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南区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_第1页
柳南区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_第2页
柳南区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_第3页
柳南区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_第4页
柳南区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柳南区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2024年5月九年级教学实验研究质量监测试卷

语文

(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

卡上,然后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答题卡的“贴条形码区”内。

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

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积累(21分)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壮族三月三”,

其品牌价值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阅读以下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唱山歌、吃美食、赏美景……广西“三月三”,逐渐成为天下

宾朋共同的企盼。2024年的“三月三”绝不是让这个传统节日简单

地O

②青春与传统翩翩起舞,古老的山歌被赋予新的旋律,精美的绣

球飞跃互联网云端,非遗特色美食成为指尖分享的焦点……无数朝气

蓬勃的年轻人,以其火热的激情、创新的思维,重新定义文化的内涵,

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绽放出新的光芒。

③是这个充满活力、创造力bOng()发的时代,赋予“三月

三”更多的年轻态。文化破圈,势不可挡。

④青春,是文化创新的急先锋。他们以现代表现形式重新演绎传

统民歌,开发“美味广西”沉浸式体验项目,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

流行文化完美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开拓更为广袤的艺术天地。

⑤青春,是文化创新的推动力。在打造趣“胃”广西、非遗茶会、

潮玩城市、大话“西”游、华服当潮五大特色IP中,年轻人发散自

身优势,带动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消费群体传播广西、游玩广西。

⑥青春,是文化创新的塑造者。他们紧跟科技潮流,通过社交媒

体和移动应用,积极参与文化创业,塑造新的文化认同,为文化发展

注入新的活力和思想深度。

⑦文化传承的,是根脉;指向的,是未来。未来在哪里未来就

在年轻人手中。因此,,o这,

应该是“三月三”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beng()发(2)绽()放

2.请选择最恰当的一个词语,填入文段①横线处。

循序渐进周而复始有条不紊重蹈覆辙

3.文段②③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2个。

4.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1)企盼(2)广袤

5.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上下联顺序正确且符合语境的对联,

将相应的序号填到横处。

①品尝八桂特色美食②青春与文化美丽邂逅③游览广西绝

妙风光④传统与创新激情邀约

6.下列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唱山歌、吃美食、赏美景……广西“三月三”,逐渐成为天下

宾朋共同的企盼。

B.无数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以其火热的激情、创新的思维,重

新定义文化的内涵C

C.他们以现代表现形式重新演绎传统民歌,开发“美味广西”

沉浸式体验项目。

D.年轻人发散自身优势,带动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消费群体传播

广西、游玩广西。

7.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相关内容。

主题文学常识与名句出处

雄心壮志①(人名)登飞来峰时,触景生情,以“②

,抒发他变法革新的豪情壮志。《登飞来峰》

辛弃疾追忆了梦境中雄壮豪迈的军旅生活,以“了却君王天下事,

③"展现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破阵子•为陈同

甫赋壮词以寄之》

豁达乐观刘禹锡抛开个人悲苦,高唱“沉舟侧畔千帆过,

④”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人生态度。《酬乐天扬州初逢

席上见赠》

苏轼以“人有悲欢离合,⑤,”告诉我们

要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水调歌头》

忧国忧民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⑥"寄托了忧

国忧民的思想,令人景仰,⑦《》

杜甫身处窘境,却依然心系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⑧

”令人心生敬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阅读(3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甲骨文研究工作任重道远。

②1899年,沉睡巳久的远古密码只是发出微弱的信号,就被清

朝金石学家王懿荣敏锐地捕捉片甲骨惊天下,打开了紧闭3000

多年的文明大门。

③然而,一百多年来,几代学者如老吏断狱、神探破案,从历史

的缝隙中探求线索,考释了许多艰涩难懂的文字,而今,前人留下的

未释甲骨文字仍有2000多个。曾有学者说“考释出一字,好比发现

一颗新的行星”,因此,中国文字博物馆近年来几度发出甲骨文破译

“悬赏令”,单字奖励10万元不等。

④考释,就是找寻某个字的前世今生,以及与其他字的未了情缘。

陈剑教授近年破译了两个甲骨文字形,即“微”字古体的另外两种写

法,展现了他数十年积累的功底:既要熟悉甲骨文字形体的笔画特征,

全面梳理用字情况,又要深入把握已识字形的演变序列和规律,用动

态的眼光审视,从已知推导未知。可谓一路跋涉。

⑤甲骨文考释更像自然科学,需要确凿证据,发表用时极长。如

陈剑2019年写成的《甲骨金文用为“游”之字补说》,初稿写于2010

年。这类文章资料详实,引证宏富,有的字数达7万之多。一些聚讼

纷纭的议题,经他研究,往往有涣然冰释之感。

⑥目前存世的甲骨中,正式发表的逾8万片,其中碎片占90%以

上。甲骨缀合,就是综合各方面信息,将碎片拼接起来,使之变戌完

整或较完整的材料。如何判断缀合成功?这不仅要求形状严丝合缝,

正反两面纹路相同,字体、风格、内容也须契合。

⑦甲骨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努力

提高研究水平。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目前应加大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的支持力度。甲骨文发掘整理

