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历史2025年春第4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_第1页
部编初中历史2025年春第4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_第2页
部编初中历史2025年春第4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_第3页
部编初中历史2025年春第4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_第4页
部编初中历史2025年春第4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初中历史2025年春第4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时空观念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安史之乱爆发的时间(755年)、地点(范阳),以及唐朝灭亡的时间(907年),并能在历史纪年表和相关地图上准确标注,明确这两个重要历史事件在唐朝历史进程中的时间坐标和空间位置。2.通过识读“安史之乱形势图”“五代十国形势图”等地图,了解安史之乱的叛军进军路线、战争波及范围,以及五代十国时期各个政权的地理位置、统治区域等,培养学生对历史时空的感知和分析能力。(二)唯物史观1.引导学生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包括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如沉迷享乐、重用奸臣杨国忠等)、社会矛盾激化(如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加剧、赋役繁重等)、节度使权力膨胀(如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等,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社会动荡,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2.探讨唐朝灭亡的原因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特点,让学生明白唐朝后期的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农民起义等问题相互交织,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导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但同时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加速等,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发展的能力。(三)史料实证1.教师展示《旧唐书》《资治通鉴》等文献史料中关于安史之乱和唐朝灭亡的记载,以及相关的诗歌(如杜甫的《春望》《无家别》等)、图片(如描绘安史之乱场景的绘画、五代十国时期的文物等),指导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的破坏、人民的苦难生活、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混乱等,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组织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解读,如分析杜甫诗歌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描绘的安史之乱后的社会惨状,引导学生依据史料实证来认识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四)历史解释1.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安史之乱的经过和影响,包括对社会经济(如北方地区遭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加速)、政治格局(如中央权力衰微,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民族关系(如唐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减弱,民族矛盾有所加剧)、文化发展(如文化繁荣局面受到冲击,诗歌风格发生变化等)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阐释的能力。2.解释唐朝灭亡的过程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演变,如黄巢起义对唐朝统治的沉重打击,朱温建立后梁标志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各个政权的兴衰更替、相互关系等,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脉络的理解能力。3.分析藩镇割据的形成原因和影响,认识到藩镇割据是唐朝中央集权削弱的结果,它导致了政治分裂、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阻,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五)家国情怀1.通过学习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学生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培养学生关注民生的意识,如从杜甫诗歌中感受百姓在战乱中的痛苦,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2.引导学生从唐朝的兴衰历程中汲取教训,认识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唐朝后期统治者的腐败导致国家灭亡,警示后人要清正廉洁、以民为本。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影响。2.唐朝灭亡的原因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特点。(二)难点1.理解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全方位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意义,如对经济重心南移、文化转型等方面的深远影响。2.分析五代十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复杂性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如政权更迭频繁的原因、统一因素的增长等,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图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唐玄宗后期的一些奢靡生活场景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如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宫廷生活、华清池等,引发学生兴趣。