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指出:“从仰韶晚期至龙山时代,中华大地正在经历人群迁徙、文化互动的一次高峰,而中原则是人群迁徙的中心地域。这种大规模的人群迁徙……加强了史前中国各区域人群之间的交流互动,使海岱、江汉、北方等多种区域文化在中原地区攻防、进退、互融、互渗。”这一论述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A.具有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B.以区域间的战争为基础C.是各地区独立发展的结果D.基于中原文化向外扩展2.《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①皇帝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礼乐制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下图是战国商鞅铜方升。方升左壁刻:“十八年……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对其史料价值判断正确的是()①属于商鞅变法的第一手实物史料②能印证秦朝统一度量衡的举措③可用于研究战国时期的冶炼技术④直观展示了秦统一的标准字体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四匹毛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对此,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A.“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B.“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C.“扫除烦苛,与民休息”D.“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5.孝文帝下诏曰:“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孝文帝此举()A.导致了鲜卑民族文化的消失B.强化了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C.完成了鲜卑民族的全面汉化D.削弱了保守势力的改革阻力6.《宋书》记载:“至于元嘉(424—453年)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ong】上门闩),盖东西之极盛也。”此情景主要得益于()A.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D.安定宽松的社会环境7.唐高祖李渊置内教坊于禁中,掌教习音乐,起初沿用隋代的“九部乐”,后来形成“贞观十部乐”,其中八部为少数民族或由国外传人的音乐,与“二部伎”(立、坐部伎)共同用于宫廷宴享、节庆典礼。据此可知()①外来文化在唐朝艺术中居主导地位②唐朝音乐在继承隋朝的基础上创新③民族交融和中外交流促进文艺发展④唐乐兼具政治礼仪和观赏娱乐功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唐代的杜佑评价两税法说:“建中新令,并人两税,恒额既立,加益莫由,浮浪悉收,规避无所。”据此可知,两税法()A.加强了人身控制B.简化了税收名目C.缩小了征税范围D.降低了赋税税额9.下图是宋代的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宋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A.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B.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C.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D.触犯了官僚集体利益10.欧阳修是北宋政坛和文坛有影响力的士大夫。狄青是北宋名将,因屡立战功而威望日隆,升任枢密使。欧阳修屡次上书弹劾,指责“武臣掌机密而为军士所喜,自于事体不便,不计青之用心如何也”。该材料可用于研究北宋()A.崇文抑武的传统B.守内虚外的政策C.中枢机构的演变D.强干弱枝的策略11.《金史》记载:“世宗之……躬节俭,崇孝弟,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刑部岁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号称小尧舜’。”这表明金世宗()A.用严刑峻法维护统治B.以儒家思想治国理政C.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D.削弱了地方官员权力12.如图是元朝运河及海运航线图。观察此图可知,元朝水运的主要作用是()A.沟通南北,便利南方财赋北运B.巩固统治,利于中央政令传达C.繁荣经济,满足海外贸易需求D.开发边疆,促进江南经济发展13.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的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发展。这一情况()A.导致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C.推动明清时期完成社会转型D.表明当时重农抑商政策废除14.观察下图现象,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A.科举制度的实行B.印刷术的广泛使用C.政治中心的转移D.江南成为经济重心15.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郭守敬《授时历》、王祯《农书》②顾恺之《洛神赋图》、王羲之《姨母帖》③《神农本草经》、《九章算术》④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A.②③①④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③④②①16.有人提出“康乾盛世是一个民不聊生、思想僵化、文明退步、经济萧条的时代”,也有人指斥康乾盛世是“饥饿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如果对此观点进行驳斥,可以作为论据的史实有()①国家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②农业发展,高产作物大幅提高粮食产量③文化繁荣,小说、戏曲、典籍等成就显著④行文字狱,强化对读书士人的思想控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7.林则徐组织人力收集国际知识,汇译了《四洲志》;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介绍各国历史、社会、军事等;徐继畲撰成《瀛寰志略》,系统介绍当时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主张()A.向西方学习求自强B.放弃传统宗藩关系C.建立西方政治制度D.确立国家主权意识18.《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下列各项中,属于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的新表现有()①列强获得领事裁判权②列强在通商口岸合法设厂③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④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9.谭嗣同临刑前曾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然而,谭嗣同慷慨就义时,围观的民众对他的死并无同情,甚至在其受刑时也无动于衷。这说明()A.谭嗣同的牺牲毫无意义B.改革没有流血难以成功C.普通民众痛恨朝廷反贼D.戊戌变法缺乏群众基础20.学习历史,要考查重大历史事件之间潜在的因果联系。戊戌变法的失败,凸显了辛亥革命的正当性;清末新政的推行及其挫败,成为辛亥革命的造因;而对辛亥革命的深刻反思,又为“五四运动”和的诞生创造了历史前提。这一历史进程,反映了()A.从帝制到共和鼎革的波波相续和艰难曲折B.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历史必然与偶然的统一C.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中的里程碑D.腐朽的清朝统治是革命和社会进步的阻碍21.下图所示为民国初期教育部审定并颁布的小学教科书——《前期小学三民主义课本教学法》。据此可知,民国初期()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政治变革推动教育改革C.国民革命思想广泛传播D.首次建立近代学制系统22.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下列各项最能体现这一时期社会生活新变化的是()A.北京、上海出现了大量洋教堂B.大量蒸汽轮船进入内河中航运C.《革命军》等进步书籍广泛传播D.剪辫易服,革除清朝官场称呼23.图像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史料之一。如图漫画名为《民众的力量》,与该作品创作同期的典型历史事件是()A.五四爱国运动影响全国B.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国统区第二条战线斗争24.2022年,美国书商埃文·凯尔捐赠了一本包含多张记录二战时期日军侵华暴行的相册给中国。此事件不仅获得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评价,相关视频和报道还在国外引发热议。埃文·凯尔的捐赠行为()A.提供了证明旅顺大屠杀惨案的第一手史料B.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于日本侵华暴行的认识C.证明了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犯下的所有罪行D.促成了国际社会广泛效仿文物捐赠的善举25.1949年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一言论()A.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在大陆覆灭B.