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市初三一模化学试题汇编:科学研究_第1页
2022年北京市初三一模化学试题汇编:科学研究_第2页
2022年北京市初三一模化学试题汇编:科学研究_第3页
2022年北京市初三一模化学试题汇编:科学研究_第4页
2022年北京市初三一模化学试题汇编:科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022北京初三一模化学汇编科学研究一、科学探究题1.(2022·北京石景山·一模)含氯消毒剂是常用的消毒剂种类之一。实验室可以利用电解食盐水的稀溶液制备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的含氯消毒剂,实验小组对适宜的实验条件进行了如下探究。【查阅资料】ⅰ、0.5g/L(以有效氯含量计)的含氯消毒剂可用于一般物品的消毒。ⅱ、工业上常用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氢氧化钠和氯气(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有刺激性气味。【进行实验】在烧杯中,电极长度40mm、电极间距10mm的条件下,电解300mL不同浓度的食盐水,并分别取样测定其有效氯含量,数据结果如下:实验食盐水浓度/(g/L)电压/V电解时长/min有效氯含量/(g/L)12031500.0922061500.6532091500.72420121500.775406200.416406400.677a6800.1084061501.5595061502.25【解释与结论】(1)补全实验室电解食盐水的稀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2)表中a的数值为______。(3)进行实验1-4的目的是______。(4)相同条件下,随着食盐水浓度增大,所得溶液中有效氯含量增大,依据的实验是______(填序号)。【反思与评价】(5)实验9电解过程中可闻到刺激性气味,其原因可能是______。(6)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依据已有的实验数据分析,制备0.5g/L(以有效氯含量计)的含氯消毒剂较为适宜的条件为:电解时长30min左右,食盐水浓度和电压分别为______。2.(2022·北京朝阳·一模)化学小组对市售“茶垢清洁剂”进行如下探究。【查阅资料】①使用方法:将“茶垢清洁剂”粉末倒入容器中,加入50℃~70℃的水,浸泡10分钟,清水冲洗即可。②过碳酸钠是常用的洗涤助剂。它是白色固体,溶于水时分解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实验1:验证“茶垢清洁剂”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进行实验】在分液漏斗a中加入新配制的“茶垢清洁剂”的饱和溶液。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Ⅰ.打开分液漏斗a的活塞,加入适量溶液后,关闭活塞,然后_______。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茶垢清洁剂”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Ⅱ.待Ⅰ中反应停止后,打开分液漏斗b的活塞,加入适量溶液后,关闭活塞,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产生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解释与结论】(1)步骤I,关闭活塞后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产生大量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2)步骤Ⅱ,分液漏斗b中的液体是_______,依据步骤Ⅱ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实验2:探究影响过碳酸钠去茶渍效果的因素【进行实验】25℃时,取洗碗基料15g于洗碗机中,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过碳酸钠,按照不同洗涤模式对具有相同茶渍的茶杯进行洗涤,洗涤后根据去茶渍效果打分,分数越高效果越好,记录如下:组别第1组(常规洗涤模式)第2组(快洗模式)实验序号①②③④⑤⑥⑦⑧过碳酸钠用量/g01230123水的硬度/mg·kg250250250250250250250250pH1111111111111111去茶渍效果打分25792468【解释与结论】(3)对比②和⑥可知,常规洗涤模式比快洗模式去茶渍效果好,依据是_______。(4)第1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5)生活中碳酸钠也是常用洗涤剂。继续实验,发现碳酸钠比过碳酸钠去茶渍效果差,其实验方案是:在25℃、水的硬度为250mg·kg-1、pH为11的条件下,取洗碗基料15g于洗碗机中,加入2g碳酸钠,_______。3.(2022·北京房山·一模)小组同学利用水果制作电池(如图),并对影响水果电池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实验探究。【查阅资料】水果电池是利用水果中的果酸与金属片发生反应产生电能的一种电池。【进行实验】将不同金属制成的电极插入水果中,用导线连接电极和电流计,测量产生的电流。实验记录如下表所示。水果种类电极种类(正-负)电极间距(cm)电极深度(cm)电流计示数(uA)①西红柿Cu-Zn1l52②西红柿Cu-Zn12115③西红柿Cu-Zn13156④西红柿Cu-Zn14191⑤西红柿Cu-Zn24158⑥西红柿Cu-Zn3x105⑦西红柿Cu-Zn4485⑧西红柿Cu-Mg14226⑨西红柿Cu-Al14205⑩西红柿Cu-Fe14183⑪猕猴桃Cu-Zn14157⑫柠檬Cu-Zn1484⑬橘子Cu-Zn1469【解释与结论】(1)水果中含有的果酸通常为苹果酸(C4H6O5)、柠檬酸(C6H8O7)等,以上果酸均属于____(填“有机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2)⑥中x为_______cm。(3)设计①、②、③、④的目的是________。(4)对比④、⑤、⑥、⑦,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5)欲得出“水果种类对水果电池效果有影响”的结论,需要对比________(填实验序号)。(6)②比①电流计示数大的原因为________(填字母)。A.②中水果汁液的酸性更强B.②中电极的金属活动性更强C.②中金属电极与水果的接触面积更大(7)依据上述实验可知,欲增大水果电池产生的电流,应选用金属活动性差异______(填“大”或“小”)的电极。4.(2021·北京朝阳·一模)20℃时,将镁条放入饱和(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7.7%)的Na2CO3溶液中,观察到持续产生较多气泡,且有白色沉淀生成。实验小组对其进行探究。【查阅资料】①镁能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②Na2CO3、K2CO3溶液均显碱性,其溶液中除金属离子,CO32-外,还有OH-。实验1:探究反应产生的气体【猜想与假设】Ⅰ.气体是H2;Ⅱ.气体是CO2;Ⅲ.气体是H2和CO2。【进行实验】取适量镁条、I00mL饱和Na2CO3溶液,按如图所示方案进行实验。编号1-11-2装置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气体被点燃,烧杯内壁有小液滴生成实验2:探究持续产生较多气体的原因【猜想与假设】Na2CO3溶液中的某一种离子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从而产生较多气体【进行实验】20℃时,利用图示装置分别完成下列实验,记录如下:装置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2-1向试管中加入2mL17.7%的Na2CO3溶液持续产生较多气泡2-2向试管中加入2mL1%的Na2CO3溶液有少量气泡2-3向试管中加入2mL17.7%的Na2CO3溶液持续产生较多气泡2-4向试管中加入2mL17.7%的X溶液无明显现象2-5向试管中加入2mL1%的X溶液无明显现象【解释与结论】(1)依据实验1-1、1-2的现象,可得出猜想Ⅰ正确。①补全实验1-1的现象_______。②实验1-2中有小液滴生成的原因是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2)实验2-4、2-5中加入的X是_______。(3)得出“Na2CO3溶液浓度越大,反应更剧烈”的结论,依据的实验是_______(填编号)。(4)实验2的结论是_______。【反思与评价】(5)欲进一步检验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中是否含有碳酸盐,所需试剂是____和____。5.(2021·北京平谷·一模)化学小组同学在查阅温室效应的相关资料时,了解到除了二氧化碳外,水蒸气等气体也能产生温室效应。【实验目的】验证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并探究水蒸气的温室效应。【查阅资料】硅胶和浓硫酸均具有吸水性,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实验设计】用太阳灯模拟日光,对气体进行照射,利用温度传感器采集瓶内气体温度数据。【实验准备】利用如图装置收集气体。编号1234实验装置【进行实验】甲同学利用编号为1、3、4的实验装置,收集三瓶气体进行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曲线序号与上述装置编号一致);乙同学利用编号为1、2、4的实验装置,收集三瓶气体进行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解释与结论】(1)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的原因______。(2)编号为3的实验装置连接顺序为a→______→d。(3)甲同学实验中选择1、3号气体的目的是______。(4)乙同学得到“水蒸气可以引起温室效应”的结论,其依据的曲线是______(填序号)。【反思与评价】(5)通过分析,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均能达到实验目的,你认为利用编号______进行实验也可以。(6)下列降低大气中二氧化含量的措施中,合理的是______(填序号)。A开发利用新能源

