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献学》讲义
(《版本目录学》讲义)
(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专业适用)
第一编文献与文献学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内容丰富。而这在很大程度上
是通过文献记载、传承的。中国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就已迈入文明历史的长河,
二千年前的中国已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中国境内的各族人
民在各自的(常常是相互联系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用“浩
如烟海”来形容中国的古典文献毫不为过。是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
古典文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头。如何对待它,曾有过激烈的思想论争,尤
其是20世纪以来。这类论争中,有运动性(型)的,有学术性的。但不管是哪
种类型的,在正常的社会环境里,这类论争所产生的效果只会是愈来愈明晰的共
识,即作为有责任的专家、专业知识分子、青年学子,应在不断发展的、与时俱
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下,
域外文化强势,霸权政治笼罩世界。在中国韬光养晦,于国际上各种敏感问题多
处于守势的境况下,更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必要。因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积
极熏陶足以陶治个人性情、加深爱国主义感情、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就学问、
学术本身而言,在此方面下功夫,对中国学风、中国气派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且对中国繁荣富强梦之实现也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何以言?乃因一个富强繁荣
之国体既要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须有丰腴(丰腴:多而好)的精神文明。惟
其如此,国家才会和谐、平稳,才会令世界(人们)敬重、羡慕、向往之。
莘莘学子,背负家庭乃至家族之嘱托,来此求学,以为将来获取好职业而
打基础,作预备。试问:有几成学子能理性地领悟大学阶段的学习真谛?恕我直
言,至少是八——九成的学子从报考大学始就冀望用所谓的“热门专业”、“时髦
专业”(知识)武装(装潢)自己,而对民族的、传统的经典知识、学问、学术
几乎无暇顾及。人文思想性、知识性(理论性)强的学科(已经)遭受冷落,几
乎被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所谓的懂教育的各级行政官员以及某些自诩为懂行的
高校领导)武断地、不加斟酌地当成“多余的知识”、“无用的知识”,颇不以为
然。因有这般知识氛围、学术环境,即便是不得已而就学的学子亦心有不愿不甘。
当下的大学,不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子,人文素养大大降低,且不说“扩招”,
单就急功近利的培养目标而言,造成的是人才的异化,说得更露骨些是人才培养
的畸形化。其实,社会再如何变化、再怎样向前发展,大学培养的目标依然是人
才,必须是道(道德和思想,为人)学(博识、专识)双修的佼佼者!《大学》
中,开宗明义道出大学的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就是指通过教育发扬人性中固有的“善”,培养健全的人格;“新民”
是通过教与学的统一,达到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更新民众,改良社
会风尚;“止于至善”是指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教育,使得整个社会达到
古之所谓的“至善”的理想境界。《大学》而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遂成为知识分子的做人准则和理想追求,也成了大学教育的社会责任和终极目
标。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得人人得成仁人君子,社会得以实现仁爱和平,即“止
于至善”。这虽然是中国古代大学的精神和理念,但仍具现实意义。不是吗?
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
养子使作善也
雅斯贝尔斯•卡尔•(KarlJaspers(1883.2.23-1969.2.26),德国哲学家,
精神病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主要代表之一。他出生于德国南部奥登堡,病逝于瑞
士巴塞尔)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爱因斯坦曾这样理解大学:“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
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怀特(也是数学家、哲学家)说:“在中学阶段,学生
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了望。”
有学生说:在大学教育中,我们的灵魂是被忽视的,大学缺少基本的人文精
神。它已经沦为一种技术教育和工具教育,一些针对就业开展的训练。这基本
属实。而这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现实)对大学教育的(不正常)影响,因为现在
的大学并不自由和宁静了,是在不自觉地屈从于社会的短暂(眼前)需求。
注:
《大学》本为“三礼”之一《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参作.南宋大
理学家朱熹将其与另一篇《中庸》(相传出自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
子思作《中庸》)以及《孟子》、《论语》汇集刊刻,称为“四书”,被后世公认为儒家
经典著作。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
山东嘉祥县)人。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
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
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
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
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
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
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
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述
圣子思、宗圣曾子)。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
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
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
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朋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他的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也难怪大多数学子如此。因为当下的社会近乎急功近利。形形色色的人所言
所行多是权、钱等等,潜在的“读书无用”之观念还时而飘荡在高校甚或中(小)
学学苑的上空,烟云不散。观念的改变无可责备,在紧跟时潮方面,师辈不及学
生辈亦在情理、常理之中。但请同学们别忘了,在追求“时髦”的同时-,也要全
方位的充实自己,不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畸形人才。蔡元培先生
曾言:“(大学)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
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
的的人去应用/(《蔡元培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45页。)大学有
责任传授大量“无用的知识”(相信同学们懂得“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个中道理)
给学生之必要,这些知识虽不能给你们带来眼前利益,但有助于培养你们高贵的
精神气质和理想主义品格。
大家行将完成各自的学业,离开这个于你们而言喜忧参半的校园。也许,
你们已经感觉到在这样的环境内真正爱好智慧的人很少,实诚崇拜真理、追求真
知的人不多,孔子所言“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事迹几乎没有看到甚
或闻所未闻。即便如此,我在这里仍然固执地告诉你们,我将永远坚持这一观点:
大学的责任在于造就一群具有优秀品质的知识分子,而非向社会输送一批市绘。
大学应当在功利面前保持一种必要的、适度的愚钝!
