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学:第七章 国际资本流动_第1页
国际金融学:第七章 国际资本流动_第2页
国际金融学:第七章 国际资本流动_第3页
国际金融学:第七章 国际资本流动_第4页
国际金融学:第七章 国际资本流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国际资本流动学习重点1.国际资本流动的定义及分类2.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及影响3.我国外债的规模管理和结构管理导读学习难点1.国际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2.国际货币危机的传染及防范

第七章国际资本流动第五节国际游资与货币危机第四节中国的外债管理第三节国际债务危机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及影响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概述定义类型历史演变&现状概述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概述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概述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定义国际资本流动(InternationalCapitalMovements)是指资本跨越国界的移动过程,即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移动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以使用权的转让为特征,以盈利或平衡国际收支为目的。(国际资本流动反映在各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站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来看,国际资本流动分为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国际资本流入是指资本从其他国家流入本国,亦称本国的资本输入。国际资本流出是指资本从本国流向其他国家,亦称本国的资本输出。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定义私人企业、团体政府资本包括:1.货币资本2.借贷资本3.商品资本4.生产资本直接投资间接投资流动方向:1.资本流入2.资本流出是指本国资本流出到国外,也就是本国输出资本。

资本输出的内容有:(1)本国在外国的资产增加,例如,本国在外国投资办企业。

(2)本国对外国负债的减少,例如,本国归还到期的贷款。(3)外国在本国资产的减少,例如,外国从本国银行中提取存款转回国内;

(4)外国对本国负债的增加。例如,外国从本国获取贷款。

可见,资本流出可以是本国资本流出国外,也可以是原来流入的外国资本流出本国。国际资本流出(capitaloutflows)引进来与走出去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引进来与走出去是指外国资本流入到本国,即本国输入资本。

资本流入的内容有:(1)本国在外国资产的减少。例如,本国从外国银行提取存款用国内投资。(2)本国对外国负债的增加。例如,本国获取外国银行的贷款。

(3)外国在本国资产的增加。例如,外国在本国投资办企业;(4)外国对本国负债的减少。例如,外国归还到期的本国贷款。国际资本流入(capitalinflows)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概述二、国际资本流动的分类按流动方向:资本流出/资本流入按流动规模:资本流动总额/资本流动净额按流动期限:长期资本流动/短期资本流动按资本所有者的性质:政府资本流动/私人资本流动长期资本流动1国际直接投资:①创办新企业②收购国外企业的股权达到一定比例以上③利润再投资④企业内贷款2国际证券投资:是指购买外国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外国企业或政府发行的债券等有价证券并获取一定的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3国际贷款:①政府贷款②国际金融组织贷款③国际银行贷款④出口信贷1.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Investment)是指投资者直接在别国采用各种形式对工矿、商业、金融服务等企业投资及利润再投资,并取得投资企业的部分或全部管理控制权的投资形式。

直接投资按照资本构成的不同,又分成两类:单一的资本方式联合的资本方式长期资本流动(1)单一的资本方式指投资者在接受投资的国家设立分公司,独资办企业。在这种方式下,投资者对投资企业进行全资控制,并控制其全部的经营管理权。在我国,将这类外商投资企业称作外商独资企业。长期资本流动(2)联合的资本方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投资者共同投资创办新企业。又分为:(a)股权式的合营企业: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投资者共同投资一个企业,各方按投资比例、所享有的股权分享利润和承担风险,共同管理企业(我国将这类企业称作中外合资企业或合资经营企业)(b)契约式的合营企业: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投资者签订契约,签订契约的各方按合同规定各自提供一定的投资条件,进行合作经营,并按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分享利润,承担风险和债务(我国将这类企业称作中外合作企业或合作经营企业)。长期资本流动

直接投资具体可采用四种方式:在国外创办新企业收购外国企业股权(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股权比例规定)利润再投资企业内贷款

投资者在进行直接投资以前,要慎重地考虑三方面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和政治风险因素。长期资本流动2.国际证券投资(InternationalPortfolioInvestment)

是投资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购买外币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而进行投资的方式。

证券投资又称间接投资,具有三个特点:(1)不以直接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目的(2)具有灵活性(3)构成有价证券发行国的外债长期资本流动3.国际贷款(InternationalCredit)

