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华十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卷注意:本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规定用笔将所有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内涵经历了一个渐次扩展的过程。上古时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诗经·大雅·生民之什》说:“民亦劳止,乞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庄子·田子方》载:“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二者均为此义。秦汉以后,以汉族为主体的“大一统”中央政权建立,历朝版图时有损益,但基本趋势是不断拓展。清代疆域“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清史稿·地理志》),包括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境和俄罗斯的部分领土。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随着疆域的扩大,社会的发展,中国境内各族间的联系纽带愈益强化,民族共同体诸要素(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渐趋完备。进入近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的侵入,中国境内各族更增进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整体意识,进一步形成自觉的民族观念,“中华民族”遂成为中国境内诸民族的共同称谓。在全世界范围内,“凡遇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黑格尔语)。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摘编自张岱年方克力《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民族共同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然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即使有时这个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做后盾。惟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它超越不出文化传统。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需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成为传统中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却让人觉得很陌生。这是历史和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摘编自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民族文化的摇篮,“中国”可以看作一个地理概念,最初包含黄河流域和以其为中心逐渐向周边扩展的广大地区。B.近代,西方势力的入侵使中国境内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整体意识加强,促进了自觉民族观念的进一步形成。C.文化传统简单来说就是民族精神,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产生于民族实践活动,存在于一切传统和现实的文化之中。D.生活中的某些新元素经过缓慢积淀、筛选、整合,就会替代传统中的某些衰亡的旧成分,最终成为传统中新的部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引用的《诗经》《庄子》《清史稿》的内容均证明了“中国”这个概念在“渐次扩展”。B.材料一引用黑格尔的话不仅仅是为了证明传统是历史的结晶,更说明了其也可能发生变化。C.材料二指出文化传统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巩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D.材料二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经过交流整合可以使传统发生变化,甚至可能让人产生陌生感。3.下列表述能够作为论据支持“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现在部分年轻人迫于生活的压力,选择“躺平”的生活方式。B.不少大城市老年人选择“自主抱团取暖”,减轻子女的负担。C.每年“五一”“十一”期间的人口流动现象引发社会的关注。D.当代人重视家庭和睦,主张包容,努力建设和谐发展的社会。4.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文化传统”的基本特征。5.“当前中国正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快速转化。节假日走亲访友的人逐渐减少,‘零零后’群体中甚至大量存在‘断亲’现象。但这些变化并未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及团结对外的民族情感。”请结合材料内容,对这句话加以阐释。【答案】1.D2.A3.D4.①无形且无处不在。②以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为形成基础。③形成时间漫长。④是一种惰性力量。⑤变化过程复杂而缓慢。5.