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马家窑文化,年代约处于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宁夏地区。下图为马家窑文化的贝壳纹饰大陶罐,这种白色的小贝壳产自中国南海、印度洋或太平洋区域。据此可推断()A.史前文明之间存在远距离交流 B.马家窑地区商品经济高度繁荣C.马家窑地区阶级分化现象明显 D.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宁夏地区,属于内陆地区,但却出现具有沿海文化特征的贝壳纹饰大陶罐,说明史前文明之间存在远距离交流,A项正确;商品经济即产品交换,材料仅介绍了马家窑文化的贝壳纹饰大陶罐,是否“高度繁荣”无法得知,排除B项;材料仅介绍了马家窑文化的贝壳纹饰大陶罐,未涉及私有制和贫富分化,无法得出“马家窑地区阶级分化现象明显”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内陆的马家窑文化与沿海地区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这不符合“多元一体”的定义,排除D项。故选A项。2.战国时期,“五口之家”“八口之家”占有“五亩之宅”和“百亩之田”的现象较为普遍,小农经济结构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这主要得益于()A.户籍制度的建立 B.生产工具的进步C.税赋制度的调整 D.重农观念的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这使得农民能够更高效地耕种土地,从而支持更大规模的家庭生活和农业生产,B项正确;户籍制度有助于统治者对百姓进行有效的管理,但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调整税赋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压力,但并不是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重农观念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3.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曾下诏:“仪曹郎中董谧撰郊庙、社稷、朝觐、飨宴之仪”。孝文帝拓跋宏时期“诏拜孔氏四人、颜氏二人为官……又诏选诸孔宗子一人,封崇圣侯,邑一百户,以奉孔子之祀……更建碑铭,褒扬圣德”。这说明北魏时期()A.礼乐制度成为封建化改革的重点 B.胡汉民族矛盾已经逐渐消失C.统治者意在塑造王朝的正统形象 D.儒家思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答案】C【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道武帝下诏制定郊庙、社稷等礼仪,孝文帝封孔子后人、奉孔子之祀等行为。这些都是通过尊崇华夏传统的礼仪制度和儒家文化,来塑造北魏王朝的正统形象,C项正确;礼乐制度建立于西周时期,且礼乐制度强调等级观念,与北魏统治者推崇儒学建立庙宇无关,排除A项;北魏时期虽然有汉化等措施,但民族矛盾依然存在,排除B项;“儒家思想广泛认可”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4.唐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开元之后,中书门下(政事堂)成了独立的宰相府署,中书省与宰相府署分离,逐渐向“以中书舍人为长官的专门负责撰写制敕的机构”过渡。这一变化()A.不利于君主专制体制的强化 B.适应了边疆形势发展的需要C.有效避免了政府决策的失误 D.表明对皇权的制约作用减弱【答案】D【解析】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唐朝(中国)。据题干“开元之后,中书门下(政事堂)成了独立的宰相府署,中书省与宰相府署分离,逐渐向‘以中书舍人为长官的专门负责撰写制敕的机构’过渡”及结合所学可知,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独立的宰相府署,意味着宰相的权力得以加强,然而,中书省逐渐变成一个只负责撰写制敕的机构,其宰相职能被削弱,这反映了皇权的进一步集中和加强,三省长官对皇权的制约作用减弱,D项正确;中书省的宰相职逐渐被削弱,有利于君主专制体制的进一步强化,排除A项;题干是三省机构的变化,而与边疆地区无关,排除B项;三省制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政府决策的失误,但中书省的宰相被削弱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C项。故选D项。5.宋徽宗时,官僚何执中,经营“邸店之多,甲于京师”。南宋时出现“张官人诸史子文籍铺”“傅官人刷牙铺”“徐官人幞头铺”等现象。有些士子在这股经商风的影响下,也弃儒经商。随之而来的是京城里的和尚、尼姑、道士为了追逐商贸利润也不务正业,做起买卖来。上述材料可从侧面说明当时()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变化 B.儒家重义轻利思想日益颠覆C.政府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经济发展带动市民阶层壮大【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有些士子在这股经商风的影响下,也弃儒经商。随之而来的是京城里的和尚、尼姑、道士为了追逐商贸利润也不务正业,做起买卖来。”可知,两宋时期,部分官僚参与商业经营活动,并且在经商风的影响下,有些士子弃儒经商,京城里的和尚、尼姑、道士为了追逐商贸利润也参与商业活动,说明这一时期政府对商业的抑制政策有所松弛,C项正确;两宋时期,儒家思想仍属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并未发生改变,排除A项;材料中可以看到官僚、士子参与到商业活动中,说明原本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这些阶层对商业逐利行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儒家轻利的思想受到冲击,但并不是被颠覆,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描述不同阶层参与商业活动的现象,体现不出市民阶层壮大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6.明朝逐渐完善土司制度,在无碍政权统治的前提下,允许云南土司享有一定司法权,可“因俗”治理本民族事务;同时,中央政府对土司行为掌握有最终裁判权。这反映出明朝()A.