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嵇康《养生论》(原文+译文+解读)《养生论》是魏晋时期嵇康所作,是中国养生史中第一篇较为全面且系统的养生专论,从魏晋返归自然的玄学理论中提炼出全新人生观,丰富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内涵,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追求产生深远影响,对现代人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原文】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译文】世上有的人认为神仙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长生不死可以凭借努力而达到;有的人则说人的最高寿命是一百二十岁,这是古往今来都相同的,超过这个岁数,就都是荒诞虚妄的说法了。这两种观点都不符合实际情况,请让我试着粗略地论述一下。【解读】开篇引出两种关于寿命和神仙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成为神仙,实现长生不死,这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生命永恒的一种积极追求和幻想,反映出人们渴望突破自然寿命限制的强烈愿望。另一种观点则较为保守现实,认为人的寿命上限是一百二十岁,超出这个年龄的说法都是妖妄之谈,这是基于当时普遍认知和经验所形成的观点。而嵇康指出这两种观点“两失其情”,即都不准确。这表明他不认同这两种极端的看法,为后文他阐述自己既尊重自然规律,又强调通过合理养生来延长寿命、提升生命质量的观点做了铺垫。【原文】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译文】神仙虽然不能亲眼见到,然而书籍上的记载,前代历史中的传闻,综合起来考察,神仙的存在是一定的了。(他们)似乎只是承受了与众不同的精气,从自然中禀受而来,不是通过长期学习和积累所能达到的。至于说通过引导、调养而得法,来享尽天年,往高了说能活到一千多岁,往低了说也可以活几百年,这是有可能的。然而世人对于养生之术都不精通,所以没有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为什么这么说呢?吃了药想让自己出汗,有时却不能如愿;但羞愧的情绪一旦积聚起来下,(汗水)就会很快地流下来。一早上没吃饭,就会非常饥饿地想要进食;但曾参心怀悲哀,七天都感觉不到饥饿。半夜时分坐着,就会昏昏沉沉地想睡觉;内心怀着深深的忧虑,就会通宵达旦睡不着觉。用硬梳子梳理鬓发,喝了醇厚的美酒让脸色变得红润,才能勉强使自己容光焕发;而壮士发怒的时候,脸色大变,头发竖起顶起帽子,那气势与平时截然不同。由此说来,精神对于人的身体,就如同一个国家有君主一样。精神在体内躁动不安,身体就在外表显现出衰败的样子,就好像君主在上面昏庸无道,国家在下面就会陷入混乱一样。【解读】嵇康先表明神仙虽难目睹,但从记载传闻判断其存在,且认为神仙是得自然异气,非人力可成。接着提出合理养生能长寿,只是世人未掌握要领。随后通过服药出汗、曾参哀恸、忧思失眠、容光焕发和壮士发怒等多种生活现象举例,说明精神状态对身体有着重要影响,将精神与身体的关系类比为君与国的关系,强调精神对身体的主导作用,论证了养生中精神调养的重要性,也为其养生理论中重视精神层面的修养提供了依据。【原文】夫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译文】在商汤大旱的年代种庄稼,假如有一丘田多灌溉了一次,那么,虽然最终庄稼还是会因干旱而枯萎,但多灌溉一次的那丘田的庄稼必定枯萎得晚一些。既然这样,那么一次灌溉的益处,本来就是不可忽视的。可是世人常常认为一次发怒不至于损伤人的本性,一次悲哀不至于伤害人的身体,因而轻率地放纵自己的情感,这就好像不懂得一次灌溉的益处,却希望干旱的禾苗能长出好谷子一样。因此,君子懂得身体依靠精神才能站立,精神需要身体才能依存,领悟到生命的活力很容易丧失,知道一次小小的过错就会伤害生命。所以修养性情来保养精神,安定心志来保全身体,不让爱与憎在自己的情感中停留,不让忧愁和喜悦在自己的意念中留存,淡泊宁静没有什么能触动自己,从而使身体和气息平和安适。另外,通过呼吸吐纳的气功锻炼,服用药物滋养身体,使身体和精神相互亲近,外表和内在都得到调养。【解读】此段以商汤大旱时农田灌溉为例,说明看似微小的努力(一次灌溉)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类比人们对情绪对身体影响的忽视,指出不应轻视一次发怒或悲哀对身心的伤害。进而强调君子明白形神相互依存的关系,知晓生命易损、过错伤身的道理。