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末专题复习(四)诗歌鉴赏(解题方法+例题)【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网络,由个人根据课本及课标要求进行整理纠错;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进行修改或删除;资料均为免费分享,请勿商用。一、选择题1.选择题题型
诗歌鉴赏选择题通常涵盖诗歌的形象意境、情感主旨、表达技巧等多个方面。题型多样,包括识别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歌的意境氛围、理解诗人的情感主旨、判断诗歌的表达手法等。2.解题方法与步骤
通读诗歌:首先,需要仔细阅读题目、诗歌正文以及任何注释,以获取全面信息。
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的整体内容和情感基调,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
审题: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明确题目所问,是识别意象、分析意境,还是理解情感主旨等。
分析选项:逐一分析选项,将其与诗歌内容进行对比,排除不符合诗歌内容的选项。3.各类题型解题技巧
形象意境类: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的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画面。如“月亮”常代表思乡之情,“菊花”则象征坚强与高洁。
情感主旨类: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注意诗人的用词和句式,以及诗歌中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同时,结合诗歌的背景知识,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主旨。
表达技巧类:熟悉各种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在解题时,注意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分析其对诗歌表达的作用。4.拓展知识:常见错误选项类型及应对策略
张冠李戴:选项中的描述与诗歌内容不符,可能是将其他诗歌的内容或意象误认为是本诗的内容。应对策略是仔细核对选项与诗歌内容,确保两者一致。
无中生有:选项中的描述在诗歌中并未出现,而是由考生自行添加或推测出来的。应对策略是严格依据诗歌内容进行判断,不添加任何主观臆断。
断章取义:选项只截取了诗歌中的部分内容,而忽略了其他重要信息,导致理解片面。应对策略是全面理解诗歌内容,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情感基调。
望文生义:选项对诗歌中的某些词句理解不当,导致整体判断错误。应对策略是深入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注意其字面意义和象征意义。二、主观题【题型】1.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如“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炼字型:提问方式如“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3.诗眼型:提问方式如“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4.情感主旨型:提问方式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5.表现手法型:提问方式如“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6.语言风格型:提问方式如“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解题方法】1.分析意境型
•描绘图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
•概括氛围:用双音节词概括景物氛围。
•分析作者情感:结合景物氛围分析作者情感。2.炼字型
•解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描述景象:将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意境或情感:点出该字烘托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3.诗眼型
•分析作用: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结构诗歌方面的作用。4.情感主旨型
•关注诗题:从诗题中获取情感主旨线索。
•逐句分析:结合注释、直抒胸臆的词句分析。
•化内容为情:将诗歌内容转化为情感表述。5.表现手法型
•指出手法:准确指出诗歌使用的表现手法。
•结合诗句分析: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为何使用该手法。
•分析传达情感:分析该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语言风格型
•点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诗歌语言特色。
