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指南TOC\o"1-2"\h\u26184第一章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241501.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2103831.1.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3148601.1.2可持续发展原则 3243621.1.3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3264921.1.4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36704第二章农业生态保护 4181861.1.5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4147971.1.6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 4238021.1.7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策略 427511.1.8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5241891.1.9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与挑战 590401.1.10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措施 5202581.1.11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路径 528023第三章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6151131.1.12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6283701.1.13土地资源管理策略 6315901.1.14水资源现状分析 696171.1.15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682711.1.16农业废弃物现状分析 7188231.1.17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策略 712793第四章农业生产技术创新 7314871.1.18技术概述 7196561.1.19节能技术 8299631.1.20减排技术 8304251.1.21能源替代技术 8182691.1.22技术概述 8171401.1.23农业物联网 8317341.1.24智能农业设备 8133251.1.25农业大数据 9284531.1.26技术概述 9117011.1.27转基因技术 952961.1.28组织培养技术 9248751.1.29微生物技术 931522第五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9255891.1.30布局原则 1098631.1.31布局策略 10174381.1.32产业链构建 10261511.1.33产业链协同发展 10203671.1.34农业多功能性内涵 1094701.1.35农业多功能性开发措施 1112070第六章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11294401.1.36目标与原则 11152131.1.37构建内容 11136721.1.38品牌战略意义 12246081.1.39品牌战略实施 1278491.1.40平台建设目标 12196941.1.41平台建设内容 12211741.1.42平台建设保障 1225864第七章农业政策与法规 137021.1.43政策体系概述 13114021.1.44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 13254861.1.45法律法规概述 13106841.1.46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14154111.1.47执法监管体系 1486321.1.48执法监管的主要内容 1430365第八章农业社会化服务 1548671.1.49概述 15108211.1.50体系建设内容 1597431.1.51体系建设路径 1564451.1.52概述 16191491.1.53服务内容 1665761.1.54服务模式 16132281.1.55概述 16317381.1.56服务内容 1686371.1.57服务模式 1712323第九章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 17212051.1.58概述 17231051.1.59政策目标 17107241.1.60政策内容 17112491.1.61概述 17109711.1.62项目类型 17222991.1.63项目实施 18283681.1.64概述 18194651.1.65平台类型 1867251.1.66平台运作 1817673第十章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与监测 18283571.1.67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9297361.1.68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19第一章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1.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1.1.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这一概念于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随后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和运用。1.1.2可持续发展原则(1)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要求在发展过程中,保证人与人、人与自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公平。具体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区域公平。(2)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强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要求各方面相互协调,形成良性循环。(3)可持续原则:可持续原则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共同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共同承担责任。第二节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挑战1.1.3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1)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农业结构逐步优化。(2)农业现代化取得显著成果: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科技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壮大。(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4)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突破:农业产业链不断延长,农业附加值不断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日益拓宽。1.1.4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1)资源约束趋紧: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水资源等农业生产要素供给压力加大。(2)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仍然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市场需求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多方面的压力。(4)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5)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空心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第二章农业生态保护第一节农业生态环境建设1.1.5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旨在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1.6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1)土壤改良:通过采取生物、化学、物理等手段,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土壤污染风险,保障粮食生产安全。(2)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3)植被恢复与保护:加强植被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促进生态平衡。(4)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加强对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5)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1.7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策略(1)政策引导: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明确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政策保障。(2)技术支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技术研发,推广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水平。(3)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形成企业、农民等多方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第二节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1.1.8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农业生物多样性是指农业生产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类、基因和生态位的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9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与挑战(1)现状: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丰富,但受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等因素影响,部分生物种类已面临灭绝风险。(2)挑战: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栖息地破坏、生物入侵、遗传资源流失等严重问题,亟待加强保护力度。