示例:①“走亲访友减少”和“断亲现象”是一种新出现的文化现象,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性和变异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②“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化,说明文化传统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会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③“相互尊重”“团结对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根本动摇。【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围绕“中国”的地理概念、文化传统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展开探讨。材料一详细描述了“中国”从黄河流域逐渐扩展到现今的广阔疆域,强调了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形成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引用经典文献和哲人的话语佐证。材料二则从更广泛的角度解释了“文化传统”,分析其无形、惰性特质及在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讨论了其缓慢而渐进的变化过程。【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就会替代传统中的某些衰亡的旧成分,最终成为传统中新的部分”无中生有。材料二第五段第二句“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成为传统的新成分”不是“替代”了“衰亡的旧成分”;同时这种变化是一种“可能”,不是“就会”。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均证明了‘中国’这个概念在‘渐次扩展’”错。“《诗经·大雅·生民之什》说:‘民亦劳止,乞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庄子·田子方》载:‘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证明的是“上古时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可见《诗经》和《庄子》的内容表明了“中国”和“四方”之间的关系,与“渐次扩展”无关。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关于“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的表述是: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D.此项指的是文化传统,体现的是“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等。其他三项体现的不是文化传统,不能作论据。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可概括出:无形且无处不在。②由“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可概括出:以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为形成基础。③由“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可概括出:形成时间漫长。④由“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可概括出:是一种惰性力量。⑤由“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可概括出:变化过程复杂而缓慢。【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题干中提到的“走亲访友减少”和“断亲现象”是一种新出现的文化现象,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性和变异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②材料二“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化,说明文化传统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会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③材料二“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相互尊重”“团结对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根本动摇。(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九三年肖江虹六月末的阳光照在无双中学新落成的教学大楼上,三层,外墙有雪白的瓷砖,反射着白剌剌的光芒,气势力压无双镇的镇政府办公楼。父亲站在大楼前,对建筑队一拨人表达了感谢,他两手叉腰,看样子是想说些豪言壮语,突然教导主任跑来对他说县教育局来电话,要他马上去县城开个紧急会。父亲点点头。教导主任脸上有了难色:你接下来有两节初二三班语文课,我查了一下,所有语文老师都在课上,这个咋整?父亲指着卢开智①,说你去给我代两节课吧!往后退了两步,卢开智慌忙摇手。父亲说正好到《狂人日记》,就按你的想法上。教导主任表达了他的担忧,说这厮毕竟不在编制内。父亲指着自己的鼻尖说首先我是校长,又指着卢开智说他能不能上我心里有数。当满头水泥灰,双脚泥汤水的建筑队灰浆工人走进教室一瞬间,当即惊起一滩鸥鹭。倒不仅仅是以貌取人,关键是建筑工人介绍自己时都显得脸色惨白惊魂未定。镇定从介绍周树人开始,他两手撑在讲桌上,先讲了大先生和弟弟以及弟媳的公案。八卦总能让人聚精会神。