强化了对边疆的治理 B.礼法结合进一步加深C.改土归流政策遭抵制 D.地方丧失了自治权利【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明朝在云南地区完善土司制度,一方面允许土司在无碍政权统治的前提下享有一定司法权,可“因俗”治理本民族事务,这是尊重当地民族习俗,有利于稳定当地局势;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又掌握对土司行为的最终裁判权,这体现了明朝对边疆地区治理方式的一种完善,既利用土司来管理当地事务,又确保中央对边疆的控制,所以强化了对边疆的治理,A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到礼法结合的相关内容,题干主要是关于明朝对云南土司治理的措施,与礼法结合无关,排除B项;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的变革,而题干是在说完善土司制度,并非改土归流政策,排除C项;题干中明确提到在无碍政权统治的前提下,允许土司享有一定司法权,可“因俗”治理本民族事务,说明地方并没有丧失自治权利,排除D项。故选A项。7.下图为1907年9月天津《醒俗画报》刊登的漫画。据画中文字记载,作者途经某女子小学堂,看见女子“赴学者络绎不绝”倍感欣慰:但随后发现很多学生“步履维艰、缠足仍居大半”,可谓“文明一半”。该漫画旨在()《文明一半》A.推崇近代学堂与男女平等 B.批判封建礼教与妇女缠足C.推动民众觉醒与女权运动 D.倡导教育改革与妇女启蒙【答案】D【解析】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04年政府颁布《劝行放足歌》,并于1907年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明确要求废除女子缠足。材料反映的是1907年《醒俗画报》中记载,作者途经某女子小学堂,看见女子“赴学者络绎不绝”倍感欣慰,认被看作是未来贤母和文明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教育的重视;但随后发现很多学生“步履维艰、缠足仍居大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另一种态度,缠足作为一种传统陋习,被视为不文明和落后的。作者的目的是呼吁家长放弃陋习,表达了对女性解放和进步的期望,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1907年“女子小学堂”中,妇女缠足居大多数,与当时的社会进步是不协调的,但未涉及男女平等的推崇,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女子小学堂”中与社会进步不和谐的现象是“女子缠足”,表达的是女性解放和进步的期望,但未涉及批判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等级秩序等),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推动“女权运动”(女权运动是旨在争取妇女平等权利和解决性别歧视的社会运动)开展,排除C项。故选D项。8.下表是1937年和1942年陕西、甘肃的工厂数据统计表,这些变化()省别厂数百分比资本(千元)百分比工人数百分比1937全国总计393510037335993456973100陕西100.2527570.7446351.01甘肃90.232950.0811520.251942后方总计37581001939026100241662100陕西38510.24105319543235109.74甘肃1393.69619063.1978883.26A.反映我国工业布局日趋合理 B.得益于战争时期工厂的内迁C.支撑了敌后战场的艰苦抗战 D.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答案】B【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和194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1937年到1942年,陕西、甘肃的工厂数量、资本数量、工人数量大幅度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抗战时期,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西北等大后方迁移,促进了陕西、甘肃工业的发展,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B项正确;近代中国工业布局并不合理,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内迁的工厂支撑了正面战场的艰苦抗战,排除C项;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D项。故选B项。9.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为补充。陈云的主张()A.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缓解了三年经济困难的窘境C.完全突破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D.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答案】D【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体现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适当的允许商品经济的存在,这样能活跃市场,调动生产的积极性。这是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一种突破性的探索,D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我国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三年经济困难是1959-1961年,排除B项;“完全突破”说法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0.中世纪时,在吠舍和首陀罗中间,不断分化、繁衍出很多以职业世袭及实行婚内制为主要特征的职业集团——迦蒂。封建社会时期,吠舍内部随阶级分化成为商人阶层独占的种姓。原属于吠舍种姓下层的自由农民一部分沦为封建依附农民,与原来的首陀罗日益接近,最后合流为一个混合种姓——新型首陀罗。这说明印度种姓制度()A.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B.瓦解了森严的等级制度C.突破了职业世袭限制 D.