•具体分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指出情感:指出这种语言风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还需注意以下几点:•认真审题:注意题目中的具体要求,如是否需要结合全诗分析等。•规范答题:按照题目要求的格式和步骤进行答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时间分配:合理分配答题时间,确保每个题目都能得到充分的思考和解答。三、练习阅读材料,完成小题。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注]①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宫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1.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衣》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B.杨炯《从军行》首联由烽火这一具象的景物而引出书生“自不平”的心理,展现了书生由衷的爱国热忱。全诗抒发了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豪情壮志。C.《无衣》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D.杨炯《从军行》全诗笔力雄健,对仗工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结句浅直。2.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作出分析。【答案】1.C2.《无衣》:①全诗采用了《诗经》常见的重章复沓(重章叠句、反复)形式,既突出了音韵和谐之美,又起到了加强情感抒发的作用。每章以问句开头,别具一格。章章递进,极富层次。②全诗运用赋的手法,铺陈排比,反复咏唱士卒之间共享衣裳,修好铠甲和兵器,共赴战场的豪情。《从军行》:①首句为虚实结合,以虚写实。借助想象“烽火照西京”,渲染军情紧急,激发了书生的爱国之情。②第二句“心中自不平”及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宁愿驰骋沙场,保边卫国,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的心声。③“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借景色烘托将士出征时的英勇无畏,杀敌时的激烈悲壮。④运用借代、反衬等多种修辞,综合表达诗人奋勇参军、保家卫国的情怀。【导语】《诗经·秦风·无衣》通过反问与排比,展现士卒同仇敌忾、共赴战场的团结精神。《从军行》以现实场景与个人情感对比,表达从戎者的豪情壮志。两者均体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但风格截然不同。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错误。诗中以简洁有力的四字一句的形式,通过“与子同袍”“与子同仇”等直白的话语,强烈地表达出战士们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决心,读来让人仿佛能看到那些慷慨激昂的战士形象,听到他们豪迈的话语。所以,全诗语言质朴,浅直。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无衣》:①诗中三章结构相似,都以“岂曰无衣?”起句,然后分别用“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回应,接着都是“王于兴师,修我……,与子……”的句式。通过这种重章叠唱的形式,反复强调了在面对外敌入侵、国家兴兵之时,战士们之间相互扶持、团结一心的状态,情感层层递进,强化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家国情怀。②全诗运用赋的手法,铺陈排比。诗中说到“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反复咏唱士卒之间共享衣裳。全诗又说到“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修我矛戟,与子偕作”“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反复咏唱士卒之间修好铠甲和兵器,共赴战场的豪情。《从军行》:①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运用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的手法,借助“烽火”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战争景象,借助想象将远方的战火映照西京的紧张画面呈现出来,由此自然地引出诗人内心因国家受外敌威胁而产生的愤愤不平之情。②第二句“心中自不平”直接抒发了因国家受外敌威胁而产生的愤愤不平之情。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写到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直接表达了宁愿驰骋沙场,保边卫国,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的心声。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③“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写到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通过对恶劣且充满战斗气息的环境描写,借景色烘托出战斗的激烈残酷,也进一步体现出战士们在艰难环境下依旧为保家卫国奋勇作战的坚定决心,杀敌时的激烈悲壮。④“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中“牙璋”代指兵符,“凤阙”代指朝廷,本处是说辞别朝廷,带着兵符奔赴边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运用了衬托的手法,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宁愿做一个下级军官投身战场,也不愿只做一介书生置身事外的强烈愿望。所以,运用借代、反衬等多种修辞,综合表达诗人奋勇参军、保家卫国的情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郡斋①秋夜即事寄斛斯处士许秀才杜牧有客谁人肯夜过,独怜风景奈愁何。边鸿怨处迷霜久,庭树空来见月多。故国杳无千里信,彩弦时伴一声歌。驰心只待城乌晓,几对虚檐望白河②。[注]①郡斋:郡守起居之处。杜牧于842年被外放为黄州刺史。②白河:指银河。