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对这一政治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A.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 B.体现儒家君民平等共治C.形成贵族分封等级序列 D.体现法家君主专制思想【答案】A【解析】《左传》中明确提出君主和诸侯公卿存在的意义在于治理百姓,使其有序生活,体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明了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A项正确;君民平等共治与“使(君)司牧之”等信息不符,排除B项;该思想强调的是以民为本而非贵族分封等级序列,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法家君主专制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2.下列史料是一历史研究小组收集的部分文献史料,据此分析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1.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2.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3.王者受命,即受天命,受之天命即所谓正统4.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A.国家大一统局面正式形成 B.封建专制皇权的形成与发展C.士人的国家认同观念增强 D.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秦并四海”、“成于汉家”、“接汉绪”等信息可知这个小组研究的是秦汉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项正确;国家大一统局面随着秦朝建立就形成了,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专制皇权的形成发展和国家认同观念的增强,排除BC项。故选D项。3.如图为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其铭文为“怀集县(今广东怀集县)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以下与此相对应的制度是()A.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B.相地衰征C.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D.摊丁入亩【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唐朝的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下的田是按人口来分的,而征收租、庸、调的依据就是人丁,“租”和“调”是实物地租,“庸”是指可以纳绢和布代替徭役。“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符合材料中的制度,C项正确;A项是明朝的一条鞭法,排除;B项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土地政策,排除;D项是清朝雍正帝时期的赋税制度,排除。故选C项。4.唐朝人物画背景简洁,而宋代人物画多绘有符合客观实际的场景,邓椿《画继》中评一幅画说:“朱门半开,一宫女露半身于户外,以箕贮果皮作弃掷状,如鸭脚、荔枝、胡桃,一一可辨。”形成宋代人物画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理学观念的影响C.女子地位的提高 D.门第观念的淡化【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观念日趋形成和完善,“格物致知”思想对当时的绘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代绘画要求精审观物的写实,高度强调严谨的写实精神,传达出画学所追求的“理趣”,B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门第观念的淡化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D项;宋代的女子地位受到压制,排除C项。故选B项。5.下图为唐代和元代行政区划示意图。与唐代相比,元代采取了新的划界原则。这一原则的主观目的是()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B.阻碍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C.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的格局 D.增强了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感【答案】A【解析】元代行省的划分不按照山川地理形势,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这有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犬牙交错的原则和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并不相悖,排除B项;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在南方,行省制划分原则并未改变当时的经济文化格局,排除C项;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并不利于增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而且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与国家政治认同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6.清政府自雍正时起,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据此可知,改土归流意在()A.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 B.加强中央对地方治理C.强化政府的赋税征收 D.便利政府的户籍管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西南地区。据题干可知,在“改土归流”政策之下,西南地区的地方官由土司,即少数民族首领,转变为由政府任命的“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这就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从而加强了清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统治,B项正确;材料与民族间交流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要针对西南地区的治理,与赋税征收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户籍管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这场革命”()A.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引起了清政府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C.拉开中国学习西方的序幕 D.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可得出这场革命是指太平天国运动,结合所学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重新起用汉族地主官僚,从而引起了清政府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B项正确;A项是洋务运动的影响,C项是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等人学习西方的影响,D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ACD项。故选B项。8.竹枝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形成下面这首竹枝词中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政局纷纷类弈棋,本来约法尚临时。四番总理曾更替,内阁从新组短期。”A.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称帝 B.总理人选的频繁更换C.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薄弱 D.辛亥革命后政局动荡【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近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竹枝词所反映的现象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民国初年的混乱局面,资本主义共和政体飘摇,社会局势动荡。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得知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薄弱,导致支撑资产阶级政权的力量不足,C项正确;“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称帝”在材料中没有反映,也不是竹枝词中现象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材料“四番总理曾更替”反映了总理人选的频繁更换,这是现象而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政局动荡”是现象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9.