接下来他在黑板上写下《狂人日记》的标题,建筑工人没有立即进入课文内容,他先说了一个古怪的名字:尼古拉·亚历山大罗维奇·杜勃罗留波夫(这个名字当时我是没法记住的,很多年后查阅资料才搞清楚全名)。建筑工人说这个名字很长的人有个观点,文学必须强调真实性和人民性,人民性表现得最充分的地方,也就是生活的真实性最充分的地方。灰浆工人说要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就必须抛弃偏见,努力渗透进他们的精神,这里的他们,就是你们无双镇上的每一个人,也包括在座的你们,体验你们的生活和感情,只有平视,也只能平视,才能表达出你们真正的情感,而这种表达如果带有哪怕一丁点认知上的优越感,都是不真实的。消化这段话,我花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那堂课具体讲什么只能记个大概,但是短短四十分钟,我们初二三班所有人见证了一个灰浆工人如何从结结巴巴到飞扬跋扈。讲到最后,卢开智把满是尘灰的头发往脑后一拢,大声说:最后送你们一句话,不要相信眼睛和耳朵,要相信脑髓,脑髓才是人最后的篱笆。从县城回来,父亲让母亲准备了几个菜,把建筑队几个管事的叫到家里喝了一顿酒。通知工头时,父亲随口说:把他也叫上吧!工头问:哪个?父亲:眼镜噻!工头愣了一下说:肩不能挑,手不能抬,喊他做甚。父亲依旧坚持,工头只能点点头,临了还小声嘀咕:没得他,活早就干完了。点点头,父亲说:造房子他确实不行。包工头手一摊:都跟我们干了三年了,还是这个熊样,早晓得是这个样子,三年前找到工地上来的时候我就不该要他。晚饭还没上桌,卢开智先来了。身上还是那件窄瘦的西装,还洗了头,一股子洗衣粉味儿。进门他就探头探脑问父亲:你家儿呢?我在里屋应了声,他轻轻推开门走进来,拍了拍我的肩膀说:活干完了,明后天就得走了,以后作业只能靠自己了。他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展开递给我。接过来,纸上画了一个拱门,清式皇家风格,正大门上悬着一块匾,匾上无字。送给你的,他说。“这就是你说的最好的那所大学?”我还没来得及细问,父亲在外喊他上桌。笑着又拍了拍我的肩膀,他转了出去。许多年后,经过海淀区时,我看到了那座图画中的拱门。那天是父亲这些年来最快乐的一天,从头到尾都在笑,他们一直喝到深夜,几人才跌跌撞撞离开了我家。父亲站在月光如银的星空下,一直目送着他们走进临时宿舍。现在我时常会想起父亲,他的颓伤,他的感奋,他的激越,他的哑默都算常见,也能具体到很多不同的场域,唯独惊惶,我只见过一次,因为次数极少,所以想起父亲,总是从那天他的惊惶开始。酒局次日是个周末,天气很好,睁开眼我就看见了太阳,它卡在我家窗棂上,散着淡淡的柔光,不晃眼,也不灼人。我翻了一个身,想睡个回笼觉,刚闭上眼,父亲咣当一声推开大门,冲进屋子朝着母亲大声喊:拐了拐了,天,咋个会这样嘛?他的声音短而急,充满了惊惶和无助。还没等母亲发问,父亲嘶哑着说:卢开智死了,卢开智死了。卢开智躺在无双镇镇西松林里的湖泊边,那件又短又窄的西装盖在他的脸上,风一过,密集的古松发出呜呜的声响。父亲顶着灼热的阳光从林子里慢慢走出来,他的脸上除了汗水,还涂满了哀伤。这时候工头走过来对父亲说:许校长,我们在贵阳三桥还有活,明天一早就得到位,你看这事情咋个整?父亲说你先通知他的家人吧!摇摇头,工头说要晓得我早通知了,三年了,我们也没搞清楚他具体的是从哪儿来的,只晓得是四川的。总得把他埋了吧?父亲说。怔了怔,工头从兜里掏出一沓钱递给父亲说:恐怕只能麻烦你了,我们实在没法子,这是他的工资,一共二千一百六十四块八,几个老乡合计了下,给凑了一千块钱,一起交给你,买口薄皮棺材开个路,或者挖个坑扔进去盖个土,你看着办。把一千块钱还给工头,父亲说我们这里物价低,他的工资够埋他了。无双镇的黄昏很短,眨巴一下眼睛就没了,不过血红的残云却一直都在,月亮起来了都还悬在天边。(有删改)注:①卢开智:一个戴着眼镜的灰浆工人,1993年负责校教学楼建造的四川建筑队中一员,能用五种解法帮“我”解数学题,其中包括使用了微积分。和“我”的校长父亲熟络起来后,常来家里借书,发现校长的藏书都读过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一方面用校长身份压制,另一方面则通过展现他对卢开智充分的赏识和信任,来回应教务主任的担忧。B.不愿叫他一起吃饭,让父亲对后事“看着办”,可见工头与卢开智关系疏离,也体现了那个年代人情淡漠。C.卢开智的语言富含哲理和文化内涵,工头的话语质朴直白,有方言特色,体现了作者对不同人物性格的精准把握。D.文末以景结尾,黄昏里悬在空中的血红残云烘托了人物压抑的心情,卢开智的命运折射出这一类知识分子的落寞。7.关于文中卢开智帮父亲代课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开智以灰头土脸的形象走进教室,惊起了“一滩鸥鹭”,这既是因为他的形象与上课老师的角色不符,更因为自身的紧张不安。B.卢开智从介绍周树人开始,讲了“大先生和弟弟以及弟媳的公案”的八卦,这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佐证了他丰厚的学识。C.卢开智上课讲古怪名字我很多年后查阅资料才搞清楚,消化他的话我花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这说明卢开智的讲课故作高深。D.从结结巴巴到飞扬跋扈,卢开智的形象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卢开智如鱼得水,不再是工友眼中的“拖油瓶”。8.卢开智在上课时提及要“抛弃偏见”,“平视”众生,父亲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9.有评价说这篇小说体现了“被折叠的理想主义”,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6.B7.C8.我认为父亲做到了。①父亲让卢开智代课,能够看到卢开智的才华和潜在的价值,没有因为他的工人身份产生偏见而俯视他;父亲请卢开智出席饭局,也承认他不擅长造房子,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他而不曾因其才华仰视他;③父亲会因为卢开智的死惊惶失措,在卢开智死后,积极承担起处理后事的责任,没有因为卢开智身份低微、没有家人在身边而敷衍了事。说明父亲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生命。