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阶段,也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隋唐时期(581—907)是封建社会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魏晋时期: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交融;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士族势力强大。(2)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中央集权加强,创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朝灭亡后出现五代十国分裂局面。(1)经济重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开通京杭大运河,发明曲辕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2)经济发展:赋税制度出现变化,先后实行租调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隋唐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1)魏晋时期:佛、道传播,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三教合流,魏晋玄学产生;士人群体形成,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科技发展。(2)隋唐时期:三教并行;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科技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形成中华文化圈。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学习目标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2.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作出历史解释,认识江南区域开发的表现。3.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再结合五胡内迁、北人南迁等史实,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4.核心概念:三国鼎立、士族、淝水之战、民族交融、江南开发、孝文帝改革。知识点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220-280)国号时间建立者定都形势变迁灭亡魏国220-266年曹丕洛阳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司马炎代魏称帝蜀国221-263年刘备成都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为曹魏所灭吴国229-280年孙权建业为西晋所灭2.西晋短暂统一(266-316)(1)政权更迭(2)概况五族内迁东汉到西晋时期,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八王之乱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3)影响: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透析教材1.阅读教材第一目《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提示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误区警示三国鼎立的局面不是历史的倒退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而言,是历史的进步,不能认为三国代替东汉是历史的倒退。透析教材2.阅读教材第一目图片《晋归义羌侯印文》,思考:图片中蕴含了哪些信息?提示该印是西晋颁发给羌族酋长的印章,是内迁少数民族长期定居的物证,体现了西晋时期民族交融的情况。知识点二东晋与南朝1.政权更迭(1)东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南朝政权更迭①南朝:420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②六朝:南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统称为六朝。2.士族政治形成自三国、西晋以来,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士族阶层形成影响北方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他们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3.江南的开发4.南北对峙时期疆域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东晋南朝之交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南朝中前期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图解历史士族制度透析教材阅读教材第二目“学思之窗”栏目,思考:材料中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提示统治者开明的统治;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自然环境优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误区警示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仍落后于北方。知识点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1)政权更迭: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的最主要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2)特点①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②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③各族之间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3)淝水之战背景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概况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结果前秦政权迅速崩溃,民族矛盾加剧2.北朝(1)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时间5世纪后期内容①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②籍贯: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③习俗: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④婚姻:鼓励改姓的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影响①民族: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经济: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政治: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2)政权更迭①北朝: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②发展: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灭掉北齐,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透析教材阅读教材第三目《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思考:十六国的统治者在国号上有何特点?国号选择反映了十六国统治者怎样的政治心态?提示特点:直接采用前代中原王朝国号,如“汉”,或华夏族建立国家的国号,如“夏、秦、燕”等。政治心态:攀附华夏文化,彰显国家正统色彩。易错辨析1.“十六国”指北方出现的十六个政权。