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昌十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一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或IS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2.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卡面清洁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元祐文士开画面题诗之先河,经后世发展,题画诗画面的选择与绘画主体一样,需要“经营位置”,成为中国画最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方式之一。透过传世画作可以发现,一幅绘画作品上的题画诗不止一首,题画诗人也不止一人,甚至同一个人题咏赋诗也不止一次,可以与多个人反复唱和。多种题咏方式并存,这是元祐文士题画赋诗的主要特征,奠定了后世题画诗的原始模型。从题画诗创作的形制来看,有画内题诗和画外题诗两种;从题画诗创作的主体来看,有自题画诗和他题画诗;从题画诗的产生来源来看,有即兴式、预约式、主动与被动、个体与集体等不同状态。由于现实环境不同,题画诗的产生也具有复杂性,并非只有“作画——单人即兴或延迟赋诗”这样的单一结构。元祐文士题画诗的画题以山水和墨竹居多,形式也较为丰富。总体而言,有款画多于无款画,题写诗文多于简单的款署,题画诗自此真正属于画面结构的一部分,以至于徽宗时期的绘画会专门在幅面上留有题诗的位置。但是,从元祐时期存世的绘画作品来看,题诗的位置还主要集中在画作的拖尾之处,但显然此时的题画诗与绘画已经构成了一个艺术共同体。元祐文士的题画诗还有一个特色,即诗人善于根据所题咏绘画的不同画题、风格、尺幅,施以不同的笔墨。例如《郭熙画秋山平远》《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等诗,由于所题咏的是巨幅或长卷,诗人往往会选择七言组律或歌行体,书体多为行草,写得笔墨纵横,元气淋漓,有旷放瑰丽之气象。而在题咏惠崇、李世南等画家的水墨小景时,却多用绝句,书体多为楷行,笔墨清新、短小轻快。与此同时,题画诗也需要与后记、跋文、题序结合,主要用于社会应酬,通过诗文结合,记录作品的具体信息,使抒情写意的诗画拥有自叙传的形制。(摘选自康倩《中国文人画史上的“元祐”时代》)材料二:表面上看,画上题诗是文人追求诗、书、画在形式上的完整性,本质上,在画上题诗潜藏着画家深刻的心理机制。书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注重于传递形象,对于思想的表达相对比较抽象,尤其是书法;而文学(诗)作为可感的艺术,在传情达意方面要比书画更为直接一些,但在形象直观方面又逊色于绘画。文学、书法与绘画的结合相生相成、相映成趣,成就了文心、书情、画意的完美结合。徐复观先生说:“用与诗相通的心灵、意境,乃至用作诗的技巧画出了一张画,更用一首诗将此心灵、意境咏叹了出来,再加上与绘画相通的书法,把它写在画面空白的地方,使三者互相映发,这岂非由诗画在形式上的融合,而得到了艺术上更大的丰富与圆成吗?”我认为徐先生的剖析是很深刻的。画状貌,诗缘情。寓情山水,以安其心,以抒其志,是文人画最为显著的特征。这也正为以画入诗、以诗说画提供了表现的平台,甚至有时候达到了不知其人诗无以言其人画的地步,如顾祖禹《瓯香馆集》序言“不知叔子(南田)之诗,而至欲求叔子之画,是叔子所遇之穷也夫”。与其说诗与画的融合是为了追求诗、书、画一体的形式美的结果,毋宁说是为了迎合画家安心立命、抒情言志的心理诉求。进一步说,画上题诗更容易启示读者的思绪,激发读者的情感。说白了就是画家为了让读者知道画家在说什么,进而明白为什么要说,并从中获得一种认同感。值得注意的是,题画诗发展到后来,曾出现评画者以画中题辞之好坏来评价作品之优劣的现象,使诗与画的融合走向了一种僵化,偏离了画家在画中题诗的初衷。虽然题画诗作为画的一部分,为理解画的形式与内容以及画家创作的观念提供了必要的审美想象与情绪体验,但绝不能把题画诗与画本身地位对等。对于一幅画而言,题画诗虽然非常重要,但亦不可以喧宾夺主,占了画的主体地位。清人张式云:“题画须有映带之致,题与画向发,方不为羡文,乃是画中之画,画外之意。”(《画谭》)诗与画的融合,永远是以画为主,画上题诗是目的中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值得反思的是,近代以降,中国画画家在诗词方面的知识与修养就开始严重滑坡了,今天这一现象尤其普遍。但是画家们并不愿放弃题画诗这样一种“美好”的形式,但又无法在诗词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怎么办呢?所以今天的中国画要么就不题诗,要么就凑合着题古人的诗,要么就题自我感觉良好的“自创体”诗。表面看来,这样的题画诗也能构成画之章法的一部分,也能有机地形成“美”的形式,但本质上已与传统题画诗的品格相去甚远。事实上,这样的题画诗无胜于有。(摘编自杨琼《题画诗的发生与发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祐文士题画赋诗可以采用多种题咏方式,这使得当时的一些绘画作品成为传世画作。B.所题咏绘画的画题、风格、尺幅等对元祐文士题画诗的创作与书写都会产生直接影响。C.材料二徐观复所言“诗画在形式上的融合”与材料一“经营位置”表意并不完全相同。D.材料二认为如果没有高品质的题画诗,中国画上可不必题诗,不必追求形式上的完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元祐时期的题画诗大多处于画作拖尾处,但仍能说明此时题画诗与绘画已成为一个艺术共同体。B.由王冕的题画诗《墨梅》这首七绝可知,王冕的《墨梅图》不是巨幅或长卷,可能是一幅水墨小景。C.只要题画诗与画的后记、跋文、题序相结合用于社会应酬,抒情写意的诗画就拥有了自叙传的形制。D.