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等2地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等2地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等2地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等2地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等2地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2025.01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作答时,请将选择题答案按要求涂写在答题卡上,其他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土中国,这一概念超越地理范畴,体现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乡土中国作为一种概念形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起点角色,也可视为理解当下中国的根本出发点。深入研读“乡土中国”这一概念,领悟其作为锚点的价值,洞察中国社会的变迁与转型及在全球文明整体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价值与意义,也是重读费孝通《乡土中国》并试图进行前瞻性新探索的重要原因。在乡土中国,家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家族成员间保持紧密联系和相互扶持的义务。家族制度影响日常生活,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乡土中国的村落由具有共同血缘或地缘关系的人们聚居形成。村落结构使乡土社会具有稳定性和凝聚力。村落内部居民共享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相互依存、共同面对生活挑战。紧密的村落结构也为乡土社会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分析《乡土中国》中的家族制度、村落结构、礼俗社会等关键要素,可更深入理解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乡土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使我们对这一概念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乡土中国》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结合具体社会现象和生动案例,阐述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费孝通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将乡土社会的微观结构与宏观背景相结合,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的乡土中国。例如,费孝通详细描述了乡村中的家族制度,考察乡村家族的结构、功能和在乡村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家族制度作为乡土社会基本单位的重要性和独特性。费孝通举例说,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家族不仅仅是血缘关系的集合,更是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的核心组织者。家族成员之间有严格的辈分和性别角色划分。这种划分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深刻影响着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和资源分配。通过这些具体而生动的案例,费孝通成功地将乡土社会的微观结构与宏观背景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和特征。《乡土中国》作为一部知识探索的成果,不仅描绘了一个鲜活的乡土中国,更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创新的理论观点,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书籍的结构和内容来看,《乡土中国》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剖面图,全面展示了乡土社会的多个层面。该书涵盖家庭、村落、礼俗、权力等核心要素,还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呈现了一个立体、鲜活的乡土社会。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乡土社会中的家庭结构和功能。通过对家庭的深入分析,读者能更加清晰地理解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和运行机制。书中描述了村落的自给自足性、封闭性和保守性,以及村落内部居民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助合作。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生动的描绘,展示了村落作为乡土社会基本单位的重要性和独特性。礼俗和权力也是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书中深入剖析了乡土社会中的礼俗规范和权力结构,揭示了它们对乡土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作用。