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4中考道德与法治第一篇教材梳理八上第10课时遵守社会规则课件_第1页
湖北省2024中考道德与法治第一篇教材梳理八上第10课时遵守社会规则课件_第2页
湖北省2024中考道德与法治第一篇教材梳理八上第10课时遵守社会规则课件_第3页
湖北省2024中考道德与法治第一篇教材梳理八上第10课时遵守社会规则课件_第4页
湖北省2024中考道德与法治第一篇教材梳理八上第10课时遵守社会规则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德与法治第10课时遵守社会规则八年级上册1.(2022·襄阳)请人指导,要说“赐教”;麻烦别人,要说“打扰”。这些用语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

)A.谦虚谨慎 B.信守承诺C.关爱他人 D.礼貌待人D2.(2022·武汉)某县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齐某犯非法采矿罪,依据刑法被判处有期徒刑和罚金。这告诉我们(

)A.刑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B.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C.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D.一切违法行为都要追究刑事责任B3.(2023·鄂州)【社会生活讲道德】古语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某高校坚持创建校园诚信环境,广泛开展诚信宣传,积极推介诚信典型,建立健全学生诚信档案,将学生个人诚信作为升学、毕业、评先评优、鉴定推荐等环节的重要考量因素。针对考试舞弊等不诚信行为进行诚信教育,让诚信之风吹遍整个校园。(1)请你分别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谈谈诚信的意义。①个人: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②社会: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践行诚信。①树立诚信意识。②运用诚信智慧。③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4.(2023·北京)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同学说,规则像道路上的斑马线,像悬崖边上的护栏,像过山车上的安全带。这一说法启示我们(

)①规则划定自由的边界,是自由的保障②违反规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③规则是在人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④每个人要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B5.(2023·衡阳)校园新闻一:学生磊磊踢球破坏了学校的宣传栏,虽无人看到,他却主动承认并赔偿损失;校园新闻二:学生小逸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三千多元现金和各种银行卡等,他及时告知老师,并联系当地派出所找到失主。下列选项与上述两则新闻主题最符合的是(

)A.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B.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C.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D.关爱他人要讲究策略

点拨:题干中,磊磊主动承认过失并赔偿学校损失,小逸捡到财物及时告知老师并联系当地派出所找到失主,都是诚实守信的具体表现,C符合题意;A、B、D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故选C。

答案:

C6.(2023·广东)下列图示中“?”处应该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被公安机关行政处罚A.赵某在电影院里接听电话B.李某借钱但到期不还C.王某多次拨打“110”谎报警情D.张某醉酒驾驶机动车

点拨:依据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被公安机关行政处罚表明触犯的是行政法律,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对比四个选项,王某多次拨打“110”谎报警情,触犯了行政法律,C符合题意;A排除,赵某违反了社会公共秩序,不符合题意;B排除,李某违反了民事法律,不符合题意;D排除,张某触犯的是刑法,属于刑事违法行为,不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

C7.(2023·济宁)下列对判决书的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判决书(摘选)本院认为,依照……的规定,判决如下;被告人王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公共场所扒窃他人财物,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两年,并处罚金一万元。A.判决的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B.判决书中的“本院”为人民检察院C.被告人王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D.判决书中的有期徒刑、罚金均为主刑

点拨:案例中,王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说明王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行为,C正确;判决的依据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A错误;判决书的“本院”应为人民法院,B错误;有期徒刑为主刑,罚金为附加刑,D错误。故选C。

答案:

C8.(2023·枣庄)2023年3月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发布会通报,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有所增长,且呈现低龄化趋势。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从2018年的4600多人上升至2022年的8700多人,年均上升16.7%。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

)①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②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③自觉遵章守法,防患于未然

④树立法治意识,善用法律维权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点拨:题干表述了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有所增长,且呈现低龄化趋势。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自觉遵章守法,防患于未然,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①③符合题意;②排除,材料未体现此内容;④排除,题干主旨不涉及善用法律维权的内容。故选B。

答案:

B9.(2023·泰州)【德法天地】网民浏览资讯后,在评论区发表评论已成为网络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当下网络评论区“戾气”之风蔓延,从失控的质疑、无底线的人身攻击到网上“约架”,网络暴力猛于虎。2023年3月,国家网信办开展“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把“网络戾气”列为整治重点之一,对网络评论区进行严管。评论区就是让大家自由说的空间,严管太没必要。“网络戾气”影响太坏,应该关闭评论区。链接:“网络戾气”,是指网络上一种极端的心理或风气。你同意以上网民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观点一:不同意。评论区虽然是自由空间,但严管是有必要的。①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②网络无限,自由有界。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观点二:不同意。“网络戾气”影响太坏,但网络也有积极作用,不应该关闭评论区。①“网络戾气”之风蔓延,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但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使人们更加便利、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对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评论区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和渠道。②国家有关部门要开展专项行动,整治“网络戾气”,打击网络暴力,加强对网络评论区的监管;网民应当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治观念,提高媒介素养,合理利用网络,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传递网络正能量。10.[新趋势·跨学科综合]小明在课外阅读中收集了下列古文、谚语,其中能体现尊重他人应学会换位思考的是(

)A.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点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体现了换位思考,D符合题意;A体现的是以礼相待,用语文明,B体现的是从现在做起,C体现的是集体凝聚力,均与题意不符。故选D。

答案:

D11.[新考法·目标分类法]学校的模拟法庭正在审理如下案件:甲在操场拾到价值约50元的手表一块,失主乙请求甲归还,但甲拒绝归还。如果你是“小法官”,对甲的行为分析正确的是(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