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中常考自然
地理规律与地理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是做高考题基础,掌握了这些规律和原理能更加好地处理实际问题.包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全部高考内容原理和规律.
1/50一、地理规律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内在本质联络。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1、运动规律2/501.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
夏至日
(6月22日)23°26´N23°26´S0°
冬至日(12月22日)
春分日
(3月21日)
秋分日
(9月23日)
冬至日
(12月22日)地球运动规律3/50地球公转运动示意图(绘地轴、运动方向、填节气名称)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23°26´N4/50
(1)正午太阳高度空间改变规律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纬度改变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
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
午太阳高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时空改变规律(以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为例)
5/50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D折线所表示)
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表示)
③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E折线所表示)6/50
(2)正午太阳高度年改变规律
①回归线之间地域: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整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图A)
②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整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图B)
③回归线至极点之间地域: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整年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图C)7/50
(3)太阳高度日改变规律。①极点: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没有改变,其太阳高度一直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图A)。
②非极点地域:非极点地域太阳高度在一日内是有改变。一天之内有一个最大值,即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图B)。③全球范围看: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角为90°;以直射点开始,太阳高度向四面降低,呈同心圆分布(即等太阳高度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图C)C太阳直射点8/50NSNSNSNS昼=夜昼渐长昼最长昼渐短昼=夜昼渐短昼最短昼渐长昼>夜昼<夜昼夜长短季节改变(北半球为例)9/50类型图示判断方法侧视图中心点为赤道上某点,所绘制半球南、北半球各占二分之一。左图为6月22日光照图,图中AB为晨线,B点所在经线为昼半球中央经线,为12时;A点所在经线为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时;C点为晨线与赤道交点,其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时俯视图中心点为极点,所绘制半球为北半球或南半球。左图为南半球12月22日太阳光照图,图中AC为昏线,BC为晨线。C点所在经线为夜半球中央经线斜视图中心点既不在赤道上,也不是极点。显示一个极点在中心点以下,通常为南极点。左图为12月22日光照图,图中AC为昏线,BC为晨线1.光照图基因类型10/50圆柱投影图沿某条经线切开,并左右展开。图中北极圈内出现极夜,故为12月22日光照图局部图图中南极洲轮廓清楚可见,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为12月22日光照图。图中AC为昏线,BC为晨线,D点所在经线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左图为局部侧视图。AC为昏线,BC为晨线,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域出现极昼现象,故为6月22日光照图。135°W为0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为45°E复合图左图是一个旋转复合图,它是沿赤道切开南北翻转而成极点俯视复合图。依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知下半圆中心点为北极点,上半圆中心点为南极点。BAC为晨线,A为晨线和赤道交点,B、C点分别为晨线与北极圈、南极圈切点。150°E为太阳直射经线。此图表示夏至日阳光照射情况11/503.判读光照图基本思绪
(1)提取空间信息——定位①确定南北极点:若为侧视图或圆柱投影图,通常是北极点在上,南极点在下;若为极地俯视图,可依据“北逆南顺”确定极点;若为立体图,普通也是北极点在上,南极点在下,如有自转方向,应据其判断极点。②确定东西经: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度数依次增大为东经度,依次减小为西经度。12/50③确定自转方向:若为侧视图或圆柱投影图,左西右东,自西向东自转;若为极地俯视图,可依据“北逆南顺”确定自转方向;若为立体图,普通也是左西右东,自西向东自转。若标注经度,则要依据经度改变规律判断自转方向:东经度数递增方向或西经度数递减方向为自转方向。以上三点能够相互验证。已知其中一点能够判断其它两点。13/50(2)提取时间信息——定时日照图上时间信息往往是隐藏着,需要同学们“挖掘”,关键在于找出并确定太阳光照图上主要七个时间点,以下列图所表示:14/50(3)综合利用与地方时相关利用:计算地方时、区时、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确定日界限和日期。与季节相关利用:地球公转速度;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及改变;昼夜长短分布及改变;气压分布、某地气候特征、天气现象;季风洋流流向;河流汛期、河流入海口盐度;植被生长情况;动物迁徙;农业生产过程、农作物生长情况;极地科考时间等。15/50夏至日光照图(标经纬度和昼夜半球)
180°0°NN太阳光线太阳光线夜半球N16/50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南半球北半球17/50一、地理规律
1、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18/50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和受力
地转偏向力(百帕)100010051010风向地面摩擦力水平气压
梯度力摩擦力:与风向永远相反19/5020/50气压带风带名称与洋流模式图(绘风向、纬度绘洋流流向)