如图所示为领导革命在各地留下的足迹。对其认识最准确的是()A.革命精神的传承 B.革命阵营的变化 C.革命任务的转变 D.革命中心的转移【答案】A【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34年,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进行长征,1935年1月到达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红军长征结束,以延安为中心,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领导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从延安转移到河北西柏坡,继续领导解放战争,1949年平津战役胜利结束以后,中央从西柏坡进入北平,着手准备新中国的成立等等。据此可知,这些足迹是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进行的军事斗争的轨迹,它们之间是革命精神的传承关系,A项最佳;“革命阵营的变化”“革命中心的转移”虽有体现,但内容不全面,不能充分反映地图中的所有地点的内容,BD项有一定道理/次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一直是反帝反封建,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故答案为:A项(3分);B项(1分);D项(1分);C项(0分)。10.在某一个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决定旨在()A.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C.推动农村土地革命顺利进行 D.促进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答案】A【解析】由材料“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可以分析出,中共中央的政策照顾到了农民和地主的利益,可判断这一时期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决定旨在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项正确;国民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推动农村土地革命顺利进行不是这一根本目的所在,排除C项;人民解放战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1.1964年4月,军委总参谋部提交给一份重要报告,其中列举出了当时我国在应对战争威胁方面存在的诸多隐患(如下所示)。党和政府对此采取了重大举措,有关这一举措,评述正确的是()工业过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人口多,防空问题尚无有效措施。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多在大城市附近,缺乏应付敌人突然袭击的措施。所有水库的紧急泄水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坏,将酿成巨大灾害。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C.提高国防能力,改善工业布局 D.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列举出了当时我国在应对战争威胁方面存在的诸多隐患”可知党和政府采取的这一举措是为了应对我国在战争威胁方面的隐患,因此有助于消除隐患,从而提高国防能力,改善工业布局,C项正确;这一举措是为了消除战争威胁方面的隐患,提高国防能力,和国民经济调整无关,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B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12.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在城市设立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居民委员会,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扩大了居委会的职能,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及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也相继出现。材料表明()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B.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逐步完善C.社会主义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建立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日益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954年到1990年,我国的居委会职能在不断扩大,并且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也在壮大,说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日益发展,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基层组织的发展,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排除A项;材料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主义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建立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3.如表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78年1985年1990年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3545901618668518942粮食产量(单位:万吨)30477379114462658958货物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9827462120487货物进口总额(单位:亿美元)10942353418184A.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B.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C.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B【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粮食产量、货物进出口总额都增长迅速,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B项正确;图表中经济出现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格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21世纪,排除C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排除D项。故选B项。14.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其他早期文明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如中国的甲骨文、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古希腊的字母文字。据此可知()A.两河流域的文明最先进 B.各文明古国借鉴楔形文字造字C.早期文明之间联系密切 D.早期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早期文明都创造了文字,体现统一性,文字的形态各有特色体现了多样性,D项正确;根据材料只能知道“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不能得出是最先进的文明,排除A项;根据材料“其他早期文明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不能反映出各文明古国借鉴楔形文字造字,排除B项;材料只是列举了几个早期文明的文字,没有提到早期文明间联系密切,排除C项。故选D项。15.某同学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汇报时,展示了以下三张图片,该同学的研究主题是()“三种人”(僧侣、骑士、农民)绘画作品封君封臣制示意图封建庄园示意图A.契约精神在西欧传播 B.西欧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C.西欧庄园经济的形成 D.西欧基督教占据特殊地位【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在政治上的特征是封君封臣制,经济上是封建庄园经济,思想上是基督教会占主导地位,因此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B项正确;材料与契约精神无关,排除A项;庄园经济及西欧基督教仅是材料的一方面,排除CD项。故选B项。16.关于哥伦布和“新大陆”,传统观点认为,哥伦布始终认为自己所到之处便是东方的亚洲,从未意识到那是一块当时欧洲人尚不了解的“新大陆”。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哥伦布在第三次航行之后的一些信件中,明确使用了“新大陆”这个概念。