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张贴在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关于“中国”一词的含义,有学者认为,它不仅指周朝的施政范围,也用于区分不同的人群以及华夏政权。下列传世铭文、文献,符合这一含义的是()A.西周“何尊”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B.《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C.《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D.《左传》:“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概念不仅指周朝的施政范围,也用于区分不同的人群以及华夏政权,D项中“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体现了华夏与四夷的区分,能够体现中国区分不同人群以及华夏政权,D项正确;何尊中的“余其宅兹中国”指的是地理位置上居于国家中央,不涉及区分不同人群及华夏政权,排除A项;“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强调是疆域的范围,仅涉及地理概念,排除B项;“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指的是在国家的中央,可以加强对四方的控制,也指的是地理概念,排除C项。故选D项。2.关于秦朝的统治,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贾谊的《新书·过秦篇》说:“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出土文物岳麓秦简《奔警律》载:“黔首老弱癃病,不可令奔警(奔警:遇战事出征)”。据此可知()A.暴虐天下导致秦速亡 B.秦朝统治者王霸并用C.历史真相需相互印证 D.出土文物信息更可信【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司马迁和贾谊的文献描述都显示秦朝统治的暴虐特点,而岳麓秦简提供了补充的信息,即在征兵时对弱者的保护政策。三者结合表明了历史记述的多样性。因此,单一来源难以全面揭示历史真相,需通过不同资料相互印证来得到更全面的历史认识,C项正确;据材料信息可知,出土的岳麓秦简中涉及征兵时对弱者的保护,与传统观点认为秦朝的保证有所不同,排除A项;秦朝统治者奉行法家思想,王霸并用属于儒家思想,排除B项;在考古研究中,要综合应用多种史料,不能单纯认为出土文物信息更可信,排除D项。故选C项。3.下表是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据此可以推测,敦煌地区()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户籍年代均田户数受足户数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高宗时期10101.069.0武则天时期40143.5102.0玄宗时期322148.7106.6代宗时期112149.389.8A.农业生产关系有待调整 B.人地矛盾较为突出C.战乱频繁导致受田不足 D.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唐朝中期受田户数的数量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因为唐朝中期政府掌握的土地数量减少,出现无地可分的局面,导致均田制走向解体,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农业生产关系有待调整,A项正确;人地矛盾表现为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这一现象在明清时期的内地地区较为突出,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战乱频繁,也不符合唐前期的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政府或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4.寺院题记属于特殊场域空间的类型文章,是唐宋文士为寺院所撰。唐代寺院记文多写实,常有描述寺院历史或表达作者对佛教看法的内容;宋代寺院记文则明显内容驳杂,许多题写虽自佛寺开端,却阐述俗世中事,事关时政、局势等。这一转变()A.反映佛教在唐宋广泛传播B.体现宋代儒佛学说进一步融合C.推动唐宋市民文化的发展D.表明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唐代的寺院记文主要集中于描述寺院历史和表达对佛教的看法,而宋代寺院记文则涉及俗世中的各种事务,包括时政和局势等。这种转变反映出儒学和佛教之间在宋代出现了更深层次的融合现象。儒佛学说在这一时期的进一步融合,使得文士们在撰写寺院记时能够在佛教话题的基础上拓展到更多世俗领域,体现出儒、佛文化的交融,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佛教和儒家思想的交融,A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A项;材料中的涉及的是唐宋文士的寺院题记,不属于市民文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的融合,没有涉及其对儒家思想的冲击,不能表明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5.园林是一种大型建设项目,同“地”与“人”关系密切,城市园林的兴起与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明中后期江南城市园林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城居者数量的扩大令城市造园的潜在需求增加,匠人与雇工的市场化又令这些需求有了实现的可能。此时园林发展主要得益于()A.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B.江南地区园林文化底蕴深厚C.源远流长的天人合一理念D.政府彻底放松对人口的控制【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城居者数量的扩大令城市造园的潜在需求增加,匠人与雇工的市场化又令这些需求有了实现的可能”可知,明中后期江南城居者数量的扩大,以及匠人与雇工的市场化,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从而促进了园林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园林发展的影响,没有体现江南地区的园林文化基础如何,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园林同“地”与“人”关系密切,并未涉及天人合一理念,排除C项;此时的赋税制度为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人头税,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排除D项。故选A项。6.1898年,张之洞在戊戌政变前夕推出《劝学篇》,其中认为“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指文教、财政、法律和通商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西史为新学”,主张“新旧兼学,政艺兼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同时又强调“五伦之要,百行之原……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这说明此时的张之洞()A.对学习西方文明举棋不定B.仍坚持“中体西用”思想C.与康有为的变法主张一致D.