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1T 119-2019 四川省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_第1页
DBJ51T 119-2019 四川省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_第2页
DBJ51T 119-2019 四川省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_第3页
DBJ51T 119-2019 四川省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_第4页
DBJ51T 119-2019 四川省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四川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四川省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Standardformultistoryprefabricatedsteel四川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四川省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Standardformultistoryprefabricatedsteelstructur*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111号西南交通大学创新大厦21楼)各地新华书店、建筑书店经销成都蜀通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印刷*成品尺寸:140mm×203mm印张:5.875字数:147千2019年6月第1版2019年6月第1次印刷定价:40.00元版权所有盗版必究(举报电话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本社负责退换(邮政编码610031)网上书店:3关于发布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四川省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的通知川建标发〔2019〕236号各市州及扩权试点县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由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四川省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已经我厅组织专家审查通过,现批准为四川省推荐性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为DBJ51/T119-2019,自2019年9月1日起在全省实施。该标准由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技术内容解释。2019年4月28日5本标准是根据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四川省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编制计划的通知》(川建标发(2016)571号)的要求,由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写完成的。标准编制组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近年来四川省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实践经验,参考省内外相关技术资料,结合四川省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设发展需要,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本标准的编制。本标准共分为16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建筑设计;墙体设计;楼面、屋面设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钢框架、钢框架-支撑结构设计;冷弯薄壁型钢结构设楼盖结构设计;机电设计;绿色建筑技术;防护;生产与施工;验收;维护。本标准由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将相关资料寄送至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地址:成都市天府大道中段688号大源国际中心1栋;邮政编码:610000;邮参编单位:汉驭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中建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6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成都市天府新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成都惟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主要起草人:赵仕兴李忠华赵广坡邹秋生白永学周永明卢恩光熊婧彤李光霁杨姝姮主要审查人:赵世春任全钢罗福盛陈云周秦盛民7 12术语和符号 22.1术语 22.2符号 73基本规定 94建筑设计 4.1一般规定 4.2模数协调 4.3平面设计 4.4立面设计 4.5装修设计 5墙体设计 5.1一般规定 5.2外墙 5.3内墙 6楼面、屋面设计 216.1一般规定 216.2楼面 21 227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247.1一般规定 247.2荷载和作用 2587.3结构材料 267.4结构分析 298钢框架、钢框架-支撑结构设计 8.1一般规定 8.2结构选型和布置 8.3结构分析 8.4构件设计 8.5节点连接设计 479冷弯薄壁型钢结构设计 9.1建筑结构布置 9.2结构分析 9.3结构及构件设计 9.4连接构造设计 10楼盖结构设计 10.1一般规定 10.2楼盖结构设计 11机电设计 11.1一般规定 11.2给排水设计 11.3电气设计 11.4暖通设计 12绿色建筑技术 13.1防腐设计 913.2防火设计 14生产与施工 14.1一般规定 14.2加工制造 14.4现场施工 15.1一般规定 15.2结构系统验收 15.3外围护系统验收 15.4设备与管线系统验收 9615.5内装系统验收 15.6竣工验收 16.1一般规定 16.2结构系统维护 16.3外围护系统维护 16.4设备与管线系统维护 16.5内装系统维护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目录 2 2 7 94Architectrualdesi 21 216.3Roof 7Basicprovisionsofstructuraldesign 24 25 26 8Designofsteelframe 32 32 479Coldformedthi 9.1Layoutofbuildingstructure 66 70 73 75 79 15.3Acceptanceofperi 9315.4Acceptanceoffacil 97 16.3Maintenanceofperipheralprotectionsys 16.4Maintenanceofe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 Listofquotedstandard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 11.0.1为规范四川省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建设,保证建设1.0.2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建设应符合建筑全寿命期可持续性原则,在设计、制造、运输、施工、验收、维护和运营等环节中贯彻国家相关技术经济政策,加强全过程的管理、协调1.0.3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到9度地区的1.0.4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22.1.1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multi-storyassembledbuilding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预制部品部件集成,主要承重结构为钢结构的多层装配式住宅建筑。