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展示了礼俗和权力在乡土社会中的运作方式和影响。这本书不仅为读者理解乡土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读者探索中国社会结构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摘编自张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解读〈乡土中国〉》)材料二: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因为亲属的结构的基础是亲子关系,父母子的三角。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但是包括在家族中的家庭只是社会圈子中的一轮,不能说它不存在,但也不能说它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不是一个团体。形态上的差异,也引起了性质上的变化。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氏族本是长期的,和我们的家一般。称我们这种社群作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要探索中国社会结构,深入理解乡土社会本质特征,只能借助于《乡土中国》并分析其中的关键要素。B.乡土社会的稳定性、凝聚力,决定了聚居的居民必须紧密联系、互助合作,具有共同血缘或地缘关系。C.通过考察乡村家族的结构、功能等,能得出中国的家是事业组织,承担多种功能,大小可以变异。D.家庭从生育社群向事业社群的转变,引发了社群成员关系内容的变化,以满足事业绵续发展的需要。2.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先指出“乡土中国”概念的重要性,接着分别从家族制度等展开论述,最后强调《乡土中国》对理解中国社会的重要意义。B.材料二在论述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在论述家族性质类似氏族时采用类比论证,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C.材料一在论述过程中通过具体事例来阐释抽象概念,如在阐述乡土社会的家庭结构和功能时列举了乡村家族中成员的辈分等事例。D.材料二在论证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变化时采用因果论证,先指出家庭性质发生变化,接着以原因推导结果,逻辑严密。3.下列《乡土中国》的章节中,没有被材料一第四段中提及的一项是()A.《男女有别》 B.《礼治秩序》 C.《乡土本色》 D.《长老统治》4.材料一横线处提及“《乡土中国》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剖面图”,请简要分析这种表述。5.结合材料一中相关信息,以材料二为例,分析《乡土中国》是如何帮助读者理解乡土社会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自得其乐汪曾祺孙犁同志说写作是他的最好的休息。是这样。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是最充实的时候,也是最快乐的时候。凝眸既久,欣然命笔,人在一种甜美的兴奋和平时没有的敏锐之中,这样的时候,真是“虽南面王不与易也”。写成之后,觉得不错,提刀却立,四顾踌躇,对自己说:“你小子还真有两下子!”此乐非局外人所能想象。但是一个人不能从早写到晚,那样就成了一架写作机器,总得岔乎岔乎,找点事情消遣消遣,通常说,得有点业余爱好。我的字照说是有些基本功的。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那年暑假,我的祖父忽然高了兴,要亲自教我《论语》,并日课大字一张,小字二十行。大字写《圭峰碑》、小字写《闲邪公家传》,这两本帖都是祖父从他的藏帖中选出来的。祖父认为我的字有点才分,奖了我一块猪肝紫端砚,是圆的,并且拿了几本初拓的字帖给我,让我常看看。小学毕业的暑假,我在三姑父家从一个姓韦的先生读桐城派古文,并跟他学写字。韦先生是写魏碑的,但他让我临的却是《多宝塔碑》。初一暑假,我父亲拿了一本影印的《张猛龙碑》,说:“你最好写写魏碑,这样字才有骨力。”我于是写了相当长时期《张猛龙碑》。用的是我父亲选购来的特殊的纸。这种纸是用稻草做的,纸质较粗,也厚,写魏碑很合适,用笔须沉着,不能浮滑。这种纸一张有二尺高,尺半宽,我每天写满一张。写《张猛龙》使我终身受益,到现在我的字的间架用笔还能看出痕迹。这以后,我没有认真临过帖,平常只是读帖而已。我于二王书未窥门径。写过一个很短时期的《乐毅论》,放下了,因为我很懒。读颜真卿的《祭侄文》,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颜字,并且对颜书从二王来之说很信服。大学时,喜读宋四家。宋人字的特点是少拘束,有个性,我比较喜欢蔡京和米芾的字(苏东坡字太俗,黄山谷字做作)。有人说米字不可多看,多看则终身摆脱不开,想要升入晋唐,就不可能了。一点不错。但是有什么办法呢!打一个不太好听的比方,一写米字,犹如寡妇失了身,无法挽回了。我现在写的字有点《张猛龙》的底子、米字的意思,还加上一点乱七八糟的影响,形成我自己的那么一种体,格韵不高。体力充沛,材料凑手,做几个菜,是很有意思的。做菜,必须自己去买菜。提一菜筐,逛逛菜市,比空着手遛弯儿要“好白相”。到一个新地方,我不爱逛百货商场,却爱逛菜市,菜市更有生活气息一些。买菜的过程,也是构思的过程。想炒一盘雪里蕻冬笋,菜市场冬笋卖完了,却有新到的荷兰豌豆,只好临时“改戏”。做菜,也是一种轻量的运动。洗菜,切菜,炒菜,都得站着(没有人坐着炒菜的),这样对成天伏案的人,可以改换一下身体的姿势,是有好处的。做菜待客,须看对象。聂华苓和保罗·安格尔夫妇到北京来,中国作协不知是哪一位,忽发奇想,在宴请几次后,让我在家里做几个菜招待他们,说是这样别致一点。我给做了几道菜,其中有一道煮干丝。这是淮扬菜。