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猜想50题)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原卷版)_第1页
(考题猜想50题)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原卷版)_第2页
(考题猜想50题)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原卷版)_第3页
(考题猜想50题)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原卷版)_第4页
(考题猜想50题)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考点专练50题知识点一: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知识点二:江南的开发知识点三:民族交融知识点四:士族专权知识点五:孝文帝改革知识点六:隋唐盛世知识点七:唐朝的民族政策知识点八: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知识点九:选官制度知识点十:三省六部制知识点十一:赋税制度知识点十二:三教并行知识点十三:文学艺术科技知识点一: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1.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其诗作《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此可推知,该时期()A.中央与军阀间的矛盾激化B.战乱导致民族矛盾的加剧C.分裂割据客观上推动统一D.大一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2.下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A.①——西晋B.②——前秦C.③——唐D.④——后汉3.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A.南方统治范围不断扩大B.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C.东西对峙取代南北对峙D.国家统一趋势逐步明朗知识点二:江南的开发4.南朝刘宋时期,“荆城跨有南楚之富裕,扬州拥有全吴之丰饶,鱼盐杞梓的收益,可以滋养四面八方,丝绵布帛之丰茂,可以供天下百姓穿戴”。这反映当时()A.北方经济严重依赖南方B.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发展C.民族交融取得重要进展D.分裂割据的局面已经结束5.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无积聚而多贫。”到了陈朝时,这里已经“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①人口的大量南迁②优越的自然条件③南北统一的实现④相对和平的环境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6.《宋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了()A.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B.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知识点三:民族交融7.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刘渊称帝,以刘汉后裔自居,因此国号为汉。随后,刘渊否定西晋的政权地位,同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这些做法()A.反映出中原故土文化依然强势B.意在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C.彰显了其对统治合法性的追求D.有效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8.石棺床是流行于粟特、鲜卑、柔然等族的葬具。2022年,洛阳朱仓村一组北魏末年至东魏时期的墓葬中出土2套围屏石棺床,围屏之上以浅浮雕刻绘“郭巨埋儿”“彩衣娱亲”“孝孙原榖”“伯俞泣杖”等二十四孝故事。这反映出()A.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B.北朝儒学实现了复兴重振C.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D.开放包容的对外交流心态9.如图为甘肃地区出土的魏晋京葬壁画,描绘了当时民众半农半牧的经济生活场景,据此推知()A.民族交融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B.壁画主要反映普通民众生活C.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继续繁荣D.孝文帝改革实现了预期目标10.大部分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反映了()A.民族差异的消失B.民族交融的发展C.民族习俗的趋同D.民族布局的改变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是()A.政权并立与文化停滞B.开放包容与对外交流C.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知识点四:士族专权12.图1反映了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变化的情况由此可知东晋时期()A.专制皇权受到削弱B.江南士族垄断政权C.皇权与士族特权间相互制衡D.分权体制削弱了政府统治力13.下图中的资料可用于说明,东晋初年()●及帝(晋元帝司马睿)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王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至于三四,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A.贵族世袭特权B.士族逐渐崛起C.门阀势力显赫D.统治根基不稳14.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南朝则出现了“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将执兵柄”等措施,这一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是()A.由分裂走向统一B.政权频繁更迭C.诸侯割据复现D.门阀政治衰落15.南朝时期,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地位很高,“清贵华重”,多由士族担任。但中书省的主要权力集中在地位较低的中书舍人手中。中书舍人“既总重权,势倾天下”,多由庶族地主担任。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A.三省体制初步形成B.中央机构权力失衡C.门阀士族逐渐衰落D.中书权力制约皇权知识点五:孝文帝改革16.有学者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说,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国家颓势,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该评价说明孝文帝改革()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B.实现了北魏政权的长治久安C.为民族政策的推行创造了条件D.导致了门阀士族制度的消亡17.对历代帝王陵墓的保护是中国古代固有的文化传统。北魏孝文帝在恢复祭陵制度的同时,对汉、魏、晋诸陵地维护沿袭了魏明帝的做法,并以古代帝王祭祀的礼仪“太牢之礼”祭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孝文帝这一做法旨在()A.尊重历代的贤明君主B.传承和弘扬鲜卑族文化传统C.彰显其人道主义情怀D.表明北魏入主中原的正统性18.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到四十年,北魏灭亡。《魏书》认为:“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乎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横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这种观点认为迁都()A.加剧了北魏统治集团的腐败B.动摇了北魏政权的立国根基C.不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D.丧失了保持民族特性的条件19.关于迁都问题,孝文帝认为洛阳乃“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其心腹大臣拓跋澄也表示“伊洛中区,均为天下所据”。据此可知,北魏迁都洛阳()A.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B.强化了政权的正统性C.开启了政权的汉化进程D.争取到汉族地主支持知识点六:隋唐盛世20.“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1.唐太宗曾对臣下说:“炀帝之世,内外庶官,务相顺从……及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间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终古不磨。”据此可知,唐太宗()A.鼓励进言,虚怀纳谏B.宽减赋役,藏富于民C.发展科举,广纳俊才D.增设宰相,集思广益22.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如下图)因为加装了犁评,可以调节耕作的深浅。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地区使用推广。生产工具的这一改进()A.标志着传统耕犁基本定型B.使长直辕犁退出耕作领域C.实现了铁犁牛耕技术普及D.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变化知识点七:唐朝的民族政策23.据《新唐书》载: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唐代这一做法()A.标志着民族政策的成熟B.加强中央对边疆的垂直管理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理念D.使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24.