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产品质量检测手册_第1页
三农产品质量检测手册_第2页
三农产品质量检测手册_第3页
三农产品质量检测手册_第4页
三农产品质量检测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产品质量检测手册TOC\o"1-2"\h\u4431第一章检测概述 3811.1三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意义 3282851.2三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基本原则 310260第二章检测机构与人员 435652.1检测机构的资质要求 419712.2检测人员的资质与培训 4119932.3检测实验室的管理 530898第三章样品采集与处理 5100413.1样品采集的方法与要求 5229413.1.1采集前的准备 586983.1.2采样方法 576723.1.3采样要求 640173.2样品处理的流程与规范 668143.2.1样品接收与核对 6261093.2.2样品预处理 6230663.2.3样品分装与编号 6273943.2.4样品检测 6247673.2.5检测报告 6301053.3样品保存与运输 6180583.3.1样品保存 641393.3.2样品运输 732022第四章农药残留检测 770044.1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725994.1.1气相色谱法 7140484.1.2液相色谱法 79204.1.3气质联用法 7108074.1.4液质联用法 7163064.2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851644.3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 813274.3.1免疫分析法 879974.3.2生物传感器法 883214.3.3酶抑制法 810843第五章重金属检测 8123015.1重金属检测方法 842645.2重金属限量标准 9182955.3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与防治 920503第六章微生物检测 10190076.1微生物检测方法 1036136.2微生物限量标准 1082436.3微生物污染的来源与防治 1113009第七章营养成分检测 11149817.1营养成分检测方法 11220657.1.1引言 11221527.1.2检测方法分类 11226277.1.2.1化学分析法 1249617.1.2.2仪器分析法 1213237.1.3检测方法选择 12230857.2营养成分含量标准 12255877.2.1引言 12216147.2.2标准制定依据 1284597.2.3营养成分含量标准示例 12191267.3营养成分检测的误差分析 1287307.3.1引言 12220037.3.2误差来源 1299327.3.3误差控制措施 1324515第八章包装与标识检测 1382618.1包装材料检测 1347928.1.1检测目的 13319758.1.2检测内容 1385688.1.3检测方法 13213408.2标识检测 14174328.2.1检测目的 14284408.2.2检测内容 1413258.2.3检测方法 1445148.3包装与标识检测标准 1411128.3.1包装材料检测标准 1459888.3.2标识检测标准 1416998第九章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15255659.1检测数据的采集与记录 15274479.1.1数据采集原则 15226199.1.2数据采集方法 15297019.1.3数据记录要求 15291109.2检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15227269.2.1数据预处理 15196119.2.2数据分析 15229749.2.3数据可视化 1634269.3检测报告的编写与审核 16252109.3.1检测报告编写要求 16203739.3.2检测报告审核流程 1619916第十章检测质量保证与监督 16883410.1检测质量保证体系 16576010.1.1概述 1691610.1.2管理体系 161712210.1.3技术体系 16314410.1.4人员体系 16238410.1.5设备体系 173097110.1.6样品管理体系 172416510.2检测质量监督与评估 17585210.2.1监督机制 172496510.2.2评估体系 172324510.2.3监督与评估的实施 1772810.3检测的处理与预防 171228610.3.1分类 172199610.3.2处理 171752310.3.3预防 18第一章检测概述1.1三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意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三农产品质量检测作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三农产品质量检测有助于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农产品中可能含有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等有害物质,通过质量检测,可以有效识别和控制这些风险因素,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三农产品质量检测有助于促进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农产品质量检测可以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科学、客观的质量评价,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信誉,增强市场竞争力。三农产品质量检测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升级。通过质量检测,可以发觉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指导农业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产业向高质量发展。三农产品质量检测有助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通过检测,可以及时发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为监管提供科学依据,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1.2三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基本原则在进行三农产品质量检测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质量检测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定,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公正性原则:质量检测应保持独立、公正,不受任何利益集团的影响,保证检测结果的客观性。(3)及时性原则:质量检测应迅速、及时地完成,保证农产品在进入市场前得到有效监管。(4)全面性原则:质量检测应全面覆盖农产品种类、产地、生产环节等,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面监管。(5)动态性原则:质量检测应关注农产品质量变化的动态过程,及时发觉并解决问题。(6)服务性原则:质量检测应服务于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和消费环节,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有力支持。通过遵循以上原则,三农产品质量检测将更好地发挥其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第二章检测机构与人员2.1检测机构的资质要求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承担着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任务,其资质要求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检测机构应具备以下资质要求:(1)具有法人资格,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2)具备与检测业务相适应的实验室设施、设备和检测方法。(3)具有与检测业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4)具备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检测活动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准确性。(5)具备良好的信誉和业绩,无不良记录。