(×)2.孝文帝改革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3.北周内政修明,最终灭掉北齐,统一全国。(×)主题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格局永嘉南渡材料西晋末年战争、瘟疫、蝗灾、饥馐接踵而至,西晋王朝疲于奔命。及惠帝之后,政权陵夷,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流尸满河,白骨蔽野……荆州北方有山水纵横的汉水流域作为与进据中原之异族分庭抗礼的缓冲地带,远离战争袭扰……大批移民流落江南,发展农业,提高江南经济文化水平,为以后“中国的政治权力常在北方,而文化与经济的‘中原’则俨然以南方为重心”奠定了基础。——摘编自樊良树《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开发概论》解读提取关键信息,从“战争、瘟疫、蝗灾”“远离战争袭扰”等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历史背景;从“发展农业”“政治权力”“南方为重心”等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影响。思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永嘉南渡”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影响。提示(1)背景:天灾、人祸造成社会动荡;北方人民为逃避战乱,被迫南迁。(2)影响:经济: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经济重心南移;政治:巩固了南方的统治,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文化:促进南方文化的发展,推动文化重心的南移。历史解释——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和影响主题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鲜卑面对的已不是如北方那样与自己语言、习性相似的人群,而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交融体。这个交融体迥异于自己,鲜卑完全成为交融体圈外的人。在这样一种统治压力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北魏政权只有采取封建化道路,才可能赢得汉族地主的支持,也更容易为比鲜卑更早进入中原的北方其他各族所接受,民族矛盾也因此暂时会淡化,北魏政权或许可以维持下去。正基于此,北魏孝文帝在进行其他方面改革时,也以积极的态度,对北魏民族关系进行调整,促进了拓跋鲜卑的封建化过程,便利了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摘编自赵野春《鲜卑汉化——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调整》解读材料围绕“北魏孝文帝改革”展开,从背景、影响角度进行阐释。思考:围绕材料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提示观点:民族交融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论述:为了缓解民族矛盾、巩固统治,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迁都洛阳、学习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与汉人通婚等。这些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综上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解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原因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互相影响具体原因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战争因素的影响;统治政策的强力推进方式民族迁徙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与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封建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影响(1)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2)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3)为以后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知识体系学科术语1.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是西晋的短暂统一。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中国历史的大分裂时期,也是南方经济大开发时期,也是各民族的交融时期。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过程是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大大促进了民族交融。教材补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都下佛寺五百余,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根据材料研究显示:晋代南郡太守孔灵符在永兴的庄园有田265顷,东晋太傅王导在钟山的庄园有田80余顷,南朝名士张孝秀在寻阳匡山的庄园有田数十顷,义兴太守韦载在江乘白山的庄园有田十余顷。解读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膨胀。家国情怀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封建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交融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交融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解读民族文化交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情境阅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道武帝时,于北方边境设置六个兵镇,派重兵长期屯戍,以保卫首都平城。戍守六镇的官兵,主要为鲜卑人和少数胡化的汉人,政府对其异常重视。但自魏迁都洛阳,因与六镇距离辽远,中央政府待之渐薄。同时六镇地方贫瘠,文化低落,镇人仍保有鲜卑的原始习俗,与生活已经封建化的洛阳鲜卑,精神上的裂痕日深。加之洛阳鲜卑对之日益歧视,婚宦均不平等,以致六镇鲜卑的社会地位大为降低。郁愤既久,遂爆发不可收拾的大叛乱。——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解读迁都及封建化政策使部分鲜卑军人被边缘化,导致了大规模内乱;但长远地看,封建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感悟与思考记录点滴心得培养历史学科素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史籍评述汉末一人物:“资益州(今四川成都)之殷富,凭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乘间阻远,保据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据此判断,这一人物是()A.刘备 B.孙权C.曹操 D.刘秀答案A解析据材料“益州(今四川成都)”并结合所学可知,刘备占据成都,建立蜀汉,与魏、吴鼎立,故选A项;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排除B项;曹操以河南许昌为据点,排除C项;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排除D项。2.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原汉族人民普遍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和生活习惯,体现了当时中原汉族人民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融,故选B项;中原百姓社会风尚的改变是民族交融的结果,排除A项;中原地区本来就是政治、经济中心,不存在区域开发的问题,排除C项;“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不是地方特产,排除D项。