重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答案】A【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印度)。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吠舍和首陀罗中间分化出迦蒂职业集团,封建社会时期吠舍内部也发生了分化,原吠舍下层的自由农民与首陀罗合流为新型首陀罗等现象。这表明种姓制度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能够不断调整和适应社会的变化,A项正确;“瓦解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不符合史实,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森严一直存在并持续影响印度社会,排除B项;材料中迦蒂是以职业世袭为主要特征的,种姓制度下职业世袭的特点依然存在,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种姓制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变化,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1.1285年的英国法令规定:政府减低关税和通行税等税收,废除许多不利于商业经营的习惯和法律,如船难法、车难法。英国还设有行商法庭,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则有海事法庭和商事法庭,这些法庭以迅速而高效的程序审理有关的商业案件。这些措施()A.促进了城市商贸的发展 B.推动了全球航路的开辟C.削弱了城市的自治权力 D.瓦解了西欧的庄园经济【答案】A【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主题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欧洲)。据题干信息可知,英国减低关税和通行税等税收,废除不利于商业经营的习惯和法律,并且设有专门的行商法庭,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也有类似的海事法庭和商事法庭来高效审理商业案件,这些措施都是在为商业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有利于促进了城市商贸的发展,A项正确;全球航路的开辟是在15世纪,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涉及商业发展问题,与城市的自治权力无关,排除C项;“瓦解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2.1869年7月,明治政府宣布“听从”236个藩主的“奉还版籍请求”,并命令尚未奉还的14个藩也要一律照办;两年后免除了各藩知事的职务,将其一律迁往东京居住,最终完成改府治县任务,将全国划分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免府知事和县令。上述举措旨在()A.实现四民平等 B.建立中央集权 C.实行文明开化 D.推行富国强兵【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9年后的日本。根据材料可知,1871年明治政府正式废藩置县,免除各藩知事职务,将其迁往东京居住,完成改府治县任务,全国划分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免府知事和县令,这一举措彻底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让权力完全集中于中央,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B项正确;四民平等主要侧重于社会阶层的平等化,如废除士、农、工、商的身份等级制度,允许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与上述举措无关,排除A项;文明开化主要体现在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例如提倡西方的教育制度、引进西方的科技文化知识等,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富国强兵主要涉及军事改革(如建立近代化军队)、经济发展(如发展近代工业等)方面,与这一系列在地方行政和权力归属上的改革措施目的不同,排除D项。故选B项。13.1528年,法国国王在巴黎郊外修建了一座宏大的行宫,该王宫整体风格不再具有浓郁的中世纪特征,而是采用了古典风格,时人称其为“新罗马”。它是持久的法国传统和来自意大利革新的一种充满生机的混合,并未亦步亦趋地复制意大利的建筑,而是对其进行了结合、改动和改造。由此可以看出()A.法国摆脱了宗教束缚 B.启蒙思想对法国建筑的影响C.人文主义影响到法国 D.近代法国民族国家意识萌发【答案】C【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28年(法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典风格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而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对古典文化进行复兴。1528年法国建筑风格转变为古典风格,这种古典风格以古希腊罗马建筑为蓝本,体现了对古典文化的推崇,而古典文化的复兴正是人文主义的重要表现,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法国摆脱宗教束缚的信息体现,王宫风格的变化与宗教束缚无关,排除A项;启蒙思想兴起于17-18世纪,而1528年还未到启蒙运动时期,排除B项;民族国家意识萌发更多地与政治统一、民族认同等方面相关,王宫风格的变化主要是受到文化风格的影响,而非民族国家意识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4.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大国密切合作维和”的世界格局,并非是一战后英法所寻求的“赢家通吃”、排除其他所有参与国的模式,而是在保障己方战略利益的前提下,同其他同盟国家构建出一个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和支持、让大多数国家能够受益的世界秩序。该观点()A.迟滞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企图 B.加速了美苏冷战的爆发进程C.有利于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构建 D.