据材料可知()A.历史资料须辨析其真伪 B.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可信C.历史研究无法还原真相 D.历史认识取决于时代的变化【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欲用哥伦布生前的书信质疑史实界共识,即哥伦布对“新大陆”看法的传统观点错误,首先要验证相关信件的真伪,即应用历史资料须辨析其真伪,A项正确;仅此一例不足以说明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可信,排除B项;历史研究无法还原真相的说法绝对,排除C项;历史认识取决于时代的变化的说法夸大了客观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17.在英国第一次宪政改革过程中,当宪法危机产生时,威廉四世(1830—1837年在位)和他的父辈们一样,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频繁更换首相的人选,挑选自己满意的内阁首领。这表明英国()A.内阁集体对君主负责 B.君主立宪制有待于完善C.《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D.宪政改革扩大君主权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当宪法危机产生时”“频繁更换首相的人选,挑选自己满意的内阁首领”可知,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初期,国王可以挑选自己满意的首相任选,而不是由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出任,B项正确;内阁对议会负责,排除A项;《权利法案》遭到破坏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英国的宪政改革在不断缩小君主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18.如表是《全球文明史》对1750年到1914年这段西方国家历史主题的描述,其实它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主题,下列选项作为补充,正确的是()一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工业化二是1789年到1848年的革命年代中的政治剧变三是西欧的制度和价值观输出,扩展了西方文明的地理范围A.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B.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C.全球新航路的开辟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表格中描述了1750-1914年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殖民扩张,而这一时期西方国家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社会主义运动兴起,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西方国家,与亚非拉无关,排除B项;全球航路开辟发生于1500年前后,排除C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兴起于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排除D项。故选A项。19.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A.社会主义运动——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B.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战场——马恩河战役C.亚洲的觉醒——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布运动D.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闪击波兰——拉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结合所学可知,马恩河战役属于西线战场,西线战场又是一战的组成部分,B项正确;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排除A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属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的代表,排除C项;拉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是九一八事变,排除D项。故选B项。20.如表是一战爆发以来国际社会签订的部分声明、宣言、公约等。这反映出()1921年1941年8月1945年6月1946年7月1951年7月国际联盟成立了国际难民署英、美两国首脑签订《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宪章》《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A.发达国家仍然主导着国际社会事务B.国际组织都注重保护难民和维护人类健康C.维护基本人权是国际社会共同呼声D.国际社会维护国家主权和基本人权的努力【答案】D【解析】根据“国际联盟成立了国际难民署”“《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等内容可得出这些都与国际人道主义有关,反映出国际社会维护国家主权和基本人权的努力,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发达国家对国际事务的主导,排除A项;BC项太绝对,排除BC项。故选D项。21.如表为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黑人运动情况简表,对表格中的这些现象,表述正确的是()时间事件结果1955帕克斯“罢乘公共汽车”运动1956年最高法院判决支持帕克斯诉求1957小石城事件(公立学校种族隔离)艾森豪威尔动用军队保护黑人孩子进入小石城中心高中学习1961“争取种族平等大会”发动的自由乘车运动肯尼迪对自由乘车运动的参与者提供了一定的人身保护A.说明黑人奴隶制度依然盛行 B.最终导致南北战争的爆发C.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 D.政府注重保护黑人的权利【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黑人运动通过一系列事件成功的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C项正确;1865年12月18日,美国废除奴隶制,排除A项;美国南北战争发生于19世纪中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与政府保护黑人权利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2.1962—1964年,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组织一批社会学家对阿根廷、智利、印度、以色列、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六国进行调查,访问6000余人,出版了《走向现代化》《探讨个人现代化》等著作。他提出“人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只有有了现代化的人,才能有现代化的制度和经济。社会学家重视“人的现代化”客观上反映了()A.世界冷战形势不断加剧 B.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C.世界总体形势趋于缓和 D.第三世界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0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社会学家关注阿根廷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提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等观点,强调人的现代化对国家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性,表明亚非拉国家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B项正确;冷战形式加剧并非社会学家关注亚非拉国家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20世纪六十年代,世界总体形势趋于紧张,排除C项;第三世界国家反对殖民主义不是社会学家关注亚非拉国家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23.如下表是《20世纪的世界》一书第八编第一章的目录,出现这些内容的根源是()第一节波兰:危机与变革第二节匈牙利:历史的重负第三节民主德国:渴望统一A.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B.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C.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急剧的变化 D.东欧国家国内都遭遇严重危机【答案】B【解析】波兰、匈牙利和民主德国都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危机与变革”、“历史的重负”和“渴望统一”等信息可概括这三节内容为“东欧的剧变”,根据所学可知,“东欧剧变”的根源是这些国家没能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B项正确;所谓“和平演变”,是国家之间的一种战略手段,运用除军事外的手段(经济的文化的和意识形态的)使对方制度发生变化,这是东欧剧变的外因,不是根源,排除A项;“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急剧变化”是东欧剧变的结果,不是根源,排除C项;“遭遇严重危机”是东欧剧变的表现,不是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24.G8(八国集团)是传统工业化大国“俱乐部”。