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社会治理方案_第1页
三农村社会治理方案_第2页
三农村社会治理方案_第3页
三农村社会治理方案_第4页
三农村社会治理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村社会治理方案TOC\o"1-2"\h\u32746第一章综述 3173421.1三农村社会治理背景 395481.2三农村社会治理目标 413295第二章三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建设 4324642.1体制框架构建 4183662.1.1体制框架总体设计 416532.1.2决策层 4315502.1.3执行层 4209372.1.4监督层 562462.2管理机构设置 5273932.2.1村务管理办公室 5123642.2.2经济发展办公室 5224702.2.3社会事务办公室 5120832.2.4平安建设办公室 5254842.3职责明确与分工 5271592.3.1村支部 5126432.3.2村民委员会 5147542.3.3村务监督委员会 5311492.3.4村务管理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平安建设办公室 65542第三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6148743.1组织建设 6321493.1.1组织设置与架构 648153.1.2组织队伍建设 675673.1.3组织作用发挥 686303.2村民自治建设 7238013.2.1村民自治组织建设 7300123.2.2村民自治制度完善 7109413.2.3村民自治活动开展 7148583.3基层民主建设 7155263.3.1民主选举 790833.3.2民主决策 7252003.3.3民主管理 819682第四章农村经济发展 8211264.1产业结构调整 84764.2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8177974.3农村金融支持 83642第五章农村社会事业 979305.1教育事业发展 9313135.2医疗卫生事业 953685.3文化体育事业 1032430第六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054976.1交通设施建设 1047356.1.1目标定位 10244876.1.2建设内容 10210426.1.3实施措施 11144596.2供水供电设施 11102616.2.1目标定位 1175136.2.2建设内容 11120356.2.3实施措施 11114136.3生态环境建设 11182696.3.1目标定位 11314866.3.2建设内容 11227506.3.3实施措施 121765第七章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 12204977.1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12154177.1.1引言 1272797.1.2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12232167.1.3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 12236637.1.4农村失业保险制度建设 12220437.2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1338527.2.1引言 13190187.2.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1378237.2.3救灾救济制度建设 13100347.2.4农村特困供养制度建设 13303717.3优抚安置工作 1379907.3.1引言 13102297.3.2退役军人安置工作 14288667.3.3优抚对象待遇保障 14281457.3.4优抚安置工作组织协调 1411663第八章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14203238.1网格化管理模式 14300348.1.1模式概述 1463898.1.2实施策略 1417028.1.3保障措施 15104808.2社会组织培育 15246828.2.1培育目标 15321658.2.2培育途径 15161098.2.3培育重点 15175028.3信息化建设 15234528.3.1建设目标 15217278.3.2建设内容 16192208.3.3保障措施 169641第九章农村法治建设 16298899.1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16265309.1.1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16144499.1.2宣传教育内容 16112289.1.3宣传教育方式 16147259.2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17195829.2.1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17175739.2.2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内容 17230809.2.3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措施 17113029.3法律监督与维权 1764739.3.1法律监督的重要性 1762699.3.2法律监督内容 17141359.3.3法律维权措施 1730072第十章农村社会治理评估与监督 182382810.1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81077410.1.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81401410.1.2评估指标体系内容 183076510.2社会监督机制 183030110.2.1监督主体 18262910.2.2监督方式 182491410.3改进措施与策略 191057910.3.1完善政策体系 19653510.3.2强化队伍建设 19850110.3.3创新治理模式 191190010.3.4加强社会参与 192102210.3.5建立健全评估与监督机制 19第一章综述1.1三农村社会治理背景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三农村社会治理作为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构建和谐、稳定、有序的农村社会环境。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社会治理,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在当前农村社会治理背景下,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农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至城市,导致农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农村社会治理面临新的挑战。(2)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对农村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3)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化肥、农药等污染物,以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4)农村社会矛盾逐渐凸显。农村土地流转、征地补偿、村庄规划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农村社会矛盾不断加剧。1.2三农村社会治理目标针对农村社会治理背景,三农村社会治理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通过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秩序,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4)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障农民生态环境权益。(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有力保障。(6)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积极摸索农村社会治理新机制、新模式,推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二章三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建设2.1体制框架构建2.1.1体制框架总体设计为推进三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建设,首先需构建一个科学、合理、高效的体制框架。该框架应包括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三个层级,形成权责明确、协调有力的治理体系。2.1.2决策层决策层主要由村支部、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组成。村支部作为领导核心,负责制定全村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负责执行决策层的决策和部署;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对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工作进行监督。2.1.3执行层执行层主要包括村务管理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平安建设办公室等职能部门。各办公室根据各自职责,负责全村各项具体事务的管理和实施。2.1.4监督层监督层主要由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议事会组成。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对村务管理办公室等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议事会负责对全村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和监督。2.2管理机构设置2.2.1村务管理办公室村务管理办公室负责全村日常事务的管理,主要包括: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2.2.2经济发展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全村经济发展工作,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引进、企业服务、农民增收等。2.2.3社会事务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全村社会事务管理,主要包括:社会治安、民事调解、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老龄事业等。2.2.4平安建设办公室平安建设办公室负责全村平安建设,主要包括: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2.3职责明确与分工2.3.1村支部村支部负责全村工作的领导,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全村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领导全村各项工作;发挥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2.3.2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负责全村工作的执行,主要职责包括:执行决策层的决策和部署;组织全村群众开展自治活动;维护村民合法权益。2.3.3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全村工作的监督,主要职责包括:监督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工作;保障村民合法权益;及时反映村民意见和要求。2.3.4村务管理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平安建设办公室各办公室根据各自职责,负责全村各项具体事务的管理和实施,主要职责如下:村务管理办公室:负责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引进、企业服务、农民增收等;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社会治安、民事调解、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老龄事业等;平安建设办公室:负责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第三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3.1组织建设3.1.1组织设置与架构为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应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组织。