中国画画家在创作时追求诗、书、画一体的形式美,可以体现出其安心立命、抒情言志的心理诉求。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主要从形式类别与手法笔墨两个角度阐述了元祐文士题画诗的两大特色。B.材料一第二段列举两类题画诗目的在于通过对比阐述诗、书、画相融合的道理。C.材料二引用顾祖禹《瓯香馆集》序言中的语句,意在强调题画诗的地位与作用。D.“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可以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二第三段的观点。4.根据材料内容,请简要说明中国文人画中的题画诗与绘画主体之间的关系。5.以上两则材料,对你更好地学习中国画创作有哪些启示?【答案】1.A2.C3.B4.①诗画相互融合,诗与画共同构成整个画面;②题画诗有助于理解画的形式与内容;③画是主体,题画诗不可喧宾夺主。5.①练好绘画基本功,注意题画诗与画面主体的结构布局;②加强书法训练,做到书法与绘画相通相映;③注重提升诗词方面的知识与修养。【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聚焦于中国文人画中的题画诗,从历史发展、形式特点和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材料一强调元祐时期题画诗在艺术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诗画结合的形式美,以及因画风、尺幅不同而呈现多样化的创作风格。材料二则深入探讨题画诗对思想表达、艺术审美和画家心理的作用,同时批判当代题画诗的形式化倾向,提醒保持艺术本真。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题画诗作为诗书画结合的艺术载体,如何达成画面意境的升华及创作观念的丰富。【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这使得当时的一些绘画作品成为传世画作”错误。由原文“透过传世画作可以发现……多种题咏方式并存……从题画诗创作的形制来看……从题画诗创作的主体来看……从题画诗的产生来源来看……”可知,原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传世的元祐文士题画赋诗的画作,而不仅仅是采用多种题咏方式,所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A。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只要……就……”错误。由原文“题画诗也需要与后记、跋文、题序结合,主要用于社会应酬,通过诗文结合,记录作品的具体信息,使抒情写意的诗画拥有自叙传的形制”可知,题画诗与画的后记、跋文、题序相结合用于社会应酬只是抒情写意的诗画拥有自叙传的形制的一个条件,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目
在于通过对比阐述诗、书、画相融合的道理”错误。由原文“诗人善于根据所题咏绘画的不同画题、风格、尺幅,施以不同的笔墨。例如《郭熙画秋山平远》《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等诗,由于所题咏的是巨幅或长卷……而在题咏惠崇、李世南等画家的水墨小景时……”可知,材料一第二段列举题咏巨幅或长卷的诗和题咏水墨小景的诗,目的是为了说明元祐文士的题画诗的特色是诗人善于根据所题咏绘画的不同画题、风格、尺幅,施以不同的笔墨,而不是阐述诗、书、画相融合的道理。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在画上题诗潜藏着画家深刻的心理机制。书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注重于传递形象,对于思想的表达相对比较抽象,尤其是书法;而文学(诗)作为可感的艺术,在传情达意方面要比书画更为直接一些,但在形象直观方面又逊色于绘画。文学、书法与绘画的结合相生相成、相映成趣,成就了文心、书情、画意的完美结合”可知,诗画相互融合,诗与画共同构成整个画面。②由原文“虽然题画诗作为画的一部分,为理解画的形式与内容以及画家创作的观念提供了必要的审美想象与情绪体验,但绝不能把题画诗与画本身地位对等”可知,题画诗有助于理解画的形式与内容。③由原文“对于一幅画而言,题画诗虽然非常重要,但亦不可以喧宾夺主,占了画的主体地位……诗与画的融合,永远是以画为主,画上题诗是目的中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可知,画是主体,题画诗不可喧宾夺主。【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从元祐时期存世的绘画作品来看,题诗的位置还主要集中在画作的拖尾之处”“对于一幅画而言,题画诗虽然非常重要,但亦不可以喧宾夺主,占了画的主体地位”可知,对于一幅画而言,画是主体,所以画家应练好绘画基本功,同时还要注意题画诗与画面主体的结构布局。②由原文“而文学(诗)作为可感的艺术,在传情达意方面要比书画更为直接一些,但在形象直观方面又逊色于绘画。文学、书法与绘画的结合相生相成、相映成趣,成就了文心、书情、画意的完美结合”可知,文学、书法与绘画的结合相生相成、相映成趣,书法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画家要加强书法训练,做到书法与绘画相通相映;③由原文“值得反思的是,近代以降,中国画画家在诗词方面的知识与修养就开始严重滑坡了,今天这一现象尤其普遍。但是画家们并不愿放弃题画诗这样一种‘美好’的形式,但又无法在诗词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可知,因为近代以来中国画家在诗词方面的知识与修养严重滑坡,所以画家应注重提升诗词方面的知识与修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门镜外的楼道迟子建每逢午后,我都能听到楼道里传来清理垃圾的声音。