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课内外实词考查(一)(一)材料一: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故乐也者,治人之盛者也,而墨子非之。(节选自《荀子·乐论》)
材料二:
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意舍此,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节选自《墨子·非乐》)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君子以钟A鼓B道志C,以琴瑟D乐心E;动F以干戚G,饰H以羽旄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乐者,乐也”,两个“乐”读音不同,后一个“乐”意思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中的“乐”相同。B.“所以道乐也”中“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用法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相同。C.“所美”“所乐”“所甘”为所字结构,可译为“美丽的东西”、“快乐的声音”、“甘甜的美味”等名词性短语。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荀子提倡礼乐教化,主张通过礼乐教化使人心向善,他认为君子的音乐得以流行,人民群众就有了正确方向,就能做到乐而不乱。B.荀子在《乐论》里表达的观点与《劝学》里的思想是一致的,都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它可以使人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C.墨子认为,仁人应该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的准则,否定音乐的教化作用,他指出音乐既不能愉悦人的身心,又不能利国利民。D.墨子以“节用”为原则,以“兼爱交利”为核心,提出反对统治者以音乐为工具奢侈享乐的主张,这是具有人民性和进步性的表现。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乐也者,治人之盛者也,而墨子非之。(2)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14.根据材料二的第二段,归纳墨子“非乐”的两点理由。(3分)【答案与解析】10.CEG【解析】介宾短语“以钟鼓”作“道志”的状语,介宾短语“以琴瑟”作“乐心”的状语,“以干戚”“以羽旄”分别作“动”和“饰”的补语。画线句子的正确标点为: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用钟鼓来引导人的志向,用琴瑟来悦乐人心;用盾牌斧头等舞动具跳舞,用羽毛和牦牛尾等来装饰。11.
A【解析】A项,后一个“乐”的意思是“快乐”,而“乐盘游“的“乐”“乐”是形容词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快乐”。12.C.【解析】墨子否定的是音乐行为,并没有否定音乐的教化作用,承认音乐有愉悦人身心的作用。13.(1)所以,音乐是治理的重要资源,但墨子却要反对音乐。(得分点:治人,治理;盛,重要的资源;非,反对。)(2)然而向上考察,不符合圣王的事迹;向下考虑,不符合万民的利益。(得分点:上考,向上考察;中,符合;下度,向下考虑。)14.①民众不能从中获得衣食财;②天下的纷乱不能借此得到治理。【解析】首先对文段进行分层,抓住重点句“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进行归纳即可。【参考译文】(一)君子用钟鼓来引导人的志向,用琴瑟来悦乐人心;用盾牌斧头等舞动具跳舞,用羽毛和牦牛尾等来装饰。用石磬、箫管来伴奏。所以君子的音乐,清明好像天,广大好像地,俯仰回旋好像四时变化。所以君子的音乐流行而志向清明,礼仪修养好,人的德行就做到了。君子的音乐令人耳聪目明,性情平和,可以移风易俗,令天下安宁,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所以说:音乐,就是快乐。君子的音乐在于得到做人之道,小人的音乐在于满足欲望。用君子做人之道制约欲望,就可以得到快乐而不致有祸乱。因为欲望而忘记做人之道,就是受迷惑而不快乐。所以音乐,就是引导人快乐的。金石丝竹乐器,就是引导人有德行的。君子的音乐流行,人民就向着正确方向了。所以,音乐是治理的重要资源,但墨子却要反对音乐。(二)墨子说:“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将以此作为天下的准则。对人有利的,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仁者替天下考虑,并不是为了能见到美丽的东西,听到快乐的声音,尝到美味,使身体安适。让这些来掠取民众的衣食财物,仁人是不做的。因此,墨子之所以反对音乐,并不是认为大钟、响鼓、琴、瑟、竽、笙的声音不使人感到快乐,并不是以为雕刻、纹饰的色彩不美,并不是以为煎灸的豢养的牛猪等的味道不香甜,并不是以为居住在高台厚榭深远之屋中不安适。虽然身体知道安适,口里知道香甜,眼睛知道美丽,耳朵知道快乐,然而向上考察,不符合圣王的事迹;向下考虑,不符合万民的利益。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活动是错误的!”民众有三种忧患:饥饿的人得不到食物,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劳累的人得不到休息。这三样是民众的最大忧患。然而当为他们撞击巨钟,敲打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舞动干戚,民众的衣食财物将能得到吗?我认为未必是这样。且不谈这一点,现在大国攻击小国,大家族攻伐小家族,强壮的掳掠弱小的,人多的欺负人少的,奸诈的欺骗愚笨的,高贵的鄙视低贱的,外寇内乱盗贼共同兴起,不能禁止。如果为他们撞击巨钟,敲打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舞动干戚,天下的纷乱将会得到治理吗?我以为未必是这样的。所以墨子说:“且向万民征敛很多钱财,制作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有利于天下,为天下除害,是无补于事的。”(二)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战国策·秦策一》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与“始速祸焉”(《六国论》)两句中的“始”字含义不同。B.“愿大王少留意”与“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两句中的“少”字含义不同。C.“以大王之贤”与“尊贤重士”(《过秦论》)两句中的“贤”字含义相同。D.“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剑南诗稿·文章》)两句中的“文章”含义不同。。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远千里而庭教之”与“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两句中的“少”字含义不同。B.“愿以异日”与“异日图将美景”(柳永《望海潮》)两句中的“异日”含义不同。C.“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与“屋舍俨然”(陶渊明《桃花源记》)两句中的“俨然”含义不同。D.“臣请奏其效”与“吾家读书久不效”(《归有光《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效”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形容枯槁”与“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红楼梦》)两句中的“形容”含义不同。B.“乃夜发书”与“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两句中的“发”字含义不同。C.“引锥自刺其股”与“两股间脓血流离”(《促织》)两句中的“股”字含义相同。D.“资用乏绝”与“生生所资”(《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资”字含义不同。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简练以为揣摩”中的“揣摩”与现在汉语意思相同,“简练”和现代汉语意思不同。B.“期年,揣摩成”与“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两句中的“期”字含义相同。C.“受相印”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受”字含义不同。D.“以抑强秦”与“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两句中的“抑”字含义相同。