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路的开辟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全球航路的开辟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全球航路的开辟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全球航路的开辟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全球航路的开辟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情景导入:

旧航路:指传统的地中海商路,由中国或者印度出发,经由中亚和西亚,由海路或陆路转往欧洲的转口贸易路线。

新航路: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路,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未知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开辟的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大航海时代。在这一过程中,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不知道的地方,所以也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分水岭。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课标要求: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过程;2.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时空观念】认识全球航路的开辟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唯物史观】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是由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各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辩证、客观地认识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家国情怀】感受探险家们勇于进去的得到的开拓精神;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的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培养对人类文明的认同感。核心素养:时空坐标及主要内容:教学分析: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过程。教学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目录12新航路的开辟3其他航路的开辟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材料一

农民普遍缴纳货币地租,在手工作坊做工的工匠、师傅、帮工和在手工工场做工的工人、师傅大多领取货币工资。城乡间、地区间、国家、贸易区间、东西方间的商品流通、交换、物资交流都比较广泛、频繁,而且品种多、数量大、价值高。……但欧洲的贵金属开采发展缓慢。1493—1520年间,欧洲产银共4.5万公斤,年均产量仅1600公斤,不敷社会所需要。——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材料二

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日本据有黄金,金多无量……秦海(中国南海)中“共有7459座海岛……其中一切富源,或为黄金宝石,或为一切种类香料,多至不可思议。”

——《马可·波罗行纪》材料三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比原价高8-10倍)。因此,西欧各国迫切需要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线。——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中古部分》(一)动因(必要性):1.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对货币的需求增加。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庄园经济逐步解体,西欧各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对货币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2.社会原因:对贵重金属的追求。(1)欧洲人渴望得到黄金、白银;(2)《马可·波罗行纪》的刺激。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传统商路,引发了商业危机。知识拓展:

传统商路是否被“阻断”?材料

当奥斯曼帝国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时,葡萄牙已经有几十年的探险历史了;1516—1517年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时,距离葡萄牙占领休达城(1415年)已经一个世纪了……奥斯曼帝国控制东地中海时,葡萄牙人已经胜利到达印度卡利库特了。实际上意大利人控制了东地中海贸易,而阿拉伯人把持波斯湾领域,传统商路并未彻底中断,而只是被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垄断,他们建立起中世纪以来的贸易秩序和贸易规则,这种特殊的贸易秩序很难打破,商路运输有严格规则秩序并且很难被打破,真正让葡萄牙和西班牙望而却步的就是这个,因此要获得财富就得另辟蹊径。——王三义:“土耳其人阻断商路”说与西方的近东殖民(1)结论:新航路开辟时传统商路并未被土耳其人“阻断”。这只是西欧人编造的借口。(2)理由:①葡萄牙开辟新航路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并未崛起壮大;②葡萄牙和西班牙无法打破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制定的贸易规则;③西欧出于近东利益和意识形态而做的宣传。(3)感悟:历史观点随着研究不断更新,要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观点和教材。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一)动因(必要性):4.思想根源:文艺复兴推崇人文主义思想,鼓励冒险精神。5.精神动力:欧洲人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二)条件(可能性):1.主观:(1)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2)航海家的探险精神以及个人努力。2.客观:(1)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星盘等);(2)造船技术的进步(多桅帆船);(3)地理知识的增加(地圆学说、季风、洋流)。材料四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传播基督教成了探险家们强大的精神来源之一。——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材料五许多年轻人渴望冒险,少数国王渴望征服。在欧洲人口稠密地区,成千上万的人渴望土地和渴望能有所得。——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五

