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步步高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选必一学习笔记l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_第1页
2024-2025步步高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选必一学习笔记l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_第2页
2024-2025步步高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选必一学习笔记l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_第3页
2024-2025步步高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选必一学习笔记l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_第4页
2024-2025步步高学习笔记历史(部编版)选必一学习笔记l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2.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概括出该制度变革的基础知识。2.从历史解释角度了解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选官制度的影响。3.从家国情怀角度,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4.核心概念: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甄别制度、干部制度、公务员制度时空坐标知识点一晚清与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科举制度的变革与废除(1)背景:随着西学的传播和____________的开展,19世纪80年代后,科举制度发生一系列变化。(2)变革戊戌变法时期①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②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变法失败后恢复旧制清末新政时期①1901年,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____________②1905年,光绪帝诏准立停科举之奏,科举制被废除[教材挖掘]据本目“史料阅读”,指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官制度改革(新政开始后)(1)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2)选官制度更新①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②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③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思维点拨]废八股≠废科举戊戌变法时期,废除了八股取士,但是并未废除科举制度,只是改试策论、时政等。1905年下令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制。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奠基(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2)内容①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________,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3)意义: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2.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建立(1)制度建设: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2)官员选拔方式考试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文官考试由政事堂________负责甄别内容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意义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发展(1)制度建立: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__________________》。(2)特点: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3)内容①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②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______________》,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③对一般在职人员,国民政府也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4)评价:尽管有制度规定,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教材挖掘]阅读本目“历史纵横”,分析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有什么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维点拨]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相似性(1)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文官考试制度,均制定了数量众多的法规、条例。(2)都对考试人员的资格进行了规定。(3)都采取了留任旧官吏与通过新式考试任用新官吏相结合的方法。(4)在执行过程中都有许多名不副实的地方。晚清时期选官制度的变革视角1晚清选官制度变革进程史料晚清选官制度变革进程先后历经1840—1898年的初步尝试、1899—1905年传统选官制度的彻底废止和新式选官制度的形成、1906—1911年新式选官制度的发展三个阶段①。在这近乎于革命性的进程中,科举选官制被彻底废止,学堂选官制度、留学生选录制度、议员选举制度②成为新式选官制度的主体性内容。但是由于晚清统治者守旧与变革思想的矛盾冲突以及封建儒家思想的长期沉淀③,传统选官制度中生员补考优贡、拔贡与考职,举贡会考,封赠和荫典,保举,捐纳等方式仍然沿袭了下来。——摘编自张靖《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读史①晚清选官制度变革进程;②新式选官途径;③传统选官制度中的一些方式沿袭下来的原因。思考根据史料,分析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视角2关于废除科举制的不同认识史料一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1905年10月23日)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酸无生路①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刘大鹏(山西太原县举人②)《退想斋日记》史料二中国政府近于改革之事颇有改观,而立废科举一节,取数百年来败坏中国及近日屡蹶屡起根深蒂固之附属物,一旦拔弃之,是真中国历史上之新纪元,而东方大局之转移在此矣③。本馆记者不禁为此额手,爰取此次谕折,冠于时局之首,以明其关系之大。——《万国公报》1905年10月号《中国振兴之新纪元④》(编者注:《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19世纪60年代由基督教会在上海创办,主要登载时事和传播西方宗教与文化等。)读史①②刘大鹏的态度及其身份;③④《万国公报》的立场及其态度。思考概括指出史料一、二关于废除科举制的不同论调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化拓展]全面认识晚清选官制度改革(1)特点:历程曲折反复;体制逐步完善;制度新旧杂陈。(2)影响①积极影响:推动了晚清官制改革,为社会发展积累了人才,推动了学堂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②局限性:存在着急功近利、新旧杂陈、权限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变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3)启示:选官制度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要求;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基本要求;必须立足于国家和民族富强的终极目标。1.[教材内容改编]如图是1906年发行的《学部官报》书影。该刊为专门刊载有关学务文告以及有关各国教育方面的论著及文件,在其发行的七年间,内容关注点由小学教育转至实业教育。这一变化()A.体现了科举制度的废除B.反映了晚清社会局势的变化C.推动了近代教育的转型D.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2023·十堰高二期末)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的内容和宗旨是参照欧美文官考试模式设计的,在考试的程序上沿袭了自宋代以来就形成的弥封制,阅卷者要在阅卷处单独封闭阅卷,直到批阅完后方得自由。这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A.有效杜绝了考试舞弊B.中西合璧的色彩浓厚C.践行了五权宪法理念D.对阅卷者素质要求高知识点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后,沿用____________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我国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改革开放以后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坚持贯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根本原则下,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取得很大成绩2.公务员制度(1)形成①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②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2)内容: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3)发展: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4)意义: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概念阐释]党管干部原则是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工作,对干部工作实行统一决策,对各级各类干部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干部管理的根本原则。[图解历史]干部与公务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务员制度视角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发展历程史料我国传统干部人事制度创立于民主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情发展变化,干部老龄化、文化素质较低、不利于专门化管理①等问题逐渐显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需要担任更多的服务角色,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②。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此同时,政府派遣了大批人员考察包括公务员制度在内的西方的政治制度③。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制度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摘编自解舒晴《中美两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读史①传统制度问题暴露;②现实需要;③改革准备。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推动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主要因素,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化拓展]新中国成立后公务员制度的特点(1)不搞“政治中立”。始终与中共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维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2)坚持党管干部。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3)不搞“两官分途”。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划分。(4)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1.(2023·保定高二上考试)1979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将考核对象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技术类干部侧重能,主要考核干部的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干部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品质,主要看是否坚决拥护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贯彻执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