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东之国”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六国论》)两句中的“山东”含义不同。B.“杜左右之口”与“杜耳恶闻”“防微杜渐”中的“杜”字含义相同。C.“富贵则亲戚畏惧”与“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亲戚”含义相同。D.“贫穷则父母不子”与“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经·卫风·氓》)两句中的“子”字含义不同。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与“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厚”字含义不同。B.“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两句中的“顺”字含义不同。C.“说秦王书十上”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D.“黑貂之裘弊”与“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过秦论》)两句中的“弊”字含义不同。。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说不行”与“然是说,余尤疑之”(《石钟山记》)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B.“黄金百斤尽”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两句中的“尽”字含义不同。C.“资用乏绝”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D.“羸縢履蹻”与“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赤壁之战》)两句中的“羸”字含义相同。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羸縢履蹻”与“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圯上敬履》》)两句中的“履”字含义不同。B.“负书担橐”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负”字含义不同。C.“面目犁黑”与“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两句中的“面目”字含义不同。D.“状有愧色”与“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愧”字含义不同。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妻不下紝”中的“紝”本是“织布帛的丝缕”的意思,这里引申为“织布机”。这句话是说苏秦回到家里,妻子做自己该做的事,根本不搭理他。B.“嫂不为炊”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学庵笔记》)两句中的“炊”字含义不同。C.“嫂不以我为叔”中的“叔”是女性对其丈夫的弟弟的称呼,与称父亲的弟弟不同。D.“是皆秦之罪也”与“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两句中的“皆”字含义不同。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箧数十”与“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陈”字含义相同。B.“引锥自刺其股”与“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引”字含义不同。C.“于是说赵王于华屋之下”与“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两句中的“于是”含义相同。D.“抵掌而谈”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两句中的“抵”字含义不同。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革车”,意思是古代兵车的一种。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B.“约从散横”从,同“纵”,指“合纵”的策略。横,指“连横”的策略。订立合纵的盟约,离散连横的关系,从而抑制强大的秦国。C.“从风而服”与“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两句中的“从”字含义不同。D.“使赵大重”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两句中的“重”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与“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特”字含义不同。B.“伏轼”亦作“伏式”,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庄子·渔父》:“孔子伏轼而叹曰:‘甚矣,由之难化也!’”后多用以指乘车。C.“廷说诸侯之王”与“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廷”字含义相同。D.“天下莫之能伉”与“分庭伉(抗)礼”的“伉”含义不同。后者“伉”是“对等、平等”的意思,用来比喻彼此地位或势力相等,平起平坐或互相对立。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说楚王”与“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经·邺风·静女》两句中的“说”字含义不同。B.“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含贬义,形容愤怒、不满或畏惧的样子。现也用形容敢怒不敢言的样子或目光轻蔑地看。C.“嫂蛇行匍伏”句中的“蛇”是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本句描绘了嫂子听到颇有成就的苏秦到来的消息后卑躬屈膝,趋炎附势的心理。D.“四拜自跪而谢”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前倨而后卑也”与成语“登高自卑”的“卑”字含义相同,都是“卑贱低下”的意思。B.“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与“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管晏列传》》)两句中的“多”含义不同。C.“势位富厚”与“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两句中的“势”含义不同。D.“嗟乎”叹词,表示感叹。与《师说》:“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嗟乎”的含义相同。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路过洛阳”与“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两句中的“过”含义不同。B.“郊迎三十里”与“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句中的“郊”字含义相同。C.“倾耳而听”与“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而”字含义和用法相同。D.“盖可忽乎哉”与“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书》)两句中的“盖”含义不同。【答案与解析】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与“始速祸焉”(《六国论》)两句中的“始”字含义不同。B.“愿大王少留意”与“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两句中的“少”字含义不同。C.“以大王之贤”与“尊贤重士”(《过秦论》)两句中的“贤”字含义相同。D.“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剑南诗稿·文章》)两句中的“文章”含义不同。【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贤能”的意思,后者是“贤士”的意思。A项,前者是“起初、起先”的意思,后者是“才”的意思。B项,前者是“稍稍、稍微”的意思,后者是“时间短,不久,一会儿”的意思。D项,前者是“礼乐法令”的意思,后者是“泛指著作”的意思。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远千里而庭教之”与“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两句中的“少”字含义不同。B.