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量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它关乎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直观感受与深刻理解,更是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为了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使量感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进而增强学生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关键词:量感;多元实践活动;小学数学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直觉,也是一种能力,不可传递,唯有通过个人亲身体验方能获得[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指对事物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量感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应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各种“量”,着重培养学生的量感,从而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和提升他们的直观感知能力,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量”的实际应用价值。一、巧设情境,初步认识“量”情境教学是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学习特点高度契合,在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量感培养的具体目标,并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精心设计多元化的情境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全新的、别开生面的感知体验,让学生能在不同的情境体验当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逐步建立起量感[2]。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中的“千米和吨”一课前,教师可设计如下情境活动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1)测量自己父母的体重,并尝试抱起父母,感受他们的体重;(2)称量一颗草莓和一箱苹果的质量。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能初步建立起对质量的认识。在课中,教师可首先让学生交流讨论在以上两个活动中的感受,以让学生之间能相互学习,汲取不同的学习经验,提高学习能力。随后,教师可再设计相关情境,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和理解质量的概念,如:小明家里有一吨苹果,他需要按照每箱200克的重量把苹果包装起来,那小明总共能包装几箱苹果?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果,这能加深学生对“吨”的认识,并使其更深入地理解“吨”和“克”等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在课后拓展环节,教师可鼓励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让学生回到家后,询问家里人的体重,计算家里全部人的体重共有多少吨,并让学生通过查阅书刊、上网搜索等途径了解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质量适宜用吨作单位,以促使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宽知识视野。量感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能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知“量”的概念,理解不同“量”之间的关系。二、采用体验式教学法,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量感包含对长度、质量、时间、面积、体积等核心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对于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这些概念比较抽象,他们难以直接理解和全面把握。对此,教师可精心设计多元化的课堂体验活动,通过具体、形象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逐步增强对数量的感知和理解。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中的“千克和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质量单位,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富有创意的活动——“小小观察员”。课前,教师可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走进超市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之旅。任务要求学生细致观察超市中各类商品包装上标注的质量信息,如50克、100克、500克等,并将不同的物品拿起来感受其质量,通过询问父母或查阅资料等理解这些数字背后的意义。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知的质量知识,去估计身边日常物品(如苹果、鸡蛋、铅笔等)的大致质量。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教师可进行实际称重,并让学生将称重结果与自己的估算结果进行对比,感受差异。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量感。在实践中,学生能直观地理解200克、50克、10克、5克、1克等质量之间的区别。随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千克”和“克”为单位的不同物品,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设计观察、估计、称重、换算等一系列丰富的实践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逐步理解抽象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量感[3]。三、提供实践体验机会,促进学生不断学习量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对此,教师可结合学情、校情,整合多种优质资源,构建校本课程,并将其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为学生建构起一个“生长式”的实践活动探究空间,促使学生建立起对“量”的深刻感知和精准把握。例如,在教学了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后,学生对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等“量”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并能利用度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以及学会计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面积等。对此,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已知的概念出发,结合生活实际,测量某一物品的长度、质量,计算其面积、体积等。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先确定好想要测量的物品,并基于生活经验,尝试估算选定物品的长度或质量。然后,学生需选取合适的测量工具对物品进行实际的测量,并记录下所得到的数据,以验证之前的估算结果。在“估”与“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会运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还能加深对“量”的感知。而学生对每一次测量得到的数据的记录,也是对个人在实践中的感受和经验的记录,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将支撑学生不断学习,获得新的知识,从而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实践是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并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体验机会,从而使学生建立量感,提高抽象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四、对比学习,强化学生对“量”的本质的认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多元对比实践活动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它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还能够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通过直接观察,逐步建立起对“量”的直观感知。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学生有机会亲自操作测量工具、观察和比较不同的“量”,如长度、质量、容量等,从而深入理解不同“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多元对比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量”的本质,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逐渐形成良好的量感素养[4]。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并将其与之前学习的长度单位知识有效衔接起来,教师可以设计以“长度与面积单位多元对比”为主题的教学活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分发一些长度相等的细线,并鼓励学生利用这些细线围成长方形,让学生在实践中对长方形的周长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随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大家手中的细线长度都是相等的,那么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相等的吗?”在学生给出“周长相等”的答案后,教师可再次提问:“长方形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它们的面积也是相等的吗?”这个问题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长方形的边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对此,学生可能会提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的观点。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教师可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摆细线围成不同长方形的方法来比较不同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加深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了解,也能更加直观地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之间的区别。这种深层次的思考和学习体验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与本质区别,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知识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推动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一维”向“二维”乃至“三维”发展,实现学生量感的不断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多元对比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多元对比,学生的数学素养将能得到显著提升,他们可以更深刻地感知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会评估事物的“量”态,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也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地运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多元对比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五、学习数学文化,实现量感培养和文化传承共同发展新课标指出,数学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应强化数学文化的渗透,让学生领略数学之美,理解其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数学知识,如二十四节气等,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实现学生量感培养与文化传承的共同发展。例如,在“认识千米”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查阅书刊、上网搜索等方式调查我国山川河流的高度和长度,如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及长江、黄河的长度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感知实际的长度,还能深刻体会到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认识面积”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入《九章算术》中关于田亩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比古今面积测量、计算方式的异同,使学生理解测量标准变化但某一事物面积不变的知识,增强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感。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元素,鼓励学生搜集诗词、绘制节气图、制作日晷等。这些多元的文化实践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对“时间”这一“量”的多维度感知,还能深化学生的文化体验,让学生了解中华古代文明中的智慧与创造,自然而然地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铜仁学院《研学旅行培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云计算平台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魏碑临摹》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燕京理工学院《教学理论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酒类生产工艺与产品质量控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男生羽毛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大学生就业指导考核复习题库58题含答案
-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地方公共政策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对象C程序设计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23年版》
- 壶口瀑布公开课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 航天禁(限)用工艺目录(2021版)-发文稿(公开)
- 中医中药在罕见病中的应用
- 《起重机械安全评估规范》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
- 人教版PEP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完整)
- 《陶瓷彩绘装饰工艺》课程标准
- 2024年医学高级职称-全科医学(医学高级)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
- 预防颈动脉斑块
- 2024春苏教版《亮点给力大试卷》 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有答案)
- 半生熟纸制作工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