2.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唐朝的开元盛世,那时唐朝繁荣昌盛。然而,在唐玄宗后期,唐朝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吗?”从而引出安史之乱这一主题,开启新课教学。(二)讲授新课1.安史之乱(1)介绍唐玄宗后期的政治状况,讲述他沉迷享乐、怠于政事,重用杨国忠等奸臣,导致朝政腐败,提问:“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沉迷于杨贵妃的美色,不理朝政,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宫廷享乐上,如多次大规模的宴饮游乐、兴建宫殿等,耗费了巨额财富。二是重用杨国忠等奸臣,杨国忠专权跋扈,任人唯亲,他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加剧了朝廷内部的矛盾。三是官员贪污腐败之风盛行,各级官吏为谋取私利,搜刮民脂民膏,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这些腐败行为严重破坏了唐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2)展示节度使权力膨胀的相关史料,解释节度使在唐朝军事制度中的地位和权力变化,说明他们如何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对抗,如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势力强大,提问:“节度使权力膨胀对唐朝中央集权产生了怎样的威胁?”答案:节度使权力膨胀对唐朝中央集权产生了严重威胁。在军事上,他们掌握大量军队,势力逐渐坐大,使得中央政府难以有效控制地方军事力量。例如安禄山所兼任的三镇节度使,兵力雄厚,能够自行调遣军队,对中央形成军事威慑。在行政方面,节度使在地方上拥有极高的权力,能够自行任命官员,管理地方事务,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方政权,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行政管理权被削弱。在财政上,节度使掌控地方财政收入,截留大量赋税不上缴中央,导致中央财政收入减少,经济实力下降。这种权力的高度集中使得节度使逐渐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严重破坏了唐朝的中央集权体制,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使唐朝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3)利用“安史之乱形势图”,讲述安史之乱的爆发经过,包括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军南下的路线,攻占的重要城市(如洛阳、潼关、长安等),以及战争的大致过程和持续时间(755-763年),提问:“安史之乱的爆发经过是怎样的?其对唐朝的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安史之乱爆发于755年,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西南)起兵叛乱。叛军以精锐部队为先锋,沿着今河北、河南一带南下,迅速攻占了洛阳,随后向西进攻潼关。由于唐玄宗指挥失误,潼关失守,叛军进而攻占了长安,唐玄宗逃往蜀中。安史之乱对唐朝局势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它使唐朝的政治中心长安被叛军占领,唐玄宗被迫逃亡,唐朝的统治秩序陷入混乱。战争在北方地区持续多年,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同时,唐朝中央政府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幅削弱,为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唐朝从此由盛转衰,进入了动荡不安的时期。(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分析,如政治腐败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节度使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土地兼并严重使农民失去土地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问:“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综合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从政治方面来看,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是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原因。政治腐败导致官员贪污成风,社会不公加剧,百姓对政府失去信任和支持,社会矛盾激化。杨国忠等奸臣专权,与安禄山等地方势力争权夺利,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在经济方面,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贫富分化加剧。而政府的赋役却日益繁重,农民生活困苦不堪,这使得社会底层民众对唐朝统治产生强烈不满,为叛乱提供了社会基础。从军事角度而言,节度使制度的弊端导致地方军事力量过度膨胀。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逐渐强大,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政府的忠诚度降低,最终导致安禄山等节度使发动叛乱,企图夺取政权。综合这些因素,唐朝统治阶层内部的腐败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军事问题,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5)展示反映安史之乱影响的史料,如杜甫的诗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让学生分析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政治格局等方面的影响,如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唐朝中央权力衰微,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等,提问:“杜甫的诗歌如何反映了安史之乱对社会的影响?”答案:杜甫的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对社会的多方面影响。从社会经济方面来看,“园庐但蒿藜”描绘出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房屋破败的景象,表明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农村经济陷入崩溃。