产者来说,在人工智能产品本身出现设计或者生产缺陷的前提下,让其承担相对无过错责任是最适宜的,相对无过错责任在《民法典》中也是规定得最多的无过错责任,这也侧面表现出相对无过错责任的包容性更大,更有利于规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对无过错责任规定了侵害人在受害人故意、第三人的原因等情况下可以免责,这样的规定相对于绝对无过错责任来说,无疑大大地减轻了设计者和生产者的压力,更有利于他们进行科研创新和扩大生产。(二)销售者在销售者销售人工智能产品之后,假如人工智能产品发生致害后果,经鉴定后确认是由于人工智能产品存在瑕疵或者缺陷从而导致致害后果的发生,那么销售者不仅在买卖合同中构成违约,也可能因为缺陷产品致人损害或者致财产损失而构成损害赔偿责任,即侵权责任。此时销售者在面对受害者承担外部责任的时候,理应承担无过错责任,产品责任属于特殊侵权责任,即使销售者证明自身没有过错,也仍然需要承担责任。但是实际上销售者与设计者、生产者都不相同,销售者既不参与人工智能产品的设计、生产,其并不掌握人工智能系统背后的算法、程序设计和生产标准,销售者仅仅负责交易环节,所以销售者假如在内部责任承担上依旧承担无过错责任,显然对销售者显失公平,对销售者来说太过苛刻,同时也会打击销售者的销售动力。所以销售者不需要像设计者和生产者一样承担产品缺陷的无过错责任,但是在生产者与销售者内部最终会有一个责任划分的问题,那么,最终责任到底由谁来承担?笔者认为其内部责任的归责划分上,销售者应该承担过错责任和不真正连带责任。如产品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销售者在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如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所以,销售者只需要在接受货物之前和销售货物的过程中认真履行自己的注意义务,对外承担无过错责任,对内承担过错责任和不真正连带责任即可。具体来说,销售者的过错责任主要表现为验收、进货检查不当、检验合格证明或标识不当以及保持产品质量不当等方面。举轻以明重,所以假如人工智能产品从设计之初或者生产之初就存在了技术上的缺陷,而销售者明知或者应知该产品是缺陷产品,仍然进行了合格验收,那么销售者更应该承担相应的无过错责任,设计者和生产者仍然承担缺陷产品的无过错责任。而如果人工智能产品在设计和生产环节都没有瑕疵,交付给销售者时人工智能产品也是完好无损的,仅仅是销售者在销售过程中或者保存过程中疏于管理,导致人工智能产品在销售者手中出现了损坏,这在日后发生人工智能致害情形时,销售者也是必须要承担无过错责任的。(三)监督者、使用者当使用或者监督人工智能的人因为故意或者过失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那么该使用者或者监督者是要承担过错责任的。这一点是非常容易理解,人工智能在被人类使用的过程中,其只是起到了一个工具性的辅助作用,真正对人工智能下达指令的是自然人,人工智能仅仅是遵守了自然人对其下达的指令,这种情况就像驾驶员操控车辆撞向行人,驾驶员需要对撞倒行人的损害后果承担过错责任。对于监督者来说也是一样的,以外科医疗手术机器人为例,首先一台外科医疗手术机器人正在对患者实施外科手术,这个过程中理应需要有人类医生进行手术监控,假如在手术过程中该人工智能机器人发生了失误,此时负责监控手术的人类医生必须及时地中途介入手术,从而避免发生手术失败的后果,但是假如人类医生在外科医疗手术机器人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并没有认真履行监督职责,进而导致了手术的失败,那么人类医生就应该对手术失败给患者造成的伤害承担过错责任。至于使用者和监督者为什么和设计者、生产者以及销售者不同,其不用承担无过错责任这个问题,虽然使用者和监督者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是与人工智能产品最接近的人,但是在市场中流通的人工智能产品都应是符合国家标准没有产品缺陷和产品瑕疵的,消费者对合格的人工智能产品进行消费后,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其发生意外的情况的概率理应较低。假如消费者使用所购买的人工智能产品时,不是因为故意或者过失操作导致致害后果发生,使用者也能够举证自身没有过错,而是由于受害人自身的原因或者第三人的原因导致致害后果的发生,此时使用者仅仅是在合理地使用人工智能产品,如果要以无过错责任来限制使用者对人工智能侵害事件的责任进行承担,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使用者和监督者这两个主体只需要对人工智能产品承担过错责任即可。人工智能致害的民事责任分析人工智能致害案件,不仅要将人工智能致害的民事责任主体确定下来,还要对确定下来的责任主体所应该承担的相关责任进行辨析。首先,在可预见的未来里,人工智能故意侵权暂时不可能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其次,暴力、威胁、非法拘禁以及其他以主观故意为要件的侵权行为也不会影响到人工智能。这是因为在可预见的未来中,能被消费者真正使用的人工智能大多并不具备完全的主观意图,大多数被真正使用的人工智能仅仅是程序员经过编程后,允许人工智能做出决定或实施行为的,这种有意行为局限于程序员对人工智能设置好的功能以及使用者对人工智能发出的指令,比如:物流机器人从一个地方运输货物到另一个地方,监控机器人帮助警察监视摄像,外科医疗手术机器人进行特定手术,等等。尽管这些例子中还是会让人看起来觉得它们可能会伤害人类,比如物流机器人可能会冲撞到行人或者货物砸到行人,但是这些加害行为只会是偶然情况,并且不能排除是机器故障或者是使用者失误的可能性。