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经典。世界上自从有了文化也就有了经典,自从有了经典才有了文化的有效传接。经典制度是先辈为后代设置的一种用心良苦的圈套:有意把某一本书神化,并规定为一代代人启蒙和深造的权威读物,制造出一种完美的、不可企及的错觉和神话。久而久之,经典崇拜就成了人类不可动摇的习惯。大家世世代代都说这本书好,翻开一看:果然好。——其实人们评价的标准和趣味也是一种习惯的产物,这种标准和趣味本身就是经典培养的结果,经典的精神和价值早已化作一种气氛弥漫入社会的日常之中。用经典所赋予的眼光来评价经典,那就只能是越来越强化对经典的崇拜了。人们其实就生活在这种文化的循环之中,成为经典的奴隶而不自觉。社会需要经典是必然的,但成为经典的幸运落到哪一本书的头上就多有偶然了。当然这并不是说经典制度就是一个无益的骗局;经典制度实际上是人类文化自我保存、自我保护的必须手段,事实上也只有经典制度才能在茫茫的时间流逝中帮助人们战胜遗忘,保持群体生活的完整与秩序,提供人类进化与进步的可能。指出经典的由来并不是要颠覆经典制度,而是向人们揭发文化的相对性与局限性,提醒人们不要总沉溺于习惯的盲目之中。《红楼梦》自从成为经典之后,人们总对它保持着一唱三叹的赞美。不时有人发现它新的精彩之处,越来越长久的阅读历史赋予它越来越夺目的光辉。在《红楼梦》既定的阅读传统中,读者和它处于极端不平等的地位,而对《红楼梦》你总是感到自己的渺小而心怀自卑,打开这本书时你就不由得解除了自己的精神武装而变成投降者。《红楼梦》早已不再是小说《红褛梦》了,它成了我们文化水准的一个维持者:它代表着人类文化造物的富丽与堂皇,代表着人类自我理解的深刻和精微。事实上,你只有这样心怀谦卑才能真正发现并欣赏《红楼梦》的诸种妙处,才能和这本书保持一种和谐并从这种和谐中获得极大的美感和满足:对经典的崇拜是与爱情相近的一种心理痴迷,任何心理抗拒和保留都会破坏美感的纯粹。读《红楼梦》这样的书就如同接受催眠一样,你必须和催眠者配合才能有满意的效果。——我们确实就是这么读《红楼梦》的。因而《红楼梦》对我们的经典化影响是复杂的。它确实比任何中国艺术作品都高出一筹,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精华与集粹,研习《红楼梦》可以接受中国艺术最高尚的熏陶而得其灵魂;但另一方面,由于《红楼梦》过分的辉煌和我们对这种辉煌过分的崇拜——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使我们陷入了对《红楼梦》以及对整个中国艺术的爱的偏执。这种偏执限制了我们的心灵和视野,使我们错过了更辽阔、更新鲜的风景,对与《红楼梦》相异的情调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拒绝。比如,热爱《红楼梦》的人就很难同时真正热爱莎士比亚。所以,《红楼梦》作为经典,经典诸如《红楼梦》,对我们既有益,又有害:它们既是一种桥梁,也是一道障碍;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敌人。因此,人们建立自己的文化基础需得研习经典,而开始自己的文化创造则需要打倒经典了。人们对经典往往怀着一种一言难尽的复杂情结,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法国现代小说家们要火烧巴尔扎克的疯狂热情了。然而,疯狂的仇恨并不能真正地打倒经典——它不过是偏执崇拜的别一种形式。真正能消解经典偏执的是一种坦然对之的平常心。让我们用平常心来读读《红楼梦》吧。(李书磊《重读古典·经典的意义》略有删改)材料二:我们需要呼唤真正有价值的阅读,这是一种挑战。问题不在于使用哪一种形式,而是触及怎样的内容。少了青灯黄卷和书香墨痕的阅读形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兴的电子阅读会不会在不经意间演化成“浅阅读”“泛阅读”“飘阅读”。难怪丹尼尔·贝尔喟叹:“当代文学正在蜕变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如果流于了解故事,其阅读完全可以是快速的,概览式的,倘要去钻研、品咂一部真正的文学,那必然是一种细嚼慢咽,而不是狼吞虎咽。