华苓是湖北人,年轻时是吃过的,但在美国不易吃到。她吃得非常惬意,连最后剩的一点汤都端起碗来喝掉了。不是这道菜如何稀罕,我只是有意逗引她的故国乡情耳。台湾女作家陈怡真(我在美国认识她)到北京来,指名要我给她做一回饭。我给她做了几个菜。一个是干烧小萝卜。我知道台湾没有“杨花萝卜”(只有白萝卜)。那几天正是北京小萝卜长得最足最嫩的时候。这个菜连我自己吃了都很惊诧:味道鲜甜如此!我还给她炒了一盘云南的干巴菌。台湾咋会有干巴菌呢?她吃了,还剩下一点,用一个塑料袋包起,说带到宾馆去吃。如果我给云南人炒一盘干巴菌,给扬州人煮一碗干丝,那就成了鲁迅请曹靖华吃柿霜糖了。做菜要实践。要多吃,多问,多看(看菜谱),多做。一个菜点得试烧几回,才能掌握咸淡火候。冰糖肘子、腐乳肉,何时软入味,只有神而明之,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富于想象。想得到,才能做得出。我曾用家乡拌荠菜法凉拌菠菜。半大菠菜(太老太嫩都不行),入开水锅焯至断生,捞出,去根切碎,入少盐,挤去汁,与香干(北京无香干,以熏干代)细丁、虾米、蒜末、姜末一起,在盘中抟成宝塔状,上桌后淋以麻酱油醋,推倒拌匀。有余姚作家尝后,说是“很像马兰头”。这道菜成了我家待不速之客的应急的保留节目。有一道菜,敢称是我的发明:塞肉回锅油条。油条切段,寸半许长,肉馅剁至成泥,入细葱花、少量榨菜或酱瓜末拌匀,塞入油条段中,入半开油锅重炸。嚼之酥碎,真可声动十里人。我很欣赏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说得何等潇洒。不知道为什么,汉宣帝竟因此把他腰斩了,我一直想不透。这样的话,也不许说吗?(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引用孙犁的观点引发自己的写作体验,同时也引起下文的业余爱好。B.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述不同阶段的习字经历,意在强调自己书法功底深厚。C.原本想炒雪里蕻冬笋而临时“改戏”,体现了做菜的灵活性,也富有生活情趣。D.作者用家乡拌荠菜法凉拌菠菜,强调做菜要富于想象力,体现了作者的创造性。7.关于文中做菜待客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做菜待客须看对象,正是因为聂华苓和保罗·安格尔夫妇到北京来,作者才特意为他们做几个菜。B.聂华苓是湖北人,在美国不易吃到年轻时吃过的煮干丝,作者特意做此菜,是有意勾起她的乡情。C.作者认为台湾不会有干巴菌,因而特意炒了一盘云南的干巴菌,让陈怡真品尝到当地的美味。D.作者特别提及鲁迅请曹靖华吃柿霜糖,说明不了解对象具体情况就做菜待客会影响饮食的乐趣。8.结尾说“这样话,也不许说吗”,有何用意?9.汪曾祺的作品往往闪耀着“日常书写的审美光芒”,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材料二: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举网得A鱼B巨口C细鳞D状E如松江之鲈F顾G安所H得酒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属,劝请,与《琵琶行并序》“名属教坊第一部”中“属”的意思不同。B.而,表示顺承关系,与《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中“而”的用法不同。C.危,高,高高的,与《赤壁赋》“正襟危坐”中“危”的意思相同。D.西,向西飞去,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也”中“东”的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写了不同季节的景色,材料一是七月初秋之景,材料二是十月初冬之景。B.客人撒网得鱼,他的妻子又有藏酒,终于解决了有客无酒、有酒无肴的问题。C.作者两次游赤壁相隔不久,江景山色已无法辨认,引起了下文弃舟登山的叙写。D.孤鹤即是道士,道士即是孤鹤,亦真亦幻中寄寓了作者“羽化而登仙”的思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14.《赤壁赋》中“苏子愀然”,《后赤壁赋》中“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请简要概括原因有何不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庭中有奇树佚名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涉江采芙蓉》生长在大自然中的芙蓉不同,本诗中奇树盛开在自家庭院里。B.本诗八句,层层深入,深哀浅貌,在看似浅显明白的风貌里表现了婉曲的情思。C.与《涉江采芙蓉》相比,本诗对“奇树”“绿叶”“荣”“馨香”着墨甚多,读来芳香不断。D.《涉江采芙蓉》表达羁旅怀乡的思绪,本诗表达思妇忆远的心情,两种情感迥然不同。16.“此物何足贵”与上下文诗意是否相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同是悲凉幽怨的音乐声,一曲《琵琶行》令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另一曲洞箫声却“______,______”(《赤壁赋》)。(2)《静女》中“______,______”真实刻画了恋人赠送礼物时爱屋及乌的心理,别具真率纯朴之美。(3)毕业在即,同学们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班主任化用了《鹊桥仙》中“______,______”慰勉大家前程似锦,无须黯然伤神。(4)当年青年学生要学习姚鼐知难而进的精神。在通往天门的山路上,有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还有“______,______”(《登泰山记》),这些都未能阻止他勇攀高峰的决心。