1.1.10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措施(1)生态修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恢复和保护生物栖息地,提高生物多样性。(2)生物入侵防控:建立生物入侵防控体系,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保护本地生物多样性。(3)遗传资源保护:加强农业遗传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和利用,防止遗传资源流失。(4)农业生产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生产方式,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5)法规与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加强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制保障。1.1.11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路径(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和全社会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形成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2)政策引导与支持:加大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入,完善相关政策,推动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3)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发,推广实用技术,提高保护效果。(4)社会参与与协作: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部门间协作,形成合力。第三章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第一节土地资源管理1.1.12土地资源现状分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低,且分布不均。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1.13土地资源管理策略(1)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明确土地产权,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激发农民保护土地资源的积极性。(2)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根据区域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3)实施土地整治: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等措施,提高土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4)推行节约用地: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控制非农用地规模,提高土地节约利用水平。(5)强化土地环境保护:加强土地污染治理,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第二节水资源优化配置1.1.14水资源现状分析我国水资源总量较大,但地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较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15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1)建立水资源总量管理机制:对水资源进行总量控制,保证水资源利用在合理范围内。(2)优化水资源时空配置: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合理调配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3)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降低农业用水量。(4)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水源地保护,防治水污染,保障水资源安全。(5)推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引导水资源合理流动和配置。第三节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1.1.16农业废弃物现状分析农业废弃物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1.17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策略(1)加强农业废弃物收集与处理:建立健全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体系,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2)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益。(3)发展循环农业:将农业废弃物纳入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4)建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策体系: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5)培育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市场:加强市场培育,引导企业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产业链。通过以上措施,我国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四章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第一节节能减排技术1.1.18技术概述节能减排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旨在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技术主要包括节能技术、减排技术和能源替代技术。1.1.19节能技术(1)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种植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减少化肥、农药用量,降低能源消耗。(2)改进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的燃油效率,推广节能型农业机械。(3)节能灌溉: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灌溉技术,降低灌溉能耗。1.1.20减排技术(1)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等环保型农业技术,降低化肥、农药用量。(2)沼气发酵: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沼气发酵,减少甲烷排放。(3)植被恢复:加强植被建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氧化亚氮排放。1.1.21能源替代技术(1)太阳能利用: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风能利用:开发风力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清洁能源。第二节精准农业技术1.1.22技术概述精准农业技术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农业生产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优质、环保。精准农业技术主要包括农业物联网、智能农业设备、农业大数据等。1.1.23农业物联网(1)信息采集:利用传感器、无人机等技术,实时获取农田环境、作物生长等信息。(2)信息传输:通过通信网络,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3)信息处理: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1.1.24智能农业设备(1)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作物需水量等信息,自动调节灌溉水量。(2)智能施肥系统:根据土壤养分、作物需肥规律等信息,自动调节施肥量。(3)智能植保系统: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等信息,自动实施防治措施。1.1.25农业大数据(1)数据采集:收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如气象数据、土壤数据、作物生长数据等。(2)数据分析:运用大数据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3)数据应用:将分析结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优质、环保。第三节生物技术1.1.26技术概述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旨在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抗逆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对环境的压力。生物技术主要包括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微生物技术等。1.1.27转基因技术(1)转基因作物: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优良基因导入作物,提高作物的抗病、抗虫、抗逆等功能。(2)转基因动物: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农业动物。1.1.28组织培养技术(1)快速繁殖: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实现植物种苗的快速繁殖。(2)脱毒育苗: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培育无病毒、生长健壮的种苗。1.1.29微生物技术(1)微生物肥料:利用微生物技术,研发具有改良土壤、提高作物产量等作用的微生物肥料。(2)生物农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制备具有防治病虫害作用的生物农药。(3)微生物发酵: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饲料、食品等农产品。第五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第一节农业产业布局优化1.1.30布局原则农业产业布局优化需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农业产业发展方向;二是发挥比较优势,优先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三是促进产业集聚,推动农业产业链向高端延伸。1.1.31布局策略(1)优化区域布局。