2.1.2集成设计integrationdesign建筑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一体化的设计。2.1.3协同设计collaborativedesign装配式建筑设计中通过建筑、结构、设备、装修等专业相互配合,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满足建筑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等要求的一体化设计。2.1.4建筑信息化模型(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2.1.5结构系统structuresystem由结构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以承受或传递荷载作用的整体。2.1.6外围护系统buildingenvelopesystem由建筑外墙、屋面、外门窗及其他部品部件等组合而成,用3于分隔建筑室内外环境的部品部件的整体。2.1.7设备与管线系统facilityandpipelinesystem由给水排水、供暖通风空调、电气和智能化、燃气等设备与管线组合而成,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整体。2.1.8内装系统interiordecorationsystem由楼地面、墙面、轻质隔墙、吊顶、内门窗、厨房和卫生间等组合而成,满足建筑空间使用要求的整体。2.1.9部品part由工厂生产,构成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建筑单一产品或复合产品组装而成的功能单元的统称。在工厂或现场预先生产制作完成,构成建筑结构系统的结构构件及其他构件的统称。2.1.11干式工法non-wetconstruction采用干作业施工工艺的建造方法。2.1.12模数module选定的尺寸单位,作为尺度协调基础上的增值单位。2.1.13模块module建筑中相对独立、具有特定功能、能够通用互换的单元。2.1.14集成式厨房integratedkitchen由工厂生产的楼地面、吊顶、墙面、橱柜和厨房设备及管线等集成并主要采用干式工法装配而成的厨房。2.1.15集成式卫生间integratedbathroom由工厂生产的楼地面、墙面(板)、吊顶和洁具设备及管线等集成并主要采用干式工法装配而成的卫生间。42.1.16管线分离pipe&wiredetachedfromstructuresystem将设备与管线设置在结构系统之外的方式。2.1.17同层排水same-floordrainage在建筑排水系统中,器具排水管及排水支管不穿越本层结构楼板到下层空间、与卫生器具同层敷设并接入排水立管的排水方式。2.1.18标准化接口standardizationinterface具有统一的尺寸规格与参数,并满足公差配合及模数协调的接口。2.1.19普通钢结构ordinarysteelstructure梁、柱等主要受力构件由普通热轧型钢、钢管或焊接型钢等组成的结构。本标准的普通钢结构主要指普通钢框架结构、普通钢框架-支撑结构。2.1.20轻型钢结构lightsteelstructure梁、柱等主要受力构件由热轧轻型型钢、轻型焊接或高频焊接型钢等轻型截面构件组成的结构。本标准的轻型钢结构主要指轻型钢框架结构、轻型钢框架-支撑结构。2.1.21钢框架结构steelframestructure以钢梁和钢柱或钢管混凝土柱刚接连接,具有抗剪和抗弯能力的结构。2.1.22钢框架-支撑结构steelbracedframestructure由钢框架和钢支撑组成,能共同承受竖向、水平作用的结构。钢支撑包括中心支撑、偏心支撑和屈曲约束支撑。2.1.23中心支撑框架concentricallybracedframe支撑杆件的工作线交汇于一点或多点,但相交构件的偏心距5应小于最小连接构件的宽度,杆件主要承受轴心力。2.1.24偏心支撑框架eccentricallybracedframe支撑框架构件的杆件工作线不交汇于一点,支撑连接点的偏心距大于连接点处最小构件的宽度,可通过消能梁段耗能。2.1.25低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lowrisecoldformedthinwalled以冷弯薄壁型钢为主要承重构件,层数不大于3层,檐口高度不大于12m的低层钢结构。2.1.26热轧型钢hotrolledsectionsteel用加热钢坯轧成的各种几何断面形状的钢材。2.1.27高频焊接型钢hightfrequencyweldedsectionsteel靠高频电流使金属局部自身熔化焊合而成的型钢。2.1.28畸变屈曲distortionalbuckling截面形状发生变化,且板件与板件的交线至少有一条会产生位移的屈曲形式。不考虑孔洞削弱的总体截面。2.1.30净截面netsection总体截面扣除孔洞的截面后,剩余的截面。2.1.31有效截面effectivesection有效宽厚比范围内的毛截面。2.1.32有效净截面effectivenetsection有效宽厚比范围内的净截面。2.1.33钢筋桁架楼承板组合楼板compositeslabswithsteelbar6钢筋桁架楼承板上浇筑混凝土形成的组合楼板。2.1.34压型钢板组合楼板compositeslabswithprofiledsteel压型钢板上浇筑混凝土形成的组合楼板。2.1.35组合楼盖compositefloorsystem用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压型钢板组合楼板与钢梁组成的整体受2.1.36轻钢密肋楼盖lightsteelfloorsystem采用定向刨花板等作为结构面板铺设于冷弯薄壁卷边槽钢或冷弯薄壁型钢桁架的楼面梁上组成的楼盖。2.1.37蒸压加气混凝土外墙板autoclavedaeratedconcreteslabs以硅质材料和钙质材料为基本原料,采用发气剂形成气孔结构,利用防锈剂处理的焊接钢筋网片配筋,在高温高压饱和蒸汽的湿热条件下进行水化反应制成的板材。2.1.38金属骨架组合墙体partitionswithmetallicframework在型材制作的金属骨架外部覆盖墙面板,并可在金属骨架构件之间的空隙内填充保温隔热及隔声材料等构成的墙体。2.1.39木骨架组合墙体partitionswithtimberframework在规格材制作的木骨架外部覆盖墙面板,并可在木骨架构件之间的空隙内填充保温隔热及隔声材料而构成的墙体。2.1.40复合夹芯条板compositesandwichplate由两种及两种以上不同功能材料复合或由面板(浇注面层)与夹芯层材料复合制成的预制条板。2.1.41定向刨花板orientedstandboard由规定形状和厚度的木质大片刨花施胶后定向铺装,再经7热压制成的多层结构板材,其表层刨花沿板材的长度或宽度方向排列。2.1.42纤维水泥板fibercementsheets以有机合成纤维、无机矿物纤维或纤维素纤维为增强材料,以水泥或水泥中添加硅质、钙质材料代替部分水泥为胶凝材料(硅质、钙质材料的总用量不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80%),经成型、蒸压或高压蒸汽养护制成的板材。2.2.1作用及作用效应M——弯矩设计值;N——轴力设计值;N!—-一个螺钉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S,—作用在第j面抗剪墙单位长度上的水平剪力设计值;V,—第j面抗剪墙体承担的水平剪力设计值;w——风荷载标准值。2.2.2材料性能与计算指标f—-钢材强度设计值;fy—钢材的屈服强度;f、—螺钉材料抗剪强度设计值。2.2.3几何参数A₅——螺钉螺纹处有效截面面积;85——结构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阻尼比;93.0.1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建设应采用稳定的建设场地,场地宜为抗震有利地段或一般地段,不宜为抗震不利地段,不应在危险地段建设。3.0.2场地存在地质灾害隐患时,应在建设前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3.0.3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应进行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应用。3.0.4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应按照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的要求,统筹设计、制造、运输、施工和运营维护,实现全过程一体化。3.0.5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宜采用建筑信息化模型(BIM)技术,实现建筑全寿命周期和全专业的信息化管理。