3.(2023·苏州高一上期末)《王俭论》中写道:“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其中“阀”“阅”原指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在家门两侧竖立的柱子名称,专门用来悬挂朝廷授予的表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平民重视家族荣誉B.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较大C.建筑技术蓬勃发展D.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激烈答案B解析据材料“自晋以阀阅用人”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重要官位被士族把持,故选B项;材料中重视家族荣誉的是士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建筑技术问题,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士族的地位,没有涉及皇权,排除D项。4.(2023·辽宁名校联盟高一上联考)十六国前期,北方除了流传的秦汉魏晋传国玺及六玺外,还先后出现了汉国刘渊玺、前凉张寔玺、前赵刘曜玺等六种伪造玉玺,玺名多以该玺出现时的关键人物命名。他们伪造玉玺的主要用意是()A.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B.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C.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定基础D.践行友好交流的民族政策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被伪造玉玺的玺名多以十六国时期内迁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的名字命名,而玉玺是历朝历代宣示正统性和合法性最重要的凭证,所以伪造玉玺的用意是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十六国政权对汉晋王朝制度学习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定基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政策,排除D项。5.(2023·江苏学业水平考试)东晋南朝时期,朝廷的收入主要来自三吴(吴兴、吴郡、会稽)地区,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也成为南方的粮仓。这说明()A.甘薯种植得以推广B.孝文帝改革成效显著C.南方经济得到发展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答案C6.(2023·甘肃学业水平考试)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A.动摇了封建统治 B.消除了阶级矛盾C.推动了江南开发 D.促进了民族交融答案D课时精练[分值:57分]1.(2022·玉溪高一阶段练习)如图为《三国鼎立形势图》,对图中辖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辖区①所示政权后来建立前秦实现全国统一B.辖区②所示政权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C.辖区③所示政权的灭亡标志着三国鼎立结束D.辖区④所示政权定都建康属于六朝政权之一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中辖区②所示政权是魏国,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B项正确;图中辖区①所示政权后来建立北魏,但北魏只是统一了北方,并未实现全国统一,排除A项;辖区③所示政权是蜀国,263年被曹魏政权所灭,280年,西晋灭吴,标志着三国鼎立结束,排除C项;辖区④所示政权是东吴,定都建业,属于六朝政权之一,排除D项。2.(2023·湖北重点中学高一上期末)西晋初年,为了利用宗室拱卫皇权,分封了许多同姓王;设置辖区广大的都督区,由同姓王担任都督,掌握军队,镇守地方,称“宗王出镇”。这些措施的影响是()A.阻碍行省制的推行 B.消除了民族间冲突C.造成了剧烈的战乱 D.保障了晋长治久安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晋王朝“宗王出镇”的做法,本意是以此巩固晋室统治,但出镇的宗王都督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且其辖区居于重要的地理位置,从而争权夺位,挑起兵祸,直接引发了“八王之乱”,故选C项;元代推行行省制,排除A项;“消除”说法错误,排除B项;西晋只存在五十年,排除D项。3.如图为出土于甘肃省西和县的“晋归义羌侯”印章印文,是西晋政府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信。它可以用来印证()A.西晋政府完成了国家统一B.西晋民族交融的政治表现C.西晋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善D.西域纳入中央管辖的开始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印章体现了西晋对内迁少数民族的管理,是西晋民族交融的政治表现的印证,故选B项;西晋完成了国家统一主要是指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西晋政治制度依然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排除C项;西域纳入中央管辖开始于汉朝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排除D项。4.(2023·如皋高一上期末)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南朝则出现了“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将执兵柄”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是()A.由分裂走向统一 B.政权频繁更迭C.诸侯割据复现 D.门阀政治衰落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威胁君主专制,南朝时期出现“寒人掌机要,武将执兵柄”的现象,寒门庶族地位上升,获得了参与政治的机会,说明南朝时期门阀政治衰落,故选D项;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和南朝的“武将执兵柄”都不利于统一,排除A项;政权频繁更迭非历史发展趋势,排除B项;西晋恢复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复现,排除C项。5.(2023·怀化高一下期末)548年8月南朝侯景叛乱,仅率千余人过江直驱建康。549年3月攻陷建康内城——台城时竟已拥兵十万之众。这从侧面说明()A.佛教传播加剧矛盾 B.南朝阶级矛盾尖锐C.社会信仰体系崩塌 D.小农经济异常脆弱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侯景叛乱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这说明当时的阶级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因此起义的人数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大量增加,故选B项;佛教属于思想文化的内容,侯景叛乱属于社会问题,排除A项;当时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要地位,社会信仰体系并没有崩塌,排除C项;小农经济属于农业方面的内容,侯景叛乱属于社会问题,排除D项。6.(2023·大同高一下期中)《宋书》记载:“江南……自义熙十一年(415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据此可知()A.江南经济全面超越北方B.全国经济重心已完成转移C.南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D.南北朝时期社会较为安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朝刘宋时期,北方人口南迁,加上南方地区社会稳定,南方经济得到发展,故选C项;南方经济只是得到一定的发展,南朝刘宋时期江南经济并没有全面超越北方,排除A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排除D项。