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吉林省通化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吉林省通化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吉林省通化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吉林省通化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吉林省通化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吉林省通化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三星堆的古蜀文明是接受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和手工体系,同时它又很有特色……可以知道周围的一些方国也有很多自己的发明创造,技艺高超、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精神内涵丰富的遗物。”据此,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可以有力佐证()A.中华文明发源于古蜀地区 B.古蜀国位于中原地区C.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D.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2.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称王,周天子具有独尊共主地位。但热播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却有一幕场景:魏王、齐王相互称王,天子派使节赐胙以贺,这一剧情源于战国政治史上著名的魏、齐“徐州相王”事件。战国时期的这一变化反映了()A.周天子的地位被彻底取代 B.《大秦帝国》剧情纯属虚构C.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确立 D.周朝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3.据学者统计,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周王朝共有31人执政,其中世卿之族占了24人;鲁国共有25人执政,世卿之族占了22人;晋国共有72人执政,世卿之族占了62人。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世官制仍有较大影响力 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速C.政局变动助推社会转型 D.血缘政治已彻底瓦解4.“佾”通常是指古代乐舞的行列,每行八人,称为一佾,也是乐舞上尊卑关系的象征,不同的品位序列各不相同,如“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大约从夏商到西周,这种制度渐趋成熟。这反映了A.乐舞技术的提高 B.音乐艺术的完善C.等级制度的发展 D.宗法体系的崩溃5.韩非子说,商鞅的军功爵制把斩杀敌人首级和官职及爵位相联系,结果是有无治国能力的人都想杀敌立功,如此即可谋得官职,少数甚至能跻身于统治阶层。让有勇气和力量的人去担任需要智慧和才能的官职,就如同让杀敌立功的人去当医生和工匠一样。由此可知,韩非子A.重视对儒学理念的借鉴 B.迎合了王权强化的时代诉求C.认识到军功爵制的弊端 D.要求选官制度的全面调整6.《群书治要》载:“昔夏、殷、周历世数十,而秦二世而亡。何则?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而莫救。”可见,该书作者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其A.厉行严刑峻法 B.实行专制统治 C.背弃儒家思想 D.推广郡县制度7.汉代政论家仲长统在《理乱篇》中写道:“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在此,仲长统讲述的是东汉A.豪强地主势力的迅猛发展 B.商品经济的昌盛繁荣C.国力强盛和社会财富充裕 D.社会贫富差别的巨大8.公元前121年,匈奴昆邪王率部四万余人归汉,汉武帝不仅封其为侯,并分徙其众于西北边塞之外,因其故俗,为属国。后又迁徙关东贫民七十二万余口以充实陇西、上郡、北地、西河之地。汉武帝的这些做法A.消除了北方边患的威胁 B.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 D.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9.北朝时,北齐士族王源将女儿嫁给富阳的大富豪满氏,但因为满氏是庶族,遭到了士族阶层的一致反对,御史中丞沈约更是带头上书,要求将王源革职查办。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婚姻自主意识增强 B.监察体系日益完备C.门阀制度等级森严 D.社会风气不断改善10.唐代的魔术被称为“幻术”,是当时大众喜闻乐见的“胡俗”文化,在《旧唐书音乐志》中有“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的记载。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A.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流 B.唐代娱乐文化较为发达C.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D.中国世界影响力提高11.唐朝刘禹锡诗曰:“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这首诗描写的是A.分封制的等级规定 B.科举考试后的盛况C.察举制选才的程序 D.长安城的节日气氛12.《虎溪三笑图》的题材源于“虎溪三笑”的历史典故。描述的是东晋高僧慧远送行来访的儒士陶渊明、道士陆修静,由于相谈甚欢,不觉破例行过了所居庐山东林寺外的虎溪桥,相与大笑,留下佳话。这一“佳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魏晋时期()A.佛教成为主流思想 B.思想文化多元及交融态势C.儒学居于正统地位 D.政府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13.辽朝对官僚制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南北面官制,即“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由此可知,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是()A.全面汉化 B.民族自治 C.因俗而治 D.胡汉交融14.宋元时期,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发行。这表明宋元纸币A.促进了宋元经济重心的南移 B.是中央政府敛聚财富的主要手段C.提高了宋元富商的社会地位 D.具有市场流通和交易凭证的功能15.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革新很难推广和服务于社会,如北宋活字印刷术直至明朝时期仍未推广。而15世纪末,印刷术传入欧洲后,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据此可知,制约中国科技推广和服务于社会的决定性因素是A.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 B.技术工艺传承的封闭性C.