我依然同意这样的看法:当今文明业已生病。如何纠正当今人类文明的缺失,
是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责任。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有良知的知识分
子?必须博学!惟其博学,才会耿直、雄辩,才能真正意义上地肩负起知识分子
的社会责任,才能够以极其勇敢而愤怒的态度,以不屈不挠的博学向权势说真话,
给真理、正义争地位。
而要博学,所开没的这门课程就是一块通向博学殿堂的敲门砖。
(张之洞曾这样告诫青年学子: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
倍。一一《情轩语・语学•论读书宜有门径》)
二、文献、古典文献、历史文献
1、文献
文献,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产物,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
展。中国古代文献自商(甲骨文)始,已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史。文献工作从孔子
整理“六经'算起,已有二千五百年左右的历史。
关于“文献”的定义,教材中介绍得很具体,且厘清了“文献”一词的来
龙去脉。其中有一些是我们在已学过的课程中碰到过的。基于此,我只就当今对
“文献”一词的理解稍加解释(顺便说一句,历史学专业将此门课程命名为“版
本目录学”,实际上应称之为“文献学”或称“历史文献学”。诚如梁任公所言:
“古之书籍,十之八九可以归于吏部”。)
按马端临在《文献通考•总序》中所言:文献包括书本的记载、人们的口
传和议论。至于为什么古代文献包括这两方面,教材P2已解释得很清楚:一是
由于文字载体或笨重、昂贵,导致图书的制作、利用(传布)相当不易;二是典籍
档案无论多么具体、齐全,总归是不能反映全貌的,加上成文的东西相对而言是
定型了的,不鲜活。所以求学、治学仅仅依靠成文的材料远远不够,还需要熟悉
典籍档案、学识见闻博广的“献”(贤者)来补充、说明、解释。
关于文献在今天的含义,按国家标准局1985年公布的标准定义: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而今天,这样的载体是非常多的。文献组
成要素有三,即物质载体、记录符号、知识信息。
关于文献的分类详见教材P4-P5。
文献大而言之,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的发展、
文化的进步而不断充实。它记录着人类社会实践中相当多的史实与经验。为后世
获取前人积淀下来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提供必要的条件。比如“中国
古典文献”就是古代中国人留给后人的一笔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又是中华
民族祖先文明发展史的物质见证。
2、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是相对于现、当代文献而言的。其界标有几种说法:一是以五四
运动为界标,凡是“五四”运动以前雕版、活字版、手抄的古籍文献、古文书、
碑铭、拓本等都属于这个范畴。-是如教材中所言的以1911年为界标。
中国古典文献历经中国先民数千年的层层积累,可谓汗牛充栋、卷帙浩繁、
绚丽多彩,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显赫地位是不言自明的。其中的主要组成部
分无疑是图书文献。关于历代图书文献的积存情况参见教材P5-P7,(历史专业
的同学)又可回忆“文选”等课程中所讲的刘向、刘歆父子、班固、荀勖、《隋
书•经籍志》、《四库全书》以及《牛弘传》中所讲的在隋朝以前古籍所遭受的“五
厄”及隋以后古籍所遭受的厄运。
关于中国古文献的现存状况详见教材P9。
关于中国古典文献内容,是极其丰富而又广泛的,包括政治、经济、民族、
语言、文学、艺术、史学、哲学、法学、外事、科技、农学、医药、方志、民俗、
谱牒以及宗教经典等等。
要言之,中国古典文献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
古典文献的层层积累,凝聚着无数学有所长、术有所专的先贤硕儒的心血。而每
一次书厄,都是中国文明史上的劫难。迄今,相当数量的文献散落域外,这不仅
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也是文化精英的心病。尽管如季羡林等大师级学者呼吁西方
诸国应归还原本属于中华民族的文献,但强盗的子孙是不会也不可能积极回应
的,除非是到了中华民族真正雄视世界、东方文化鹤立鸡群之时。而眼下,保护
发掘和宏扬现存的古典文化是每一个华夏子民尤其是学有所长、术有所专者的义
不容辞的责任。请问,你们有这样的意识了吗?