于是提出养生的方法,一是从精神层面修养性情、安定心志,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二是从身体层面进行呼吸吐纳、服食药物等养生手段,从而达到形神和谐、表里兼济的养生目的,体现了他对养生全面且系统的思考。【原文】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余斛。田种一也,至于树养不同,则功收(一说“功效”)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译文】一般来说,种庄稼的,一亩地能收获十斛粮食,就可以称为良田了,这是天下人普遍的说法。(人们)却不知道采用区种法一亩地可以收获一百多斛。同样都是种庄稼,由于种植和养护的方法不同,那么收获的成果就会相差悬殊。认为商人没有获得十倍利润的可能,农民没有收获百斛粮食的期望,这是那些墨守成规而不知变通的人。况且,吃豆子会使人身体沉重,吃榆叶会使人昏昏欲睡,合欢能消除人的愤怒,萱草能使人忘掉忧愁,这是无论愚蠢还是聪明的人都知道的常识。大蒜等辛辣食物对眼睛有害,河豚等鱼有毒不能随便食用,这是一般人都了解的。虱子长在头上就会变黑,麝吃了柏树就会产生香气;人长期居住在险峻潮湿的地方脖子就容易长瘿瘤,牙齿生在晋国就容易发黄。由此推论,凡是人所吃的东西的气性,都会熏陶人的性情、感染人的身体,没有不相互对应的。难道只是(食物的气性)能熏陶人使身体沉重而不能使身体轻盈,损害人的视力使眼睛昏暗而不能使眼睛明亮,熏染人的牙齿使它变黄而不能使它坚固,使东西散发芬芳的气味使它香而不能使它的香气持久吗?所以神农说“上等的药物保养生命,中等的药物调养性情”,确实是因为懂得了生命和性情的道理,依靠辅助调养的方法来使生命和性情得以畅达。然而世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只知道吃五谷杂粮,沉溺于音乐和女色之中。眼睛被五彩斑斓的颜色迷惑,耳朵追求听淫邪的音乐。美味佳肴煎熬着他们的脏腑,美酒侵蚀着他们的肠胃。芳香的食物腐蚀着他们的骨髓,愤怒和喜悦扰乱着他们的正气。思虑过度消耗着他们的精神,悲哀和快乐损伤着他们平和纯粹的心态。【解读】此段先以种庄稼为例,通过普通种植与区种法产量的巨大差异,说明因方法不同会导致功效悬殊,借此指出世人不应墨守成规。接着列举诸多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及现象,如食物对人身体和性情的影响、生物因环境改变特性等,阐述了外界因素对人体和生命的作用。进而引用神农言论,强调正确的养生之道是知晓性命之理并借助辅助调养来实现。最后批判世人不懂得养生,只知沉溺于物质享受和不良生活方式,损害了身体的正气、精神和平和心态,突出了他对正确养生观念的倡导和对世人错误生活方式的警示。【原文】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于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于内,物诱于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译文】以如此渺小单薄的身躯,侵害它的却不止一个方面;容易衰竭的身体,却要内外遭受攻击。身体又不是树木石头,怎么能够长久支撑呢?那些过度放纵自己的人,饮食不加节制,因此生出各种疾病;贪恋女色不知疲倦,从而导致精力衰竭;受到风寒的侵袭,被各种毒物伤害,半道上就死于众多的灾难之中。世人都知道嘲笑和哀痛他们,说他们不善于保养身体。至于那些立身处世违背常理的人,在细微之处就开始损害身体,细微的损害积累多了就变成大的损伤,大的损伤积累多了身体就会衰弱,从衰弱发展到头发变白,从头发变白发展到衰老,从衰老直到死亡,糊里糊涂地好像没有什么缘由。中等智慧以下的人,认为这是自然规律。即使稍微有点醒悟的人,也都在遭受疾病痛苦的时候才感叹悔恨,却不知道在各种隐患还没有显露征兆的时候就谨慎对待。这就如同蔡桓公身患将死的重病,却对扁鹊预先察觉病情而发怒,把自己感觉到疼痛的那一天,当作患病的开始。祸害在细微的时候形成,却在明显的时候才去救治,所以往往是白费力气而难以治愈;(人们)在普通人的生活领域中放纵自己,所以只能获得一般人的寿命。抬头观察,低头审视,没有不是这样的情况。(人们)用大多数人的情况来证明自己的看法,用和别人相同的遭遇来自我安慰,认为天地间的道理不过如此罢了。即使听说了养生的事情,也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来判断,认为不是那么回事。次一等的人则持怀疑态度,虽然心里稍微有点想养生的念头,却不知道养生的方法。再次一等的人,自己努力服用药物,过了半年一年,辛苦了却没有效果,意志因此消沉厌倦,半道上又放弃了。有的人一边像用田间小沟来增加水一样养生,一边又像海水从尾闾排泄一样损耗身体。想要坐享明显养生效果的人,有的压抑情感、克制欲望,放弃荣华富贵的源头,然而嗜好的东西常常出现在眼前,所期望的养生效果却在几十年之后,又担心两头落空,内心犹豫不决,内心在欲望和克制之间斗争,外界又有各种事物的诱惑,近在眼前的欲望和遥远的养生目标相互冲突,像这样的人最终又会失败。