①这声音自顶层的七楼渐次传下,有笤帚扫楼道的刷刷声,也有用铁撮子撮垃圾的哗哗声,还有收拢垃圾袋时的窸窣声。有一次这声音出现在我的门口时,出于好奇,我从书房走向门口,透过门镜去望那个清扫员。她穿一件蓝袍子,戴着白口罩,包一块土黄色的头巾,正弯着腰从我家的垃圾袋里往出捡着什么。透过门镜所窥见的人被无限缩小了。她面色白而微黄,眼睑处堆积着或深或浅的皱纹,两颊几乎是塌陷的。②嘴唇与脸一样没有血色,让人觉得她的唇就是一朵枯萎了的花。垃圾袋里有一盒没有开封而过了保质期的饼干,她把它从中取了出来。我猜想楼道清扫员发现这盒饼干后,一定认为这家的女主人是个败家子。她气力不济,隔着门,我能听见她沉重的喘息声。清理完毕,她一手握着撮子,撮子上横着笤帚,一手拖着两个袋子,吃力地离开我家门口,去另一户了。门镜后面的她和垃圾都消失了,我能看见的,是放垃圾地方的上方的窗口,米黄色的木格窗将夏日的天空分成均匀的几格,有的格里的云彩浓些,有的则十分浅淡,还有的呢,干脆一丝云都没有。雨季过去后,一立秋,风就凉了。这时的天空无与伦比地晴朗。云彩很多,又很白,它们高高地飘在空中。我一般不舍得错过这时节的云彩,总要在阳台张望一刻。这样,我的日常生活又多了一项内容,除了窥视清扫员之外,还有望云彩。我发现在傍晚的时候,云彩往往掺杂了夕照的橙黄颜色,使它显得格外妖娆,而清扫员恰恰在这个时候出现在楼道,这样我从门镜看她时,她背后的窗口泻进来的金色流云就把她映得格外明媚,她仿佛年轻了许多,也温柔了许多。我窥见她总是穿一双旧得磨出了洞的老绿色球鞋,就把一双半新的软皮平底黑皮鞋扔在门口。为了使它像垃圾,不至于引起她的怀疑,我将一只鞋底的前脸的胶皮用刀割去一小块,然后把光滑的鞋面划上几道刀痕,又用花盆的土使劲揉搓它,使之尘垢满面,这才把它们摆在门口。③她在捡鞋的时候把它们捧在手中,然后用身上的蓝袍子蹭掉其上的灰尘,又摘下口罩运足一口气,朝它们身上吹了吹。她用一张旧报纸裹了那鞋,放进白色的编织袋中。我猜她营养不良,所以常把食用了一半的奶粉、核桃粉、枣糕以及鱼松和肉松丢掉。把这些食品当垃圾弃了,我也要挖空心思地打扮它们,既不能使它们惹上尘垢,又不能让它们过于鲜亮。于是我就把食品袋看似随便地用猴皮筋勒住,以防灰尘进去。然后将包装袋的外观弄上点土豆泥或者粥汁,使之混浊不堪,与垃圾的气息很接近。我从门镜望见她心疼地将这些吃的东西放进她所穿的蓝袍子的大口袋里。那口袋胀鼓鼓的,好似一个人因患了牙痛而肿了脸。我想她肯定把我当成了一个衣食无忧而又不会勤俭持家的女人,我只能让她这么以为了。天凉了,白昼短了,她出现在楼道的时间越来越晚了。开始时我以为她现在出来得晚,后来有一次我发现她拖着袋子从七楼下来,未等收六楼的垃圾呢,便累得一屁股坐在通向七楼的第一级台阶上,她这一歇就是一刻钟。她侧身对着我的门,楼梯的栏杆将她的身影切割成几段,能听见她吃力的喘息声。她的力气越来越衰弱了,她就像一只垂垂老矣的绵羊一样充满了哀怜之气。看着夕照中的她,看着她枯树般的身影,看着她始终如一包着的那块土黄色的头巾,我的眼睛不由湿润了。我多想帮助她清理一下垃圾,让她就这么歇下去,可我知道我不会长久做这件事,而她也不会允许我这么去做。腊月的一个午后,走廊里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口哨声。跟着,哗啦哗啦的扫地声传了进来。我连忙奔向门口,出现在门镜后面的是一个二十几岁的男青年,一边打着口哨一边扫楼道。我放在门口的垃圾,恰好有给清扫员的半袋木耳。当小伙子扫完地,手伸向那个垃圾袋时,我打开门,迫不及待地问:“原来的那个呢?”“她呀,人家现在不用她了,让她回家了!”小伙子说完,快意地打了一声口哨。“为什么?!”我有些愤怒了:“就因为她老吗?”小伙子没答应,显然不想再耽搁时间,他提着聚集在一起的垃圾袋,去五楼了。小伙子收拾垃圾痛快多了,应该承认,这样的楼道清扫员看上去更舒服一些,因为他年轻、有力气,看他做活心里服帖,没有负疚感。以后我不用再透过门镜去观察楼道清扫员了,我的垃圾也是真正的垃圾了。只是当楼道响起悠扬的口哨声时,我有些怅然若失。④春天就像个年轻而壮健的大脚女人,走得刷刷的,很快就从我眼前过去了。而漫长的夏天则似一个年老的小脚女人,一步三叹地来了。人的悲哀和同情心就像一枚枚被扔进河里的石子一样,一开始还有棱有角的,经过时间溪水的不间断的冲刷,它也就渐渐被磨得圆润了。我沉迷在写作中,只有偶尔在黄昏散步时会想起她来。想起她佝偻的身姿和苍白而塌陷的脸,想起她转身时无限缓慢的动作和沉重的喘息声。(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叙事节奏舒缓,情感抒发含蓄克制,写出了城市中的人情世界,笼罩着淡淡的怅惘和失落的情绪。B.第四段对云彩的美丽作了细致生动的描绘,既展现了秋日的自然景观,也侧面烘托了清扫员的人物形象。C.文章多次写到了新清扫员的“口哨声”,写出了他的年轻和活力,展现了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D.文中的“我”对新清扫员的态度有变化,开始对他替代了衰老的旧清扫员有些情绪,后来觉得这个年轻人确实适合这个岗位。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连用三个拟声词,写出了垃圾清扫工作的繁忙冗杂,为接下来清扫员的出场作了铺垫。B.句子②给了清扫员的嘴唇一个特写,将她没有血色的嘴唇比喻成枯萎的花,生动地写出了她的衰老和疲惫的状态。C.句子③选取了一连串极具表现力的动词,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清扫员对“被扔掉”的鞋子的心疼和珍惜。D.句子④巧用拟人,写出时间流逝之快,含蓄表现了“我”在逐渐摆脱情感负累之后内心的轻松。8.小说的物象往往很重要,如《百合花》中的新被子和《哦,香雪》中的铅笔盒,请梳理概括“门镜”这一物象在本篇中的作用。9.王蒙认为迟子建的小说“有一种对烟火人间的兴致,有一种对喜怒哀乐的体贴”。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一评语的理解。【答案】6.C7.D8.