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农业发展方案设计手册TOC\o"1-2"\h\u15336第一章:引言 3288431.1新农业发展背景 311151.1.1国际背景 329611.1.2国内背景 3262501.2新农业发展意义 375531.2.1促进农业现代化 350981.2.2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3179031.2.3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313781.2.4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474941.2.5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420799第二章:新农业发展战略规划 418642.1战略目标制定 4155522.2战略路径选择 4279842.3战略措施实施 58612第三章:农业科技创新 5183803.1农业科研体系构建 531563.1.1科研机构建设 6226373.1.2科研团队建设 6110103.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6171093.2.1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6286953.2.2促进产学研合作 6245323.3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6268823.3.1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6182933.3.2加强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 629850第四章:农业产业化经营 7123804.1产业化组织模式 775374.2产业链建设 7305454.3产业融合发展 716322第五章:农业品牌建设 8307005.1品牌战略规划 881695.2品牌宣传推广 8265475.3品牌保护与维护 932132第六章:农业绿色发展 9120836.1绿色生产方式推广 9206546.1.1引言 9227466.1.2绿色生产技术 925426.1.3推广措施 9111616.2农业废弃物处理 10130146.2.1引言 10306136.2.2农业废弃物种类 10318476.2.3处理方法 1034456.2.4管理措施 10291016.3生态环境保护 10238246.3.1引言 10307756.3.2生态保护措施 10241926.3.3政策与法规 1121847第七章:农业政策与法规 11166217.1农业政策体系构建 11261867.2农业法规制定与实施 12298347.3农业政策与法规监管 1227319第八章:农业社会化服务 1345028.1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3317928.1.1服务体系构成 13277558.1.2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13252328.2服务模式创新 13263228.2.1创新模式类型 14134178.2.2创新模式实施路径 14207978.3服务质量提升 14276268.3.1服务质量标准 146638.3.2服务质量提升措施 147136第九章:农业信息化建设 14173529.1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 1435129.1.1信息采集设施 15215369.1.2信息传输设施 1563259.1.3信息处理设施 15138869.1.4信息利用设施 15173359.2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15126069.2.1信息采集服务 1536479.2.2信息处理服务 1541379.2.3信息发布服务 16252419.2.4信息反馈服务 16148359.3农业信息化应用 165949.3.1农业生产管理 16201299.3.2农业市场服务 1618919.3.3农业科技推广 1667179.3.4农业政策宣传 16101739.3.5农业灾害预警 16298909.3.6农业金融服务 165652第十章: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 17772810.1国际合作政策与策略 172920710.1.1政策背景 172466910.1.2合作政策 17295110.1.3合作策略 171952710.2国际市场开拓 17582010.2.1市场分析 172225410.2.2开拓策略 17988210.3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 183122810.3.1平台建设意义 18795410.3.2平台建设内容 182427010.3.3平台建设措施 18第一章:引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模式和路径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新农业发展方案设计手册旨在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以下是第一章内容。1.1新农业发展背景1.1.1国际背景在全球范围内,农业发展正面临着资源约束、环境恶化、人口增长等多重挑战。各国纷纷摸索农业发展的新路径,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1.1.2国内背景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家政策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我国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2新农业发展意义1.2.1促进农业现代化新农业发展方案设计手册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1.2.2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新农业发展方案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核心,注重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业附加值提升。这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1.2.3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农业发展方案强调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通过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等手段,提高我国粮食自给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1.2.4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新农业发展方案关注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包括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改善。这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1.2.5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新农业发展方案强调城乡融合发展,通过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加强城乡产业互动,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新农业发展方案设计手册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新农业发展的具体方案和措施。第二章:新农业发展战略规划2.1战略目标制定新农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旨在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具体目标如下:(1)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逐年提高。(2)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益、低消耗、环保型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附加值。(3)保障粮食安全。加强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4)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5)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施生态农业,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2.2战略路径选择为实现新农业发展战略目标,以下战略路径可供选择:(1)科技创新驱动。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2)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3)政策扶持引导。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引导农业朝着现代化、绿色化方向发展。(4)区域协同发展。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优势,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实现区域农业协同发展。