大量农田荒废,农民无法正常耕种,导致粮食产量锐减,经济衰退。在人民生活上,“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形象地展现了百姓在战乱中的悲惨遭遇,家庭离散,人们四处逃亡,生活陷入极度困苦之中。百姓失去家园,面临饥饿、疾病和死亡的威胁,社会秩序混乱。从政治格局而言,安史之乱使得唐朝中央政府在平叛过程中不得不借助地方势力,导致地方势力进一步壮大,中央权力衰微。战后,许多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唐朝政府难以有效控制地方,国家陷入分裂和动荡之中,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唐朝的统治面临巨大危机。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介绍唐朝后期的社会状况,如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加剧,人民生活困苦,自然灾害频繁等,说明黄巢起义爆发的背景,提问:“黄巢起义爆发的背景有哪些复杂因素?”答案:黄巢起义爆发的背景包含诸多复杂因素。政治上,唐朝后期政治腐败严重,官员贪污受贿、卖官鬻爵现象屡见不鲜,政府治理能力下降,无法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宦官专权达到了顶峰,他们操纵朝政,与朝官之间矛盾激烈,政治斗争不断,导致政治黑暗。藩镇割据进一步加剧,各地藩镇拥兵自重,相互争斗,不听从中央号令,严重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经济上,土地兼并愈发激烈,农民失去土地后生活无以为继,而政府的赋税却不断加重,各种苛捐杂税层出不穷,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同时,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旱灾、水灾、蝗灾等,使得本就脆弱的社会经济雪上加霜,百姓面临绝境。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社会矛盾极度尖锐,人民对唐朝统治忍无可忍,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黄巢起义。(2)讲述黄巢起义的经过,包括起义的爆发地点(河南)、发展过程(转战南北,夺取广州,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最终结局(失败),以及黄巢的生平事迹和起义口号(如“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反映了农民对公平的渴望),提问:“黄巢起义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哪些特点?”答案:黄巢起义的发展过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起义初期发展迅速,黄巢起义军在河南地区迅速聚集了大量民众,这表明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以及民众对改变现状的强烈渴望。二是流动性强,起义军转战南北,先后攻占了许多地区,如夺取广州,这种流动性作战方式一方面使起义军能够避开唐朝军队的围剿,保存实力;另一方面也扩大了起义的影响范围,使更多地区的民众受到鼓舞并加入起义队伍。三是具有一定的组织性,黄巢建立了大齐政权,表明起义军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目标和组织架构,试图建立一个替代唐朝的政权,以实现农民对公平、平等社会的追求。然而,黄巢起义最终失败,这主要是因为唐朝政府在后期联合了各方势力进行镇压,起义军在战略决策、军事力量对比等方面逐渐处于劣势,同时缺乏稳固的根据地建设,难以长期维持政权。(3)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朝统治的影响,如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使唐朝统治更加摇摇欲坠,提问:“黄巢起义是如何沉重打击唐朝统治的?”答案:黄巢起义对唐朝统治造成了多方面的沉重打击。军事上,起义军在转战过程中与唐朝军队多次交战,消耗了唐朝大量的兵力和财力,削弱了唐朝政府的军事力量。政治上,黄巢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虽然政权存在时间不长,但这一行为直接冲击了唐朝的统治核心,严重动摇了唐朝的统治根基,使唐朝政府在全国的威望和控制力大幅下降。经济上,起义军的活动范围广泛,所到之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进一步加剧了唐朝原本就面临的经济困境,财政收入减少,经济秩序混乱。此外,黄巢起义还引发了社会动荡不安,各地纷纷响应起义,唐朝政府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统治更加摇摇欲坠,加速了唐朝的灭亡进程。(4)介绍朱温的崛起过程,他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后投降唐朝,逐渐控制朝廷大权,最终于907年建立后梁政权,标志着唐朝灭亡,提问:“朱温是如何崛起并最终灭亡唐朝的?”答案:朱温最初参加黄巢起义,在起义军中逐渐崭露头角。后来,他看到黄巢起义军形势不利,便投降了唐朝。唐朝政府为了利用他镇压其他起义军和藩镇势力,对他加以重用,授予他官职和兵权。朱温凭借其军事才能,在镇压起义军和与其他藩镇的争斗中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他先后吞并了许多藩镇,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藩镇势力之一。随着势力的增强,朱温的野心也不断膨胀。他开始干预朝政,铲除异己,逐渐控制了唐朝的中央政权。最终,在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朱温的崛起和唐朝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5)引导学生讨论唐朝灭亡的原因,教师总结归纳,强调唐朝后期的多种社会问题相互作用,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提问:综合来看,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多种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上,长期的政治腐败使得政府失去公信力和治理能力,宦官专权扰乱朝政,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国家陷入分裂和混乱。经济上,土地兼并导致农民失去土地,贫富差距悬殊,加上繁重的赋税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军事上,地方军事力量尾大不掉,中央无法有效控制,导致战乱频繁。这些问题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唐朝走向灭亡。(三)课堂小结1.结合板书,回顾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经过和影响,黄巢起义与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