研究也需要集思广益,加以标准化,推动学术发展和研究实力的整体

提升。建议重新启动对全球甲骨文资料的全面普查和采集,利用最新

科技手段,获取甲骨的拓本、彩色照片、尺寸、收藏信息等。而近些

年相继启动的如“海外藏中国青铜器调查”和“海外中华古籍调查与

数字化回归”等工程可以提供借鉴。

(摘自《环球网》)

【材料三】

甲骨材料收藏统计表

收藏地收藏数(机构+私人)去向不明

中国大陆>80991片>20000片

中国台湾>30343片

世界14国>21758片

(摘自《汉字汉语研究》)

8.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字博物馆近年来多次发出甲骨文破译“悬赏令”,每个

字奖励10万元不等。

B.陈剑教授近年破译了“做”字古体另外两种写法,展现了他数

十年积累的功底。

C.综合各方面信息,将碎片拼接起来,使之变成完整美观的材

料,就是甲骨缀合C

D.要做好甲骨文资料的全面普查和采集工作,可以借鉴近些年

相继启动的相关工程。

9.下列对材料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告诉人们甲骨文的研究工

作任重道远。

B.选文中加点词“多”“目前"逾'’都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不

可删除。

C.第②段既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又能引起人们对甲骨文研究

工作的关注。

D.第⑤段画线句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甲骨文考释

工作速度快。

10.为什么说“甲骨文研究工作任重道远”?请根据以上三则材

料概括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富春山不着急

①富春江上,舟行,慢慢。人在上面,什么都不用想,心甘情愿

被眼前的山色催眠,渐渐入梦。梦里的富春山,有人进来,有诗文进

来,有画进来,它们跟山水交融,自然也都是慢慢的。富春山,从来

都不着急。

②那是南朝,骈文大家吴均从富阳到桐庐,行船在富春江上,看

着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风景,发出感慨:“鸯飞戾天者,望

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很松软的山,没有北方山脉

的凌厉,它们高低都有度,有平缓柔和的曲线。水也是安静的,急流

猛浪也有,但终究会归于平和,映出山色、云朵和树的姿态。

③到严子陵钓台,时间会再往前一些c那是东汉,一个被皇帝几

次征召去做官的高士,一心要在富春江边做个钓鱼翁,他也确实就这

样过了一生。如果说因为“经纶世务”不顺而退至富春江是一种被动

的“不着急”,那像严子陵这样,机遇送到家门口也不动心,就得有

超常的定力了。严子陵在富春江畔,该是看到了一些比眼前的机遇更

为永恒的东西,才能拥有这样的定力。

④时间又过了一千多年。那是元代,富春江畔行来一个道士模样

的老头,他是黄公望。正是因为他,富春山成了后世人念念不忘的名

字。黄公望也是不着急的。在画《富春山居图》的时候,他已经七十

八岁。在这之前,他读书、做官,遭遇过牢狱之灾,游历过名山大川。

走到富春江这一带,眼睛再也挪不开,兴之所至,就提起笔,开始画。

一画便是三四年,其间,黄公望大多数时间并未画画,而是游荡于富

春江的山水间,对着山石草木,整日整月地发呆。据说富春山中有块

石头叫“雨淋岩”,就是黄公望不顾风雨发呆的地方。公元1350年,

他在《富春山居图》的初稿上写下题跋,感叹这幅画“成就之难”。

这一年,他已经八十一岁。这之后,又是三四年,他画完了《富春

山居图》,也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悠长圆满的句号。黄公望晚年

称自己为“大痴二真正的大艺术家,都有份痴气。他在自己的另一

幅画《九峰雪霁图》上题:“书此以记岁月云。”极平淡的一句,

却敌过千钧之力。是啊,画作完成之后,要感谢的只有时间,那些不

着急的、发“痴”的时间。

⑤又是几百年过去了。现在,富春山已经成为人人向往的景点。

人们慕名而来,有人尽兴而归,也有人在真实的风景前感到困惑和失

望:黄公望画的真是眼前这些山吗为什么我觉得这景没有那么美?

后来,是富春山的一个游客回答了这个问题:黄公望画的,不是眼前

的山水,而是心中的理想。这个人叫王柳云,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女

人,因为“清洁工画家”的身份而被媒体报道。她最喜欢的画家是黄

公望,最喜欢的画就是《富春山居图》。白天,她是写字楼里的清洁

工;晚上和休息日,她是画家,在颜料和画布里创造自己的世界。她

说,在画画的时候,她可以把那些糟糕的过往全部抛开,心里想的只

是山坡的颜色,花瓣的形状,人物的姿态。在那个更加宽广的艺术世

界里,黄公望好像一直在鼓励着她。王柳云也去了富春山,虽然没有

找到画中风景,却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属地。

⑥这是富春山,是“自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是严子陵

的钓台,是黄公望的雨淋岩,也是王柳云的心之所往。那些真正有热

爱、有耐心的人,无所谓时间和年龄,无所谓财富和境遇,即使不在

富春江畔,也能在心里为自己创造出一所静谧永恒的“富春山居二

(摘自2023年10月《读者》,有删改)

