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古诗两首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

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目标设定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4.感受祖国河山的自然美,体会诗人情感。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预设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

洞庭》。

2.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重点议定预设教学难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议定生成重点

教学流程个性化处理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1.学生齐读课题“古诗词三首”,教师导入:把这个

课题和以往的同类课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不同

吗?

2.学生表述,教师相机训练学生规范的表述:……

方式择定是诗,是词。

效果评定3.教师过渡: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所以在文学史

延展自定上有唐诗宋词之说。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儿说,就

是唐朝的诗写得最好,宋朝的词写得最好。诗和词,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一这些我们先不谈,咱们一首

一首地学,慢慢地就明白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

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4.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点:是否读正确了?注意

“相”字的读音。

5.运用反复手法,训练几个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横

向评价:诗味读得最浓的是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全诗。

6.教师过渡:诗和词,最大的作用就是表达作者内

心的感受。李白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先来

听一段小故事:……在被迫离开长安十年后的一天,

李白在游完安徽宣州郊区的敬亭山之时,写下了这首

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

感受?

7.学生表述,教师相机:(1)这种感受在诗题里边

有没有表现?(2)在诗句里有没有表现?让学生用

自己的话说一遍,着重注意“闲”和“厌”的解释。

8.教师小结诗中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只有”一

词的深意:能陪伴李白的,只有一座无言的敬亭山。

这句话当中的“只有”什么意思?只有,就是除了敬

亭山,什么都没有!没有亲人,没有一一朋友,有的

只是眼前的青山,身边的孤独!

9.教师过渡:学了这么久,也不知道同学们学明白

了没有,听老师说一段话,看老师说的是哪一句诗?

教师引读:天上的鸟儿都结伴飞走了,不见了踪影;

那一片白云,它也飘走了,只留下孤孤单单的我。这

世界上能陪伴我的,恐怕只有眼前的这座敬亭山了。

10.训练学生看着课件在六人小组内说一说诗句的意

思,然后全班交流。

11.教师组织学生在朗齐诵诗歌,笔记,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孤独

只有

第二课时(《望洞庭》)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

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

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一

《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

齐读。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

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

居易并称“刘白”。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

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一一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

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

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

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

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

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

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

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

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

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

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

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

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⑧把优秀图画展示在黑板上

5.多诵读,悟诗情

①师: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

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

(全班自读古诗)

②师: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

(指名读)

③师: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

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第三课时(《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IH: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想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

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

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

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

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鹿柴》《望庐山瀑布》《滁州

西涧》《山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

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教后反思:

2.桂林山水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暇扩散攀登

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

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目标设定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了解作者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方式写一段话。

预设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生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文章风景美、语言美。

预设教学难点了解作者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方

重点议定

式写一段话。

议定生成重点

教学流程个性化处理

第一课时

1.教师导入:讲故事,解释“桂林山水甲天下”;学

生齐读课题。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全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朗

读课文,要求学生仔细倾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方式择定

3.请1-2位中上生学生根据拼音读生字。

效果评定

澜Idn瑕xid攀pdn峦ludn泰tGi骆lub

延展自定

驼tud罗luo障zhang兀wii绵mian

4.运用反复手法,训练进步生根据拼音识字。

5.组织小组开火车赛读重要词语,检查识字状况,

在反馈中纠错并反复纠读。

玩赏无暇扩散攀登泰山骆驼

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

不断翡翠凉爽

6.要求学生标画重要词语之后,组织学生接龙朗读

课文,看是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教师注意板

书学生读错的字,反馈预习情况。

7.教师过渡,学生默读全文。

8.学生教师指导和课件的帮助下,整体把握并反复

表述课文的要内容,:

课文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总写桂林山水的美,

然后分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最后用“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来总结桂林山水的美。整篇文章表现出

,,总一一分一一总”的特点。

9.利用课件指导写字:澜攀(两个木,两个叉,

大字下面用手抓)泰驼;学生对照课后的格子

注音、临写。

10.练习

瑕()峦()泰()

暇()恋()秦()

驼()障()绵()

鸵()嶂()棉()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

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

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二、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

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

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工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

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

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

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

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

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

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

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

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

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

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

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再次播放录象,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

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

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

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

水的静。

(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三、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

戈找k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

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出示文字:读读:读第三节。

划戈小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要求: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

他同学欣赏。

(让学生读给老师或同学老师听,恰似给疲劳的

学生注入了兴奋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课堂气氛瞬间进入了高潮。与老师或同学一对一、面

对面的交流,其效果不言而喻。另外,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待人接物、语言交际、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得

到了很好的锻炼,真可谓一举多得,设计绝妙。)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

书:奇、秀、险)

(围绕教单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

法。)

四、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播放录象,音乐伴奏。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

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

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

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

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

3.出示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奏。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

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

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

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

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板书设计:

水:静清绿

2桂林山水排比比喻

(甲天下)山:奇秀险

教后反思:

3记金华双龙洞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

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

语。

目标设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

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预设教学重点1.感受溶洞的奇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重点议定预设教学难点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议定生成重点

教学流程个性化处理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

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

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

方式择定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

效果评定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

延展自定(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e,不要读成zh6;“蜿”

的读音是wdn,不要读成win。“蜒”字中间是“心”,

不是“1_”。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合作查字典

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

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

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

上行驶。(“曲”读qii,不要读成碗)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

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

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

眼儿。(“隙”读xi,不要读成隙)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

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

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

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

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

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

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

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

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

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

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

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

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

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

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

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

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

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

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

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

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

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

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

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

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

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

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

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

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

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

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

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

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

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

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

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

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

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

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

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

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

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

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

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

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

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

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

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

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

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

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

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

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

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

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

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

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

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

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

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

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

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

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

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

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

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

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

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

洞一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

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

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

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

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

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

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

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

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

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

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

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

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

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

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

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

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

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二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

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

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

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

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

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

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

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

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

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

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

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

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

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

—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

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

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

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

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

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

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

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

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

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

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

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

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

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

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

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

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

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

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

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学生在本上写)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

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

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

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

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

纲。

板书设计:3记金华的双龙洞

外洞---孔隙-----内洞

宽窄黑、宽广、景观多

教后反思:

4七月的天山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目标设定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预设教学重点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

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预设教学难点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

重点议定

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议定生成重点

教学流程个性化处理

一、直接揭题: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二、学生自学

方式择定

1带.着过度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

效果评定

找出新词。

延展自定

2.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

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

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

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四、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

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

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

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

朗读加深体会。

五、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

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

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

流。

六、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

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语文园地一》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

与意识。

目标设定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预设教学重点1.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

的联想。

重点议定预设教学难点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

联想

议定生成重点

教学流程个性化处理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

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你最想去哪里

呢?请大家来自己安排安排吧。

二、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

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

方式择定三、分组讨论

效果评定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

延展自定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

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

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

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