9.“被折叠的理想主义”主要是通过小说主人公卢开智来展现。①“理想主义”:卢开智是一个有理想、有求知欲的人,他借仅有的上课机会将人生哲理传递给了更多学生。他不仅授与我知识,更是通过画皇家拱门启发“我”的理想,他未实现的理想将由“我”延续。②“被折叠”:知识分子理想未能完全实现。卢开智是一名学识渊博、理想远大的知识分子,但知识没能帮助他实现理想,他不得不为了生计而成为一名灰浆工人,干活不力受到轻视,生存本领低下,最终走向死亡。【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一个摇曳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建筑工人卢开智,展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卢开智在学校代课的情节,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想主义情怀,而最终悲剧性的命运突出其理想在现实中的无奈与挣扎。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富有哲理,背景设定真实,叙述平实却震撼心灵,透过细节传达出社会底层知识分子心中的理想与不得志的辛酸,深刻反映了现实的残酷与人情的冷暖。【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也体现了那个年代人情淡漠”错。工友们是因为任务重,还找不到卢开智的亲人才将下葬事宜交给父亲,还为卢开智凑了一千块钱,父亲也十分善良,因此那个年代人情并不冷漠。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C.“这说明卢开智的讲课故作高深”错。卢开智的话“我”需要消化十五年是因为有深度,需要足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阅历才能慢慢理解,而非因为故作高深。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当教导主任对让卢开智代课表示担忧,认为他不在编制内时,父亲指着自己说自己是校长,对卢开智能不能上课心里有数,坚持让卢开智去代两节课。这表明父亲没有因为卢开智是建筑工人的身份就轻视他,而是看到了卢开智在语文教学方面的能力,突破了对其身份的刻板印象,不以身份地位来评判一个人是否有能力代课,做到了“抛弃偏见”“平视”卢开智,平等地看待他的才华。②父亲在通知工头叫人来喝酒时,特意提到把卢开智也叫上。当工头抱怨卢开智肩不能挑,手不能抬,觉得叫他来没用时,父亲也承认卢开智造房子不行。这体现出父亲既看到了卢开智的才华,又能客观看待他在体力劳动方面的不足,没有因为他有才华就过度抬高他,也没有因他造房能力欠缺而贬低他,而是以一种客观公正、平等的视角去对待卢开智,没有仰视或俯视他。③得知卢开智死后,父亲表现出惊惶失措,这说明他对卢开智的生命非常在意。当工头表示他们要赶去贵阳三桥干活,无法处理卢开智后事,并拿出钱让父亲帮忙处理时,父亲把工头凑的一千块钱还回去,说卢开智的工资够埋他了,积极承担起处理后事的责任。这表明父亲没有因为卢开智身份低微,又无家人在身边,就对他的后事敷衍了事,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卢开智的生命,尊重他最后的尊严。【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1)对“理想主义”的分析:卢开智在代课时,从介绍周树人的家庭公案引入,又提及尼古拉・亚历山大罗维奇・杜勃罗留波夫关于文学真实性和人民性的观点,最后还对学生说出“不要相信眼睛和耳朵,要相信脑髓,脑髓才是人最后的篱笆”这样富含哲理的话语。他充分利用这难得的上课机会,将所学知识和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传递给学生,展现出他对知识传播和学生思想启迪的追求,这体现了他的理想主义,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卢开智给“我”画了清式皇家风格的拱门,虽然当时“我”未细问,但多年后“我”看到了图画中的拱门,这表明他以独特的方式启发了“我”的理想。他自己或许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理想,但通过这种方式,将理想的种子种在了“我”的心中,让“我”有可能延续他未竟的理想,这也是他理想主义的一种体现。(2)对“被折叠”的分析:从文本可知,卢开智学识渊博,能熟练运用微积分等知识帮“我”解数学题,对校长的藏书也都读过,可见他有着深厚的知识储备,本应是从事与知识、文化相关工作的知识分子。然而,现实中他却只是建筑队的一名灰浆工人,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与他的知识水平和潜在的理想追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表明他的理想未能在现实中得到充分实现。在建筑队,卢开智因“肩不能挑,手不能抬”干活不力,受到工头等人的轻视,生存本领相对低下。最终,他年纪轻轻就走向了死亡,彻底失去了实现理想的机会。这种现实的困境和悲惨结局,体现了他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被“折叠”,无法舒展和实现。综上,通过卢开智这一人物形象,小说很好地体现了“被折叠的理想主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材料一:元帝时,中书令石显颛权,显友人五鹿充宗为尚书令,二人用事。京房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邪,将以为贤也?”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上曰:“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曰:“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寤乎?”上曰:“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房曰:“明主宜自知之。”