2.2检测人员的资质与培训农产品质量检测人员应具备以下资质:(1)具有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具备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基本理论知识。(2)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检验员、检测师等。(3)熟悉农产品质量检测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方法。(4)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检测机构应定期组织检测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业务水平。培训内容主要包括:(1)农产品质量检测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方法。(2)实验室管理、设备和仪器操作、检测数据处理等基本技能。(3)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教育。2.3检测实验室的管理检测实验室是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核心场所,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下是检测实验室管理的关键环节:(1)实验室设施和环境:实验室应具备良好的设施和环境,满足检测工作的需求。包括实验室布局、通风、照明、温度、湿度等。(2)设备管理:实验室应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采购、验收、维护、维修、报废等环节。设备应定期进行检定或校准,保证其正常运行。(3)试剂和标准物质管理:实验室应建立试剂和标准物质管理制度,保证其质量合格、来源可靠。试剂和标准物质应按照规定条件储存,防止失效。(4)检测方法和技术:实验室应采用国家认可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检测,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实验室应关注国内外检测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检测方法。(5)质量控制与监督:实验室应建立质量控制制度,对检测过程进行监督,保证检测活动符合相关要求。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持续改进管理体系。(6)信息管理:实验室应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对检测数据进行有效管理,保证数据安全、完整、可追溯。(7)安全与环保:实验室应加强安全与环保管理,保证检测过程中的人员安全和环境保护。第三章样品采集与处理3.1样品采集的方法与要求3.1.1采集前的准备在进行样品采集前,应充分了解检测项目、样品类型及其特性,并根据相关标准及规定制定详细的采样计划。采样人员需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保证采样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3.1.2采样方法(1)随机采样: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按照一定的比例随机抽取样品,保证样品的代表性。(2)分层采样:根据农产品质量分布特点,将样品分为若干层次,分别从各层次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品。(3)分区采样: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等区域划分为若干分区,从各分区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品。3.1.3采样要求(1)采样数量:根据检测项目和样品类型,确定采样数量,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采样工具:使用清洁、干燥、无菌的采样工具,避免对样品造成污染。(3)采样记录:详细记录采样时间、地点、数量、采样人等信息,以备后续追溯。3.2样品处理的流程与规范3.2.1样品接收与核对接收样品时,需核对样品数量、类型、状态等,确认无误后进行登记。3.2.2样品预处理根据检测项目要求,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如去杂、干燥、研磨等,以适应检测方法。3.2.3样品分装与编号将预处理后的样品分装至洁净容器中,进行编号,保证样品的唯一性和可追溯性。3.2.4样品检测按照检测方法及标准进行样品检测,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2.5检测报告根据检测数据,编制检测报告,报告应包括样品信息、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等。3.3样品保存与运输3.3.1样品保存(1)保存条件:根据样品特性,选择适宜的保存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2)保存期限:根据检测项目和样品类型,确定保存期限,保证样品在检测期间保持稳定。3.3.2样品运输(1)运输方式: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如冷链、常温等,保证样品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污染和损坏。(2)运输包装:使用清洁、干燥、密封的包装容器,避免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受到外界影响。(3)运输记录:详细记录运输时间、地点、温度等信息,以备后续追溯。第四章农药残留检测4.1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农药残留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仪器分析法和快速检测法。仪器分析法主要包括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和液质联用法等。这些方法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检测成本较高,操作复杂,检测周期较长。快速检测法则包括免疫分析法、生物传感器法、酶抑制法等,具有简便、快速、成本低等特点。4.1.1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GC)是利用气态载体将样品中的农药残留带入色谱柱,通过色谱柱中固定相的作用,将不同农药分离出来,再利用检测器进行检测。该方法适用于农药残留量较低的情况,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4.1.2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HPLC)是利用高压泵将样品溶液注入色谱柱,通过色谱柱中固定相的作用,将不同农药分离出来,再利用检测器进行检测。该方法适用于极性较强的农药残留检测,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4.1.3气质联用法气质联用法(GCMS)是将气相色谱法与质谱法相结合的一种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气相色谱的高分离能力和质谱的高鉴定能力,适用于复杂样品中多种农药残留的检测。4.1.4液质联用法液质联用法(LCMS)是将液相色谱法与质谱法相结合的一种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液相色谱的高分离能力和质谱的高鉴定能力,适用于复杂样品中多种农药残留的检测。4.2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是根据农药的毒性、农产品食用频率、农药使用范围等因素制定的。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9)。该标准规定了农产品中136种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为农产品质量检测提供了依据。4.3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是指在短时间内对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4.3.1免疫分析法免疫分析法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对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速度快等特点。4.3.2生物传感器法生物传感器法是将生物识别元件与换能器相结合,对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点。