11.文中写到的人物都与富春江山水产生了关联。请梳理文章内

容,填写下面表格°

时间人物与富春江山水相关的事件

南朝吴均行船富春江,写下《与朱元思书》

东汉严子陵①

元代②对景发呆,画《富川山居图》

现在王柳云③

12.从上面的表格和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来看,本文是不是按照

时间顺序来写的你是如何判断出来的试着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安

排写作顺序。

本文①一(是/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我判断的依据是:

②我认为作者这样安排顺序的原因是:③——O

13.明确感情基调,才能准确充分地传达感情。关于第②段画横

线句子的感情基调,你认为以下哪一种更准确为什么(感情基调备

选:慷慨激昂、深情温和)

14.文章结尾加点的“富春山居”指的是每个人为自己打造的精

神世界。从文中任选两个人物,结合原文分析他们心中的“富春山居”

的相同或不同之处C

我选的人物是_____和O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成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全诗格调是

沉郁悲壮的。

B.首联写诗人人生中两件大事:一是回顾身世,二是追述战斗

生涯。

C.颔联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

沉的忧愤。

D.颈联用典型的经历展现诗人因自己遭遇危难而产生的害怕和

痛苦之情。

16.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尾联。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

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

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

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袍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

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

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

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宜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

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

【乙】

万事莫贵于义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

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

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①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注释]①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温故而知新

B.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相委而去

D.子为之乎—辍耕之垄上

18.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的“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

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本文侧重指羞恶之心。

B.甲文画波浪线句这样划分节奏:“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

皆有之“,能准确读出“人性本善”的思想主张。

C.乙文体现了墨子主张:大义,正义比生命还可贵。为了捍卫

正义,也可以去厮杀,去战斗,甚至为之牺牲。

D.乙文首尾均提到“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写到“所欲有甚于生

者,所恶名甚于死者”,两文的内涵完全不一样。

19.将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事莫贵于义。

20.你如何理解甲文段①加点句"二者不可得兼"如果删掉这句

话,对文章观点的表达是否有影响请说明理由。

21.甲、乙两文都论证了“义”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请结合原文

分析两文论证方法的相同点。

三、综合(10分)

22.儒雅中学正在开展“谈书论艺”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

任务。

(1)在“读书以广才“环节,小州兴致盎然写了下面这段话,

请补充完整。

走近①(填写人名)的回忆性散文集一一《朝花夕拾》,

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他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走近

艾青的诗歌作品一一《艾青诗选》,我们知道了“土地”和②

“”是他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他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

歌手;走近夏洛蒂•勃朗特的长篇小说一一《简•爱》,我们会被简•爱

③的精神深深打动!

(2)在“走近书法,了解书法”活动现场,小柳和小南在图一

和图二面前驻足欣赏,展开了讨论,请根据上下文意,将对话补充完

整。

(图一)

常见字体的特点:

字体__特点

篆书笔法瘦世挺拔,圆润流畅,笔画均匀,粗细基本一致,特

点是“因形立意”体正势圆

隶书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头雁尾”一

波三折”。

蔡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偏旁假借,“状似连珠、绝而不离”。

楷书从隶书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画方正,结

构整齐,在体势上多呈长方形,章法上多取直行直势。

行书介于楷、草书之间,大小兼收,收放结合,疏密得体。

(图二)

小柳:这幅作品(图一)笔法流动自如,布局疏密得体。

小南:啊,这种字体就是①,对我们来说很实用。

小柳:听说这种书体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作者是书圣王羲

之。

小南:是的,要是书圣穿越到我们现代,我真想邀请他有空时来

我们学校给我们指导指导书法!

小柳:那你可要注意,古人交流是很注意礼貌用语的。常用敬辞

如:高见、高论、久仰、大驾、赐教等,常用谦辞如:愚见、拙作、

拙见、鄙人、见教等。

小南:有道理,那么如果我去邀请,我会说:②

(要求:至少用上一个敬辞或谦辞。)

(3)班级提倡练习书法,写好中国字。有同学认为:如今科技

发达,很多事情都可以由科技代劳,再练习书法,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请你针对这些同学的观点进行反驳。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

数80字以内。

四、作文(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人生是一份答卷,当你回忆走过的路,也许你会为自己曾经

的努力拼搏而骄傲,为自己曾经的善良诚信而感动,也会为自己曾经

的幼稚无知而愧悔,为自己曾经热爱着阅读而庆幸……

现在,请你好好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为自己目前的这份人生答

卷打个分。

请以“为自己的人生答卷打个分”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要套作,不要抄袭;②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信息;③不少于600字。2024年5月九年级教学实验研究质量监测

试卷

语文

(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

卡上,然后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答题卡的“贴条形码区”内。

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

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积累(21分)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壮族三月三”,

其品牌价值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阅读以下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唱山歌、吃美食、赏美景……广西“三月三”,逐渐成为天下