认同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根据材料“主张‘新旧兼学,政艺兼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同时又强调‘五伦之要,百行之原……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可知,张之洞在主张新旧兼学的同时仍然强调“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由此可知,张之洞仍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B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张之洞主张“新旧兼学,政艺兼学”,可见其并未举棋不定,排除A项;张之洞与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并不一致,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排除C项;依据材料可知,张之洞所谓的“西政”指的是文教、财政、法律和通商等管理层面的文化,并不是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7.如表是《新青年》发展历程重大事件表,这一发展历程,表明()时间《新青年》重大事件1915年上海创刊,每期发行1000份,《新青年》倡导民主与科学1917年编辑部迁往北京,北大教员和学生轮流主编1918年使用白话文,每期发行量达到15000多份;《庶民的胜利》的发表1919年开辟“马克思研究专号”,作者是来自全国其他地方活跃的知识分子和青年A.《新青年》深受市民喜欢B.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C.民国初期社会的转型加快D.北洋政府开明的政治氛围【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新青年》发展历程重大事件表中《新青年》的编辑部从上海迁往北京,北大教员和学生轮流主编,使用自话文,每期发行量达到15000多份,开辟“马克思研究专号",作者是来自全国其他地方活跃的知识分子和青年,这说明《新青年》的受众面广,传播范围广,传播内容广,这表明民国初期社会的转型加快,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青年》的发展历程,无法得出《新青年》深受市民喜欢,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北洋政府开明的政治氛围,排除D项。故选C项。8.1937年8月15日,日本参谋本部在《形势判断》中指出,日中已呈现全面抗战状态,为避免全面战争,必须进行华北会战,迅速对中国军队,尤其是给中央军以毁灭性打击,使南京政府在失败感下不得已屈服,由此造成结束战局的机会。9月,日本帝国主义发起这一会战。此战役()A.中国军队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B.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成为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C.中国自抗战以来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D.中国军队打破了日军在华北的“囚笼政策”【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9月(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37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发起的会战是太原会战,太原会战中,军队开赴山西,与国民党合作赢得了平型关大捷,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B项正确;1937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发起的会战是太原会战,而中国的抵抗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的是淞沪会战,排除A项;1937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发起的会战是太原会战,而中国自抗战以来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是台儿庄战役,排除C项;1937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发起的会战是太原会战,而中国军队打破了日军在华北的囚笼政策”的是百团大战,排除D项。故选B项。9.如图是画家单应桂在1975年创作的国画作品《再攀钻井新高峰》,描绘了胜利油田钻井工人向毛主席报喜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A.群众发展生产的强烈愿望B.艺术创作再次走向繁荣C.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D.“双百”方针成效显著【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作品《再攀钻井新高峰》描绘了胜利油田钻井工人向毛主席报喜的情景,表现了钻井工人为实现生产目标而努力的场景,反映出群众对发展生产、创造经济建设成就的强烈愿望,A项正确;仅通过一幅绘画作品,不能说明艺术创作走向繁荣,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胜利油田工人钻井新高峰的描绘,不能整体反映工业化的程度,且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仅通过一幅国画作品不能说明双百方针的成效是否显著,排除D项。故选A项。10.1994年,我国实行外汇体制改革,取消了双重汇率制度,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一改革()A.加速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B.标志中国金融政策的成熟C.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成D.助推了对外开放深入发展【答案】D【解析】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1994年我国外汇体制改革,通过取消双重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浮动汇率制度,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加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这一改革有助于提高外汇管理效率,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助推了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D项正确;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为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内容,与材料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中国金融政策的一个内容,不能体现中国金融政策的成熟,且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11.古罗马法学家保罗在《论解答》与《论告示》之中阐述两种情况:其一、以不符合良俗的书面婚姻协议为由而强制缔结婚姻是不公平的;其二、精神病人由于不具备认识及行为能力,并不能做出有效的意思表示,因此不能缔结婚姻。查士丁尼时期还规定,当丈夫缺乏支付能力或挥霍家财时,其妻子可以要求返还嫁妆。据此可知,罗马法()A.保障女性的公民权利 B.蕴含公平公正理念C.理性色彩较为突出 D.重视保护私有财产【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材料中关于对婚姻是否有效的规定体现了统治者对社会良俗的提倡,对精神病人的限制也反映了理性思考,关于女性可要求返还嫁妆的法规背后也基于统治者鼓励婚育的出发点,体现了理性色彩,C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对女性嫁妆的规定,但在古罗马女性没有政治权利,与男性公民权利有很大不同,排除A项;材料中关于“不公平婚姻”的界定是是否符合良俗,而非强调公平公正,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中的公平公正原则,在人治社会下,理性色彩并不突出,排除C项;精神病人不能缔结婚姻与保护私有财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2.英国《大宪章》规定,“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大宪章》照顾商人利益的主要原因是()A.