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A第一讲中国古建筑特征_第1页
建筑文化A第一讲中国古建筑特征_第2页
建筑文化A第一讲中国古建筑特征_第3页
建筑文化A第一讲中国古建筑特征_第4页
建筑文化A第一讲中国古建筑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宋健1、防御地震

一、木结构体系2、采伐施工便利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主教堂,1420年动工,经过11年才完成教堂的穹顶,到1470年才最后完工。而建于同期的中国明代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房屋大小近千幢,面积达16万平方米,1407年开始建造,1420年全部完工。19世纪初为纪念拿破仑击溃奥俄联军在法国巴黎兴建的凯旋门,仅仅是一座石造门花费了近30年时间,而几乎同时期的中国清朝乾隆皇帝为团结蒙藏少数民族在承德兴建了几座喇嘛教寺院,其中规模最大的普陀宗乘之庙,仿照布达拉宫而建,占地22公顷,4年即完工。3、木结构体系最显著的形态特征——大屋顶结构上的原因便于采光和排水4、木结构体系最显著的结构特色——斗拱明清两朝,在营造中将有斗拱的房屋称为大式作法,将没有斗拱的房屋称小式或杂式作法,用不用斗拱已经成为区分建筑等级高低的一种标志了。5、木结构的建筑怕火6、破坏生态环境——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天离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杜牧《阿房宫赋》“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元大都(今北京城)明清时期北京城三、中国古建筑艺术之建筑群体美——紫禁城家是四合院,城是四方城,国家有长城。1、紫禁城的规划功能要求:帝王执政和生活之地。1、办理政务的场所,殿堂、衙署、官府等;2、生活起居的场所,勤工、园林、戏台等;3、宗教祭祀、念书习武的场所,佛堂、斋房、藏书阁、骑射场等;4、服务场所,膳房、作坊、库房以及庞大服务人员的生活用房。2、紫禁城的建筑布局——礼制的遵循

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京途九轨,环途七轨,野途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途以为诸侯经途,野途以为都经途。

——《周礼冬官考工记》午门——城楼式建筑神武门金水河太和门太和殿乾清门

四、建造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概念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青黄赤白黑宫商角徵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平面分析五、建筑小品华表“尧置敬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

——《淮南子主术训》宁寿宫前的九龙壁影壁乾清门两边的影壁

铜龟铜鹤帝王建筑一、坛庙建筑

1、北京天坛圜丘

皇穹宇

皇穹宇原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高19米多,直径15.6米。结构与祈年殿基本相同,是单檐蓝瓦,殿顶也有鎏金宝顶,殿下也有台基和汉白玉的栏杆。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圆形磨砖对缝的围墙,门向南开,这就是回音壁。祈年殿

大祀殿初为三重檐,上檐青色表示天,中檐黄色表示地,下檐绿色表示万物。嘉靖时,改大祀殿称祈谷坛,降为雩祭(求雨、求丰年)之所,另设圜丘为祭天之坛,形成今天所见的平面布置。在城北增设地坛,实行天地分祭。嘉靖时,并建朝日坛及夕月坛分别位于北京东郊和西郊。清乾隆时,改建天坛,加大圜丘尺寸,重新雕琢全部地面、台基、栏干石作;祈谷坛易名祈年殿,三重檐不同色改为一律青色。这一改使祈年殿获得纯净统一的色调,更为庄重鲜明。现存祈年殿是雷火焚毁后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大殿的全部重量都依靠28根巨大的楠木柱支撑着。殿内地面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上面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中央的盘龙藻井遥遥相对。祈年殿周身无墙壁,檐柱间都设朱红色门窗隔扇,隔扇加工精致。

祈年殿藻井2、祖庙-----太庙

位于天安门城楼东侧,原是明清两代皇家的祖庙,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的位置是按照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国都布局“左祖右社”的规矩而安排的。“左祖”,即紫禁城左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祖的地方,这就是太庙。3、社稷坛“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稷,五谷之长也,谷众不可遍祭,故立稷神以祭之。”

——《考经纬》4、孔庙曲阜孔庙二、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一般说,陵墓分为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地下,主要是安置棺柩的墓室;开始(约从商代到汉)用木室,随后出现砖石结构墓室,东汉以后成为主流。这种地下砖石构筑物,发展到后来,规模宏大,结构严密,真正成为“地下宫殿”。还有一类墓室,由天然山岩中开凿而成;开凿岩墓始见于汉代,但是用于陵墓一级则主要是唐代。

地面部分,主要是环绕陵体而形成的一套布置,其作用则是给人以严肃、纪念的气氛,是为影响后人而设的。从地形选择到入口、神道、祭祀场所、陵体,从建筑到绿化,长期积累了不少经验,创作了纪念性建筑群和严肃静穆环境。

1、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2、汉墓

陕西西安附近是中国帝王陵墓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秦始皇陵外,还有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唐代18个皇帝的陵墓。其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是西汉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宝物也最多.3、唐乾陵永泰公主墓在乾陵前东南,是乾陵的

陪葬墓之一。地面上有边长为五十五米、

高十一米的方形陵台,四周有垣墙。墓室

在陵丘地下十六米处,有平面为方形的前

后室各一间。墓室用砖砌成,室顶为尖瓣

拱。墓道全长八十七米,满绘彩色壁画,

但剥落甚多。壁画内容丰富,构思完美,

技法熟练,表现著盛唐时期的艺术风格。

4、宋陵

石象生,自南向北依次为:象及驯象童、瑞禽、角端、仗马及控马官、虎、羊、外国使臣、武官、文官;再北为武士,入南神门,为宫女两对。以各陵中中等规模的永昭陵为例,其鹊台至北神门轴线长551米,神墙边长242米,陵台底边长56米,高13米。这个尺度,只相当唐乾陵衬葬墓永泰公主墓的尺度规模。

5、明十三陵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城北天寿山下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小盆地内。小盆地内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这些帝王的陵墓,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明十三陵的长陵裬恩殿是长陵陵宫地面建筑中的主要建筑,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上,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的大型楠木殿宇。殿内有60根楠木大柱支撑,如此宏大的楠木建筑为世间罕见。

1、明十三陵定陵内宫由前、中、后、左、右五座石结构殿组成,其中地宫后殿面宽30.1米,进深9.1米,顶高9.5米。2、明十三陵定陵内通向地宫的金刚墙。6、清东陵和清西陵中国现存陵墓建筑中规模最宏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清东陵占地78平方公里,其中埋葬着清朝5位皇帝,14位皇后,百余名嫔妃。清东陵内的主要陵墓建筑都精美壮观,极为考究。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2月-252月-25Tuesday,February18,2025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12:54:4912:54:4912:542/18/202512:54:49PM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月-2512:54:4912:54Feb-2518-Feb-25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12:54:4912:54:4912:54Tuesday,February18,2025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月-252月-2512:54:4912:54:49February18,202514、ThankyouverymuchfortakingmewithyouonthatsplendidoutingtoLondon.ItwasthefirsttimethatIhadseentheToweroranyoftheotherfamoussights.IfI'dgonealone,Icouldn'thaveseennearlyasmuch,becauseIwouldn'thaveknownmywayabout.。18二月202512:54:49下午12:54:492月-25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