3、历史文献
(1)、概念
有学者称:直白地说就是古代文献。在史学工作中,历史理论的指导和探
索固然十分重要,但历史文献的掌握和运用也十分必要。历史文献是对历史现象
的文字记录。客观的历史跟记录的历史是有区别的。
历史文献,通俗地说是指关于历史的记录或历史现象在文字上的反映。凡
是有历史性的文字记载皆可视为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只是属于历史资料的范围。
它只是史学的一部分,这是我们应该分清楚的。
在我国,历史文献的时间跨度大体上指殷商“有册有典”之后,下至鸦片
战争前后。有学者称,其间所有文字载体,都可划入这一范畴,包括甲骨文、金
文、石刻、简策、缴帛、纸写手卷及雕版印刷的各类图书,当然是以各类图籍为
主。
(2)、历史文献特点
对于历史文献的内容,一向被看作是死板的。其实,说历史文献是死的东西,
只能是相对而言。因为相当数量的历史文献是多重性的。所谓历史文献多重性,
可以这样来理解:
第一,历史文献总是可以反映出一定的历史现象。
第二,把不同的、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献联系起来,观察规律性的东西,这
就超出了一个个的具体历史记载的范围了。当然所归纳、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的东
西是超出了一个个的具体历史记载范围之外的,它不一定是历史文献本身所固有
的,往往是史学工作者所赋予的。
第三,文献不见得就是死的东西,因为浩繁的历史文献中不少一直到今天
仍然是有着生命力的。历史文献的形式和内容有不少对于我们今天的史学工作还
产生着影响。(可以用之以创新,得出新见解、新发现)
(3)、历史文献作为历史资料,还有它的局限性
第一,历史文献资料只是史料的一部分,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民间的口
碑等史料也都在史料中占有相当的地位。解放以来,古文化遗址和历代文物的不
断发现,也不断补充、订正文献的不足或讹误。民族地区的广泛调查,也都不同
程度地提供了史料”可见,研究历史,所依凭的资料不仅仅是历史文献。就是说,
只有将文献考古资料,社会调查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才可以取得更为丰硕的
成果。所以,我们应知道历史文献的不足,同时又要善于利用历史文献。
第二,文献资料中有不少失实的地方。其中,有的是史官的有意歪曲,有
的是由于记录者的认识有限,有的是由于传闻有误。这类文献资料只有考订之后
才能使用。
第三,不少历史文献资料是脱了线的。尽管其内容很多,但时间、地点不
可考,也就不容易被利用了。
第四,历史文献资料中还存有一个传统的毛病,就是记载笼统,有时还过
于夸大。比如,记载中形容社会凋零景象,爱说“十室九空”,这显然是夸张了。
上述这些局限,都是需要用历史文献学的工作去解决的。
三、文献学、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
1、文献学
文献学是研究文献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文献的编纂分类、
传承流播、整理、校勘、典藏、检索的理论与方法的一门科学。
简言之,文献学就是研究文献的一门学问。它包括以下几个学科的内容,
即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典藏学。而这几个学科的任何一种,都可以单设一
门课程。所以,版本目录学仅30多节课,只能讲一一些皮毛(基础性的知识)。
2、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古典文献的一门学问。它作为一门学科,以目录学的原
理为基础,并运用版本、亥任[3、校勘、辨伪、注释、编纂等知识和文献检索的理
论与方法,去研究古典文献的整理、典藏、检索的方法和规律。
关于古典文献学研究的范畴、任务,详见教材P11-P12。
不过,愚以为古典文献学不仅仅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专业性很强
的学科,它也应该算作是人文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古典文献学可以析分出不同的门类,当然也需要分别同相应的学科发生这
样或那样的联系。比如:《齐民要求》的整理就需要农学知识,《算经十书》的整
理需要丰富的数学知识。从事古典文献整理的工作者虽不能说要精通各种学科,
但应尽可能地了解或懂得比较多的学科,尤其是相关学科门类的常识性知识。比
如说,历史文献学(或称之为史学文献学)就需了解并懂得古汉语、古民族语文、
甲骨文字、金石文字、年代学、历史地理学等,其间关系的密切与否也应视具体
情形而定。一般说,年代学和历史地理学跟历史文献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
它们一个是讲时间,一个是讲空间。
3、历史文献学
大而言之,殷周以降至鸦片战争前后,数千年间,几乎所有的文字载体,
都是我们所说的历史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文献不仅会与后世产生语言障
碍和文字隔阂,而且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还会产生散佚、文字讹误、衍脱,以及
伪滥等情况,历史文献学就是通过注释、著录、校勘、辨伪、辑佚等来解决这些
问题,使历史文献得以按着自己固有的面貌,或者比较接近自己固有的面貌流传
下来。中国历史文献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各类文献的注释,著录,
校勘、辨伪、辑佚等的一门专科之学。
它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言其古老,是因为注释、著录、校勘、辨伪等工作实践已有数千年历史(至
少可上溯至孔子编订“六经”),已积累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言其年轻,是
就对几千年的丰硕成果、丰富经验的全面而又科学地总结,阐述其成败得失,探
索其发展的轨迹,却是晚近的事。
这样说,也并未否认古人在这方面所作的各种工作。古代学者在实践上,
也在理论上有许多可贵的见解。如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北齐颜之推、南宋郑樵、
宋末元初马端临、清朝章学诚等在文献学方面都有过重要贡献。其中,对后世有
