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合检测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20课。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中出土青铜器克鼎(léi,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及其铭文拓片,铭文43字,其大意为:周王对太保(指召公)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医(燕,即北京)地的君侯。该考古成果可直接用于研究西周()A.禅让制 B.分封制 C.内外服制 D.郡县制【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信息“命你的儿子克做医地的君侯”体现了分封诸侯的信息,这属于西周的分封制。因此,该考古成果可直接用于研究西周分封制,B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推举制度,排除A项;内外服制属于商朝的政治制度,时间不符,排除C项;郡县制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全国范围内推行于秦朝,排除D项。故选B项。2.夏商西周时期的“人”,一般指氏族或宗族的“族人”,即称某族的成员时,可称“某族之人”,但未见称“某族之民”或“族民”者。到了战国时期,“人”“民”多混用,皆指某国之民众。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社会成员身份趋同 B.血缘宗族关系瓦解C.人民思想观念变化 D.国家控制力量有所增强【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夏商西周时期“人”属族,到战国时“人”“民”混用,趋于属国,这折射出血缘宗族影响削弱,国家影响力增强,D项正确;此时社会成员身份差异依然存在,并未趋同,排除A项;这一时期血缘宗族关系依然存在,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家控制力量有所增强,未体现人民思想观念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主要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这些举措()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加强了中央集权C.消除了地方割据 D.形成了机构间的分权制衡【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开始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县及县以上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这些举措便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即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A项;“消除地方割据”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郡县制下是中央管理地方,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相互制衡,排除D项。故选B项。4.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为“凿空”,依据的是该事件使西汉()A.实现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B.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C.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虽然张骞出使西域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它使西汉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汉武帝为了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但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排除A项;张骞两次出西域并没有直接增加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排除C项。故选D项。5.两汉时期,南方长江流域以产稻为主,北方中原地区以产麦粟为主。魏晋时期,麦粟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之后,麦粟在南方人民的饮食中成为仅次于稻米的粮食作物。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南北分裂局面结束 B.北方人民大量南迁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政府夏秋两季征税【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麦粟原本是北方中原地区的主要作物和食物,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将种植麦粟的技术和食用麦粟的习惯带到南方,推动麦粟成为南方的重要粮食作物和食物,B项正确;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而非“南北分裂局面结束”,排除A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项;政府夏秋两季征税是唐代两税法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6.唐太宗认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之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还指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表明唐太宗()A.坚持以民为本政得其民 B.坚持君为国本隆礼崇法C.善于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D.重视发展生产整顿吏治【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唐太宗认识到百姓的作用,强调“使民衣食有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即强调保护人民安稳,统治才能安定,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唐太宗认为百姓是国家治理的根本,非“君为国本”,排除B项;题干没有反映唐太宗纳谏,排除C项;材料没有整顿吏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7.《资治通鉴》记载:“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安史之乱),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据此,唐政府实行()A.均田制 B.里甲制 C.府兵制 D.两税法【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户籍混乱,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为此,唐政府实行两税法,D项正确;均田制是土地制度,正是因为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两税法才被推行,排除A项;里甲制是明朝基层管理制度,排除B项;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兵农合一的兵制,排除C项。故选D项。8.唐朝科举考生被录取后要到考官处谢恩﹐自称“门生”。自宋朝以后,殿试时皇帝亲自充当考官,新进士们也因此被称为“天子门生”。宋代改革殿试制度旨在()A.重组中枢机构 B.强化专制集权C.提高选才标准 D.扩大选官范围【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宋朝以后,新进士们都成为“天子门生”,说明选官权集中在皇帝手中,这是强化专制集权的表现,B项正确;这一做法并没有重组中枢机构,排除A项;这一做法不一定意味着提高选才标准,排除C项;材料没有录取人数的变化,不能体现扩大选官范围,排除D项。故选B项。9.史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立盟书双方是()A.北宋和西夏 B.北宋和辽 C.南宋和金 D.