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 B.人文主义的复兴与传播C.早期殖民扩张需要 D.城市发展与市民的崛起【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英国)。《大宪章》于1215年签署时,英国正处于中世纪晚期,这一时期城市逐渐发展,市民阶层崛起,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商人阶层的力量越来越大,需要国家保障他们的贸易利益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大宪章》照顾商人利益主要是为了适应城市发展和市民阶层的需求,D项正确;重商主义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人文主义的复兴与传播是在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开始早期殖民扩张,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3.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欧洲大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某一时期,神学丧失了它在大学的领导地位,不再是最重要的学科;无需证明的信念和对权威的无条件顺从被放弃了,学校越来越多地教育学生自己思考;哲学院开始要求与其他学科具有平等的地位和独立性,甚至要求成为真正的中心学院。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欧洲封建专制受到冲击 B.天主教会的权威开始动摇C.学校分科教育体系形成 D.哲学的中心地位得以确立【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世界)。据材料“无需证明的信念和对权威的无条件顺从被放弃了,学校越来越多地教育学生自己思考”“神学丧失了它在大学的领导地位,不再是最重要的学科”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时期为启蒙运动时期,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对欧洲大学的影响,对君主的无条件顺从被放弃了,这种观念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启蒙运动时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就已经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启蒙思想对大学的影响,没有涉及学校的教育体系问题,排除C项;材料涉及哲学院要求与其他学科具有平等的地位和独立性,但没有涉及哲学的“中心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14.针对某和约,瑞士历史学家埃里希·艾克认为:“公众对‘强加’的和约的愤激情绪转向军国主义轨道,从长远来看是最危险的。它不仅威胁世界安宁,也威胁德意志共和国的生存。”丘吉尔也曾称其为“胜利者的蠢事”。该和约()A.有利于美国攫取世界的领导权B.削弱了德日帝国主义的势力C.改变了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D.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欧洲)。题干中提到的和约是指《凡尔赛和约》,该条约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等战败国强加的苛刻和约。条约的严苛条件导致德国国内产生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复仇情绪,导致后来德国向军国主义倾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隐患。因此,“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是对《凡尔赛和约》的准确评述,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凡尔赛和约》对德国严厉的制裁,与美国攫取世界领导权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凡尔赛和约》削弱了德国的势力,没有削弱日本的势力,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严厉制裁,以及德国的复仇情绪,没有涉及到国际格局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15.下图英国就业人口结构变化图,据此可知()A.农业的发展速度减缓B.工人阶级力量壮大提高了政治地位C.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D.贫富分化加剧缩小了服务业的规模【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从图中可以看出,从1841年到1877年,农业就业比例从20%减少到14%,工业就业比例从43%增加到55%,服务业就业比例从37%减少到31%。这反映出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就业机会增加,人民越来越多地从事非农业职业,表明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加快,C项正确;材料能够体现农业就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下降,但不能通过这个比例,具体体现农业发展的速度,排除A项;材料仅能够体现从事工业的人口比例增多,但仅通过工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能得知工人的政治地位,排除B项;材料能够体现服务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但不能判断具体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数量,不能得知服务业规模缩小,排除D项。故选C项。16.俄国革命发生后出现了托洛茨基所称谓的“离奇现象”,“当革命的新政权在胜利之初以神话般的速度和不可战胜的力量走向巩固的时候,那些当上了苏维埃领导人的社会主义者却惶惶不安地朝自己周围左顾右盼,寻找真正的‘主人’。他们认为自己有自知之明,政权应当转交给资产阶级”。由此可知,此时的俄国()A.工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B.未明确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C.无产阶级政党逐渐走向成熟D.将构建稳定的中央权力结构【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俄国)。题干中提到的现象反映了俄国革命后新政权(苏维埃)领导者的困惑和不安,他们甚至考虑将政权交给资产阶级,显示出在革命后期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并不明确,这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内部并未形成清晰的社会主义革命发展方针,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苏维埃领导人对革命方向的认识,认为政权应道交给资产阶级,没有涉及工人阶级的地位问题,且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苏维埃领导人在革命道路认识上的不成熟,不能体现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熟,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了苏维埃领导人想要把政权交给资产阶级,没有涉及构建中央权力结构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秦汉到隋唐时期,我国主要是以农业经济为立国基础的大陆型国家,其经济重心位于司马迁所说的“三河”(即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且此时的“丝绸之路”以陆路为主,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是向亚洲内陆延伸。