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1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2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3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4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上册数学最新教案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从而更好地组

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五年级上册数学最新教案怎么写,这里给大家分享

五年级上册数学最新教案,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上册数学最新教案篇1

公开课教学活动前,在全体数学教研成员的指导下设计了大班数学活动《神奇

的魔法机器》,并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发现并对比事物的大小、数量、形状的

变化。目标确立后,做好一系列的活动准备,我们利用孩子身边喜欢的动画角色

“叮当猫”送的魔法机器导入活动。

在活动中,集体观察和讨论,在有趣的魔法咒语“叮当法术变变变,按我的指

令变”,再加上PPT的形象化,孩子们很顺利地都能比变化前后的不同,请了好几

个孩子都能回答正确。孩子们能够很快判断出魔法机器所具备的魔法,即能够变出

大小、形状、数量不同的东西。如:小变大(大小变化),圆变方(形状变化)、

少变多(数量变化)。以至于活动很顺利地达成目标,但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虽

然活动具有趣味性,但还是需要具备一些挑战性。

所以最后一个操作环节时,我提供了难易不同的操作纸,请孩子根据难易不同

自主选择任务并独立操作,孩子们居然都能够完成,还能一一说出指令和结果。

由此看来,孩子们的挑战难度有待提高,如:在讲解过程中不必将大小、形

状、数量三个特征全部讲解清楚,应该留给孩子想象思考的空间;提供的操作纸应

该分小组发放,让孩子可以走动式的选择;一颗星为简易操作,以大小或形状为一

种指令,两颗星以大小、形状、数量并存为一种指令,三颗星即以两台魔法机器结

合,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指令,由孩子正向或逆向思维思考操作。这样就给与了孩

于想象和挑战的机会。活动也不会显得毫无挑战性。

五年级上册数学最新教案篇2

教学内容:

课本第2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

并计算出面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

4、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有关知识

的能力,能合理地运用“割”、“补”等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组合及分解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多平面图形?

导学要点: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识组合图形。像这样由几种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

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组合图形。

2、感知:组合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生举例),今天,我们就结

合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小组合作探究

1、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交流

复习

(1)说说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说说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自学21页的例10

(1)导学单

1)小组合作将组合图形分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说说你的分法,你是怎样想

的?

2)尝试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3)思考:组合图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导学要点:

(1)分割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2)添补法:用一个大图形减去一个小图形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两种解法你喜欢用哪一种解法?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交流

1)从例题中我们正以看出,同一个组合图形,我们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

决?

2)由于方法不同,我们计算组合图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3)求组合图形面积时关键是做什么?

导学要点:

(1)要根据原来图形的特点进行思考。

(2)要便于利用已知条件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3)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割补。

(3)全班交流

1)学生举例并解答(前置作业我的&;39;例子)

2)结合学生自己举的例子解答讲解。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本第21页练一练

(1)生独立计算。

(2)生展不思路。

点拨: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基本策略:把原来的图形先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再求

这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只和;或者先把原来的图形拼补一个基本图形,再求相关基

本图形面积之差。

2、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1题前两题。

点拨:

(1)引导说说第一个图形梯形的上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是怎样看出来的?

(2)引导说说第二个图形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是怎样看出来的?

3、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二题

点拨:

引导说说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五年级上册数学最新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以分数

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渗透•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褐题

1.出示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景。

2.出示复习题

3X2/54/5X2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画图引导学生理解1/2—1/2的算例。

2.出示3/4—1/4引导学生验证上面的计算方法,岩石推理过程。

3.出示2/3—1/5,5/6—2/3写出计算过程,

小结计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第8页试一试1-3题。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2.布置预习:教材10T1页练习一。

板书设计:

意义: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计算法则:

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五年级上册数学最新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书P、63—65页“

教学目标:

1、对第三单元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关

系,进一步深化对各个概念的理解。

2、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3、经历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与整理能

力。

教学重点:

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各个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好几张6厘米长,4厘米宽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1、先仔细阅读教材,对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对每个专题栏

目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S,然后与同学交流,最后根据自己的体会,简单地说明单

元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2、你学习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举例说明,并与同学交流。

二、练一练。

1、第1题,猜一猜他俩各有几本书。主要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解决,并

体会分数的相对性。请学生先独立完成,对于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画一画直

观图,以帮助理解。

2、第2、3、4题,请学生们独自完成。

3、第5题,将下列分数分类。分成接近的和接近1的这两类。学生先填写,

然后请学生交流思考的方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建议他借助第33页的分数图进行思

考。

4、第6、7、8、9、10题,请学生先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5、第6题,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6、第7题,填一填。