(5)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3战略措施实施为保证新农业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以下措施应予以重视:(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农业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加大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绿色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4)完善农业支持政策。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保障农民利益。(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6)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7)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农业合作项目,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三章:农业科技创新3.1农业科研体系构建农业科研体系的构建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应当确立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科研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构建多元化的科研投入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研领域。应建立健全农业科研项目管理机制,保证研究项目的高效、规范实施。3.1.1科研机构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建设,提升科研能力。具体措施包括:整合优化科研资源,建立区域性的农业科研中心;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研条件;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高校等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格局。3.1.2科研团队建设培育高水平科研团队,发挥团队协作优势。具体措施包括:选拔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潜力的优秀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加强内部学术交流,促进知识共享;鼓励团队成员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术视野。3.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为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应采取以下措施:3.2.1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包括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激励机制等。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通过资金支持,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保障;通过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3.2.2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体措施包括: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库,定期发布项目信息;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推动科技成果供需双方精准对接。3.3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为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3.3.1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具体措施包括: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3.3.2加强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其综合素质。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基地,提供针对性的培训课程;鼓励农业科技人才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拓宽知识视野;实施农业科技人才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职业素养。第四章:农业产业化经营4.1产业化组织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在于构建高效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应当明确产业化组织模式的目标,即通过整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在实践中,产业化组织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公司农户”模式,即以公司为龙头,通过订单农业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二是“合作社农户”模式,即以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同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模式,即以家庭农场为基础,通过合作社与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4.2产业链建设产业链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内容。产业链建设的目标是打造完整、高效、可持续的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强农业竞争力。产业链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三是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提高整体运行效率。具体而言,产业链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加强农业生产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三是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金融等支持;四是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4.3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高级阶段,它要求打破产业间的界限,实现产业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产业融合发展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推动农业向多元化、高质量发展;二是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推动农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利共赢;三是创新农业经营模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四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实践中,产业融合发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三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四是加强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第五章:农业品牌建设5.1品牌战略规划农业品牌战略规划的核心在于明确品牌定位、目标市场以及品牌发展路径。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农业产业特点,确立品牌的核心价值观和品牌形象。在此基础上,进行品牌定位,明确品牌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和差异化特点。品牌战略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品牌愿景:明确品牌发展的长远目标,为品牌发展提供指引。(2)品牌使命:阐述品牌在农业产业中的责任和担当,提升品牌价值。(3)品牌价值观:提炼品牌核心价值观,为品牌传播和营销提供支撑。(4)品牌定位:分析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确定品牌在市场中的地位。(5)品牌发展路径:规划品牌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和策略。5.2品牌宣传推广农业品牌宣传推广的关键在于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目标消费者。以下是品牌宣传推广的几个方面:(1)品牌形象宣传:通过媒体、网络、户外广告等渠道,展示品牌形象,提高品牌认知度。(2)产品宣传:针对目标市场,突出产品特点,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3)活动策划: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活动,增加品牌曝光度,提升品牌影响力。