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过失犯罪问题》10000字【论文】_第1页
《浅析过失犯罪问题》10000字【论文】_第2页
《浅析过失犯罪问题》10000字【论文】_第3页
《浅析过失犯罪问题》10000字【论文】_第4页
《浅析过失犯罪问题》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过失犯罪问题摘要“在一个科技更进步,人类掌握生活的能力比以往都要较强的时代,过失行为会成为误失行为的常态,在一个规范效果比较有效的社会,犯罪现象中的主角应该是过失犯而不是故意犯。在科技发达的社会,重视过失犯更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过失犯罪无论在案发数量上还是在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方面,均远远超过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但与故意犯罪相比,我国刑法理论对于过失犯罪显没有予以高度关注,尤其是忽略了对过失行为的研究,而司法中,在对过失犯的认定上亦未充足对过失行为的评价。本文通过对旧过失论、新过失论、畏惧感说等多种典型大陆法系过失犯罪理论的演变以及应用,以注意义务、结果和行为等多方面,引申出目前我国过失犯罪所采用的体系学说以及因素构成,讨论我国过失犯罪理论在司法实践中所形成的优势以及需要刑法界不断需完善的缺点。关键词;过失犯罪、过失行为、注意义务目录TOC\o"1-3"\h\u2897论过失犯罪 329766摘要 320070一、绪论 714425(一)研究背景 715740(二)研究目的 81742二、关于过失犯罪的理论发展 931641(一)旧过失论下的过失犯罪 923074(二)新过失论下的过失犯罪 1014906(三)新、旧过失论的区别 1120361(四)新的新过失论下的过失犯罪(畏惧感说) 1213507(五)我国过失犯罪行为论的评价 12980三、注意义务在过失犯罪论体系中的作用及其判断缺陷 134054四、构建我国过失犯罪判断的新标准 1524546(一)创设不被允许的危险 1613428(二)过失实行行为的判断基准 1617868(三)创设不被允许危险的价值判断 173334结论 183140参考文献 18一、绪论(一)研究背景“现代科技和技术的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活的秩序和条件,在传统社会中创造了难以想象的奢侈,这种客观情况带来了大量不同的由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构成的不同种罪过形式的区分,也创造了许多新的危险源,导致技术风险增加。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地应对各种人为危害,从触电、核辐射到交通事故,从转基因食品、环境污染到犯罪率上升等等。”高铭暄,赵秉志.过失犯的基础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这些时代的新型产物,对人类社会的危险也在增加,对人文社会学的管理能力与形式提出来新的挑战,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大背景下,对法治能力与法治体系做出来新的要求。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灾害的必然性、不可预见性、巨大伤害性等诸多因素,让我们对不特定意外事件束手无策,但人为事故造成的社会损害应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灾难性的汽车、健康、环境、食品和其他危害已成为家常便饭,导致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广泛损失。据有关部门统计,2018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463383起,死亡69542人;2019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310258起,死亡62020人,2020年全国各类事故307140起,死亡69466人。吉林省德惠市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2010年11月和2013年6月分别造成58人死亡和120人死亡,“上海大火”事故真的让我们震惊高铭暄,赵秉志.过失犯的基础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葛立刚.建筑施工领域重大责任事故罪主体范围的司法界定:以上海“11·15”大火案为背景[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0(04):114-118.过失犯罪的迅速增加,在我国司法界的比重快速提高,这激发了中国专家对过失犯罪领域的兴趣,引发了大量过失犯罪学术成果,但我国传统刑事司法,在应用过程中以处罚故意犯罪为主,惩罚过失犯罪为辅助工作或者例外,这样立法模式决定了故意犯罪一直是我国刑法研究的重点。表明蓄意犯罪过失犯罪研究存在空白,无法为法律服务部识别过失犯罪提供科学和理论依据。即使在刑法理论中有过失研究,因为它把研究视角放在过失犯罪的概念上,对“犯罪是行为”这一非常重要的事情表现出的热情却很少。传统的过失理论高度重视过失的独立现实性,使得过失的认定显得不合理。通常,识别过失犯罪的步骤是根据犯罪主观要件,基于危险结果的发生,由角色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也就是角色可以预测可能的结果,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并且可以确定与原因相关的行为和结果,也即对该种损害结果发生的个人意志,由此可以确定过失犯罪。