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五都中学高二下学期7月语文检测卷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清王朝后期步入封建衰世,统治阶级迫切需要惩人心,窒乱阶,整肃纪纲,因而大力宣扬封建纲常名教,加强文化专制,嘉、道年间成为清代禁毁小说戏曲书刊的高潮时期之一。另一方面都市文化繁荣,南北方评话评书、弹词鼓词流行,地方戏崛起,曲艺、戏剧、小说三者互相融合,风靡于市井坊间。这既促使小说接近民众,同时也滋长它徇世媚俗的倾向。因此,近代前期小说的发展,承受着文化专制政策与商业媚俗倾向的双重负荷。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的合流,是这一时期小说中的突出现象。究其原委,大抵由于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因此,对于惩暴护民、伸张正义的清官与铲霸诛恶、扶危济困的侠客的憧憬和向往,成为民众的普遍心态。侠义公案小说则将这种心态纳入封建纲常名教所允许的范围之内,由清官统率侠客,既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民众的心愿,又颇适应鼓吹休明、弘扬圣德的需要。此类小说虽承《水浒传》之勇侠而来,精神则已蜕变,其人文蕴涵大体在于回归世俗,表现了鲜明的取容于封建法权、封建伦理的倾向。主要体现在:第一,从以武犯禁到皈依皇权。古代“侠”的特质,韩非子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是“以武犯禁”,是在法外维持正义,具有对封建法权挑战的品格,《水浒传》所谓“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而侠义公案小说则将侠客与清官统而为一,将其纳入封建法权的运行机制之中。第二,江湖义气渐为恋主情结所取代。侠客精神中重然诺、轻生死、为朋友两肋插刀等江湖义气趋于淡化,而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则日益强化,发展成为失落自我的恋主情结。《施公案》中黄天霸为救主人施仕伦而杀兄逼嫂就是明显的例子。第三,从绝情泯欲到儿女英雄。古侠客大都摈弃女色,《水浒传》中第一流的豪杰清一色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侠义小说则推出“儿女英雄”模式,《绿牡丹》写江湖侠女花碧莲对将门之子骆宏勋的痴情苦恋,开英雄美人风气;《儿女英雄传》为侠女十三妹在雍熙和睦的家庭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地。“英雄至性”与“儿女真情”合而为一,遂开其后武侠而兼言情小说的风气。(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材料二:我国的侠义故事和侠客型人物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序文里虽说:“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但像《史记》里所描写的曹沫、专诸、鲁仲连、荆轲之流,实际上都是春秋战国时代一些带有侠气的人物。《韩非子·五蠹》中说:“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可见当时任侠之士的立场一般是同统治阶级对立的。游侠、刺客这类人物到了司马迁的笔下才得到真正的表扬,他所歌颂的是“修行砥名”的“闾巷之侠”,他给曹沫、专诸、聂政、荆轲等人写了《刺客列传》,又把汉代的侠客朱家、郭解等写入了《游侠列传》。这些侠客都不惜牺牲自己的身家性命去替别人排难解纷、报仇雪耻,等到真的把别人的困厄解除,却又“不矜其能,羞伐其德”。所以司马迁称赞他们说:“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司马迁更指出了游侠之士与“侵凌孤弱”的“豪暴之徒”是有区别的。前者固然动辄“以躯借交报仇”,但同时又“逡逡有退让君子之风”,使天下不论“贤与不肖”或“知与不知”之人,都对他们仰慕尊敬;而后者则是“盗跖居民间”,成为真正侠客的羞耻。可见侠之所以为侠,主要还在于他们是真能对人民有好处的人。侠义的传统到唐人传奇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侠客成为人民大众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的行动同人民的愿望紧密结合起来。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不仅具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血性和正义感,而且还具有神出鬼没的超人武艺。如唐人传奇中所写的昆仑奴、红线等人,无论是深宅大院还是千军万马都不能阻止他们随意出入,这就比《史记》里所写的刺客和游侠更加理想化了。