缺乏政府财力的支持 D.自然科学精神的缺乏16.元杂剧的作者大部分是下层知识分子,由于元朝前期没有实施科举制度,他们失去了通过科举当官的希望,于是就从事话本、诸宫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元朝时期汉族知识分子地位较低B.元杂剧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上升的途径C.废除科举客观上促进了戏曲发展D.读书人通过杂剧表达对元政权的抗议17.起于元朝末年的倭患,到明朝中期时,由于朝廷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严禁海上贸易,致使民间海上走私猖獗。《明史》记述,沿海地区“小民迫于贪黠,苦于徭役,困于饥寒,相率入海从之”。沿海居民堕入倭伍,使倭患更加猖。明廷经过长时间的平倭斗争,以及后来逐渐松弛海禁,东南沿海才趋于稳定。可见,明廷未能短时间内荡平倭寇,主要是因为A.日本海盗的狡黠和数量众多 B.海禁的负面影响和倭寇成分的复杂C.明朝廷一贯的闭关锁国政策 D.明廷的武器以及战术战力不如倭寇18.明代时实行水利奏报制度,通过规范奏报行为,严密奏报程序,监督奏报官员等管理机制,确保获取精确、全面的水利信息,并予以科学、有效的决策应对。这一制度A.解决了水利方面危机 B.有效地稳定了社会秩序C.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 D.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19.明末清初,黄宗羲主张,国家之根本在于制度建设,但其目的不在于维护帝王统治,而在于利于天下万民;通过完善“学校”制度和拓宽“取士”渠道使民众参与政治事务。由此可知,黄宗羲A.发展了传统的儒家政治思想 B.宣扬了儒家教育理念C.抨击了科举选拔人才的弊病 D.颠覆了传统儒家思想20.下列是明朝的科学巨著,对此概括准确的是()李时珍《本草纲目》是明代医药学家编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宋应星《天工开物》全面总结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被外国人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农政全书》明末的农学著作,是一部集古代农业之大成并吸收西方科技知识的农业百科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明朝地理名著,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A.明清时期科学技术没有发展 B.明代科技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C.明朝的科技具有总结性特征 D.明代科技注重实践并影响世界21.明朝中叶,在盛产棉花的江南地区,许多农户不仅自产棉花,还对棉花进行加工,纺纱、织布。这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在全国其他地方也较为普遍。由此可见。该经营模式A.提高了农产品经济价值 B.促使农业逐渐依附于手工业C.促进了雇佣劳动普及化 D.使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22.有学者认为:“军机处的崛起并没有支持迄今被认为是日益增长的18世纪皇帝专制统治,而是创立了一个能够有效地运行的政府。……军机处尽力去影响决策,并约束皇帝的专制意向,皇帝和军机大臣之互相制约关系,军机大臣同样能够限制皇帝的自主行动。”对材料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A.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军机处已成为运行有效的政府机构C.军机处的设立一定程度制约了皇权D.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帝专制独裁23.为了能了解各级官员的真实情况,解决各部门存在的报喜不报忧的弊端,清朝雍正帝进一步完善了密折奏事制度。拥有密奏权的官员既有封疆大吏,也有七品县令,人数有1000多人。由此可见,密折制度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加强了对边疆民族地区管辖C.摆脱了对内阁大臣的依赖 D.缓解了各级官员之间的矛盾24.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四大名著中以贵族家庭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是A.《水浒传》 B.《三国志通俗演义》C.《西游记》 D.《红楼梦》25.雍正晚期,国家库存银两由康熙晚期的800万两增加到6000多万两。全国人口更是由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1913万人猛增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3.01多亿人。这些现象的出现客观上得益于A.“康乾盛世”的来临 B.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C.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政府的与民休息政策二、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晚唐五代时期,在完善科举考试监督体制方面,除中书门下省的复核和复试制度之外,中央采取了其他措施来保证科举的公平,如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实行锁院制度。此外,在唐前期科举制度刚施行时,就有相关法律做保障,而且该法律确实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执行。中唐以后,中央对科场违纪的惩治明显增强。中晚唐明确规定,由御史台对科举考试进行监察。御史台专门负责执行锁院任务,监察考官、举子的违纪行为,查办科场案件和相关纠纷。——摘编自金滢坤《论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的复核、复试及监察制度》材料二宋承唐制,并对科举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时达到了极盛。两宋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是中国历代取士最多的王朝。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使“及第”(考中录取)之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此后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到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自此,凡省试合格,殿试就只有名次之别而皆成进士了。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宋淳化三年(992年)以后,相继建立起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和五代时期完善科举考试监督体制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汉王朝成功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汉初郡国并行,此后在郡国之上设刺史部,监察地方,再后演变咸行政区划一州。汉朝对边疆地区大约有三种辖治方式:一是设郡县直接管理;二是设属国间接管理有后改为都县者:三是设都护、中郎将、校尉等对西域各部、匈奴和羌、乌桓、鲜卑各部进行管理。