随着新的重要经济体的崛起,国际舞台上既有G8+5,即八国集团与五个发展中大国非正式对话的形式(由G8发出邀请,五个发展中大国被动接受);又有G20(二十国集团),即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平等协调机制。此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新兴大国也在事关全球治理、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等问题上积极进行协商配合。材料反映出()A.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B.国际关系日益民主化C.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 D.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有G20(二十国集团),即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平等协调机制”“以‘金砖国家’为代表,新兴大国也在事关全球治理、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等问题上积极进行协商配合”可知,当今世界新的协调机制、新兴大国关系正在形成,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国际关系日益民主化,B项正确;经济全球化强调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而材料强调新兴国家的地位上升,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政治多极化趋势就已经出现,而且政治多极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地位日益提高,与文化多样性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国家、民族关系的观点(部分)。主张出处君子和而不同。《论语》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礼记》材料二魏晋以来,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上层已具有相当高的汉文化修养。内迁较早的匈奴贵族如刘渊、刘宣等莫不综览经史、著诗文、工书草。北魏孝文帝亲政后重用儒士进行政治改革,实施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策,促使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同汉族大致趋同。这一时期,胡服在中原流行,推动中国传统服饰由“上衣下裳制”向“上衣下裤制”转变。另外,以肉食、奶酪、茶酥、胡饼为特征的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也为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新内容。著名的《敕勒歌》和《木兰诗》作为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碰撞的产物,可谓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北方民族的乐器、百戏杂伎以及绘画、雕塑、书法等也都为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摘编自陈琳国、侯旭东《中国大通史·魏晋南北朝下》材料三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城镇在对农民封闭20多年后终于使他们向城市迁移、就业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在全国居首位。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等地区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都市圈。——摘编自郑真真、杨舸《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国家、民族关系的主张。(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交融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态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口迁移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答案】(1)主张:正视差异(或尊重多样、包容)强调共赢;倡导合作发展;兼顾义利平衡;追求和平和谐。(2)特点:内迁少数民族的汉化程度较高;相互学习,多方面交流。(3)态势:农村人口向城市移民,东部沿海地区是主要流入地区。原因: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东部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国家政策的鼓励;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4)积极作用:形成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伟大复兴。【解析】【小问1】主张:根据材料“和而不同”可分析得出正视差异(或尊重多样、包容)强调共赢;根据材料“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可分析得出倡导合作发展;根据材料“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可分析得出兼顾义利平衡;根据材料“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可分析得出追求和平和谐。小问2】特点:根据材料“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上层已具有相当高的汉文化修养”可分析得出内迁少数民族的汉化程度较高;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亲政后重用儒士进行政治改革,实施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策,促使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同汉族大致趋同。这一时期,胡服在中原流行,推动中国传统服饰由“上衣下裳制”向“上衣下裤制”转变。另外,以肉食、奶酪、茶酥、胡饼为特征的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也为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新内容”可分析得出相互学习,多方面交流。【小问3】态势:根据材料“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在全国居首位”可分析得出农村人口向城市移民,东部沿海地区是主要的流入地区。原因: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可分析得出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东部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根据材料“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可分析得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可分析得出乡镇企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国家政策的鼓励;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史实可分析得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小问4】积极作用:根据材料“和而不同”可分析得出形成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根据材料“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可分析得出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推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伟大复兴。26.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流动”的宋朝材料一“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水)。”“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以上两句材料均出自《宋史》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宋会要辑稿》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宋)朱彧《萍洲可谈》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宋会要辑稿》材料二下表为南宋嘉定(宋宁宗年号)六年“四选”官员人数统计表。官员科举出身荫补出身其他尚书左选925138086尚书右选7721051684侍郎左选94586926622侍郎右选415117023484——据(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四材料三太宗时,置榷署于京师,诏诸蕃香药宝货至广州、交阯、两浙、泉州,非出官库者,无得私相贸易。