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民办高中教研协作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河南省民办高中教研协作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河南省民办高中教研协作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河南省民办高中教研协作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河南省民办高中教研协作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期中联考试卷高一历史1.本试卷分试卷Ⅰ(选择题)和试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卡上,同时用2B铅笔涂黑考号对应的位置。不能答在第Ⅰ卷上,第Ⅱ卷的答案答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考古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都城规模较大,其中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化也比较明显。这反映了该时期中国()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B.建立起健全的祭祀礼制C.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2.《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A.承认土地私有B.打击旧的贵族 C.革除陈规陋习D.强化社会控制3.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秦朝的“基因缺陷”指的是()A.强力推行重农抑商B.皇位世袭C.以郡县制控制地方D.暴政统治4.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变相的税收政策,不过,官营垄断相比于征税而言,有一个好处就是“取民不怨”。据此可知,朝廷通过把控盐铁政策()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解决了王国问题C.增强了财政汲取能力D.恢复了社会经济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用汉字、穿汉服、与汉人通婚。这些做法()A.推动了民族交融B.促进了经济发展 C.激化了民族矛盾 D.导致了政权并立6.如果把“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7.下图所示是唐朝的政治制度示意图。根据各部门职能,其运行顺序是()A.皇帝—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六部B.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六部—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皇帝D.皇帝—尚书省—六部—中书省—门下省8.下表为我国古代实施的某次制度改革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该制度改革是()A.租庸调制B.两税法C.均田制D.摊丁入亩9.宋太祖在宫廷之中立碑,告诫后世继承者勿杀文臣士大夫;宋太祖亲信干将王彦升骚扰宰相王溥而被逐出京师;国子监丞、知德州梁梦升迫害武将郭贵,宋太祖不仅没有治梁氏之罪,反而加以提拔,并继续令其留任。这表明宋太祖()A.实行崇文抑武方针B.致力于强化中央集权C.规范文武官员管理D.进一步加强地方治理10.辽朝分置南、北面官,金朝保持了管理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制”,元朝在西南、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官职)制度。从中国政治制度的创设角度来看,这体现的共同特点是()A.分而治之B.民族分离C.因俗而治D.军民合一11.下图是元朝运河、海运的路线图,其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据此可知,元朝时期()A.海外贸易十分繁荣B.海运已经取代了河运C.政治经济中心分离D.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12.《元史·百官志七》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A.三司B.行中书省C.中书省D.宣政院13.明初内阁本为“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仁、宣时,内阁始得“密封言事”之特权,以致出现“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的情况;英宗时,各部奏章皆交内阁阅览草批后,再交皇帝“朱批”。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A.内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B.中央权力制衡日趋完善C.内阁已经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D.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14.明代嘉靖初,王文显墓志铭中记述其训示子侄:“商与士,异术而同心。”王文显不仅早年弃儒就贾,而且能站在士商相通互识的高度理解义利之辨。由此可知明朝()A.礼教束缚破除,传统观念改变B.提倡求实精神,经世思想普及C.商人地位上升,传统社会解体D.商品经济发展,价值观念变化15.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洪武六年(1374年),德庄侯廖永忠上言:“今北边遗孽,远遁万里之外,独东南倭寇负禽兽之性,时出剽掠扰濒海之民。”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北方边疆社会秩序安定B.欧洲殖民者在沿海活动频繁C.政府严厉禁止海外贸易D.东南沿海深受日本海盗危害16.王阳明曾对弟子说:“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学,就是致此良知……虽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此良知所以为圣愚而同具备,而皆可为尧舜者,以此也。”这一说法()A.隐含着一定的平等观念B.在社会上引发很大震动C.沉重地打击了君主专制D.体现出其对儒学的批判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即相互影响,又互相批判,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百家争鸣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兴起的主要因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科举制的产生,是中国古代社会内部矛盾发展与官吏选拔制度自我更新的结果。东晋以后,九品中正制完全成为士族维护特权的工具,对中央集权构成一定的威胁。这既埋没了有才德的寒士,也将士族子弟引向歧途。南北朝后期,士族走向衰落,庶族势力发展壮大,要求获得更多的参与政权的机会。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扩大政权的人才基础,也需要破除九品官人法,将人才选拔权力收归中央。