①门镜能让“我”在门后更细致窥见清扫员,并借此观察社会和生活,推进小说的发展。②门镜反映了小说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如体现了“我”不求回报、不求被知晓的仁爱之心,体现旧清扫员的勤劳、悲苦以及衰老、疲惫的人物特征。③小说以借由门镜结识清扫员开始,以门镜外的清扫员换了告终,门镜又在行文中多次出现,在叙事、结构上起到了串联、贯穿的作用。④门镜是现代社会才有的物象,小说的主体情节体现了在现代化的陌生人社会,人试图靠近、帮助另一个人的美丽而动人的诸般努力。9.①本篇小说的场景设置是在一幢普通的居民楼,作家从自己的屋子通过门镜看向楼道,这样的空间选择体现了作者对日常、切实的“烟火人间”的兴味。②选文中“我”虽然是作家,但作者却侧重写她生活中现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一面,而她关注的对象清扫员更是典型的底层劳动者,作家对她格外关注并施以援手,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些人世间的小人物的兴趣和关切。③作家对老清扫员的关心、体贴以及离开后的怅然、对新打扫员的发脾气以及对他工作的默认、对人之同情心易逝的感叹,种种复杂幽微的情感,都被作者写得恰如其分。【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展现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错,文中借新清扫员的“口哨声”,写出了他的年轻,充满活力,但文中并没有展现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D.“内心的轻松”错误。句④巧用拟人和比喻,写出时间流逝之快,含蓄表现了“我”对清扫员的同情心易逝的感叹。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物象的能力。由文中说的“透过门镜所窥见的人被无限缩小了。她面色白而微黄,眼睑处堆积着或深或浅的皱纹,两颊几乎是塌陷的。嘴唇与脸一样没有血色,让人觉得她的唇就是一朵枯萎了的花。垃圾袋里有一盒没有开封而过了保质期的饼干,她把它从中取了出来”“我从门镜看她时,她背后的窗口泻进来的金色流云就把她映得格外明媚,她仿佛年轻了许多,也温柔了许多。我窥见她总是穿一双旧得磨出了洞的老绿色球鞋,就把一双半新的软皮平底黑皮鞋扔在门口……她在捡鞋的时候把它们捧在手中,然后用身上的蓝袍子蹭掉其上的灰尘,又摘下口罩运足一口气,朝它们身上吹了吹。她用一张旧报纸裹了那鞋,放进白色的编织袋中”“我从门镜望见她心疼地将这些吃的东西放进她所穿的蓝袍子的大口袋里”分析,门镜能让“我”在门后更细致窥见清扫员,并借此观察社会和生活,推进小说的发展。文中说“我窥见她总是穿一双旧得磨出了洞的老绿色球鞋,就把一双半新的软皮平底黑皮鞋扔在门口。为了使它像垃圾,不至于引起她的怀疑,我将一只鞋底的前脸的胶皮用刀割去一小块,然后把光滑的鞋面划上几道刀痕,又用花盆的土使劲揉搓它,使之尘垢满面,这才把它们摆在门口”“我猜她营养不良,所以常把食用了一半的奶粉、核桃粉、枣糕以及鱼松和肉松丢掉。把这些食品当垃圾弃了,我也要挖空心思地打扮它们,既不能使它们惹上尘垢,又不能让它们过于鲜亮……她肯定把我当成了一个衣食无忧而又不会勤俭持家的女人,我只能让她这么以为了”“看着夕照中的她,看着她枯树般的身影,看着她始终如一包着的那块土黄色的头巾,我的眼睛不由湿润了。我多想帮助她清理一下垃圾,让她就这么歇下去,可我知道我不会长久做这件事,而她也不会允许我这么去做”,门镜反映了小说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如体现了“我”不求回报、不求被知晓的仁爱之心,体现旧清扫员的勤劳、悲苦以及衰老、疲惫的人物特征。文中说“透过门镜所窥见的人被无限缩小了”“门镜后面的是一个二十几岁的男青年,一边打着口哨一边扫楼道”,小说以借由门镜结识清扫员开始,以门镜外的清扫员换了告终,门镜又在行文中多次出现,在叙事、结构上起到了串联、贯穿的作用。文中说“我窥见她总是穿一双旧得磨出了洞的老绿色球鞋,就把一双半新的软皮平底黑皮鞋扔在门口。为了使它像垃圾,不至于引起她的怀疑,我将一只鞋底的前脸的胶皮用刀割去一小块,然后把光滑的鞋面划上几道刀痕,又用花盆的土使劲揉搓它,使之尘垢满面,这才把它们摆在门口”“我猜她营养不良,所以常把食用了一半的奶粉、核桃粉、枣糕以及鱼松和肉松丢掉。把这些食品当垃圾弃了,我也要挖空心思地打扮它们,既不能使它们惹上尘垢,又不能让它们过于鲜亮”,门镜是现代社会才有的物象,小说的主体情节体现了在现代化的陌生人社会,人试图靠近、帮助另一个人的美丽而动人的诸般努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内容和主题的能力。考生要抓住作品中“烟火人间”的内容,分析作品中作者“对喜怒哀乐的体贴”。首先,这篇小说把场景设置是在一幢普通的居民楼,作家从自己的屋子通过门镜看向楼道,看到了清扫楼道的清扫员,看到了她的容貌、穿着,也看到了清扫员心疼地捡起我放在门口的各种垃圾——鞋子、奶粉、核桃粉、枣糕以及鱼松和肉松等食品等“垃圾”,当然,也看到了清扫员的贫困生活,这样的空间选择体现了作者对日常、切实的“烟火人间”的兴味。文中说“我沉迷在写作中,只有偶尔在黄昏散步时会想起她来。想起她佝偻的身姿和苍白而塌陷的脸,想起她转身时无限缓慢的动作和沉重的喘息声”“我从书房走向门口,透过门镜去望那个清扫员。她穿一件蓝袍子,戴着白口罩,包一块土黄色的头巾,正弯着腰从我家的垃圾袋里往出捡着什么……垃圾袋里有一盒没有开封而过了保质期的饼干,她把它从中取了出来”“我窥见她总是穿一双旧得磨出了洞的老绿色球鞋,就把一双半新的软皮平底黑皮鞋扔在门口”“我猜她营养不良,所以常把食用了一半的奶粉、核桃粉、枣糕以及鱼松和肉松丢掉。把这些食品当垃圾弃了”,选文中“我”虽然是作家,但作者却侧重写她生活中现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一面,而她关注的对象清扫员更是典型的底层劳动者,作家对她格外关注并施以援手,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些人世间的小人物的兴趣和关切,以上分析体现了迟子建的小说“有一种对烟火人间的兴致”。