具体措施如下:(1)优化组织设置,实现组织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全覆盖。(2)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治理体系,明确各级组织的工作职责。(3)加强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3.1.2组织队伍建设加强组织队伍建设,提升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具体措施如下:(1)培养选拔优秀员担任组织负责人,注重培养年轻员,充实组织队伍。(2)加强员教育培训,提高员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3)完善员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3.1.3组织作用发挥充分发挥组织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作用,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推动组织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3)深入推进风廉政建设,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3.2村民自治建设3.2.1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具体措施如下:(1)优化村民自治组织结构,明确各级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责和权力。(2)加强村民自治组织成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为民服务能力。(3)完善村民自治组织的选举制度,保证选举公平、公正、公开。3.2.2村民自治制度完善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保障村民民主权利,具体措施如下:(1)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明确村民自治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2)建立健全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的决策作用。(3)加强村民自治监督,保证村民自治活动依法依规进行。3.2.3村民自治活动开展积极开展村民自治活动,提升村民自治效果,具体措施如下:(1)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村民文化活动,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2)推进村民自治项目,引导村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3)加强村民自治宣传,提高村民对自治活动的认知和参与度。3.3基层民主建设3.3.1民主选举加强基层民主选举,保证选举公正,具体措施如下:(1)完善选举制度,规范选举程序,保证选举公平、公正、公开。(2)加强选举监督,严厉打击选举中的违法行为,保障选民合法权益。(3)提高选民参选率,激发选民参与选举的热情。3.3.2民主决策推进基层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科学性,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2)加强决策前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村民意见,保证决策符合村民利益。(3)强化决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保证决策落实到位。3.3.3民主管理加强基层民主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和权限。(2)加强对村民自治组织的监督,保证其依法依规开展活动。(3)创新民主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村民满意度。第四章农村经济发展4.1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单一性和低效益问题,因此,必须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这包括推广优质品种、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同时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多种经营,如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等。要发展农村第二产业,促进农村工业化。这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工业的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农村工业企业。要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推动农村服务业发展。这包括农村旅游、农村电商、农村物流等,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4.2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促进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创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培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体,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环境等。4.3农村金融支持农村金融支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较低,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二是加强农村金融创新,开发适合农村特点和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放。四是加强农村金融监管,防范农村金融市场风险。通过以上措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五章农村社会事业5.1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农村居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教育公平,保障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资源。(2)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3)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农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措施如下:(1)提高农村教育投入,保证农村学校基本运行经费和教师工资待遇。(2)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3)改善农村学校设施条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4)开展农村学生资助政策,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5.2医疗卫生事业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关系到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农村居民基本医疗需求。(3)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生业务水平。(2)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3)实施农村公共卫生项目,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素养。(4)建立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减轻农村居民医疗负担。5.3文化体育事业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是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1)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农村特色文化。(2)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文化体育服务水平。(3)广泛开展农村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居民文化体育权益。(2)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农村特色文化品牌。(3)开展农村文化体育活动,提高农村居民文化体育素质。(4)加强农村文化体育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文化体育服务水平。第六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6.1交通设施建设6.1.1目标定位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应遵循“安全、便捷、经济、环保”的原则,以提高农村地区交通便捷度、降低出行成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构建完善、高效的农村交通网络。6.1.2建设内容(1)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标准化,提高农村地区的通行能力。(2)桥梁及隧道建设:针对农村地区地形地貌特点,合理规划桥梁及隧道建设,提高农村交通设施的通行效率。(3)公共交通设施:完善农村公共交通体系,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满足农村居民出行需求。(4)农村物流设施: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6.1.3实施措施(1)加大财政投入:应加大农村交通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保证农村交通设施建设顺利进行。(2)优化规划布局:结合农村地区实际需求,优化交通设施规划布局,提高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效果。(3)加强项目管理:强化农村交通设施建设项目管理,保证项目质量、安全和进度。6.2供水供电设施6.2.1目标定位农村供水供电设施建设应以保障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和用电需求为基本目标,提高农村供水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6.2.2建设内容(1)供水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供水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供水普及率和水质,保证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安全。(2)供电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供电网络,提高农村供电质量和稳定性,满足农村居民生活用电需求。(3)新能源利用:推广新能源技术,提高农村地区新能源利用水平,促进能源结构优化。6.2.3实施措施(1)政策支持: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农村供水供电设施建设。(2)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保证农村供水供电设施建设资金需求。