就选拔人才制度的形式而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与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有着一定的渊源。旧制度的合理因素为新的人才选拔制度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材料二科举制将选官权集中到朝廷,有利于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扩大其统治基础。它为庶族学子乃至贫寒子弟打开仕进之门,使官僚集团得以不断扩充更新,巩固了封建统治。科举考试有固定的考试内容,士子必须熟谙儒家经典,无形中加强了思想的统一。但是,科举制片面地以文章、诗歌为衡量标准去选官,必然将学子引到一味追求空谈泛论的方向,特别是八股文等模式固定的体裁,只会使人思想僵化。——摘编自林甘泉《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度的利弊。(10分)19.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直接关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秦代虽然确立了郡县制这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但是由于他的残暴统治,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采用的是……混合体。——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材料二北宋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长官的事权。地方监督知州的通判权力过大,妨碍了地方行政职能的正常发挥。……政权过分集中,分散与削弱了各级机构与官员的事权,虽在较短时期内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但势必形成机构庞大,职能分散,官员众多,吏治败坏,重叠机构之间和官吏之间相互牵制,行政效率低下,使整个国家机器运转不灵。——艾光国《略论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得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的含义,以及汉武帝时期为“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所采取的措施。(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为加强对地方控制采取的措施及其对地方行政的不利影响。(10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明朝为了推行治藏的各项经济、政治措施,借鉴了元朝在藏区创设三大行政区域进行统治的经验,设置乌思藏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乌思藏都司下设置了指挥使司、宣慰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等行政机构进行直接统治。这些行政机构的官员均由中央政府任命当地首领担任,为朝廷命官。明王朝在今西藏地区的设治,与对藏族僧俗首领的招抚同步进行。朱元璋大业初定,颇欲继承元朝在乌思藏的政治遗产,对于乌思藏诸政教势力,只要其归顺,即予认定;及至永乐朝,心颇外向,于乌思藏亦不例外,数次派宦官入藏,分封了卫藏和康区的三大法王、王大教王及其下的一些行政官职,采取了“多封众建”的方针,使明朝对乌思藏的管理达到了鼎盛时期。——摘编自邓前程《明代藏地施政的特殊性:古代中央王朝治理藏区的一种范式研究》材料二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正式颁发《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此章程逐条详细规定了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督办藏政,对藏政中之军备、外交、财政等政务均作了明确的规定。“金瓶掣签”制度也于此章程内正式建立,规定达赖、班禅等大呼图克图的转世,由驻藏大臣主持“金瓶掣签”掣定。《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不啻为清朝对藏施政的“基本法”,“它的颁行标志着清朝在西藏地方的施政发展到了最完备的阶段”。此后数十年间藏事安定,是清朝对西藏的统治达到顶峰的阶段。——摘编自刘为《清朝施政西藏及其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政府对西藏的治理措施。(6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治理西藏的政治意义。(6分)2024—2025期中联考试卷高一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答案ABDCACBB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ACCBDDDA二、非选择题(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17.(12分)(1)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诸侯纷争,社会动荡;新兴士阶层的崛起;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私学兴起(或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学术环境宽松自由。(每点2分,任答3点6分,言之有理皆可)(2)儒家:孟子,人性善、“仁政”(或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道遥自由;阴阳家: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生相胜”理论;墨家:墨子,节俭、“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每点2分,任答3点6分,言之有理皆可)18.(14分)(1)背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世族走向衰落,庶族逐渐崛起;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前代选官制度奠定了基础。(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2)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封建统治;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利于思想统一。(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消极作用:选拔人才的依据过于单一;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容易造成思想的僵化;阻碍了科技与文艺的发展等。(任意两点4分,言之有理皆可)19.(14分)(1)“混合体”的含义: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或郡国并行制(2分)汉武帝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设13州部刺史负责监察;确立察举制;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游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任答1点得2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