延缓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期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大国密切合作维和”的世界格局,有利于“构建出一个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和支持、让大多数国家能够受益的世界秩序”,即有利于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构建,C项正确;罗斯福提出的“大国密切合作维和”主张一定程度上服务于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企图,并不能起到“迟滞”作用,排除A项;美苏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对立,这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和支持、让大多数国家能够受益的世界秩序”的主张有利于加速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15.1970年,尼克松在《关于扩大福利改革建议的声明》中提到,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失败,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援助计划应以四个基本原则为基础,即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尊重个人选择与家庭责任、提高行政效率博得纳税人的信任。尼克松的主张()A.旨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B.有利于兼顾效率与公平C.加大了公共财政的负担 D.导致社会矛盾更加突出【答案】B【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0年(美国)。根据材料“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可知,鼓励工作体现了效率,对贫困家庭的援助体现了公平,由此可知,这种福利改革有利于兼顾效率与公平,B项正确;尼克松的主张是对福利政策进行改革,并不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排除A项;尼克松的主张是改革福利计划,目的是改变过去计划使穷人堕落、纳税人受骗的状况,未涉及加大公共财政负担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福利改革有助于解决福利计划存在的问题,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16.2003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正式提出“科技外交”的概念,下表是科技外交实践的部分史实,据此可知()时间史实2012年欧盟提出加强科技外交,提升欧盟研发与创新的卓越水平,提高经济与产业竞争力2014年26位科学家组成联合国科学咨询委员会,旨在为联合国重大议题提供专业的咨询建议201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共同确定了人工智能的使用原则2020年美国宣布将加入GPAI,力图以霸权力量主导形成不利于中国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A.科技外交旨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B.跨界科技合作可以有效缓和紧张局势C.社会信息化加剧了大国之间的竞争 D.科技外交的践行过程机遇与危机并存【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欧盟提出加强科技外交,提升欧盟研发与创新的卓越水平,提高经济与产业竞争力”“26位科学家组成联合国科学咨询委员会,旨在为联合国重大议题提供专业的咨询建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共同确定了人工智能的使用原则”体现了科技外交践行过程中的机遇;“美国宣布将加入GPAI,力图以霸权力量主导形成不利于中国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体现了科技外交践行过程中的危机。由此可知,材料体现了科技外交的践行过程机遇与危机并存,D项正确;科技外交旨在推动各国科技和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与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无关,材料也未涉及,排除A项;跨界科技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和紧张局势,但材料未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科技外交的践行过程机遇与危机并存,并不只强调大国之间的竞争,排除C项。故选D项。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52分。答案均须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题号位置上)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秦统一后,中央政府就采取郡县制来实现对乡村社会的管控,由此形成中央—郡—县—乡—亭—里等九级金字塔结构。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治理主要有三方面优点:一、从乡村社会治理的历史脉络看,尽管乡里制度名称繁多,但乡里制度是一脉相承、有所遵循的,它始终作为乡村社会管理的组织制度而存在。二、从乡村社会治理的主体看,传统乡村社会治理是一种整体性治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士绅精英与村民群体共同致力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克服政府单一主体“碎片化”治理带来的各种缺陷,提高了乡村社会的管理绩效。三、从乡村社会治理的制度网络看,宗族制度和乡规民约是乡村社会自我管理机制,共同贯穿于管理过程始终,对乡村社会的运行和稳定具有重要影响。——摘编自沈费伟《传统国家乡村治理的历史脉络与运作逻辑》材料二中世纪的英国乡村,以自然聚落的村庄及社会经济组织的庄园为主要存在。庄园法庭是庄园管理的法律机构,案件审判依据主要是村规,村规作为习惯法律,具有较为明显的法律特征。