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节选自《乡土中国》,有删改)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C.无论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他们无须选择,终老乡土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D.乡土社会的产生并没有具体目的,是一种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与有具体目的而分工协作,机械地聚合在一起的法理社会不一样。2.下列选项中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B.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它们和法律都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C.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样的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D.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如一个中国人在西伯利亚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是因为我们的民族和泥土分不开。B.初次出国的人,老人会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灶上的泥土塞在出行人的箱子底下,告诉出行的人,如果水土不服就用灶土煮点汤喝。这说明乡土能够治病。C.一个村子几百年来老是几个姓,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这说明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D.做子女的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4.文本选段中运用了多种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5.在中国香港,经常会出现诸如“长沙湾道”“山东街”“南京街”“北京街”等以大陆城市命名街道的现象。读了《乡土本色》后,你觉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书者雪樵凯歌雪樵的字儿写得好,是大伙儿都知道的事。窗外,杏树枝头的雀雀儿刚叫上早,雪樵就已经站立在书案前,眼皮子似合微张,整个人似醒未醒,就那么傻乎乎地站着;要么,就直接往椅子上一蹲,面无表情,活脱脱一块榆木疙瘩。良久,他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末了,瞥上一眼未干的墨迹,捧起沏好的一壶“铁观音”,长长地舒上口气。这字,就算是成了。为写好这一个字,可是熬足了雪樵三个月的工夫呢。字好,又出名,雪樵的门前就不清静。先是有后生向雪樵求字。雪樵瞥一旁棉絮外翻、冻得红鼻青脸鼻涕顺溜的年轻人,微笑着点头。提笔,发力,转眼间,几个遒劲的楷体已是入木三分,写的是“业精于勤”四个大字。年轻人这边刚走,又有人风尘仆仆而来。来的是一位河东商人。来人双手施礼,恭敬地放下润金。妻招呼客人茶座。雪樵头也不抬。也就在片刻之间吧,来人挨着木椅的屁股还没有蹭出温热来,这边雪樵已经风起云止,大功告成了。雪樵吹着茶叶说,拙字取走,这东西,雪樵用眼神指了指润金,就拿回去吧。商人是个不错的商人,在河东很有慈善之名,雪樵早有耳闻。人家是诚心想交你这个朋友啊,河东商人久经商海,怎么会不明白?冲雪樵肃然施礼,回去,过些日子,却让人送来用四头骡子驮着的八垛习墨用纸。陕北的九月天高云淡,却不时有阴雨扑来,让人猝不及防。前脚刚跨出门的雪樵这回就给迎面而来的一大片黑云驻了足。随黑云一道而来的是国军副师长子清。子清土匪出身,但素来敬仰读书人。子清使人呈上二百块银圆,并说,过些天是陕北镇守使大人的寿辰,我辈均仰慕先生大名,望先生不吝赐墨,为寿宴添光盈彩!陕北镇守使大人,咱不认识呀?雪樵耷拉着眼皮说。忽地一抬头,恍然大悟地说,想起来了啊,可是那个娶了好几房姨太太,又拼命捉拿红匪的陕北镇守使大人吗?副师长子清低下头来干咳了两声,一抱拳说,正是,那可是咱们西北的一位英雄豪杰啊!雪樵抚着胸口自言自语,唉,莫非昨夜受了些寒,为甚感觉这般恶心呢?猛地挥袖长捋。“哗啦”一声响,一堆银圆落地,四处乱窜。子清脸色陡变,身旁的卫兵齐刷刷地拔出枪。子清沉着脸说,既然先生身体有恙,子清当改日再来造访!这天庙会,山上山下人声鼎沸,上香的,看戏的,大家扶老携幼,一团和气。就听见一阵“嗡嗡”的声音由远而近,像苍蝇一般。大伙抬头,这群“苍蝇”已经开始“下蛋”了。顿时,接二连三的爆炸声传来,庙会现场一片火海。小鬼子的飞机又过黄河了!负责治安的子清提着枪,一边指挥乡亲们躲避,一边命令士兵们还击,火光中,瞅见一人手牵毛驴,指天痛骂。子清喊了一声赶快躲起来,不要命啦!冲上前一看,正是雪樵。子清又气又恼,一把扯过雪樵,直奔防空洞。士兵接连向子清报告:房屋被毁,百姓死伤无数……鬼子呢,鬼子伤亡如何?师部里的子清铁青着脸问。鬼子的飞机来了36架,丝毫未损,已经向河东飞回去了。子清大怒,挥起拳头,狠狠地砸向桌面。忽听“啪”地一声响,早有人拍案而起,倒是吓了子清一大跳。奇耻大辱呀,雪樵怒形于色,我堂堂华夏国土,岂容倭寇这般横行霸道,痛煞我也!雪樵大喝一声,笔墨何在?子清一听,惊喜地说,莫非先生要留墨了?忙喊警卫员,文笔伺候!雪樵一边挽袖一边说,待我修书一封往省城,向省府提议成立救国会,我誓将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亲赴前线杀敌,不胜不归……雪樵的咳嗽声传来,子清望望雪樵那单薄的身子,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心里却翘起了拇指:这怂人,一点儿都不怂啊!去扎萨克旗,是应了蒙古王爷的诚邀前往草原的。那里,日本人正谋划着一场将蒙汉分而治之的阴谋。雪樵拖着病躯上路,这一去,竟是永别。雪樵与众友人四处奔走,据理力争;蒙汉人民携手抗日,心若磐石。雪樵,却被病情耽搁得形如枯槁。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尘埃落定,万籁俱寂。消息传来,众人落泪。子清泪眼婆娑、捶胸顿足:老哥呀,怎么走得这么急,你还欠着兄弟的字儿呢!这年春天,黄河水解冻,子清的队伍要开拔了,在河的那头,早有一支武装力量等着他们呢。誓师大会上,有人送来了一幅横匾。子清瞪大了眼睛,那字,他熟悉。对,是雪樵亲笔所书。来人说,是先生在病中为师长您写的,先生临终前嘱托,若师长深明大义,胸怀长远,务必当面呈给您,见字如面……匾上是几个遒劲雄浑风骨凸显的楷字:保家卫国。落款小楷自是气韵不凡:书者雪樵为弟子清壮行。子清向着北方施礼,敬酒,正身时已是泪流满面。转身,摔碗,子清向着长长的队伍发出号令:出——发——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22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活脱脱一块榆木疙瘩”既是对雪樵写字之前凝神静思的形象特征的刻画,也是在暗指他固执的性格特点。B.雪樵给求字的年轻后生写“业精于勤”四个大字,意在鼓励年青人勤奋求进,不要辜负人生的宝贵年华。C.一位河东商人诚心想与雪樵交朋友,特地跑来求字,雪樵送他字后没有要钱,但收下了他送的习墨用纸。D.雪樵为蒙汉人民联手抗日而奔走呼吁,为此耽误了病情,在一个大雪日逝去,但其报国的遗愿令人动容。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用短句,如“双眼圆睁,挽袖,吸气,提笔,横竖撇折点,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形象地描绘了雪樵写字的神情动作。B.小说中写到,雪樵给年轻后生和子清写的字都是遒劲有力的楷体字,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在表现雪樵刚正不阿的精神追求。C.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如“一场大雪下来,高原上万籁俱寂”的描写对雪樵病逝带给众人的悲痛起到烘托作用。