“愿以异日”与“异日图将美景”(柳永《望海潮》)两句中的“异日”含义不同。C.“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与“屋舍俨然”(陶渊明《桃花源记》)两句中的“俨然”含义不同。D.“臣请奏其效”与“吾家读书久不效”(《归有光《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效”字含义相同。【答案】B【解析】B项,二者都是“日后,将来”的意思。A项,前者是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之上”的意思,后者是“古代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意思。C项,前者是“严肃的样子”,后者是“整齐的样子”。D项,二者都是名词“功效、成效”的意思。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形容枯槁”与“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红楼梦》)两句中的“形容”含义不同。B.“乃夜发书”与“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两句中的“发”字含义不同。C.“引锥自刺其股”与“两股间脓血流离”(《促织》)两句中的“股”字含义相同。D.“资用乏绝”与“生生所资”(《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资”字含义不同。【答案】A【解析】A项,二者都是“形态容貌”的意思。B项,前者是“打开”的意思,后者是“发出”的意思。C项,二者都是“大腿”的意思。D项,前者是“财物”的意思,后者是“供给”的意思。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简练以为揣摩”中的“揣摩”与现在汉语意思相同,“简练”和现代汉语意思不同。B.“期年,揣摩成”与“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两句中的“期”字含义相同。C.“受相印”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受”字含义不同。D.“以抑强秦”与“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两句中的“抑”字含义相同。【答案】D【解析】D项,前者是“抑制”的意思,后者是“或者”的意思。A项,“简练”文中的意思是“挑选”。B项,二者都是“满一年”的意思。C项,前者是“授予”的意思,后者是“传授”的意思。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东之国”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六国论》)两句中的“山东”含义不同。B.“杜左右之口”与“杜耳恶闻”“防微杜渐”中的“杜”字含义相同。C.“富贵则亲戚畏惧”与“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亲戚”含义相同。D.“贫穷则父母不子”与“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经·卫风·氓》)两句中的“子”字含义不同。【答案】A【解析】A项,二者都是“崤山以东”的意思。B项,三者都是“堵塞”的意思。C项,都是“内外亲属,包括母系亲属和父系亲属”的意思。D项,前者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当儿子”,后者是第二人称代词你,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与“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厚”字含义不同。B.“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两句中的“顺”字含义不同。C.“说秦王书十上”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D.“黑貂之裘弊”与“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过秦论》)两句中的“弊”字含义不同。【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劝说”的意思,后者是“评议、谈论”的意思。A项,前者是形容词“深厚”的意思,后者是副词“优厚地、好好地”的意思。B项,前者是动词“顺从、顺应民心”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词“合理的”。D项,前者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穿破”的意思,后者是“衰落、疲惫”的意思。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说不行”与“然是说,余尤疑之”(《石钟山记》)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B.“黄金百斤尽”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两句中的“尽”字含义不同。C.“资用乏绝”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D.“羸縢履蹻”与“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赤壁之战》)两句中的“羸”字含义相同。【答案】D【解析】D项,前者是“缠绕”的意思,缠着绑腿布;后者是形容词“疲弱的”意思。A项,二者都是“学说、观点”的意思。B项,前者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尽、耗尽”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尽头”的意思。C项,前者是“困乏、断绝”的意思,后者是“横渡、越过”的意思。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羸縢履蹻”与“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圯上敬履》》)两句中的“履”字含义不同。B.“负书担橐”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负”字含义不同。C.“面目犁黑”与“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两句中的“面目”字含义不同。D.“状有愧色”与“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愧”字含义不同。【答案】B【解析】B项,二者都是动词“背着”的意思。A项,前者是名词作动词“穿鞋”“穿着草鞋”的意思。后者是名词的为动用法“为(给)……穿鞋”。C项,前者是本义“脸上”的意思,后者是引申义“脸面”的意思。D项,前者是形容词“羞愧”的意思,作“色”的定语;后者是“感到惭愧”的意思,其后带宾语“贵家子”。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妻不下紝”中的“紝”本是“织布帛的丝缕”的意思,这里引申为“织布机”。这句话是说苏秦回到家里,妻子做自己该做的事,根本不搭理他。B.“嫂不为炊”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学庵笔记》)两句中的“炊”字含义不同。C.“嫂不以我为叔”中的“叔”是女性对其丈夫的弟弟的称呼,与称父亲的弟弟不同。D.“是皆秦之罪也”与“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两句中的“皆”字含义不同。【答案】D【解析】D项,二者都是副词,表示判断,“全是、都是”的意思。A项解析正确。B项,前者是动词“做饭”的意思,句中“为”是介词(weì),其后省略宾语“之”,代指苏秦,即“为(之)炊”。后者是名词“饭”的意思,其前是表示领属性定语的“之”,谓语是动词“为”(weí),即“做”的意思,所以“炊”作名词。C项解析正确。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箧数十”与“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陈”字含义相同。B.“引锥自刺其股”与“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引”字含义不同。C.“于是说赵王于华屋之下”与“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两句中的“于是”含义相同。D.“抵掌而谈”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两句中的“抵”字含义不同。【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后者是“在这种情况下”的意思。原文“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A项,二者都是“陈设、摆列”的意思。B项,前者是“拿”的意思,后者是“牵,拉”,引申为“调转”的意思。