3.0.6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宜采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建筑使用的安全、便利、舒适和环保等性能。3.0.7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建设不得破坏当地的环境,因地制宜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和技术,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3.0.8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应发挥钢结构的优势,提升建筑的安全性和居住品质。3.0.9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部品构件的连接应安全可靠、方便安装,宜便于拆卸回收利用。3.0.10管线系统与结构系统宜采用分离的方式。3.0.11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外围护系统、不便更换的管线系统的使用年限宜与主体结构相协调。3.0.12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防火、防腐、节能、隔声等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满足可靠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的要求。3.0.13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时,应经过试验、检测和鉴定合格后应用。4.1.1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设计应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前4.1.2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建筑设计应以人为本,在满足4.1.3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建筑设计应与结构、给排水、4.2.1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宅设计模数协调标准》DBJ51/T064的规定。4.2.2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设计的模数宜符合下列1建筑的开间、进深、柱距、跨度、门窗洞口的宽度等宜采用水平扩大模数数列2nM、3nM(n2建筑的层高和门窗洞口的高度等宜采用竖向扩大模数数4.2.3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设计应采用模块及模块组合的设计方法,模块的组建宜符合下列规定:1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中的楼电梯、厨房、卫生间、管井等功能单元宜优先组建为功能模块。2模块间宜采用通用化、标准化的接口,并通过有效连接形成建筑整体。4.2.4模数协调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用模数数列调整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设计与部品部件的尺寸关系,优化部件的尺寸和种类。2部件组合时,应明确各部件的尺寸与位置,使设计、制造与安装等各部门能够配合简便。4.2.5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楼电梯、厨卫、门窗洞口等的优先尺寸应根据建筑类型、使用功能、部品部件生产与装配要求4.2.6建筑的定位宜采用中心定位法与界面定位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部件的水平定位宜采用中心定位法,部品部件的竖向定位及内装定位宜采用界面定位法。4.3平面设计4.3.1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平面布置应简洁规整,减少凸凹,承重构件布置应上下对齐贯通,外墙洞口宜规整有序。2平面组合模块应少规格、多组合。4.3.2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宜选用大开间的平面布局方式,合理布置承重构件及管井位置,满足住宅空间的灵活性、可变性。4.4立面设计4.4.1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建筑层高和净高尺寸应根据建筑功能、主体结构、设备管线、装饰装修等要求综合确定。4.4.2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外墙、外窗、阳台板、空调板、遮阳设施、装饰等部品部件宜进行模块化组合设计,宜采用少规格、多组合方式。4.4.3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宜通过建筑体量、材质肌理、色彩等变化,并结合民族、地域和城乡特色,达到丰富多样的立面效果。4.5.1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土建与装修工程宜一体化设计4.5.2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装修设计与选材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抗震、防火、防水、防潮和隔声等标准的规定,并满足生产、运输和安装等要求。4.5.3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应选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规定的室内装修材料。4.5.4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装修设计应满足装修部品部件的连接、检修更换的要求,室内装修设计宜采用装修部品部件和主体结构分离的方式。4.5.5室内装修的主要标准构配件及部件宜以工厂化加工为主,部分非标准或特殊的构配件可现场制作安装。4.5.6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采用的集成式卫生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卫生间宜优先选用标准化系列化的整体卫浴,且宜干湿分区。2整体卫浴应满足同层排水的要求。3整体卫浴的给水、排水、通风和电气等管线安装应在设计预留的空间内,并应在预留接口处设置检修口。4.5.7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采用的集成式厨房,应符合下列1给水排水、燃气管线等应集中设置、合理定位,并在连接处设置检修口。2在集成式厨房内安装的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必须带有保证使用安全的装置。5.1.1墙体宜采用建筑、结构、保温、装饰等一体化协同设计,并应与内装部品、设备与管线协调,预留安装条件。5.1.2墙体应优先采用绿色节能环保的轻质材料,并满足生产、运输和安装的要求。墙体性能应包括下列内容:1安全性要求:抗风性能、抗震性能、耐撞击性能、防火3耐久性要求。5.1.3墙体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墙体的性能要求。2墙板的模数协调要求。3墙板的支承结构、面板结构及构造设计。4阳台、空调板、装饰件等连接构造节点设计。5墙板的连接、接缝及门窗洞口等部位的构造节点设计。5.1.4墙体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并应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应进行整体及连接节点验算。5.1.5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应根据设防烈度、使用要求等选用适合的围护系统。当采用轻质墙板,层间位移角为1/300时,墙板和连接不得出现任何损坏;层间位移角为1/200时,墙板在接缝处允许出现可以修补的裂缝;层间位移角为1/50时,墙板不得断裂和脱落。5.1.6外门窗应采用在工厂生产的标准化系列部品,应与墙体部品可靠连接,宜采用企口、预埋副框或预埋件等方法固定,接缝的气密性和水密性标准不应低于外门窗的相关性能。