是指各国政府、国际金融机构和个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借贷活动。

具体包括: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际银行贷款出口信贷长期资本流动短期资本流动短期资本流动投机性资本保值性资本银行资本贸易资金具体可划分为四种形式:1.贸易资金融通国际贸易引起的货币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这是最传统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方式。2.保值性资本流动又称为资本外逃(CapitalFlight),是指金融资产的持有者为了资金的安全或保持其价值不下降而在国与国之间进行资金调拨转移所形成的短期资本流动。短期资本流动3.银行资本流动银行资本流动是指各国外汇专业银行之间由于调拨资金而引起的资本国际转移。4.投机性资本流动投机性资本流动是指投机者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差别或汇率差别来牟取利润所引起的资本国际流动。(Hotmoney)短期资本流动三、国际资本流动的演变1、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1870-1914)资本流出国主要是英国,其次是法国和德国。

资本流入国主要是比较富裕,且资源丰富的北美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国家。其次,流入到东欧和斯堪的那维亚的资本约占对外投资总额的25%,然后是其他外围国家。2、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歇时期这时的资本流动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输出:美国变成了净债权国,而且取代英国成为最大资本输出国资本输入: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成为最大借款国。由于支撑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国际金本位制度受到冲击,所以资本流动的动因发生了一定变化:过去以追求高回报和超额利润为主,现在主要是寻求资本的安全避难地。三、国际资本流动的演变3、二战后-90年代以前战后美国的资本输入经历了一个由慢到快,最后变为净债务国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的资本输入发展速度较慢,从1950年的176亿美元,到1969年的908亿美元,平均每年增加38.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9.8%。70年代以后,外国对美国投资346亿美元,平均增长率为14.6%。美国资本输入迅速增加,增加速度超过同期的资本输出,其结果是,到1985年,美国重新沦为债务国。三、国际资本流动的演变3、二战后-90年代以前量:

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空前膨胀,增长速度不仅超过了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也超过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质:资本流向由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输出方式由直接投资取代间接投资

(80年代后有证券化的趋势);资本结构制造业成为主体,金融、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业投资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三、国际资本流动的演变4、20世纪90年代以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波澜起伏,大规模的资本流入给某些新兴市场国家和转轨国家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但是国际资本的流出,尤其是短期投机资本的转瞬流出对当地经济的冲击也不可小觑。

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2-93)、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亚洲金融危机(1997-98)以及世纪之交的土耳其金融危机和阿根廷金融危机等,都与国际资本流动密切相关。三、国际资本流动的演变四、国际资本流动的现状资本流动的渠道资本流动的主体资本流动的规模

随着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国际投资活动异常活跃,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也不断扩张,不再依赖于实体经济而独立增长。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国际资本流动证券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国际证券投资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渠道,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国际证券投资规模已经超过直接投资,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

机构投资者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体。机构投资者从广义上讲是指用自有资金或者从分散的公众手中筹集的资金专门进行有价证券投资活动的法人机构。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分析二、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原因及影响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及影响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分析发达国家积累的过剩资本迫切需要寻找投资的渠道,发展中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极其需要吸引资本的投入。发达国家国际资本流动方式的创新与多样化,使当今世界的国际资本流动频繁而快捷。国际资本流动方式创新发展中国家不同程度地通过不同的政策和方式来吸引外资,以达到一定的经济目。发展中国家国际资本流动的供求分析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分析资本输出与输入原因国际资本流动盈利动机避险动机恶性投机资金不足引进技术弥补逆差

国际间收益率的差异

◆利润率的差异◆金融资产价格的差异◆税种税率的差异

风险的差异

◆政治风险、经济风险、金融风险

实物经济交易及金融市场操作的需要

◆伴随贸易、旅游等实物经济交易的资金流动◆银行结算资金流动等二、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积极影响①可以缓解或弥补资本输入国的储蓄与投资缺口,促进输入国当地资本形成,使其发挥出经济增长的潜能。②可以引进先进技术。③创造就业机会。④可以改善国际收支。消极影响①对国际资本产生依附性。盲目而过量的资本输入,可能使输入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成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地。②冲击民族工业,挤占国内市场。③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国际资本流动对资本输入国的影响二、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积极影响①有利于推动资本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规模。②有助于维护和发展资本输出国的垄断优势。③有利于资本输出国实现国内产业的升级换代。④有利于资本输出国跨越他国政府设置的贸易保护障碍。⑤有利于输出国扩大其产品市场占有率。消极影响①过分的资本输出,会使资本输出国国内投资和就业机会减少,影响其国内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②过多的对外投资还可能给资本输出者在国际上创造更多的商品竞争对手,从而影响输出国商品出口的进一步扩大。③东道国政治或经济政策的变化很可能会使资本输出国在国外的巨额资本蒙受损失等等。国际资本流动对资本输出国的影响二、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积极影响①增加世界经济的总产出和总利润②推动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进程消极影响①加剧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②拉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国际债务危机的概述二、国际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三、国际债务危机的解决方案国际债务危机第三节国际债务危机第三节国际债务危机一、国际债务危机的概述1、外债一国居民向境外法人或自然人借用且尚未偿还的,由债务人承担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是居民对非居民的债务(自然人和法人)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明确偿还责任、条件、期限等,而不包括口头协议或意向协议所形成的债务必须是到一个时点的外债余额既可以是外币表示的,也可以是本币表示的,还可以是以实物形态构成的债务