这就是说,宋以前的历代王朝大都是“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内陆国家。但自中唐以降,我国开始由内陆型国家向海陆型国家转变:广州、泉州等大型海港相继兴起,东南沿海地区以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为后盾,对外贸易主要路径逐渐转向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模式开始表现出海洋发展倾向。在海上丝路贸易的刺激下,东南地区以生产交换价值为已任的商品经济日趋繁盛,以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为基础的市场机制在经济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于是原先“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一变而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就是说,我国立国态势在唐宋之际发生重大转折,由内陆国家开始向海陆国家的方向前进。——摘编自柳平生、葛金芳《南宋发展道路的经济特征及历史意义》(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古代从内陆型国家向海陆型国家转变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之际立国态势转变的原因。【答案】(1)具体表现:经济重心:从黄河中下游(北方)转向东南沿海(南方);外贸路线:以陆路为主向海路为主转移(大型海港兴起);经济模式:商品经济日趋繁盛(呈现出海洋发展倾向;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2)原因:政治: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北方战乱不断;南宋偏安江南一隅,政治中心转移,为唐宋转变营造了环境;经济: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便捷的交通运输提供了转变的经济基础;两宋南方一年两熟的复种制稻作农业发展;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造船业、制瓷业等手工业发达;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技术:航海、造船等技术进步,有效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交通:广州、泉州等大型海港相继兴起,大运河等漕运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从秦汉到隋唐时期,我国主要是以农业经济为立国基础的大陆型国家,其经济重心位于司马迁所说的‘三河’(即黄河中下游地区)”、“东南地区以生产交换价值为已任的商品经济日趋繁盛”、材料出处《南宋发展道路的经济特征及历史意义》,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从黄河中下游转向东南沿海;据材料“此时的‘丝绸之路’以陆路为主”、“对外贸易主要路径逐渐转向海上丝绸之路”可得外贸路线从以陆路为主向海路为主转移;据材料“经济模式开始表现出海洋发展倾向”、“商品经济日趋繁盛”可得经济模式方面商品经济日趋繁盛,呈现出海洋发展倾向;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小问2】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唐宋之际(中国)。据材料“自中唐以降”,并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南宋政治中心转移;据材料“以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为后盾”、“以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为基础的市场机制”,并联系所学可得(经济上)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提供了转变的经济基础、农业区域化与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造船业与制瓷业等手工业发达、人口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生产技术;据材料“大型海港兴起”并联系所学可得(技术上)航海、造船等技术进步,有效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据材料“广州、泉州等大型海港相继兴起”,并联系所学可得(交通上)广州、泉州等大型海港相继兴起、大运河等漕运发展。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86年1月1日,缅甸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吞并缅甸后,采用“以印治缅”的手法,把缅甸变成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并雇佣印度兵对缅甸人民进行统治。1947年8月15日,在蒙巴顿主持下,尼赫鲁宣布印度独立,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宣告结束……1947年底,英国终结对缅统治的大势已定,英国经过利益评估和权衡,决定以协商和签约的方式保留少量特权,只求有尊严地退出缅甸。自1948年1月4日起,英国对缅甸的殖民统治正式告以终结,缅甸独立终于实现。英国工党政府对缅甸的非殖民化政策,是基于英国实力和整体部署做出的规避风险、维护英国根本利益的务实选择。——摘编自姜帆《英帝国的崩溃与缅甸模式》材料二缅甸在“二战”中遭到严重摧残,战后经济百废待兴,武器流散民间,社会秩序混乱,缅甸形势犹如“休眠火山”。正当英国势力逐渐退出缅甸时,美国正努力设法在缅甸扩大利益和影响。杜鲁门政府在1947年2月28日与缅甸临时政府签署了《美缅剩余财产协定》。根据协定,美国需要将战时停留在缅甸的吉普车和军用卡车转卖给缅甸,由于缅甸缺乏美元现金,因此杜鲁门政府向缅甸提供了为期20年的价值500万美元的长期贷款,杜鲁门政府还将这500万美元收入全部用于缅甸经济建设,从而提升了美国在缅甸的国际影响力……1950年9月13日杜鲁门政府与吴努政府正式签署《美缅经济合作协定》。根据协定,缅甸获得了美国提供的1000余万美元的经济援助。——摘编自安竣谱《美国对缅甸经济援助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缅甸为什么能以和平协商的方式实现民族独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国战后对缅甸的经济援助。【答案】(1)英国在二战后实力大减,已无力继续维持其庞大的殖民帝国,这使得其殖民政策发生变化,更倾向于通过协商的方式体面退出。缅甸在战后面临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压力,国内形势复杂,英国也希望通过和平方式撤出以减轻管理压力。反殖民运动高涨,促使英国调整对缅甸的殖民政策,以维护其在全球的利益和形象。(2)二战中缅甸经济遭到极大破坏,美国为加强自身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对缅甸实行经济援助,成为缅甸重要的国际合作伙伴。美国对缅甸的援助,体现了美国与苏联的冷战局势和对中间地带的争夺,提高了美国在缅甸地区的影响了,加强了对东南亚地区的控制。美国战后对缅甸的经济援助,是出于其国家利益的考量,但同时也助力缅甸进行经济重建,稳定当地局势。【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二战后(缅甸)。据材料“1947年底,英国终结对缅统治的大势已定,英国经过利益评估和权衡,决定以协商和签约的方式保留少量特权”“是基于英国实力和整体部署做出的规避风险、维护英国根本利益的务实选择”及所学知识可知,缅甸之所以能够以和平协商的方式实现民族独立可以从因英国、缅甸、国际局势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在英国方面,英国在二战后实力大减,已无力继续维持其庞大的殖民帝国,这使得其殖民政策发生变化,更倾向于通过协商的方式体面退出。在缅甸方面,缅甸在战后面临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压力,国内形势复杂,英国也希望通过和平方式撤出以减轻管理压力。