5.2.1外墙应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及结构形式选择适宜的类型,外墙板的安装可采用内嵌式、外挂式、嵌挂结合三种形式,并宜分层悬挂或承托。外墙系统可选用下列类型:1预制墙板类:整间板和条板等。2现场组装骨架类:金属龙骨组合外墙和木骨架组合外墙等。3建筑幕墙类:单元式幕墙、构件式幕墙等。4砌块墙。5村镇单层建筑可采用夯土墙。5.2.2外墙宜进行墙面整体防水,外墙板的接缝应符合下列规定:1外墙板间或墙板与主体结构的板缝拼缝宽度及接缝材料,应根据外墙板材料、立面分格、结构层间位移、温度变形等综合因素确定,所选用的接缝材料及构造应满足防水、防渗、抗裂、耐久等要求;接缝材料应与外墙板具有相容性;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接缝处的弹性密封材料不应破坏。2接缝处以及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处应设置防止形成热桥的构造措施。3竖缝宜采用平口或槽口构造,水平缝宜采用企口构造。4当板缝空腔需设置导水管排水时,板缝内侧应增设密封构造。5宜避免接缝跨越防火分区;当接缝跨越防火分区时,接缝室内侧应采用耐火材料封堵。5.2.3外墙的防火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夹芯保温外墙板的整体防火性能应符合外围护非承重墙体耐火极限的规定,当中间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为B₁或B₂级时,内、外叶墙板的厚度不应小于50mm。5.2.4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外露的金属支撑构件及墙板内侧与梁、柱及楼板间的调整间隙,应采用A级防火材料进行封堵,封堵构造的耐火极限不低于墙体的耐火极限,封堵材料在耐火极限内不开裂、不脱落。5.2.5外墙内表面及分户墙表面宜采用满足干式施工要求的部品,墙面宜设置空腔层。5.2.6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所用材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规定。2拼装用材料包括保温材料、密封材料、连接固定用材料等,各类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5.2.7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的高度不宜大于一个层高,可划分为整间板体系、横条板体系、竖条板体系等;各体系的板型规格及重量应满足工厂生产、车辆运输和施工吊装的要求。5.2.8预制混凝土外墙板采用块材饰面时,应采用耐久性好、不易污染的材料;当采用面砖时,应在工厂内采用反打工艺制作,面砖应选择背面设有黏结后防止脱落措施的材料。5.2.9蒸压加气混凝土外墙板应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采用内嵌式、外挂式和内嵌外挂组合式等形式进行安装。板材的性能、连接构造、板缝构造等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蒸压加气混凝土建筑应用技术规程》JGJ/T17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布置形式可采用横板、竖板、拼装大板等方式,应满足建筑的开间和层高模数尺寸的要求,避免出现非模数及非标准的特殊规格板材。2可根据技术条件选用钩头螺栓法、滑动螺栓法、内置锚法、摇摆型工法等进行安装。3室外侧板面及有防潮要求的室内侧板面应用专用防水界面剂进行封闭处理。4当需同时满足保温、隔热要求时,板厚应满足保温、隔热要求的较大值。5.2.10金属骨架组合墙体应符合下列规定:1金属骨架应设置有效的防腐蚀措施。2骨架外侧、中部和内侧可分别设置防护层隔离层、保温隔气层和内饰层,并根据使用条件设置防水透气材料、空气间层、反射材料、结构蒙皮材料和隔气材料等。5.2.11木骨架组合墙体应符合下列规定:1材料种类、连接构造、板缝构造、内外面层做法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木骨架组合墙体技术标准》GB/T50361的规定。2木骨架组合外墙与主体结构之间应采用金属连接件进行连接。3内墙侧面材料宜采用普通型、耐火型或防潮型纸面石膏板,外侧墙面材料宜采用防潮型纸面石膏板或水泥纤维板材等6填充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应为A级。1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建筑造型,合理选择幕墙形2应根据不同的面板材料,选择相应的幕墙结构、配套材3应具有适应主体结构变形的能力;主体结构中连接幕墙4金属与石材幕墙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金属与石5人造板材幕墙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人造板材幕5.3.1内墙可采用预制内墙板、现场组装骨架墙体及砌块,村3当隔墙上需要固定电器、橱柜、洁具等较重设备或其他物品时,应采取加强措施,其承载力应满足相关要求。5.3.3预制内墙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内墙板应采用自重轻的材料,隔声、防火及防水性能等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2预制内墙板应采用与空调内机、壁挂电视、热水器、脱排油烟机等住宅部件牢固连接的构造措施。3预制内墙板之间及与主体结构应可靠连接,满足抗震及日常使用安全性要求,并采取构造措施防止开裂剥落。6.1.1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楼面和屋面的隔声和保温性能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并应根据设备布置需要,预留设备安装荷载,振动设备应采取可靠的隔振措施。6.1.2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楼板的耐火极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要求。6.1.3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屋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具有良好的排水功能,宜设置有组织排水系统。2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与屋面进行一体化设计。3采光顶与金属屋面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采光顶6.2.1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卫生间宜采用同层排水,并有可靠的防渗漏措施。6.2.2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降板房间(卫生间、厨房等)的位置及降板范围,应考虑板的跨度、设备管线布置等因素。6.3.1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采用钢筋混凝土屋面板时,屋面6.3.2轻型屋面围护结构宜采用复合结构,应根据热工环境分6.3.3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轻型屋面的构造由外至内宜为:防水层+保温隔热层+铝箔反射层兼隔汽层+空气层(25mm~6.3.5轻型屋面的保温隔热材料宜选用矿棉、岩棉、玻璃棉、6.3.6利用轻型斜屋面下部空间做功能空间时,净高应符合现1压型屋面板宜采用热镀铝锌或镀铝锌的建筑用涂层钢板或铝板。涂层钢板的厚度不应小于0.5mm,镀层质量应不低于275g/m²,且不得少于两涂两烘。2当以金属压型钢板屋面作为防雷接闪器时,其做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规定。3穿过压型钢板屋面的烟道、风道口,宜加设金属板防雨(防风)罩,其构造应有利于形成负压。当以镀锌钢板制作烟(风)罩时,其外表面应涂专用漆。4穿过压型钢板屋面的排气管,在屋面处宜采用专用的喇叭形封口密封件。5压型钢板与砌体墙交接处应设置泛水,并按变形缝的要求设计。6压型钢板下方应设置隔声材料。7.1.1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少于507.1.2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结构安全等级不应低于二级。