根据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可以将全国划分为粮食生产区、经济作物生产区、特色农业区等不同类型,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2)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作物、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的支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产业布局优化提供支撑。(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产业链建设1.1.32产业链构建(1)产业链上游: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2)产业链中游: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产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3)产业链下游:拓展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份额。1.1.33产业链协同发展(1)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创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链各环节深度融合,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2)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3)建立健全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民在产业链中的合理收益,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三节农业多功能性开发1.1.34农业多功能性内涵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在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综合功能。1.1.35农业多功能性开发措施(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拓宽农业功能。(2)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绿色农业发展战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3)推进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挖掘农村文化内涵,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4)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多功能性开发。第六章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第一节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1.1.36目标与原则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旨在实现农产品流通的高效、有序和公平,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业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构建农产品市场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2)公平竞争:保证农产品市场主体在同等条件下公平竞争,防止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3)绿色发展: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1.1.37构建内容(1)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包括产地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等,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流通。(2)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推广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3)加强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场硬件设施,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提高市场承载能力。第二节农业品牌战略1.1.38品牌战略意义农业品牌战略是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有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1.1.39品牌战略实施(1)确立品牌定位:根据市场需求,明确农产品品牌的目标市场和消费群体,制定相应的品牌策略。(2)打造农产品品牌形象:通过优质农产品、包装设计、宣传推广等手段,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3)建立品牌保护机制: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防止假冒伪劣产品侵犯品牌权益。第三节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平台1.1.40平台建设目标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平台旨在为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提高农业产业链整体效益。1.1.41平台建设内容(1)信息采集与处理:收集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行情、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等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发布。(2)信息发布与传播: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等渠道,及时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3)信息咨询服务:为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帮助其了解市场动态,合理调整生产计划。1.1.42平台建设保障(1)政策支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2)技术保障:加强平台技术研发,提高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能力,保证信息准确、及时。(3)人才队伍:培养一支专业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队伍,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第七章农业政策与法规第一节农业政策体系1.1.43政策体系概述农业政策体系是指国家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根据不同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农业政策。农业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发展战略政策:指导农业发展的总体方向,明确农业发展的长远目标。(2)农业产业结构政策: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3)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4)农业资源与环境政策: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5)农业市场与贸易政策:调控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业国际贸易合作。1.1.44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1)支持和保护政策:包括农业补贴、农业保险、农业信贷等政策,旨在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业竞争力。(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包括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区域布局、农业优势产业培育等政策,促进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3)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包括农业科技研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政策,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4)农业资源与环境政策:包括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废弃物处理等政策,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5)农业市场与贸易政策:包括农产品市场调控、农业国际贸易合作、农业品牌建设等政策,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第二节农业法律法规1.1.45法律法规概述农业法律法规是指国家为保障农业发展、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农业市场秩序,制定的具有强制力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农业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宪法:规定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政策,为农业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依据。(2)法律:包括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对农业发展具有指导作用。(3)法规:包括农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具体规定农业发展的各项措施。(4)规章:包括农业部门规章、地方规章等,对农业法律法规的实施进行具体规定。1.1.46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1)农业产权法律制度:包括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等,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2)农业生产经营法律制度:包括农业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规范农业生产经营活动。(3)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等,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4)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包括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5)农业市场与贸易法律制度: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维护农业市场秩序。