的确,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阅读生活中,一直存在着既有轻松易读的“兴趣书”,又有艰深繁难的“严肃书”;有些书艰深繁难,读起来晦涩难懂,不仅需要我们的审美判断力,对我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也是一种考验。尤其是在当下阅读文化中,人文阅读、经典阅读和严肃读物阅读日益萎缩,而“轻阅读”“飘阅读”“浅阅读”成为流行、时尚的阅读。读内容艰深沉重的书,读“费劲的书”、读“难书”、读“慢书”,便越发显得可贵。应该警惕的是,当我们过多依赖搜索引擎,也就在纵容大脑思考的惰性;当我们能很方便地从网络得到答案也就不自觉地弱化了查找、探索知识的能力。来得容易忘得快!这才是真正可怕的。所以,我们要努力探索:既善于运用电子阅读,同时能达到以往纸质阅读时的良好效果。也就是说,把读屏的便捷与阅读的深度融合起来。(节选自雷达《反思当下的阅读方式》)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与经典相辅相成,什么样的文化决定产生什么样经典,而经典产生又同样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B.《红楼梦》被确定为传统文化经典的代表,既有人们对《红楼梦》崇拜的偶然因素,也有偶然中的必然。C.“火烧巴尔扎克”,体现人们对经典的复杂情结,也体现人们通过打倒经典而进行文化创造的理性思考。D.尽管在当下实现“有价值的阅读”具有一定的挑战,但我们仍应积极地看待新媒体时代阅读方式的新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作为经典得以传承,既有其自身精彩夺目的原因,也有世代推崇儒家文化而影响的结果。B.学者开展“红学”研究,可帮助读者更全面地欣赏《红楼梦》,并使其以更理性的眼光去审视经典。C.《老子》文字艰深繁难,读者若用搜索引擎来查找其基本内涵,对作品的深度解读或许有所助益。D.对当前新兴的电子阅读如果不加以遏制,只能导致《红楼梦》这类经典的阅读逐渐萎缩甚至衰亡。3.面对当下“浅阅读”的现状,下列针对经典阅读所采用的方法,最不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对《诗经》进行谱曲与传唱,让读者在“耳濡目染”中领会诗文内涵。B.对《论语》进行必要的注释,便于降低读者阅读困难,更好把握孔子思想。C.按《山海经》所涉及的领域进行分类考察,实践中加强对内容的理解。D.将《红楼梦》按原著章回拍成电视连续剧,读者通过看影视把握作品。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论证思路。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当下开展经典阅读应具有的态度与方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瓦屋山桑张国龙晒了一天,终于在委屈中卖出了柏树籽之后,米李花和付晓珍立即马不停蹄地从离家二十多里的镇上往家跑。两个女孩沿着二龙河岸奔跑,①声势浩大的芭茅花遮挡了她们的视线,感觉怎么跑都跑不出芭茅花的阴影,就像是遭遇了大人们偶尔提起的“鬼打墙”。柏树籽卖掉了,干粮、黄瓜吃光了,带的水早就喝没了,她们空着手一身轻。奔波了大半天,米李花跑起来并不吃力,但付晓珍崴了脚跑不起来。米李花跑一跑就回回头,恨不得拖着付晓珍跑。米李花脑子里乱糟糟的,想想这一段时间来忍受的热、苦和累,想想这一路的艰难,(甲)摸摸口袋里的钱,再想想老林中学,她还是忍不住抿嘴笑。她不放心把钱放进衣兜里,总担心一路跑着给跑丢了。她立即紧紧地攥着钱,汗水早已把皱巴巴的钱濡湿。她没有忘记提醒付晓珍,但付晓珍说把钱装口袋里跑不丢,握在手里跑起来别扭。来的时候好像不觉得特别远,现在才发觉远得想哭。早就渴得嗓子疼,一路上看见了几处水井,她们并没有停下来趴在井沿上灌一肚子水饱。她们知道和时间赛跑才是头等大事,一刻也不敢耽搁。两个女孩汗水滴答,跑跑跑。跑过了李子坝密集的木板房,跑过了邓家湾曲曲折折的河道,跑过了张氏祠高耸的牌楼,跑过了擦耳岩嶙峋的怪石,跑过了大星庙精致的飞檐……②康家店隐约可见,康老大磨坊的打米机犹在霭霭的暮色里轰鸣着。不远处就是老水滩,那是二龙河与麻柳溪的交汇处。