南宋和辽【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及所学知识可知,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合约,约定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这次合议因高宗年号“绍兴”得名“绍兴和议”,C项正确;盟约是南宋与金订立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10.元杂剧是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念白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盛行于都市与城乡之间的勾栏瓦舍中,具有浓郁市民生活气息,广受民众欢迎。元杂剧兴盛()A.源于文化政策的宽松 B.得益于士人阶层的推崇C.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得益于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元杂剧盛行于城乡之间,有浓郁市民生活气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及活跃,反映元杂剧适应市民阶层需求,C项正确;元朝时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文化政策并不宽松,排除A项;元杂剧的兴盛得益于市民阶层的活跃,而非士人阶层的推崇,排除B项;元杂剧兴盛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民族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1.有学者认为:对于永乐帝而言,迁都北方还有他个人的因素,即他所背负的超越忽必烈的宿命。他所承担的使命并不是单纯的对北方边患的消极防御,而恰恰是积极完成中华与夷狄的统合。据此可知,这一观点旨在强调()A.迁都加强了北方边疆治理B.明朝承认了元朝政权的正统地位C.迁都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意义重大D.迁都能有效抵御瓦刺和鞑靼【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并不是单纯的对北方边患的消极防御,而恰恰是积极完成中华与夷狄的统合”可知,迁都加强对北方边防的控制, 北京及其周边成为明朝的核心统治地域,材料强调了明成祖迁都北京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加强北方边疆治理,排除A项;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明朝继承元朝的正统地位说法错误,而且材料也未强调明朝承认元朝是否正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蒙元残余势力瓦剌和鞑靼的抵御,排除D项。故选C项。12.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下令,组织多方力量,分赴全国各地,实测绘制全国疆域图,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初步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人员绘制的《康熙皇舆全览图》。乾隆时期,多次派人到包括新疆、西藏等地的全国各地,实测绘制成了《乾隆内府皇舆全图》。这些做法()A.促进了清朝疆域的开拓B.表明边疆危机日趋严重C.推动了统治者对国家主权意识的认知D.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依据材料可知,《康熙皇舆全览图》《乾隆内府皇舆全图》清晰地呈现了中国疆域地理状况,这有利于清朝统治者对国家主权意识的认知,C项正确;疆域图绘制的是已拥有的疆土,与开拓疆域无关,排除A项;《康熙皇舆全览图》《乾隆内府皇舆全图》的绘制是出于长治久安、疆界界定等需要,“边疆危机日趋严重”说法有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疆域的绘制,并未强调对后世的影响,与奠定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国门洞开,英军侵华头目璞鼎查认为“倾所有兰开夏(英国纺织中心)纺织厂的出产,都不足供给他(中国)一省消费之用”。材料可用来说明()A.英国对华纺织品输出连年剧增B.中国自然经济瓦解C.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D.列强之间矛盾与争夺激化【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2年的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引用璞鼎查的话说明英国通过《南京条约》获得了在中国的广阔市场。璞鼎查提到兰开夏纺织工厂不足以供给中国一省的需求,这反映出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侵华战争的经济动机,因此,材料可以说明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C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因遭到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而逐渐滞销,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经济动机,没有涉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方面的表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激化列强之间的矛盾与争夺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表示要使“中国内部全局得人正轨”,法国政府表示要在“海口助中国破贼,所有该国停泊各口之船只兵丁,悉听调遣”。1860年,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清政府表示“速为议抚”,将原本用于筹备海防的费用“移而为抚局赔偿之用”,原本北上京津地区勤王的“御夷”之兵纷纷被要求原地不动或折回“剿逆”防地。据此可知()A.中国半封建化程度加深B.太平天国将面临更大压力C.清政府成为英法代理人D.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狂潮【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0年(中国)。根据材料“原本北上京津地区勤王的‘御夷’之兵纷纷被要求原地不动或折回‘剿逆’防地”和所学可知,“夷”指西方列强,“逆”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清政府对外国列强妥协,对内全力围剿太平天国起义军,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但材料体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法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排除A项;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成为列强代理人,排除C项;19世纪末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狂潮,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1900年6月,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宣战后,清政府东南部的两江、湖广,两广、闽浙、山东、四川等地的督抚联合起来,与列强达成协议,和列强商定了《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该事件()A.宣告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B.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C.促进了清政府外交观念的转变D.体现了清廷权威式微【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年的中国。根据题意可知,清政府向八国联军宣战,而南方各省则与英美等国达成协议,没有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这体现了清政府权威的下降,D项正确;辛亥革命后,宣告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此时清朝统治还未完全土崩瓦解,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外交观念发生变化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6.