在一个村庄包含多个庄园的情况下,通常会由几个庄园的村民组成村民大会,处理涉及整个村庄的事务。教区最初作为教会在各地的下属机构,主要负责处理宗教事务,如生老病死、婚姻、遗嘱和洗礼等。随着时间推移,教区的作用逐渐扩展到更多的世俗领域。——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和中世纪英国乡村治理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世纪英国乡村治理模式带来的影响。【答案】(1)相同点:都有一定组织管理形式;重视习惯或传统规则。不同点:治理结构体系;治理主体主导性不同。(2)影响:有利于有利于协调村庄内部关系,保持村庄的稳定,维护乡村秩序;促进乡村自治传统发展,为后来英国地方治理等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治理范围和能力有限,不利于大规模的乡村建设和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古代(中英)。相同点:根据材料一“自秦统一后,中央政府就采取郡县制来实现对乡村社会的管控,由此形成中央—郡—县—乡—亭—里等九级金字塔结构”和材料二“ 庄园法庭是庄园管理的法律机构”“通常会由几个庄园的村民组成村民大会,处理涉及整个村庄的事务”得出,都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形式;根据材料一“宗族制度和乡规民约是乡村社会自我管理机制,共同贯穿于管理过程始终”,根据材料二“ 庄园法庭是庄园管理的法律机构,案件审判依据主要是村规,村规作为习惯法律,具有较为明显的法律特征”得出,重视习惯或传统规则。不同点:根据材料一“由此形成中央—郡—县—乡—亭—里等九级金字塔结构”,根据材料二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等九级金字塔结构,层级分明,是一种自上而下较为严密的体系。而英国中世纪以自然聚落的村庄及庄园为主要存在,有庄园法庭、村民大会、教区等多种组织形式,相对较为松散,没有中国古代严密的层级体系;根据材料一“从乡村社会治理的主体看,传统乡村社会治理是一种整体性治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士绅精英与村民群体共同致力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根据材料二“ 案件审判依据主要是村规”“通常会由几个庄园的村民组成村民大会,处理涉及整个村庄的事务”“教区最初作为教会在各地的下属机构,主要负责处理宗教事务”得出,政府的主导性不同。【小问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中世纪(英国)。影响:根据材料二信息可知,庄园法庭依据村规审判案件,村规作为习惯法律,能规范村民行为,对维护庄园内的秩序起到重要作用。村民大会处理涉及整个村庄的事务,有利于协调村庄内部关系,保持村庄的稳定。教区处理宗教事务如生老病死、婚姻等,从精神层面给村民以慰藉,也有助于稳定乡村社会秩序;庄园、村庄和教区等各自承担一定的管理职能,这种治理模式体现了一定的乡村自治性,有利于英国乡村自治传统的发展,为后来英国地方治理等奠定了一定基础;但由于治理主体相对分散,如庄园法庭主要处理庄园内事务,教区主要处理宗教相关事务等,在面对跨区域或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时,可能缺乏足够的协调和处理能力,不利于大规模的乡村建设和发展。1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代是短时间内内地人口进入云南较多的时期,除部分汉人外,还有数量不少的蒙古人、回回人、契丹人等少数民族。今保山施甸部分汉族就有契丹人血统,而入滇的蒙古人也已大部分融入各地汉、彝等民族中.明代,随军屯、民屯、商屯而来的大量人户和内地到云南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数及发配来滇的“罪犯”,使云南移民人数大增,云南汉族人口首次超过当地少数民族人口。——《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解说词》等材料二云南俗无礼仪,男女往往自相配偶,亲死则火之,不为丧祭。无杭指桑麻,子弟不知读书.至元十一年(1274),赛典赤(元代著名回族政治家)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教之拜跪之节,婚姻行媒,死者为之棺椁奠祭,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由是文风稍兴。……又患山路险远,盗贼出没,为行者病,相地置镇,每镇设土酋吏一人、百夫长一人,往来者或值劫掠,则罪及之。——(明)宋濂《元史》材料三抗战期间云南动员军队、民夫和物资简表修筑滇缅公路建飞机场军队粮食滇西反攻战人员或物资20万人1969万人42万人1574万多市石30万民工——根据赵静强《云南各族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明清三朝内地人口移民云南的方式及影响。(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云南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答案】(1)方式:随少数民族进入;犯罪发配;军屯、民屯、商屯。影响: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改变云南文化习俗;促进云南文化教育发展;推动云南农业经济发展。(2)贡献:为修筑滇缅公路、建设飞机场、滇西反攻战等提供人力;为抗战军队提供粮食等物资。【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元明清(中国)。方式:根据材料一“除部分汉人外,还有数量不少的蒙古人、回回人、契丹人等少数民族”得出,随少数民族共同迁入;根据材料一“发配来滇的“罪犯”得出,犯罪发配;根据材料一“明代,随军屯、民屯、商屯而来的大量人户”得出,军屯、民屯、商屯。影响:根据材料一“今保山施甸部分汉族就有契丹人血统,而入滇的蒙古人也已大部分融入各地汉、彝等民族中”得出,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融,血统相互渗透;根据材料二“教之拜跪之节,婚姻行媒,死者为之棺椁奠祭”得出,内地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习俗,改变了云南当地原有的一些风俗;根据材料二“ 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得出,内地移民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利于云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由是文风稍兴”得出,促进了云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小问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三“修筑滇缅公路20万人、建飞机场1969万人、滇西反攻战30万民工”可知,云南人民在抗战期间为修筑滇缅公路、建设飞机场、参加滇西反攻战等提供了大量的人力支持;根据材料三“军队粮食1574万多市石”可知,云南人民为抗战军队提供了大量的粮食等物资,在物力上为抗战作出了贡献。