文章前面写我给了旧清扫员的鞋子、各种食品,表达了我对老清扫员的关心、体贴;我看见她侧身对着我的门,听见她吃力的喘息声,觉得“她的力气越来越衰弱了”,“看着她枯树般的身影”和“她始终如一包着的那块土黄色的头巾”,这都让作者心生哀怜。之后,我透过门镜看见新清扫员——一个二十几岁的男青年在扫楼道。当我得知旧清扫员被解雇后,我有些愤怒了,于是,我对新打扫员发了脾气;作者说“以后我不用再透过门镜去观察楼道清扫员了……只是当楼道响起悠扬的口哨声时,我有些怅然若失”,作家对老清扫员离开后心生怅然之前;文章最后说“小伙子收拾垃圾痛快多了,应该承认,这样的楼道清扫员看上去更舒服一些,因为他年轻、有力气,看他做活心里服帖,没有负疚感”“人的悲哀和同情心就像一枚枚被扔进河里的石子一样,一开始还有棱有角的,经过时间溪水的不间断的冲刷,它也就渐渐被磨得圆润了。我沉迷在写作中,只有偶尔在黄昏散步时会想起她来”,表达了作者对新清扫员工作的默认,对人之同情心易逝的感叹等种种复杂幽微的情感,体现了迟子建的小说中“有一种对喜怒哀乐的体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鲁饥,臧文仲①言于庄公曰:“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铸名器,藏宝财,固民之殄病是待。今国病矣,君盍以名器请籴于齐?”公曰:“谁使?”对曰:“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辰也备卿,辰请如齐。”公使往。从者曰:“君不命吾子,吾子请之,其为选事乎?”文仲曰:“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文仲以鬯圭②与玉磬如齐告籴,曰:“天灾流行,戾于弊邑,饥馑复降,民羸几卒,大惧乏周公、太公之命祀,职贡业事之不共而获戾。不腆先君之币器,敢告滞积,以纾执事,以救弊邑,使能共职。岂唯寡君与二三臣实受君赐,其周公、太公及百辟神祇实永飨而赖之!”齐人归其玉而予之籴。后晋文公解曹地以分诸侯。僖公使臧文仲往,宿于重③馆,重馆人告曰:“晋始伯而欲固诸侯,故解有罪之地以分诸侯。诸侯莫不望分而欲亲晋,皆将争先;晋不以固班,亦必亲先者,吾子不可以不速行。鲁之班长而又先诸侯其谁望之若少安恐无及也。”从之,获地于诸侯为多。反,既复命,为之请曰:“地之多也,重馆人之力也。臣闻之曰:‘善有章,虽贱赏也;恶有衅,虽贵罚也。’今一言而辟境,其章大矣,请赏之。”乃出而爵之。(选自《国语·鲁语》)材料二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注]①臧文仲:即臧孙辰,复姓臧孙。②鬯(chàng)圭:古代玉制的礼器,用于盛鬯酒。③重:鲁国地名。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鲁之班A长B而又先C诸侯D其谁望之E若少安F恐G无及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盍,何不,与《齐桓晋文之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盍”含义相同。B.降,降临,与《苏武传》“欲因此时降武”中的“降”含义不同。C.衅,挑衅,与《陈情表》“臣以险衅”中的“衅”含义相同。D.后,在……之后出生,与《师说》“生乎吾后”中的“后”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臧文仲建议用名器求购齐国之粮,理由是铸宝器、藏财物本就是国家为应对百姓因饥饿困乏而生路断绝所做的准备。B.臧文仲认为,贤者平时谦让而国家危难时心系国家,为官者遇事不逃避,居高位者体恤百姓,国内才不会有怨恨。C.臧文仲劝说齐人,以宝器换存粮不仅能解救鲁国饥荒,也能减轻齐国管粮官的负担。最终齐人留下宝器,借给鲁国粮食。D.孔子所尊奉的人很多,有老子、蘧伯玉、晏子、老莱子、子产、孟公绰等六个人,对臧文仲也是大加赞赏。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2)诸侯莫不望分而欲亲晋,皆将争先;晋不以固班,亦必亲先者。14.材料二说孔子“数称臧文仲”,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臧文仲值得称道之处。【答案】10.CEF11.C12.C13.(1)与邻国互相支援,取得诸侯的信任,用婚姻关系来加强它,以盟约誓言来巩固它。(2)诸侯无不希望分到土地而更想要亲近晋国,都想抢着先去;晋国未必按照诸侯间原来的等级次序(来分配),一定会亲近先到的。14.①体恤百姓(关注民生):鲁国饥荒,为解救百姓,他说服鲁庄公向齐国借粮。②勇于担当:鲁国遇危难时,他挺身而出,出使齐国。③智慧过人:出使齐国时,巧妙与齐君周旋,维护了鲁国
尊严和利益。④从善如流:听从仆役的建议,火速赶往齐国;⑤敢于打破陈规陋习(赏罚分明):对于为国建功者,即使是地位卑微的仆役,他也对其论功行赏。【解析】【导语】材料一描述了鲁国大臣臧文仲在国家危机中的才智与担当。他为鲁国向齐国借粮,不仅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还在晋国分封事件中争取到更多土地,显示出他卓越的外交能力和责任心。材料二则介绍孔子敬仰的人物中有臧文仲,表明他在当时社群中的重要地位。综合两则材料,臧文仲因其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政务才能受到了孔子的称赞,体现了其道德和智慧的楷模作用。【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鲁国的等级高且又在诸侯之前到达,还有谁能比得上?如果稍稍迟疑,恐怕就来不及了。