上曰:“不知也。如知,何故用之!”房曰:“上最所信任,与图事帷幄之中,进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曰:“已谕。”房罢出,后上亦不能退显也。显内自知擅权专柄在掌握,恐天子一旦纳用左右耳目以间己,乃时归诚,取一信以为验。显尝使至诸官,有所征发,显先自白:“恐后漏尽宫门闭,请使诏吏开门。”上许之。显故投夜还,称诏开门入。后果有上书告“显颛命,矫诏开宫门”,天子闻之,笑以其书示显。显因泣曰:“陛下过私小臣属任以事群下无不嫉妒欲陷害臣者,事类如此非一,唯独明主知之。愚臣微贱,诚不能以一躯称快万众,任天下之怨。臣愿归枢机职,受后宫扫除之役,死无所恨。唯陛下哀怜财幸,以此全活小臣。”天子以为然而怜之,数劳勉显,加厚赏赐,赏赐及赂遗訾一万万。显之设变诈以自解免,取信人主者,皆此类也。(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材料二:汉之亡,非元帝之咎也。帝弱而寡断,然而无所伤于天下。石显仅逞于异己,而恶不及于民,国之元气未斫焉。故曰:非元帝之咎也。虽然,其所自来,抑岂非元帝隐伏之咎肇于不测哉?帝以成帝耽燕乐为不能胜大位,而欲立山阳王,识之早也。重易国储,闻史丹之谏而止,亦正也。然知成帝之不克负荷,而不择贤臣以辅正之,幸傅昭仪而迟回于山阳,遘重疾而忽忽不定。闻史丹之谏,知命之已促,而徒有善辅之言,无托孤之遗命。(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四》)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陛下过A私B小臣C属任D以事E群下F无不G嫉妒H欲陷害臣者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贤,认为……贤能,意动用法,与《过秦论》“尊贤而重士”的“贤”用法不相同。B.间,挑拨离间,与《屈原列传》“谗人间之”的“间”意思不相同。C.以,连词,表目的关系,与《师说》“作《师说》以贻之”的“以”用法相同。D.克,能够,与《谏太宗十思疏》“能克终者盖寡”的“克”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京房援引周幽王和周厉王的事例来提醒汉元帝要做到任人唯贤,汉元帝认为国家动荡时,君王能够准确判断所用之人皆贤能。B.石显善于谋略,以退为进。当得知被控告时,便在汉元帝面前哭诉,强调要辞去朝中要职,只负责后宫打扫,并且无怨无悔。C.汉元帝认识到成帝不能胜任皇帝之位,想要更换太子,但最终听从了史丹的进谏,没有易储。王夫之认为这种做法是正确的。D.汉元帝得知自己时无多日之时,只在口头上嘱托史丹要好好辅佐太子,而没有托孤的遗命。王夫之认为此种做法会埋下祸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愚臣微贱,诚不能以一躯称快万众,任天下之怨(2)石显仅逞于异己,而恶不及于民,国之元气未斫焉。14.王夫之认为汉元帝“弱而寡断”,请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概括这一结论的事实依据。【答案】10.CEH11.B12.A13.(1)我出身卑微低贱,实在不能以我一个人去使万人称心快意,担负起全国所有的怨恨。(2)石显仅仅在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面前逞能,但罪恶不及百姓,国家的元气尚未被斩断。14.(1)汉元帝在位时,石显独揽大权,和友人共同执政,元帝权势变弱。(2)汉元帝已经知道石显是扰乱国家的人,然而仍然不能让他退位。(3)石显夜开宫门被人控告,汉元帝笑着将控告的文书拿给石显看。(4)听完石显的诉苦,汉元帝认为他说得对,并且给予劝勉和重赏。【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讨论了汉元帝时用人不当导致政局混乱的问题,通过京房对汉元帝的问答,以及石显如何谋权自保的实例,呈现任人唯贤的重要性。材料二则论述了汉元帝性格软弱寡断,不善于果断决策,使得小人得势,但王夫之也指出汉元帝并非亡国的主要原因。整体表达了贤能与政治稳固的关系,并分析了汉元帝的弱点,对后世借鉴意义深远。【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陛下过于宠爱我,委任我办事,下面无人不妒火中烧,想陷害我。“过”是状语,不与后面的谓语断开;“小臣”是“私”的宾语,故C处断开;“属任以事”是状语后置句,“以事”介词短语后置,故E处断开;“群下”是主语,“嫉妒”是谓语,而且是“欲陷害”的原因,故H处断开。故选CE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能力。A.正确。意动用法,认为……贤能/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句意:是认为他们贤能。/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B.错误。都是挑拨离间、疏远。句意:怕元帝一旦听取亲信的抨击而离间自己。/小人挑拨离间。C.正确。句意:石显谋略变诈,来为自己解围。/作《师说》来赠送给他。D.正确。句意:元帝既然明知成帝不能承担大任。/能够保持到底的人大概很少。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汉元帝认为国家动荡时,君王能够准确判断所用之人皆贤能”错误,原文“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汉元帝认为,之所以有危亡之君,是因为在国家混乱的时候,他们未能准确判断所用之臣有奸佞。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微贱”,卑微低贱;“诚”,实在;“称快”,使动用法,使……称心快意;“任”,担负,承担。(2)“逞”,逞能;“于异己”,状语后置,于异己;“斫”,斩断。【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1)“元帝时,中书令石显颛权,显友人五鹿充宗为尚书令,二人用事”,汉元帝在位时,石显独揽大权,和友人共同执政,元帝权势变弱。(2)在京房的暗示下,汉元帝知道他所指的是石显,“后上亦不能退显也”汉元帝已经知道石显是扰乱国家的人,然而仍然不能让他退位。