但是,往往忽视了对犯罪人行为这一重要因素的分析和判断,这样就造成了行为所具有的限制刑事处罚范围和犯罪主观认定的功能不能起到存在的价值,因而不可避免的对过失犯罪认定的范围造成了不少模糊地带,将范围扩大化。过失犯罪数量的多发性以及司法认定上存在的偏颇性,不得不促使我们注重对过失犯罪的研究。(二)研究目的这项工作的目的是首先通过对书籍的过滤识别德国和日本法律中的过失犯罪行为,然后将其与德国和日本刑事制度中的过失犯罪行为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德国和日本的刑法,我们看到了我国过失犯罪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展示和发现过失行为在我国的意义。首先,对我国刑事司法系统中过失犯罪行为(即道德杀戮)的真正整合点进行探索和判断。理解典型大陆法系,德国和日本刑法中过失的形成。这样,通过与典型大陆法系刑法过失理论相比较,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和分析的方法,看看是否可以将过失犯罪的实践纳入我国刑法理论,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加以运用。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的德国和日本法律专家持有不同的观点,最终找出争议的根源。这样可以加深相关的理论知识,也为识别过失犯罪的行为提供了有益的途径。最后,在德国和日本刑法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和比较现有的两种过失犯罪行为评价标准,评价了个体司法标准的优缺点。并在刑法框架内解开过失案件的自然之谜,为某些过失案件的侦破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为了说明这一点,如何在科学上、法律上和心理上实现对过失案件的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德、日刑法理论的反思,可以看出我国刑法的不足,认清理论,司法实践十分重要。二、关于过失犯罪的理论发展(一)旧过失论下的过失犯罪旧过失论又称为传统过失论、主观过失论,旧的过失论假定旧学派的结果无价值,采取了侵犯合法权益的理论。惩罚制度中的责任,过失的讨论,作为怀疑状态的过失探索,在因果关系中取决于犯罪人是否有能力预见危险后果,以评估过失犯罪的性质。违反遇见义务是指能够遇见具体的义务,但由于不注意,(缺乏意识集中、紧张)而没有遇见,主要考虑的是行为人是否有预见结果的义务,行为人在主体上是否具有相应的刑事责任能力之中的危害结果理性的遇见能力。在损害结果发生的情况之下,只要当事人对于结果有遇见的可能,能够遇见到具体的结果,因违反遇见义务而没有遇见就应该承担过失责任,以结果无价值为基础的旧过失论,将注意义务的核心归纳为结果预见义务,并以此为中心展开研究至于行为人是否尽力避免等,行为在所不问。这种说法将道德与责任相分离,以结果为中心,重在非难当事人是否对损害发生的预见性存在责任,在刑事理论的体系中,违法是客观的而责任却是主观的,旧过失论在其体系下认为,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不同之处只是体现在有责任,并且组件的合规性和合法化之间没有区别。对于行为人过失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加以非难的根据,以结果作为过失行为构成的核心因素,是从主观要素出发,认为行为人在主观上因为违反了结果预见义务。由此可以看出,当一危害结果发生时,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是存有过失,并且该主观过失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时,符合客观归责理论,就应该承担过失责任。在这里旧过失论考察的不是行为而是结果,但对于造成结果的行为没有加以重视。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导致工业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体系的不断变化,人们的生活也日趋复杂化,世界的多元化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更新迭代,新的时代对应新的矛盾与突出的学术空白与不足,旧的过失理论的弊端已经暴露出来,并不能解决发展中国家所出现过失犯罪问题,不能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精神要求。旧的过失理论是在责任感上处理故意和过失的排除:如果该行为不被视为过失犯罪,则肇事者不必为过失犯罪承担责任。马克昌.比较刑法学原理[马克昌.比较刑法学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所以,旧过失论对行为人加以非难的根据就是看行为人是否违反了有责性中预见可能性这一主观要素,对于行为人的客观外在的行为却没有过多的关注。(二)新过失论下的过失犯罪新的过失论是在旧的过失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各自领域的危险性,如采矿业、医疗保健业、交通运输业等。一方面社会要发展就需要这些产业的带动,另一方面这些产业对社区成员的危害也是无法避免的。为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愿意接受这样的风险,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产生了风险被允许的危险理论。