7、第8题,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8、第9题,写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9、第10题,把下列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10、第11题,剪一些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纸片,至少需要几张这

样的纸片才能拼出一个正方形。先请学生拼一拼,试一试,观察所拼出的正方形的

边长与小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然后概括出运用求最小公倍数直接进行计算的方

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最新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

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

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

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

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

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

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

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

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

是近似数。

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

走了400米。

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

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

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

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

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

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

识精确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

泛应用。】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

“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

/Ko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

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2”表示,写作:180004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

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

150002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

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00,130C0,

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

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

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为原

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

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

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

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或者

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

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

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

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

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

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

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近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近

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

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

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

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

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似数的认识,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

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

近似数,同时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数在生

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近似数

0、1、2、3、4舍18000Q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4200000

五年级上册数学最新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统计技能,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的相互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统

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忆平均数及中位数的求法,指生回答。

2、求下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生独立完成后课件出示。

(二)完成例1

1.出示例题:

五⑵班耍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

况.(单位:米)

1.321.331.441.451.461.461.471.471.481.481.491.501.511.521.521.521.521.52

1.521.52

师:提出集体舞的要求:身高接近,跳出的舞才更整齐。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

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10名队员。

3.根据学生汇报.,师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

平均数=(1.32+1.33+1.44+1.45+1.46+1.46+1.47+1.47

+1.48+1.48+1.49+1.50+1.51+1.52+1.52+1.52

+1.52+1.52+1.52+1.52)4-20

=29.54-20

=1.475

中位数二(1.48+1.49)+2

=2.97+2

=1.485

接近1.485m的同学人数太少,不适合大多数同学的

身高。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6cm。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的比较合适。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1.52m左右的比较合适。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3cm。

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最能应这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4.小结:以众数1.52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师:(小结)集体舞一般要求队员身高差不多,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

多,所以1.52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所以以众数1.52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

均称,组成的舞蹈队形也会很整齐很美观!

5.师生共同归纳众数概念。

师揭示众数的概念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

的集中情况。

6、做一做,

7、小练习: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求这次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比较三个统计量:

(三)学习众数的特征

师出示练习题:

1、五(1)班21名男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单位:次):

1923262928323435413331

25273136372431292630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2)如果成绩在3:37为良好,有多少人的成绩在良好及良好以上?

2、一个射击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比赛。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了

10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109.39.59.69.59.49.59.29.5

乙:109108.39.89.5109.88.79.9

(1)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牛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师:在找三组数据的众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师小结:在一组数据中,众数有一个,也有多个,甚至没有。同时众数也反应

了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2、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四)综合练习

你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型号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

般是根据人的平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近。

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平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五)联系情境,应用众数

销售衣服问题。

师:小明很喜欢做社会调查。他到一家服装店调查后,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一

则信息:服装店销售了20件T恤,尺寸如下:(单位:

cm)4239384041414239404141414140414041404041

师: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加果你是这家服装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想法。

师:(小结)从中可以看出,在衣服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中,41cm是这组数

据的众数,也就是41cm衣服销售量最大。所以,可以多进一些41cm的衣服。商品

的销售里面也要用到众数的知识,由此看来,生活中还真少不了众数啊!

(五)拓展延伸(”生活中的数学”)均码问题。

师:同学们去商场买过衣服吗?如果你去买过会发现,商场里很多休闲的服

饰,它的型号都是均码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课后请同学们调查和了解一下:什么是“均码”?

(六)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五年级上册数学最新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

生已经学会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异分母分数加、减

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是教学的重点。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

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准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为什么计算时要先通分。

四、教学活动

(-)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折纸吗?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折纸,看看这里面有什么

数学知识?

2.活动要求

师:取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中的一张,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上涂上颜

色,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3.动手操作

学生开始进行折纸、涂色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反馈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

哪些算式?

(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整理。)

师:这节课就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

师:现在,请大家选择一道自己喜欢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汇报各自的探索过程。)

师:(指着算式1/2+1/4)刚才大家说了很多自己不同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

么同样的算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到底谁对谁错呢?

2.交流讨论

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从中找出两种学生

认可的方法:

师:比较上面两种方法,你最喜欢用那种解法?

生:第2种。

师:谁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道理?

3.联系折纸,理解算理。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同学们都认为先通分后相加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要这样

做?