B植树造林

C二氧化碳循环利用

D禁止使用化石燃料6.(2021·北京房山·一模)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步骤及现象Ⅰ.将一定量的红磷、白磷分别浸入80℃热水中(如左图所示)。红磷、白磷均不燃烧Ⅱ.打开K1至红磷露出水面。红磷不燃烧Ⅲ.打开K2至白磷露出水面。白磷燃烧(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2)Ⅱ中红磷不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3)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的现象是_______。7.(2021·北京房山·一模)进行如下实验,研究金属的性质。补全实验报告。序号操作或装置现象结论或解释(1)黄铜片在纯铜片表面刻画出明显痕迹黄铜的硬度比纯铜_______(填“大”或“小”)(2)_______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3)_____A、B中均无明显变化,C中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生成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时易生锈8.(2021·北京大兴·一模)维生素C(C6H8O6)简称VC,又称抗坏血酸,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种营养素。课外小组同学利用实验探究其性质并比较饮料中VC的含量。实验准备:VC片研碎后加蒸馏水溶解,过滤得到无色透明VC溶液。Ⅰ.探究VC的性质【进行实验】用右图装置完成实验。【实验记录】试管中有气泡产生,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解释与结论】(1)由上述实验可知,VC溶液呈_____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2)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Ⅱ.比较饮料中VC的含量【查阅资料】①淀粉溶液遇碘(I2)变蓝。②VC可以和碘发生反应:C6H8O6+I2=C6H6O6+2HI。【进行实验】取8支试管,分别加入0.6%的淀粉溶液和0.06%的碘水(每支试管中加入淀粉溶液的量相同,碘水的量相同),溶液变蓝。再逐滴加入不同的饮料,记录溶液蓝色褪去时所加的饮料滴数。实验序号饮料名称开盖后存放时间/h所用饮料滴数1A饮料022B饮料0473C饮料0大于50滴不褐色4D饮料075E饮料0106E饮料12127E饮料24188E饮料3641【解释与结论】(3)VC属于___________(填“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4)设计实验1~5的目的是___________。(5)对比实验5~8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反思与评价】(6)根据实验的数据,请你为同学们饮用饮料提出合理建议:___________。9.(2021·北京石景山·一模)某课外小组对铁的锈蚀条件进行了如下探究。【探究1】铁锈蚀的条件实验①②③现象放置一周无明显变化无明显变化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放置两周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无明显变化铁丝表面红色物质增多【提出问题】为什么①中“油封”一段时间后铁丝表面出现了红色物质?【探究2】“油封”对水中溶解氧的影响实验1:将蒸馏水煮沸后迅速冷却至室温(12℃),取等体积水样于2个烧杯中,其中一个烧杯加5mL花生油进行“油封”,用溶解氧传感器测定两个水样中溶解氧含量。实验2:操作与实验1相同,室温变为19℃,花生油改用煤油。溶解氧含量/(mg/L)时间/h02612243648实验1①未油封2.424.756.448.4510.1010.4310.51②油封2.433.024.284.816.477.207.98实验2③未油封1.953.796.237.988.989.099.08④油封1.933.425.377.118.268.248.22已知:未煮沸的蒸馏水中溶解氧含量,12℃时为10.68mg/L,19℃时为9.10mg/L。【解释与结论】(1)探究1中,对比___________(填序号),可得出铁锈蚀需要与水接触。(2)对比花生油、煤油,进行“油封”时,效果较好的是___________。(3)0小时时,实验2的溶解氧含量低于实验1,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4)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填序号)。A“油封”的方式能隔绝氧气在水中的溶解B通过加热煮沸并冷却,可以明显降低水中含氧量C“油封”和“未油封”水样中的溶解氧均随时间增加而呈增大趋势【反思与评价】(5)生活中常用在金属表面涂油的方式“防生锈”,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6)探究1实验①中,放置两周后铁丝依然出现锈蚀的原因是___________。10.(2021·北京石景山·一模)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已知: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和240℃。实验装置【实验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2】研究燃烧条件左管中燃烧匙盛有足量红磷,左、右管盛有处于同一水平线的水,将左管剩余空间五等分Ⅰ.激光引燃红磷Ⅱ.待红磷熄灭,至液面不再变化,调节右管中液体的高度与左管液面在同一水平线左管中带孔的燃烧匙盛有红磷,左、右管盛有处于同一水平线的80℃热水Ⅰ.向右管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Ⅱ.调节右管高度,使右管白磷露出水面(1)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2)实验1中,证明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约为1/5的现象是___________。(3)实验2中,欲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需要对比的是___________。11.(2021·北京顺义·一模)小明网购金鱼时,商家附赠了一包增氧颗粒(如图),对其进行研究。【查阅资料】(1)增氧颗粒的主要成分为过碳酸钠(2Na2CO3·3H2O2)溶于水时分解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2)养殖水体中的溶氧含量一般应保持在5-8mg/L,当溶氧量低于3mg/L时,不利于鱼类生长。【进行实验】探究1.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1.完全溶解后,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有小气泡冒出,木条无明显现象2.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伸入燃着的木条探究2.各取1升鱼池水,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增氧颗粒,并用传感器测定溶氧量(图2),结果如下表:序号①②③所加增氧颗粒质量(g)0.3g0.61.2最大溶氧量(mg/L)9.259.389.80探究3.在1L下列水样中放入2.4g增氧颗粒,并用图2装置测定溶氧量(mg/L),结果如下表:序号①②③④水样鱼池水自来水中水蒸馏水加增氧颗粒前8.48.48.510.63增氧颗粒溶解后10.9910.1210.8211.55【反思与评价】(1)探究1的步骤2中,预期的现象是__________。(2)探究3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3)通过探究3发现了一些新问题,你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解释与结论】(4)投入增氧颗粒后,水中溶氧量增加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5)依据以上探究,在运输金鱼的过程中,若水体溶氧量小于3mg/L,应向每升水中加入__________g增氧颗粒,理由是__________。12.(2021·北京丰台·一模)俗话说“碱去油污、酸除锈”,纯碱(Na2CO3)能做日常生活中的去油污剂。Ⅰ.探究温度和浓度对Na2CO3溶液去油污效果的影响【进行实验】室温下,取8个大小相同涂有0.5g植物油的玻璃片,分别浸泡在100g试剂中15分钟,取出干燥后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如下:第1组第2组第3组实验编号①②③④⑤⑥⑦⑧温度20℃20℃20℃20℃30℃30℃40℃40℃试剂水1%Na2CO3溶液5%Na2CO3溶液10%Na2CO3溶液水10%Na2CO3溶液水10%Na2CO3溶液去油污效果5%16%20%27%60%90%75%97%已知:去油污效果=去除油脂质量/初始油脂质量【解释与结论】(1)配制100g10%Na2CO3溶液,需要称量Na2CO3固体_________g。(2)设计实验①的目的是_________。(3)欲探究“浓度对Na2CO3溶液去油污效果的影响”需对比的实验是_________(填实验编号)。(4)对比实验④⑥⑧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Ⅱ.探究温度和浓度对Na2CO3溶液碱性的影响【查阅资料】相同温度下,溶液的pH越大,碱性越强。【进行实验】实验⑨:20℃时,用pH传感器测定不同浓度Na2CO3溶液的pH(结果如图1)。实验⑩:用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测定不同温度下10%Na2CO3溶液的pH(结果如图2)。【解释与结论】(5)结合第1组实验和图1数据分析,欲得出“溶液的碱性越强,Na2CO3溶液去油污效果越好”的依据是_________。(6)由图2可知,10%Na2CO3溶液的pH与温度的关系是_________。【反思与评价】【查阅资料】相同浓度下,Na2CO3溶液的温度越高,碱性越强(7)综合以上实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A热Na2CO3溶液去油污效果更好可能与“温度升高,水的去油污能力增强”有关B热Na2CO3溶液去油污效果更好可能与“温度升高,溶液碱性增强”有关C10%Na2CO3溶液在不同温度时,pH可能相同D溶液碱性增强,pH一定增大13.(2021·北京海淀·一模)管道疏通剂可以有效地疏通由毛发、油脂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下水管道堵塞。某小组欲探究某品牌固体管道疏通剂中Ca(OH)2、铝粉、缓蚀阻垢剂的用量对疏通效果的影响,寻找三者的最佳质量比;并探究该品牌管道疏通剂对下水管道的腐蚀情况。【查阅资料】Ca(OH)2与铝粉混合遇水后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热和气体,可加快疏通毛发等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Al+2H2O=Ca(AlO2)2+3H2↑。【进行实验1】按表中数据将各固体物质混合均匀后,加入20mL水,观察到有气体产生,并通过测定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比较疏通效果(温度升高值越大,疏通效果越好)。实验数据记录如下:序号Ca(OH)2质量/g铝粉质量/g缓蚀阻垢剂质量/g混合前后温度升高值/°C①1.30.550.1863②1.30.750.1878③1.30.950.1889④1.31.150.1883⑤1.30.950.0486⑥1.30.950.0987⑦1.30.950.2787【解释与结论】(1)Ca(OH)2溶液显___________(填序号)。a酸性