“鲁之班”是“长”和“先”的主语,“而”表并列,中间不可断开,“诸侯”是“望”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可在C处断开;“若……,恐……”为固定结构,可在EF处断开。故选CE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君王为什么不把钟鼎宝器抵押出去,从齐国购进粮食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B.正确。“降”,降临/使……投降。句意:饥馑又一次到来。/想要趁此时使苏武投降。C.“挑衅”“含义相同”错误。“衅”,事端/凶险祸患,这里指命运不好。句意:只要犯了罪。/我因为命运坎坷。D.正确。“后”,名词活用作动词,在……之后出生/后面。句意:孔子都是在他们后面出生。/生在我后面。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最终齐人留下宝器,借给鲁国粮食”错误。由原文“齐人归其玉而予之籴”可知,齐国人归还了鲁国的玉磬而卖给鲁国粮食。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信”,信任;“重”,加强;“申”,巩固;“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婚姻重之,以盟誓申之”。(2)“亲”,亲近;“以”,按照;“固班”,原来的等级次序;“先者”,先到的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①鲁国饥荒时,臧文仲主动提出向齐国借粮的建议,并亲自前往执行这一任务,体现了他对民生的关注。如原文“今国病矣,君盍以名器请籴于齐?”。②臧文仲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主动请求出使齐国,展现了他勇于担当的精神。如原文“辰也备卿,辰请如齐”“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③臧文仲在出使齐国时,巧妙地与齐君周旋,最终使齐国不仅借给鲁国粮食,还退还了宝器,显示了他的智慧和外交才能。原文中描述了他的言辞:“不腆先君之币器,敢告滞积,以纾执事,以救弊邑,使能共职。岂唯寡君与二三臣实受君赐,其周公、太公及百辟神祇实永飨而赖之!”④臧文仲听从了重馆人的建议,迅速行动,最终使鲁国获得的土地在诸侯中最多。原文中提到:“从之,获地于诸侯为多。”体现其从善如流的特点。⑤臧文仲回国后,主动为驿站主人请赏,体现了他敢于打破常规,赏罚分明的态度。原文中他的请求是:“地之多也,重馆人之力也。臣闻之曰:‘善有章,虽贱赏也;恶有衅,虽贵罚也。’今一言而辟境,其章大矣,请赏之。”参考译文:材料一鲁国发生饥荒,臧文仲对鲁庄公说:“帮助邻国,取得诸侯的信任,用婚姻关系来加深它,用盟誓来重申它,这就是为了应付国家的艰难和危险。铸造钟鼎宝器,贮藏珍宝财物,这是为了防备百姓的死亡和困苦。现在国家遇到了困难,君王为什么不把钟鼎宝器抵押出去,从齐国购进粮食呢?”庄公说:“派谁去呢?”臧文仲回答说:“国家遇到饥荒,由卿大夫外出求购粮食,这是古代的制度。我是卿,请让我到齐国去。”庄公派他去。臧文仲的随从说:“君王没有命令您去,您却主动请求去,这大概是选择分外之事去做吧?”臧文仲说:“贤人应该解救别人的患难而推让功劳,居官在位的人应当担当事任而不躲避危难,处在高位的人应该体恤百姓的忧患,因此国家才能安定无事。现在我不去请求齐国援助,这是不解救患难。处在上位而不体恤百姓,担任官职而又懒惰,这不是侍奉君主。”臧文仲带着鬯圭和玉磬到齐国去请求购买粮食,对齐国人说:“天灾流行,降临到了敝国,饥馑又一次到来,百姓瘦弱不堪,几乎要饿死。我们非常害怕不能祭祀周公、太公的受命之礼,害怕贡品、职事不能供给,而因此获罪。我们带来不丰厚的先君的宝器,冒昧地报告给你们,希望你们卖给我们一些粮食,以解救敝国的百姓。假使敝国能够供给你们职事的用品,难道唯独寡君和二三个大臣受到您的恩赐,而周公、太公以及众位先君的神灵不永远地享受和仰赖您的恩赐吗!”齐国人归还了鲁国的玉磬而卖给鲁国粮食。后来晋文公把攻占曹国的土地分赐给诸侯。鲁僖公派臧文仲前往晋国,住在重馆。重馆的人告诉臧文仲说:“晋国刚刚称霸诸侯,想要稳住诸侯,所以分出曹国的土地赐给诸侯。诸侯没有不盼望分到土地而想亲近晋国的,都将争先恐后地前去;晋国如果不按功劳大小分赐土地,也一定会亲近先到的人。您不可以不赶快前去。鲁国的等级高而又在诸侯之前到达,还有谁能比得上?如果稍稍迟疑,恐怕就来不及了。”臧文仲听从了他的话,结果在诸侯中得到的土地最多。回国后,向鲁僖公复命,并且为那个人请求说:“得到的土地多,是由于重馆人的功劳。我听说:‘做了好事,即使地位低下也应该奖赏;做了坏事,即使地位高贵也应该惩罚。’现在凭一句话就开拓了疆土,他的功劳太大了,请奖赏他。”于是鲁僖公让他出来,封给他爵位。(选自《国语·鲁语》)材料二孔子所尊敬的人:在周朝,是老子;在卫国,是蘧伯玉;在齐国,是晏平仲;在楚国,是老莱子;在郑国,是子产;在鲁国,是孟公绰。孔子屡次称赞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但这些人都比孔子早,不是同一时代的人。(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雨后至城外吕本中①日日思归未就归,只今行露已沾衣。江村过雨蓬麻乱,野水连天鹳鹤飞。尘务却嫌经意少,故人新更得书稀。鹿门②纵隐犹多事,苦向人前说是非。【注】①吕本中,南宋初年官至中书舍人兼侍讲,曾上书高宗,陈恢复大计,遂忤秦桧而罢归。②鹿门,是三国时司马徽、庞统等的隐居之地。诸葛亮、庞统都由司马徽的举荐而出,为刘备所用,卷入世间是非之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长期在外,日日思归,但一直未能如愿,到如今已是晚秋了。B.诗中一个“乱”字,形象而传神地写出了蓬麻经雨水淋打而东倒西歪的情况。C.颔联“蓬麻乱”是静景,“鹳鹤飞”是动景,勾勒出江村雨后宁静、清幽的景象。D.颈联写诗人不再关心世事,与老友书信来往也日渐稀少,流露出了归隐的愿望。16.尾联有何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节操?