宾朋共同的企盼。2024年的“三月三”绝不是让这个传统节日简单

地O

②青春与传统翩翩起舞,古老的山歌被赋予新的旋律,精美的绣

球飞跃互联网云端,非遗特色美食成为指尖分享的焦点……无数朝气

蓬勃的年轻人,以其火热的激情、创新的思维,重新定义文化的内涵,

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绽放出新的光芒。

③是这个充满活力、创造力beng()发的时代,赋予“三月

三”更多的年轻态。文化破圈,势不可挡。

④青春,是文化创新的急先锋。他们以现代表现形式重新演绎传

统民歌,开发“美味广西”沉浸式体验项目,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

流行文化完美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开拓更为广袤的艺术天地。

⑤青春,是文化创新的推动力。在打造趣“胃”广西、非遗茶会、

潮玩城市、大话“西”游、华服当潮五大特色IP中,年轻人发散自

身优势,带动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消费群体传播广西、游玩广西。

⑥青春,是文化创新的塑造者。他们紧跟科技潮流,通过社交媒

体和移动应用,积极参与文化创业,塑造新的文化认同,为文化发展

注入新的活力和思想深度。

⑦文化传承的,是根脉;指向的,是未来。未来在哪里未来就

在年轻人手中。因此,,o这,

应该是“三月三”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beng()发(2)绽()放

2.请选择最恰当的一个词语,填入文段①横线处。

循序渐进周而复始有条不紊重蹈覆辙

3.文段②③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2个。

4.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1)企盼(2)广袤

5.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上下联顺序正确且符合语境的对联,

将相应的序号填到横处。

①品尝八桂特色美食②青春与文化美丽邂逅③游览广西绝

妙风光④传统与创新激情邀约

6.下列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唱山歌、吃美食、赏美景……广西“三月三”,逐渐成为天下

宾朋共同的企盼。

B.无数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以其火热的激情、创新的思维,重

新定义文化的内涵C

C.他们以现代表现形式重新演绎传统民歌,开发“美味广西”

沉浸式体验项目。

D.年轻人发散自身优势,带动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消费群体传播

广西、游玩广西。

【答案】1.①.迸②.zhan

2.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3.翩翩起舞、朝气蓬勃、势不可挡(任意两个)

4.(1)盼望,希望。(2)广阔,宽广(开阔,辽阔)。

5.②④6.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C

beng——迸。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绽----zhano绽放:(花朵)开放。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周而复始:一圈又一圈的轮转。形容不断循环。

有条不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不到。

重蹈覆辙:辙:车轮轧出的痕迹。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

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根据语境“广西‘三月三',逐渐成为天下宾朋共同的企盼。2024

年的‘三月三'绝不是让这个传统节日简单地”可知,语段强

调的是“三月三”已成为天下宾朋的期盼,所以不能只是简单的重复,

故应选择“周而复始二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积累。任选两个写出来即可。

翩翩起舞:轻捷飘逸地舞起来。

朝气蓬勃:形容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势不可挡:来势凶猛,不能抵挡。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含义。

根据语境“广西'三月三',逐渐成为天下宾朋共同的企盼”可知,

天下宾朋都在期待“三月三”的到来,据此可知,企盼:盼望,想做

成或实现某件事。

根据语境”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开拓更为广袤的艺术天地”可

知,他们要为传统艺术打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据此可知,广袤:形

容广阔得望不到边际。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配对。对联的形式要求:字数相等,语义相关,结

构相同,平仄相协C

①品尝八桂特色美食:动词+地名+偏正短语;

②青春与文化美丽邂逅:并列短语+偏正短语;

③游览广西绝妙风光:动词+地名+偏正短语;

④传统与创新激情邀约:并列短语+偏正短语;

从结构上看①③互相对应,②④相互对应,从内容上看①③和广

西美食及自然风光相关,②④和广西的传统文化及创新相关,根据第

⑦段语境“文化传承的,是根脉;指向的,是未来。未来在哪里?未

来就在年轻人手中”可知,语段主要强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所

以②④符合要求,根据仄起平收的原则,“逅”是仄声,“约”是平声,

②是上联,④是下联。故上联选②,下联选④。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D.搭配不当,“发散”与“优势”搭配不当,可将“发散”改为“发

挥”;语序不当,应是先“游玩广西〃再“传播广西”,将二者顺序互

换;

故选D。

7.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相关内容。

主题文学常识与名句出处

雄心壮志①(人名)登飞来峰时,触景生情,以“②

,抒发他变法革新的豪情壮志。《登飞来峰》

辛弃疾追忆了梦境中雄壮豪迈的军旅生活,以“了却君王天下事,

③"展现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破阵子•为陈

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豁达乐观刘禹锡抛开个人悲苦,高唱“沉舟侧畔千帆过,④

”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人生态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苏轼以“人有悲欢离合,⑤,”告诉我

们要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水调歌头》

忧国忧民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⑥"寄托了忧国

忧民的思想,令人景仰,⑦《》

杜甫身处窘境,却依然心系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

⑧”令人心生敬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答案】①.王安石②.不畏浮云遮望眼③.自缘