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谁人”“奈何”等词语,流露出诗人远离京城、独处空斋的孤寂凄凉。B.庭院中树叶飘零,给人以空阔冷清之感,幸好有皎洁的月光带给诗人一丝慰藉。C.颈联上句远写故乡音讯渺茫,下句近写弦歌心绪黯淡,有空间缩放自如之妙。D.本诗第七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立意相似。4.本诗中的“边鸿怨处迷霜久”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鸿雁长飞光不度”都出现了鸿雁意象,但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3.B4.①“边鸿怨处迷霜久”一句运用移情于物(借物喻己、寓情于景、拟人)的写法,借鸿雁的哀怨和迷失写自己的飘零之苦,孤寂之悲。②“鸿雁长飞光不度”一句写鸿雁远飞却不能飞出月光,暗示鸿雁不能传书,含蓄地表达游子思妇两地相隔,欲传递思念而不得的惆怅。【导语】这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友人的寄赠,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无人过访和庭院月色的静谧,契合了诗人的孤寂,鸿雁与庭树等意象,展现了诗人的深沉的思乡之情。全诗情感与景色融为一体,给人以深刻的感受。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给人以空阔冷清之感,幸好有皎洁的月光带给诗人一丝慰藉”错误,“庭树空来见月多”中的“空”,意为“徒然”,“空来”即“徒然地来”,诗句的意思是即使月光皎洁,也是徒然的,体现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而不是“皎洁的月光带给诗人一丝慰藉”。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①在诗句“边鸿怨处迷霜久”中,鸿雁本为秋天里常见的迁徙候鸟,诗人以人之感情赋予其生命和哀怨,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使之“怨”、“迷”,烘托出孤寂和漂泊的内心世界。鸿雁因为迷路和霜降久久未归,象征着诗人自己在外的漂泊和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将个人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之中,使情景交融,表达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与孤独之感。②“鸿雁长飞光不度”通过描写鸿雁在空中飞行却无法飞出月光照射范围,暗示了鸿雁即使飞得再远也无法突破阻碍,以此象征鸿雁不能完成传递书信的功能。诗人以此表达了两地相隔的人们想要传达思念之情却被阻隔的无奈和惆怅。鸿雁因其传统上作为传递书信的象征,本句借助这一意象,隐喻游子与思妇间因距离而无法传递彼此思念,含蓄地展现了基于空间隔绝的情感阻碍。这样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思念的无奈感。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小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5.下列对上面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词上片写梦前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下片在对梦境的淡淡追述中,将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写得极为沉痛。B.贺词“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一句借景抒情,形象而艺术地表现了诗的丧偶之痛和孤独凄凉。C.苏词“小轩窗,正梳妆”一句,以当年闺房的常见场景呈现词人心中妻子美丽温婉的形象,更反衬亡妻之痛。D.贺词“旧栖新垅两依依”,这一“旧”一“新”,将自己和亡妻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6.苏轼、贺铸的这两首词,堪称古代悼亡诗之双绝。有人认为,苏词抒情感染力更强,贺词抒情更加细腻,请结合两首词的最后两句分析。【答案】5.B6.苏词:最后两句,从对面落笔(对写法),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人在明月之夜的心境,眷恋亲人,柔肠寸断。“明月夜,短松冈”二句以景结情,描写月色短松之景,抒发黯然魂销之情。从情感抒发上来说,更加感性动人。贺词:细节描写,通过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诗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用细节怀念妻子的贤惠勤劳,表达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情感抒发比较细腻平静。【导语】苏轼《江城子》以梦境表现对亡妻的深切怀念,笔触细腻,感情沉痛而真挚。贺铸《鹧鸪天》借景抒情,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折射出丧偶后的孤独与怀念,以细腻的情思传达哀伤,两者皆为悼亡中的佳作,情感深沉动人。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B.“借景抒情”错,“梧桐半死”是用典,“头白鸳鸯失伴飞”是比喻,不是真实描写景物。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是诗人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意深,痛巨,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从情感抒发上来说,更加感性动人。“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辗转难眠中,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这两句,前一句写自己,后一句写妻子,以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为基础写成,用平实的细节与意象表现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显得一往情深,令人感慨万千。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锦