米李花心情为之一振,情不自禁越跑越快。身后传来了付晓珍远远的呼唤:“李花,等等我,跑不动了!”米李花这才想起付晓珍的脚崴了,扭头看见付晓珍一瘸一拐的身影。她立即跑回付晓珍身边,伸手扶住了付晓珍,揪心地问:“咋个样了?还能坚持不?”“我实在跑不动了,天马上就要黑了,我害怕。我们去我舅舅家吧,看,我舅舅就住在老水滩旁边。”付晓珍扶着左腿拖着哭腔。“我要是不回家,我爷爷和哥哥不晓得我去了哪里,肯定会急死的。这样吧,你去你舅舅家,我一个人跑回去。”米李花一边说一边扭身狂奔。“李花、李花,”付晓珍乞求,“你一个人不安全!去我舅舅家住一晚,明天一大早就回去了。”米李花已经风驰电掣跑远了,依稀听见了付晓珍的呼喊。她没有时间停留,只顾跑啊跑,跑啊跑。谢天谢地,好在已经跑到了熟悉的麻柳溪边,她几乎熟悉这里的每一个沟坎。夜幕已经垂落,四处是异常沉重的麻灰色,但她丝毫没有放慢奔跑的速度。夜色无情地吞没了她瘦小的身影,③前面密密麻麻、奇形怪状的黑影排山倒海般向她撞来,身后似有千军万马噼里啪啦追杀过来,她的每一个毛孔里都充塞了惊恐。她想哭,却发不出声。她想紧紧地抱住自己蹲下来,但她没有勇气停歇,还在机械地跑啊跑,两条腿似乎已完全不受控制。模模糊糊,米李花感觉前面应该是古远坡。那坡上有一大片坟墓,米李花目不斜视,甚至屏住呼吸。但是,林立的墓碑清清楚楚横亘在眼前。她告诫自己,一定要坚持住,一定不能崩溃。无论如何,今夜她得回到家中。爸爸妈妈离开家就没再回来,家里担了多少惊受了多少怕,她比谁都清楚,外面的人没回家,家里的人肯定更遭罪。高一脚,低一脚,总算把古远坡甩到了身后,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像是逃过了一劫。只需吸溜一下鼻子,米李花便知道前面就是山湾村了,她再一次想号啕大哭。但是,她看见前面有一个黑影似乎正冲她移动。她汗毛倒竖,忍不住尖叫着蹲下身,随手摸着了一块石头。那黑影竟然不动了,她大呼小叫缓缓地站起来,用尽全身力气把石头朝那黑影扔了过去。石头咕咚一声砸进了麻柳溪,那黑影还是一动不动。她再一次摸着了石头,紧紧地攥着,硬着头皮朝黑影跑去。近了,近了,她再一次使劲砸向黑影,正中目标,发出了沉闷的嗵声。她呆立不动,麻柳溪里很快又传出了咕咚声。“你是个啥东西?你莫来吓我!”米李花冲黑影怒吼。那黑影依然一动不动,米李花定晴看,原来是一棵矮小的柏树。即将绷断的神经猛地松弛了,她开始高声哭喊“哥哥、爷爷”,似洪峰冲决了堤坝。黑黢黢的夜色吞没了米李花无助的哭喊,满山坡的虫鸣,满河湾的蛙声,分外嘹亮。当米李花摸索着跑进山湾村的时候,山湾上下已星星点点。循着灯光,她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跌跌撞撞。幸亏村子里的路她了如指掌,要不然早就摔得鼻青脸肿。她已经没有眼泪了,或者说恐惧得无法流泪。她开始大声唱歌,给自己壮胆。“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她偷偷地解开了衣服上的扣子。大人们常说,走夜路把衣服敞开可以避邪。她下意识摸了摸胸膛,凉冰冰的,尽是冷汗。她还是害怕,说不清怕什么,反正就是害怕。突然,她猛地啊了一声,(乙)下意识摸了摸攥着钱的手,不禁哑然失笑。手中湿漉漉的钱似乎给了米李花力量和勇气,她好像听见了呼唤她的声音。她似乎不怎么害怕了,快速跑到了高高的偏崖子跟前。确实不是幻觉,她真真切切地听见了哥哥嘹亮的呼唤。像是遭逢了非人的折磨之后突然遇到了救命恩人,她歇斯底里地尖声应答。当米李花看见山梁上有火光向她跑来,紧绷着的神经彻底松弛了。她一屁股跌坐在山崖前,尽情号啕。她这才发觉,两条腿已经木了,浑身只剩下了哭喊的力气。“妹妹,你莫怕,你站在那里莫动哈,我这就下来接你!”米铁桥颤抖的呼喊声响彻山崖。那一瞬间,④所有的蛙鸣和蝉吟似乎集体喑哑。(节选自张国龙长篇小说《瓦屋山桑》,略有删改)(注:《瓦屋山桑》讲述一对乡村兄妹米铁桥和米李花的故事。他们生活在川东北红丘陵深处,爸妈外出打工还债。考上重点高中的哥哥米铁桥,被迫辍学,而米铁桥始终不肯让妹妹失学……)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米李花和付晓珍卖完柏树籽就往家赶,想抓紧将辛苦得来的钱安全带回家,以减少家人对她们的担心与牵挂。B.米李花一个人狂奔途中,想哭而“无法流泪”,最终哭喊出来,既有内心真实的恐惧,更是对现实困境的挣扎和无力。