b中性

c碱性(2)实验①~④的目的是___________。(3)欲探究缓蚀阻垢剂的用量对疏通效果的影响,需对比的实验是⑤、⑥、⑦和___________(填实验序号)。(4)由实验1可知,Ca(OH)2、铝粉、缓蚀阻垢剂的最佳质量比为1.3∶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实验2】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改变下水管道材料,测定管道疏通剂对各材料的腐蚀率。实验结果记录如下:材料塑料铜铁钢铝铝合金腐蚀率0.1%0.4%0.5%0.3%100%80%【解释与结论】(5)进行实验2时,除了控制下水管道材料的形状、大小相同,水的体积相同,腐蚀时间相同,还需要控制相同的是___________。(6)由实验2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反思与评价】(7)为该品牌管道疏通剂的保存提出注意事项:___________。14.(2021·北京通州·一模)每年因腐蚀而损失的钢铁占世界钢铁年产量的四分之一。我们用右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铁在酸性条件下的腐蚀情况。【查阅资料】金属腐蚀包括金属与酸反应,也包括金属与氧反应,两种反应经常同时发生。【进行实验】将2g铁粉、1.5g碳粉放入自制具支锥形瓶底部,连接好压强传感器,用量筒依次量取10mL不同pH的稀盐酸分别倒入锥形瓶中,在溶液中迅速插入溶解氧传感器,采集数据。【实验记录】不同pH溶液下体系压强及溶解氧变化情况序号稀盐酸pH压强P/kPa溶解氧DO/(mg/L)P反应前P反应后P反应前-P反应后DO反应前DO反应后溶解氧开始降低所需时间/s①2.090.891.81.05.24.3131②3.090.891.5x5.03.768③4.090.890.3-0.54.93.424④5.090.890.5-0.34.93.798⑤6.090.890.6-0.24.43.7175【解释与结论】(1)铁生锈的条件是______。(2)实验②中,x为______。(3)写出金属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4)实验④可以看到溶液中有气泡冒出,反应后体系压强却变小了,解释其原因是:______。(5)根据溶解氧的实验记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反思与评价】(6)你认为可能会影响金属腐蚀速度的其他因素有:______。15.(2021·北京西城·一模)次氯酸钠(NaClO)是常用的含氯消毒剂之一,是“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查阅资料】①有效氯含量可用来衡量含氯消毒剂的消毒灭菌能力。②次氯酸钠不稳定,易分解,会导致有效氯含量降低。Ⅰ探究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验】序号实验操作实验结果1-1取相同体积、相同pH的次氯酸钠溶液,分别在温度为15℃、25℃、30℃、40℃条件下,放置15天,检测有效氯含量。1-225℃时,取相同体积,pH分别为11.5、11.9、12.6、12.9的次氯酸钠溶液,放置14天,检测有效氯含量。【解释与结论】(1)用Cl2和NaOH溶液制备次氯酸钠,补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2+2NaOH=NaClO+NaCl+_______(2)实验1-2的目的是_______。Ⅱ探究次氯酸钠溶液的灭菌效果【进行实验】取某污水处理厂含粪大肠菌群的水样,按照①~⑤条件,用新制的次氯酸钠溶液进行实验,记录如下:序号①②③④⑤实验条件pH7.257.257.257.257.25温度/℃16.816.816.816.816.8接触时间/min5551230有效氯含量/(mg/L)25822粪大肠菌群灭菌率/%9099.8799.9494.9999.37【解释与结论】(3)探究“接触时间是否影响灭菌效果”的实验是_______(填序号)。(4)由实验Ⅱ可知,次氯酸钠中有效氯含量与灭菌效果的关系是_______。【反思与评价】结合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5)使用Cl2和NaOH溶液制备次氯酸钠时,需控制较低的反应温度。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6)在冬季水温较低时,欲提高次氯酸钠溶液的灭菌率,你的建议是_______。16.(2021·北京房山·一模)用下图所示实验探究CO2的性质。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或化学方程式(1)在上述装置中,持续缓慢通入一定量干燥的CO2气体________证明CO2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c处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________d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CO2具有________性质。(2)停止通CO2气体,在b处用酒精灯加热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17.(2021·北京房山·一模)氢氧化钠是常见的化工品之一,也是化学实验室里一种必备的化学试剂。同学们在探究碱溶液与酚酞溶液作用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如图),溶液变成了红色,但是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为此某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猜想】猜想A: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酚酞溶液混合后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猜想B: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有关。【设计并进行实验】实验一:试管编号12配制NaOH溶液的蒸馏水未煮沸的蒸馏水煮沸的蒸馏水NaOH溶液溶质质量分数(%)2.02.0NaOH溶液体积(mL)55酚酞试液(滴)55有无液封无植物油液封有植物油液封溶液变红色后红色褪去时间(min)8~98~9【解释、结论一】(1)①氢氧化钠溶液的pH______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②配制2%的氢氧化钠溶液时,用煮沸过的蒸馏水目的是________。③分析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实验二:试管编号123456NaOH溶液溶质质量分数(%)8.05.03.02.01.00.5NaOH溶液体积(mL)55X555酚酞溶液(滴)555555溶液变红色后红色褪去时间(min)0.42.05~68~912min后慢慢褪色,到30min,后变成无色45min后慢慢褪色,直至2h后仍能看到淡红色【解释、结论二】(2)①实验二的目的是___________②X的数值是_________③如果你是化学老师,做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剂的演示实验,为了保证本节课堂内实验现象相对稳定,你应该选用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氢氧化钠溶液。【拓展】实验室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使用后忘了盖上盖子,敞口放置了一段时间。小敏取少量该试剂瓶内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发现产生气泡,她认为该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全部变质。你认为小敏的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18.(2020·北京延庆·一模)化学小组用右图所示自制装置进行“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提出假设】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吸入气体。【进行实验】实验1步骤操作现象①气密性检验:在饮料瓶中装水至没过长吸管底端,_____水从长吸管端快速流出②将饮料瓶中装满水,对着短管吹气,用排水法收集呼出气体,将燃着的木条快速伸入饮料瓶中。饮料瓶中木条熄灭③将水倒掉,向饮料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至没过长吸管底,从短吸管端吸气30秒,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再从长吸管端吹气30秒,观察石灰水的变化。