D项,前者是“拍、击”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两人谈得来,关系融洽。后者是“值、相当”的意思。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革车”,意思是古代兵车的一种。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B.“约从散横”从,同“纵”,指“合纵”的策略。横,指“连横”的策略。订立合纵的盟约,离散连横的关系,从而抑制强大的秦国。C.“从风而服”与“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两句中的“从”字含义不同。D.“使赵大重”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两句中的“重”字含义不同。【答案】C【解析】C项,二者都是动词“跟随、跟从”的意思。前者语句的意思是华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AB项叙述正确。D项,前者是动词“加重”的意思,其前有使令性动词“使”,所以“重”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句话的意思是使赵国的地位大大加重。后者是形容词“重要的”“具有较大影响意义的”的意思。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与“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特”字含义不同。B.“伏轼”亦作“伏式”,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庄子·渔父》:“孔子伏轼而叹曰:‘甚矣,由之难化也!’”后多用以指乘车。C.“廷说诸侯之王”与“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廷”字含义相同。D.“天下莫之能伉”与“分庭伉(抗)礼”的“伉”含义不同。后者“伉”是“对等、平等”的意思,用来比喻彼此地位或势力相等,平起平坐或互相对立。【答案】A【解析】A项,二者都是“只是,只不过”的意思。B项叙述正确。C项,二者都是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之上”的意思。D项,前者通“抗”,是动词“抵御、抵抗、匹敌”的意思。后者通“抗”,是形容词“对等、平等”的意思。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说楚王”与“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经·邺风·静女》两句中的“说”字含义不同。B.“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含贬义,形容愤怒、不满或畏惧的样子。现也用形容敢怒不敢言的样子或目光轻蔑地看。C.“嫂蛇行匍伏”句中的“蛇”是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本句描绘了嫂子听到颇有成就的苏秦到来的消息后卑躬屈膝,趋炎附势的心理。D.“四拜自跪而谢”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答案】B【解析】B项,“目光轻蔑地看”错误,“侧目而视”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或误解为“尊敬”。A项,前者是“游说、劝说”的意思,后者通“悦”,“喜欢”的意思。D项,二者都是“道歉、谢罪”的意思。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前倨而后卑也”与成语“登高自卑”的“卑”字含义相同,都是“卑贱低下”的意思。B.“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与“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管晏列传》》)两句中的“多”含义不同。C.“势位富厚”与“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两句中的“势”含义不同。D.“嗟乎”叹词,表示感叹。与《师说》:“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嗟乎”的含义相同。【答案】A【解析】A项,前者是“卑贱低下”的意思。后者是名词“低处”的意思,要想登到高处必须从低处开始攀登,比喻做事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B项,前者是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的意思。后者是动词“称赞”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C项,前者是“权势”的意思,后者是“形势、情势”的意思。D项,分析正确。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路过洛阳”与“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两句中的“过”含义不同。B.“郊迎三十里”与“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句中的“郊”字含义相同。C.“倾耳而听”与“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而”字含义和用法相同。D.“盖可忽乎哉”与“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书》)两句中的“盖”含义不同。【答案】B【解析】B项,前者是名词作状语“在郊外”,后者是名词“郊区、郊野”的意思。A项,前者是动词“经过”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探望、拜访”的意思。C项,二者都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D项前者是表示反问的语气词“难道”的意思,后者是副词“大概、大约”的意思。【参考译文】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于是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镒被他化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华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加重。况且那个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伏在车轼之上,牵着马的勒头,横行于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杜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文言文课内外实词考查(二)(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乐姚冶以险,则民流僈鄙贱矣;流僈则乱,鄙贱则争;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如是,则百姓不安其处,不乐其乡,不足其上矣。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其在序官也,曰:“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节选自《荀子•乐论》材料二: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意舍此,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今王公大人唯毋①处高台厚榭之上而视之,钟犹是延鼎②也,弗撞击将何乐得焉哉?其说将必撞击之,惟勿撞击,将必不使老与迟者,老与迟者耳目不聪明,股肱不毕强,声不和调,明不转朴。将必使当年,因其耳目之聪明,股肱之毕强,声之和调,眉之转朴。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纴之事。今王公大人唯毋为乐,亏夺民衣食之财,以拊乐如此多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节选自《墨子•非乐》)【注】①唯毋:同与下文的“惟勿”,发语词,多译为假如,如果。②延鼎:倒扣着鼎。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然后名声于是A白B,光辉于是C大D,四海之民E莫不愿得F以为师G,是H王者之始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莫,没有;不。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中的“莫”意思相同。B.审,推究。与“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中“审”意思不同。C.毕,全,都。与“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中的“毕”意思相同D.