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井冈翠竹》(+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
20《井冈翠竹》(+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
20《井冈翠竹》(+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
20《井冈翠竹》(+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
20《井冈翠竹》(+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井冈翠竹》(+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新课导入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那里的翠竹不仅是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和伟大的革命精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袁鹰先生的《井冈翠竹》,去感受井冈翠竹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20井冈翠竹

袁鹰

文化自信:感受井冈翠竹所象征的坚韧不拔、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激发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和缅怀之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语言运用:品析具体词句,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茨坪"殷切”“硝烟"等。品味文中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培养表达语感和语言鉴赏能力。

思维能力: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提高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情感和寄托寓意的写作技巧,锻炼写作水平。

学习目标

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于江苏淮安县。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他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一度担任中学教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迄今为止,他已出版文学创作、评论随笔的集子约四十多种,散文集、儿童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性的优秀文学奖。本文是他1961年发表。

走近作者

深坳梭镖砍伐修长

摇撼殷切功勋郁郁苍苍

重重叠叠魂飞魄散

绞尽脑汁悬崖绝壁幽谷荒滩

ào

suōbiāo

xiū

hàn

yīn

xūn

dié

húnpò

jiǎo

xuányájuébì

yōuhuānɡtān

字词积累

坚韧:坚固有韧劲。

生机:生命力,活力。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殷切:深厚而急切。

魂飞魄散:形容非常惊恐。

鬼哭狼嚎: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含贬义)。

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坚贞不屈:节操坚定不变。

一望无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十分辽阔。

自由朗读课文,初析课文,读准字音。

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为全文划分层次。

开门见山,描写井冈山竹子的特征。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12)

第三部分(13)

细数了井冈山竹子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贡献,体现其和中国人民的紧密联系。

总结全文,赞颂井冈山竹子身上体现的革命气节和精神。

课文探究

2.细读文章第一部分,谈谈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刻画井冈山翠竹,细品这些手法表现了其怎样的特征。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冒出来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翻神采。

白描,生长多且密集

比喻,挺拔;有些竹子生长位置隐秘

拟人,姿态优美

开门见山,让读者直接领略井冈山竹子的美。

描写竹子特征,为后文内容做铺垫,奠定全文赞颂竹子的感情基调。

3.思考赏析第一部分对全文的作用。

结构上:

内容上:

4.默读文章3-12自然段,勾画出竹子用途的句子或者词语,分类概括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

搭过帐篷、盛过水、蒸过饭、做过扁担挑粮食、做过吹火筒、被当成容器送饭、修竹桥和竹滑道、被砍伐运输做建筑材料。

做过梭镖、摆过三十里竹钉阵。

生活上:

战场上:

5.第二部分描写了哪些与井冈翠竹相关的人物和事件?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1.当年用自己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用竹子作为生活器皿、战场武器的原材料。

2.用竹筒给山头的红军送饭的两个“老表”。

3.当年毛主席和朱军长带领队伍用竹子做的扁担挑粮食。

4.被党派来的开发井冈山的中华儿女,用毛竹盖房,竹筒盛水做饭,用竹桥、竹滑道运下竹子为建设祖国做材料。

体现了井冈山翠竹在中华民族的革命期和新中国建设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连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中国革命进入低潮。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改组省委,并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许多人纷纷响应,很多有志青年也加入了进来。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毅然改变原定部署。党内初步建立“农村包围城市的框架,因为井冈山有利的地形和群众环境,决定落脚井冈山。

1.井冈山人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千辛万苦,取得革命胜利凭的是坚韧不拔、坚韧不屈的革命精神,井冈山竹子也是如此。请齐声朗读七八自然段,然后思考问题:

在腥风血雨中被压、被烧、被砍;依旧挺立,依旧生长,彰显无限生机,过了二十年依旧青翠稠密。

1.竹子遭受过怎样的困境,它们在困境中有何表现?

感悟精神

2.这里只是在写竹子吗?

不!这更是井冈山革命战士们的真实写照。

2.井冈山竹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读第9-11自然段,总结概括人们和翠竹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又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力量?

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热爱祖国,投身建设。

1.最后一段中,作者对井冈山竹子的赞美,蕴含着什么样的深层含义?

深读探究

作者从竹写起,写它挺拔,生长茂盛,不畏烧砍,春风吹又生,实际上是以竹喻人,层层推进,歌颂以井冈山革命人为代表的中国人民英勇顽强、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寓情于物。

2.结合上下文思考,第六自然段“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中,“再重的担子”指的是什么?