________(1)步骤①进行的操作为_______,说明自制装置的气密性良好。(2)步骤②中的现象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原因是_________。(3)若假设成立,步骤③中,预期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实验2实验1中有同学发现,吹气一段时间后发现,浑浊的石灰水重新变得澄清。他用上述装置加入与实验1等体积的石灰水,做下列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实验编号石灰水浓度持续吹气时间瓶底现象2-10.16%30秒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20.16%2分钟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变得澄清2-30.08%30秒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变得澄清2-40.08%2分钟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变得澄清【反思与评价】(4)能说明石灰水重新变澄清与石灰水浓度有关的实验是________(填实验编号)。(5)经查阅资料,石灰水重新变澄清是因为生成了碳酸氢钙[Ca(HCO3)2](20°C时碳酸氢钙的溶解度为16.6g)。请写出由浑浊变澄清反应过程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19.(2020·北京西城·一模)用如图装置进行铁与水蒸气在较高温度下反应的实验。取适量的铁粉与氢氧化钙平铺在试管底部,点燃酒精灯,待有较大气泡产生时,用燃着的木条靠近气泡直至有爆鸣声。【提出问题】改变铁粉和氢氧化钙的质量及两者放置的方式是否会影响实验效果呢?【查阅资料】①Ca(OH)2CaO+H2O↑②“气泡爆鸣时间”指从开始加热到第一个气泡爆鸣所用的时间③“气泡爆鸣时间”越短,实验效果越好【进行实验】按下表进行实验,记录“气泡爆鸣时间”。表1实验铁粉与氢氧化钙的放置方式铁粉的质量/g氢氧化钙的质量/g气泡爆鸣时间/s1铁粉在上层0.51.515121.01.011931.50.5664铁粉在下层0.50.58851.0a4461.51.0547二者均匀混合0.51.07781.00.55891.51.560【处理数据】根据表1,计算“气泡爆鸣时间”均值,结果如下:表2因素放置方式铁粉的质量/g氢氧化钙的质量/g铁粉在上层铁粉在下层均匀混合0.51.01.50.51.01.5气泡爆鸣时间均值/s11262651057460708385【解释与结论】(1)实验中,使用氢氧化钙的目的是____。(2)实验中,生成的气体为氢气,其理由是____。(3)表1中,a为____g。(4)根据表2推断,最佳的实验条件为___。【反思与评价】(5)表2中,1.5g铁粉对应的均值为60。计算该值依据的3个数据分别是______。(6)实验中,铁粉在下层比上层的实验效果好。从金属性质的角度解释原因:______。20.(2020·北京通州·一模)淀粉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在硫酸的催化下能够发生水解,产生葡萄糖等小分子化合物。某小组同学为研究影响淀粉水解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影响淀粉水解效果的因素有哪些?【作出猜想】影响淀粉水解效果的因素有硫酸浓度、硫酸体积、温度等。【查阅资料】淀粉与碘液(主要成分为I2)在酸碱性不同的溶液中会显示不同的颜色:pH≤2时,呈现蓝紫色;3≤pH≤8时,呈蓝色;pH≥9时,不显蓝色。【进行实验】取A、B、C、D4支试管,每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3g干淀粉、和不同浓度和体积的硫酸溶液,水浴加热5min后取出四支试管冷却,用NaOH溶液调节pH在3至8范围内,分别向试管中滴加1滴碘液,观察现象。【实验记录】序号H2SO4浓度/%H2SO4体积/mL水浴温度/℃实验现象A40490不变蓝Ba480变蓝C50480不变蓝D40680不变蓝【解释与结论】(1)当溶液pH≥9时,I2会与NaOH反应,从而不能与淀粉结合呈现出蓝色。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I2+2NaOH=NaI+NaIO+______。(2)试管B作为对照实验,a为______%。(3)设计实验A和B的目的是______。(4)对比实验B和C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5)探究H2SO4体积对淀粉水解效果影响的实验是________。【反思与交流】(6)影响该反应效果的因素除温度、H2SO4浓度和体积外,还可能有_______。21.(2020·北京大兴·一模)同学们在做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时,有的组铜较快析出形成铜树,有的组却较慢。课后,化学小组同学对影响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了如下探究。【进行实验】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小组同学做了实验1和实验2两组实验,实验记录如下表。每次实验中所用铝条长度、粗细相同,伸入到硫酸铜溶液部分绕成的螺旋数相同;硫酸铜溶液的体积相同。实验1:编号温度/℃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铝条是否打磨实验现象1-120℃8%打磨生成红色铜树的速度较慢1-230℃8%打磨生成红色铜树的速度较快1-340℃8%打磨生成红色铜树的速度快实验2:编号温度/℃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铝条是否打磨实验现象2-120℃16%打磨生成红色铜树的速度较快2-220℃16%未打磨生成红色铜树的速度较慢【解释与结论】(1)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2)通过实验1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3)通过对比实验_____(填编号),可得到“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影响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速率的因素之一”。(4)实验2的目的是_____。【反思与评价】(5)在做铝与酸反应、铝与盐溶液反应的实验前,要打磨铝条,其目的是除去铝表面的_____(填化学式)。(6)影响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速率的因素还可能有_____(写出1条即可)。22.(2020·北京石景山·一模)鱼浮灵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增氧剂,溶于水后生成Na2CO3和H2O2,能增加水体溶解氧的量。某课外小组用溶解氧传感器探究加入鱼浮灵时,鱼浮灵的质量、水体的pH、水质等对水体溶解氧量的影响。【进行实验】实验1:常温下,分别向50mL水中加入不同质量的鱼浮灵,测定水体起始溶解氧量和最终溶解氧量,计算增值,结果如下表。鱼浮灵质量/g0.20.40.60.81.0溶解氧增值mg/L)1.91.92.12.21.8实验2:常温下,分别向50mLpH为1至6和8至13的水体中加入0.2g鱼浮灵。pH为1至6水体中的测定结果水体的pH123456起始溶解氧量(mg/L)1.731.741.641.511.050.97最终溶解氧量(mg/L)2.644.253.013.672.972.84溶解氧增值(mg/L)0.912.511.372.161.921.87pH为8至13水体中的测定结果水体的pH8910111213起始溶解氧量(mg/L)0.881.011.051.861.121.40最终溶解氧量(mg/L)2.792.723.103.692.484.76溶解氧增值(mg/L)1.911.712.051.831.363.36实验3:水质湖水蒸馏水自来水起始溶解氧量(mg/L)1.481.460.85最终溶解氧量(mg/L)3.363.282.79溶解氧增值(mg/L)1.881.821.94【解释与结论】(1)加入鱼浮灵后,增加水体溶解氧量的物质是_____(填“Na2CO3”或“H2O2”)。(2)实验1的目的是_____。(3)为调节pH为1至6的水体,水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填“硫酸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4)实验2得出的结论是_____。【反思与评价】(5)综合分析,加入鱼浮灵时,对水体增氧影响最大的因素是_____。(6)进行实验3时,需要控制的前提条件是_____。A常温下B水的体积相同C加入鱼浮灵质量相同