《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强调:“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据此,()A.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B.决定国共合作进行民主革命C.明确消灭资本主义的纲领D.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共二大召开于1922年,会议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A项正确;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进行民主革命,排除B项;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大会明确了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排除C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后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环太湖地区为分布中心的良渚文化,其影响波及淮河流域地区、华南地区。良渚文化的代表有:高水平的制玉工艺、精美的磨光黑皮陶、通体磨光石器和精致漆木器。良渚文化遗址中虽并未发现黍、粟等旱作农业品种遗存,但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米(谷)、颖壳和小穗等不同的稻谷存在形态,其中以炭化米数量为多。稻米是良渚社会居民的食物主要来源。良渚文化中的墓葬,可分为两类:一类,如马桥文化中见到的那些小墓,其中有的无随葬品,有的仅随葬一些日常用品;另一类,如张陵山墓葬,往往不与小墓为伍,而葬于人工堆筑土台上,常使用棺、椁,以玉钺、琮、璧这类重器随葬。良渚社会在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已经具备文明社会特征。——摘编自郑云飞《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与稻作农业》材料二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壁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的等级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又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到2015年确认水利系统,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果没有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通过再现良渚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影响,影响范畴包括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1)根据材料一、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良渚古城考古发掘的历史意义。【答案】(1)特点:以环太湖地区为中心,影响范围广;以精美的玉、黑皮陶、磨制石器等为物化特征;手工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以稻作生产为主要形态;社会成员存在等级差别;已具备文明社会特征。(任答3点)(2)意义: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设、社会状况以及国家文明等提供了重要史料;丰富了人们对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认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谱系;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推动了中国近现代考古学的发展;证实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文明史。(任答4点)【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以环太湖地区为分布中心的良渚文化,影响波及淮河流域地区、华南地区”可得以环太湖地区为中心,影响范围广;根据“良渚文化的代表包括有着高水平的制玉工艺、精美的磨光黑皮陶、通体磨光石器、精致漆木器”可得以精美的玉、黑皮陶、磨制石器等为物化特征;根据“良渚文化遗址中虽并未发现黍、粟等旱作农业品种遗存,但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米(谷)、颖壳和小穗等不同的稻谷存在形态,其中以炭化米数量为多”可得手工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根据“稻米是良渚社会居民的食物主要来源”可得以稻作生产为主要形态;根据“良渚文化中的墓葬,可分为两类。一类,如马桥文化中见到的那些小墓,其中有的无随葬品,有的仅随葬一些日常用品;另一类,如张陵山墓葬,往往不与“小墓”为伍,而葬于人工堆筑土台上,常使用棺、椁,以玉钺、琮、璧这类重器随葬”可得社会成员存在等级差别;根据“良渚社会在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已经具备文明社会特征”可得已具备文明社会特征。【小问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可得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设、社会状况以及国家文明等提供了重要史料;证实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文明史;根据“通过再现良诸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可得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谱系;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结合所学可得出良渚古城考古发掘推动了中国近现代考古学的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张骞出使西域后,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络,朝廷在河西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个驿站,实施沿途管辖,从地缘政治上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紧密联系的渠道,即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公元前68年,汉朝政府派郑吉率兵在车师屯田,统管天山以南各地。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来管理西域事务,使西域诸国摆脱了匈奴的残酷统治,加强了与内地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联系;西域都护府使被匈奴切断了的“丝绸之路”得以恢复发展,使西域人民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生活环境。——摘编自姜国峰《汉代丝绸之路文化生成与传播的历史镜像》材料材料二唐朝立国后,非常重视西域的战略地位,将其作为西北边疆安全的重要战略屏障。唐朝对西域管理最初的目标是有效进行屯垦开发,保障唐政府在西域的稳定管理和统治,确保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侧翼。唐朝先后建立了军政一体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互为犄角,共同治理,加强了对西域的有效治理,保障了唐政府的政令通行。由于大量屯垦戍卒及家属到达西域,汉民族文化在西域广泛传播,提高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融程度,增强了民族团结,成为唐代治理西域中屯垦文化实边的重要内容。——摘编自张安福《屯垦西域与唐代西北边疆安全体系的构建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加强西北地区治理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加强西北地区治理的意义。【答案】(1)措施:设置管理机构;实行屯田;维护丝绸之路畅通;驱逐匈奴。