7.1.3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标准设7.1.4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宜采用规则的结构方案,不宜采用特别不规则的结构方案,严禁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方案。7.1.5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结构构件布置,应与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机电系统相协调。7.1.6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根据抗震设防烈度、房屋高度、结构跨度、平面布置、场地等条件可采用冷弯薄壁型钢结构、轻型钢框架结构、轻型钢框架-支撑结构、普通钢框架结构、普通钢框架-支撑结构、分层装配式支撑钢框架结构。7.1.7当钢框架结构、钢框架-支撑结构采用钢管混凝土柱时,该结构体系的设计按照相关规范执行。7.1.8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应根据建筑的功能要求和技术要求采用合适的楼盖体系,楼盖需要与主体结构系统相协调,并与主体结构系统和围护系统可靠连接。7.1.9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和现行行业标准《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JGJ339的有关规定执行。7.1.10外墙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连接节点在保证主体结构整体受力的前提下,应牢固可靠、传力简洁、构造合理。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连接节点不应发生破坏;当单个连接节点失效时,外墙板不应掉落。2连接部位应采用柔性连接的方式,以保证外墙板能适应主体结构的层间变形。3节点设计应便于工厂加工、现场安装就位和调整。4连接件的耐久性应满足使用年限要求。7.2.1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楼(屋)面活荷载、施工荷载、检修荷载、风荷载、雪荷载、温度作用等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有关规定采用,地震作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冷弯薄壁型钢复杂体型房屋屋面的风载体形系数和屋面积雪分布系数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低层冷弯薄壁型钢房屋建筑技术规程》7.2.2荷载和效应的组合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有关规定执行。7.2.3外挂墙板的风荷载按照现行行业标准《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或《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33执行。非承重墙板的地震作用计算按现行行业标准《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JGJ339的有关规定执行。7.2.5应考虑施工堆载、施工机械设备对主体结构的影响,当7.3.1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承重结构的钢材选用应符合下列2用于承重结构的钢材,应具有抗拉强度伸长率、屈服强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伸长率不应小于20%,并应4用于承重结构的冷弯薄壁型钢的钢带或钢板的镀层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GB/T2518、《连续热镀铝锌合金镀层钢板及钢带》GB/T14978的规定。7.3.2钢材的强度设计指标和连接的设计指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和《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的相关规定采用。7.3.3焊接采用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1手工焊接用的焊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焊条》GB/T5117的规定,选择的焊条型号应与主体金属力学性能相适应。2自动焊接或半自动焊接用的焊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熔化焊用钢丝》GB/T14957、《气体保护电弧焊用碳钢、低合金GB/T10045、《低合金钢药芯焊丝》GB/T17493的规定。3埋弧焊用焊丝和焊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埋弧焊用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实心焊丝、药芯焊丝和焊丝焊剂组合分类要求》GB/T5293、《埋弧焊用热强钢实心焊丝、药芯焊丝和焊丝-焊剂组合分类要求》GB/T12470的规定。7.3.4螺栓、锚栓、自攻螺钉、铆钉、射钉应符合下列要求:1普通螺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六角头螺栓》GB/T5782和《六角头螺栓C级》GB/T5780的规定,其机械性能应符合2高强度螺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GB/T1228、《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母》GB/T1229、《钢结构用高强度垫圈》GB/T1230、《钢结构用高强《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GB/T4连接薄钢板、其他金属板或其他板材采用的自攻、自钻螺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自钻自攻螺钉》GB/T15856.1~5抽芯铆钉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标准件用碳素钢热轧圆7.3.5主体结构混凝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混凝土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J517.3.6钢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7.3.7结构板材可采用结构用定向刨花板、石膏板、结构用胶7.3.8轻质楼板采用水泥加气发泡类材料时,材料的立方体抗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7.3.9水泥加气发泡类板材中配置的钢筋(或钢构件或钢丝)应经有效地防腐处理,且钢筋与板材之间的黏结强度不应小于7.3.10不配钢筋的纤维水泥类板材和不配钢筋的水泥加气发泡类板材不得用于楼板、楼梯间墙体和人流通道的墙体。7.3.11楼板用钢丝应进行镀锌处理,其规格应采用直径不小于0.9mm、网格尺寸不大于20mm×20mm的冷拔低碳钢丝编织网。钢丝的抗拉强度标准值不应小于450MPa。7.3.12在结构设计图纸和材料订货文件中,应注明所采用的钢材牌号、质量等级、供货条件等以及连接材料的型号(或钢材的牌号),必要时尚应注明对钢材所要求的机械性能和化学成分的附加保证项目。低层冷弯薄壁型钢钢板厚度不得出现负公差。7.4.1结构内力分析及承载力和变形验算时,计算原则、计算假定、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等,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现行行业标准《轻型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JGJ209、《轻钢轻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83等的有关规定。7.4.2在竖向荷载、风荷载和多遇地震作用下,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内力和变形可以采用弹性方法进行计算。当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进入塑性状态时,内力和变形可采用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法或者静力弹塑性分析法进行计算。