较大影响的是郑樵和章学诚。当然,他们的某些见解也给当世和后人制造了相当
的混乱,比如用所谓的“校雕学”统贯“历史文献学”就是典型的一例,这是以
偏概全、忽视文献学自身发展的主张。
从实际情况看,中国历史文献学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它是一门综合性
学科。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分支,即目录学、诠释学、版本学、校勘学、
辨伪学、辑佚学;同时,它还与下列几个独立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即文字学、音
韵学、训诂学、年代学、避讳学、历史地理学等。历史文献学的任何运作,都可
以看出其所属几个分支学科的交互作用以及与之密切相关学科知识所起的重要
作用。我们在讲“古典文献学”时已举了例子。再举一例。
你若想了解某一文献的版刻源流,你就必须首先打开目录学的宝库,依靠各
类书目,你才能摸清它的基本情况;而你若想确定某一版本刊刻的具体年代,除
了必要的版本知识,避讳学知识也是需要的。固为讳字各朝皆有所不同,而这正
是某个时代无可争辩的特征,在认定版刻的时间方面,常具有一锤定音的价值。
你若想对一部古籍进行校勘,也必须首先借助目录学功夫(目录之学,是中
国古代学术的入门途径,也是考察中国古代学术的重要参考),弄清该书版刻情
况,再利用版本学知识,鉴定各刻本的优劣,从而确定底本和校本;同时还必须
掌握避讳学、文字学、音韵学等必要知识,懂得该书的公讳、私讳,熟悉古书常
见的古今字、异体字、同音假借字。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并能纯熟地加以运用,
才可读通、读懂这部古籍。也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才不会闹出把原书不误而当成
大误的笑话来。
由上可知,历史文献学确是…门综合性学科。它的有关分支和与之密切关
联的各类学科之间如何交相利用、交互作用、互相配合是很有学问的。我们今天
讲历史文献学,一方面要强调它们之间的合力、协同作用,承认各分支独立为学,
同时,又要把它们视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古人用“校雕”统贯其它,这种以偏概全的作法是受了目录学之祖刘向、
刘歆父子校书模式的影响,急略了历史文献学自身发展。这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
如郑樵《通志•二十略》中的'‘校傩略”、章学诚的《校傩通义》。所以,
著名学者余嘉锡先生指出:“渔仲(郑樵字渔仲)、实斋(章学诚字实斋)著书目录
之学,而且为校傩,命名已误。"(《目录学发微》卷一)
4、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历史献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简策时代、纸写本
时期、雕版印刷盛行以后。并且每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文献学,都有各自独有的特
点。具体情形在版本学部分将展开来讲。
四、历史文献学与史料学的区别
1、区别
在阐释“历史文献”概念时,我们已讲过一些。这里再讲讲。
首先,我们要清楚,历史文献学并不等同于史料学。
其次,史料学不能等同于史学。史料学是研究史料及其运用方法的科学,
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之一。它与考古、铭刻、文字、音韵、目录、版本、档案学
等关系密切。它是评介、研究某一学科所需要的基本史料的专门之学。其目的是
使专项研究者掌握最基本、最重要的史料,避免在众多的史料面前不知所措以至
于走弯路。当然,评介史料,是可以直接并广泛征用历史文献学已有的成果的。
要言之,历史文献学是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史料学的基础。历史文献
学强调对历史,对文献的具体考辨和整理,史料学则强调历史文献在具体研究工
作中的史料价值和实用价值。这便是二者的区别。
“史学就是史料学”辨析:“史学就是史料学”可以说是20世纪的中国史家
群体中傅斯年先生最坚定的主张。他在20世纪20年代末提出了这一主张,终身
不渝。此主张提出,一方面是受西方兰克史学的影响(傅斯年曾留学德国三年),
更主要的是为了摆脱传统的旧史学,建立近代新史学(为了剔除附在旧史学上的
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之类的东西,因为旧史学主张“文以载道”,把史学作
为他们传道的工具)。所以,当时这一主张的提出绝非偶然,而是有其历史的合
理性。但我们应该明了:史料只是史学的基础,不是史学的全部。光有史料,没
有正确的历史观指导,将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作业:(一)、名词:文献、古典文献、历史文献学。
(二)、问答:1、简述历史文献的特点。
2、简述历史文献学与史科学的区别。
3、有一种观点:史学即史料学。你以为?
第二编版本学
一、版本与版本学
1、版
古代用于书写的木片通称为版或板。
许慎《说文》:“牍,书版也”。是由木而成(简则截竹而成)。因为供书写
用的木片呈方形,所以又称“方”。方、板用作书写工具,有时也连成“方板”。
与“简”相比,所容纳的字数要多一些。
在雕版印刷问世后,版(板)的含义逐渐演变为经雕刻后供印书用的版本。
因为在印刷时要上墨,所以又称“墨板”。
2、本
“本”之本义为“树根”。引申其义,据以校书的书之原本也可以称为“本”。
在印本书出现之前,只有“本”的说法,“本”的使用始于西汉刘向校书。通常
情况下,本即指书(本,最初指一书的不同写本,后来,凡书皆可称“本”)。印
刷术问世流行后,“本”与“书”的含义逐渐同于“版本”。
“本”之使用,在刘向校书时就已开始。李善注《文选・魏都赋》引《风
俗通》云刘向在《别录》中有:“傩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
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傩也。"湖南长沙晋永宁二年墓中出
土的校傩俑,两人相向跪坐,一人读书,一人执笔校正讹字,十分形象地展现
出当时人们校勘书籍的活动。所以宋代叶梦得在《石林燕语》(卷八)中言:
“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书不多有,而藏者
精于傩对,故往往皆有善本.”