宋初制定的《私茶法》规定,“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以上两段材料均出自《宋史》“流动”是宋朝社会变化的典型特征,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流动”的宋朝予以解读。(要求:解读合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对宋朝社会“流动性”的解读(解读应该包含以下三部分:表现、成因及其认识)表现:一方面宋代经济流动性强,表现在水运交通网促进商品流通,榷场促进边境贸易,契约促进土地流转,海外贸易促进中外经济流动,北民南迁及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南北经济流动;另一方面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表现在随着科举制发展,门第观念淡化,婚姻不问家世,社会上士农工商四民结构进一步松动。宋朝在阶层、商品等方面的流动性不断发展,但是其流动性有限。成因:以上流动性的特点与宋代经济变动以及维护集权统治密切相关。一方面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发展,庶族地主壮大,推动社会流动性增强。另一方面政府为增加税收,继续推行官营专卖制度,同时为维护统治阶层的稳定,推行恩荫制度等又使得流动性有限。认识:宋代的流动使整个宋代社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平民化特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它仍然是封建社会下的局部变化,不应被夸大。【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流动”的宋朝予以解读。此问题可以从宋朝流动的表现、成因及认识三个角度进行构思。关于表现,应先充分利用材料得出结论,在参照所学知识做适当的补充即可。根据材料一中“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水横亘,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可以得出,汴河重要,它连接着四通八达的河(大运河)漕江湖运输,便利了商品的运输和流转,带来了商业的兴盛,都城的繁荣。这就为着一个高度流动的王朝奠定了交通前提(路基)。根据材料一中“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可以得出,各政权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的交易市场——榷场,由官方管理,商品种类繁多,宋朝贸易的商品多为加工品,而少数民族政权则多为土特产品,从而使双方的经贸流动起来(关于经济的流动,结合所学还要考虑上北民再南迁、经济中心南移和海外贸易等知识)。根据材料一中“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榜下捉婿”的背后揭示的是阶层汇流婚姻融天下,唐朝的“门第”为主的择偶标准让位于宋朝的“才和财”标准。根据材料一中的“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违者论如法”可得知土地转流契约定天下;宋代的契约化,不仅在土地流转中广泛运用,在劳务关系、经济往来中也有较普遍的使用;契约化既是物权自由流动的体现,又是物权、人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的体现。这进一步说明宋朝的流动性。根据材料二“四选”官员人数统计表可得知科举竞流读书赢天下(在古代“左”为贵),重文和科举引导了普遍的向学风气,更打通了阶层流动的重要渠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让“白衣秀士拔地而起”(钱穆先生语),也让门阀世胄难以为继,宋代纵向的阶层流通大大超过前代。根据材料三“非出官库者,无得私相贸易”、“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没入之,……杖七十”可知这些流动性是很有限的。关于成因,主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来回答,可以考虑:一方面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发展,庶族地主壮大,推动社会流动性增强;另一方面政府为增加税收,继续推行官营专卖制度,同时为维护统治阶层的稳定,推行恩荫制度等又使得流动性有限。关于认识,结合唯物史观用辩证的观点给予简要评价即可。27.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材料一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首创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召集工人。根据韦奇伍德的指示,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自己的事务和生产工序,所有工人均依据其从事不同工种分配在不同车间。共雇佣278名工人……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工人进厂后,监工为工人分配任务,对那些准时上班者给予鼓励,……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给予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予以停发工资。——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材料二腐烂的动植物产生了空气中的杂质,劳动阶级的住房潮湿而逼仄,并弥漫着污浊,而且每况愈下。每年由于污秽和通风条件恶劣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比我国在近代进行过的任何战争伤亡还多。处于这种环境的居民接受良好道德的影响较弱,同良好生活环境中健康生活的居民相比,教育对他们的积极影响非常有限。——1842年,查德威克(公共健康改革者)《劳动居民的卫生状况》材料三18世纪后期,英国西北地区出现了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新兴大工业城市。然而根据选举法,新兴城市没有议员名额,东南部各郡日渐衰落的农村地区和旧市镇却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利。国内要求改革议会的呼声渐起。1815年以后,英国工人运动开始与民主运动结合起来,要求本阶级代表进入议会,为工人阶级争得政治权利。1832年6月,在全国群情激愤背景下,英国议会通过改革法案:降低选举资格,城市居民几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房户主和年租在10镑以上的房客都有选举权;农村中的选举资格为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在50镑以上的租地农业家。同时取消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衰败选区”,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起的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的代表名额。——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厂制的特点。(2)材料二对于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数字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陕西省建筑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概预算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工商学院《生态环境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用户研究与设计定义》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形变加工新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滨海学院《设备安装》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乡学院《建筑设备》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职业大学《有机化学理论教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徐州医科大学《数字化版面设计ndesgn》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公开招聘报名表
- AQ 1064-2008 煤矿用防爆柴油机无轨胶轮车安全使用规范(正式版)
- 比亚迪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高考真题】202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 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义乌市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100条(2022版本)
- 苏教版(SJ)《四年级下册数学》补充习题
-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3必背主观题
- 保管钱财协议书的范本
- 探索2-个人信息资源的防护措施-课件-苏科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
- 供电所安全第一课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