【解读】此段中先是指出人体脆弱却常受多方面侵害,难以长久。接着批评那些过度放纵导致早亡的人,以及不懂得在隐患初期就重视保养的人,以蔡桓公的例子说明人们往往忽视小的损害,等到严重时才后悔。随后分析了不同人对养生的态度,有的盲目否定,有的怀疑却不知方法,有的尝试但因短期无效果而放弃,还有的虽努力养生却因内外因素干扰而失败。通过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世人在养生观念和行为上的诸多问题,强调了正确养生观念和坚持养生的重要性。【原文】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善养生者则不然也。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译文】那些最为精妙的事物,只能通过事理去理解,很难用眼睛直接识别。比如豫树和章树,生长七年之后才能看出它们的区别。如今人们怀着浮躁、争竞的心态,去走那希求宁静的道路,心意急切但事情的成效却缓慢,期望很快得到结果但实际上回应却很遥远,所以没有谁能坚持到最后。那些庸庸碌碌的人,因为养生没有立刻见效就不再去追求;而追求养生的人又因为不专心而荒废了养生之事;只偏重某一方面养生方法的人,由于不能兼用多种方法而没有成效;追求旁门左道的人,因沉迷于小的养生技巧而自我沉溺。大凡像这样的情况,所以想要养生的人一万个里面没有一个能成功的。善于养生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内心清净虚无、平静安闲,少有私心和欲望。知道名誉和地位会损害自己的品德,所以轻视它们而不去追求,并非是心里想要却强行禁止自己。认识到美味佳肴会伤害自己的本性,所以抛弃它们而不眷恋,并非是因为贪恋之后才去抑制。那些会使内心劳累的身外之物不存在于心中,精神和元气因为纯净淡泊而特别充沛,心胸开阔没有忧患,寂静无声没有杂念。又用纯一的道来守护身心,用平和的心态来调养身体,和谐的道理一天天得以增进,达到与自然大道相契合的境界。这样之后,用灵芝来滋养身体,用甘泉来润泽肌肤,让朝阳来照耀身体,用五弦琴来舒缓心情,顺应自然而有所得,身体精妙,心境玄远,忘却了世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非保温钢制门行业市场现状分析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除雪车行业竞争格局及前景趋势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防晒品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前景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铁水脱硫喷枪市场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钨铜市场运营状况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重点地区文物保护工程市场十三五规划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酱菜、辣白菜未来运营趋势及发展盈利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艺术陶瓷行业市场现状调研与前景规模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纤维素行业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贵州省安全员-B证(项目经理)考试题库
- 高一化学必修一试题
- 大学生职业素养训练(第六版)教案 第二单元 学习职业礼仪
- 2022年中华护理学会输液连接装置安全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 内镜下ESD护理配合
- DB34∕T 1644-2012 南方红豆杉用材林栽培技术规程
- 直肠癌课件完整版本
- 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普通高中自主招生物理试卷(含解析)
- 胸部影像检查护理常规
- 【Z精密零部件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及优化建议14000字(论文)】
- 2024-2030年红茶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4Growatt 15000-25000UE古瑞瓦特光伏逆变器用户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