4.3.3酶抑制法酶抑制法是利用农药对酶的抑制作用,对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农药残留检测是保障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在农药残留检测方法、限量标准和快速检测技术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需不断研究和发展,以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更高要求。第五章重金属检测5.1重金属检测方法重金属检测是农产品质量检测中的环节,旨在保证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不超过国家标准,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目前常见的重金属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是一种基于原子吸收光谱原理的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好、操作简便等优点。该方法通过测量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光吸收强度,从而确定其含量。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是一种利用原子荧光现象进行检测的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低检出限等特点。该方法通过测量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光发射强度,从而确定其含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是一种基于质谱原理的高灵敏检测方法,具有多元素同时检测、线性范围宽等优点。该方法通过测量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质荷比,从而确定其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一种利用高压泵将样品注入色谱柱,通过色谱柱对样品进行分离,然后检测重金属元素的方法。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分离效能等优点。5.2重金属限量标准我国对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的限量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例如,GB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重金属限量》规定了食品中铅、镉、汞、砷等重金属元素的限量要求。以下为部分农产品中重金属元素的限量标准:铅: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产品中铅的限量标准为0.1mg/kg;镉: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产品中镉的限量标准为0.05mg/kg;汞:水产品中汞的限量标准为0.5mg/kg;砷: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中砷的限量标准为0.1mg/kg。5.3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与防治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中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元素,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超标;(2)工业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含有重金属元素,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可能导致土壤、水源污染;(3)交通污染:汽车尾气中含有铅、镉等重金属元素,长期积累可能导致土壤、大气污染;(4)生活污染:生活污水、垃圾等含有重金属元素,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可能导致土壤、水源污染。针对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如下:(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广绿色农业、有机农业;(2)严格农药、化肥使用管理,提倡减量增效;(3)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保证工业废水、废气、废渣达标排放;(4)加强交通污染治理,推广新能源汽车;(5)提高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减少重金属排放;(6)强化土壤污染治理,采取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等技术。第六章微生物检测6.1微生物检测方法微生物检测是农产品质量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证农产品中微生物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传统培养法:该方法通过将待测样品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从而判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此方法操作简便,但检测周期较长。(2)分子生物学方法:该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对微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检测。此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等特点,但设备要求较高。(3)生物传感器法:生物传感器法是将生物敏感元件与物理或化学传感器相结合,通过检测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或生理活性来间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此方法具有实时、快速、便携等特点。(4)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通过检测微生物产生的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此方法具有特异性强、快速等特点,但操作较为复杂。6.2微生物限量标准微生物限量标准是农产品微生物检测的依据。我国对农产品微生物限量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细菌总数:细菌总数是指单位重量或体积农产品中细菌的总数。根据农产品种类和用途,细菌总数有不同的限量要求。(2)大肠菌群:大肠菌群是指一群能在乳糖培养基上生长,并能在一定时间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细菌。大肠菌群限量标准反映了农产品中肠道微生物的污染程度。(3)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限量标准要求农产品中不得检出。(4)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限量标准要求农产品中不得检出。6.3微生物污染的来源与防治微生物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土壤中的微生物可通过植物根系进入农产品,引起污染。(2)水体:水体中的微生物可通过灌溉、浸泡等方式进入农产品,引起污染。(3)空气:空气中的微生物可通过沉降、飞扬等方式进入农产品,引起污染。(4)人为因素:农产品在种植、加工、储存、运输等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设备污染,可能导致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污染的防治措施如下:(1)加强农业生产管理:选择无污染的种植基地,采用科学的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等措施,降低微生物污染风险。(2)改善加工工艺:加强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管理,严格控制加工环境、设备、原料和成品的质量。(3)加强储存和运输管理:保持农产品储存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污染;在运输过程中,采取适当的保温、保鲜措施,减少微生物污染。(4)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消费者在购买、食用农产品时,要关注产品的微生物指标,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保证食品安全。第七章营养成分检测7.1营养成分检测方法7.1.1引言农产品中的营养成分是评价其品质的重要指标,对人们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必须对营养成分进行准确的检测。