由此可见,所谓侠客必须具备下列几个条件:一、有血性,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二、言行深得人心,有群众基础;三、有超人武艺。缺少任何一项,都会影响他做侠客的资格。然而,在阶级社会里,侠客虽力求不受当时社会法制的约束,却终于不能超阶级而存在。他们的立场不外乎:一、与当时统治阶级对立,即恃“武”而“犯禁”,做出一些同封建统治者的政令法制正面抵触的事来;二、从属或依附于统治阶级中某一正派集团或正面人物,同统治阶级中另一反派集团或反面人物对立。前者如汉时的朱家、郭解,后者如战国时的荆轲和唐人传奇中的红线。有些故事中的侠客,立场虽不鲜明,但大抵不出这两种类型之外。假如一个有武艺的人既依附于统治阶级而又同人民对立,那他就不是侠客而是帮凶了。(摘编自吴小如《说<三侠五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侠义公案小说失去了《水浒传》那种挑战封建法权的品格,以回归世俗为主要人文蕴涵,以取容于封建法权、伦理为鲜明倾向。B.《施公案》中黄天霸杀兄逼嫂以救主人,这一事例充分说明了侠客精神中的江湖义气已经泯灭,被失落自我的恋主情结所取代。C.司马迁为之作传的游侠、刺客都是“修行砥名”之人,他们为别人排难解纷、报仇雪耻,即使牺牲自己的身家性命也不在乎。D.游侠之士既武艺超群,又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因而能锄强扶弱,这与仅有武艺却同人民对立的“帮凶”是截然不同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道年间清廷大力禁毁小说戏曲书刊,与其中部分书籍存在反专制思想有密切关联。B.小说不接近民众则失去读者,难以发展;过于徇世媚俗则迷失自我,缺乏独立之精神。C.在文学影响上《儿女英雄传》等远不如《水浒传》,可见读者更为欣赏绝情泯欲的侠客。D.唐传奇中的侠客都具有超人武艺,历史著作《史记》却不能如此塑造刺客、游侠的形象。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俞樾评《三侠五义》:“事迹新奇,笔意酣恣,描写既细人毫芒,点染又曲中筋节。”B.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三侠五义》为市井细民写心,乃似较有《水浒》余韵。”C.陈寅恪评《儿女英雄传》:“结构精密,颇有系统,转胜于曹书(《红楼梦》)。”D.刘叶秋《公案小说浅议》“把清官和好汉结为一体,是说书人的一个创造。”4.“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出自李白的《侠客行》,生动地刻画了侠客的形象。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诗句加以分析。5.封建社会后期,侠客与清官为何能在侠义公案小说中“统而为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像是影子,像是其他李浩偶尔,奶奶会只言片语地提到我的爷爷。在我的感觉中,奶奶嘴里的爷爷像是一道影子,或者别的什么——反正,是一种稀薄的、抓不住也摸不到的“飘泊之物”,一种似乎不那么真实的存在。在奶奶的只言片语中,爷爷有太多的名字,譬如“你爷爷”。譬如,“他”。譬如,“不着家的”“特窝棚的”。譬如,“死鬼”“痨病鬼”“胜儿他爹”“瘦兔子”“疯子”。那个痨病鬼。一天天就是咳,就是咳。他藏着钱呢。我早知道,他藏着呢。可就是不肯抓药。那个痨病鬼。什么也没给家里留下。他还给小花传上了病。我母亲说,这才是我奶奶心里的“症结”所在,奶奶对爷爷的怨气和愤恨皆是由此而起。母亲说,我爷爷的肺结核没有传给奶奶、我父亲和四叔,却传给了三姑。在三姑咳了几天的时候奶奶到村外的窝棚里去找我爷爷——这并不好找,我爷爷居住的地方常换,十里八村废弃的窝棚都被他睡遍了。奶奶求他,拿出几块银元来给女儿抓药,就算是借他的也行——好说歹说,一脸难色的爷爷终于从一棵槐树的下面扒出了一枚银元:“这不是咱的。你记得,咱得还。咱得还上。”“其实他有。你爷爷吧,这个人……当年那些人,都这样。也不是他一个。”爷爷是地下党。1996年出版的《滨州市志》上有他的名字,职务是中共地下党滨州区委副书记。他负责整个滨州区地下党的活动经费——《滨州市志》曾专门地提到一笔,他在负责这部分“党的资产”的时候,没丢过一分钱,也没把一分钱用在自己的身上。在奶奶的描述中,爷爷在这个家的存在就像是淡淡的影子,有一种似有似无的飘忽感,他的心在别处,身在别处,尤其是后来,日本人占领了之后,尤其是“紧张起来”之后——“里里外外,都得我一个人。你找他?不着家的可不能让你找到。他忙着呢,瘦兔子似的。”奶奶一边纳着鞋底一边自言自语,油灯的细火苗一蹿一蹿,油烟中弥散着混杂了蓖麻油的灯油气味,它早已把整个屋子充满了。“受的那个罪哟。”奶奶说的这句没头没尾也没有主语,我不知道她是在说我爷爷还是说自己。他在家的时候很少。即使回来,也都是夜间,甚至都是后半夜,那时候我的父亲、三姑和年幼的四叔都已睡去,只有纺线的或者纳鞋底的奶奶还在油灯前醒着,墙上跳动的影子比她更瘦……偶尔,被自己的身体压麻了手臂的父亲翻身,睁一睁眼,他看到爷爷坐在炕沿上的影子——根本来不及说句什么就被自己沉重的眼皮压进了梦乡。我奶奶不止一次地提到爷爷的“换命”,这是她对爷爷耿耿于怀的另一个缘由,每次说起她都会咬到自己的牙——“这个死鬼!