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复习45把握思维的奥妙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课获奖课件_第1页
高考政治复习45把握思维的奥妙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课获奖课件_第2页
高考政治复习45把握思维的奥妙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课获奖课件_第3页
高考政治复习45把握思维的奥妙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课获奖课件_第4页
高考政治复习45把握思维的奥妙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课把握思维奥妙第1页-2-第2页-3-第3页-4-第4页-5-第5页-6-12341.(·课标全国Ⅱ)《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路。以下观点正确是()①老马识途功效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发觉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功效是处理迷路问题关键③用老马找到返回路表达了人意识活动能动性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物质性活动,是人所特有,老马行为只是本能行为,不是实践活动,故不选④。老马识途功效客观实在性独立于人意识之外,故舍去①。管仲用老马找到返回路,说明人意识活动含有能动性,人能正确认识老马识途功效,从而处理了迷路问题,故选②③。答案解析关闭C第6页-7-12342.(·福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久发展产物。以下能正确反应意识产生历史演进次序选项是()①滴水穿石②根系沃土③敬德保民④犬吠非主A.①→②→④→③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①→④→②→③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意识是自然界长久发展产物,一切物质都含有反应特征是人类意识产生物质基础,生物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前提,故①和②应分别放在第一、二位;人意识是从动物心剪发展而来,故④和③应分别放在第三、四位。据此可知,应选A项。答案解析关闭A第7页-8-12343.(·四川)观察右图。漫画蕴含哲理有()①人们能够依据事物固有联络建立新联络②人认识受主客观原因影响含有主体差异性③人们实践水平高低决定其认识能力高低④人们意识归根到底是客观存在主观映象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漫画中两个人面对同一火炬,但看法不一样。该漫画强调不一样主体站在不一样立场、角度上对同一事物不一样认识,说明人认识受主客观原因影响含有差异性,故应选②;漫画中两人认识都是意识,尽管有差异,但都是对客观存在主观映象,故应选④;题中漫画是站在不一样角度立场对同一事物认识不一样,并没有依据事物固有联络建立新联络,也没有强调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故①③均不能入选。答案解析关闭C第8页-9-12344.(·课标全国Ⅱ)纪录片《舌尖上中国》介绍了我国不一样地域、不一样民族、不一样风貌有代表性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发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经过《舌尖上中国》,人们感受到,不但有美食味道,还有历史味道、人情味道、故乡味道,以及人与自然友好。人们从美食中体味深厚文化意蕴,表明()①物质东西与观念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②物质东西与观念东西统一于人实践③物质东西与观念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异④物质东西与观念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实践知识,意在考查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人们从美食中体味到深厚文化底蕴,表达出经过实践能够把美食这种物质东西转化成文化底蕴这种观念东西,物质东西与观念东西统一于人实践,故②④正确,选C项。物质和意识既对立又统一,二者有显著界限和本质区分,并不总是融合在一起,故①③错误,排除。答案解析关闭C第9页-10-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物质决定意识第10页-11-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疑点微拨1.意识是人脑机能,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试判断

)

点拨意识是人脑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物质器官。不过离开了客观存在,人脑不会自行产生意识。只有些人脑与客观存在相结合才能产生意识。离开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应,也能够了解为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应客观事物。(试判断

)

点拨(1)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应,但不能了解为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应客观事物。(2)能够如实反应客观事物意识是正确意识,歪曲反应客观事物意识就是错误意识。3.意识起源于人脑。(试判断

)

点拨意识产生离不开人脑,但起源于客观存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主观反应。第11页-1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经典示例(·课标全国Ⅲ)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其周围地域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伴随人员交往、文化交流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应西方社会生活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应伦敦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应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改变能够看出()①意识内容改变本质上是人反应方式改变②没有被反应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内容③有什么样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反应对象④意识内容改变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改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第12页-1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答题规范:选C。本题考查知识点是意识本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利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从中国旧体诗内容改变能够看出,人是产生意识主体,意识内容源于社会实践,②④符合题意;意识形式是主观,内容是客观,意识内容改变本质上是客观存在改变,①不选;③显著夸大了意识作用,不选。答案为C项。第13页-1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意识能动作用第14页-1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第15页-1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疑点微拨1.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是指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引发客观事物详细形态改变。(试判断

)

点拨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是指意识能够指导人们使用一个物质东西作用于另一个物质东西,从而引发物质详细形态改变,创造出新物质详细形态。不能把意识对物质指导作用了解为它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只有经过人实践才能作用于客观事物,实践是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必经路径。2.意识能够促进事物发展。(试判断

)

点拨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含有两重性,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够促进事物发展。第16页-17-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经典示例(·课标全国Ⅱ)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壮丽史诗。第17页-18-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在惊天地、泣鬼神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必胜信念。抗战精神一直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横蛮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结合材料,利用意识能动作用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作用。第18页-19-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答题规范:第19页-20-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答案:意识是对物质能动反应,对物质含有能动反作用。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强大精神动力。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第20页-21-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21页-2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第22页-2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疑点微拨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试判断

)

点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面是从主观出发,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从经验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说法都是错误,是主观主义表现,其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第23页-2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经典示例(·天津)漫画《如此创新》启示我们,在创新活动中要()

如此创新A.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B.批判继承,自我否定C.挑战传统,标新立异 D.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第24页-2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答题规范:选D。本题考查创新相关知识。创新不是简单与众不一样,更不是“另类”,创新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漫画讽刺了一些人在创新时片面强调标新立异,把凳子搞成了“另类”,这是不尊重规律表现,故D项最符合题意。第25页-2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广深视角1.意识是客观存在主观映象(1)意识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是客观,但它形式是主观。(2)意识形成三要素:客观存在、社会实践、人脑,三者缺一不可。第26页-27-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2.意识内容与形式(1)意识是客观存在反应,即意识是物质反应,意识依赖于物质。(2)意识形成不但要有些人脑,还要有被反应客观存在,意识产生是客观存在经过生活实践步骤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结果。(3)不论什么样意识(对现象反应、对本质反应,正确意识、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反应。(4)意识内容起源于客观存在,因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