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市华中师范大学息县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周易·文言传》:“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忠信,是增进美德的方法;“修辞”出于诚信,是修行功业的方法。“修辞立其诚”被历代文人学者阐释与发挥,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第一次从文学创作者的角度阐发了“修辞立其诚”,他要求创作者从自身出发挖掘自己的创作才能和创作潜力,创作出独具文心的文学作品。其著作《文心雕龙》的宗旨就在“用心”二字,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走心”,从其书名“文心雕龙”就可以看出来。刘勰又说“立诚在肃,修辞必甘”,意思是说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态度是诚心诚意、端正严肃的,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也一定是“甘美”的。这又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阐发“修辞立其诚”了。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是否是作者的用心之作,读者是可以透过其中的“修辞”看出来并欣赏到的。滋味甘与不甘,全在修辞者诚与不诚。如果一个人怀有天下至诚之心,则可以尽天地万物之性,学究天人,与天地共参。但是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只要一个人诚心诚意未必一定是至诚——也能创作出尽人尽物尽心尽力之作。毕竟各人资质不一,才气不同,心性各异,不能强求,能否达于至诚是个人的造化使然。既然大家都是中人,只要付出一点诚心,无论是中人、中人以上者,还是中人以下者都能感同身受。相反,如果是无情无义不诚之作,必然不能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反而会暴露出创作者的不用心。言不由衷,华而不实,读者也可以透过文本读出来。东汉学者王充把文比作是一棵树,叶之荣华、亮之虚实与根之实诚是紧密联系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纵然树上花枝招展,果实累累,如果没有根之实诚,也是摇摇欲坠、壳内空空的。所以王充指出“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这样才能“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若不然就会“有文无实”。由此延伸出“修辞立其诚”文如其人的观点。文如其人,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学批评和鉴赏中得出的一致观点。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先贤重视创作者的个人品德修养,也担心后学因作者的个人品德问题而受到不良影响。由此进一步挖掘出“修辞立其诚”的文论内涵。“修辞立其诚”首先强调创作者要拥有高尚的品德。“修辞立其诚”本义是叫我们“谨言”,究其本质是要我们“修身”。欧阳修在《送徐无党南归序》中有这样一句话:“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意思是说,一个人之所以为圣贤而不朽,是可以从其言行举止看出来的。反之,一个人不贤,也可以从其言行举止看出来。此处之“言”扩展为文章也是一理,文章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作者的内心,读者观之,一目了然。因此一个人的为人,读者通过其文章是可以看出来的,所以人们才特别重视创作者的个人品德。“修辞立其诚”还强调创作者要有忠实的创作态度。忠实的创作态度,就是强调创作者在文艺创作的过程中主体感情的真诚,也就是投入真实的感情,这样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辞达而已矣”的境界,也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中国古代文论家往往以是否言之有物来评判作品的好坏。写文章要言之有物,不要有文无质,不知所云。此“物”不仅仅是指文章内容,也是指文章的情感。这是第二个内涵的扩展延伸。(摘编自雷光高《论“修辞立其诚”》)材料二:重温哲学家张岱年的《修辞立其诚》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所谓“修辞立其诚”,诚者,实也,真也,“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文章由这句话展开论述,提出发言著论都应坚持“立其诚”的原则,告诫人们要“说真话、讲实话”,做真人。“立其诚”应从“修辞”始。发言著论都须注重诚伪问题,讲究真实性,坚持名与实(言辞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现实社会,“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当主角”。