从国际局势上来看,反殖民运动高涨,促使英国调整对缅甸的殖民政策,以维护其在全球的利益和形象。【小问2】本题是评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美国、缅甸)。设问要求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国战后对缅甸的经济援助,在评述中主要结合美国对缅甸经济援助的目的和效果来说明,在目的上主要体现美国试图通过对缅甸的援助加强自身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遏制共产主义扩张,同时在客观上推动了缅甸的发展。可进行说明如下:二战后美国为加强自身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对缅甸实行经济援助,成为缅甸重要的国际合作伙伴。但同时,美国战后对缅甸的经济援助,助力缅甸进行经济重建,稳定当地局势。缅甸在战后经济破败、社会秩序混乱,美国的经济援助帮助缅甸恢复经济,从而也有利于稳定社会局势。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外国中国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1908年美国的福特T型汽车诞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迅速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占了整个非洲,世界被瓜分完毕20世纪初,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1913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6%,超过了英国、德国、日本工业产量的总和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901年,清政府实施“新政”以“自救”1904年,颁布和施行《癸卯学制》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湖北军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年底,护国战争爆发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新文化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爆发,同年,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答案】示例一:辛亥革命为五四运动准备了充分的条件。阐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实施新政,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加快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果实落到袁世凯的手中。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妥协卖国,孙中山发动了一系列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陈独秀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这推动了思想文化的进一步革新。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为五四运动准备了充分的经济、阶级和思想条件。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巴黎和会激化下的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转折点。示例二:五四运动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下的结果。阐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2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果实落到袁世凯的手中。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妥协卖国,孙中山发动了一系列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陈独秀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这推动了思想文化的进一步革新。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为五四运动准备了充分的经济、阶级和思想条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英、美等国操纵会议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竟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从而引发五四运动。示例三:20世纪初世界形势急剧变化。阐述: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建立。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帝国主义矛盾加剧,从而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加剧了各国社会矛盾,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从此,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并存和竞争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华民族危机加剧。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实施新政,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加快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中华民国成立。但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果实落到袁世凯的手中。北洋军阀政府建立后,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妥协卖国,孙中山发动了一系列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陈独秀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巴黎和会激化下的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解析】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世界、中国)。设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依据材料、可以从横向、纵向等角度找出中外关联的历史事件,确定论点并展开论述。如从纵向找出我国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并展开论述。如武昌起义爆发和五四运动爆发,可确定的论点是:辛亥革命为五四运动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在论述中,主要结合辛亥革命的背景、影响,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爆发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可以从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发展为五四运动准备了经济、阶级和思想条件,同时结合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基本史实,论述辛亥革命推动了五四运动运动爆发。可进行论述如下: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实施新政,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加快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果实落到袁世凯的手中。