新过失论,即便存在对损害结果的可能预见性,但是当事人如果履行了回避结果的义务,就不应该构成过失犯罪。其中心观点就是,过失不仅是责任的要素,而且是违法的要素,并不是所有的主观不注意就能构成整个过失的犯罪,必须存在违法的即为社会所不容许的不注意义务才能成为过失责任的构成原因。汪桢若.新、旧过失论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9.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也可以理解为过失的根本原因,并非过失这种心理事实,而是当事人是否存在回避这种损害结果的义务,从这个观点的构建可以看出,如果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是谨慎的遵守规则,行为人主观上并没有对不容许的注意义务产生损害,也是就行为人主观上的误差并不属于构成整个过失犯罪的瑕疵,那么对于该行为所造成的危害,汪桢若.新、旧过失论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9.新的过失理论批评了旧的过失理论,认为其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是从主观角度出发进行判断,将处罚的范围扩大不利于人权的保护。一个新的错误从伦理、研究促进过失犯罪从承诺到合法性,到理论的深度,过失可以提升到第一阶层的构成要件符合性进行研究。新的过失理论认为,在调查过失犯罪时,我们应该看行为是否满足基本需求,而不是判断是基于违法性或自我辩护。有目的行为理论认为,违法的意识形态被接受为过失犯罪的结果,因为犯罪者在特定行为中被法律误判,因为它违反了法律,工作需要人们避免危险的后果。避免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这样一来,过失案件的调查不仅要具备心理特征,还要具备行为因素,使过失行为的认定成为过失认定的重点。例如,行为人是否疏忽地按照扣押要素的适用性进行评估,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则不将指挥者的行为纳入惩罚性制度的评估中。所以没有必要进行非法和合法的谈判。有害后果是违法者行为的结果,因此可以考虑过失的指控。在发生伤害的情况下,行为人不裁定损害,则该行为不包括在惩罚性制度的评估中。(三)新、旧过失论的区别旧的过失论认为过失只是一种心理事实,与过失犯罪构成要件及违法性并无关联,以责任为中心。刑事司法中责任的主要来源是故意,旧的过失理论忽视了过失犯罪的侦查政策,行为与主观对犯罪构的定性所起到意义很小,只起到预测严重后果发生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看到了责任,那么一个过失案件就成立了,我们可以看到独立审查过失案件的重要性,而这样的弊端就是容易扩大处罚范围不利于人权的保障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当事人心理的事实为责任的根据,违法性的判断重在结果无价值论。与旧的过失理论相反,新的过失是基于现代学派的道德无用学说(否定以责任而评价),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二者都要兼顾,但重点应该是行为无价值,是因为过失行为本身违反规定,以行为对其论罪科刑。林亚刚.犯罪过失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林亚刚.犯罪过失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四)新的新过失论下的过失犯罪(畏惧感说)顾名思义,这种说法核心在于抽象的畏惧感而非具体规定。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新的新过失理论(新新过失论),也称为危险意识理论(畏惧感说)。新新过失论不同于旧过失论、新过失论它负责预测结果,只要当事人看到了看不见的危险,就可能存在过失事实,预测所需的实际结果。心中对不可预见的危险的预测,可以理解为:如果角色在执行某个动作时有不适或恐惧的感觉,如果行为人在实施某一行为时产生了不安或是危惧感,刘彦辉,马浩予.新过失论之提倡——兼论后疫情时代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主观责任[J].北方法学,2021,15(06):117-130.DOI:10.13893/ki.bffx.2021.06.010.刘彦辉,马浩予.新过失论之提倡——兼论后疫情时代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主观责任[J].北方法学,2021,15(06):117-130.DOI:10.13893/ki.bffx.2021.06.010.新过失论与旧过失论对遇见的规定是具体和肯定的,甚至在业务过失当中对过失程度有着明文或者业内默认的规定,二者对是否遇见对于过失有着清楚而具体的表述,但新新过失论(危险意识说)对遇见的描述较为抽象,特别是与新过失论强调的结果遇见义务不同,与新的疏忽理论不同,比如当事人对结果的发生进过正常思维合理思考仍然不能遇见,但对于足以伤害到生命和造成健康危险的损害,常常会有畏惧感,这种隐隐的不安感就要求当事人停止这种行为,应提高警惕并积极的采取避免结果的措施,如若行为人没有尽到合理地义务就应该承担过失责任。以危害结果抽象化为前提,只要角色预见到可能的结果,就可以保成立过失罪行。也就是说,只要肇事者做出过失行为(该行为为实行行为),就存在过失指控。这也将过失犯罪是结果犯的观点所颠覆。