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复习小专题12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等奖课件_第1页
高考生物复习小专题12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等奖课件_第2页
高考生物复习小专题12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等奖课件_第3页
高考生物复习小专题12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等奖课件_第4页
高考生物复习小专题12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等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专题12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第1页考纲要求:1.生态系统结构(Ⅰ)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3.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Ⅱ)4.生态系统稳定性(Ⅱ)

5.人口增加对环境影响(Ⅱ)

6.全球性环境问题(Ⅰ)

7.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和办法(Ⅱ)第2页构建网络透析难点第3页构建网络·串联导思

思维串联纵横联络答案:①食物链(网)②分解者③单向流动、逐层递减④10%~20%⑤全球性、循环性⑥抵抗力稳定性⑦(负)反馈调整⑧易地保护⑨人口过快增加第4页结合网络图思索问题1.生产者一定进行光合作用吗?说出你理由。2.说出生产者所同化能量有哪些去路?3.说出大气中CO2主要起源和去路各有哪些?4.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物种丰富度有何关系?5.水体富营养化产生原因是什么?第5页结合网络图思索问题提醒1.提醒:不一定。生产者为自养生物,其经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来制造有机物。2.提醒:流入下一营养级、经过呼吸作用散失、被分解者所分解。3.提醒:起源:生产者和消费者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燃烧;去路:生产者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4.提醒:物种丰富度越大,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整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5.提醒: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含量丰富,藻类大量繁殖,造成其它浮游生物大量死亡,进而污染水体。第6页透析难点考点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效典例引领1.(·全国Ⅲ卷,5)我国谚语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表达了食物链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以下叙述正确是(

)A.鹰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步骤D.鹰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方向C第7页解析:依据题意,可知树林中存在食物链“树→蝉→螳螂→黄雀→鹰”,由食物链中生物捕食关系可知,鹰迁入造成在短期内螳螂数量会增加,蝉数量会降低;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植物)只能利用光能,不能利用细菌产生能量;鹰迁入使原食物链由四个营养级变为五个营养级,增加了生态系统能量消耗步骤,但不会改变能量流动方向。第8页2.(·全国Ⅰ卷,5)在漫长历史时期内,我们祖先经过本身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友好统一思想。依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以下说法错误是(

)A.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本身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友好统一,生产者固定能量便可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表达自然与人友好统一思想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标准,确定自己消耗标准解析:生产者固定能量最终均以热能形式散失,而不能被重复利用。B第9页1.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分析归纳提升(1)因为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所以一个动物在某一食物链中营养级级别=消费者级别+

,如兔是初级消费者,第

营养级。(2)某一营养级生物所代表是该营养级

,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3)同一个消费者在不一样食物链中,能够占据不一样营养级,如狼占据第三、第四营养级。(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种间关系可出现

种,如狼和狐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1二全部生物多第10页2.掌握能量流动图解,了解摄入量、粪便量和同化量之间关系(1)摄入量=

。(2)同化量=用于

能量+呼吸量。(3)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

+

=同化量-呼吸消耗量(4)流经生产者总能量强调关键词“

”而非“照射”。(5)流经各级消费者能量强调关键词“

”而非“摄入”或“储存”。同化量+粪便量生长、发育和繁殖分解者分解利用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固定同化第11页3.切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种类和作用物理信息行为信息种间关系第12页考向攻坚命题聚焦:本考点属于中频考点,高考中常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考查生态系统组成成份及其相互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碳循环过程及特点、信息传递类型及作用。考向一考查生态系统组成成份和营养结构1.以下相关生态系统说法正确是(

)A.土壤中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B.太阳能只有经过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中C.生态系统中一个生物在食物网中只能占据一个营养级D.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对全部捕食者来说都是有利B第13页解析:硝化细菌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生态系统中一个生物在交织食物网中能够占据不一样营养级;生态系统中被捕食者之间传递遇险信号对被捕食者有利,但对捕食者不利。第14页2.(·河北衡水中学模拟)下列图表示三种可组成一条食物链生物(营养级不一样)在某河流不一样深度分布情况。以下相关分析错误是(

)A.三种生物组成食物链可能是物种甲→物种乙→物种丙B.若物种甲表示绿藻,它在不一样水深处个体数量不一样,主要是温度原因C.物种乙数量突然增加,短时间内物种丙数量也会增加D.若物种丙表示肉食性鱼,该种群营养级高,所含能量较少B第15页解析:普通情况下,营养级越低生物个体数量越多,依据图示分析可知,三种生物组成食物链可能是物种甲→物种乙→物种丙;绿藻在不一样水深处个体数量不一样,主要是光照原因;物种乙数量突然增加,即物种丙食物增多,所以短时间内物种丙数量也会增加;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含有逐层递减特点,营养级越高生物,所含能量越少。第16页考向二考查生态系统功效3.(·江西五市八校二模)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是(