DpH相同23.(2020·北京门头沟·一模)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期间,很多人购买和使用84消毒液对家里和公共区域进行消毒。同学们对84消毒液的漂白和消毒杀菌效果产生了兴趣,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查阅资料】1、84消毒液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是次氯酸钠(化学式NaClO)和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2、消毒杀菌就是使细菌病毒的蛋白质变性;鸡蛋清中蛋白质变性会变白。【进行实验】实验1:探究84消毒液漂白性室温下,取不同浓度的消毒液各30mL于4只烧杯中。将形状大小相同的布条投入烧杯中,记录如下:实验编号布条种类84消毒液体积与水的体积比实验现象1-1粉红色棉质1:0布条立即褪色,而且完全退成白色1-2粉红色棉质1:25刚接触溶液,布条褪色缓慢。1分钟后布条颜色退尽,呈淡粉色。15分钟后,布条的淡粉色完全退尽。1-3粉红色棉质1:100刚接触溶液,布条褪色不明显。2分钟后,布条颜色基本退尽,呈粉色。20分钟后,布条粉色完全退尽。1-4粉红色棉质1:200刚接触溶液,布条不褪色。5分钟后,布条退成淡粉色。25分钟后布条仍呈淡粉色。1小时后,发现实验1-1中的布条已经浸烂,实验1-2中布条抽出的棉线极易被拉断,实验1-3、实验1-4中布条损害很小。实验2:探究84消毒液消毒杀菌效果。室温下,分别取2mL鸡蛋清于四支试管中,试管编号分别为2-1、2-2、2-3、2-4,分别向四支试管中滴加10滴消毒液原液、1:25、1:100、1:200的溶液,振荡静置15分钟后观察现象。记录如下:实验编号第一步84消毒液体积与水的体积比实验现象2-1鸡蛋清2mL1:0液体表面产生大量气泡,无其他现象2-2鸡蛋清2mL1:25液体中产生大量白色物质2-3鸡蛋清2mL1:100液体中产生少量白色物质2-4鸡蛋清2mL1:200液体中产生极少量白色物质【解释与结论】(1)84消毒液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化学式NaClO),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2)根据实验1可知,消毒液浓度对棉质衣物漂白效果的影响是_____。要得到较好的漂白效果,又可以使衣物少受伤害,应选择_____比例稀释84消毒液,且浸泡时间在20分钟以内最好。(3)由实验2得出结论:_____。【反思与评价】(4)洁厕灵主要成分是盐酸,84消毒液与洁厕灵混用,会发生反应产生有毒的氯气,同时生成两种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请补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Cl+NaClO═Cl2↑+_____+_____(5)综合上述实验,你还有什么使用84消毒液的建议?_____24.(2020·北京东城·一模)实验小组同学验证Ca(OH)2溶液导电性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实验观察到灯泡变亮的同时,两个电极上均有气体产生,且阳极附近出现了白色浑浊。小组同学对白色浑浊物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猜想一】甲同学认为:白色浑浊物是Ca(OH)2。【实验一】为了验证甲同学的猜想,进行如下实验。取少量白色浊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充分振荡,观察到仍有白色浑浊。【猜想二】乙同学认为:白色浑浊物中含有CaCO3。【实验二】为了验证乙同学的猜想,进行如下实验。取少量白色浊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白色浑浊消失,没有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实验三】为了进一步验证乙同学的猜想,进行如下实验。实验装置图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将注射器内稀盐酸推入瓶中,并用二氧化碳传感器测得装置内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I.白色浑浊消失,没有观察到有气泡产生II.检测到二氧化碳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解释与结论】(1)用石墨电极验证Ca(OH)2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时,两个电极上产生大量气体,发生的是电解水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2)甲同学提出白色浑浊为Ca(OH)2的理由是_____。(3)由实验三得出的结论是____,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反思与交流】(4)实验二中没有观察到明显气泡的可能原因是____。(5)丙同学为了进一步探究白色浑浊物产生的原因,用铂(Pt)电极代替石墨(C)电极完成图1所示实验,其目的是________。25.(2020·北京顺义·一模)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时,老师说:“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后面的金属从他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是K、Ca、Na除外,因为K、Ca、Na能与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对这个问题,课外小组的同学很感兴趣,展开了金属与水反应的探究。探究I:探究钠、镁能否与水反应分别将等质量的镁条打磨干净投入25oC和100oC的沸水中,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实验序号①②③实验装置实验现象钠浮在水面上,不断跳动,很快收集到一试管气体,金属钠最后消失有细小气泡,镁条逐渐变灰黑色,10分钟后无明显变化有较大气泡冒出,镁条逐渐变灰黑。约5分钟后,无明显现象向烧杯中滴加酚酞,变红收集约5mL气体,取出试管,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有尖锐的爆鸣声发现问题:镁条为什么不能持续冒出气泡。查阅资料:Mg(OH)2难溶于水;NH4+和HCO3-可以加快Mg与水反应。探究II:探究NH4+和HCO3-对Mg与水反应是否有促进作用用探究I与水反应后的Mg条与4种盐溶液进行对比实验,结果如下。实验序号abcd盐溶液(浓度相同)NH4ClNaHCO3NaClNH4HCO3溶液起始pH5.18.377.830min时产生气体体积(mL)1.50.7<0.11.4气体的主要成分H230min时镁条表面情况大量固体附着(固体可溶于盐酸)根据以上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钠与水反应后的液体显__________(填“酸性”、“碱性”、“中性”)。(2)由探究I推出钠具有的一条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3)证明镁条能与水发生反应的证据是__________。(4)通过以上探究得出Mg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5探究II中能够说明HCO3-对Mg与水反应起促进作用的证据是_________。(6)分析探究全过程,得出影响金属与水反应速率的因素有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26.(2020·北京朝阳·一模)84消毒液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消毒液,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实验小组对其进行研究。【查阅资料】Ⅰ.NaClO溶液呈碱性。Ⅱ.消毒杀菌的原理是使菌体蛋白质变性,变性程度越大,消毒液消毒杀菌效果越好。鸡蛋清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反应时变为白色固体物质。Ⅲ.ORP指84消毒液的漂白能力,ORP数值越大,84消毒液的漂白能力越强。【进行实验】实验1:制备84消毒液某同学制作了一种84消毒液发生器(如图所示),用石墨作电极,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即可制得消毒液。实验2:在鸡蛋清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消毒液,静置15min现象如下表。序号2-12-22-32-4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液体表面产生大量气泡,无其他现象液体中产生大量白色固体液体中产生少量白色固体液体中产生极少量白色固体实验3:探究84消毒液漂白性的影响因素序号3-13-2实验操作取烧杯倒入30mL浓度为1:100的84消毒液,将烧杯放置在距离光源10cm处进行光照,测量ORP变化取四个烧杯,分别倒入30mL浓度为1:100的84消毒液,并置于20°C、30°C、40°C、50°C水浴中加热,测量ORP变化测量数据【解释与结论】(1)实验1中,发生的主要反应如下,补全①的化学方程式。①2NaCl+2H2O2NaOH+Cl2↑+______↑