(3)有人控告石显,“天子闻之,笑以其书示显”石显夜开宫门被人控告,汉元帝笑着将控告的文书拿给石显看。(4)“天子以为然而怜之,数劳勉显,加厚赏赐,赏赐及赂遗訾一万万”,听完石显的诉苦,汉元帝认为他说得对,并且给予劝勉和重赏。参考译文:材料一:元帝在位时,中书令石显独揽大权,石显的好友五鹿充宗任尚书令,二人联合执政。有一次,元帝在闲暇时召见京房,京房问元帝:“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导致国家出现危机?他们任用的是些什么人?”元帝说:“君王昏庸,任用的都是善于伪装的奸佞。”京房进一步问:“君王是明知奸佞而仍用他们,还是认为贤能才用他们?”元帝回答说:“是认为他们贤能。”京房说:“可是,今天为什么我们却知道他们不是贤能呢?”元帝说:“根据当时局势混乱,君王身处险境便可以知道。”京房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任用贤能时国家必然治理得好,任用奸邪时国家必定混乱,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元帝说:“乱世君王,各自认为他所任用的官员全是贤能。假如都能觉悟到自己的错误,天下怎么还会有危亡的君王?”京房说:“齐桓公、秦二世也曾经知道周幽王、周厉王的故事,并讥笑过他们。可是,齐桓公任用竖刁,秦二世任用赵高,以致政治日益混乱,盗贼满山遍野。为什么不能用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测验自己的行为,而觉悟到用人的不当?”元帝说:“只有治国有法的君王,才能依据往事而预测将来。”京房说:“前世的那些君王,也是陛下这种想法。我恐怕后代看今天,犹如今天看古代。”元帝过了很久才说:“现在扰乱国家的是谁?”京房回答说:“陛下自己应该知道。”元帝说:“我不知道,如果知道,哪里还会用他?”京房说:“陛下最信任,跟他在宫廷之中共商国家大事,掌握用人权柄的人,就是他。”京房所指的是石显。元帝也知道,他对京房说:“我已经知道了。”京房告退。后来,汉元帝还是不能让石显退位。石显心知自己专权把持朝政,怕元帝一旦听取亲信的抨击而疏远自己,便时常向元帝表示忠诚,取得信任,验证元帝对自己的态度。石显曾经奉命到诸官府征集人力和物资,他先向元帝请求:“恐怕有时回宫太晚,漏壶滴尽,宫门关闭,我可不可以说奉陛下之命,教他们开门!”元帝允许。一天石显故意到夜里才回来,宣称元帝命令,唤开宫门入内。后来,果然有人上书控告“石显专擅皇命,假传圣旨,私开宫门”,元帝听说了这件事,笑着把奏章拿给石显看。石显抓住时机,流泪说:“陛下过于宠爱我,委任我办事,下面无人不妒火中烧,想陷害我,类似这种情形已不止一次,只有圣明的主上才知道我的忠心。我出身卑微低贱,实在不能以我一个人去使万人称心快意,担负起全国所有的怨恨。请允许我辞去中枢机要职务,只负责后宫的清洁洒扫,死而无恨。唯求陛下哀怜裁择,再给我一次宠幸,以此保全我的性命。”元帝认为石显说得对而怜悯他,多次慰问勉励,又重重赏赐。这样的赏赐及百官赠送的资金达一亿。石显谋略变诈,来为自己解围,取得皇帝的信任,用的都是此类手法。材料二:汉朝的灭亡,并不是汉元帝的罪过。汉元帝虽然懦弱而优柔寡断,但对天下没有什么伤害。石显仅仅在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面前逞能,但罪恶不及百姓,国家的元气尚未被斩断。所以说:不是汉元帝的罪过。即使如此,灾难的根源,难道不是汉元帝隐隐埋下的罪过在没有预料时突然发作的吗?元帝因为成帝沉湎于宴饮欢乐,认为他不能承担重任,所以想改立山阳王刘康为太子,可见汉元帝对成帝不能胜任皇帝早有认识。更换太子的事,由于史丹的劝谏而停止,这也是正确的。但是,元帝既然明知成帝不能承担大任,却不选择贤臣来辅佐、匡正他,因为宠幸傅昭仪而犹豫想立其子刘康,直到身染重病仍犹豫不决。当他听到史丹的劝谏之言,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时,却只有嘱托史丹好好辅佐太子的口头表示,而没有托孤的遗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各题。即事二首(其二)张耒嚣尘屏繁务,幽独会夙心。惟时孟春月,微禄归园林。下有采薇①径,上有知时禽。终日自啸歌,寂无邻里音。冉冉溪日下,悠悠山霭阴。兴阑下绝巘,新月出遥岑②。注:①采薇: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生。②遥岑:远处陡峭的小山崖。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以摆脱俗世繁务写起,进而引出平素所愿,颇有《归园田居》的诗境和意味。B.诗歌第五句中的“采薇径”,既增强了诗歌画面感,又将古风灌注其中,鲜活而典雅。C.诗歌七八两句,写出了因终日在山林中啸歌,远离尘世,无人陪伴而生发的孤寂之情。D.诗人巧于运笔,善用叠词,用“冉冉”“悠悠”两词,勾勒出了清幽恬淡的山林图景。16.诗歌以“灵动”为妙,请结合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加以分析。【答案】15.C16.①“灵动”体现在“下”和“出”上。既有高低对照之妙,又赋予诗歌以动态美,增强灵动性。②“灵动”体现在“兴阑”和“新月”上。心情有沉浮变化,作者游玩尽兴翩翩下山,新月在山巅缓缓升起,寄托作者对自然山水生活的企盼之情。【解析】【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隐居生活中摆脱俗务、享受幽静的场景,表达了他对清幽恬淡生活的向往和满足。全诗刻画出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山林中悠然自得的状态,画面感鲜明,语言简洁清新,末句“新月出遥岑”灵动自然,赋予了静谧之景新的生机。【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无人陪伴”“孤寂之情”错误,“寂”并非强调孤独寂寞,与前句中“自啸歌”呼应,强调无人打扰,自由闲适。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赏析诗歌风格特色的能力。①“灵动”体现在“下”和“出”上。“冉冉溪日下”描写溪流对面夕阳正在缓缓下行;“新月出遥岑”描绘了一弯新月从遥远的山峰后面缓缓升起的画面。