(4)公关传播:通过与媒体、行业组织等合作,发布品牌资讯,提升品牌形象。(5)网络营销: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拓展市场渠道。5.3品牌保护与维护农业品牌保护与维护是保证品牌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以下是从几个方面进行品牌保护与维护:(1)知识产权保护:申请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防止他人侵权。(2)品牌形象监管:关注市场动态,及时发觉和处理损害品牌形象的行为。(3)产品质量控制:加强对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质量监管,保证产品质量。(4)售后服务优化: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增强品牌忠诚度。(5)危机公关处理:建立危机应对机制,及时处理品牌危机,维护品牌形象。通过以上措施,农业品牌将得以长期稳定发展,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第六章:农业绿色发展6.1绿色生产方式推广6.1.1引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生产方式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本节将重点介绍绿色生产方式的推广策略。6.1.2绿色生产技术绿色生产技术包括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绿色种植模式等。这些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生物农药:采用生物源农药替代化学农药,降低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2)有机肥料:利用有机废弃物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3)绿色种植模式:采用轮作、间作、混作等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病虫害。6.1.3推广措施(1)加强宣传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等形式,提高农民对绿色生产技术的认识和应用水平。(2)政策引导:对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的农户给予补贴、奖励等政策支持。(3)建立绿色生产示范区:以示范区为载体,展示绿色生产技术的优势,引导农民广泛应用。6.2农业废弃物处理6.2.1引言农业废弃物处理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合理处理农业废弃物,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资源化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6.2.2农业废弃物种类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6.2.3处理方法(1)秸秆还田:将秸秆粉碎后翻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2)生物质能利用:将秸秆、畜禽粪便等转化为生物质能,用于发电、供暖等。(3)废旧农膜回收:建立回收体系,对废旧农膜进行回收、处理。(4)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设立回收点,对农药包装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6.2.4管理措施(1)建立农业废弃物处理政策体系:制定相关政策,明确处理责任、技术规范和资金支持。(2)加强监管:对农业废弃物处理过程进行监管,保证合规操作。(3)推广先进技术:引进、推广先进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提高处理效率。6.3生态环境保护6.3.1引言生态环境保护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本节将探讨如何通过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6.3.2生态保护措施(1)退耕还林还草:对退化土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2)水土保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质量。(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4)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平衡。6.3.3政策与法规(1)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责任。(2)完善生态环境法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保证法律法规的实施。(3)执法监管:对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第七章:农业政策与法规7.1农业政策体系构建农业政策体系是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农业政策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值。(2)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领域流动。(3)注重可持续性。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4)加强部门协同。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形成政策合力,推动农业政策体系有效实施。具体构建农业政策体系的内容包括:(1)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主要包括农业补贴、农业保险、农业信贷等政策,以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2)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政策。鼓励农业科研创新,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3)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引导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4)加强农业品牌培育政策。推广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7.2农业法规制定与实施农业法规是农业政策的具体体现,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农业法规制定与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农业法规必须符合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规定。(2)科学性。农业法规应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实际,保证法规内容的科学合理。(3)公平性。农业法规应保障各方利益,维护农业市场秩序。(4)可操作性。农业法规应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执法部门执行。具体农业法规制定与实施的内容包括:(1)制定农业法规。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适应本地区农业发展需要的法规。(2)宣传和培训。加强农业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3)监督和执法。建立健全农业执法体系,对违反农业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4)评估和修订。定期对农业法规进行评估和修订,以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7.3农业政策与法规监管农业政策与法规监管是保证政策法规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农业政策与法规监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覆盖。对农业政策与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监管,保证政策法规落到实处。(2)动态调整。根据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监管策略。(3)严格执法。对违反农业政策与法规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4)公开透明。加强监管信息的公开,提高监管透明度。具体农业政策与法规监管的内容包括:(1)建立监管机制。设立专门的农业政策与法规监管机构,明确监管职责和任务。(2)实施监管措施。对农业政策与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和监督。(3)处理违规行为。对违反农业政策与法规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4)反馈监管效果。定期向上级报告监管情况,为政策法规的修订提供依据。