假如人工智能被编程为故意向人类实施伤害行为,那么程序员一定会因为其具有故意实施伤害的意图而被追究法律责任,这个时候,人工智能仅仅是程序员从事不法行为的工具。因此,人工智能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更可能是由于设计者、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抑或监督者的原因,产生违约、侵权等民事责任。(一)缔约过失责任缔约过失责任违反的是先合同义务而非合同义务,法律于此保护的是在合同的缔约过程之中缔约当事人之间的信赖利益而非合同履行利益。缔约过失责任要求合同的缔约当事人具有主观过错地违反先合同义务,同时造成了另一方当事人的损失。对于设计者、生产者、销售者以及消费者来说,任何一方在与另一方进行合同缔约过程中存在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的情况,或者任何一方进行恶意磋商以及做出其他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其他缔约过失行为的,在合同因欺诈等原因被撤销后归为无效后,受害方有权向过错方追究缔约过失责任。这主要表现为,因设计者、生产者故意隐瞒人工智能产品具有算法漏洞、生产质量问题或者产品质量问题而与销售者订立进货合同,使具有缺陷的人工智能产品流入市场,最终导致人工智能产品出现致人受伤或者发生财产损失后果,在受害人向销售者主张产品瑕疵的违约责任后,销售者可以向生产者以欺诈事由主张撤销进货合同,要求生产者向其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生产者的相关责任人此时都应该承担相应的缔约过失责任。(二)违约责任违约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不同,违约责任以合同的成立且有效为基础。在人工智能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中,最常见的违约责任应属于因产品缺陷而发生的责任,但是因产品缺陷而产生的责任在民法上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质量瑕疵担保责任,又称为产品瑕疵责任,或者称为瑕疵履行责任,这一责任在性质上属于《民法典》合同编所调整的违约责任。例如,消费者在一家自动驾驶汽车商店购买了一台自动驾驶汽车,购回投入使用以后发现该自动驾驶汽车的制动系统反应迟钝,经查是由于个别部件质量存在问题所以导致自动驾驶汽车的制动系统不灵敏。此时,消费者要求自动驾驶汽车商店承担买卖合同的违约责任,就是以上所说的产品瑕疵责任。(三)侵权责任因产品缺陷而产生的责任的第二种就是产品责任,就是指因产品本身存在缺陷而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损害赔偿责任,这一责任在性质上属于《民法典》侵权责任编所调整的侵权责任。再次使用上文自动驾驶汽车的例子,消费者到一家自动驾驶汽车商店购买了自动驾驶汽车一台,购回投入使用后,消费者在城市道路正常行驶时,该自动驾驶汽车突然自燃,使用者因此而受伤,周围的物品也不同程度地收到损害,那么此时,消费者要求商店承担人身损害赔偿和其他财产损失的赔偿责任,就是以上所说的侵权责任。人工智能致害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一)完善赔偿金制度《民法典》对于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具体规定了十一种,但是十一种责任承担方式并不能全部适用于人工智能侵害的情形。第一,停止侵害主要用于对知识产权(如商标专用权)和人身权(如姓名权、肖像权)的侵害;第二,排除妨碍主要用于对财产所有权、经营权、承包权、使用权、相邻权等物权行使的保护;第三,消除危险主要用于自己的财产和人身可能由于其他人的经营活动或财产管理不善而带来的危险;第四,返还财产则广泛适用于财产被他人非法占有的情形;第五,恢复原状主要是用于侵占他人财产时的一种责任形式;第六,修理、重作、更换主要是用于行为人造成他人财产毁损或者债务人履行合同时交付的标的物质量不合格时采取的民事责任形式;第七,继续履行,这种责任形式主要适用于违约责任;第八,赔偿损失是在民法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民事责任形式,无论是侵权责任或者是违约责任都可以赔偿损失;第九,支付违约金,这种责任承担方式只适用于违约责任;第十,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主要用于对人身权(如名誉权)的侵害;第十一,赔礼道歉主要适用于侵害人身权的情形。以上十一种为《民法典》所明确规定的责任承担方式,通过比较分析可知,这十一种方式各有特点,所以在特定的情形下,不是每一种方式都能够适用。对于人工智能致害的情况来说,在适用时可以单独采用一种方式,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彼此之间并不冲突,其适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需要一提的是,责任的承担不仅需要适用以上责任承担方式,还应该对特定主体实施特定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建立惩罚性赔偿金制度。当人工智能致害的责任主体为设计者和生产者时,其产生民事责任的原因大多是因为人工智能产品的算法设计出现漏洞、生产人工智能产品时质量不合格或者对销售者构成违约,在这些情形下,他们可能要对受害者承担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或者赔礼道歉等责任。但是假如设计者或者生产者所设计、生产的产品为缺陷产品时,责任主体还应该附加一个惩罚性赔偿,赔偿的基数应是受害人的损失额,至于赔偿金是几倍于受害人的损失额,可以参考销售者3倍惩罚性违约损害赔偿金或者2倍侵权损害赔偿金制度。