②Cl2+2NaOH=NaCl+NaClO+H2O(2)实验2的目的是_______。(3)实验3-1的结论是_______。(4)根据实验3-2的测量数据可知,影响84消毒液漂白性的因素有_________。【反思与评价】(5)由实验3可知,84消毒液储存时需注意________。(6)生活中,84消毒液不能与洁厕灵(主要成分是盐酸)混合使用的原因是________。27.(2020·北京海淀·一模)某小组同学做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兴趣实验,发现有的同学得到蓝色溶液,有的同学得到绿色溶液。老师提示这种现象可能与所得氯化铜溶液有关。于是,同学们对这个现象进行探究。实验1:探究影响氯化铜溶液颜色的因素取溶质质量分数不同的氯化铜溶液各20mL置于同样的烧杯中,分别置于不同温度的水浴箱中加热(忽略溶剂蒸发)。待溶液温度恒定后,观察溶液颜色,记录如下:烧杯编号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溶质质量分数/%555101010202020水浴箱温度/°C305070305070305070溶液颜色浅蓝浅蓝蓝蓝蓝绿翠绿蓝绿翠绿墨绿实验2:探究室温下氯化铜溶液的变色浓度范围a室温下,称取15.4g的氯化铜固体溶于35.0g水中,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30.6%的氯化铜溶液。b将上述氯化铜溶液依次加入等质量的水稀释,配制成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铜溶液,观察溶液颜色,记录如下:溶质质量分数/%30.625.521.919.217.015.3溶液颜色深绿翠绿蓝绿蓝绿蓝浅蓝【结果与讨论】(1)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2)实验1中,④⑤⑥的实验目的是______。(3)根据实验1的结果可知,③⑥⑨中影响氯化铜溶液颜色的因素是______。(4)实验2中,步骤a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滴管、玻璃棒和________。【反思与评价】(5)室温下,小文将20g氯化铜固体溶于80g水中,则此溶液的颜色为______。(6)小昕配制了一杯质量分数为12%的氯化铜溶液,溶液为浅蓝色,若要使此溶液由蓝向绿色转变,可进行的操作有______(填字母序号)。A将溶液放在水浴箱中加热到70°CB加入适量的氯化铜固体并使之溶解C加入适量的水稀释28.(2020·北京丰台·一模)84消毒液(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可用于物体表面和环境消毒。用钛、石墨等作电极组装简易装置电解食盐水可制备次氯酸钠,能起到一定的应急作用。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NaCl+H2ONaClO+H2↑【提出问题】改变温度、氯化钠溶液浓度、电压和电极间距是否会影响该实验呢?【查阅资料】有效氯含量可以反映次氯酸钠含量,有效氯含量越高,次氯酸钠含量越高。【进行实验】实验1:20℃,钛电极间距1cm,电压10V,1L氯化钠溶液,通电1小时实验编号1-11-21-31-41-51-6NaCl溶液浓度1%2%3%4%5%6%有效氯含量/(g/L)3.53.83.943.93.7实验2:1L4%氯化钠溶液,通电1小时实验编号温度/℃电压/V钛电极间距/cm有效氯含量/(g/L)2-1202018.42-230x18.02-3402017.82-420200.58.22-520201.58【解释与结论】(1)由实验1可知,有效氯含量随氯化钠溶液浓度变化的规律是_____。(2)设计实验2-1、2-4、2-5的目的是_____。(3)实验2-2中,x=_____。(4)能证明电压对有效氯含量有影响的实验是_____(填实验编号)。【反思与评价】(5)实验过程需在通风处进行并严禁烟火,原因是_____。(6)84消毒液对皮肤和口腔黏膜具有腐蚀性和刺激性。一般市售84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50g/L,根据使用需要加水稀释成0.2g/L、0.5g/L、1g/L。结合本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A使用84消毒液时建议佩戴防护口罩与手套B本实验中,温度越高,有效氯含量越高C实验2-1中,有效氯含量达到市售84消毒液标准D本实验制备的次氯酸钠溶液需稀释后使用29.(2020·北京房山·一模)医用双氧水可杀灭肠道致病菌、化脓性球菌,一般用于物体表面消毒。小明同学腿部擦伤,大夫在她伤口上涂了医用过氧化氢溶液,小明看到伤口处产生了小气泡,很好奇。为什么瓶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涂到伤口上,分解就加快了呢?【查阅资料】(1)过氧化氢是人体代谢废物之一,人体存在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2)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快慢有影响,人体正常体温是37℃。【提出猜想】猜想1: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体温比瓶中的温度高。猜想2: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伤口中有过氧化氢酶。【实验探究】小明准备用如下图所示装置测定过氧化氢分解的快慢,实验前在注射器中吸入过氧化氢溶液,量筒内装满水,并用排水法。记录2分钟收集的气体体积。进行实验:序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分两次进行实验,均注入5mL过氧化氢溶液第一次在常温下进行第二次将试管浸在37℃的温水中量筒中2分钟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均为5mL(1)__________②分两次进行实验,均注入5mL过氧化氢溶液第一次向试管中加入一小粒过氧化氢酶,然后浸在37℃的温水中(2)第二次__________第一次,量筒中2分钟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56mL第二次,量筒中2分钟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5mL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加快是因为过氧化氢酶的作用(3)实验①②中,有三次收集到的气体均为5mL,若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这5mL气体,观察到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4)写出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反思】小明反思了实验过程,认为实验①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不足。于是他又查阅资料。科研工作者以10mL30%的H2O2溶液为样本,加入相同的过氧化氢酶,分别做了如下9组不同的实验,所得如下数据:序号因素O2(ml)温度pH浸取时间1356.4643.72356.8871.63357.21038.44376.4652.35376.8897.66377.21041.27396.4647.48396.8877.49397.21037.7(5)综合分析表中数据,本实验最适宜条件为____组(填序号),影响过氧化氢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有_________。酶对双氧水分解的催化作用受多个因素影响,不仅各个因素独立作用,而且因素之间有联合作用,有时个别因素对酶的抑制较强。30.(2020·北京密云·一模)小云同学完成如图实验:向盛满CO2气体的塑料瓶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拧紧瓶盖振荡。让她吃惊的是瓶子虽然变瘪了,但是并没有看到白色沉淀。【发现问题】沉淀哪去了?【探究环节一】提出猜想:二氧化碳没有和氢氧化钙反应,而是直接溶于水了。于是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步骤操作实验现象1(1)取2个相同规格的软塑料瓶,分别集满二氧化碳气体(2)分别向2个塑料瓶中注入等体积的氢氧化钙溶液和蒸馏水,拧紧瓶盖,振荡2个塑料瓶都变瘪了,但是注入氢氧化钙溶液的塑料瓶瘪的程度更大2(1)用pH试纸测反应前氢氧化钙溶液的酸碱度(2)向软塑料瓶中注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振荡后,测反应后溶液的pH值反应前氢氧化钙溶液的pH大于7;反应后溶液的pH小于7(1)小云预期会看到白色沉淀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反应后溶液的pH小于7是由于生成了____(写化学式);通过分析以上实验现象,小云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环节二】查阅资料后得知:适量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能发生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如果二氧化碳过量,则碳酸钙会继续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代表反应的方向)CO2+CaCO3+H2OCa(HCO3)2提出猜想:实验中可能二氧化碳过量,反应生成了碳酸氢钙,所以没有看到沉淀步骤操作实验现象1取少量的氢氧化钙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持续通入CO2气体开始产生白色沉淀过一会儿,白色沉淀消失2(1)取一个软塑料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向其中注入少量的氢氧化钙溶液,拧紧瓶盖,振荡(2)此时将软塑料瓶放在热水浴中加热(3)将加热后的软塑料瓶冷却瓶子变瘪溶液变浑浊溶液又变澄清3(1)取一个软塑料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向其中注入少量的氢氧化钙溶液,拧紧瓶盖,振荡(2)向实验后的软塑料瓶中继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实验结论:猜想成立(1)实验步骤2中“改变瓶子的温度”目的是___________。(2)实验步骤3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31.(2020·北京密云·一模)化学小组的同学们在完成“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拓展实验时总是效果不好,于是大家想对这个实验的影响因素作进一步研究,开展了以下研究活动。【查阅资料】实验中可以用Ca(OH)2固体加热来提供稳定的水蒸气,反应原理如下:(1)Ca(OH)2H2O↑+CaO(2)3Fe+4H2O(水蒸气)Fe3O4+4H2↑【猜想假设】此实验的影响因素有Ca(OH)2的质量、铁粉的质量和反应物的放置方式【进行实验】同学们组装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酒精灯外焰约600℃)。用洗涤灵配制发泡剂,将玻璃导管伸入发泡剂中观察氢气的产生;选定“氢气泡爆鸣时间”为实验效果指标。“氢气泡爆鸣时间”指的是从开始加热到第一个氢气泡燃着并发出爆鸣声的时间。为了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扰,共进行了4次平行实验。“氢气泡爆鸣时间”的数据是平行实验数据的平均值。实验数据整理在下表因素序号反应物放置方式铁粉的质量/gCa(OH)2的质量/g实验指标氢气泡爆鸣时间/s1铁粉在上层0.51.51512铁粉在下层0.50.5883混合0.51.0774铁粉在上层1.01.01195铁粉在下层1.01.5446混合1.0?587铁粉在上层1.50.5668铁粉在下层1.51.0549混合1.51.560【解释与结论】(1)实验中用“点燃观察气泡燃着并发出爆鸣声证明氢气产生”是利用了氢气的_____(填写物质的性质)(2)实验6中Ca(OH)2的质量应为____g。(3)通过对以上实验数据分析,发现了最佳实验条件,并采用最佳实验条件又做了验证性实验如下表,将下表补全。反应物放置方式铁粉的质量/gCa(OH)2的质量/g氢气泡爆鸣时间/s_________________0.535(4)将表1中部分数据转化为曲线图,如图,比较“铁粉的质量”,“Ca(OH)2的质量”两个因素对实验效果影响较大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5)通过观察数据发现“铁放置在下面”比“铁粉放置在上面”、“和氢氧化钙混合”实验效果都好,从反应的条件角度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_。32.(2020·北京平谷·一模)啤酒盖(主要成分为铁)生锈直接影响啤酒厂家的市场销售和品牌形象。某小组同学用铁钉代替啤酒盖模拟其生锈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及影响生锈速率的因素。I.探究铁生锈的条件(1)证明铁生锈需要与氧气接触的实验现象是____。II.探究影响铁生锈速率的因素【查阅资料】啤酒的pH值大约在3.8~4.6之间【猜想假设】铁钉生锈可能与溶液酸碱度、温度、是否杀菌有关。实验1:分别取铁钉浸于等体积液体中,在空气中放置相同时间进行如下实验:实验是否杀菌pH值温度/℃锈蚀情况/%①杀菌620无现象②杀菌670较明显生锈③未杀菌670明显生锈④未杀菌620略微生锈实验2:在70℃时,将杀菌后的铁钉于等体积溶液中,在空气中放置相同时间进行如下实验:实验ⅠⅡⅢⅣⅤpH值357911锈蚀情况完全生锈明显生锈略微生锈无现象无现象【解释与结论】:(2)由实验1得出“温度与铁生锈速率有关”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__(填编号)(3)实验2的目的是_______。