亏,损耗,减少。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中“亏”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荀子里提倡礼乐教化,认为礼乐教化可以约束人的行为,消除人性之恶,促使人心向善,同时又有利于建构和谐的社会,确保国家安全。B.荀子肯定音乐的教化作用,同时又主张“贱邪音”“禁淫声”,对音乐不可任其自流,他的这种思想即使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C.墨子反对荀子的观点,否定音乐的教化作用,认为音乐既不利民也不利国,民众不能从中获得衣食财物,天下也不能借助音乐获得治理。D.非乐,就是禁止音乐,反对从事音乐活动,其思想核心仍然是“兼爱”,即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贱富贵,同等程度地爱一切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流僈则乱,鄙贱则争;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2)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14.材料二的第一段抨击了王公大人,简要概括其原因。(3分)【答案与解析】10.BDG【解析】“于是”是“就”的意思,其后当有能作谓语的词语,“白”和“光”不难与“于是”断开。故必选B、D。“四海之民”是主语,其后不可断开;“得以”是能够的意思,“得以为师”即能够把这个国家作为老师的,“得以”之间不可断开。故选G。“是”指代前文内容,作“王者之始也”的主语,可不断开。11.A【解析】A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中的“莫”是代词,意思为:没有什么;没有谁。与“百姓莫不安其处”中的“莫”意思不同。12.C.【解析】C项,“否定音乐的教化作用”,无中生有。墨子否定的是音乐行为,并没有直接否定音乐的教化作用。13.(1)放纵怠惰就会有祸乱,粗俗卑下就会有争夺;有祸乱争夺,国家就会军队疲弱,城池被侵犯,敌国会伤害它。(得分点:流僈,放纵怠惰;鄙贱,粗俗卑下;兵弱,军队疲弱。)(2)强壮的掳掠弱小的,人多的欺负人少的,奸诈的欺骗愚笨的,高贵的鄙视低贱的,外寇内乱盗贼共同兴起,不能禁止。(得分点:劫,掳掠;暴,欺负;傲,鄙视;寇乱,外寇内乱。)14.王公贵族从事音乐活动,需要动用青壮年劳动力,浪费人们耕田、种菜、植树的时间,荒废人们纺纱、绩麻、织布等事情。【解析】梳理文段,抓住重点句“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纴之事”“亏夺民衣食之财,以拊乐如此多也”,进行归纳整理即可。【参考译文】(一)音乐渗入人心很深,感化人也很快速,所以先圣王谨慎地为音乐做文饰。音乐中和平顺,人民就和睦而不放纵。音乐严肃庄重,人民就整齐而不混乱。人民和睦整齐,军队就强劲,城池就巩固,敌国就不敢触犯它了。这样,百姓就不会不安于居住的地方,而乐于在故乡,以及满足在上位的人。然后国家的名声就会光明,光辉就会大,四海的人民没有不愿意能够以这个国家作为老师的,这就是成为王者的开始。音乐如果美丽妖媚而险恶,人民就放纵怠惰粗俗卑下。放纵怠惰就会有祸乱,粗俗卑下就会有争夺。有祸乱争夺,国家就会军队疲弱,城池被侵犯,敌国会伤害它。这样,百姓就不会安于居住的地方,不会乐于在故乡,不会满足上位的人。所以礼乐废除了,邪恶音乐兴起,就是国家被伤害削弱侮辱的根本。所以先圣王尊崇礼乐而轻视邪恶的音乐。先圣王序列官员,说:“整治法令,推究诗歌,禁止邪恶音乐,根据时势整理,令傲慢无礼粗鄙不正当的音乐,不敢扰乱正当的音乐,这是太师的工作。(二)民众有三种忧患:饥饿的人得不到食物,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劳累的人得不到休息。这三样是民众的最大忧患。然而当为他们撞击巨钟,敲打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舞动干戚,民众的衣食财物将能得到吗?我认为未必是这样。且不谈这一点,现在大国攻击小国,大家族攻伐小家族,强壮的掳掠弱小的,人多的欺负人少的,奸诈的欺骗愚笨的,高贵的鄙视低贱的,外寇内乱盗贼共同兴起,不能禁止。如果为他们撞击巨钟,敲打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舞动干戚,天下的纷乱将会得到治理吗?我以为未必是这样的。所以墨子说:“且向万民征敛很多钱财,制作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有利于天下,为天下除害,是无补于事的。”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是错误的!”现在的王公大人从高台厚榭上看去,钟犹如倒扣着鼎一样,不撞击它,将会有什么乐处呢?这就是说必定要撞击它。一旦撞击,将不会使用老人和反应迟钝的人。老人与反应迟钝的人,耳不聪,目不明,四肢不强壮,声音不和谐,眼神不灵敏。必将使用壮年人,用其耳聪目明,强壮的四肢,声音调和,眼神敏捷。如果使男人撞钟,就要浪费男人耕田、种菜、植树的时间;如果让妇女撞钟,就要荒废妇女纺纱、绩麻、织布等事情。现在的王公大人从事音乐活动,掠夺民众的衣食财物,大规模地敲击乐器。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是错误的!”(二)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取曲沃”与“西取由余于戎”(《谏逐客书》)中的“取”字含义不同。B.“其后秦欲伐齐”与“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中的“其”字含义不同。C.“子为寡人虑之”与“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中的“为”字含义相同。D.“张仪南见楚王”与“南取百越之地”(《过秦论》)中的“南”字用法相同。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群臣闻见者毕贺”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中的“者”字含义不同。B.“诸士大夫皆贺”与“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诸”字含义不同。C.“而患必至也”与“不患寡而患不均”(《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患”字含义相同。D.“何也”意思是为什么呢,“何”与《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何”字含义不同。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其后秦欲伐齐”与“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伐”字含义不同。B.“惠王患之”与“无敌国外患”(《孟子·告子下》)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C.“大王苟能闭关绝齐”与“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两句中的“苟”字含义相同。D.“群臣闻见者毕贺”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同。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敝邑欲伐之”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敝”字含义相同。B.“寡人自以为智矣”与“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C.“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中的“土壤”是“国土”的意思,和现在汉语的“土壤”含义不同。D.“广从六里”与“约从离衡”《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楚王大说”与“秦伯说”(《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B.“不伤一人”与“何伤乎?”(《侍坐》)两句中的“伤”字含义相同。C.“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D.“则两国兵必至矣”与“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两句中的“兵”字含义不同。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楚王不听”与“听臣微志”(《陈情表》)两句中的“听”字含义相同。B.“吾事善矣”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C.“子其弭口无言”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两句中的“其”字含义相同。D.