(3)技术支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村供水供电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6.3生态环境建设6.3.1目标定位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应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6.3.2建设内容(1)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资源。(2)农业废弃物处理:推广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降低农业废弃物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3)农村绿化与美化:加强农村绿化与美化,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4)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设施,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监管能力。6.3.3实施措施(1)政策引导: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村生态环境建设。(2)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资金需求。(3)技术支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管理水平。(4)公众参与:广泛动员农村居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第七章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7.1社会保险制度建设7.1.1引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7.1.2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1)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2)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措施①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养老金替代率;②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渠道;③完善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7.1.3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1)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2)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措施①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②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③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待遇调整机制。7.1.4农村失业保险制度建设(1)失业保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2)失业保险制度建设的措施①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②完善失业保险待遇调整机制;③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管理。7.2社会救助体系建设7.2.1引言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是保障农村低收入家庭基本生活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有助于缓解农村贫困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7.2.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与问题(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措施①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②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机制;③加强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7.2.3救灾救济制度建设(1)救灾救济制度的现状与问题(2)救灾救济制度建设的措施①建立健全救灾救济资金筹集机制;②加强救灾救济工作组织协调;③提高救灾救济工作效率。7.2.4农村特困供养制度建设(1)特困供养制度的现状与问题(2)特困供养制度建设的措施①完善特困供养对象认定机制;②提高特困供养标准;③加强特困供养资金管理。7.3优抚安置工作7.3.1引言优抚安置工作是对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进行妥善安置和优待的重要措施。做好优抚安置工作,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7.3.2退役军人安置工作(1)退役军人安置工作的现状与问题(2)退役军人安置工作的措施①建立健全退役军人安置政策体系;②加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扶持;③完善退役军人待遇保障。7.3.3优抚对象待遇保障(1)优抚对象待遇保障的现状与问题(2)优抚对象待遇保障的措施①提高优抚对象待遇水平;②完善优抚对象认定机制;③加强优抚对象服务体系建设。7.3.4优抚安置工作组织协调(1)优抚安置工作组织协调的现状与问题(2)优抚安置工作组织协调的措施①建立健全优抚安置工作协调机制;②加强优抚安置部门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③提高优抚安置工作效率。第八章农村社会治理创新8.1网格化管理模式8.1.1模式概述网格化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地理划分为基础,将农村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单元,实现对农村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精准化管理。该模式旨在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8.1.2实施策略(1)科学划分网格单元:根据农村社区的地理、人口、资源等因素,合理划分网格单元,保证每个网格单元具备相似的特征和需求。(2)明确网格化管理职责:明确各网格单元的管理职责,包括社会治安、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维护等。(3)建立网格化管理队伍:选拔具备一定管理能力和责任心的村民担任网格管理员,负责本网格内的各项事务。(4)加强网格化管理培训:对网格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8.1.3保障措施(1)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网格管理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其工作积极性。(2)加强网格化管理监督:对网格管理员的工作进行定期监督和考核,保证管理效果。8.2社会组织培育8.2.1培育目标社会组织培育旨在培养农村社区内的各类社会组织,提高农村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促进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8.2.2培育途径(1)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社会组织发展。(2)培训与指导:对社会组织成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3)项目支持: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治理。8.2.3培育重点(1)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村居民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培育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围绕农村社区治理需求,培育具有服务、互助、维权等功能的社会组织。(3)培育农村文化体育组织: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村社区的文化氛围。8.3信息化建设8.3.1建设目标信息化建设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的智能化、便捷化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8.3.2建设内容(1)基础设施完善: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宽带网络覆盖率。(2)信息平台搭建:建设农村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治理效率。(3)信息技术应用: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如智能监控、大数据分析等。8.3.3保障措施(1)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村信息化建设。(2)资金投入: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3)人才培养:培养农村信息化人才,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水平。第九章农村法治建设9.1法律法规宣传教育9.1.1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农村法治建设的基础在于法律法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使其了解、尊重和遵守法律法规,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秩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1.2宣传教育内容(1)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2)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3)农村土地管理、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权益保障等专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4)基层民主管理、村民自治等地方性法规宣传教育。9.1.3宣传教育方式(1)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2)举办法律法规讲座、培训班,邀请法学专家、律师等进行授课;(3)制作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发放到农村基层组织;(4)组织农村法治宣传活动,如法治文艺演出、法治知识竞赛等。9.2法律服务体系建设9.2.1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有助于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9.2.2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内容(1)加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为农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代理等服务;(2)建立农村法律顾问制度,为农村基层组织提供法律咨询、指导等服务;(3)建立农村法律服务机构,开展法律服务工作;(4)培育农村法律服务人才,提高农村法律服务水平。9.2.3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措施(1)加大对农村法律服务机构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2)加强农村法律援助队伍建设,提高法律援助水平;(3)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的管理制度,规范服务流程;(4)加强对农村法律服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业务素质。9.3法律监督与维权9.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