身在最高层④.赢得生前身后名⑤.病树前头万K春

⑥.月有阴晴圆缺⑦.此事古难全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⑨.岳阳楼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

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

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遮、缘、生前身后、庇”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阅读(3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甲骨文研究工作任重道远。

②1899年,沉睡已久的远古密码只是发出微弱的信号,就被清

朝金石学家王懿荣敏锐地捕捉片甲骨惊天下,打开了紧闭3000

多年的文明大门。

③然而,一百多年来,几代学者如老吏断狱、神探破案,从历史

的缝隙中探求线索,考释了许多艰涩难懂的文字,而今,前人留下的

未释甲骨文字仍有2000多个。曾有学者说“考释出一字,好比发现

一颗新的行星”,因此,中国文字博物馆近年来几度发出甲骨文破译

“悬赏令”,单字奖励10万元不等。

④考释,就是找寻某个字的前世今生,以及与其他字的未了情缘。

陈剑教授近年破译了两个甲骨文字形,即“微”字古体的另外两种写

法,展现了他数十年积累的功底:既要熟悉甲骨文字形体的笔画特征,

全面梳理用字情况,又要深入把握已识字形的演变序列和规律,用动

态的眼光审视,从已知推导未知。可谓一路跋涉。

⑤甲骨文考释更像自然科学,需要确凿证据,发表用时极长。如

陈剑2019年写成的《甲骨金文用为“游”之字补说》,初稿写于2010

年。这类文章资料详实,引证宏富,有的字数达7万之多。一些聚讼

纷纭的议题,经他研究,往往有涣然冰释之感。

⑥目前存世的甲骨中,正式发表的逾8万片,其中碎片占90%以

上。甲骨缀合,就是综合各方面信息,将碎片拼接起来,使之变戌完

整或较完整的材料。如何判断缀合成功?这不仅要求形状严丝合缝,

正反两面纹路相同,字体、风格、内容也须契合。

⑦甲骨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努力

提高研究水平。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目前应加大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的支持力度。甲骨文发掘整理

研究也需要集思广益,加以标准化,推动学术发展和研究实力的整体

提升。建议重新启动对全球甲骨文资料的全面普查和采集,利用最新

科技手段,获取甲骨的拓本、彩色照片、尺寸、收藏信息等。而近些

年相继启动的如“海外藏中国青铜器调查”和“海外中华古籍调查与

数字化回归”等工程可以提供借鉴。

(摘自《环球网》)

【材料三】

甲骨材料收藏统计表

收藏地收藏数(机构+私人)去向不明

中国大陆>80991片>20000片

中国台湾>30343片

世界14国>21758片

(摘自《汉字汉语研究》)

8.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字博物馆近年来多次发出甲骨文破译“悬赏令”,每个

字奖励10万元不等。

B.陈剑教授近年破译了“假”字古体的另外两种写法,展现了他

数十年积累的功底c

C.综合各方面信息,将碎片拼接起来,使之变成完整美观的材

料,就是甲骨缀合C

D.要做好甲骨文资料的全面普查和采集工作,可以借鉴近些年

相继启动的相关工程。

9.下列对材料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告诉人们甲骨文的研究工

作任重道远。

B.选文中加点词“多”“目前“逾”都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不

可删除。

C.第②段既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又能引起人们对甲骨文研究

工作的关注。

0.第⑤段画线句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甲骨文考释

工作速度快。

10.为什么说“甲骨文研究工作任重道远”?请根据以上三则材

料概括原因。

【答案】8.C9.D

10.①还有许多甲骨文尚待考释;②甲骨文“完全考释”之难堪

比发现行星;③甲骨文考释工作对研究者功底要求很高;④甲骨碎片

占比大,缀合工作困难;⑤有些收藏者把甲骨文作为私产,另有许多

流落国外,给研究工作带来困难;⑥目前对甲骨文研究支持力度不够;

⑦甲骨文发掘整理研究缺乏标准;⑧普查和采甲骨文资料手段不够先

进。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C.根据材料一第⑥段“甲骨缀合,就是综合各方面信息,将碎片

拼接起来,使之变成完整或较完整的材料。如何判断缀合成功?这不

仅要求形状严丝合缝,正反两面纹路相同,字体、风格、内容也须契

合”可知,甲骨缀合是将碎片拼接起来,使之变成完整或较完整的材

料,本项“使之变成完整美观的材料,就是甲骨缀合”的表述错误;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根据第⑤段句子“如陈剑2019年写成的《甲骨金文用为“游”

之字补说》,初稿写于2010年”可知,使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列举了陈剑用十年时间写成《甲骨金文用为“游”之字补说》,说明甲