(三)尝试应用,巩固提高

1.试着解决减法问题1/2T/4二?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3/4+5Z8与9/10-1/6,再次为学生提供尝试机会。

(学生练习后全班反馈交流,并规范书写格式。)

(四)总结评价,回顾反思

师:你现在知道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吗?

教学反思:

1.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要求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节课

不仅体现了这一点,同时也关注了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如让学生大胆表

达、主动发现同伴或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在基本理解难点的基础上,

着重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等,既注重了过程与

方法,又重视了知识与技能。

2.注重操作的实效性

学生动手折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现加法算式,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借助图形

直观地理解算理,在本节课中,这方面利用的很好。

3.注重备学生

教师在钻研教材教法的同时,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站在学

生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

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最新教案篇8

教学内容:

课本79页到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

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

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具: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五单元的内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我们

先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现在大家来看这幅图,你在图中可以找到什么我们以前认识的图形呢?

指名回答。

同学们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我们都会计算了,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关于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在学校门口有两个花坛,一个是长方形的一个是平行四边形的,同学们这

两个花坛哪个的面积大一些呢?

我们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

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如果不满一格的我们就当

半格数,数完后还要把图下面的表格填好。

把你们小组数出来的结果和大家一起共同分享一下。

根据刚才填的内容,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呢?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而

且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数方格以及观察表中的结果来初步了解长方形面积

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以及它们的长宽与底高之间的关系。

三、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非常好!刚才我们通过数方格知道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关系。

下面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找一找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是怎样的。

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手上的平行四边形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可以,

可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

下面大家分小组来进行操作,看你们组能不能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转化。在做的

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平行四边形的大小不能有变化的。

学生根据小组合作的结果在平台上进行展示。(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展示出来

的)

同学们,从刚才大家的展示可以看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或正

方形,那它们是什么关系呢?(演示)

由刚才的演示我们可以得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

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

由些我们可以得出:

平行四的面积二底义高

用字母表示是:

S=ah

小结:同学们由些我们可以知道,要求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必须要知

道它的底和高。

四、实际运用

同学们我们现在可以有办法知道学校门口的两个花坛的面积哪个大了吧?

我们不仅可以用数方格的方式,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来知道它们的面积,以后

我们主要是通过计算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

五、巩固练习。

1、82页第1题。

2、如右图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找出存在问题,加以纠正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掌

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利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六、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二长X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二底X高

S=ah

五年级上册数学最新教案篇9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经历运用不同的估算方法来解决超市购物问题的过程,体会用估算解决购物问

题的简便性

过程与方法:

学会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方法,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

地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准确计算乘加、乘减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例8主题图

妈妈带100元去超市购物。妈妈买了2袋大米,每袋30.6元。还买了0.8kg

肉,每千克26.5元。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够买一盒20元的吗?

2、引导学生读题,列表整理题中的数学信息

单价数量总价

大米30.62

肉26.50.8

鸡蛋101

201

3、理解题意,明确解题思路

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一块肉,还想买一盒鸡蛋。想要知道钱数够不够,只要把

买到的所有商品的价格加在一起,与100进行比较就能知道结果,这样的题用估算

的方法比较简便。

二、分析与解答

1、自主尝试解答

学习要求

(1)请大家独立解答这个问题,在解答完之后想想还有其他的方法。

(2)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的解题方法给同学们讲清楚。

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分析

列举学生的解法,学生可能出现。

30.6X2=61.2(元)26.5X0.8=21.2(元)61.2+21.2=82.4(元)

100-82.4=17.6(元)因为10V17.6V20,所以够买一盒10无的鸡蛋,不

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1袋米不到31元,2袋一不到62元,肉不到27元,再买一盒10元的鸡蛋,

总共不超过62+27+10=99(元),所以够买一盒1。元的鸡蛋,不够买一盒2c元

的鸡蛋。

师:第一种方法大家读懂了吗?

生解释想法。

师:第二种方法呢?

学生阅读,并进行解读交流。

小结:用“上舍入”的方法求得的和一定大于实际数。用“下舍入”的方法求

得的和一定小于实际数。

师: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学生汇报:我喜欢估算这种方法,因为它使计算更加的简单。

3、用计算器验证估算结果的正误

2袋大米的价钱+0.8kg肉的价钱+一盒鸡蛋的价钱

30.6X2=61.2(TE)26.5X0.8=21.2(元)10元或20元

三种商品的总价:

(1)买10元的鸡蛋:61.2+21.2+10=92.4(元)

(2)买20元的鸡蛋:61.2+21.2+20=102.4(元)

因为

92.4<100,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102.4>100,剩下的钱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所以估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三、回顾反思

师:回顾这个解题过程,我们都做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的同时教师板书。

第一步:理解整理(表格);

第二步:分析解答;

第三步:验证反思。

师总结:大家总结得很好,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过程解题的,这的确是一种解

决问题的好办法。

四、巩固提升

1、出示:有5种商品,它们的平均价格是9.86元,期中前.4种商品的平均价

格是5.37元,第5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钱?