(4)由实验1和实验2推知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是_____【反思与评价】(5)实验2没有进行pH=13的实验,理由是___。(6)结合本题请分析啤酒盖易生锈的原因是______33.(2020·北京房山·一模)将“曼妥思”糖投入碳酸饮料瓶中,会产生大量气泡并带着饮料从瓶口喷出,形成一定高度的“喷泉”。这是由于瓶内气压增大造成的。[提出问题]瓶内气压增大与什么有关?[进行实验]实验1:25°C时,将“曼妥思”与50mL碳酸饮料混合,利用压强传感器测量从0s至60s时增大的压强值(装置如图)。

实验序号1-11-21-31-41-51-6“曼妥思”数目/颗12345660s时增大的压强值/kPa3.916.196.537.428.6710.60实验2:将“曼妥思”与50mL碳酸饮料混合,利用压强传感器测量从0s至60s时增大的压强值。实验序号“曼妥思”数目/颗“曼妥思”形状温度/°C60s时增大的压强值/kPa2-14每颗切成4等份2510.672-24每颗切成4等份3718.752-34每颗研碎成粉末3723.582-46每颗切成4等份2513.862-56每颗研碎成粉末2520.572-66每颗研碎成粉末3725.46[解释与结论](1)“曼妥思”与碳酸饮料混合后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气体为______________。(2)实验1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3)通过对比实验2中____________(填实验序号)可知“曼妥思”形状会影响60s时增大的压强值。(4)实验2-3的压强值大于实验2-5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反思与评价](5)相同条件下,“曼妥思”研碎后,测得压强值较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6)依据实验2分析,用“曼妥思”和碳酸饮料进行“喷泉”实验,为形成明显效果最好选择37°C、50mL碳酸饮料和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H2↑

40

探究不同电压对有效氯含量的影响

2、8、9

食盐水的浓度较大,导致有效氯含量过高,产生了有刺激性气味的氯气

40g/L、6/V【详解】解释与结论:(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含有1个钠原子,1个氯原子,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反应后目前有1个钠原子,1个氯原子,1个氧原子,因此还缺少2个氢原子,缺少的是氢气,且应标注气体符合,故填:H2↑;(2)为了进行对比,实验7中的a=40;(3)进行实验1-4,食盐水的浓度和电解时长不变,变量为电压,则目的是探究不同电压对有效氯含量的影响;(4)相同条件下即电压和电解时长相同,观察实验2、8、9可知,随着食盐水浓度增大,所得溶液中有效氯含量增大;反思与评价:(5)实验9电解过程中可闻到刺激性气味,对比实验8、9,实验9中食盐水的浓度较大,导致有效氯含量过高,产生了有刺激性气味的氯气;(6)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依据已有的实验数据分析,实验6中有效氯含量为0.67,电解时长为40min,介于20~40min之间。为制备0.5g/L(以有效氯含量计)的含氯消毒剂较为适宜的条件为:电解时长30min左右,食盐水浓度和电压分别为40g/L、6/V。2.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c处

稀盐酸(合理即可)

溶液中含有碳酸钠

常规洗涤模式去茶渍效果打分更高

常规洗涤模式下,其他条件相同时,加入过碳酸钠的量是否影响去茶渍效果

记录去茶渍效果打分值【详解】(1)根据步骤I的现象: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打开分液漏斗a的活塞,加入适量溶液后,生成了氧气,所以分液漏斗a的溶液中有过氧化氢,检验是否生成氧气应观察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c处是否复燃;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根据步骤Ⅱ的现象:产生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打开分液漏斗b的活塞,加入适量溶液后,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分液漏斗b的溶液是稀盐酸,由此证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3)洗涤后根据去茶渍效果打分,分数越高效果越好,对比②和⑥可知,常规洗涤模式比快洗模式去茶渍效果好,是因为常规洗涤模式去茶渍效果打分更高;(4)对比①②③④可知,进行常规洗涤模式洗涤时,在水的硬度和酸碱性相同的条件下,加入过碳酸钠的量越多,去茶渍效果好越好;(5)碳酸钠比过碳酸钠去茶渍效果差,由此可知:在25℃、水的硬度为250mg·kg-1、pH为11的条件下,取洗碗基料15g于洗碗机中,加入2g碳酸钠,记录去茶渍效果打分的结果是否小于6。3.