骨文考释工作艰难漫长;再根据“甲骨文考释更像自然科学,需要确

凿证据,发表用时机长”可知,本项“准确说明甲骨文考释工作速度

快”的表述也错误;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要点。

根据材料一第③段“前人留下未释甲骨文字仍有2000多个。曾

有学者说'考释出一字,好比发现一颗新的行星可知,前人留下

的甲骨文数量庞大,并且考释出一字,好比发现一颗新的行星。

根据材料一第④段“展现了他数十年积累的功底:既要熟悉甲骨

文字形体的笔画特征,全面梳理用字情况,又要深入把握已识字形的

演变序列和规律,用动态的眼光审视,从已知推导未知。可谓一路跋

涉”可知,考究甲骨文对人的要求很高,既要熟悉甲骨文字形体的笔

画特征,全面梳理用字情况,又要深入把握已识字形的演变序列和规

律,用动态的眼光审视,从已知推导未知。

根据材料一第⑥段“目前存世的甲骨中,正式发表的逾8万片,

其中碎片占90%以上”“如何判断缀合成功?这不仅要求形状严丝合

缝,正反两面纹路用同,字体、风格、内容也须契合”可知,甲骨文

存在的碎片多,并且缀合难度大。

根据材料二”目前应加大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的支持力度。甲

骨文发掘整理研究也需要集思广益,加以标准化,推动学术发展和研

究实力的整体提升”可知,甲骨文的研究支持力度应该增加。

根据材料二“建议重新启动对全球甲骨文资料的全面普查和采集,

利用最新科技手段,获取甲骨的拓本、彩色照片、尺寸、收藏信息等

”可知,甲骨文的普查和采集手段不够先进。

根据材料三中的图片显示,有些图片属于私人收藏,有的流落到

海外。这也是甲骨文研究工作任重道远的原因之一。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富春山不着急

①富春江上,舟行,慢慢。人在上面,什么都不用想,心甘情愿

被眼前的山色催眠,渐渐入梦。梦里的富春山,有人进来,有诗文进

来,有画进来,它们跟山水交融,自然也都是慢慢的。富春山,从来

都不着急。

②那是南朝,骈文大家吴均从富阳到桐庐,行船在富春江上,看

着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风景,发出感慨:“莺飞戾天者,望

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很松软的山,没有北方山脉

的凌厉,它们高低都有度,有平缓柔和的曲线。水也是安静的,急流

猛浪也有,但终究会归于平和,映出山色、云朵和树的姿态。

③到严子陵钓台,时间会再往前一些c那是东汉,一个被皇帝几

次征召去做官的高士,一心要在富春江边做个钓鱼翁,他也确实就这

样过了一生。如果说因为“经纶世务”不顺而退至富春江是一种被动

的“不着急”,那像严子陵这样,机遇送到家门口也不动心,就得有

超常的定力了。严子陵在富春江畔,该是看到了一些比眼前的机遇更

为永恒的东西,才能拥有这样的定力。

④时间又过了一千多年。那是元代,富春江畔行来一个道士模样

的老头,他是黄公望。正是因为他,富春山成了后世人念念不忘的名

字。黄公望也是不着急的。在画《富春山居图》的时候,他已经七十

八岁。在这之前,他读书、做官,遭遇过牢狱之灾,游历过名山大川。

走到富春江这一带,眼睛再也挪不开,兴之所至,就提起笔,开始画。

一画便是三四年,其间,黄公望大多数时间并未画画,而是游荡于富

春江的山水间,对着山石草木,整日整月地发呆。据说富春山中有块

石头叫“雨淋岩”,就是黄公望不顾风雨发呆的地方。公元1350年,

他在《富春山居图》的初稿上写下题跋,感叹这幅画“成就之难”。

这一年,他已经八十一岁。这之后,又是三四年,他画完了《富春

山居图》,也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悠长圆满的句号。黄公望晚年

称自己为“大痴真正的大艺术家,都有份痴气。他在自己的另一

幅画《九峰雪霁图》上题:“书此以记岁月云。”极平淡的一句,

却敌过千钧之力。是啊,画作完成之后,要感谢的只有时间,那些不

着急的、发“痴”的时间。

⑤又是几百年过去了。现在,富春山已经成为人人向往的景点。

人们慕名而来,有人尽兴而归,也有人在真实的风景前感到困惑和失

望:黄公望画的真是眼前这些山吗为什么我觉得这景没有那么美?

后来,是富春山的一个游客回答了这个问题:黄公望画的,不是眼前

的山水,而是心中的理想。这个人叫王柳云,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女

人,因为“清洁工画家”的身份而被媒体报道。她最喜欢的画家是黄

公望,最喜欢的画就是《富春山居图》。白天,她是写字楼里的清洁

工;晚上和休息日,她是画家,在颜料和画布里创造自己的世界c她

说,在画画的时候,她可以把那些糟糕的过往全部抛开,心里想的只

是山坡的颜色,花瓣的形状,人物的姿态。在那个更加宽广的艺术世

界里,黄公望好像一直在鼓励着她。王柳云也去了富春山,虽然没有

找到画中风景,却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属地。

⑥这是富春山,是“自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是严子陵

的钓台,是黄公望的雨淋岩,也是王柳云的心之所往。那些真正有热

爱、有耐心的人,无所谓时间和年龄,无所谓财富和境遇,即使不在

富春江畔,也能在心里为自己创造出一所静谧永恒的“富春山居”。

(摘自2023年10月《读者》,有删改)