)A.腐生细菌和真菌占据了多个营养级B.假如树同化能量为100kJ,则蛇最少能取得1kJ能量C.图中所表示生态系统结构还缺乏非生物物质和能量D.在此生态系统中,主要成份是腐生细菌、真菌解析:腐生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分解者不属于任何营养级;假如树同化能量为100kJ,则蛇最少能取得能量是100×10%×10%×10%=0.1(kJ);生态系统结构包含生态系统组成成份和营养结构,组成成份包含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中所表示生态系统结构只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还缺乏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在此生态系统中,主要成份是树(生产者)。C第17页4.(·湖南长沙二模)如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代表能量,以下相关说法正确是(

)A.图中用于桑树生长、发育、繁殖能量是AB.图中未利用能量是指蚕粪便中能量C.第一、二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用(E+F+G+H)/A表示D.因为桑基鱼塘含有较强稳定性,所以存在负反馈调整C解析:图中用于桑树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是C;图中未利用能量指未被本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能量;蚕同化能量为E+F+G+H,所以第一、二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E+F+G+H)/A;桑基鱼塘动植物种类少,稳定性较低,离不开人作用。第18页5.(·陕西渭南二模)切叶蚁切割搜集植物叶片,将含有消化酶排泄物排在碎叶上,用来培养真菌,然后以真菌作为自己食物起源。以下分析错误是(

)A.切叶蚁“培养”真菌是分解者,能促进碳、氮循环B.探路切叶蚁发觉适当植物后会留下“气味”,这属于化学信息C.体型大小不一样切叶蚁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D.切叶蚁及与其“培养”真菌之间是长久共同进化结果C解析:真菌是分解者,其能促进碳、氮循环;“气味”是指动物产生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互利共生是种间关系,而体型大小不一样切叶蚁是同一个生物;切叶蚁及与其“培养”真菌之间生活在一起,是长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结果。第19页生态系统三大功效“关键词”(1)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层递减,范围为各营养级之间。(2)物质循环:基本元素、循环性、全球性,范围为生物圈。(3)信息传递:双向性,范围为生态系统各种成份之间,即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易错点拨第20页考点二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环境保护典例引领1.(·高考题重组改编)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叙述正确是(

)A.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全国Ⅱ卷,4B)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群落自我调整能力强(·全国Ⅰ卷,4C)C.负反馈调整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全国Ⅱ卷,4D)D.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江苏卷,9C)C解析: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仍有能量输入和散失;与灌木阶段群落相比,草本阶段群落物种数目较少,自我调整能力较弱;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合理搭配,并非物种数目越多越稳定。第21页2.(·海南卷,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多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现象。针对该现象,以下叙述最为合理是(

)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忠实朋友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友好相处关系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主动地寻求人类帮助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D第22页解析: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破坏农作物,不能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忠实朋友,也不能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友好相处关系,只能说其为了取得食物而破坏农作物,不能说明野生动物正在主动地寻求人类帮助;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表明保护区内食物资源不足,说明该种动物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需要更多食物。第23页归纳提升1.生态系统两种稳定性(1)抵抗力稳定性,关键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其强弱与自我调整能力呈

相关。(2)恢复力稳定性,关键是“遭受破坏,恢复原状”,其强弱普通与抵抗力稳定性呈

相关。(3)特例分析:极地苔原生态系统,因为物种组成单一、营养结构极其简单,极易被破坏,且破坏后难以恢复,故该生态系统两种稳定性都比较低。正负第24页2.全球性环境问题3.生物多样性(1)3个层次:基因多样性、

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3种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3)2种主要保护办法: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

是最有效保护办法。营养养化物种就地保护第25页考向攻坚命题聚焦:本考点属于低频考点,在高考中常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价值及保护、全球性环境问题危害及治理。考向一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1.(·内蒙古赤峰三模)以下相关生态系统稳定性,叙述正确是(

)A.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能力主要是经过正反馈调整来实现B.弃耕农田长满杂草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升C.外来物种入侵会增加物种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D.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经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来保持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B第26页解析: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能力基础是负反馈调整;弃耕农田长满杂草后,生物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提升;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当地物种,降低物种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经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来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第27页2.某湖泊中发生了如图所表示改变,则以下选项中错误是(

)A.如图所表示调整方式可加速最初所发生改变,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B.在人体中也存在类似调整方式,如甲状腺激素水平调整C.图中过程对生态系统虽有极大破坏作用,但依旧可能修复D.如图调整方式不是生态系统主要调整方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十分少见B解析:由图可知,生活污水排放,池塘中N、P含量升高,引发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它们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