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妥协卖国,孙中山发动了一系列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陈独秀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这推动了思想文化的进一步革新。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为五四运动准备了充分的经济、阶级和思想条件。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巴黎和会激化下的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转折点。也可以综合材料信息,确定论点:五四运动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下的结果。在论述中主要结合辛亥革命、十月革命、巴黎和会等与五四运动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可进行论述如下: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果实落到袁世凯的手中。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妥协卖国,孙中山发动了一系列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陈独秀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这推动了思想文化的进一步革新。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为五四运动准备了充分的经济、阶级和思想条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英、美等国操纵会议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竟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从而引发五四运动。也可通过材料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资本主义世界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中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得出结论:20世纪世界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在论述中主要从世界的急剧变化和中国的急剧变化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在世界方面,主要围绕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斗争加剧、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鼓舞包括中国在内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斗争,中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进行论述。可进行论述如下: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建立。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帝国主义矛盾加剧,从而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加剧了各国社会矛盾,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从此,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并存和竞争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华民族危机加剧。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实施新政,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加快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中华民国成立。但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果实落到袁世凯的手中。北洋军阀政府建立后,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妥协卖国,孙中山发动了一系列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陈独秀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巴黎和会激化下的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线建设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中期,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所进行的大规模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大批沿海企业和技术管理人员迁移到西南、西北;到1977年,先后建成2000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形成了45个大型生产科研基地和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1979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三线建设的重点逐渐转向经济效益和调整改造。199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到2002年国家在西部地区开工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公路干线等36项重点工程,完成退耕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天津市安全员知识题库
-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朗读与讲故事指导》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民族大学《古生物学含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农业大学《教育评价与测量》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哈尔滨剑桥学院《广告创意与策划》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电磁场理论与光波导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三校联考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卷
- 赣南师范大学《幼儿园体育游戏》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英文)》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销售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3版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诊疗常规
- 仁爱版九年级英语下册课文翻译
- 钢网验收报告
- 防水补漏工程合同(合同版本)
- 铁路局中间站管理手册
- 监理日志表(标准模版)
- H3C-CAS虚拟化平台详细介绍
- 小学生韵母in、ing常见汉字与区分练习
- 药房品种类别及数量清单
-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件(ppt共41张)
-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