——摘编自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材料二北宋榷场贸易货物在“澶渊之盟”前,从宋输出的有香药、犀角、象牙及茶,……“澶渊之盟”后,“凡官鬻物如旧,而增缯帛、漆器、粳糯”等。……大量茶叶的北运,极大地满足了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铜、锡输入辽以后,大大促进了草原地区的广泛开发。加速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摘编自陈宏茂《试论宋辽间的榷场贸易》材料三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又称土官,指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的宣慰司、知府、知州等职务。虽然土司承袭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夹批准,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割据性。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文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9页《历史纵横》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北宋榷场贸易繁荣的原因及其主要影响。(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实施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制度创新与国家发展的认识。三、论述题28.【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材料时间(朝代)事件公元前356年秦孝公运用商鞅进行变法公元前140-前87年(西汉时期)汉武帝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9-23年(王莽新朝时期)王莽推行一系列改革490-499年北魏孝文帝改革604-618年始建进士科,创立科举制780年(唐德宗时期)实行两税法927-997年(宋太祖太宗时期)实行崇文抑武政策927-947年(辽太宗时期)推行“因俗而治”,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1069年(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1271-1294年(元世祖时期)实行行省制度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论证、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D【解析】根据材料“三星堆的古蜀文明是接受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和手工体系,同时它又很有特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的古蜀文明接受了中原文明,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色,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证明中华文明发源于古蜀地区,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古蜀国在我国西南地区,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D【解析】根据“魏王、齐王相互称王,天子派使节赐胙以贺,这一剧情源于战国政治史上著名的魏、齐‘徐州相王事件’”可得出,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传统的分封制逐步瓦解,D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电视剧情节并非都是虚构,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当时的现状的,排除B项;材料不能表明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3.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东周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是世官制,这说明当时世官制仍有较大的影响力,A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表明当时国家政权基本掌握在世卿之族手中,社会阶层流动加速一说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4.C【解析】据材料中的“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等信息可知当时等级森严,C项正确;材料与乐舞技术提高及音乐技术发展的说法无关,排除AB项;春秋时期宗法体系开始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5.C【解析】材料为韩非子对军功爵的评价,认为军功爵选出来的官员不一定有能力为官,故C项正确;材料与儒家无关,排除A项;材料是对军功爵的评价,不是迎合时代,排除B项;材料与选官制度的调整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B【解析】由材料“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而莫救”可知,该书作者认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是其建立了君主专制,脱离了群众,最终导致国家灭亡,B项正确;ACD项都不是材料中所认为的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7.A【解析】材料“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是对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描述,A项正确;东汉时期商品经济昌盛繁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与国力强盛及社会贫富分化差距的说法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8.