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①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人民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②就是研读世界文学,③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甲)。A,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B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④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⑤表达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C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乙),⑥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丙),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19.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B.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C.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D.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时,鲁迅先生提倡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其实,拿来主义不仅仅体现在文化领域中,生活处处皆适用。请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记叙文,表达你对此的体验。要求:标题自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C2.D3.A4.(1)把《乡土中国》比喻成剖面图,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无论其结构还是内容,都对乡土社会多个层面进行了展示,并立体鲜活的呈现出来。(2)乡土中国对知识成果进行探索,研究深入,理论创新,为读者理解乡土社会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宝贵参考。5.(1)分析关键要素:通过分析《乡土中国》中的关键要素,如家庭、家族、氏族、社群等,使读者对构成乡土中国独特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这些概念认识更全面、更深刻。(2)结合微观结构与宏观背景:材料二把对家族和家庭的微观结构分析与其作为整个乡土社会中绵续性的事业社群的宏观背景相结合,揭示了家族制度作为乡土社会基本单位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乡土社会本质和特征。(3)进行理论创新:在探究从基本的家到族变化以承担更多社会功能时,作者创新运用了差序格局理论,为读者更好理解家的性质提供参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B7.A8.(1)对杨恽遭遇的感慨。杨恽认为不必非要等到富贵之时才去享受人生,然而汉宣帝竟因此把杨恽腰斩,流露出作者对杨恽遭遇的感慨。(2)与前文自己自得其乐形成对比。用杨恽追求洒脱人生却惨遭腰斩,和前文作者在种种业务爱好中自由随性、享受乐趣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文章主旨。9.(1)作者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细小琐屑的题材,如习字、烹饪、写作等点滴生活,尤其是烹饪中的萝卜、干丝、菠菜等常见食材更是司空见惯,作者将自己融入其中、自得其乐的情形如话家常,娓娓道来。(2)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本身寻找乐趣,追求放松率性的生活状态。写作时充满甜美的兴奋,写成后自言自语,率性而为,悠然自得。习米字时如寡妇失身,无法挽回,语言诙谐幽默,让人忍俊不禁。普普通通的做菜,融入了想象和创新,发明的塞肉回锅油条声动十里人,夸张风趣,让人读的津津有味,满口生香。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BDF11.C12.B13.(1)任凭像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那茫茫的江面。(2)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14.(1)《赤壁赋》中苏子因人生短促无常而悲。(2)《后赤壁赋》中苏轼因地势太高,高山共鸣,深谷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的场景而恐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D16.不矛盾。(1)前文极力赞扬花的珍奇美丽,芳香浓郁,主人公想寄给远方的思念,表达了纯洁的爱情,无奈天遥地远,无法送达。“此物何足贵”是无奈之语,自我宽慰之辞。(2)欲扬先抑。“此物何足贵”这种花有什么珍贵的呢?如此一抑,是为了更好地扬起“但感别经时”这一主题,使相思怀念的主题更加突出,更加鲜明。(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题答案】【答案】①.舞幽壑之潜蛟②.泣孤舟之嫠妇③.匪女之为美④.美人之贻⑤.两情若是久长时⑥.又岂在朝朝暮暮⑦.道中迷雾冰滑⑧.磴几不可登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8分)【18~21题答案】【答案】18.A:然而B: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