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秋晚野望陈玉树①余霞红映暮云边,村北村南少夕烟。远树捧高沧海月,乱鸦点碎夕阳天。野人乞食扃蓬户,渔父施罛②入稻田。满地哀鸿③听不得,江淮④何处是丰年?【注释】①陈玉树,清末著名爱国诗人。②罛:大鱼网。③满地哀鸿:化用成语“哀鸿遍野”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的悲惨现象。鸿:大雁。④江淮:长江和淮河流域。古时这里常发生水患。7.下列对两首诗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无意间看到本有五十弦的锦瑟后,李商隐不由产生嗔怨之意。B.杜鹃鸟欢快的啼叫声,蕴含了李商隐对春天的深切喜爱之情。C.农夫关闭贫陋的居室而去讨饭的现象,引发了陈玉树的悲悯。D.由于江淮已迎来丰年,因此陈玉树就听不到灾民的哀嚎声了。8.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的诗在开头直接点题,陈玉树的诗通过写景间接点题。B.李商隐的诗每一联都对仗,陈玉树的诗只有颔联和颈联对仗。C.李商隐诗中的“烟”为实写,陈玉树诗中的“烟”则为虚写。D.李商隐所用典故含意明晰,陈玉树所用典故有迷离惝恍之美。9.请简要回答两首诗中所写“月”的不同特点及其蕴含的不同情感。【答案】7.C8.A
9.(1)特点:①《锦瑟》中的“沧海月”,是诗人想象中的海上之月,月光明亮,映于沧海,如明珠浴于泪波,让人联想到鲛人的眼泪化为珍珠的传说。②《秋晚野望》中的“沧海月”,是诗人于夕阳将坠之时所见方离沧海而升至远处树木上方的月,苍白而无力。(2)情感:①《锦瑟》中的“沧海月”蕴含了诗人追忆青年时代而产生的伤感之情。②《秋野晚望》中的“沧海月”蕴含了诗人面对江淮一带萧条冷落的景象而产生的悲哀之情。【导语】李商隐《锦瑟》通过奇妙的联想与典故表达对美好年华的追忆与惋惜,诗中融合梦幻色彩与人生哲思。陈玉树《秋晚野望》则通过秋日暮色景象描绘,表现自然和人事的凄凉与对丰年的渴望。两者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人生感慨。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无意间看到本有五十弦的锦瑟后”错误,“无端”意思是“无缘由”,锦瑟本有五十弦,李商隐却认为其“无缘由”,从而流露了嗔怨之意;B.“对春天的深切喜爱之情”错误,杜鹃鸟哀切的啼鸣寄托了望帝思恋爱慕的情怀,也寄寓了李商隐的思恋爱慕之情,并非寄寓其对春天的深切喜爱之情;D.“江淮已迎来丰年,因此陈玉树就听不到灾民的哀嚎声”错误,哀鸿遍野的典故蕴含了陈玉树对江淮一带穷苦百姓的同情和对江淮一带盼不到丰收的沉痛之情,也隐含了对丰收的期盼。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B.“李商隐的诗每一联都对仗”错误,李商隐和陈玉树的诗均为颔联和颈联对仗;C.虚实颠倒,李商隐诗中的“玉生烟”的“烟”指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应为虚写。陈玉树诗中的“烟”则为实写,指炊烟;D.“李商隐所用典故含意明晰,陈玉树所用典故有迷离惝恍之美”错误,李商隐所用典故有迷离惝恍之美,陈玉树所用典故含意明晰。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景物形象及蕴含情感的能力。(1)特点:①《锦瑟》中的“沧海月”出现在一个充满哀怨的情境中,是诗人想象中的海上之月,明月坠落于沧海,明珠湮没于泪波,让人联想到鲛人的眼泪化为珍珠的传说。②《秋晚野望》中的“沧海月”出现在一个荒凉的秋晚场景中,是诗人于夕阳将坠之时所见方离沧海而升至远处树木上方的月,与远树相映,虽因刚升起苍白而无力,却也增加了景色的宏伟和静谧。(2)情感:
①《锦瑟》中的“沧海月”象征着一种渺远、孤寂、悲伤的情感,蕴含了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怀念和感慨,代表着诗人一种无言的寂寞与悲哀,诗人追忆青年时代而产生伤感之情,“沧海月”点出了诗人内心的思念与惆怅。②《秋野晚望》中的“沧海月”与诗人所描绘的灾区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蕴含了诗人面对江淮一带萧条冷落的景象而产生的悲哀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明月下社会现实的惆怅与悲悯,以及对尚未出现的太平盛事的期盼。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①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注释】①这首诗写于陆游被弹劾归隐于山阴期间。10.下列对陆游的《书愤》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中原”在诗中具体指的是北方失地,“气如山”三字表现出作者当年的豪情壮志、气魄非凡。B.颔联选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此联由六个名词叠加,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C.颈联中陆游以“塞上长城”自比,又以“空自许”形象地点出了自己的现实处境。D.尾联中的用“出师一表”
来明志,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有才却未能报国的感叹。11.下列诗句所描绘的场景与陆游《书愤》的颔联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所展现的意境和风格上,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毛泽东《七律·长征》)B.剑战横空金气肃,旌旗映日彩云飞。