第三节国际债务危机一、国际债务危机的概述国际债务危机:是指债务国因缺乏偿还能力,无法如期偿还已经到期的外债本息,直接导致国际债权债务链中断,从而引起相关国家和地区甚至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一种金融危机。

一般提到的债务危机(DebtCrisis),通常是指一国政府无力偿还外债。国际债务偿还能力指标: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能力指标:是指拿出一部分国民收入偿还外债本息后是否影响一国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另一类是资源转换能力指标:是指用于偿还外债的国民收入能否转换为外汇。

资源转换能力指标生产能力指标其它债务衡量指标

一国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GNP的比率

警戒线为:5%

外债余额占本国黄金外汇储备额的比率

警戒线为:3倍以内

★在衡量一国外债负担时,应综合考虑以上各项指标。二、国际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产生背景:

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开始,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工业化而大量举借外债。1973年石油价格上涨后,许多非石油出口国的国际收支严重恶化。这些国家继续采取高增长战略,进口继续增长,只能靠举债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正好70年代国际资金供量过剩,利率较低,1977-1979年美元汇率又不断下跌,导致很多发展中国家筹措大量外资。20世纪80年代美元利率的提高,导致了这些国家还本付息额的不断提高。

其中,巴西、墨西哥、阿根廷、韩国、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土耳其、菲律宾、智力和哥伦比亚是重债国,它们遇到西方工业化国家经济陷入低迷纷纷提高利率时,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中。二、国际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特点◆债务规模巨大◆债务高度集中◆债务结构恶化利率结构(按浮动利率计息)期限结构(短期比重上升)来源结构(私人贷款增加)表180年代债务危机爆发期间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指标

(单位%)年份197019781980198119821983债务总额/GNP14.121.020.922.426.331.3债务总额/当年出口收入108.1113.189.896.8115.010.8偿债比率14.718.416.017.620.519.0表280年代债务危机爆发期间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利率变动情况

(单位%)年份名义LIBOR实际LIBOR年份名义LIBOR实际LIBOR19725.4-3.5197912.0-7.419739.3-17.5198014.2-5.8197411.2-29.4198116.519.919757.614.1198213.327.519766.1-1.819839.817.419776.4-3.8198411.28.419788.312.519858.69.3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原因

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原因内因盲目举借大量外债国内经济政策失误外债使用效率低下外因当时发达国家的经济滞胀当时美元汇率与利率的上升国际商业银行贷款政策的失误第三节国际债务危机三、国际债务危机的解决方案债务重新安排计划贝克计划宫泽构想布雷迪计划第尼报告

重新安排债务到期日增加新的贷款,促进债务国经济调整与增长

◆债务资本化(债权--股权互换)◆债务证券化(债权交换)◆债务回购债务危机的解决方案一、我国对外债的定义二、我国外债的现状三、我国外债的管理中国的外债管理第四节中国的外债管理我国利用外资形式外商证券投资股票投资发行国际债券B股、H股、ADR等外商直接投资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作开发国际信贷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出口信贷等外商其它投资“三来一补”等补: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式一、我国对外债的定义外债:中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者其他机构对中国境外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其它机构用外国货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非居民”指中国境外的机构、自然人及其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非常设机构。我国所定义的外债具有以下四个明显特征:

1、强调货币形式的借款,以实物形式(如补偿贸易等)所借债务不算外债。2、人民币不构成外债,即使债权人是中国境外的非居民,国内债务人对其所欠人民币债务也不算外债。

3、外国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虽然是我国居民,但其对外借款不视为外债,而我方居民借其外币资金则视同外债。4、外汇担保只有在实际履行偿还义务时才构成外债。