第三节农业执法监管1.1.47执法监管体系农业执法监管体系是指国家为保障农业法律法规的实施,建立的具有强制力的执法监管机构及其运行机制。农业执法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农业执法监管机构:负责全国农业执法监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2)地方农业执法监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执法监管工作。(3)农业执法监管队伍:负责具体执法监管任务的实施。1.1.48执法监管的主要内容(1)农业法律法规宣传与普及:加强对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2)农业执法监管制度:建立健全农业执法监管制度,保证执法监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3)农业执法监管手段:运用行政、刑事、民事等手段,对违反农业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4)农业执法监管效果评价:对农业执法监管效果进行评估,不断完善执法监管体系。(5)农业执法监管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在农业执法监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执法监管水平。第八章农业社会化服务第一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1.1.49概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为基本原则,涵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技术、信息等各个环节。1.1.50体系建设内容(1)主导: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明确各级职责,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2)市场运作: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主体。(3)社会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形成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格局。(4)服务领域: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包括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5)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等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1.1.51体系建设路径(1)完善政策体系:制定有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明确服务内容、标准和补贴政策。(2)培育服务主体: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提高服务能力。(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设施投入,提高服务覆盖面和便捷性。(4)优化服务流程:简化服务程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第二节农业科技服务1.1.52概述农业科技服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1.53服务内容(1)技术推广: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2)咨询服务: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3)技术培训: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技术操作能力。(4)科技示范: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1.1.54服务模式(1)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强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农民之间的合作,形成科技创新链。(2)信息化服务: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科技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3)社会化服务: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形成多元化服务格局。第三节农业金融服务1.1.55概述农业金融服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提供金融支持,促进农业产业发展。1.1.56服务内容(1)融资服务:为农民、农业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租赁等融资服务。(2)保险服务:开展农业保险业务,降低农业生产风险。(3)支付结算服务:提供便捷的支付结算手段,提高农业资金使用效率。(4)金融服务创新:研发适应农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1.1.57服务模式(1)政策性金融服务: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为农业发展提供低成本资金。(2)商业性金融服务:鼓励商业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参与农业金融服务。(3)创新金融服务:运用金融科技,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金融服务模式。(4)社会化金融服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金融服务,形成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第九章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第一节农业国际合作政策1.1.58概述农业国际合作政策是指我国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在农业领域开展合作所制定的相关政策。农业国际合作政策的制定旨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1.1.59政策目标(1)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2)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4)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1.1.60政策内容(1)加强农业政策对话与交流,推动国际农业政策协调。(2)深化农业科技合作,共同开展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3)促进农业投资与合作,推动农业产业链国际合作。(4)加强农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第二节农业国际合作项目1.1.61概述农业国际合作项目是指我国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在农业领域开展的具体合作项目。这些项目旨在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1.1.62项目类型(1)农业技术研发与合作项目:包括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化等方面。(2)农业产业合作项目:包括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贸易、农业产业链建设等方面。(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合作项目:包括灌溉、排水、土地改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4)农业教育培训项目:包括农业技术培训、农民教育培训、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1.1.63项目实施(1)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明确项目目标、任务、进度、资金来源等。(2)加强项目管理和监督,保证项目按期完成并取得预期效果。(3)推动项目成果转化,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第三节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1.1.64概述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是指我国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在农业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的载体。这些平台为农业国际合作提供了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技术转移等渠道,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1.1.65平台类型(1)国际农业会议:如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大会、世界农业论坛等。(2)国际农业展览:如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世界农业博览会等。(3)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纳米二氧化钛市场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年国内保理业务协议应收账款池融资版
-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退位减法-西师大版
- 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二单元位置《左和右》(教案)
- 2025年公司和个人签订的劳务合同模板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比的基本性质 ︳青岛版
-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兔请客1 北师大版
- 2025年仓储保管合同样本常用版
- 学习2025年雷锋精神62周年主题活动方案 (3份)
- 2025年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完整
- YYT 1814-2022 外科植入物 合成不可吸收补片 疝修补补片
- 《纺织服装材料》课件-项目6 纺织材料的水分及检测
- 贵州人民版五年级劳动下册教案
-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3章第1节常见天气现象及成因课件
- 九年级物理说教材课标
- 2024年时政必考试题库(名师系列)
- 江苏省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数学期中试题
- 华能分布式光伏项目EPC总承包工程投标文件-技
- 蜜雪冰城营销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 《游戏界面设计》课件-01单元-游戏界面设计概论
- FZT 14035-2017 棉与涤烂花印染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