赤道低气压带信风带信风带西风带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东风带东风带03030606090陆地21/50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图11)22/5023/50亚洲季风成因(填气压中心和季风名称)(包含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亚欧大陆冬季60°夏季30°太平洋0°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西北季风(冬季风)东北季风(冬季风)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东南季风(夏季风)东南信风西南季风(夏季风)24/50大洋东侧大陆西部大陆内部大陆东部大洋西侧大气环流冰原气候苔原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90º70º60º40º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30º20º10º0º90º70º50º35º25º10º0º暖流暖流寒流寒流极地东风带西风带信风带25/50大洋东侧大陆西部大陆内部大陆东部大洋西侧大气环流冰原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荒漠带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90º70º60º40º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30º20º10º0º90º70º50º35º25º10º0º暖流暖流寒流寒流极地东风带西风带信风带26/5015.气候类型模式图(纬度与名称)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0°10°20°30°40°60°70°90°0°10°25°35°70°90°温带大陆性气候ABCDEFGHKMP北半球气候分布模式图27/50影响气候原因28/50冷锋结构示意图(填气团冷暖和运动箭头)
冷气团暖气团冷锋29/50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示意图
低1005.01002.510001005.01002.51000高30/5031/50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加过程名称)
海洋大气圈陆地上空陆地岩石圈土壤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入渗地下径流32/504水汽输送1蒸发5降水3蒸发6降水8植物蒸腾湖9地表径流10地下径流海洋2蒸发7降水33/50洋流分布规律中低纬度:北顺南逆东寒西暖;中高纬度:北逆南顺东暖西寒;南半球西风漂流自西向东自成环状北印度洋海区:夏顺冬逆34/50河流径流季节、年际改变规律季节改变:夏雨型--夏汛;冬雨型—冬汛;年雨型—无汛;年际改变:季风区年际改变大,冰雪融水补给区年际改变小;年雨型区改变小35/50我国各地域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分析36/50A.东北地域4、5月春汛,7、8月出现夏汛;冬季低温,河流封冻,河川断流B.西南喀斯特地域溶洞和暗河发育,河流与地下水关系亲密,补给量稳定;流量大,水位改变小。C.西北内陆地域冰雪融水补给;汛期7、8月;冬季低温,无冰雪融水补给,河川断流;因融化量有限、蒸发强、下渗大、河流流量普通不超出250m3/sD.南部季风区汛5、6、7月,枯12、1、2月;雨水补给;流量大,径流季节改变随降水量改变而改变37/50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填岩石种类和过程名称)ACBD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38/50二、地理原理
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最基本、能够作为其它规律基础规律。地理原理主要在于了解,是处理分析地理问题基础。
1、大气热力作用原理
对太阳辐射减弱和对地面保温作用。39/50大气受热过程(填辐射名称)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大气逆辐射40/50热力环流原理(填气压高低,加箭头和等压面)受热近地面高空冷却冷却BAC??????冷热不均引起等压面变化高气压低气压低气压低气压高气压高气压41/50常见热力环流海陆风白天陆地增温快,气压低,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夜晚相反山谷风白天山坡增温快,气压低,风由山谷吹向山上,为谷风;夜晚相反城市风城市人口、工业集中,人为释放热量多,形成热岛效应,气流上升气压低,近地面气流由郊区吹向市区,高空相反42/50板块结构原理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形成大陆裂谷(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内部断裂下陷形成)、海洋(如红海、大西洋、印度洋等新生海洋)、海岭(即大洋中脊,多隐没在海水之中,是全球规模最大海底山脉。冰岛位于大西洋海岭之上)。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巨大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全球消亡边界主要为两条: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全球高大山脉基本上位于此地,是全球最主要两大地震带,火山、地热集中,海啸多发。43/50火山地震分布规律 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带;环太平洋带44/50地质作用原理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和拗陷,形成高山和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地球上高低起伏地表形态,由此分异产生各种不一样自然环境特征。地球上海陆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山系、高原和平原地貌格局,都是内力作用(地壳板块运动)结果.45/50地质作用与地貌
1.内力作用与地貌形态
(1)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背斜普通成为山岭,有时也可成为谷地(地形倒置)。
(2)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向斜普通成为山谷,有时也可成为山岭(地形倒置)。
(3)地垒:中间岩块相对上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民村出租田地合同范本
- 农村院落租房合同范本
- 个人购买地皮合同范本
- 乡镇门面房购房合同范本
- 公司租地协议合同范本
- 企业招商加盟合同范本
- 出租水泥模具合同范本
- 北京市公寓出租合同范例
- 个人房屋托管合同范本
- 农村农民工劳动合同范本
- 液态熔渣BGL炉的技术工艺
- 楼梯台阶抹灰施工技术交底
- “中药配送服务中心”方案
-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分享会
- 路基换填级配碎石施工方案
- GRR表格MSA第四版完整版
- EIM Book 1 Unit 7 Learning languages单元检测试题
- 第一讲 新媒体艺术基础-数字媒体艺术导论课件PPT
- 四川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题库
- 内科学尿路感染(讲课)
- GB/T 605-2006化学试剂色度测定通用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