7.(2023·重庆渝西七校高一上期中)十六国时期,羯人石勒建立后赵,他重用“博涉经史”的汉人张宾为谋士,言听计从,他下令胡人不准欺凌衣冠华族(汉人),派人到各地劝课农桑;他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培养包括胡羯将领子弟在内的人才,还立了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提倡儒学。这些措施()A.促使儒学取得正统地位B.推动了民族交融的进程C.消除了民族之间的差异D.推动了察举制走向完善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后赵统治者石勒推行一系列封建化措施,推动了民族交融的进程,故选B项;汉武帝推行尊崇儒术政策,促使儒学取得正统地位,排除A项;“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察举制走向完善是在两汉时期,排除D项。8.《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A.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B.激发了秦国的商鞅变法C.加剧了北方的民族矛盾D.加速了南北的统一进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谢玄”“秦兵”“晋兵”等信息可知,材料描写的是淝水之战,这场战争后,强大的前秦政权崩溃,加剧了北方的民族矛盾,故选C项;淝水之战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晋国成就霸业是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淝水之战加剧了北方的民族矛盾,没有开启南北统一的进程,排除D项。9.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的是()①改用汉姓②分科取士③迁都洛阳④改说汉语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迁都洛阳,改用汉姓,改说汉语,穿汉服,与汉人通婚,采用汉族官制律令等,①③④正确,D项正确;隋朝开创的科举制通过分科取士选拔官员,排除②,排除A、B、C项。10.(2023·浙江钱塘联盟高一上期中)下面是我国古代两个时期形势示意图。由图一到图二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发展的趋势是()图一图二①诸侯混战愈演愈烈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③南方政权渐处劣势④由分裂逐步趋向统一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这两幅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势图,未涉及诸侯,故①错误;图中无法看出南北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故②错误;据图二可知,在南北对峙中,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处于明显劣势,故③正确;图二中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数量减少,这意味着由分裂逐步趋向统一,民族交融逐渐加强,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11.(2023·江苏卷,2)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体现了曹操受汉代大一统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国的对比,排除A项;曹操并不代表东汉政权,排除C项;曹操的改制并没有持续下去,排除D项。12.(2024·沧州阶段练习)东晋时期,盛行一种“权贵合议体制”,军国大事乃至特殊情况下的君主立嗣,都需经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尚书令等上层人物共同参议。东晋以此实现了太子的更换、帝位的更迭。由此可知,这种体制()A.体现了权力的制衡 B.有利于政局的稳定C.得益于江南的开发 D.抑制了门阀的势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权贵合议体制下,军国大事、君主权力继承取得大部分上层人物的支持,这有利于政局的稳定,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权力的制衡”,排除A项;权贵合议体制的产生与江南开发没有关系,“得益于”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这种体制反映的是门阀势力强大,“抑制了门阀的势力”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3.(2023·河南创新联盟高一上调研)下表为某同学搜集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部分战争的简介。这些战争折射出当时()战争时间简介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以弱胜强,大破南下的曹军,曹操被迫退守北方,天下三足鼎立雏形形成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军队在淝水击败拥有绝对优势的北方前秦(氐)军队,前秦王朝走向分裂,东晋则将战线推至黄河以南梁武帝第一次北伐公元505年梁武帝组织了南朝规模最大的北伐,先胜而后败,最终与北魏(鲜卑)边界维持在淮河一线A.分裂割据中孕育着统一因素B.民族矛盾导致战乱不断C.南北方的综合实力逐渐逆转D.战争谋略的重要性凸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三场战争虽然发生在不同时期,但其共同特点都是想要通过战争实现国家统一,这折射出当时统治者大一统的思想,故选A项;赤壁之战不涉及民族矛盾,排除B项;材料中战争虽然有南下和北伐之分,但这反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铝颜料行业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铝冶炼市场竞争格局及前景趋势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钨行业未来投资预测发展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2025四川省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2025-2030年中国过氧化锌市场运营动态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车蜡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发展盈利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贸易融资前景趋势及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调味香料市场发展前景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发展状况及营销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纸基覆铜板市场十三五规划及投资风险评估报告
- 高二数学(含创意快闪特效)-【开学第一课】2023年高中秋季开学指南之爱上数学课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pp课件
- 全国医学英语统考医学英语词汇表
- 【品牌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000字】
-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电力通信部分)(试行)
- 第八版-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中文)
- 小学一年级新生报名登记表
- 生态毒理学第三章毒物的分子效应与毒理学机制
- 智能财务共享在京东的应用研究
- 卫生和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
- 2023年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单招综合素质题库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