2、学生运用刚才的过程解题,然后交流想法

分析:根据5种商品的平均价格是9.86元,可以求出5种商品的价格和。同

理,根据前4种商品的吩格和。用5种商品的价格和减去前4种商品的价格和便可

求出第5种商品的价格-

3、汇报解答方法

9.86X5-5.73X4

=49.3-22.92

=26.38(元)

答:第5种商品的价格是26.38元。

4、完成练习四,第2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最新教案篇10

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可能也会有难度,而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可能更难。但它

既然出现在了幼儿园中班的教材里,就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还是能够理解的,因

而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决定选择《我的邻居朋友》这一课,为了上好这一课让幼儿能

够学会这一知识,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活动一结束就发现许多的问题。为了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特对此次活动作以反思:

一、借助故事,激发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本次数学公开课教学活动我尝试打破传统教学的模式,把幼儿数学活动与故事

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充分结合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让幼儿

在轻松地在故事情节中自然将问题解决,为幼儿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机会。

二、调整教学顺序,分解知识难点

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教材中对学习相邻数的安排是先认识比本数多1

的数,再认识比〃本数〃少1的数,最后总结出比本数多1或少1的数是它的相邻

数。我觉得这种教学不利于幼儿掌握相邻数这一知识,本课的重点应该是先学会找

相邻数,然后再认识相邻属于本数的关系,幼儿接受起来也就更加容易。

三、游戏化的教学过程,促进幼儿对知识的掌握

虽然因个体差异有的幼儿不能脱口而出某一数字的相邻数,但一定会用一节课

中的学习方法,然后慢慢找出答案一堂课下来我收获颇多,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

一名幼儿教师更要勤于动脑思考选择好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语言的

严谨性和规范性,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倾听和应变能力也显得尤为重

要。让幼儿真正意义上做到〃玩中学,学中乐〃,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五年级上册数学最新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能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写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或把25、125这样的特征

数看成整百、整千数,或把这个两位看成两个数相加,再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教学难点:

根据另外一个因数的特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

预设过程

一、复习运算定律性质

能口述运算定律或性质。

1、说说学过的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

(教师板书字母表达式)

2、请学生根据字母表达式说出定律或性质的内容。

3、议:它们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

1、适用于连加:

a+b=b+a

(a+b)+c=a+(b+c)

2、适用于连乘:

aXb=bXa

(aXb)Xc=aX(bXc)

3、适用于乘加或乘减:

(a+b)Xc=aXc+bXc

(a-b)Xc=aXc-bXc

4、适用于连减:

a-b-c=a-(b+c)

a-b-c=a-c-b

5、适用于连除:

a+b+c=a-i~(bXc;

a-rb-rC-a4-C-rb

4、议: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有什么异同?

二、明确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要巧妙运用它们进行简便计算。

三、巧算一个数乘两位数

1、自学例4,说说12X25求的是什么?是怎么简便计算的?

2、议:方法一为什么要把12拆成3X4?用到了什么运算定律?

板书:25X4=100,乘法结合律

3、议:方法二把25看成了多少计算?为什么要+4?

4、还有什么办法?能不能把12看成8+4计算?试一试。

5、同练(左)

6、议:这里为什么要把12拆成4+8?用到了什么运算定律?

板:25X8=,乘法分配律

7、议:还有哪些特征数可能也会碰到类似的情况?

板:125X8=1000

8、:进行简便计算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方法,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

运算性质。

四、应用性质

1、例4余下的两个问题。

2、P47-5

3、P47-6

五、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上册数学最新教案篇12

教材分析:

《人口普查》是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第三节课,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

点,二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以及万以内

数的读写方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学习万以上的大数。《人口普查》是在认识计

数单位“十万”、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的基础上学习大数的读写。本课教学的重

点是: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

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2.情感与态度:经历自主探索大叔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

维的能力。

3.解决问题: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由于四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本节

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

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

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

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因此,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我综合运用采用主题式教

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通过学生的

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

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同时又

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如自主尝试、验证……

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

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

进行教学。

一、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

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设计意图:以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现实背景,谈话导入,进入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一)