D.结尾“这一声喊,声震苍穹,惊动了黄河水”,既实写声响之大,也把小说主题由颂扬子清升华为表现全民族的团结与爱国精神。8.雪樵对子清的态度随着情节的发展产生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雪樵写字的细节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试结合文本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师说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材料二:续师说黄宗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蒙师②,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有删改)【注】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B.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C.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D.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议论为主,主要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达观点,寓意深刻,写法灵活。B.“句读”,古人指文辞的停止和停顿处。语意未尽而需停顿处为“句”,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C.“或师焉”的“师”名词作动词,意为“向老师学习”。D.“则耻师焉”与“相率而耻不为师”的“耻”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2.根据原文意思,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黄宗羲列举随便谩骂欧阳修、曾巩,肆意诋毁朱熹、陆九渊的事例,批判轻浮浅陋、以肆无忌惮为高明的学风。B.韩愈引用“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观点。C.黄宗羲认为自己年纪大,很少时间去学习,如受别人盛情推荐夸奖而为人师,自己是不会做出这般羞耻的事。D.两篇选文皆是开篇点明文章主旨,强调从师的必要性,结尾也都交代了自己写作的缘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14.韩愈和黄宗羲均认为“师道之不传”,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原因?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六州歌头张孝祥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①。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②纵横。看名王③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④,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⑤,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⑥。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⑦。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注】①膻腥:牛羊的腥臊气,此指被金兵所玷污。②区(ōu)脱:汉时匈奴筑土室以守边,叫区脱,此指敌人哨所。③名王:少数民族中的著名将帅。④埃囊:尘封和虫蛀(指箭上的羽毛)。⑤干羽:干盾和翟羽,舞者所执的道具。怀远:用文德以怀柔远人,谓朝廷正在向敌人求和。⑥若为情:何以为情,即今语“怎么好意思”或“不难为情吗”。⑦翠葆霓旌:指皇帝的车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淮河成为边界,面对隔水国土沦为金兵占领区的形势,作者悲痛难抑。B.“当年事”当指汴京失陷的“靖康之变”,“殆天数”中蕴含着无限沉痛。C.下片承上片渲染的景象而来,表达了空怀报国壮志却苟延岁月,一事无成的无奈。D.“冠盖使”们为国事鞍马劳顿,相形之下,作者为自己不能为国分忧难为情。16.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样,这首词也是一首爱国豪放词。试分析这两首词所抒发的情感有哪些异同。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一诗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2)杜甫《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时光流逝而壮志未酬的感叹,抒发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心情。(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表达作者不受重用、报国无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土已成为中国人的群体记忆,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基因。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即便是没有过农村生活的体验,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___①___,也会培养起对乡土的独特感情。在今天,无论城镇还是乡村,我们生活过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成为我们精神的乡土。如今,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依然处在高速发展期,我们很多人生活在现代化的都市。虽然身形出入在城市___②___的街头,但只要心里还有一片乡土,就不会失去淳朴而本真的天性,就不会迷失方向。神圣而纯洁的中国乡土,足可以让我们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在这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行稳致远。与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不同,“我们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的确,人与社会环境是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桶装水合作合同
- 加油站场地租赁合同
- 股权转让合同担保合同
- 建设工程合同款支付保证保险条款
- 材料运输买卖合同
- 专业档案管理与咨询服务合同
- 聘任常年法律顾问合同
- 与供应商的合同评审流程指南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荆州学院《机能实验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SY∕T 5280-2018 原油破乳剂通用技术条件
- 技术-tpu挤出加工注意事项
- 包扎(三角巾)课件
- 外科学第八版手外伤以及断指再植
- 高校助学贷款结清凭证
- 产业园规划建筑设计说明
- 现场快速反应跟踪管理看板
-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34T918-2019
- 框架核心筒结构办公楼施工测量方案(12页)
- 整体机房维护方案及报价通用
- 北大金融学课程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