前句视角由上而下,夕阳缓缓下落,天空的夕阳与地上的溪流高低映衬,有灵动之美;后句视角由下而上,写新月渐渐上升,月之高与遥岑之低同样有映衬之美。同时两句都富有动态美,增强灵动性。②“灵动”体现在“兴阑”和“新月”上。从情感角度来看,“兴阑”二字透露出诗人游玩尽兴后的满足感,而在下山的过程中,看到新月升起,寄托作者对自然山水生活的企盼之情,诗人的心境可能又增添了一份宁静与悠远。情感从游玩时的兴致勃勃,到兴尽后的平和满足,再到看到新月后的悠远兴怀,有起有伏,流动变化,与诗歌的景语相互交融,使诗歌具有一种情感上的灵动性。(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好客”之道,《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对话口吻,写出主人因有客要来而表现出的喜出望外。(2)《过秦论》中,作者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民众热烈响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梦”能够表现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艺术魅力,在唐宋诗词中也不鲜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花径不曾缘客扫②.蓬门今始为君开③.天下云集响应④.赢粮而景从⑤.人生如梦⑥.一尊还酹江月(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径、蓬、景、尊、酹、阑干、妪。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语段,完成各题。中国士人崇尚自然之美,希望在自然山水的接触中开阔眼界、调适身心,最终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自然山水的接触,固然可以通过游历高山大川来实现,不过高山大川往往离居所遥远,难以日日亲近。于是,(1),便成为最好的选择。因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草木等组合而成的综合性审美场域,“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故古人在游园的过程中,既可观自然之逸趣,又能品文人之雅趣,还会体世俗之乐趣,这些共同构成了古代游园会的风趣。在明代传奇《牡丹亭》中,有“游园惊梦”一节。其中,杜丽娘有一句(A)的唱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就点出了游园的主要目的,即欣赏园林的自然美景。不同于大自然的野趣之美,中国古典园林中自然风景的构建,主要是以筑山、理水和布置草木来实现,即通过有意识地加工、裁剪、调整和改造来呈现一个高度概括化、浓缩化的自然。故从这一角度来讲,园林是本于自然,又(2)。①因此,古人在游园时,首先要观山容水态之美。不过,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水之景,有真假之分。②一些大型园林,或包入真山真水,或引入山之余脉、水之支流来造景,可以给人以游历山川的真实感。③但大多数园林,因占地有限,主要还是(3),讲究“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即用很少一点水意和如拳大小的山石,来表现出山水林泉的无限意蕴。④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也言:“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即通过比拟、象征等手法,使游赏者在方寸的空间中产生审美联想,得自然山水之妙趣。其次,花草树木也是园林游赏中(B)的。正因为有了花草树木的点缀,园林才呈现出(C)。故游园之时,因四季不同,所观亦有不同。杜丽娘游园之时,知“春色如许”,就是因园林之中“姹紫嫣红开遍”。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有言:“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另外,南宋王十朋《思贤阁记》就载四时草木之不同:“春有百卉,有游人,鸟有幽声。夏有浓绿,有清风,蝉嘒嘒有新声。秋有疏林,宜夕阳,宜月。冬有茂松,宜雪中观,宜风雨中听。”可以给游人以不同的审美体验。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明人邹迪光《愚公谷乘》曾言:“园林之胜,惟是山与水二物。”这句话出现在第三段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21.下列句子中的“给”与文中加点的“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大雪过后,马路全给厚厚的积雪覆盖了,行人寸步难行。B.一回家中,他就把老师布置的作业给忘得一干二净。C.今天傍晚,一阵突如其来的大风给我们冻坏了。D.每次考试前,班主任总是会给同学们一些激励的话语。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脍炙人口B.不可或缺C.勃勃生机19.(1)游览位于居所附近的园林(2)高于自然的(3)以假山、假水来布景20.A21.D22.存在两处语病:(1)缺少介词“与”(2)语序不当。可修改为:中国士人崇尚自然之美,希望在与自然山水的接触中开阔眼界、调适身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并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语境是形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句唱词的特点,作者是借这句唱词来点出游园目的,一般会采用人们大多听过的、赞许的,流传范围广的唱词,故可用“脍炙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人们广泛称赞和传颂。B.