3、版本
版本一词,何时开始见于文献记载,没有一个很一致的说法。叶德辉《书
林清话》卷一《版本之名称》中说:“雕板谓之板,藏本谓之本。藏本者,官私
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板盛行,于是板、本二字合为一名”。“版本”一词,
始见于10世纪末,指雕版印刷之书。《宋史•崔颐正传》:咸平(998—1003年)
初“诸经版本多舛讹,宋真宗命择官详正」
注:
叶德辉:(1864-1927年)字焕彬,号郎(xf)园,祖籍苏州吴县,因幼年随父至
湖南,遂注籍为湘潭(一说长沙)人,光绪进士。反对维新,反对辛亥革命,提倡尊孔读经,
曾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效力。且不能如何评说,此人至少算得上是目录学家、藏书家、刻书家。
生平藏书颇丰,于版本目录学方面颇有研究,著有《书林清话》、《观古堂藏书目》等。《书
林清话》10卷,是一部在近代学术史上与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并行的书林名著。以笔记
题材形式介绍书籍版本学知识,包括历代刻书款式、装订种类、工料比较等.叶德辉认为,
雕版始于中唐,盛于五代,活字始于北宋。此书为学习、研究版本学者不可不读之书。叶德
辉在湖南与王先谦齐名。学问深广,但同时也是武断乡曲、顽固不化的大劣绅.有人说他是
和王国维齐名的国学大师。可惜因为其德行不佳,口碑极差。据说,其死直接原因在于一幅
对联。时北伐军节节胜利之时,长沙农会敬重他的学识、名望,请时为长沙总商会会长的他
写联.他写的联是这样的:“农运方兴稻粱菽麦黍稷一班杂种(杂种出世),会场扩大马
牛羊鸡犬彘六畜满堂(六畜成行).”横额是:“斌尖卡傀”(长沙方言)。意为不文不
武,不小不大,不上不下,非人非鬼。这显然是骂农运。由于他性情天生孤往,“天子
呼来不上船、剩有文章惊海外”(德辉谓日本“无不知有鄙人者”,故略改杜诗成句),惹出
不少“是非”,遂于1927年4月11日被处死.
叶昌炽:(1847—1917年)字鞠裳,晚号缘庐主人,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光绪二
年(1876年)进士,选庶吉士,清末著名学者、藏书家和文献学家,学识渊博,在目录学、
版本学、校勘学等学科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在藏书史研究和金石碑版考订两方面所取得的成
就尤为引人嘱目。他一生治学勤勉,著述颇丰,先后有十余部著作刊行于世,《藏书纪事诗》
是系统研究中国藏书家事迹的开山之作,所开创的纪事诗体藏书家传的体例对后代学者影响
深远。《藏书纪事诗》是我国第一部以纪事诗体为古代藏书家立传的著作,也是研究中国藏
书家及藏书史的开山之作。是书凡七卷。
王先谦(1842~1917年),湖南长沙人,字益吾,晚号葵园,世称葵园先生。辛亥革命
后,著名避(d£in,同“遁同治四年进士。中年辞官归里,潜心讲学,为岳麓书院最后
一任山长。平生致力于经学和史学,义理考据与经世致用并重,尤以整理国故(我国固有的
文化(多指语言文字、文学、历史等)最富盛名,是清末民初的经世派大学者。成就最大的
方面是史学。他治史的方法大体遵循乾嘉学风,注重校勘。其仿经疏体注释旧史的代表作是
《汉书补注》.其他的注释著作有《后汉书集解》、《新旧唐书合注》等,颇见功力,被后代
史学史专家评为“王氏所作补注、集解诸作,都是校注书中标准的著作J在语言文字学方
面,王先谦也颇有造诣。东汉时刘熙曾作《释名》一书,以辞音求义,来推究事物名称的由
来,清代毕沅又作《释名疏证》,对《释名》加以注释论证。对此,王先谦又特意撰写了《释
名疏证补》,对毕沅此书再加补证。此书撷(xie)取江浙和湖湘学者精英所校所释,颇为
全面而有系统,后人认为它超过了毕沅的《释名疏证》,于训诂、词汇、音韵学等方面,均
有一定的贡献。又是经学大师,曾花费半生心力,成《尚书孔伟参正》一书,书中探讨《尚
书》原委,旁证历代诸儒训释;博采《史记》、《汉书》、《论衡》等材料,对伪托之处详加辨
正。今文经学大师皮锡瑞评价它“兼疏今、古文,说明精确,最为善本」
关于我国的雕版印刷,大概起于唐朝初期,当时主要用于刻印佛像或其它
日用小册。据载,著名僧人玄奘,就曾“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
驮无余」(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冯贽《云仙散录》卷五所引《僧园
逸录》)这是唐初已有雕版印刷的明确记载。唐武周(武则天)时也有佛经刊刻,
且刊刻佛经的技艺不断提高。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王阶印造的《金刚经》,
图文并茂,已是相当精美的印刷品了。
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年),由冯道(882-954年,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
经籍的创始人。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瀛州景城(今中国中部河北交河东北)
人。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4年)、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0年)时任宰相.