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政治基础C.强调加强党风建设以适应形势发展D.开辟出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26.标语口号承载着重要历史信息。下列标语口号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③外争主权,内除国贼④勤劳致富,共同富裕A.①③②④B.①②④③C.③②①④D.③①②④27.新中国的“熊猫外交”始于20世纪50年代。下表是1957—1978年中国向其他国家赠送熊猫概览。这一时期的“熊猫外交”()时间195719601972197219731974197419751978国家苏联朝鲜美国日本法国英国西德墨西哥西班牙A.标志中美两国正式建交B.侧重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C.服务于外交的时代需求D.深化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28.下表为新中国五十年代部分行业的产量情况表,表格反映的情况主要得益于()项目钢原煤电机床棉布1957年产量535万吨1.31亿吨193亿度2.8万台50.6亿尺与1952年相比增长近3倍增长98.60%增长64.4%增长7倍增长32.96%A.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B.人民政府赢得“米棉之战”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全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29.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引领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这些思想理论()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②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③总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④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0.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截至2023年1月,累计已经同150多个国家签署了合作文件。这表明“一带一路”()①为人类面临的问题贡献中国方案②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③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新动力④体现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核心地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31.(11分)大一统材料一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秦朝“大一统”局面是如何形成的。(4分)材料二清帝所主“大一统”,改变了“中国”的疆域定位,将历代传统,限定在长城以内的“中国”政治与疆域之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皆涵盖在“中国”之内。换言之,它们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帝“大一统”论,是对传统的“华夷之辨”的彻底否定,是民族观念及理论划时代的创新。——摘编自李治亭《清帝“大一统”论》(2)依据材料,指出清朝处理民族问题的观念变化。结合所学,说明清朝经略“三北”地区的措施。(7分)32.(8分)中华民族材料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梁启超于1902年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并将其上升到了全民族的高度,认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1894年,《兴中会章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来革命派认识到这一观念是一种狭隘的“排满主义”,于是转而积极拥护“五族共和”思想,并于1924年提出“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平等”。随着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族”的观念得到进一步认同与发展、“五四运动”后,“中华民族“观念为各族人民所认同。人也接受和使用“中华民族”概念,用来表示“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统一的民族共同体”。抗日战争期间、各民族“共休感、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升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夯实、铸牢。——摘编自陈天驰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变形成的历史探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华民族”概念内涵的演变、并概括演变的原因。(8分)33.(11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材料一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制定了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如何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6分)(要求:史论结合,多角度论述,逻辑清晰)材料二以下表文是西柏坡纪念馆陈列的藏品《中国土地法大纲》封面和相关介绍。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全文16条,1700多字。第一条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第二条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第六条……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为以上文物撰写一份解说词。(5分)(要求:内容全面、逻辑清晰、表述成文)34.(10分)新纪元·新时代材料一新中国的伟大成就简表(部分)序号时间成就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②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③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⑤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⑥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⑦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⑧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⑨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⑩2010年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选取表中新中国的两项成就,提炼一个主题,列出序号并加以阐述。(6分)材料二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2)结合所学,举例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成就。(4分)(要求:史论结合,角度多元,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910答案ACDCBDDBC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ABDCAACDA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DBBCDCCB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31.【答案】(1)形成:在先秦时期天下共主局面和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的基础上,经过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4分)(2)变化:①创新发展民族观念,彻底否定了传统的“华夷之辩”,转向遵循“华夷一家“的民族“大一统”观念;②改变传统“中国”疆域定位,疆域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的边疆地区。(3分)措施:东北地区,北击沙俄,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在北方和西北地区,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时期彻底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设立盟、旗制度进行管理。(4分)32.【答案】内涵演变:梁启超认为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混合而成;资产阶级革命派从狭隘的“排满主义”发展为认同“五族共和”;国民大革命时期(新三民主义)提出各民族一律平等;“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形成。(4分)原因:近代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先进中国人的倡导;救亡图存/政治变革的推动。(4分)33.【答案】(1)措施: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