(宋·吕定《扈驾》)C.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望湖楼醉书五首》)D.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12.这两首诗写于陆游晚年,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书愤》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表达思想感情的异同。【答案】10.D11.C
12.相同:
即使仕途不顺、年华老去、壮志未酬,但仍希望征战沙场,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爱国之情矢志不渝。不同:①《书愤》表达了对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抗金收复失地的悲愤;②《书愤》抒发了壮志未酬但是年华老去,想要保家卫国但是自我期许落空(或报国无门)的悲愤;③《书愤》对诸葛亮鞠躬尽瘁的赞叹,也暗示朝野(朝廷)上下皆主投降,已没有诸葛亮北伐雄心壮志和无英雄的激愤;④《风雨大作》诗人身处逆境却仍保持乐观、不屈、渴望上阵杀敌的精神风貌。【导语】陆游的《书愤》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均反映了其忠贞爱国、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两首诗写于晚年,表现出作者不甘心壮志未酬的豪情。《书愤》通过对往昔豪情壮志的回忆与对现状的无奈,揭示了作者的悲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更加直接,表现了陆游即使身居乡间仍然思虑报国的坚定意志。两者都展现出萧瑟凄凉中积蓄的壮志豪情,但《书愤》更多表现的是无奈之感,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传达了一种孤独却未歇使命感的情怀。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有才却未能报国的感叹”错误。表达诗人渴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率军北伐、报效国家的希冀与壮志难酬的悲愤。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境和风格的能力。A.意思是:奔腾的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山山水水都在为红军的胜利纵情欢唱。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一场恶战的艰苦激烈,惊心动魄,可见红军的英勇无畏。与题干诗句的意境和风格是一致的。B.意思是:剑指空中,金属的寒气让人感到肃杀,旌旗在阳光下闪耀,映衬着天边的彩云飞扬。诗句“剑战横空金气肃”使用了战斗场面中的剑舞和空中金属气息来营造一种肃杀的气氛,展现出激烈且充满庄严感的景象;“旌旗映日彩云飞”则描绘了阳光下旌旗挥舞的画面,与彩云共舞,使得战场上的景致更加壮观。这两句诗通过视觉与感觉的结合,展现了宏大的战斗场面,突出了战斗的激烈和士兵们的英勇无畏。与题干诗句的意境和风格是一致的。C.意思是: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这句借用山与船的陪衬,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暴雨来临前和暴雨倾盆时的壮观场面。因此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所展现开阔、雄壮的战场画卷和雄浑豪迈的风格是不相同的。D.意思是:乌云密布,沉重地压向城池,似乎要摧毁城墙;铠甲在阳光下反射金光,宛如金色鳞片闪耀。这两句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剑拔弩张的战争场景,突出了军事气势的恢宏和紧张氛围。前句描绘了战场上的压抑与危急,后句则呈现了战争装备的威武与壮丽。与题干诗句的意境和风格是一致的。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证明书模板8号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1课时 认识周长-西师大版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北师大版
- 译林版(三起)三年级上册期中检测英语试卷(含解析)
- 第一单元第2课《小小工程师》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新苏教版一年级上册
-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含答案)-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期末模拟考试数学试卷(二)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历年中考古诗欣赏试题汇编(截至2024年)
- 第8单元 26 我的“长生果”名师版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
- 2024年陶瓷制零件相关陶瓷制品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
- 热点主题作文写作指导: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审题指导与例文)
- 糖尿病肌少症
- 江苏书记员考试历年题库
- 2024年浙江省中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激光切割价格报价表
- 友情 创可贴 课件 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下册
- 红楼梦阅读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2024年知识竞赛-中小学财务管理知识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产后康复课件完整版
- 牧场物语-矿石镇的伙伴们-完全攻略
- 海康在线测评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