自己的孩子都不管不顾!”把那些只言片语以及我父亲、母亲和四叔的讲述事连起来——于是,我在自己的大脑里搭建了有关爷爷的那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我爷爷有四个兄弟两个妹妹,然而在兵荒马乱、缺衣少食的年代,到我爷爷十三岁那年家里就剩下了爷爷和三爷爷兄弟两个,他们相依为命。后来我爷爷去天津上学,而三爷爷则不知道为何离家出走,当起了土匪——我们当地管土匪叫“仨儿”。三爷爷变成了“林仨儿”。“这个林仨儿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区委书记梁朝河当着我爷爷的面儿签署了召开公判大会、会后将林仨儿一伙儿六名土匪枪决的命令,他命令我爷爷负责看押和枪决等事宜。据说,我爷爷找到梁书记,建议用活埋替代枪毙——毕竟,子弹要省着点儿用;活埋会比枪毙更有震慑效果,也更能让那些受害人的家属出口恶气——梁书记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好,就这么办吧!你组织咱们的民兵去挖坑!傍晚,爷爷回家了一趟,他拿走了家里最好用的那把铁锹。如果不是他取走铁锹,奶奶也许不会把后来发生的事那么顺畅而迅速地和爷爷联系在一起——第二天早上,有人发现,埋下林仨儿的那个土丘被人挖开了,里面那么招人恨的、应当挨千刀的林仨儿已经不知去向。爷爷受到了审查。据说,爷爷在第二天上午就向组织坦白了自己的所做;据说,同样是据说,我爷爷在牢房里,就和三爷爷商量了把三爷爷救下来的计划,不管怎么说,这个让他也咬牙切齿的土匪头目是他的亲兄弟,老奶奶临终前反复可嘱过我爷爷,要看护好他,千万要看护好他。“你干吗要放他?你要想放他,别抓他啊,让他继续杀人放火多风光啊!这么多年,我真没想到你会是这样的人!”大约,我爷爷也没有想到奶奶的坚决,平日里她可不是这样。她被林仨儿脱逃这件事儿伤透了。再加上我花儿姑姑的死。爷爷在房子外面徘徊了几日,最后,在门口放下了一堆破破烂烂的东西和三斤小米,又退回到树园子的窝棚里。这一去,便是与家的永别。在讲述爷爷被拒之门外的片段时,奶奶的语气中怨愤的成分似乎会变得更多,可我母亲却觉得,“你奶奶应是后悔了。”母亲给出的理由是,我爷爷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突然病情恶化,他开始咳血,大口大口地咳,大口大口。奶奶被人叫去,她和我爷爷在窝棚里说了很久,然后,我父亲和四叔也被叫进了窝棚,爷爷就在荒郊的窝棚里咽了气。我知道的是,据我父亲的讲述而知道的是,奶奶从爷爷的窝棚里出来,径直走到蹲在门外的柳树下吸着旱烟的梁朝河面前:“你给我找两个人。跟着我走。”他们在果树下,生有三棵白蜡树的艾草地里,桥墩的缝里,以及河边老槐树生着虫子的树洞里,先后找到了二十几枚银元,和一小包被蓝布包裹着的东西。它们,被交到了梁朝河的手上。“他没动过一分一厘。你清点一下。”奶奶认认真真地对梁朝河说着,“他说,等胜利了,就再也没有穷苦人了,就都能有饭吃了——是这样吗?”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奶奶最初深明大义,积极支持革命工作,后来因爷爷给小花传上病后变成埋怨,再后来“换命”把爷爷赶出了家。B.爷爷虽然主管活动经费,但他没动过一分一厘,即使小花患病在家人百般恳求下也只是借了点钱,最后还是还上了。C.跟奶奶对林仨儿的决绝态度不同,爷爷觉得林仨儿是有苦衷的,他对林仨儿还抱有一点同情,最终放走了他。D.爷爷临死前交代遗言,叫奶奶把珍藏的经费交到组织手里,爷爷所作的一切最终打动奶奶,使她成长为一名战士。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奶奶、父亲母亲等人口中的爷爷,在这些断断续续的讲述中,革命者的形象逐渐血肉丰满。B.在奶奶的嘴里,爷爷有很多名字,如“死鬼”“疯子”等,似怨实怜,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奶奶对一心为革命的爷爷的态度。C.小说反复强调爷爷像影子,是一种不真实的存在,由此可见爷爷干革命工作的游刃有余,卓有成效,仿佛生来就是干革命的。D.小说结尾处,作者细致描写了爷爷藏银元的地方——都是些窝棚边极易被人忽略的地方,从中可见爷爷的用心,对革命的忠诚。8.有批评家说,小说中“放走林仨儿”这一情节“勾勒出复杂和极端境遇下的人性纠葛”,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9.结合全文,探究题目“像是影子,像是其他”中“其他”的内涵。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为将而降A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污F而已G缁之素不可复白。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卒深入单于王庭,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B.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敌数千。