契丹灭后晋,到契丹任太傅。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48年)时任太师。后周(公
元951年~公元959年)时任太师、中书令。曾著《长乐老自叙》。先后在五个政权
里任职,位居重臣之位.乱世能保全自己确属不易。)等奏请国子监校刻“九经”(易、
诗、书,三礼、三传),历时20多年,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完成,是为我国
大规模刊刻图书之始。这次刊刻九经,是我国最早的监本九经,宋人称之为“旧
监本”或“古京本”。
入宋以后,雕版印刷业大兴,北宋形成两个刻书中心:浙江抗州、四川眉
山,所刻书世称“浙本”、“蜀本”。尔后,南宋、金、元、明、清刻书业持续发
展。
以上是讲“版本”的出现。今天,作为版本学中的一个名词,一般是指:
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
本子。它并非只指雕版印刷的书籍,实际上也应包含雕版印刷以前的写本和以后
的抄本、稿本,其至包括近代的铅印、石印、影印等所有形式的图书文献。所以,
大家切莫只以为雕版印刷的书籍才属这一范畴。
4、版本学
版本学是研究文献载体一一书之物质形态的科学。它主要研究的是印刷术
发明以前图书的物质形态及其特点,纸质图书的装帧形式,雕印本图书的分类及
其特点,历代刻书的特点和版本的鉴定等。中国古典文献学意义上的版本学,是
以中国古代各种本子(类型)作为研究对象,以版本鉴定为核心,以考订为主要
方法,凭借多学科知识,借助校勘学,利用目录学完成全面揭示图书的任务。
版本学虽然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和目录以及目录学的各个分支学
科仍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关于版本的研究,自西汉后期就已开始。刘向校书就广泛收集各种本子,
校其异同(版本学最初是作为目录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目录学同时产生。有学者这样认
为),刘向、刘歆父子的工作,在今天看来,既属于目录学方面的工作,也涉及
到版本研究。隋代,已出现修补版本的情况。宋代,由于雕版印刷盛行,一部书
常有几种版本。于是就有了辨别善本、误本、全本、残本之必要。南宋文学家叶
梦得(1077-1148年,学问博洽,精熟掌故)曾说自己在许昌得北宋史家宋祁“用
监本手校《西汉》一部,末题用十三本校,中间有脱两行者,惜乎今亡之矣。”
(《石林燕语》卷八)由此可知,此时已有辨别版本之例(宋祁)。南宋尤袤《遂初
堂书目》,开始列举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有人认为这是研究版本之学的开端。可
以这样说,西汉至宋末,是我国版本之学的源起阶段。
版本之学在明清以前并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明清两代,藏书家渐多,并
且书商也多.以版本鉴定为核心的版本学,便从目录学、校勘学中独立出来,形成
一种专门的学问(但仍与其它学科保持密切联系)。
5、学习和研究版本学的意义(作用)
版本学随着图籍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在研究和整理
图籍文献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①刊误纠谬;
②审定真伪;
③文物鉴别;
④现实意义。版本学研究成果,对于今天整理、出版古籍,很有益处。
二、印刷术发明前的古文献载体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典籍文献源远流长。相传,我国古代典籍
文献早在三、五之代就已有了《三坟》、《五典》。
《三坟》:今存《三坟书》,内分山、气、形三坟。古代目录典籍无著录,
宋代元丰年间(1081年)有一个叫张商英的自称得之于民家,晁公武在《郡斋
读书态》中认为是张商英伪造的,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也称此书为伪书。
《五典》:传说是“五帝”时期的文献。孔安国《尚书•序》:“少昊,颛顼、
高辛、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左传•昭公十二年》载,当时
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常道:一定的法则、规律;常有的现象。大道:正
道;常理。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等。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八索》:(唐)孔颖达引(汉)孔安国《尚书•序》云:“八卦之说谓之八
索。索,求其义也。”
《九丘》:孔颖达引孔安国《尚书•序》云:“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
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这类书正如刘知几(唐朝史学理论家)所言:“三、五之代,书有《典》、《坟》,
悠哉邈矣,不可得而详”。(《史通•二体》)它们是不可信的,这类传说至多只能