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匈奴昆邪王率部归顺汉朝时,受到了汉武帝厚待,并实行“因其故俗,为属国”,这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D项正确;“消除了”的表述过于绝对,北方边患的威胁到明朝还存在,排除A项;“因其故俗”不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B项;汉武帝封昆邪王为侯,因此不存在王国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9.C【解析】根据材料“因为满氏是庶族,遭到了士族阶层的一致反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当时九品中正制下,户籍上的士庶界限分明,C项正确,排除A项;御史中丞要求将王源革职查办并不等于监察体系完备,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0.A【解析】材料中的西域和天竺(今印度)均位于丝绸之路上,这些地方的幻术在唐朝传播说明古代丝绸之路促进了民族之间和中外之间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当时“幻术”受欢迎并不等同唐代娱乐文化发达,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无法体现“空前繁荣”,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1.B【解析】材料“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描述的是科举考完试放榜的情况,B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政治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察举制是汉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材料与长安城的节日气氛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2.B【解析】根据材料“东晋高僧慧远送行来访的儒士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佛、道、儒三教融和趋势,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佛教是否成为主流思想,排除A项;儒学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就居于正统地位,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政府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3.C【解析】根据“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可得出辽朝用不同的官制管理不同的民族,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排除ABD项。故选C项。14.D【解析】材料“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体现的是纸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具有市场流通和交易凭证的功能,D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中央政府聚敛财富无关,排除B项;中国古代社会是士农工商,排除C项。故选D项。15.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约中国科技推广和服务于社会的决定性因素是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的封闭性,A项正确;BCD项是影响因素,但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A项。16.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元代前期一度停止科举,仕途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便从事戏曲创作,这就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说元朝时期汉族知识分子地位较低,排除A项;当时从事元杂剧创作和表演并不能提升知识分子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读书人通过杂剧表达对元政权的抗议”,排除D项。故选C项。17.B【解析】元朝末年倭患严重,明中期实行海禁政策,结果导致民间海上走私严重,而且沿海居民加入倭寇队伍,直到后来开海禁,倭患逐渐平定,说明导致倭患严重的原因是海禁的负面影响和倭寇成分的复杂,B正确;明中后期的倭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人,排除A;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实行的,排除C;D未指出海禁政策的负面影响,排除。18.D【解析】据题意可知,明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水利管理制度,水利管理的完善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农耕经济的发展,故选D;“解决了……危机”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水利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稳定社会秩序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水利管理制度完善不一定就能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排除C。19.A【解析】黄宗羲认为国家制度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万民之利,同时希望民众参与政治事务,这些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A正确;黄宗羲思想中的“学校”更多的是参政议政机构,排除B;黄宗羲并未对科举制进行批判,排除C;黄宗羲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排除D。20.B【解析】根据材料“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全面总结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集古代农业之大成并吸收西方科技知识的农业百科全书”、“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及所学可知,明朝时中国古代科技处于总结阶段且有萌新,故B项正确。A项,《徐霞客游记》可证明有发展,排除。C项,明朝科技不只有总结,还有萌新,概括不全面,排除。D项,明代科技注重总结,排除。21.A【解析】材料中的“对棉花进行加工,纺纱、织布”的经营模式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价值,故答案为A项;在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模式中,手工业依附于农业,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雇佣关系,排除C项;在中国的封建社会,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22.C【解析】根据“而是创立了一个能够有效地运行的政府……并约束皇帝的专制意向”可得出其强调军机处形成了一套政府运行的机制,从而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故C项正确,排除D;根据“军机处的崛起并没有支持迄今被认为是日益增长的18世纪皇帝专制统治”可排除A;“已成为”的说法错误,排除B。23.A【解析】根据“清朝雍正帝进一步完善了密折奏事制度。拥有密奏权的官员既有封疆大吏,也有七品县令”可得出清朝通过设立密折制,进一步解决官僚体制中的弊端,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A正确;材料强调对官僚体制的治理,而不是指民族地区,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内阁,排除C;材料与官员间的矛盾无关,排除D。