表面:指的是给红军队伍送的粮食。

深层:竹扁担挑起的实际上是全体在战场搏杀的红军队伍,他们靠着竹扁担上的粮食要给中国挣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井冈翠竹》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全文通过诗一样的语言,围绕“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这一主线,写出井冈翠竹在革命和社会建设时期与井冈山军民的紧密联系以及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并对这种精神加以深切赞美与讴歌。

课堂小结

井冈翠竹:

葱郁挺美

不惧危险

甘于奉献

井冈革命人、建设人:

英勇顽强

不屈不挠

奉献一切

井冈翠竹

袁鹰

板书设计

回顾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对井冈翠竹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请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段练习。

课后练习20《井冈翠竹》教案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让学生感受井冈翠竹所象征的坚韧不拔、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和缅怀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语言运用:品析具体词句,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茨坪”“殷切"硝烟”等。

思维能力: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情感和寄托寓意的写作技巧,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品味文中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资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和作者的情感。邀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那里的翠竹不仅是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和伟大的革命精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袁鹰先生的《井冈翠竹》,去感受井冈翠竹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二、教学新课

预习过关,见课件PPT。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初析课文,读准字音。

2、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给全文划分层次。

明确:

(1-2)开门见山,描写井冈山竹子的特征。

(3-12)详细叙述井冈山竹子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贡献。

(13)总结全文,赞颂井冈山竹子身上体现的革命气节和精神。

目标导学二:深入课文,细节探究。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重点问题:

问题1:细读文章第一部分,谈谈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刻画井冈山翠竹,细品这些手法表现了其怎样的特征。

a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b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c有的冒出来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翻神采。

明确:

a白描,生长多且密集;b比喻,挺拔;有些竹子生长位置隐秘;c拟人,姿态优美。

问题2:思考赏析第一部分对全文有何作用?

明确:

结构上:开门见山,让读者直接领略井冈山竹子的美。

内容上:描写竹子特征,为后文内容做铺垫,奠定全文赞颂竹子的感情基调。

问题3:默读文章3-12自然段,勾画出竹子用途的句子或者词语,分类概括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

明确:

生活上:搭过帐篷、盛过水、蒸过饭、做扁担挑粮食、做过吹火筒、被当成容器送饭、修竹桥和竹滑道、被砍伐运输做建筑材料。

战场上:做过梭镖、摆过三十里竹钉阵。

问题4:第二部分描写了哪些与井冈翠竹相关的人物和事件,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

1.当年用自己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用竹子作为生活器皿、战场武器的原材料。

2.用竹筒给山头的红军送饭的两个“老表”。

3.当年毛主席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用竹子做的扁担挑粮食。

4.被党派来的开发井冈山的中华儿女,用毛竹盖房,竹筒盛水做饭,运下竹子为建设祖国做材料。

作用上:体现了井冈山翠竹在中华民族的革命期和新中国建设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连接

影像见PPT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中国革命进入低潮。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改组省委,并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许多人纷纷响应,很多有志青年也加入了进来。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毅然改变原定部署。初步建立“农村包围城市的框架,因为井冈山有利的地形和权重环境,决定落脚井冈山。

问题5:井冈山人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千辛万苦,取得革命胜利凭的是坚韧不拔、坚韧不屈的革命精神,井冈山竹子如此也是如此,请齐声朗读七八自然段并思考竹子遭受过怎样的困境,它们在困境中有何表现?

明确:

在腥风血雨中被压、被烧、被砍;依旧挺立,依旧生长,彰显无限生机,过了二十年依旧青翠稠密。

问题6:这只是在写竹子吗?

明确:

不!这更是井冈山革命战士们的真实写照。

问题7;在革命时代,井冈山竹子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读第9-11自然段,总结概括人们和翠竹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又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力量?

明确:

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热爱祖国,(投身建设)积极劳动。

问题8:最后一段中,作者对井冈山竹子的赞美,蕴含着什么样的深层含义?

明确:

作者从竹写起,写它挺拔,生长茂盛,不畏烧砍,春风吹又生,实际上是以竹喻人,层层推进,歌颂以井冈山革命人为代表的中国人民英勇顽强、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寓情于物。

问题9:结合上下文思考,第六自然段“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中,“再重的担子”指的是什么?

明确:

1.表面指的是给红军队伍送的粮食。

2.深层指的是“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竹扁担挑起的实际上是在战场搏杀的红军队伍,他们靠着竹扁担上的粮食要给中国挣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三、课堂小结

《井冈翠竹》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全文通过诗一样的语言,围绕“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这一主线,写出井冈翠竹在革命和社会建设时期与井冈山军民的紧密联系以及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并对这种精神加以深切赞美与讴歌。

四、板书设计

井冈翠竹

井冈翠竹:葱郁挺美不惧危险甘于奉献

井冈革命人、建设人:英勇顽强不屈不挠奉献一切

五、课后拓展练习

回顾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对井冈翠竹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请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