图1为“唐鸿胪井刻石”碑拓。这可用于研究唐朝()A.边疆管理与民族关系B.军事建制与将士慰问C.灾情赈济与水利设施D.西域商路与驿道维护25.唐代,各族人民聚居长安,包括突厥、回鹊、波斯等国的人,他们的身份各异,包括商人、使节、僧人、画师等。湖南省湘阴县出土的招手胡人俑与架鹰胡人俑,穿着均为唐代典型的冠服,还原了当时胡人在唐生活的生动场景。出现该现象的重要原因是()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B.民族间交流交融加强C.统治者开放包容的政策D.中华文化的辐射作用26.安史之乱期间,吐谷浑、于阗、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或“请助讨贼”或“请助国供灵州军粮”,积极助唐平乱。唐玄宗感叹道:“西戎北狄,吾常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唐朝能得到少数民族政权支持的主要原因是()A.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受到唐玄宗人格魅力的感染C.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资充足D.安史之乱动摇少数民族统治知识点八: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27.据史料记载,天宝十三载(754年),全国人口有5280多万,而到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只有1690多万。导致这一时期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A.修建大运河B.隋末农民起义C.安史之乱D.黄巢起义28.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设置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下列各项中,描述“藩镇割据”局面的是()A.“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B.“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C.“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D.“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29.唐玄宗前期,西北、北方地区各民族活动频繁,边地州府防务渐重,朝廷组织军事行动也多跨地域,从内地和边地各州县抽调包括府兵在内的人力、物力集中于边疆重镇。如何协调边地各州、府防务,统一军事管理,成为当务之急。节度使制就是在此形势下建立的。据此可知,节度使的设置()A.削弱了内地的军事力量B.保障了边境地区的安定C.导致外重内轻局面逐渐凸显D.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30.唐朝后期,政府经常征调藩镇军队平叛战乱。事实上,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绝大部分藩镇并不割据,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这反映出,唐朝后期的藩镇()A.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B.遏制了大规模农民起义C.保证了国家的政令统一D.重建和巩固了西北边防知识点九:选官制度31.“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下列描述的选官制度,按其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军功取士”“计首授爵”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③“郡国孝廉,古之贡士”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A.①③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①③④D.①③④②32.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由中央委任的官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该制度是()A.宗法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3.下表是唐代部分出身可考的地方官员司法参军与司户参军的来源统计,据表可知唐代选官()出身科举门荫(凭借祖先功勋循例做官)其他总计司法参军65人47人9人121人53.7%38.9%7.4%100%司户参军24人39人13人76人32%51%17%100%A.科举出身占绝对主导B.方式上的多元化倾向C.仍为门阀士族所垄断D.立足于强化中央集权34.下表所示为唐朝中后期宰相中科举出身者所占比例。由此可知,科举制()时期宰相总数(人)进士出身的宰相所占比例(%)唐穆宗时期1457.1唐文宗时期2475唐懿宗时期2181A.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扩大了宰相的政治权力C.提高了官员的道德素养D.维护了士族贵族的特权知识点十:三省六部制35.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也是宰相。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长官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务。这一变化反映了()A.宰相制度的废除B.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C.皇权的逐渐加强D.官员队伍的不断扩大3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对汉唐的相制有如下评论: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朝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相制的变化()A.提高了行政效率B.削弱了君主权力C.使官僚机构膨胀D.加强了中央集权37.史载唐中宗李显因为私情,常不经两省(中书省、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中宗究竞心虚难为情,所以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人讥讽为“墨敕斜封”。这反映了()A.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B.三省之间相互制约C.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D.科举制度已被废除38.有学者制作了从秦汉时的尚书、中书、侍中发展形成为隋唐时三省六部制的过程图。结合所学,关于这一变化过程,说法不正确的是()A.西汉时期尚书令的地位相当于丞相B.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形成了三省行政体制C.隋文帝时期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度D.唐代政事堂的设立使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知识点十一:赋税制度39.下图为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其铭文为“怀集县(今广东怀集县)(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是研究当时赋税制度的重要史料。下列有关此赋税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目的是扩大税收对象B.使征税标准从财产转为人丁C.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D.保证农民有较充足生产时间40.780年“炎建议做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调整()A.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和下限B.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C.需依托国家对农民的土地分配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41.唐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碱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780年,政府开始推行两税法。该税制的推行()A.消除了贫富差距B.强化了人身控制C.加速了白银流通D.改变了征税标准知识点十二:三教并行42.如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这些反映了()记

述出

处“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东晋孙绰《喻道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唐代高僧慧能《疑问品第三》“孝也极焉……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也。”北宋契嵩禅师《孝论》A.佛教本土化世俗化倾向明显B.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特征C.佛教的政治化倾向不断增强D.儒佛道三教合一趋势加强43.魏晋时期佛教盛行,东晋著名高僧慧远曾说,在家而慕佛法者,首先应该事奉双亲、礼敬君王;而想脱俗出世的人,必须得到君亲的同意而行动。如果君亲不同意,就应该暂时搁置自己的想法,等待君亲的觉悟。由此可见佛教()A.与道教思想实现融合B.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C.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主张出世是唯一修行途径44.南朝思想家范缜在《神灭论》中提出:“形即神也,神即形也。”他认为,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形体存在,精神才存在;形体衰亡,精神也就归于消灭。其思想产生的背景是()A.国家强盛政治清明B.南方经济超过北方C.科学技术快速发展D.佛教文化空前盛行45.韩愈在《原道》中以儒学为尊,将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理想,极力倡导复兴儒学。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