(任答3点,言之有理即可)(2)意义:加强了西域与中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增进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措施:据材料“在河西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个驿站,实施沿途管辖”“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来管理西域事务”得出设置管理机构;据材料“派郑吉率兵在车师屯田”得出实行屯田;据材料“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紧密联系的渠道,即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使被匈奴切断了的‘丝绸之路’得以恢复发展”得出维护丝绸之路畅通;据材料“使西域诸国摆脱了匈奴的残酷统治”得出驱逐匈奴。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意义:据材料“汉民族文化在西域广泛传播,提高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融程度”得出加强了西域与中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据材料“有效进行屯垦开发”“保障……西域的稳定管理和统治”得出促进了西域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据材料“增强了民族团结”得出增进了民族团结;结合所学,唐朝加强对西北地区的政治统辖,促进西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重大历史事件领导阶级结果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最终失败洋务运动地主阶级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最终破产维新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在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最终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摘编自《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根据材料,围绕“国家出路的探索”这一主题,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观点突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主题:“国家出路的探索”论证:史论结合,史实必须是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用3个史实论证,史实正确;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示例:论题:制定救国方案须立足国情论证:随着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各阶级都提出了救国方案,但都以失败告终。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其纲领具有空想性,不能够指导革命,无法领导中国走向独立;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主运动,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其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富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不能充分调动民众参与革命,最终导致革命走向了失败。综上,地主、农民、资产阶级的方案都因不符合国情,而无法真正使中国走向独立和国家富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解析】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围绕“国家出路的探索”这一主题,可拟定论题:“制定救国方案须立足国情”;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近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救亡图存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突出救亡图存道路的选择要与现实国情相结合;最后,总结概括即可,如地主、农民、资产阶级的方案都因不符合国情,而无法真正使中国走向独立和国家富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等等。可进行论证如下:随着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各阶级都提出了救国方案,但都以失败告终。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其纲领具有空想性,不能够指导革命,无法领导中国走向独立;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主运动,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其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富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不能充分调动民众参与革命,最终导致革命走向了失败。最后进行总结,地主、农民、资产阶级的方案都因不符合国情,而无法真正使中国走向独立和国家富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在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背景下探索救国救民道路。1913年,他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1920年秋,他领导建立了北京的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组织。1921年,宣告成立,李大钊同志对的创建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成立后,李大钊同志在北方地区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1922年8月到1924年初,他受党的委托,同孙中山先生商谈国共合作,为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铅锌行业十三五投资分析及发展风险评估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针织面料市场运营状况与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酵母核糖核酸市场运行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速溶固体饮料市场发展趋势及前景调研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豆腐市场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血液透析机市场运营现状及发展前景规划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脱咖啡因绿茶市场发展策略规划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美白护肤市场运行状况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上海市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米酒市场运行动态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农药经营管理知识培训专家讲座
- 《自主创新对于钢结构发展的重要性》2400字
- 食品采购与进货台账
- GB/T 24353-2022风险管理指南
- GB/T 6284-2006化工产品中水分测定的通用方法干燥减量法
- GB/T 3003-2017耐火纤维及制品
- GB/T 22080-2016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 GB/T 13915-2013冲压件角度公差
- 制药工程导论课件
- 瑜伽师地论(完美排版全一百卷)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