二、组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任务“怎样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

2、根据数位顺序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探索。

3、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改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

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给学生准备独立尝试的学习单,给学生充分

的时间先独立探索,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并在小组交流分

享,感受读法。)

三、小组合作,完成中卡。(明确目标:每组根据要求探索“亿以上的数”的

读法。)

1、出示单元组活动要求。

2、根据先前归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数的读法。

3、教师补讲,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成果在小组

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

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

过程中课件演示)。

四、巩固应用,正确的读写大数。

1、引导学生把数分级,然后一级一级的仔细读;

2、先独立完成,一起交流方法。

提示: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学生畅谈收获,开展评价活动。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

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26583000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五年级上册数学最新教案篇13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从形象构建用象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

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止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

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

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

观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

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完成练习八第3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最新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过程。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根据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求商的近似值有兴趣,体会取商的近似值与现实问

题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生对话。由“知道哪些自然灾害”到“自然灾害发生时哪些人战斗在第一线

及经常发生哪些事情”,引出少先队员慰问解放军的问题情境。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自然常识,激发学生热爱解放军的情感,自然引出送

果篮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自主计算

1、提出“平均每个果篮中有多少钱的水果”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用竖式算

一算。

(设计意图:给学生在已有知识背景下自主探索,初步体验商的小数位数特别

多的过程,激发学习兴理C)

2、交流计算情况。让计算出不同位数的同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板书,使

学生体验商的小数位太多啦。

(设计意图:展示不同计算结果,让学生感受计算结果多样化,进一步体验商

的小数位数特别多,产生求知的需要,为求商的近似值打下基础。)

3、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观察计算结果,说说发现了什么。确信158除以

7除不尽。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计算,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除不尽的共

识。)

三、求近似值

1、教师说明,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

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想法的机会,使学生

体会取商的近似值与现实问题的联系,为下面用不同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作铺垫.)

2、师生共同完成158+7的商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取商的

近似值。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积的近似值的已有知识经验取

商的近似值。)

3、让学生读书上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说法的机会。

(设计意图:在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值,阅读方法概念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

表述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使知识内化,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五年级上册数学最新教案篇15

目标

通过总复习中最后几道题的综合复习,检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

复习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复习解方程

1、完成教材第134页”期末复习“第28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解方程的依据。

2、解下列方程

x——二x++二

二.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

1、完成课本第134页”期末复习“第29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一练:

一块长方形铁皮,长28厘米,宽22厘米,在这块铁皮的四个角各剪去一个边

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然后折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盒,这个铁盒的容积是多少立

方厘米?

三、复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完成教材第123页期末复习第30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的解题思路,如有错解,则分析错误原因。

2、练一练:

修路队第一天修路4/5千米,比第二天多修了2/15千米,两天一共修路多少

千米?

四、作业:

教材第134页期末复习第31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最新教案篇16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只,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能根据条

件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分解图形时简单图形的差。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和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纸片。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一、在拼图活动中认识组合图

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等四边形以及三角形,下面

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正方形,请你用这些图形拼一个复杂的图形,并说一说像什

么。

2、请学生将拼出的各式各样的图形,介绍给大家:你拼的图形什么?二、在

探索活动中寻找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图形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图形,进行拼图操作活动。

学生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选出贴在黑板上。

指名回答:我拼的图形像我家楼梯的台阶,像一张方桌、客厅地面……

学生观察老师出示的图形,这幅图形象一张客厅的平面图。

学生讨论怎样算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通过这一操作活动,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组成特点。

让学生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以及特点。

让学生感受计算组合图形的必要性,并让探索的基础上,讨论得出计算组合图

请大家看一看,老师也准备了一个图形。对,像一张客厅的平面图,现在要在

上面铺地板。

2、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应该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吗?

只要求主面积,就知道买多少平方米的&39;地板了。那么能直接算出来吗?

3、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将图形进行分割,图形割后,可以转化为我们

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

学生动手算一算,想一想,不能直接算怎么办,动手画图,怎样他割。

学生介绍自己探索中采用的分割方法。

学生分别按照黑板上的方法计算主客厅的地板的面积。

学生发独立观察图并且解决问题,然后,集体汇报、订正。

面积的基本方法。从中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特点。

让学生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以及特点。

让学生感受计算组合图形的必要性。并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讨论得出计

算组合面积的基本方法。

从中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特点。

板书设计:

五、图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面积

2.成长的脚印

五年级上册数学最新教案篇17

设计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