【答案】15.D16.①即使隐居鹿门又怎样,正值多事之秋,还是要卷入世间是非之中;诗人表明自己虽无意仕宦,但国家正值危亡之际,也就不顾一己安危,犯颜直谏;②表现了诗人不趋附权势、心系国家安危的节操。【解析】【导语】吕本中的《雨后至城外》通过描绘雨后江村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归隐的渴望。首联展现长期在外的思归不得,颔联通过动静结合的画面,表现对宁静自然的向往,尾联则透露在世俗纷扰中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的节操。全诗情景交融,蕴含深刻。【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流露出了归隐的愿望”错误。从尾联“鹿门纵隐犹多事”可以看出,诗人对世事发展的无奈与愤懑,诗人没有归隐的愿望。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尾联的意思是:就像诸葛亮、庞统,即使隐居也会被卷入世事纷争,内心的苦闷无处诉说。①从诗歌最后标注可知,“鹿门”是指三国时司马徽、庞统等的隐居之地,而他们却经人举荐卷入世间是非之中。“鹿门纵隐犹多事”一句,作者借用典故,表明自己和诸葛亮、庞统相似,即使远离世事选择隐居也会被卷入纷争。从此可以得出作者本身没有做官的意图,却因为国家的发展面临危机,义不容辞的直言进谏。②“苦向人前说是非”是直接抒情,结合注释可知,诗人因上书陈事被罢免官职,表明内心的苦闷无处诉说。由此可知,诗人虽然因为国家发展上谏被罢免,但依旧不悔。所以,诗人具有在世俗纷扰中仍然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的节操,具有将自身利益抛之脑后,心系国家发展的优秀品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啸,是人们抒发情感的特别方式,张孝祥“扣舷独啸”抒发出满腔豪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借“啸”寄寓自己的志趣。(2)李商隐《锦瑟》中,运用“鲛人泣泪”和“良玉生烟”的典故,表现出一种优美意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鹿”音同“禄”,世人常将其作为“长寿安康、仕途美好”的象征。“鹿”幽居山林,恬淡安静,文人也常借其表达隐逸与超脱等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
登东皋以舒啸②.临清流而赋诗③.沧海月明珠有泪④.蓝田日暖玉生烟⑤.且放白鹿青崖间⑥.须行即骑访名山(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皋、赋、樵、渚、麋、呦、苹。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将服务机器人设计成人形,是经过研发者A后的共识,也是机器人研发和应用的方向。只有与人相似的容貌、身高、体重、语言、行为方式才更容易被人类接受,这是人类在演化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在演化史上,人与黑猩猩分道扬镳之后,(甲),这个系统包括亲人、朋友、同学、同事、邻里、合作伙伴等,还有由陌生人组成的各种社会服务机构。虽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疏有别,但每一种支持都B,这让人们得到从物质到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因此,让机器人服务于人并与人建立较亲密的关系时,(乙)。常言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人形机器人受到青睐也缘自于信任,而信任起源于最基本的心理认同和亲和力,只要信任和认同机器人,才有可能让机器人为人服务。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深思熟虑(深思远虑)不可或缺19.甲:逐渐建立了独特的社会支持系统乙:要求其外貌与人类相似是一个基本的需求20.人形机器人受到青睐也缘于信任,而信任起源于最基本的心理认同和亲和力,只有信任和认同机器人,才有可能让机器人为人服务。【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此处要补写的是“共识”的定语。由空前“将服务机器人设计成人形”和空后“只有与人相似的容貌、身高、体重、语言、行为方式才更容易被人类接受,这是人类在演化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可知,此处语境是在说将服务机器人设计成人形是符合人们的心理共识的,也是研发者们反复认真思考后的共识,故可填“深思熟虑”(“深思远虑”)。“深思熟虑”,意思是反复深入细致地考虑。“深思远虑”,意思是谋划周密,考虑长远。指计划周到,具有远见。B处,由关联词“虽然”“但”可知,此处是与前文情况发生了转折,由空后“这让人们得到从物质到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可知,此处语境是在说“虽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疏有别,但每一种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故可填“不可或缺”。“不可或缺”,不能缺少。指非常重要。【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由后文“这个系统包括亲人、朋友、同学、同事、邻里、合作伙伴等,还有由陌生人组成的各种社会服务机构”可知,此处在描述一个由多种人际关系构成的系统或网络。