在伊比利亚半岛,历时8个世纪之久的再征服运动到15世纪逐渐结束。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完成了政治统一进程,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具有相当雄厚的物质力量和必要的组织能力。封建国家为了扩大贸易,增加财源,进而发动海外掠夺,对开辟新航路予以必要的支持,提供了重要条件。——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材料一在伊比利亚半岛这片资源匮乏的土地上,只宜于种植小麦、葡萄和油橄榄。资源短缺促使葡萄牙最早进行海外探险,进而带动了西班牙的航海事业。葡萄牙王国偏居伊比利亚半岛一隅,土地贫瘠,葡萄牙人热衷于寻找新资源和肥沃的土地,早在13世纪初,就远离海岸来到大西洋的深海,寻找鱼、原木和可以种植小麦的土地,以弥补国内资源的短缺。——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著,魏凤莲等译《新全球史》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各国政府在财政上亦常常捉襟见肘,它们迫切需要新的财源,以增加收入,缓解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各国君主先后支持开辟新航路,大力向海外扩张。……同时,也只有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才能满足开辟新航路所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条件,所以开辟新航路基本上都是政府支持下的航海活动。——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问题探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支持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提示:(1)地理位置有利都在大西洋沿岸,在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掌握先进的航海与造船技术;(3)都是中央集权国家,有能力支持和供应远洋航行;(4)为掠夺财富,传播天主教。二、新航路的开辟航海家时间资助国家方向到达地意义迪亚士

达•伽马

哥伦布

麦哲伦

第一个远洋航行成功的航海家开辟了第一条通往东方(印度)新航路开辟了由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第一个环球航行成功的航海船队葡萄牙1487年1497年-1498年1492年1519年-1522年向东好望角葡萄牙向东印度西班牙西班牙向西向西美洲环球航行观察地图结合教材,填写下表:一个中心:欧洲两个方向:向东(葡萄牙)、向西(西班牙)两条航线:西欧——美洲——亚洲——西欧;西欧——非洲——印度;四个人物: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学思之窗:1518年3月21日,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等人订立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其中规定:朕愿下令赐给,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岛屿的钦差和总督官衔赐给你们……为了给你们以最大恩惠,朕愿意,如果在你们发现的岛屿已超过六个的情形下,你们六中取二,而且此后获得当地应交给朕的全部收入、租税的十五分之一。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历史纵横麦哲伦船队在环球航行的过程中历尽艰辛。一位船员记述了他们在横渡太平洋期间的苦难,“我们所吃的饼干不再能称为食物,它们只不过是些粉末和吞噬了饼干的蛆虫,而且,粉末浸湿了耗子撒的尿,散发着叫人无法忍受的臭气。我们不得不喝的水是同样恶臭、令人作呕.…….实际上,我们常不得不靠吃木屑过活,就连耗子这种极叫人憎恶的食物,大家都在贪婪地寻找,一个耗子能卖得半个达卡金币。”但是,这些早期航海家也是欧洲第一批殖民者。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也是掠夺和奴役当地人民的过程。问题思考:

从上述史料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从中你能感受到航海家的哪些精神?(1)信息:①产权契约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在麦哲伦航行之前,西班牙国王就已经授予他在即将发现的岛屿和大陆上的各种权利。这成为麦哲伦远航探险的直接动力。②遭遇饥荒、缺少淡水、天气恶劣、条件艰苦等。③同时进行殖民扩张,破坏了当地的文明,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2)精神:

勇于开拓、不畏困难、具有冒险精神等。三、其他航路的开辟(一)背景:(1)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航路;(2)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二)过程:人物时间国籍航海路线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南半球的新世界1497年16世纪17世纪初17世纪初1578年1642-1643年卡伯特父子卡蒂埃哈德逊俄罗斯人德雷克塔斯曼英国法国荷兰荷兰俄罗斯英国发现纽芬兰岛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冰洋——亚洲北太平洋——北冰洋到达美洲南端合恩角到达新西兰、塔斯马尼亚问题思考:

观察这两幅图,航线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影响?提示:(1)变化:海上航线进一步扩展,英国、荷兰等国家进一步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甚至远及北冰洋地区(2)影响:这些航海探险,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在主要航线之外,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比较项郑和下西洋全球航路的开辟背景不同点目的性质方式

影响经济政治相同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扬国威于海外;寻找奇珍异宝(主要是政治目的)海外寻金;打破商路封锁;传播宗教(主要是经济目的)封建性政治行为的贡赐贸易资本主义经济行为的海外殖民朝贡贸易,和平交往为主武力掠夺为主要方式七次远航使国力不堪重负,被迫中止,后续航海业发展衰落;没有带动民间贸易的发展;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也初现雏形;航海业后续发展蒸蒸日上增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提高了明朝的影响力掀起了殖民热潮,对亚非美地区人民造成严重伤害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王室支持;航海家的冒险精神;促进了文明的传播;知识拓展:

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分析大航海时代为何没有中国人的身影?原因:①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行为既缺乏经济动因,又给明朝带来巨大财政负担;②在西方大航海和早期殖民时代,由于面临来自海域的威胁,明清王朝实行海禁政策。拓展延伸:

全球航路开辟的影响。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同非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世界贸易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材料二

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欧洲,所经地区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因货币贬值而减少陷于贫困破产;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和新贵族能够更廉价地购买劳动力,又有大量产品待价而沽。有力地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发展。材料三

美洲金银产地的被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为商业性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马克思《资本论》材料四

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掠夺大量的白银购买亚洲的商品。白银的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原产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传入中国以及非洲等地后,促使当地人口迅速增长。(1)对欧洲:①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贸中心发生转移。(由地中海到大西洋)②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对亚非拉:①带来深重的灾难,导致亚非拉地区的贫困与落后。②大量白银流入亚洲,暂时刺激了亚洲的经济发展③冲击了当地落后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导致疾病的传播。材料五

它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进程。——马世力《世界史纲》材料六

1500年以前,世界文明基本上是以大陆为中心,海上联系相对来说并不重要。如果把1500年作为划分世界历史新时期的标志,就是因为从那时起各大陆之间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联系,从此各地区都被整合到全球体系中来。——《泰晤士世界历史》

(3)对世界:①它打破了人类相对隔绝的状态,人类各民族由分散孤立到走向整体;②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③亚非美建立直接商业联系,全球逐渐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④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拓展延伸:

全球航路开辟的影响。核心素养:

多角度审视新航路开辟。(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世界市场初具雏形。(2)文明交流之路: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融。(3)思想震撼之路: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冲击了神学理论,开阔了人们的眼界。(4)殖民掠夺之路: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空前的灾难。(5)社会转型之路: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2024·全国新课标卷)16世纪上半叶,航海家在太平洋开发了连接美洲和亚洲的东风带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从菲律宾群岛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纪初,荷兰人利用西风带环球航行。16至17世纪的航海活动(

)A.激发“地圆说”的形成 B.表明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C.导致陆路贸易基本停滞 D.促进了贵金属的全球流动初试牛刀:D

【解析】

16至17世纪的航海活动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使得美洲的贵金属能够被运往亚洲和欧洲等地,促进了贵金属的全球流动,D项正确;“地圆说”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形成,“地圆说”是此时航海活动的背景,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虽然航海活动兴起,但陆路贸易并没有基本停滞,C项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2.(2024·浙江卷6月)在马可·波罗之前,欧洲人只知道丝绸来自神秘东方,并不清楚它原产地的模样。马可·波罗通过分享亲身经历,把来源地具象化。《马可·波罗游记》“成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畅销书之一。随后几个世纪,许多探险家、航海家和商人决定追随马可·波罗的脚步,一定要前往马可·波罗所描述的东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马可·波罗的书和前往中国的愿望影响的。”上述材料旨在说明()A.欧洲人长期对东方尤其是中国兴趣浓厚B.马可·波罗指引西方人前往新大陆C.马可·波罗激发欧洲人的中国情结D.《马可·波罗游记》是中世纪欧洲畅销书初试牛刀:【解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可·波罗通过分享亲身经历,把来源地具象化,激发了欧洲人的中国情结,追随马可·波罗的脚步前往中国,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马可·波罗的经历激发了欧洲人的中国情结,而不是强调欧洲人长期对中国兴趣浓厚,排除A项;中国不是“新大陆”,排除B项;材料没有《马可·波罗游记》是中世纪欧洲畅销书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C3.(2023·广东卷)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无非是其通过探险活动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那就是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A.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B.社会从传统到现代C.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D.世界从分散到整体初试牛刀:【解析】

据材料“过探险活动”“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可知欧洲人在海外探险的基础上开辟了新航路,将世界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同时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起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故选D项;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主要强调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与“控制海洋”“所有大陆”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从传统到现代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材料无法充分体现,排除B项;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D4.(2021·浙江卷6月)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该航海家A.深信“地圆说”B.途经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C.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D.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初试牛刀:【解析】

据材料“1492年”“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可知,哥伦布欲从西到达东方,即他深信“地圆说”,故选A项;达•伽马途经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好望角)到达印度,排除B项;哥伦布没有到达东方,排除C项;哥伦布抵达美洲,没有找到通往东方的新航线,排除D项。A6.(2023·北京高考)

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