有机化合物

4

探究电极深度对产生电流强度的影响

相同条件下,电极间距越大产生电流强度越小

⑩⑪⑫⑬

C

大【详解】(1)有机物为含碳的(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以外)化合物;苹果酸(C4H6O5)、柠檬酸(C6H8O7)等果酸均属于有机化合物;(2)由图表可知,实验④、⑤、⑥、⑦中实验变量为电极间距,其它变量完全相同,故x=4;(3)实验①、②、③、④的变量为电极深度,故设计①、②、③、④的目的是探究电极深度对产生电流强度的影响;(4)实验④、⑤、⑥、⑦中实验变量为电极间距,对比④、⑤、⑥、⑦的电流计示数可知,电极间距越大产生电流强度越小;(5)欲得出“水果种类对水果电池效果有影响”的结论,则实验中的变量为水果种类,故需要对比⑩⑪⑫⑬;(6)②和①的实验变量为电极深度,电流计示数大的原因为②的电极深度更深,与水果的接触面积更大,故选C;(7)金属活动性镁大于铝大于铁大于铜,依据上述实验⑧⑨⑩可知,欲增大水果电池产生的电流,应选用金属活动性差异大的电极。4.

不变浑浊

氢氧化钠##NaOH

2-1、2-2

Na2CO3溶液中的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从而产生较多气体

稀盐酸

澄清石灰水【详解】(1)①根据实验结论是:气体是氢气,进行反推,氢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1-1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②氢气燃烧生成水,所以方程式是:;

(2)反应后溶液中有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需要排除两种离子影响,确定是碳酸根离子的影响,因此加入含有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物质,两者现象明显不同,就可以证明是碳酸根离子影响的,因此加入X为氢氧化钠溶液;(3)得出“Na2CO3溶液浓度越大,反应更剧烈”的实验变量是浓度,其它量必须相同,所以2-1、2-2的对照可以得出这一结论;(4)由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总结出实验结论是:Na2CO3溶液中的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从而产生较多气体;(5)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溶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所以检验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中是否含有碳酸盐,所需试剂是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5.

CO2密度大于空气

c、b

验证CO2是否是温室气体

1、2

123(或234)

ABC【详解】(1)CO2密度大于空气,故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2)稀盐酸和大理石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中带有水蒸气,需要通过浓硫酸洗气,长进短出,最后用集气瓶收集,故仪器连接顺序是acbd。(3)1和3中二氧化碳含量不同,因此验证二氧化碳是否是温室气体。(4)验证水蒸气是否引起温室效应,需要选择一组实验中变量只有水蒸气的,而1和2符合此要求。(5)1和2验证得出水蒸气也可以产生温室效应,1和3证明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所以1、2、3可以得出实验结论,另外2和4得出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3和4得出水蒸气造成温室效应,所以2、3、4也可以得出实验结论。(6)A、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含量,选项A正确;B、植树造林可以促进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含量,选项B正确;C、二氧化碳循环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再投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含量,选项C正确;D、禁止使用化石燃料不能满足能源需求,会造成资源危机,选项D错误;故答案为:ABC。6.

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步骤Ⅰ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步骤Ⅲ中露出水面的白磷燃烧【详解】(1)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可燃物燃烧必须跟氧气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Ⅱ中红磷露出水面后虽然跟氧气接触,但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热水的温度只有80℃,因此红磷不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3)步骤Ⅰ热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的着火点是40℃),但没有跟氧气接触,步骤Ⅲ中露出水面的白磷既温度达到着火点,又跟氧气接触,步骤Ⅰ与步骤Ⅲ的不同就是白磷是否跟氧气接触,因此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的现象是:步骤Ⅰ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步骤Ⅲ中露出水面的白磷燃烧。7.

铁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铜片无现象

【详解】(1)黄铜片在纯铜片表面刻画出明显痕迹,说明黄铜比纯铜硬度大,故填:大。(2)铁片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铁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铜片无现象,故填:铁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铜片无现象。(3)当铁钉只和氧气接触时不生锈,只和水接触时,也不生锈,当把铁钉放入A、B、C、中AB均无明显变化,C中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生成,说明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时易生锈,故填:铁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铜片无现象;。8.

酸性

有机化合物

比较刚打开盖后不同饮料中VC的含量

E饮料开盖后存放时间越长,VC含量越低

开盖后即时饮用【详解】(1)将VC溶液滴加入碳酸钠粉末中,试管中有气泡产生,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酸与碳酸钠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由上述实验可知,VC溶液呈酸性;(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维生素C(C6H8O6)简称VC是含碳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4)根据控制变量法,实验1~5中,开盖后存放时间相同,分别加入0.6%的淀粉溶液和0.06%的碘水(每支试管中加入淀粉溶液的量相同,碘水的量相同)的量也相同,逐滴加入不同的饮料,记录溶液蓝色褪去时所加的饮料滴数,从而说明不同饮料中VC的含量不同;(5)对比实验5~8,饮料开盖后存放时间越长,使相同的淀粉碘化钾溶液褪色所需要的滴数越多,由此说明相同E饮料开盖后存放时间越长,VC含量越低;(6)通过以上实验,同学们饮用饮料,应饮用后及时盖好饮料瓶盖,防止VC的含量减少;开盖后即时饮用。9.

②③

花生油

实验2温度高于实验1

BC

隔绝水

氧气能通过油层传递扩散溶解到水里,使铁丝锈蚀【详解】(1)探究1中,②中铁钉与空气接触,不生锈,③中铁钉与空气和水接触,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水,故填:②③;(2)由表可知,对比花生油、煤油,进行“油封”时,效果较好的是花生油;(3)0小时时,实验2的溶解氧含量低于实验1,其原因可能实验2温度高于实验1;(4)A、由表可知,油封后,水中还能继续溶解氧,故“油封”的方式不能隔绝氧气在水中的溶解,不符合题意;B、通过加热煮沸并冷却,可以除去溶解氧,明显降低水中含氧量,符合题意;C、由表可知,“油封”和“未油封”水样中的溶解氧均随时间增加而呈增大趋势,符合题意。故选BC;反思与评价:(5)由探究可知,涂油不能隔绝氧,故生活中常用在金属表面涂油的方式“防生锈”,其主要原因是隔绝水;(6)探究1实验①中,放置两周后铁丝依然出现锈蚀的原因是氧气能通过油层传递扩散溶解到水里,使铁丝锈蚀。10.

4P+5O22P2O5

左管中液面上升到刻度1

红磷不燃烧,白磷露出水面后燃烧【详解】(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故填:4P+5O22P2O5。(2)待红磷熄灭,至液面不再变化,调节右管中液体的高度与左管液面在同一水平线,发现左管中液面上升到刻度1,说明空气中氧气体积约为1/5,故填:左管中液面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