“与之伐齐”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弭口无言”与“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谏厉王弭谤》)两句中的“弭”字含义相同。B.“以待吾事”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两句中的“以”字含义不同。C.“张仪反”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两句中的“反”字含义相同。D.“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B.“乃出见使者”与“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C.“楚兵大败于杜陵”与“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左传》)两句中的“大败”含义不同。D.“夫秦所以重王者”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之子》)两句中的“夫”字含义不同。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齐、楚之交善”中的“之”为助词,处在主谓之间,不译,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之”用法相同。B.“不榖得商于之田”中的“不榖”是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与《老子》“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中的“不榖”含义相同。C.“秦所以重王者”与“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两句中“重”的含义不同。D.“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两句中“先”的含义不同。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B.“子为寡人虑之”中的“虑”为“考虑”之意,与《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中的“虑”含义相同。C.“今齐王之罪甚厚”与“有过不罪,无功受赏”(《韩非子·五蠹》)两句中的“罪”字含义相同。D.“而大国与之欢”与“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琵琶行》)两句中的“欢”字含义不相同。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若此”中的“若”是假设连词,翻译为“如果”,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的“若”含义不同。B.“则是北弱齐”与“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如孀妻弱子”(《列子·汤问》)两句中的“弱”字含义相同。C.“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与“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私”字含义不同。D.“子独不贺”与“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夜》)两句中的“独”字含义不同。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必受欺于张仪”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B.“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与“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C.“乃出见使者曰”与“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两句中的“乃”字含义相同。D.“广从六里”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两句中的“从”字含义不同。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欲兴师伐秦”与“遥襟俯畅,逸兴遄飞”(《滕王阁序》)两句中的“兴”字含义不同。B.“伐秦,非计也”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两句中的“计”字含义不同。C.“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与“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相同。D.“遂举兵伐秦”与“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秦与齐合”与“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B.“遂举兵伐秦”与“王于兴师,脩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两句中的“兵”字含义相同。C.“计失于陈轸”与“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滕王阁序》)两句中的“失”字含义不同。D.“过听于张仪”与“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两句中的“过”字含义不同。【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A.“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说法错误。B.“宣言”是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的宣传号召,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C.“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者含义相同。说法正确。D.“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2.【答案】C【解析】C项,前者为介词,“替”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演奏”的意思;A项,前者是“攻下”的意思,其宾语是处所,后者是“得到”的意思,其宾语是人物(由余);B项,前者是指示代词“那”的意思,后者是人称代词“他们”;D项,“南”字的用法相同,都是“名词作状语”。3.【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名词“祸患”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担心”的意思;A项,前者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后者是“者”字结构中的代词,代指人;B项,前者是形容词“众”“多”的意思,后者是兼词“之于”的意思;D项,前者是为什么的意思,后者是哪里的意思。4.【答案】B【解析】B项,前者是动词“忧虑”的意思,后者是名词“祸患”的意思。A项,前者是“攻打”的意思,后者是“夸耀”的意思;C项,都是“如果”的意思;D项,前者是副词“全,都”的意思,后者是“完结”的意思。5.【答案】A【解析】A项,前者是形容词“破败”的意思,后者是“使……破败”的意思;B项,前者是“认为”的意思,后者是“用……做”“把……做成”的意思;C项,前者是“国土”“国家”的意思,后者是“土地”的意思;D项,都同“纵”。6.【答案】B【解析】B项,前者是“伤害”的意思,后者是“妨得”的意思;A项,都通“悦”,高兴;C项,前者是“断绝”的意思,后者是“横渡”的意思;D项,前者是“军队”的意思,后者是“兵器”的意思。7.【答案】A【解析】A项,前者是“听从”的意思,后者是“允许”“满足”的意思;B项,前者是形容词“好,完美”的意思,后者是动词“与……交好”的意思:C项,都是语气副词,表祈使,可译为“还是”“可要”