11.文中写到的人物都与富春江山水产生了关联。请梳理文章内

容,填写下面表格c

时间人物与富春江山水相关的事件

南朝吴均行船富春江,写下《与朱元思书》

东汉严子陵①

元代②对景发呆,画《富川山居图》

现在王柳云③

12.从上面的表格和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来看,本文是不是按照

时间顺序来写的你是如何判断出来的试着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安

排写作顺序。

本文①一(是/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我判断的依据是:

②-0我认为作者这样安排顺序的原因是:③—

13.明确感情基调,才能准确充分地传达感情。关于第②段画横

线句子的感情基调,你认为以下哪一种更准确为什么(感情基调备

选:慷慨激昂、深情温和)

14.文章结尾加点的“富春山居”指的是每个人为自己打造的精

神世界。从文中任选两个人物,结合原文分析他们心中的“富春山居”

的相同或不同之处C

我选的人物是_____和O_

【答案】11.①.拒绝做官,在富春江做钓鱼翁②.黄

公望③.游览富春山,找到心灵归属(或:喜欢黄公望,喜欢

画《富春山居图》)

12.①.不是②,“到严子陵钓台,时间会再往前一些。

那是东汉"(或:按照朝代顺序,东汉应在南朝之前。)③.示

例一:由耳熟能详的人物和文章引出下文内容。示例二:由吴均游览

富春江山水引出下面与富春江山水有关的其他三个人物的故事。示例

三:由浅到深,先写景物之美,再写后面三个人物的精神世界。示例

四:头尾两个人物都只是游览,中间两个人物所留的时间长。

13.示例:朗读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深情温和”的。因为这一段

描写的山水是平缓、柔和、安静的,表达出对富春江是山水的喜爱之

情。

14.①.示例一:黄公望②.和王柳云。③.他们

心中的“富春山居”是相同的。黄公望为了画好画不顾风雨发呆,王

柳云身为清洁工却坚持画画,他们都是“真正有热爱、有耐心的人”。

示例二:吴均知严子陵。他们心中“富春山居”是不相同的。吴

均是厌弃尘俗,是“一种被动的‘不着急严子陵是淡泊名利,机

遇送到家门口也不动心,是主动的。分析提示:吴均:热爱自然,厌

弃尘俗。严子陵:淡泊名利,坚持自我。黄公望:坚持热爱,宁静致

远,不惧苦难。王柳云:坚持热爱,坚强乐观。共同点:坚持、热爱、

耐心。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根据第③段中的“到严子陵钓台,时间会再往前一些。那是东

汉,一个被皇帝几次征召去做官的高士,一心要在富春江边做个钓鱼

翁"可得:拒绝做官,在富春江做钓鱼翁。

②根据第④段中的“黄公望也是不着急的。在画《富春山居图》

的时候,他已经七十八岁。在这之前,他读书、做官,遭遇过牢狱之

灾,游历过名山大川。走到富春江这一带,眼睛再也挪不开,兴之所

至,就提起笔,开始画。一画便是三四年,其间,黄公望大多数时间

并未画画,而是游荡于富春江的山水间,对着山石草木,整日整月地

发呆”可得:黄公望。

③根据第⑤段中的“王柳云也去了富春山,虽然没有找到画中风

景,却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属地”可得:游览富春山,找到心灵归属。

或根据“她最喜欢的画家是黄公望,最喜欢的画就是《富春山居图》”

可得:喜欢黄公望,喜欢画《富春山居图》。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顺序。

①②根据第②段中的“那是南朝,骈文大家吴均从富阳到桐庐”,

第③段中的“到严子陵钓台,时间会再往前一些。那是东汉“,第④

段中的“时间又过了一千多年。那是元代“,第⑤段中的“又是几百

年过去了。现在“可知,本文不是按时间顺序书写的。因为如果按时

间顺序应是先东汉,然后是南朝,再是元,最后是现在。

③在这些人物当中,吴均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因为他写的《与朱

元思书》写富春江美景,选入语文课本,大家最为熟悉。由他入笔,

引出后面与富春江有关的三个人物故事。根据第②段中的“这是很松

软的山,没有北方山脉的凌厉,它们高低都有度,有平缓柔和的曲线。

水也是安静的,急流猛浪也有,但终究会归于平和,映出山色、云朵

和树的姿态”可知,本段重在写富春江的美景。根据第③段中的“该

是看到了一些比眼前的机遇更为永恒的东西,才能拥有这样的定力”,

第④段中的“画作完成之后,要感谢的只有时间,那些不着急的、发

'痴'的时间”,第⑤段中的“王柳云也去了富春山,虽然没有找到

画中风景,却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属地”可知,写后面三个人物主要

表现这三人的精神世界。这是按由浅入深的顺序排列的。吴均与王柳

云只是游览富春江,而黄公望在富春江停留了三四年的时间,严子陵

则停留了一生。这两人停留时间较长。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根据句中的“这是很松软的山”有平缓柔和的曲线”“水也是安静