7.4.3结构计算模型应根据结构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结构的刚度和质量分布以及结构构件的实际受力状态。7.4.4结构计算时,钢筋混凝土组合楼盖在平面内的刚度可以假定为无穷大,但楼板平面内刚度有明显削弱时,应按弹性楼板进行计算。轻质楼盖应按弹性楼板进行计算。7.4.5框架-支撑结构的支撑杆件可按两端铰接计算;当构造为刚接时,也可按两端刚接计算。7.4.6结构构件的强度按净截面计算,稳定性按毛截面计算,变形和各种稳定系数除有规定外均可按毛截面计算。若在构件计算中计及板件的屈曲后强度,其受压强度按有效净截面计算,稳定性应按有效截面计算。7.4.7当钢筋混凝土楼板和钢梁整体可靠连接时,应考虑钢筋混凝土楼板对钢梁刚度的放大作用。7.4.8钢结构住宅的结构自振周期计算,应考虑非结构构件的影响。根据非结构构件的材料组成、在建筑平面上的分布情况和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方式,乘以0.6~1.0的折减系数。一般情况下,折减系数按下列规定取值:框架结构: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等轻质砌块0.6~0.8;嵌入式轻质墙板0.7~0.8;外挂式轻质墙板0.8~0.9。框架-支撑结构: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等轻质砌块0.7~0.8;嵌入式轻质墙板0.8~0.9;外挂式轻质墙板0.9~1.0。冷弯薄壁型钢结构、分层装配支撑钢框架结构按相应规范执行。7.4.9在风或多遇地震作用下,钢结构住宅的层间位移角,不宜超过下列规定:风荷载:1/400;多遇地震:1/300。7.4.10罕遇地震作用下,钢结构住宅的层间位移角,不应超过7.4.11钢结构住宅的楼盖自振频率不宜小于8Hz,楼盖竖向振动加速度不应大于0.05m/s²。7.4.12冷弯薄壁型钢构件中受压板件有效宽度的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计算;当板厚小于2mm时,应考虑相邻板件的约束作用。8.1.1多层普通(轻型)钢结构住宅的结构体系根据建筑层数、平面布置、场地条件和抗震设防烈度可选用钢框架结构体系或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烈度6789最大高宽比 四三二8.1.3设计钢框架、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时,除满足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及现行行业标准《轻型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JGJ209的规定。8.2.1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结构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1应具有明确、合理的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传力途径。2应具备必要的刚度和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3刚度和承载力沿高度宜均匀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避免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4宜设置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体系丧失抗震能力的多道防线,重要部位的连接构造应使整体结构能形成多道抗侧力体系。5结构两主轴方向的自振特性宜接近。6结构各层的刚度中心宜与水平作用合力中心接近或重合,且各层刚度中心在竖向基本接近或重合。8.2.2钢框架结构体系布置应符合以下原则:1应分别沿建筑纵、横向布置钢框架,且钢框架不宜采用单跨结构,建筑为重点设防类时不应采用单跨结构。2建筑平面宜简单、规则,结构平面布置宜对称。3钢框架的梁柱节点应采用刚接节点。4楼梯布置时应尽量避免对结构造成扭转等不利影响。8.2.3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布置应符合以下原则:1支撑布置平面上宜均匀、分散、对称,横向支撑沿长方向的间距宜满足表8.2.3的要求,当这些支撑之间的楼盖有较大开洞时,间距应适当减小。6度、7度(取较小值)8度(取较小值)9(取较小值)—2钢框架支撑体系中钢框架-支撑可沿纵、横向同时布置(图3支撑沿竖向宜连续布置,设置地下室时,支撑应延伸至基础或在地下室相应位置设置剪力墙。支撑无法连续时,应适当增加错开支撑并加强错开支撑之间的上下楼层水平刚度。4三、四级抗震等级时宜采用中心支撑,二级抗震等级时宜采用偏心支撑或屈曲约束支撑等消能支撑。5钢框架-支撑结构中的框架可根据强度和刚度要求,分别采用梁柱铰接或梁柱刚接。8.2.4中心支撑框架结构的支撑宜采用:十字交叉斜杆[图8.2.4-1(a)]、单斜杆[图8.2.4-1(b)]、人字形斜杆[图8.2.4-1(c)]或V形斜杆[图8.2.4-1(d)]等布置形式,不得采用K形斜杆[图8.2.4I(e)]。当采用只能受拉的单斜杆体系时,应同时设置不同倾斜方向的两组单斜杆(图8.2.4-2),且每层不同方向单斜杆的截面面积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面积之差不得大于10%。中心支撑斜杆的轴线应交汇于框架梁柱的轴线上。8.2.5V形和人字形支撑布置时,为了减小竖向不平衡力引起的梁截面过大,可采用人字支撑和V形支撑交替布置的跨层X形支撑[图8.2.5(a)]或采用拉链柱[图8.2.5(b)]。8.2.6偏心支撑框架结构的支撑宜采用如图8.2.6所示的布置形式,支撑斜杆应至少有一端与框架梁连接,并在支撑与梁交点和柱之间或支撑同一跨内另一支撑与梁交点之间形成消能梁段。消能梁段8.2.7屈曲约束支撑的布置应形成竖向桁架以抵抗水平荷载:宜选用单斜杆形、人字形和V字形等布置形式,不应采用K形和X形布置形式;支撑与柱的夹角宜为30°~60°。8.3结构分析8.3.1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结构分析应遵循以下原则:1计算模型和基本假定应与构件及连接的实际性能相符合。2梁柱刚性连接时,应保持梁柱间交角不变的假定,同时连接应有足够的强度承受交汇构件端部传递的最不利内力;梁柱铰接时,应使连接有充分的转动能力,且能有效地传递横向剪力与轴心力;梁柱半刚性连接时,连接需有一定转动刚度,在承受弯矩的同时会产生相应的交角变化,此时内力分析时须预先确定连接的弯矩-转角特性曲线,以便考虑连接变形的影响。3钢框架和钢框架-支撑结构均可采用一阶弹性分析或二阶弹性分析计算内力和位移。式(8.3.1)表示二阶效应的影响,当θ₁≤0.1时,可忽略其影响,采用一阶弹性分析;当0.1<0₁≤时,应采用二阶弹性分析;当θ>0.20时,结构不稳定,需要修改式中∑N——所考虑楼层以上所有竖向荷载之和,按荷载标准∑H——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楼层的水平剪力;8.3.2结构阻尼比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计算风荷载需要考虑风振影响时,计算风振系数采用的结构阻尼比可根据下列情况确定:当采用砌体填充墙时,阻尼比取为0.02;当采用外挂轻质墙板时,阻尼比取为0.03;当采用减隔震技术时,应按实际取值。2计算地震作用时结构阻尼比根据下列情况确定:当采用砌体填充墙时,阻尼比取为0.035;当采用外挂轻质墙板时,阻尼比取为0.04;当进行罕遇地震作用计算时,阻尼比均取0.05。当采用减隔震技术时,应按实际取值。8.3.3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中刚接框架部分按刚度分配计算得到的地震剪力应乘以调整系数,达到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5%和框架部分计算最大层剪力1.8倍二者的较小值。8.3.4中心支撑框架的斜杆轴线偏离梁柱轴线交点不超过支撑杆件的宽度时,仍可按中心支撑框架分析,但应计入由此产生的附加弯矩。8.3.5偏心支撑框架中,与消能梁段相连构件的内力设计值,应按下列要求调整:1支撑斜杆的轴力设计值,应取与支撑斜杆相连接的消能梁段达到受剪承载力时支撑斜杆轴力与增大系数的乘积;其增大系数,一级不应小于1.4,二级不应小于1.3,三级不应小于1.2。2位于消能梁段同一跨的框架梁内力设计值,应取消能梁段达到受剪承载力时框架梁内力与增大系数的乘积;其增大系数,一级不应小于1.3,二级不应小于1.2,三级不应小于1.1。3框架柱的内力设计值,应取消能梁段达到受剪承载力时柱内力与增大系数的乘积;其增大系数,一级不应小于1.3,二级不应小于1.2,三级不应小于1.1。4支撑斜杆与消能梁段连接的承载力不得小于支撑的承载力。若支撑需抵抗弯矩,支撑与梁的连接应按抗压弯连接设计。