本章主要介绍农产品中营养成分的常用检测方法。7.1.2检测方法分类营养成分检测方法主要分为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两大类。7.1.2.1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法主要包括滴定法、比色法、光谱法等。这些方法通过化学反应或物理现象对农产品中的营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7.1.2.2仪器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等。这些方法利用现代仪器对农产品中的营养成分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7.1.3检测方法选择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农产品种类、营养成分性质及检测要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化学分析法操作简便、成本低,但检测速度较慢;仪器分析法检测速度快、准确度高,但设备投入较大。7.2营养成分含量标准7.2.1引言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我国制定了相应的营养成分含量标准。这些标准规定了农产品中营养成分的最低含量,以保证消费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素。7.2.2标准制定依据营养成分含量标准的制定依据主要包括农产品种类、营养成分生理功能、人体需求量等因素。同时还要参考国际标准及发达国家的标准。7.2.3营养成分含量标准示例以下为几种常见农产品中营养成分含量标准的示例:(1)稻米:蛋白质含量≥7.0%,脂肪含量≥0.5%,水分含量≤14.0%。(2)小麦:蛋白质含量≥12.0%,脂肪含量≥1.5%,水分含量≤14.0%。(3)蔬菜:维生素C含量≥50mg/100g,维生素E含量≥1mg/100g,水分含量≤95.0%。7.3营养成分检测的误差分析7.3.1引言在营养成分检测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检测结果可能会出现误差。了解误差来源及影响因素,对提高检测准确度具有重要意义。7.3.2误差来源营养成分检测误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样品处理:样品处理过程中可能导致营养成分的损失或破坏,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功能、精度及操作方法都可能影响检测结果。(3)检测方法:不同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及重复性等因素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4)操作人员: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操作规范性及责任心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检测误差。7.3.3误差控制措施为减小营养成分检测误差,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样品处理:采用合适的样品处理方法,减少营养成分的损失。(2)优化仪器设备:选择功能稳定、精度高的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3)改进检测方法:选用灵敏度、准确度及重复性好的检测方法。(4)提高操作人员素质:加强操作人员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责任心。第八章包装与标识检测8.1包装材料检测8.1.1检测目的包装材料检测旨在保证农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包装材料能够满足保护产品、延长保质期及减少损耗的要求。8.1.2检测内容包装材料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物理功能检测:包括材料厚度、强度、硬度、韧性等指标的测定。(2)化学功能检测:包括材料成分、重金属含量、有机物含量等指标的测定。(3)生物功能检测:包括材料对微生物的抑制能力、生物降解功能等指标的测定。(4)环保功能检测:包括材料可回收性、可降解性等指标的测定。8.1.3检测方法包装材料检测方法包括实验室内检测和现场检测。实验室内检测主要依靠专业的仪器设备进行分析,现场检测则通过观察、触摸等手段进行初步判断。8.2标识检测8.2.1检测目的标识检测旨在保证农产品包装上的标识信息真实、完整、清晰,便于消费者识别和选购。8.2.2检测内容标识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文字信息检测:包括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地、生产商等信息。(2)图形信息检测:包括产品图案、警示标志、认证标志等。(3)印刷质量检测:包括字体、颜色、印刷清晰度等。8.2.3检测方法标识检测采用视觉检查、仪器检测等方法。视觉检查主要依靠人工观察,仪器检测则利用专业设备对标识的印刷质量、信息准确性等进行检测。8.3包装与标识检测标准8.3.1包装材料检测标准包装材料检测标准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2)满足农产品的保护、储存和运输要求。(3)具备良好的环保功能。(4)保证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8.3.2标识检测标准标识检测标准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2)信息真实、完整、清晰。(3)易于消费者识别和选购。(4)具备一定的美观度。通过以上检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保证农产品包装与标识的质量,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产品。第九章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9.1检测数据的采集与记录9.1.1数据采集原则在农产品质量检测过程中,数据采集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保证采集的数据能够全面反映农产品质量状况,包括各项指标和参数。(2)准确性:保证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准确性,避免因操作失误、设备故障等因素导致数据失真。(3)及时性:及时记录检测数据,保证数据的时效性。9.1.2数据采集方法(1)手工记录:通过检测人员手工记录检测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自动化采集:利用现代检测设备,如计算机、传感器等,自动采集农产品质量数据。9.1.3数据记录要求(1)规范记录:按照规定的格式和标准记录检测数据,便于后续处理和分析。(2)备份保存:将检测数据备份保存,以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9.2检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9.2.1数据预处理(1)数据清洗:去除检测数据中的异常值、错误数据等,保证数据质量。(2)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整合在一起,便于后续分析。9.2.2数据分析(1)描述性分析: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包括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2)假设检验:通过假设检验方法,判断农产品质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3)关联分析:分析检测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找出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4)趋势分析:对检测数据进行趋势分析,了解农产品质量的变化趋势。9.2.3数据可视化利用图表、曲线等工具,将检测数据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便于分析和决策。9.3检测报告的编写与审核9.3.1检测报告编写要求(1)完整性:报告应包含检测任务、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结论等内容。(2)客观性:报告应客观反映检测数据,避免主观臆断。(3)准确性:报告中的数据和结论应准确无误。9.3.2检测报告审核流程(1)初核:检测人员对报告进行初步审核,保证数据准确、格式规范。(2)复核:检测负责人对报告进行复核,确认检测过程和结果无误。(3)批准:检测机构负责人对报告进行批准,同意报告对外发布。(4)存档:将审核通过的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