(五)我国过失犯罪行为论的评价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过失犯罪的激增,刑法典第十五条规定:“以至于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同时在刑法分则当中每个具体条款之下,也规定了必须造成某种法定的危害结果的,才构成过失犯罪,而且在一般情况之前过失犯罪的危害结果往往大于同种法定刑的故意犯罪,比如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重伤罪,要有致人死亡、重伤的结果发生为过失犯罪的构成,失火罪、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等,也以造成严重后果为要件,从以上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不难看出,过失犯罪可以归类为结果犯,在过失犯罪中所注重的是“结果无价值论”,我国的过失犯罪理论属于旧的过失论。过失行为的讨论仅限于德日意识形态的发展,因为我国现行刑法从一个角度承认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是伴随着大陆法系之下的刑事过失。我国刑法在对过失犯罪的构成,一般学术上称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在我国的刑法罪过形式区分当中,处理意外事件、不可抗力以及故意之外的所有主观方面,均可由过失二字统筹概括,通过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又将过失分成学理与司法实践常用的两种,当认识因素为“认识到可能发生。本应该避免”,意志因素为“不想发生(对损害结果的出现投反对票)”即为“过于自信的过失”,认识因素为“没有预见到,但应当预见到”,对损害结果的产生意志因素为“不想发生”,则归类为疏忽大意的过失,这种分类将主观预见具体化,分为了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而不同于新过失犯罪中设立一个总的概况,在将其运用时又出现各种未统筹或未作规范的特别情况,难以将其做出确定和划分,我国这种将意志因素除了希望和放任之外的主观,即不想发生作为唯一的构成过失犯罪标准,有利于系统而便利的将罪过形式做出合理地规范。通过对刑法中关于过失犯罪条款的分析可以看出,过失所强调的是主观状态的过失,认为应当预见但却没有遇见,以及虽然遇见但放任这种状态的持续发生,并没有采取积极措施来避免这种损害结果发生的行为,这两种主观特征都是我国刑法过失犯罪的重要特征,也是过失犯罪的恶性所在。三、注意义务在过失犯罪论体系中的作用及其判断缺陷(一)注意义务在不同过失犯罪论体系中的变化旧的过失论以结果预见义务为核心,因为他所遵从结果无价值论。这个观点中,讨论了有意和疏忽的联系之间的区别,并认为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反映在深思熟虑的思考中。高婷.论过失犯中的注意义务[D].华东政法大学,2020.DOI:10.27150/ki.ghdzc.2020.000609.如果危害结果已经发生,就意味着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行为一定是具有危险性的,而我们应该所研究与思考的所在,就是事后观察这个行为,能否通过判断进而得出行为人在当时是否具备预见危害结果的可能。该学派评价注意义务是一种主观心理义务。对于构成要件结果的实现,故意犯罪是有预见,而过失犯罪是没有预见的,正如我国刑法罪过区分意志因素中,两种不同的过失犯罪的意志因素都是对损害结果投反对票。李斯特对过失犯罪的定义如下:行为人实施了不法行为而没有看到社会的后果或危害,但不得不以预期的方式预见它,而不是违法行为而实施了过失高婷.论过失犯中的注意义务[D].华东政法大学,2020.DOI:10.27150/ki.ghdzc.2020.000609.新的过失论以行为无价值论为立场,将注意义务的范围推出了仅仅是心理关系的限制,而是可以用来组成整个过失犯罪要件实现的方式,注意义务的违反仅只是在有责性内才应该考虑的,以开车超速为例,开车不允许超速驾驶,因此应该以这种超速行为为讨论要点,而非驾驶员主观上有无对超速的认识和应该预见超速的责任,因此应该放在购车要件该当性之中。(二)注意义务的判断方式的缺陷注意义务我们可以分为两类:一般过失和业务过失。一般过失是传统刑法当中所运用的过失概念,即一般过失又称“轻过失”、“轻微过失”,当法律对某种行为人在某种情况下应当注意和能够注意的程度有较高要求时,行为人没有遵守这种较高要求但未违背一般人应注意并能注意的一般规则的过失状态。与一般过失相比,行业的原则或标准从源头上明确和客观地规定处理商业过失的任务。对于共同过失的实施,在案件要件中没有明确定义,刑法只定义了控制行为的肇事者的个人特征。笔者认为,过失案件中的不当行为关怀目标的功能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法律所明文规定的,另一种是非规定形式,即社会通过习惯、道义等公序良俗加以补充。立法机关规定的风险对人们的可见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行为人也更易于遵守,明文规定能很好地起到司法惩戒作用,在司法公信力下实行行为时比较容易。在社会中人们之所以不在这里就填补客观注意义务来源的空白,可能是因为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否定行为人不存在注意义务。罗克辛教授从规范违角度出发,但在他的教科书中就照护制度作为照护工作来源的内容进行了讨论,并将照护制度分为法定程序和医疗保健规则两大类。沟通原则。从常见违法行为来看,认为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是在规范的禁止性框架之内进行的,过失犯罪对于这样规范性的违反就造成了框架内对不允许的危险的发生,但是需要区别的是这样的禁止性区别于法律的明文规定。