二、我国外债的现状类型结构币种结构期限结构我国短期债务占绝对支配地位,短期外债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国际警戒线25%,这不利于我国长期经济建设资金的稳定需要,不利于在时间上根据国情对还债资金进行调剂,降低外债风险。目前我国对外债务以国际商业贷款为主,同期官方贷款基本呈现下降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的还本付息压力。中国外债主要集中于美元和日元,因而美元和日元的汇率变化可能造成债务风险,增加我国的债务负担。表12001-2014年我国外债的总体情况单位:十亿美元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我国外债的类型结构数据截止2012年底,我国外债中:国际商业贷款占外债总额的86%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占14%一般认为,商业类贷款占一国外债总额的比重<60%我国外债的币种结构图3

2013年我国外债的币种结构三、我国外债的管理1、我国外债管理目标外债总量适度原则结构合理原则注重效益原则保证偿还原则三、我国外债的管理2、我国外债的规模管理规模管理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确定举借外债的数量界限,即适当的外债规模。在一定时期内,如果外债规模增长过快,超过我国对外债的偿付能力和对外资的消化吸收能力,则有可能出现负效益,一方面会增加还债的经济负担,甚至引发偿债危机,从而影响我国对外信誉和筹资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则会造成外汇资金的闲置与浪费,增加筹资成本和风险。但借款过少,又会使国内一部分生产资源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影响经济发展。三、我国外债的管理3、我国外债的结构管理a.利率结构管理b.类型结构管理c.币种结构管理d.期限结构管理国际游资的来源、特征及影响货币危机的内涵、与金融危机的关系货币危机的传播渠道和解决方案货币危机第五节国际游资与货币危机一、国际游资的来源、特征及影响国际游资的来源BECDA各国国内的短期资金跨国公司的闲置资金金融机构的短期资金各种专项基金国际性组织及各国政府储备资产国际游资的特征1.国际游资的投机性强2.国际游资的流动性高3.国际游资的透明度低只有在高速流动中,国际游资才能对收益和风险做出合乎其要求的衡量。国际游资的低透明度是导致突发性、灾难性金融风暴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游资通常是全球性金融动荡的制造者或推动者,也时常扮演推动危机传染的主要角色一、国际游资的来源、特征及影响一、国际游资的来源、特征及影响国际游资的影响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及交易手段,国际游资迅速地从一国流向另一国,从而有效地满足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尤其是短期资金需求,并能降低国际金融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国际游资加速了国际经济和金融一体化进程。国际游资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对世界各国经济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使各国暴露于外部的动荡之中,对一国的国际收支、汇率、货币政策有效性及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产生负面的影响。二、货币危机概述1、货币危机(CurrencyCrisis)的含义广义上,指一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在短期内超过一定幅度(15-20%)。狭义上,货币危机主要发生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市场参与者对一国固定汇率失去信心的情况下,通过外汇市场进行抛售等操作导致该国货币大幅度贬值、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外汇市场持续动荡的带有危机性质的事件。货币危机由外汇市场中汇率波动引起;一般来说,货币危机如果不能及时克服就会诱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FinancialCrisis)范围更为广泛,不仅包括货币危机,而且还包括股市、债券市场等国内金融市场的波动,以及金融机构经营困难、破产倒闭等危机。如果主要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的混乱,比如货币危机、银行倒闭、股市崩溃和债务危机等同时或相继发生,往往被称作系统性金融危机,或者全面金融危机。思考: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有什么关系?由政府扩张性政策导致经济基础恶化:墨西哥1994-1995年经济基础比较健康,主要由心理预期作用带来国际投机资金冲击所引起的货币危机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英镑危机蔓延型货币危机:东南亚货币危机2、货币危机的分类墨西哥货币危机(1994-1995)1994年年底爆发的墨西哥危机,是一次典型的因货币贬值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也是19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未能得到彻底解决的结果。1982年后墨西哥开始实施经济市场化和贸易自由化,但是依然维持着僵化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墨西哥货币比索长期高估,出口竞争力不足,经济过分依赖外资,终于在1994年因社会动荡而引发了金融危机。1994年12月19日,墨西哥政府突然宣布本国货币比索贬值15%,引起资本市场的极大恐慌,导致投资者将资金迅速撤出墨西哥市场,引发墨西哥整个金融体系的混乱。墨西哥货币危机(1994-1995)汇率制度的改革:由爬行钉住美元汇率制转变为移动目标区域汇率制1994年恰帕斯省发生暴乱美联储提高利率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资金大量外逃股票价格也下跌欧洲货币危机:1992年二战后最严重的货币危机。其根本原因就是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