在人工智能致害的情形中,具体何时他们是责任主体前文已经进行了论证,此处不再赘述。当人工智能致害的责任主体为销售者时,其产生民事责任的原因可能是货物管理不善,从而导致货物受损,此时消费者因为购买了有瑕疵的人工智能产品导致人身或者财产收到损害,那么销售者构成对消费者的违约,可能要承担赔偿损失或者支付违约金等责任。对于销售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或者明知商品或服务存在缺陷仍提供的,还应向受害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赔偿基数应是受害人的实际损失额,惩罚性赔偿倍数应是因欺诈所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三倍,缺陷产品或服务的话赔偿损害倍数应是价款的两倍。当人工智能致害的的责任主体为监督者、使用者时,其产生民事责任的原因可能是故意操控或者操控不当,从而导致他人的人身或者财产收到损害,那么此时监督者或使用者将对他人所遭受的损害承担损害赔偿、修理、重作或者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对于监督者、使用者来说,笔者认为可以按照现有的法律制度,不将其列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对象。(二)设立责任赔偿基金责任赔偿基金是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补充,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使受害者及时受偿。在受害者获得赔偿的同时,也避免了生产者由于过高的赔偿而影响正常的经营,使其能够保持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积极性。责任赔偿基金的经费来源可以是社会捐助、财政拨款、生产者或者消费者分摊等。(三)建立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保险是一项科学技术从研发到商用并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的基础性工具,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要求人工智能产品的生产者或者所有权人负有强制投保的义务,其投保可以视为一种对人工智能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所造成损失的预防行为。该制度的建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们对人工智能实施侵害后责任主体赔偿能力不足的担忧,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转移了生产者的无过错责任所应承担的赔偿压力。通过订立保险合同,将风险转移给承担能力更强的第三方,不论对消费者来说还是对生产者来说,都是两全其美的,风险的转嫁保证了赔付责任的履行,对于维护受害方的合法权益而言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消费者在权益保护和权利救济方面得到了更大的支持,使受害人获得救济的难度更低,其更容易获得因人工智能造成损失的补偿。对生产者来说,风险转移给了赔付能力更强的第三人,生产者就会产生更大的科研动力和生产动力。所以,我认为设计者、生产者、使用者等相关主体必须强制投保,以承保的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四)建立产品登记公示制度与产品召回制度产品登记公示制度,在现阶段主要是针对不动产以及船舶、飞机等特殊动产,而笔者认为对于高度智能化的人工智能产品,其因具有较高的自主性,相较于自主性和智能化程度较低的弱人工智能来说,这类人工智能更容易脱离人类的控制,从而导致侵害行为的发生,因此其在投入使用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否则有缺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斯莱斯魅影购车合同范本
- 为要使用合同范本
- pvc销售合同范本
- 代办旅游合同范本
- 兼职司机 合同范本
- 养生店合同范本
- 分期车辆协议合同范本
- 2024年上海健康医学院招聘考试真题
- 北京一对一合伙合同范本
- 下铺门店转让合同范本
- 2025年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限责任公司人才招聘71名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贵州黔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2025年江苏省环保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全文解读学习
- 物业管理服务内容标准及质量保证措施
-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课件
- 学校提高《规范书写水平、传承汉字文化》活动方案3篇
- 幕墙施工现场安全检查方案
- 2023年4月2日湖北事业单位联考C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试题
- 主持课课件教学课件
- 第四节-全电路欧姆定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