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历年中考古诗欣赏试题汇编(截至2023年)_第1页
《潼关》历年中考古诗欣赏试题汇编(截至2023年)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谭嗣同《潼关》中考试题汇编(截至2023年)【甲】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乙】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尤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诗首句气势不凡,先声夺人,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与末句“身在最高层”形成呼应。B.乙诗次句以听觉形象补充了首句的视觉形象,渲染出潼关一带独有的氛围,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C.甲诗第二句用虚写手法写出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展现出诗人蓬勃的朝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D.乙诗第三句不说水之奔腾,而说其“尤嫌束”;末句不说山之巍峨,而说其“不解平”。运用夸张手法把山水写活了。(2)结合甲、乙两诗,简要概括两位作者在面对人生阻碍时态度的异同。【参考答案】(1)D(2)同:面对人生阻碍时,两位作者的态度均是不屈不挠、勇于进取。异:甲诗作者主张要高瞻远瞩,冷静理智地解决问题;乙诗作者主张勇往直前、冲决罗网。【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D.“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意为: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原野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这两句诗,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情感,河水奔流还嫌拘束,山入潼关桀骜不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潼关山水的壮阔,也表现出诗人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因此选项“运用夸张手法把山水写活了”说法错误。故选D。【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的把握。【甲】诗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这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登高抒怀,却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无论生活或学习,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从中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勇于攀登的乐观精神,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乙】诗“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从河和山方面来写,诗人极目四望: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把潼关写活了。这里的诗人即大河,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的黄河,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表现了作者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和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因此【甲】【乙】两首诗的作者在面对人生阻碍时都具有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态度;但有所不同的是王安石通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道理,侧重于高瞻远瞩,冷静理智地解决问题;谭嗣同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