8.3.6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的钢框架结构、钢框架-支撑结构分析,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8.4.1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应优选结构构件的规格,减少不同构件规格的数量,标准系列的结构构件要有互换性,并应与建筑部件的模数匹配。8.4.2普通钢结构各钢构件的板件宽厚比限值除应满足相应的计算要求外,尚应符合表8.4.2的规定。当支撑采用节点板连接时,尚应验算节点板的强度和稳定性。轻型钢结构各钢构件的宽厚比应符合《轻型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JGJ209的相关规定。一级二级四级柱圆管(径厚比)梁99一级二级四级中心工字形和箱形截面翼缘外伸89圆管(径厚比)88.4.3各钢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可按表8.4.3采用。强度破坏(梁、柱、支撑、节点板件、螺栓、焊缝)屈曲稳定(柱、支撑)8.4.4普通钢框架各钢构件的容许长细比可按表8.4.4-1采用,轻型钢结构各钢构件的容许长细比可按8.4.4-2采用。表8.4.4-1普通钢结构钢构件容许长细比一级二级四级柱中心支撑时,≤180屈曲约束无注:1表列数值适用于Q235,当材料为其他钢号时应乘以,圆管应乘以235/fy。2当某个部位各构件的承载力均满足2倍地震作用组合下的内力要求时,7~9度的构件的抗震等级允许按降低一度确定,即长细比相应放宽要求。3有可靠的分析依据时,长细比可适当放宽。4当采用直接分析法时,可不受上表限制。表8.4.4-2轻型钢结构钢构件容许长细比多层柱—中心支撑无注:1表列数值适用于Q235,当材料为其他钢号时应乘以圆2当有可靠的分析依据时,长细比可适当放宽。3低层钢结构住宅指1~3层的钢结构住宅。4当采用直接分析法时,可不受上表限制。8.4.5框架柱可选用热轧型钢、热轧钢管或冷成型钢管,以及焊接组合截面钢构件。为了避免住宅中墙体外露柱的问题,也可采用焊接组合异形截面。轻型钢结构中的L型截面柱的承载力可按《轻型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JGJ209附录A进行设计计算。(a)热轧H型钢(g)冷成型方钢管(h)焊接箱型截面8.4.6箱形截面柱壁厚不大于20mm,且选用冷成型方(矩)形焊管时,其材质、材性等要求应符合《建筑结构用冷弯矩形钢管》JG/T178中I级产品的规定。8.4.7多层钢框架(钢框架-支撑)结构采用一阶弹性方法分析时,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可按《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取值;多层钢框架(钢框架-支撑)结构采用二阶弹性分析方法且在每层柱顶附加假想水平力时,框架柱计算长度系数可取为1.0。8.4.8当钢框架柱的板件宽厚比符合本标准第8.4.2条的规定时,钢柱的强度、稳定性按《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相关公式计算,计算中应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抗震设计时,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宜取1.0。8.4.9钢结构转换梁、转换柱,当在多遇地震组合下进行构件承载力计算时,地震内力应乘以增大系数,增大系数不得小于1.5。8.4.10框架梁和楼面次梁可选用实腹式热轧型钢、焊接组合截面钢构件[图8.4.10(a)、(b)],土组合梁[图8.4.10(c)、(d)](a)热轧H型钢楼面次梁也可以采用钢筋混凝以及蜂窝梁[图8.4.10(e)]。8.4.11实腹式钢梁板件宽厚比符合表8.4.2的要求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梁的强度、稳定性按《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相关公式计算。2对于抗震的框架梁,承载力计算时应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同时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宜取1.0。3框架梁端部截面的抗剪强度尚应符合《高层民用建筑钢4当梁在端部仅以腹板与柱(或主梁)相连时,梁的整体稳定系数应乘以折减系数0.85。5钢梁集中荷载下的局部承压计算和腹板计算高度边缘处的折算应力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有关规定执行。8.4.12当梁上设有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中规定的整体铺板时,可不计算整体稳定性。当梁设有规定的受压翼缘自由长度与其宽度之比的限值时,也可不计算整体稳定。8.4.13因穿越设备管道,在钢梁腹板上按需要、局部开设不等间距、不等尺寸孔口时,孔口应予补强。补强时,弯矩可仅由翼缘承担,剪力由孔口截面的腹板和补强板共同承担。梁腹板开孔及补强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应在距梁端1.0倍梁高范围内设孔,抗震设防时不应在隅撑范围内设孔。孔口直径不得大于梁高的1/2。相邻圆形孔口边缘间的净距不得小于梁高,孔口边缘至梁翼缘外皮的距离不得小于梁高的1/4。2圆形孔直径小于或等于1/3梁高时,可不予补强。当大于1/3梁高时,可用环形加劲肋补强[图8.4.13-1(a)],也可用套管[图8.4.13-1(b)]或环形补强板[图8.4.13-1(c)]补强。≥h/4汗(c)环形补强板补强图8.4.13-1梁腹板圆形孔口补强设置,环形板的厚度可稍小于腹板厚度,其宽度可取75mm~4矩形孔口与相邻孔口间的距离不得小于梁高或矩形孔口高的1/4。矩形孔口长度不得大于750mm,孔口高度不得大于梁高的1/2,其边缘应采用纵向和横向加劲肋补强。5矩形孔口上下边缘的水平加劲肋端部宜伸至孔口边缘以外各300mm。当矩形孔口长度大于梁高时,其横向加劲肋应沿梁全高设置(图8.4.13-2)。300b₀≤750图8.4.13-2梁腹板矩形孔口补强6矩形孔口加劲肋截面不宜小于125mm×18mm。当孔口长度大于500mm时,应在梁腹板两面设置加劲肋。8.4.14钢-钢筋混凝土组合梁的构造和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有关规定执行。8.4.15中心支撑框架结构构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支撑构件的长细比应满足表8.4.4-1和表8.4.4-2的要求。2支撑斜杆宜采用双轴对称截面,当采用单轴对称截面时,应采取防止绕对称轴屈曲的构造措施。3有条件时,支撑构件可优先选用屈曲约束支撑。8.4.16在地震效应组合作用下,中心支撑斜杆的受压承载力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公式计算。屈曲约束支撑的设计应符合《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JGJ297及《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附录E的相关规定。8.4.17人字形和V形支撑框架应符合《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的有关规定。8.5.1多层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应优化节点连接的种类、尺寸和构造,节点连接形式的选取应以提高工厂化、标准化水平为原则,尽量减少现场焊接工作量。8.5.2节点连接主要包括:梁与柱的连接、梁与梁的连接、支撑与框架的连接、柱脚连接以及构件拼接。8.5.3节点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节点连接构造应具有必要的延性,并避免产生应力集中2应按节点连接强于构件的原则设计。抗震设计时,除按4承重构件的螺栓连接,应采用高强螺栓摩擦型连接。极5抗震设防的结构,当风荷载组合起控制作用时,梁与柱6框架梁柱节点连接可采用刚性连接或半刚性连接,楼梯缝和螺栓群)在弯矩、剪力作用下的强度。刚性连接时,弯矩由2柱腹板的抗压承载力:校核在梁受压翼缘引起的压力作3节点域的抗剪承载力:由节点处翼缘和水平加劲肋或水4钢框架节点处抗震承载力验算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8.5.5梁与柱铰接时(图8.5.5),与梁腹板相连的高强度螺栓,除承受梁端剪力外,还承受偏心弯矩的作用,偏心弯矩M按式(8.5.5)计算。M=Ve8.5.6轻型钢结构H型钢梁与柱可采用外伸端板式全螺栓连接,端板厚度和高强度螺栓数可按刚性节点设计计算,如图8.5.6。