此处要说的是园林的第二种重要景物,从后文“正因为有了花草树木的点缀……才呈现出……故……所观亦有不同”可见,在山水之外,花草树木也是必不可少的,故可甜“不可或缺”。不可或缺:非常重要,不能缺少。C.此处语境要作“呈现出”的宾语,根据后文春夏秋冬各有“百卉”“浓阴”“疏林”“茂松”可见,这些花草树木在四季都蕴含生机,令人心旷神怡,故可填“勃勃生机”。勃勃生机:形容充满活力、生命力旺盛的样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1)根据前文“不过高山大川往往离居所遥远,难以日日亲近”和后文“因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草木等组合而成的综合性审美场域”可见,因高山大川难以日日亲近,于是人们只好选取容易日日亲近的自然山水,即“居所附近的园林”。故可填“游览位于居所附近的园林”。(2)从前文“通过有意识地加工、裁剪、调整和改造来呈现一个高度概括化、浓缩化自然”可见,园林虽然“本于自然”,但比自然本身又要高度高阔话、浓缩化,高出自然,故可填“高于自然的”。(3)从前文“一些大型园林,或包入真山真水……但大多数园林,因占地有限”和后文“用很少一点水意和如拳大小的山石,来表现出山水林泉的无限意蕴”可见,与一些大型园林相反,大多数园林采用不是“真山真水”,而是“假山假水”。故可填写“以假山、假水来布景”。【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园林之胜,惟是山与水二物”的意思是:园林最美的景色,只有山与水这两种景物。①以“因此”开头,先提出“观山容水态之美”,再介绍山水真假之分,②介绍真山真水的大型园林,③④重点介绍假山假水的韵味魅力。整段话采用总分的结构。而“因此”前文并无原因句,故从句意来看,题干这句应为放在①处,概括性地告诉读者园林最重要的是山水之景,成为本段总起句。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字的语境含义的能力。文中的“给”是“带给”“给予”的意思。A.“给”是“被”的意思。B.“给”与“把”搭配,表示动作的接受者或对象,强调动作的转移或完成。C.“给”是“把”的意思。D.“给”是“带给,给予”的意思。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为缺少介词,“希望在自然山水的接触中”,“接触”缺少与之搭配的介词“与”。二为“语序不当”,从思想境界的层次来看,应该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后才能“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清代龚自珍曾言: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当下由于社会节奏加快,很多人已无法长时间专注于某事某物,有的甚至花钱购买监督服务,利用文字、视频、打卡等方式来提醒、督促完成任务。那么这种依赖外部监督获得的“自律”到底有没有意义?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自律于心,不待外束清代龚自珍曾言:“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诚哉斯言,在快节奏的当下,许多人依赖外部监督来获取“自律”,诸如花钱购买监督服务,借助文字、视频、打卡等方式提醒自己完成任务。然而,这种依赖外力的“自律”虽有一定作用,却难以触及自律的核心。真正的自律,应当是源于内心的坚守,而非外界的督促。自律,是对自我的深度掌控,是内心秩序的构建。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而自律,便是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自身行为、情绪和欲望的有效管理。于个人而言,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榆林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播音表达训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洛阳商业职业学院《基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中华女子学院《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无锡太湖学院《土木工程测量》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民办合肥财经职业学院《橡胶工艺原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红河学院《建筑结构抗震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玉溪职业技术学院《前端框架应用开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工程识图与制图》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民族文化专题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高大模板支架坍塌事故案例及控制要点
- 婚内财产债务协议书(通用)
-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第4课 买东西的学问(第2课时) 教学课件
- 慢性活动性EB病毒课件
- 葡萄胎全面版课件
-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完整版ppt课件全套教程
- 业务招待费明细单
-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三聚氰胺)原始记录1
- 典雅中国风诗词大会古风PPT模板
- Part 7 Formal and Informal Styles课件
- 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际试题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