第八章:农业社会化服务8.1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标是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服务,以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8.1.1服务体系构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主导的服务体系: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项目扶持等方式,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2)市场化服务主体:包括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通过市场竞争,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3)社会化服务组织:如行业协会、专业协会、中介组织等,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信息、金融等服务。(4)农村基层组织: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整合资源,提供综合性服务。8.1.2服务体系建设路径(1)完善政策体系:制定有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明确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和措施。(2)培育服务主体:加大对农业企业的培育力度,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发展,提高服务能力。(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础设施水平,包括信息、交通、物流等。(4)创新服务模式:结合当地实际,摸索适合本地农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模式。8.2服务模式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创新是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关键。8.2.1创新模式类型(1)产业链服务模式:以产业链为主线,提供全程、全方位服务。(2)平台服务模式: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3)定制服务模式:根据农业生产者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4)联盟服务模式:通过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8.2.2创新模式实施路径(1)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农业生产者需求,为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依据。(2)技术研发:依托科技创新,开发适应新型服务模式的农业技术。(3)政策支持:制定有利于服务模式创新的政策,引导企业、合作社等参与。(4)人才培养:加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8.3服务质量提升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是保障农业生产稳定、提高农民收入的必要条件。8.3.1服务质量标准(1)服务效率:保证服务及时、高效,满足农业生产需求。(2)服务水平:提高服务人员素质,提升服务技能。(3)服务满意度:关注农业生产者需求,提高服务满意度。(4)服务安全:保证服务质量,保障农业生产安全。8.3.2服务质量提升措施(1)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进行量化评估,及时发觉问题,制定整改措施。(2)加强服务人员培训:提高服务人员业务水平,保证服务质量。(3)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竞争,促进服务主体提升服务质量。(4)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法规体系,保障服务质量。第九章:农业信息化建设9.1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利用等方面。以下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具体内容:9.1.1信息采集设施信息采集设施主要包括农业遥感、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等。农业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飞机等载体,对农田、作物等进行实时监测,获取作物生长状况、土壤湿度等信息。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农田环境、作物生长状况等数据。智能传感器则可对农田土壤、气候、病虫害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9.1.2信息传输设施信息传输设施主要包括通信网络、互联网等。通信网络负责将采集到的农业信息实时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为农业信息化提供数据支持。互联网则可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交流。9.1.3信息处理设施信息处理设施主要包括数据处理中心、云计算平台等。数据处理中心对采集到的农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云计算平台则可提供海量的数据存储、计算能力,满足农业信息化的需求。9.1.4信息利用设施信息利用设施主要包括智能终端、农业信息化应用系统等。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可实时获取农业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则可根据农业生产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信息服务。9.2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信息采集、处理、发布和反馈等环节。9.2.1信息采集服务信息采集服务包括对农业生产、市场、政策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可通过农业遥感、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实现农业信息的实时采集。9.2.2信息处理服务信息处理服务主要包括对采集到的农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通过数据处理中心、云计算平台等技术手段,提高农业信息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9.2.3信息发布服务信息发布服务是指将处理后的农业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农民、农业企业和部门。可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等方式,实现农业信息的快速传播。9.2.4信息反馈服务信息反馈服务是指收集农民、农业企业和部门对农业信息的反馈意见,以优化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在线调查、电话访问、现场调研等方式,了解农业信息服务的实际效果。9.3农业信息化应用农业信息化应用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9.3.1农业生产管理通过农业信息化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测农田环境,指导灌溉、施肥等农业生产活动。9.3.2农业市场服务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锦纶切片行业竞争格局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铜矿采选行业发展状况及营销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蜂窝纸板市场运营状况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药学教育发展模式及未来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聚碳酸酯pc行业运行状况规划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粗杂粮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市场经营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码垛机器人市场运行动态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幼儿健康有营养的蔬菜教案(12篇)
- 中国传媒大学《电子与电工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哈弗汽车品牌全案策略及营销推广方案
- 04J008 挡土墙(重力式 衡重式 悬臂式)
- 《哈佛经典谈判术》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 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准则TCAQ10201-2020
- 扶梯人行道检验验收作业指导书
- GB/T 41855-2022小型游乐设施转椅
- 2023年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GB/T 20308-2020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矩阵模型
- 男孩女孩动起来健康运动知识PPT模板
- 铁路道岔知识课件
- 自考公共关系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