说明中国古典文献产生之早罢了。
就现存古文献而言,《尚书》中的《虞书》、《夏书》虽属后人追记春秋战国
时的作品,但反映的基本上是虞舜和夏代的社会情况。
商代已有文字,《尚书•多士》篇中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商代典册
是商王言论和行事的记录,《尚书》中保存的几篇“商书”,其中《盘庚》是盘庚
迁都时对其臣民所作的演讲,是为我国最古老的文献。周代已专设史官,掌管典
藉,记录周天子言行:“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只是大体上分工,并非绝对)。
记事著书都由史官去做,文献资料很少向外流布,若有人想看,只有到史官那里,
经允许方可借阅。《墨子•明鬼》篇载墨子曾见《百国春秋》。
根据相关文献和后人的研究,周代(包括春秋时代)保存的典籍文献是不
少的。不然就不会有晋国史书——辗》、楚国史书——《祷机》以及鲁国等国
史书——《春秋》这类编年体史书的问世。
在保存和整理古籍方面,孔子是有贡献的。其编定“六经”,打破了以前史
官垄断典册文献的局面,为私人著书立说之始。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著述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典文献的宝库。
在印刷术问世前,古文献的载体有:甲骨、金石、简牍和帛书、纸。详见
教材P17T9。
关于纸写本文献。
纸,作为文献载体,比竹木轻便,比绿帛便宜,所以逐渐取而代之是很自
然的事。
2000多年来,我国古籍文献中写本文献不少。迄今所见最古的写本如新疆
土鲁番地区发掘出土的西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写本佛经残卷。今北京图书
馆藏有西凉建初年间写本与北魏太安四年写本。
其次是唐写本。流传很广,不仅盛行内地,边疆地区流行也比较广。
宋代以后,虽然雕版日益兴盛,但写本仍未绝迹。甚至有些大藏书家就是
靠抄本积聚文献。如陈振孙家中藏书5000余卷,不少是从别家抄来的。明代仍
流行抄本,清代亦如此。1962年,福建发现了道光年间福建女作家李桂玉用毕
生精力写成的弹词长篇小说《榴花梦》,360卷,483.8万字,是目前我国流传的
古典小说中最长的一部抄本。
基于上,我们可以说,纸写(抄)本文献不论在雕版印刷前或后,都有相
当地位,占有相当份量。
三、雕版、活字版印刷方法
我国雕版印刷术发明前,书籍基本上是靠手写传抄的。后来,随着造纸事
业的发展和在印章、拓印技术广泛流行的影响下,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
何时正式发明,没有确论,但至少在唐初已有。
中国古代印刷书籍有两种制版方式:一是雕版,-是活字版,其中雕版印
刷的书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雕版印刷工序(详见教材P20)。
据载,唐朝太宗长孙皇后印行《女则》,是为第一部雕版印刷的书(非确论)。
尔后200多年,至懿宗咸通九年(868年),出现《金刚经》本子,属于比较成
熟的印刷品(也曾视为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五代时,雕版印刷得到较大发展。
有了雕刻中心:江东、淮南、四川、江西、沙州等地,目出现了丛书刊刻(后唐
一晋一汉一周四代雕印九经)。这为宋代雕版印刷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基础。
五代时雕版印刷的三大系统:官刻、私刻、坊刻已开始形成。932年(后唐
长兴3年),由冯道奏清雕刻九经,由国子监其事,是为官刻滥觞。是本被宋人
称之为“旧监本”、“古京本”,这也是版本学上“监本”一词的最早出处。
宋代(北宋)形成了杭州、眉山两个刻书中心,所刻书称为“浙本”、“蜀
本”。南宋时,福建建阳也成了刻书中心,世称其本为“建本”、“闽本”。又由于
建阳书坊多在麻沙、崇化二镇,崇化稍逊于麻沙,故在这里的刊刻书又称“麻沙
本O
关于两宋的雕版印刷作品流存至今的比较多。
辽、金、西夏也有雕版印刷业,以佛经为多,其它经史文集也有不少。
元代在雕版印刷技术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出现了套印技术。这个时期,除
了四川眉山的刻书业已不复存在外,其它中心仍继续刻书。元朝在全国有120
多个书院,同时各路多有儒学,多参与刻书,世称“书院本”或“某路儒学本”。
元朝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刻书机构——兴文署,其刻书世称“兴文署本”。
明代刻书中心主要在江南的苏、浙、皖、闽,而尤以苏州、常州和金陵为
盛。明朝皇帝之子分封到各地为王,他们中不少人也参与刻书,称'‘藩府本"。
明代太监主管司礼监,有热衷于刻书者,所刻书世称“司礼监本”。司礼监下所
设专门的刻书机构,如汉经厂、番经厂,它们所刻书又称“经厂本。”
清王朝建立以后,皇家在武英殿专事刻书,这就是有名的“殿本”。清朝还
出现了铜版、磁版。
清在各地没立了若干官书局,重要的有金陵官书局(南京)、江苏官书局(苏
州)、淮南官书局(扬州)、浙江官书局、湖北崇文官书局(武昌)等,其所刻书
世称“局本”。上列五个书局合刻的“二十四史”,很有名。
宋、元、明、清几朝,刻书领域,官、私、坊刻三个系统并存。其中,官