8.5.7框架梁与柱的连接宜采用柱贯通型,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均与梁刚性连接的柱,宜采用箱型柱,并在梁翼缘连接处设置隔板。箱型柱壁板厚度小于16mm时,隔板不宜采用电渣焊,此时可采用贯通式隔板,梁柱连接为隔板贯通型连接,如图8.5.7所示。1—H形钢梁;2—横隔板;3—箱型柱;4—大圆弧半径≈35mm;5—弧半径≈10mm;6—衬板厚度8mm以上;7—圆弧端点至衬板边缘5mm;8—隔板外侧衬板边缘采用连续焊缝;9—焊根宽度7mm,坡口角度35°8.5.8框架梁与柱的刚性连接宜采用翼缘焊接、腹板高强螺栓连接的形式,也可采用全焊接连接;有条件时,也可采用全螺栓连接,此时应注意采取措施保证节点刚度或对节点刚度特性进行充分的计算分析。当采用悬臂梁段连接时,悬臂梁段与柱应采用全焊接连接,此时应注意控制焊缝质量,改善焊接孔型;梁的现场拼接宜采用全螺栓拼接。8.5.9框架梁与柱的连接,应验算连接的极限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加强型连接或采用加强型连接和骨形连接结合的8.5.10框架梁与柱刚性连接时,柱应在与梁翼缘对应的位置设置水平加劲肋(或隔板)。对抗震设防的结构,水平加劲肋厚度不得小于梁翼缘厚度,其钢材强度不得低于梁翼缘的钢材强度,其外侧应与梁翼缘外侧对齐(图8.5.10)。8.5.11梁与H形柱(绕弱轴)刚性连接时,加劲肋应伸至柱翼缘以外不小于75mm,并以变宽度形式伸至梁翼缘,与后者用全熔透对接焊缝连接。加劲肋应两面设置(无梁外侧加劲肋厚度不应小于梁翼缘厚度之半)。翼缘加劲肋应大于梁翼缘厚度,以协调翼缘的允许偏差。梁腹板与柱连接板用高强螺栓连接。如图AA—A8.5.12对焊接组合柱,当节点域腹板厚度不满足抗剪承载力和屈服承载力时,宜将腹板在节点域局部加厚,腹板加厚的范围应伸出梁上下翼缘外不小于150mm;对轧制H形钢柱可贴焊补强板加强。8.5.13工字型柱水平加劲肋与柱翼缘焊接时,应采用坡口全熔透焊缝。箱型柱隔板与柱的焊接应采用坡口全熔透焊缝;对无法进行手工焊接的焊缝,应采用熔嘴电渣焊。采用电渣焊时,箱型柱壁板厚度不宜小于16mm。8.5.14当柱两侧的梁高不等时,每个梁翼缘对应位置均应设置柱的水平加劲肋,加劲肋的间距不应小于150mm,且不应小于水平加劲肋的宽度[图8.5.14(a)]。当不能满足此要求时,应调整梁的端部高度,此时可将截面高度较小的梁腹板高度局部加大,腋部翼缘的坡度不得大于1:3[图8.5.14(b)]。当与柱相连的梁在柱的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高度不等时,同样应分别设置柱的水平加劲肋[图8.5.14(c)]。8.5.15框架柱的拼接至梁顶面的距离应为1.0m~1.3m或柱净高的一半,取二者的较小值。框架柱的拼接应采用一级坡口全熔8.5.16箱型柱宜为焊接柱,其角部的组装焊缝一般应采用V形坡口部分熔透焊缝。当箱型柱壁板的Z向性能有保证,通过工艺试验确认不会引起层状撕裂时,可采用单边V形坡口焊缝。箱型柱含有组装焊缝一侧与框架梁连接后,其抗震性能低于未设焊缝的一侧,应将不含组装焊缝的一侧置于主要受力方向。组装焊缝厚度不应小于板厚的1/3,且不应小于14mm,抗震设防时不应小于板厚的1/2[图8.5.16-1(a)]。十字型柱组装焊缝均应采用部分熔透的K形坡口焊缝,每边焊接深度不应小于1/3板厚(图8.5.16-2)。当梁与柱刚性连接时,在框架梁的上、下500mm范围内,应采用全熔透焊缝;柱宽度大于600mm时,应在梁的上、下600mm内采用全熔透焊缝[图8.5.16-1(b)]。8.5.17需要改变柱截面时,柱截面高度宜保持不变而改变其翼缘厚度。当需要改变柱截面高度时,对边柱宜采用图8.5.17(a)所示的做法。变截面的上下端均应设置隔板[图8.5.17(a)、(b)]。当变截面段位于梁柱接头时,可采用图8.5.17(c)所示做法,变截面两端距梁翼缘不宜小于150mm。8.5.18框架梁的拼接采用高强度螺栓摩擦型连接时,应先进行螺栓连接的抗滑移承载力计算,然后再进行极限承载力计算。8.5.19主次梁的连接宜采用简支连接,必要时也可采用刚性连接。次梁与主梁铰接时,若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将主梁和次梁连成整体,可不考虑梁端部剪力对连接偏心产生弯矩的影响;如果无现浇混凝土楼板,则主次梁节点设计时应考虑梁端部剪力偏心产生的弯矩对连接的不利影响。8.5.20框架梁受压翼缘根据需要设置侧向支承[图8.5.20(a)],在可能出现塑性铰的截面上、下翼缘均应设置侧向支承。侧向支承宜选取图8.5.20(b)的形式,以免影响住宅空间。当梁上翼缘与楼板有可靠连接时,可仅在下翼缘梁端0.15倍梁跨附近宜设置侧向支承(图8.5.20)。梁端采用加强型连接或骨形连接时,应在塑性区外设置侧向支承。梁端下翼缘宽度局部加大,对梁下翼缘侧向约束较大时,视情况也可不设侧向支承。当钢梁受压区长细比时,可不设侧向支承。8.5.21中心支撑节点的构造、偏心支撑消能梁段与柱的连接构造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8.5.22钢柱柱脚包括外露式柱脚、外包式柱脚和埋入式柱脚三类,见图8.5.22-1。宜优先采用埋入式柱脚。外露式柱脚、外包式柱脚和埋入式柱脚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2外包式柱脚由钢柱脚和外包混凝土组成,位于混凝土基础顶面以上[图8.5.22-1(b)],钢柱脚与基础的连接应采用抗弯连接。外包混凝土的高度不应小于钢柱截面高度的2.5倍,且从于1.0。保护层厚度,对H型截面柱不宜小于160mm,对矩形管或圆管柱不宜小于180mm,同时不宜小于钢柱截面高度的30%。3埋入式柱脚是将柱脚埋入混凝土基础内[图8.5.22-1(c)],工字形截面柱的埋置深度不应小于钢柱截面高度的2倍,箱型柱的埋置深度不应小于柱截面长边的2.5倍,圆管柱柱脚的埋置深度不应小于柱外径的3倍。钢柱埋入部分的侧边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要求见图8.5.22-2(a),C₁不得小于钢柱受弯方向截面高度的一半且不小于250mm,C₂不得小于钢柱受弯方向截面高度的2/3,且不小于400mm。在混凝土基础顶部,钢柱应设置水平加劲肋。当箱型柱壁板宽厚比D/t>30时,应在埋入部分的顶部设置隔板;也可在箱型柱的埋入部分填充混凝土,当混凝土填充至基础顶部以上1倍箱形截面高度时,埋入部分的顶4柱脚的底板均应采用抗弯连接,锚栓埋入长度不应小于其直径的25倍,锚栓底部应设锚板或弯钩,锚板厚度宜大于1.35冷成型箱型柱不宜采用埋入式柱脚。1—U形加强筋(2根)8.5.23柱脚均应进行受压、受弯、受剪的承载力计算,其轴力、弯矩、剪力的设计值取钢柱底部的相应设计值,设计计算应符合《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的规定。柱脚与基础的连接极限承载力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的方法进行验算。9.1.1冷弯薄壁型钢结构建筑房屋层数不应大于3层,檐口高度不应大于12m。9.1.2建筑设计宜避免偏心过大或者在角部开大洞(图9.1.2)。当偏心较大时,应计算由偏心而导致的扭转对结构的影响。9.1.3抗剪墙体应布置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形成明确的抗风和抗震体系。抗剪墙体在建筑平面和竖向宜均衡布置,在墙体转角两侧900mm范围内不宜开洞口,上、下层抗剪墙体宜在同一竖向平面内;当抗剪内墙上下错位时,错位间距不宜大于9.1.4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g及以上或基本风压为0.70kN/m²及以上的地区,建筑和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与主体建筑相连的毗屋应设置抗剪墙,如图9.1.4-1(a)所示。2不宜设置如图9.1.4-1(b)所示的退台。3由抗剪墙所围成的矩形楼面或屋面的长度与宽度之比不宜超过3。4抗剪墙之间的间距应不大于12m。5平面凸出部分的宽度小于主体宽度的2/3时,凸出长度L不宜超过1200mm,如图9.1.4-2所示。超过时,应将凸出部分与主体分开分析。凸出部分主体部分9.2.1结构分析应遵循以下原则:1竖向荷载应由承重墙体的立柱独立承担;水平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应由抗剪墙体承担。2可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荷载的作用。每个主轴方向的水平荷载应由该方向抗剪墙体承担,可根据其抗剪刚度大小按比例分配,并应考虑门窗洞口对墙体抗剪刚度的削弱影响。各墙体承担的水平剪力设计值计算应符合《低层冷弯薄壁型钢房屋建筑技术规程》JGJ227的有关规定。3构件应按以下规定进行验算:1)墙体立柱应按压弯构件验算其强度、刚度及稳定性。2)屋架构件应按屋面荷载的效应,验算其强度、刚度及3)楼面梁应按承受楼面竖向荷载的受弯构件验算其强度1在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