相反的,形式上是对于法律规定的违反注意义务,就认定其是对刑法中要求的注意义务的违反。其次,与法律规定的注意义务相反伦理,社会日常经验的注意义务判断的标准是模糊的,在司法实践中要根据具体的案件具体分析,方能对客观注意义务进行判断[9]。那么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我国罪行法定原则的框架内对于过失犯罪中的客观注意义务如何界定,以及这种客观注意义务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负面因素),它代表了在调查过失犯罪方面的疏忽程度。如果因果关系无法评估行为的有害影响,只有在有任何疑问的情况下才能接受无罪假设。仅在原则上很可能使用以下避免来描述过失的情况,避免后果的义务的适当性做出具体决定,这无疑会影响过失的决定。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注意义务违反说的积极作用。因此,罗兴教授的理论为解决过失犯罪提供了新的思路。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看到了在调查刑事疏忽中确定目的的积极作用。四、构建我国过失犯罪判断的新标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条件日趋复杂,社会结构产业不断的转型升级,所导致的社会弊病也越来越多,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矛盾日益新颖,对犯罪构成的主客观研究和判断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基本需求。因此,希望在某种程度上消除那些符合基本需求的行为,并且您的行为对社会有害,但这种有害行为是在新的客观框架内,在社会利益和损害结果相对比之下是允许的。当然,也有专家认为,过失应当详细说明,过失意味着冒着不可接受的风险或侵犯合法利益。而这样却与现代法制所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一者不利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所必须要求的法律新框架,法律作为上层建筑,必须以基础构建为重要参考,应该以推进经济建设为目标,显然将过失犯罪详细说明是不利于这种发展观的;二者过失犯罪的判断从当事人主管入手,我国以意志因素为“不想发生”的所有损害结果都列为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其内容过于庞大,部并不符合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威严形象,刑法是“法务规定及可为”的大陆法系公法,这种将过失犯罪逐一罗列的方法显然不符合刑法的本质追求。所以就其基本描述而言,笔者认为,由于过失犯罪是一系列犯罪行为,是确定过失行为达到效果的基本要件,因此还必须依靠适当追究责任的程度而定,是不正确的。认为造成“允许风险”的立法者的疏忽行为无效。因此,在考虑过失行为时,社会利益和法制建设的成熟是共同需要的,法律和物质需求是相辅相成的。(一)创设不被允许的危险通过罗克辛教授不被允许的危险具体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判定我国过失实行行为:第一,在风险的产生中,我们必须从疏忽行动的基础出发,即从积极的事物开始。当积极的因素结合起来时,实行行为就确立了。如果不法行为者接受了避免与减少过失行为风险有关的后果的义务,则不存在犯罪者的过失行为,当时无法讨论可容忍的风险。另一方面,无视法律要求,也没有必要评估合法风险。例如,如果X在遵守公路法规的基础上驾驶自己的汽车,我们不能说X被视允许的危险。这样的判断是荒谬的。第二,从疏忽的不良行为来判断。目前,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发展还有待于完善,在当今社会人们参与的社会生活中,公民的道德意识薄弱。事后看来,信任原则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是合法的,这种行为可能会给行为人带来一定的风险和严重后果,允许的风险也不例外。实际上,这里将合法风险与信托制度混为一谈,两者的区别在于对风险进行评估的领域,信托制度中的风险并没有达到刑法所要求的保护水平,即行为风险。(二)过失实行行为的判断基准我国成立过失犯罪实行行为的标志是实现了构成刑法所规定的的过失犯罪要件的结果,而过失实行行为的成立,并不等于其行为只要满足积极要件和消极要件就符合创设被允许的危险。我国刑法将过失犯罪定义为第二犯罪,这里我们可以进入以下两个方面:基本要件不存在的效果和结果的必然发生:首先,它可以分为两部分。案例1,肇事者制造了一场毫无意义的事故,但要素的影响没有发生;案例2中,肇事者制造了不合理的风险,但要素影响的发生并不是事故造成的,而发生了。原因是风险因素多于风险,这两种情况不涉及过失行为。例如,如果A的失误导致B的受伤,而B在住院期间或者治疗阶段因地震或者其他不可抗因素而被压死,这不能用B的死来解释。相反,如果不法行为者造成的伤害不能阻止不法行为的结果,我们仍然可以将其规则。比如甲不小心抓伤了乙的胳膊,乙因为个人特殊体质,存在早期治疗,或者治疗不及时,伤口严重感染而死亡,那么这个人就应该受到责备。第二,如果加害人造成了不可接受的危险并达到了该部分的结果,但损害的效果超出加害人的能力范围,我们不能间接责备加害人,超出范围的伤害对于施害者也是属于不可遇见的范围,通过合理地正常思维也难以预测。比如,笔厂的厂长未按照规定将事先消毒,给女工们一些上羊毛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