;D项,前者是介词“和”“跟”的意思,后者是动词“亲附”“结交”的意思。8.【答案】A【解析】A项,前者是“闭”的意思,“弭口”即闭口;后者是“禁止”“消除”的意思,“弭谤”即“禁止非议”“消除诽谤”。B项。前者是目的连词“来”;后者是介词“因为”;C项,二者都通“返”,都是“返回”的意思;D项,前者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后者是介词“由,通过”的意思。9.【答案】B【解析】B项二者都是“接见”的意思;A项,二者都是介词“趁机”的意思;C项,前者是“惨重的失败”的意思;后者是“战胜,使失败”的意思,二者最大区别是:后者“大败”后有宾语“之”,所以是使动用法;D项,前者是句首发语词;后者与“子”合称“夫子”,表示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10.【答案】A【解析】A项,前者为结构助词“的”,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翻译为“齐楚的交情”;后者为助词,处在主谓之间,不译。B项,二者都是谦称之词,含义相同。C项,前者是“重视”的意思,后者是“重量大”“比重大”的意思;D项,前者是形容词,“先于秦”的省略;后者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即“把……放在前面”。11.【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名词“罪恶”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惩罚、治罪”的意思。A项描述正确;B项正确,后者也是动词“考虑”的意思;D项,前者是动词“交好,交善”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词“欢乐、快乐”的意思。12.【答案】B【解析】B项,前者是“削弱”“使衰弱”的意思;后者是“年幼、年少”的意思。A项,前者假设连词,后者是动词“像”“好像”的意思。C项,前者是动词“占有”的意思,后者是副词“私下、偷偷地”的意思。D项,前者是副词“唯独”“只有”的意思,后者是副词“独自”的意思。13.【答案】A【解析】A项,二者都是介词,表被动。B项前者是介词“从”“到”的意思,后者是介词“对、对于”的意思。C项,二者都是副词“才”的意思。D项,前者通“纵”,“长、竖”的意思;后者是介词“从”“自”的意思。14.【答案】D【解析】D项,前者是“兴起、兴”的意思;后者是“杀尽”的意思。A项,前者是动词“派遣、发动”的意思;后者是名词“兴致、情趣”的意思。B项,前者是名词“好计策、计谋”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商议,谋划”的意思。C项,二者都是“损失、丢失”的意思。15.【答案】B【解析】B项,前者是“军队”的意思;后者是“兵器”的意思。A项,前者是并列连词“和”的意思;后者是动词“给予”的意思。C项,前者是“错失”的意思;后者是“迷失”,引申为“仕途不遇”的意思。D项,前者是副词“过分、过于”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探望、拜访”的意思。【参考译文】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秦地)曲沃。后来秦想要进攻齐国,由于齐、楚友好,秦惠王为此忧虑,对张仪说:“我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你为我考虑一下,怎么办呢?”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让我试试看。”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到楚怀王,说:“现在对秦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最严重的,秦国准备征讨齐国,然而楚国跟齐国交好。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交邦,让我劝说秦王献上商于的土地,方圆六百里。如果这样,楚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且获得了商于六百里土地,这就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怀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布说:“我已经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听见这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晋见,唯独不向怀王道贺。怀王说:“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会招来祸患。”怀王问:“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还没有得到秦国的割地却先和齐国断绝邦交,是让楚国陷于孤立状态啊,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一定会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怀王派使者跟齐国断绝邦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秦齐的盟约暗中缔结成功。楚国派遣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是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将一个大都市送给秦国,跟秦连兵伐齐,这样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补偿回来。”楚怀王没有采纳,于是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合兵,楚军在杜陵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和诸侯也并非软弱,之所以会陷入几乎亡国的惨境,是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告,而过于听信张仪的缘故。文言文课内外实词考查(三)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降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将伐魏”与“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将”字的含义不同。B.“魏王闻之”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两句中的“之”字的含义不同。C.“告之曰”与“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两句中的“告”字的含义相同。D.“子为寡人谋”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两句中的“为”字的含义相同。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闻之”与“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两句中的“闻”字含义不同。B.“夜见孟尝君”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两句中的“夜”字含义不同。C.“秦且攻魏”与“年且九十”(《愚公移山》)两句中的“且”字含义相同。D.“孟尝君之赵”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两句中的“之”字含义相同。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得闻乎”意思是能讲给我听听吗?“闻”使动用法,其后省略宾语“余”,即赵王。B.“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中的“兵”是军队的意思,与《诗经·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中的“兵”含义相同。C.“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与“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于”用法和意义相同。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中的“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含义不同。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愿子之行也”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愿”字含义相同。B.“歃盟”的意思是歃血为盟,古人盟会时,嘴唇涂上牲畜的血,表示诚意,旧时指宣誓缔约,现指阶级的联合,国与国的联合。C.“许诺”的意思是“同意,应允”,与《史记·项羽本纪》“项伯许诺”中的“许诺”含义相同。D.“岁不熟”的意思是年成不丰熟。“熟”指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长成,又特指庄稼可收割或有收成。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王尚未许也”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两句中的“尚”字含义相同。B.“臣效便计于王”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两句中的“效”字含义相同。C.“王不用臣之忠计”与“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涉江》)两句中的“用”字含义不同。D.“魏王折节割地”中的“折节”意思是魏王主动改变志节、降低身份、降下身段,投秦之所好,以求秦退兵。