19.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材料一强调:“我国十三亿多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粮食安全是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的根本大事,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保障经济进步的根基。在宏观方面,粮食安全偏重于强调在某一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粮食作物的总产量不但能够满足当地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还可以在面对突发事件与意外情况时能够提供可持续的供给;在微观方面,粮食安全则强调营养合理、种类齐全、比例适当的粮食能够供应于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低收入人群,在当今农村,推动以粮食安全为核心的农村产业振兴,可以带动乡村人才、生态、文化和组织振兴,切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的落地生根。——摘编自王佳楠《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的内涵、困境及对策研究》材料二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他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他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2019年11月,中央委员会宣传部授予朱有勇“时代楷模”的称号。——摘编自《中宣部授予朱有勇“时代楷模”称号》(1)根据材料,概括粮食安全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有勇被评为“时代楷模”的原因。【答案】(1)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保障经济进步的基础;宏观上,确保国家粮食作物的总产量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稳定国家秩序;微观上,强调营养合理、种类齐全的粮食供应,特别是满足低收入人群需求;对当下,以粮食安全为核心的农村产业振兴,可切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2)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他深入贫困地区,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贫困面貌;主动承担扶贫任务,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受爱戴;他的事迹展现了深厚的国家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一“粮食安全是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的根本大事,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保障经济进步的根基”可知,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保障经济进步的基础;根据材料一“在宏观方面,粮食安全偏重于强调在某一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粮食作物的总产量不但能够满足当地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还可以在面对突发事件与意外情况时能够提供可持续的供给”可知,宏观上,确保国家粮食作物的总产量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稳定国家秩序;根据材料一“在微观方面,粮食安全则强调营养合理、种类齐全、比例适当的粮食能够供应于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低收入人群”可知,微观上,强调营养合理、种类齐全的粮食供应,特别是满足低收入人群需求;根据材料一“在当今农村,推动以粮食安全为核心的农村产业振兴,可以带动乡村人才、生态、文化和组织振兴,切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的落地生根”可知,对当下,以粮食安全为核心的农村产业振兴,可切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小问2】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二“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结合所学可知,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根据材料二“他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他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可知,他深入贫困地区,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贫困面貌;根据材料二“他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可知,主动承担扶贫任务,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受爱戴;根据材料二2019年11月,中央委员会宣传部授予朱有勇“时代楷模”的称号结合所学可知,他的事迹展现了深厚的国家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20.阅读材料,回答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