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六下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要求会写“御、侯"等9个生字,其中“侯、盈”等易错字要重点指导。如“侯"容易与“候”混淆,教师可以从字音、字义两方面帮助学生区分。另外还要注意“脉"和“栖”字的读音。

这三首古诗都与传统节日或传说有关。《寒食》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长安城的繁华景象,还写到了寒食节赐新火的习俗。《迢迢牵牛星》选自汉代的《古诗十九首》,这首古诗借助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古诗,写出了人间夫妻的离情别绪。《十五夜望月》描绘了诗人在中秋夜望月怀远的情景,写出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学习这三首古诗,首先要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描写的节日习俗或传说,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其次,在明确诗意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会写“侯、章"等9个生字。能借助字典、注释、插图和相关资料理解诗歌的内容大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思维发展:能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借助插图和资料,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句的意蕴和情感,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文化传承: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热爱并传承中华民风民俗。

教学重难点

1.能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借助插图和相关资料,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句的意蕴和情感。

2.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节日古诗知多少

1.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节日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描写节日的古诗文,你知道哪些呢?

2.指导学生背诵相关古诗词。

3.揭示课题——《古诗三首》。

活动二:初读古诗解诗意

学习《寒食》

1.知诗人,解诗题。

(1)从题目知道第一首诗跟寒食节有关系,谁来介绍一下你知道的寒食节?

(生介绍寒食节的由来,教师相机补充相关习俗:寒食节有祭扫、踏青、改火等习俗。)

(2)了解诗人,韩翃是唐代诗人,“大历十大才子之一"诗歌笔法轻巧,写景别致,有盛唐遗韵。

2.朗读古诗,了解学情。

(1)自读古诗,借助注释,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正确流利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前提,学生放声朗读这首诗,做到正确、流利。)

(2)指名朗读古诗,师生评价。

(提醒“斜”字的读音,“侯"字的写法,指导书写)

(3)再次各自朗读,能够字正腔圈,有滋有味地读。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读古诗词的时候,借助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意思。学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诗歌的内容。

(1)学生练说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诗意。教师提示:认真倾听,可适时补充。

(3)结合别人发言,再次各自说说诗的大意,能够说得准确而全面。

活动三:想象画面入诗境

学习古诗只了解诗歌大意是不够的,还要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心境,我们一起随诗人韩翃去感受唐朝寒食节的风情。

1.自读品味,生成阅读感受。

(1)自读古诗,交流读后最深的感受。

(2)指名带着感受朗读。

(3)教师适时总结:每个人读诗后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读这首诗。

2.吟诗想象,体会节日风情。

(1)想象春城之美。

A.聚焦诗的前两句,请反复读两遍,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B.描绘画面,畅谈感受。

(提示: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作者为何写“无处不飞花”而不是“处处皆飞花"?明确:“无处不飞花”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其实就是“处处皆飞花"的意思。但是双重否定表示强烈肯定,所以“无处不飞花”又比“处处皆飞花"情感要强烈,更有效地烘托出京城之中春意之盛。二是为什么是“飞花”而不是“落花"或“开花”?“落花"给人一种悲伤的感受。“开花”是静止的,是平面的;“飞花"的“飞”字富于动态美,让人联想到春风卷着缤纷落花,春风也卷着柳絮杨花,春风浩荡,春花飞舞的动人景象。暮春世界,正是“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时候,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马上整个长安城春深如海,飞花扑面的景象就如在眼前。诗人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既轻盈又壮阔的长安城春日全景图。)

C.读中想象,想象中读:诗人写诗需要想象,我们读诗更需要想象——春日长安城飞花扑面、柳枝轻摇,带着我们各自的想象,再读诗的前两句。

(2)链接习俗,想象“传蜡"景象。

A.请把诗的后两句读两遍,此时你眼中又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B.描绘画面,畅谈感受。

(抓住“传”“散"想象暮色中,点点烛光,在皇宫和王侯贵戚们的府第之间流动着,轻烟袅袅,飘散在皇宫和各府第之间。)

C.交流寒食节赐火的习俗,了解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同时提醒臣子官员,让大家向有功却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忠于职守,勤政为民。

D.想象画面,诵读古诗。

这首诗不仅让我们读出了长安城繁花似锦、春意浓浓的繁荣景象,还让我们感受到了皇帝忠于职守、勤政为民理想的追求。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古诗。