24.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红楼梦》以贵族家庭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故选D;《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不符合题意,排除A;《三国志通俗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排除B;《西游记》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排除C。25.B【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在位期间推行了“摊丁入亩”政策,将原本的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有利于税银的稳定征收,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所以国库存银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得益于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B项正确;“康乾盛世”在康熙时期就已开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内容强调赋税制度的变化对人口增长和国库存银的影响,没有体现大一统局面发挥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由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政府没有实行与民休息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26.(1)措施:中书门下省的复核和复试制度;实行锁院制度;以律法惩治科举中的违纪行为;由御史台对科举考试进行监察。(2)特点:录取人数多;考试程序严密;由政府主导;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原因:宋政府实行分化事权、强干弱枝的政策;宋朝以文治国(崇文抑武)的思想影响;政府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前朝科举制的借鉴和发展;等等。【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在完善科举考试监督体制方面,除中书门下省的复核和复试制度之外”可知,中书门下省的复核和复试制度;根据材料“如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实行锁院制度”可知,实行锁院制度;根据材料“有相关法律做保障,而且该法律确实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执行。中唐以后,中央对科场违纪的惩治明显增强”可知,以律法惩治科举中的违纪行为;根据材料“由御史台对科举考试进行监察。御史台专门负责执行锁院任务,监察考官、举子的违纪行为,查办科场案件和相关纠纷。”可知,由御史台对科举考试进行监察。(2)特点:根据材料“两宋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是中国历代取士最多的王朝”可知,录取人数多;根据材料“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宋淳化三年(992年)以后,相继建立起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可知,考试程序严密;根据材料可知,由政府主导;科举考试程序严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政府实行分化事权、强干弱枝的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以文治国(崇文抑武)的思想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根据材料“宋承唐制,并对科举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可知,对前朝科举制的借鉴和发展。27.(1)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沿袭秦朝边疆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治理方式具有多样性,设置了各种机构加强治理。(2)原因:各民族政权间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北宋与少数民族关系稳定;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影响:有利于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政权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丰富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有利于加强各民族政权间经济文化联系,促进民族交融。(3)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当地经济社会进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4)制度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制度改革和创新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解析】(1)根据材料“汉朝对边疆地区大约有三种辖治方式:一是设郡县直接管理;二是设属国间接管理有后改为都县者:三是设都护、中郎将、校尉等对西域各部、匈奴和羌、乌桓、鲜卑各部进行管理”,从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在秦制基础上发展、治理方式多样性、设置各种机构等方面概括其特点。(2)原因:根据材料“‘澶渊之盟’后,‘凡官鬻物如旧,而增缯帛、漆器、粳糯’等。……大量茶叶的北运,极大地满足了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并结合所学,从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民族关系稳定、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等方面进行分析。影响:根据材料“铜、锡输入辽以后,大大促进了草原地区的广泛开发。加速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可知,促进少数民族政权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大量茶叶的北运,极大地满足了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可知,丰富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根据材料“‘澶渊之盟’后,‘凡官鬻物如旧,而增缯帛、漆器、粳糯’等。”可知,有利于加强各民族政权间经济文化联系,促进民族交融;此外还可以结合所学从有利于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等方面进行回答。(3)根据材料“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结合所学,从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