由前文“人与黑猩猩分道扬镳之后”可知,人类开始独立演化后,逐渐形成了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支持系统。因此,补写的句子应体现这种逐渐形成的独特性,故可填:逐渐建立了独特的社会支持系统。乙处,前文提到“只有与人相似的容貌、身高、体重、语言、行为方式才更容易被人类接受”,说明与人类相似的外貌和行为对于建立亲密关系很重要;后文又提到“人形机器人受到青睐也缘自于信任,而信任起源于最基本的心理认同和亲和力”,进一步强调了人类对于机器人外貌的认同与信任之间的关系。因此,补写的句子应体现人类对于机器人外貌相似性的需求,故可填:要求其外貌与人类相似是一个基本的需求。【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有两处:第一处,“缘自于”重复赘余,“缘自”已经包含了“来自”或“出于”的意思,再加上“于”就显得多余,故将“缘自于”改为“缘于”。第二处,“只要……才……”关联词搭配不当,“只要”与“就”搭配,“只有”与“才”搭配,此处语境强调的是“信任和认同机器人”是“让机器人为人服务”的前提条件,故将“只要”改为“只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吉普车在山顶的公路上慢行着,公路一侧的下面是重重复复的山头和深浅不一的山谷。山和谷都是绿的,但绿得不一样。浅黄的、浅绿的、深绿的。每一个山头和山谷多是一种绿法:大抵越是低处,颜色越浅;越往上,越深。新雨初晴,日色斜照,细草丰茸,光泽柔和,在深深浅浅的绿山绿谷中,星星点点地散牧着白羊、黄犊、枣红的马,十分悠闲安静。迎面陡峭的高山上,密密地矗立着高大的云杉。一缕一缕白云从黑色的云杉间飞出。这是一个仙境,我到过很多地方,从来没有觉得什么地方是仙境,到了这儿,我蓦然想起这两个字。我觉得这里该出现一个仙女,她穿着雪白的纱衣,披散着头发,手里拿着一根细长的牧羊杖,赤着脚,唱着歌,歌声悠远……21.请将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为一个长句,不得改变原意,可增删个别词语。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赏析。【答案】21.我觉得这里该出现一个穿着雪白的纱衣、披散着头发、拿着一根细长的牧羊杖、赤着脚、唱着悠远的歌的仙女。22.①多用四字短语,句式活泼,简笔画式的勾勒,极具视觉冲击力,表现了山谷的清新自然之美;②应用叠词,“深深浅浅”“星星点点”读起来韵律感十足,富有画面感;③使用“绿”“白”“黄”“红”等色彩词汇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景象。【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之长句短句变长句的能力。第一步,确定主干句。分析画波浪线句,选择“我觉得这里该出现一个仙女”作为主干句最合适,其余部分适合改写为定语成分。第二步,将其余短句转化为主干句的枝叶成分。“她穿着雪白的纱衣,披散着头发,手里拿着一根细长的牧羊杖,赤着脚,唱着歌,歌声悠远……”都是描写仙女的特征,可将其改写为“仙女”的定语,即“穿着雪白的纱衣、披散着头发、手里拿着一根细长的牧羊杖、赤着脚、唱着悠远的歌的”。第三步,合并成句。即:我觉得这里该出现一个穿着雪白的纱衣、披散着头发、拿着一根细长的牧羊杖、赤着脚、唱着悠远的歌的仙女。【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画线句采用了“新雨初晴”“日色斜照”等多个四字短语,这种句式活泼灵动,如同一幅幅简笔画,勾勒出了山谷雨后的清新自然之美,极具视觉冲击力。每个短语都独立成意,但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画面。②画线句子中还使用了叠词“深深浅浅”和“星星点点”。这两个叠词不仅读起来韵律感十足,富有音乐美,而且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动态的画面感。它们分别形容了山谷的层次感和牧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输电线路带电作业资格复习题+答案
- 2025年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带答案
- 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2024年中考化学计算题和生产流程题解题技巧教学设计
- 《四、文件的压缩与解压缩》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15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同步教学教学设计专辑(统编版必修上册)
- 第三章第二节金属材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2025至2030年中国气鼓辊筒式磨光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第1单元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教学设计 河北专版
- 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 企业专职消防队建设标准
- 医院科普直播方案
- 高原反应的症状和处理方法
- 物业有限空间作业应急预案
- 铁道概论(第八版)佟立本主编
- 中考数学总复习全套课件
- 2023年6月新高考天津卷英语试题真题及答案解析(精校打印版)
- 粉尘爆炸风险评估记录-危险源辨识与评价表
- 幼儿园科学课件:《大肚子妈妈》
- 智能农业除草机器人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 《论文所用框架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