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名文,食客数千人,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乃至鸡鸣狗盗之徒,无贫贵贱,皆招致之,是战国四公子之一。B.“寡人愿子之行也!”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两句中的“之”字含义相同。C.“文愿借兵以救魏”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D.“燕王尚未许也”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两句中的“许”字含义不同。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效便计于王”与“难于上青天”(《蜀道难》)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B.“文请行矣”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两句中的“行”字含义相同。C.“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恐”字含义相同。D.“秦必去矣”与“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必”字含义不同。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国之半与秦”与“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史记·项羽本纪》)两句中的“与”字含义相同。B.“秦必去矣”与“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两句中的“去”字含义不同。C.“秦已去魏”与“已矣乎!”(《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已”字含义相同。D.“魏王悉韩、魏之兵”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两句中的“悉”字含义不同。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国之利也”与“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两句中的“利”字含义不同。B.“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与“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养生主》)两句中的“而”字含义相同。C.“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与“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D.“燕不救魏”与“或师焉,或不焉”(《师说》)两句中的“不”字含义不同。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请行矣”与“于是公子请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两句中的“请”字含义不同。B.“又西借秦兵”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两句中的“西”字含义相同。C.“王且何利?”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两句中的“何”字含义相同。D.“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与“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两句中的“乎”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与“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道里”的含义相同。B.“寡人听子”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两句中的“听”字的含义不同。C.“乃为之起兵八万”与“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两句中的“乃”字的含义不同。D.“以从田文”与“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的含义不同。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为之起兵八万”与“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两句中的“起”字的含义相同。B.“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与“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输”字的含义相同。C.“魏王大说曰”与“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两句中的“说”字的含义不同。D.“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诗经·蒹葭》)两句中的“且”字的含义相同。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大恐”与“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恐”字的含义不同。B.“割地请降于魏”与“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请”字的含义相同。C.“归燕、赵之兵”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诗经·邶风·静女》)两句中的“归”字的含义不同。D.“而封田文”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封”字的含义不同。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谓赵王曰”与“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两句中的“谓”字的含义相同。B.“文愿借兵以救魏”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愿”字的含义不同。C.“愿大王救之”与“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两句中的“愿”字的含义相同。D.“国之半”为定语后置句,“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国之半”翻译为“半个魏国”。【参考答案】1.【答案】CC项,前者译为“成为赵国的屏障”;后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为“被(受)蒙蔽”之意,表示被动。A项,寡人君主谦称,正确。B项,乘四马一车,正确。D项,文言文中“国”即“国都”,正确。2.【答案】CC项,前者是“告诉”的意思,后者是“告慰”的意思。A项,前者是副词“将要”的意思;后者是“大将军”的意思。B项,前者是代词,代指“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后者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作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二者都是介词“替,给”的意思。3.【答案】CC项,前者是“将要”的意思,后面懂得动作“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机构合同管理与信息共享措施
- 软件开发项目外包合同范本
- 企业间战略合作合同印花税政策解析2025
- 石家庄商业地产买卖合同模板
- 反担保合同法律效力探讨(三)
- 道路铺设工程合同
- 国际合同法前沿问题:展望
- 劳动合同法执行力度加强未签合同企业何去何从
- 汽车销售合同分期付款服务协议
- 2024事业单位聘用合同范本(29篇)
- 血透室停电停水应急预案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单元测试
- 《零售药店实务》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 校园安全案例解析
- 《病理科(中心)建设与配置标准》
- 《校园廉洁教育》主题班会课件全文
- 北京版(一起)英语六年级下册单词默写表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英语上册单词默写册
- 《直列式两缸发动机曲轴的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开题报告2600字
- 2024年度影视制作服务承包合同3篇
- 《地图的发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