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客观地展示了米李花一路翻山越岭的回家之旅,更容易触动读者对人物的理解与思考。D.小说人物形象鲜活,选取了典型的山乡环境,其中地名的选取或命名也颇具特色,突出了山高水长弯多的特点。7.文本中有大量的环境描写句子,下列选项中对标注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是对环境的实写,描写了被芭茅花遮盖的二龙河岸的自然环境,突出米李花回家之路的漫长,烘托人物的紧张心理。B.句②写两女孩一路狂奔,听到“打米机”的“轰鸣”,有越行越近的喜悦,而渐起的“霭霭的暮色”又强调时间的紧迫。C.句③以米李花视角观察环境,“排山倒海”的气势与“噼里啪啦”的声响,实写中也有虚写,突出人物孤独恐惧的心理。D.句④蛙鸣和蝉吟的集体消失,运用环境描写,写出自然界所有生物的喧闹之声,都被米李花哥哥“响彻山崖”的喊叫声覆盖。8.文本中甲乙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是有关米李花摸着钱发笑的相似情节,请简析两处的人物心理。甲:摸摸口袋里的钱,再想想老林中学,她还是忍不住抿嘴笑。乙:下意识摸了摸攥着钱的手,不禁哑然失笑。9.《人民文学》评价《瓦屋山桑》:充满“健康、健朗的气息”。请结合文本就此观点写出读书札记的提纲。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遭难陈、蔡之境,绝粮,弟子皆有饥色,孔子歌两柱之间。子路入见曰:“夫子之歌,礼乎?”孔子不应,曲终而曰:“君子好乐为无骄也,小人好乐为无慑也,其谁知之?子不我知而从我者乎?”子路不悦,援干而舞,三终而出。及至七日,孔子修乐不休。子路愠见曰:“夫子之修乐,时乎?”孔子不应,乐终而曰:“由,昔者齐桓霸心生于莒,勾践霸心生于会稽,晋文霸心生于骊氏,故居不幽则思不远,身不约则智不广,庸知而不遇之?”于是兴。明日免于厄。子贡执辔曰:“二三子从夫子而遇此难也,其不可忘也!”孔子曰:“恶,是何也?语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吾闻人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不成行。昔者汤困于吕,文王困于羑里,秦穆公困于㲂。夫困之为道,从寒之及暖,暖之及寒也,唯贤者独知而难言之也。易曰:‘困亨贞,大人吉,无答。有言不信。’圣人所与人难言,信也。”(节选自刘向《说苑·杂言》)材料二:夫子适周,见苌弘,言终退。苌弘语刘文公曰吾观孔仲尼有圣人之表河目而隆颡黄帝之形貌也。修肱而龟背,长九尺有六寸,成汤之容体也。然言称先王,躬履廉让,洽闻强记,博物不穷,抑亦圣人之兴者乎?”刘子曰:“方今周室衰微,而诸侯力争,孔丘布衣,圣将安施?”苌弘曰:“尧舜文武之道或弛而坠,礼乐崩丧,亦正其统纪而已矣。”既而夫子闻之,曰:“吾岂敢哉,亦好礼乐者也!”(节选自《孔丛子·嘉言》)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苌弘语A刘文公曰B吾观孔仲尼C有圣人之D表E河目而隆颡F黄帝之形G貌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文中指盾牌,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刑天舞干戚”中的“干”意思相同。B.兴,`文中指起来、起身,与《诗经·无衣》“王于兴师”中“兴”的意思不同。C.烈士,文中指志向远大之人,与《龟虽寿》中“烈士暮年”的“烈士”意思相同。D.正,文中意思是匡正,与《论语·学而》中“就有道而正焉”的“正”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认为在陈、蔡被围之事不可忘却,孔子则认为正如久经磨练才能成就一位高明的医生,受困于陈、蔡也是件很幸运的事。B.孔子认可君主不受困厄不能成就王道基业、正直刚强的人不受困厄不能成就高贵的品行这一观点,并援引《易经》以佐证。C.苌弘观察孔子的形貌与举止,认为孔子是个能成就帝王之业的人,而刘文公则认为,孔丘只是个普通人,没有圣人的才华。D.