的”但终究会归于平和”可知,本句描写的富春江山水的特点是平缓

柔和而安静的。所以语调应是温和的。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富春江山

水的喜爱之情,所以语调还应是深情的。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文中共提到四个人物:吴均、严子陵、黄公

望和王柳云。从中任选两人,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这两人心中的“富

春山居”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即可。

示例:黄公望和王柳云。根据第④段中的“一画便是三四年,其

间,黄公望大多数时间并未画画,而是游荡于富春江的山水间,对着

山石草木,整日整月地发呆”可知,黄公望为了画好画不顾风雨发呆。

根据第⑤段中的“白天,她是写字楼里的清洁工;晚上和休息日,她

是画家,在颜料和画布里创造自己的世界”可知,王柳云身为清洁工

却坚持画画。他们都是热爱绘画的人,也都是有耐心的人。所以他们

心中的“富春山居”是相同的。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全诗格调是

沉郁悲壮的。

B.首联写诗人人生中两件大事:一是回顾身世,二是追述战斗

生涯。

C.颔联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

沉的忧愤。

D.颈联用典型的经历展现诗人因自己遭遇危难而产生的害怕和

痛苦之情。

16.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尾联。

【答案】15.D16.采用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发

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体现他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或

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或昂扬的斗志或崇高的民族气节)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D.“因自己遭遇危难而产生的害怕和痛苦之情”表述有误,颈联

二句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如今零丁

洋上自叹伶仃,由此可知,颈联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

栗的痛苦心灵;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鉴赏。

“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

忠的人。“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

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

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

的典籍统称为“汗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

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

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借用反问,直抒胸臆,诗句

中流露出对死亡的无畏,要用自己的对祖国的赤诚之心照耀史册,进

而表达了诗人誓死为国捐躯,不畏强敌,慷慨赴死的豪情壮志,表达

了他深沉的爱国之心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

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

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

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

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

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

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

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

【乙】

万事莫贵于义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

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

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①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注释]①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温故而知新

B.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相委而去

D.子为之乎—辍耕之垄上

18.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的“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

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本文侧重指羞恶之心。

B.甲文画波浪线句这样划分节奏:“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

皆有之”,能准确读出“人性本善”的思懑主张。

C.乙文体现了墨子主张:大义,正义比生命还可贵。为了捍卫

正义,也可以去厮杀,去战斗,甚至为之牺牲。

D.乙文首尾均提到“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写到“所欲有甚于生

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两文的内涵完全不一样。

19.将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事莫贵于义。

20.你如何理解甲文段①加点句"二者不可得兼”如果删掉这句

话,对文章观点的表达是否有影响请说明理由。

21.甲、乙两文都论证了“义”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请结合原文

分析两文论证方法的相同点。

【答案】17.B18.D

19.(1)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2)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20.示例:这句话是指生和义有两者不能都得到时候。如果删除

对文章表达有影响,保留能更好论述文章观点“舍生取义”是有前提

条件的。(表明“舍生取义”是在这种不可规避的两难情境下的选择。

/保留能对“舍生取义”这个论点进行必要补充。)

21.示例: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甲文通过“行道之人”“乞人”

的故事/“见利忘义之人”的例子来证明“义”的重要,乙文通过“冠

履”与“手足”的取舍/“天下”与“身”的取舍/因“争一言以相杀”

来证明“义”的重要。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A.故:连词,所以/形容词作名词,指以往的,在这里指代学过

的知识;

B.若:动词,比得上/动词,比得上;

C.而:表转折,但是/连词,表承接;

D.之:代词,代指某件事情/动词,到,往;

故选Bo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乙文首尾均提到“万事莫贵于义”,突出了“义”的重要性;甲

文写到“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舍生取义”,也突出

了“义”的重要性;两篇文章都强调了“义”的重要性,内涵有相似

之处,所以“两文的内涵完全不一样”的说法错误;

故选Do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1)重点词语:故,所以;患,祸患;辟,通“避”,躲避。

(2)重点词语:莫,没有;贵,可贵;于,比;义,正义。

【20题详解】

木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者不可得兼”的意思是:生和义两者不能同时得到。在这种

情况下就需要对生和义做出一个取舍,是选择“生命”,还是选择“正

义”。如果删除这句话,后面的“舍生而取义者也”就显得不符合情理。

因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二者可以共存,可以同时得到,这时候我

们就没有必要去舍生取义。我们之所以要舍生取义,是有一个前提条

件,就是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时候,才需要选择更重要的东西一一义。

如果删除这句话,会影响文章意思的表达c保留这句话,能更好论述

文章观点,表明“舍生取义”是在这种不可规避的两难情境下的选择。

(保留能对“舍生取义”这个论点进行必要补充。)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甲文中“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是举例论证。举了“行道

之人”和“乞人”宁可饿着肚子,也不吃带有侮辱性质的赠与的食物

的例子,证明了“义”的重要性。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从

反面举例,批判了某些人“见利忘义”的错误行为,从反面证明“义”

的重要性。

乙文先假设“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