方资金充足,人力资源雄厚,所以质量较高。私刻的多是为子孙习用、家声流传,
所以不乏质量上乘作品。只有书贾刊刻的坊本,以营利为目的,质量最下。
综上所述,雕版印刷起源很早,与手写、手抄相比,优越性是非常明显的。
但雕版印刷工本极大。为节省工本,随意生新,人们又发明了活字印刷。
关于活字印刷,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代。但直到北宋,才推广并应用于印
刷书籍。活字印刷的方式方法,见教材P22转引《梦溪笔谈》中的描绘。
活字有土、木、锡、铜、铅活字(详见教材P22-24)
清代中叶以后,西方刊印技术传入我国,中国境内出现了影印本。采用照
相制板,使原书、原稿再现。在我国,自纸制造出来后,最先有影写本,即用薄
纸请高手影写或仿写。明代毛晋多宋元版的原款式雕版印刷,称之为翻印本。
影印本根据印版原料、技术的不同,印出来的书可分为石印本,胶印本、
版印本等。晚清以来,石印本较多,最为有名的是同文书局(同文书局为中国清
代末期民办出版印刷机构。由广东人徐鸿甫、徐润等人于光绪八年(1882)创立。
设印刷厂于上海西华德路。后期印书销路不广,积压渐多,遂于1898年停办。)
影印的《古今图书集成》(我国现存的一部完整而部头巨大的类书。一万卷)、亶
十四史》等。
如上所述,中国历代刻印书籍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从写本到雕版、活字
印刷,从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锡活字、铅活字,然后到影印,从中可以看
出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与进步所作的贡献。
四、装帧形式
书籍装帧,是一门很有特色的艺术。其内容包括书的版式设计、封面、插
图设计、装订形式等。它是鉴定古籍版本的重要依据。
纸书的装帧形式,有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
线装、毛装、金镶玉等形式。
1、卷轴装(卷子装)
教材中介绍得较为详细。
这种装订形式,是纸本书最早的型制,它承继了嫌帛为书的型制。这种形
式在隋唐时非常通行。如敦煌发现的古文献,普通都是用“卷轴装”。它包括卷
轴、天轴、带子、别子、卷裱、签筹。纸书出现后的几百年间,卷轴装是书籍的
主要装帧形式。卷轴装也分简装、精装。这种形式在今天的仿古装订形式中已很
难见到。但在装裱字画长卷方面仍沿用此形式。其形状见教材附图(教材最后面)。
2、旋风装
《辞海》中又叫龙鳞装。卷轴装的明显缺点是不便寻检。人们为了克服这
个缺点,对卷轴装进行改进,于是出现了旋风装。旋风装的样式及其特点见教材
P27介绍。旋风装这一形式大约兴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从装订发展来着,这种
形式,既似卷轴,又有改进,是由卷轴过渡到经折装的中间形式。其型状,见书
后附图。
3、经折装
隋唐以后,佛教大盛,翻译了很多经卷。佛徒为了便于诵读,改进装帧形
式。将本为长卷的经从头到尾依一次行数或-定宽度连续左右折叠,最后形式长
方形的一叠,称为“经折装。又因为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所以后来又有“折子本”
的叫法。经折装盛行于唐、五代,至宋,有不少书籍用经折装装帧。现在流传的
裱本字帖,多是这种装订形式。
4、梵夹装(略)
5、蝴蝶装
经折装的缺点是折缝易裂开。为克服此缺点,人们便创造了一种新的装帖
方法(详见教材P30)o这种形式在宋、元两代流行。但它也有缺点:每翻一页
必遇两个无字背面,目版心折缝处也易脱落破损。型状见教材后的附图。
6、包背装
包背装不像蝴蝶装折叶那样字面相对,而是字面向外,背面相对。书叶对
折后,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穿透,订成书册,其后背用书皮包裹,不另穿孔订
线。该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商业综合体改造抵押协议
- 2025年度养猪场动物疫病监测与预警协议
- 2025年度个人信息保护与信息安全保密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食品饮料企业财务代理记帐服务合同
- 2025年广西自然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套
- 商业广场改造贷款协议
- 2025年度公司终止职工劳动合同解除与就业援助合同
- 2025年北京绿色生态居住区拆迁补偿与生态修复合同
- 2025年度商铺转租定金及租赁期终止处理合同
- mks spectra介绍残余气体分析仪
- 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护理课件
- 《抖音生活服务服务商合作手册》
- 语文教学设计(教案目标)
- 中山大学抬头信纸中山大学横式便笺纸推荐信模板a
- 无形资产评估完整版课件
- 一体化学工服务平台、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 市场营销学课后习题与答案
- 常暗之厢(7规则-简体修正)
- 制冷系统方案的设计pptx课件
- 修心七要原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