材料一中的孔子,是叙述者,通过记述孔子言行来表现其修心尚礼;材料二中孔子是被评述对象,在人物对话中凸显其形象。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居不幽则思不远,身不约则智不广,庸知而不遇之?(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14.材料二中孔子自称“好礼乐”,材料一中孔子也多次回应弟子的质疑。你如何理解孔子的“好乐”,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夜坐梅尧臣夜久方虑寂,空堂灯烛明。落叶有暂响,暗虫无停声。力学不为己,甘贫且徇名。聊为咏怀篇,还想阮步兵①。【注】①阮步兵,即阮籍,曾任步兵校尉,故世称阮步兵。其组诗《咏怀诗》突出表现对生命、人生和现实的深沉复杂感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时间、空间及人的行为,既渲染沉寂的氛围,并透露出诗人孤独的心境。B.颔联以落叶声响和暗处虫鸣衬托环境静幽,也暗示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生生不息。C.尾联借对阮籍诗篇的联想与感慨,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感伤和人格的坚守。D.全诗运用对比、烘托、夸张等多种技法,使诗文在平淡的表达背后富有艺术张力。16.诗歌颈联情感复杂,意蕴丰富,请说说你的理解。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子罕》中,孔子用堆土成山、填平洼地作比喻,说明治学做事要靠自己坚持,如果“___________”,停下来,其错在自己;而“___________”,也能够前进一步了,进益在自己。(2)《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一句表达出乐观自信的积极思想,“______一句表达了蔑视权贵的人生态度。(3)《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描写春天将尽,江月欲落的景象,实则表现游子在外漂泊时间之久,思归之切。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和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和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消灭了。就在我们回击二马骑兵的同时,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也拔掉了陕北最反动的地主豪绅安在千佛山的一根钉子。原来那里有一股反动民团,经常下山来作恶,当地老百姓(甲),这次把他们消灭了之后,附近各县的乡邻全都(乙),他们欢天喜地,抬着猪、羊来慰问红军,红军的威信更加高了。……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一下,然后又接着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节选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18.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相机包围”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B.调查队方圆跋涉了5000余里,终于使县委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C.习近平主席发出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中国声音,团结合作是最强的“免疫力”。D.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强调,“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