活动四:品读揣摩悟诗篇

我们通过品读关键字词,展开想象,看到了一幅幅美丽又洋溢着节日气息的画面。其实韩翃的《寒食》一诗,古往今来赞誉这甚多,我们来看一则点评:

1.出示名家点评。

徐增《而庵说唐诗》:“东字与春字有情,柳字与花字有情,御字与宫字有情,斜字与飞字有情,蜡烛字与日暮字有情,烟字与风字有情,青(轻)字与柳字有情,五侯字与汉字有情,散字与传字有情,寒食二字又装叠得妙。其用心细密,如一匹蜀锦,无一丝跳梭,真正能手。”注释:“有情"就是和谐,一致。

2.引发思考:东—春;柳—花;御—宫;斜—飞;蜡烛—日暮;烟—风;轻—柳;五侯-汉;散—传,这些字眼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3.补充“汉宫”和“五侯"的典故。

4.学生小组交流,领会古诗的灵动巧妙,浑然一体。

5.拓展故事,激发兴趣。

(这首诗一出来,连当朝皇帝唐德宗都深深折服了。据《本事诗》记载,唐德宗十分赏识韩翃的这首诗,阅后,特意赐予他“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内臣奉旨后询问是哪一个韩翃,德宗当即亲书此诗,批示“与此韩翃”,成为千古佳话。这就是诗的力量呀!)

6.想象情景,朗读古诗。

活动五:总结读法试运用

1.回顾学习方法。

读古诗——解诗意——想画面——品语言——悟诗情

2.运用学习方法,自学《十五夜望月》。

(1)出示自学要求:读古诗——说诗意——想画面——品语言——悟情感。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3.组织交流,理解诗歌大意,想象古诗画面。

(1)小组分工汇报。教师提示:认真倾听,适时补充。

(2)小组补充汇报。

(提示:在汇报中适时引导总结,结合李白《静夜思》理解“地白”是写月色,结合《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和周邦彦《蝶恋花》中“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的诗句,知道“树栖鸦"是作者听到的,也是从侧面在写月色皎洁;第一句诗写的是中秋月夜的颜色和声音,第二句是在写中秋月夜的味道——桂花;在中国古人心中,每个季节都有特定的花朵。春天代表的是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夏天代表的是荷花,是“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秋天代表的是桂花,是“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联系月中桂树的传说,展开想象;体会“落"字的巧妙,化无形的思念为有形,给人以,思念仿佛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撒落人间。)

4.拓展积累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

5.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第2课时

活动一:回顾旧知入新课

1.五年级我们学习了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这个故事的结尾大家还记得吗?

2.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就源于这样一个凄婉动人的民间故事。

3.板书课题。

4.简介《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都以句首为标题,就像“迢迢牵牛星”一样。内容多是描写东汉末年社会动荡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的是对命运对人生的悲哀之情。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评价“天衣无缝,一字千金”都给予这十九首古诗以极高的评价。

活动二:初读古诗明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评价语音、语气、语调。

2.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提示生字读音:纤、间、脉。

3.再次朗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4.借助注释我们对诗句大意已有初步了解,请你们先自己说说诗的大意,然后和同学交流,这样可以互通有无。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牵牛星是那么遥远,织女星是那么皎洁。织女伸出白皙的双手,摆弄着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她一整天也织不出什么花纹,哭泣的泪水像雨水一样落下。银河清清浅浅的,相离也没有多远。相隔清澈的银河两边,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6.交流质疑。

活动三:品味词句入诗境

1.思考:这首诗是如何表达织女的相思之情呢?(字里行间没有一个字写相思,却读到了织女浓浓的相思之情,诗人如如何表达的?抓住关键词句品味。)

(1)作者主要是从织女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来描写的,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札札弄机杼"等,写出了织女的心神不宁、悲伤愁闷和只能相望却不能诉衷肠的伤感。

(2)通过叠词抒发情感: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语调绵长,就像织女的思念一样,绵绵无尽,深情款款;同时“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是织布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是织女的神情,语言变化。

(3)抓住叠词,读出诗歌的韵律,体会织女的情感,并试着背诵古诗。

活动四:链接资料悟诗情

1.这首诗难道仅仅只表达了织女的相思之情吗?

2.结合资料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结合资料: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许多游子流落在外,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悲剧随处可见。)

3.诗歌借天上的故事,传人间的离别之苦。

4.带着理解再读诗句。

5.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不仅仅是传说,它还寄托着人们浪漫的想象,诗意的感受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再次诵读古诗,传唱牛郎织女的千古佳话。

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