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D.武帝误信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诛杀李陵家族,其实帮助匈奴的是李绪。王夫之认为,即便灭族之祸可以归罪于李绪,李陵的罪责也无可推卸。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14.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三万顷”与“一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洞庭湖的浩渺辽阔与人的渺小,与苏轼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所营造的意境迥然有别。B.全词的主旨句为“表里俱澄澈”,此句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秋月秋水上下通明的澄澈之美,二是湖上泛舟之人光明磊落的品格之美。C.孤光,指月光。“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D.最后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作结,从秋月秋水回归自我,直抒胸臆,说明词人已忘情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自然之境,余味无穷。16.张孝祥词风豪迈,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请结合本词谈谈其豪放之处。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作文课上,房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2)乡村民宿“爱陶居”开业了,房屋周围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意,栽种了多种树木,受到游客喜爱。(3)唐代诗人写时事,常常托之于汉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借汉喻唐,以古方今。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仿佛半粒米似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座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地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她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地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她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她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她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节选自鲁迅《药》)18.文中有两个重叠形式“歪歪斜斜、跄跄踉踉”,说说它们和“歪斜、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街面商铺租赁合同
- 旧机动车买卖合同书
- 淮安农田承包合同
- 法律事务协助居间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办公室员工心理健康维护合同范本
- 2025年软膏剂市场分析报告
- 陶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汽车音响与导航市场规模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印刷行业购销合同范文
- 平印头套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广东省深圳法院招聘书记员招聘144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GB/T 45107-2024表土剥离及其再利用技术要求
- 2025年春西师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 企业员工退休管理规章制度(3篇)
- 小学生情绪调适课件
- 2025年华润电力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蛇年中小学春节寒假安全教育课件模板
- 康复护士讲课课件
- 2024年学校科研工作计划(6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