然而,有人却为了博眼球、获关注、赚流量而在网络上发布不实言论,或夸大其词,或凭空臆造,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假作真时真亦假”,当一个社会被各种假言谬论充斥,其真实表述也不会为人们所相信了。我们做人做事、立身处世也应该坚持“立其诚”原则,向“真”靠拢。人们应当注重言行、心口的一致性。孔子教导我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貌,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一个人如果不讲真诚、信实,则将失去立身之基,寸步难行。现实社会中,一次次不讲诚伪的“翻车现场”不断证明:抱有侥章心理的弄虚作假行不通,必将遭到社会公众的抵制与唾弃;唯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做真人方是正道。新时代下,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身处社会的洪流中而不被左右,处于时代的漩涡中而不会迷失,始终保持本真,发扬“修辞立其诚”精神,说真话,做真人。(摘编自黄俊尧《也谈“修辞立其诚”》)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辞立其诚”,原指君子修行功业的方法,后被历代文人学者阐发,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刘勰首次从创作者的角度对“修辞立其诚”进行阐发,他认为要创作出独具文心的文学作品就必须“用心”。C.王充认为作者的文章笔墨与其胸中的实诚应是一致的,否则就会“有文无实”,并由此提出了文如其人的观点。D.张岱年在《修辞立其诚》中提出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值得提倡,崇真、尚真应该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创作出“甘美”的文学作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有诚心诚意、端正严肃的态度。B.有些人即使不能达于至诚,但只要付出了诚心,也同样能够创作出让读者感同身受的作品。C.先贤特别重视创作者的个人品德,是因为担心后学们会因作者个人品德问题受到不良影响。D.当今社会,发言著论必须注重真实性,否则各种假言谬论就易充斥社会,让人真假难辩。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
A.扬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B.刘知几《史通叙事》:“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C.钱钟书《谈艺录》:“然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是也。”D.崔学古《少学》:“造意要超卓,立格要正大,题旨要明透,笔气要清顺,此行文要务。”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修辞立其诚”,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5.根据材料一,分析下面这首诗所体现的“修辞立其诚”的内涵。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后一次巡逻王曦二班长要退伍了。退伍就要下山,离开高原。他得去跟他的山告个别。这是一个雪后的早晨,二班在操场集合完毕,只等连长一声令下,便可以出发,前往实控线附近的山口例行巡逻。二班长知道,这大概是最后一次了。连长正立在门外,像旗杆戳在雪地里。二班长挪步凑过去喊一声报告。连长收回望向远处的目光,回头看二班长一眼。二班长说:“都准备好了。”连长撸起厚重的迷彩大衣袖子,看看表说:“还有七分钟,再等等。”他不知道连长在等什么。连长不说,他便不问。恰此时,红太阳出现在雪山尖上,彤光泼下来,一派辉煌的红在山谷中铺展开。雪地上银光闪闪,像是撒着无数碎钻石。有发动机的声音从远处传来,连长紧绷的身体松弛下来。一辆吉普车出现在来连队的路上,像是凭空从雪地里跳出来的,很快开到连队大门前。车刚停下,副驾驶一侧的车门便打开了,跳下来一个人,是楚副营长。副营长边系披风边说:“加布沟给雪灌满了,一路都没敢跑快,差点没赶上。”连长说:“安全第一,我们也刚准备好,还有几分钟。”副营长说:“走吧,路上雪深,早点出发,要不天黑前赶不回来,今天我打头。”说着就往操场走。连长说:“今天我在后边,你去前面跟着楚副。”二班长一脸疑惑,为难地看着连长,连长意味深长地说:“去吧,把楚副照看好。”队伍出发了。作战靴踩在厚厚的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把满满一山谷的寂静踩了个碎。副营长扭头看一眼身后的二班长,说:“守平,今天是你们班?”二班长愣了一下,赶紧答是。副营长说了声好,回过头,又轻轻地说了一声,很好。二班长希望副营长再说点什么,可副营长不再吭声,迈步向前走了。二班长只好跟上去,踏着副营长踏出的脚印,低头默默前行。河谷蜿蜒狭窄,两侧是高高的山峦,一条白色的冰带像哈达一样缠绕在两山之间。河谷弯来弯去,太阳也跳来跳去,一会在山前,一会在山后,一会又消失不见。太阳消失不见的时候,河谷便猛然变得更冷了。一座雪山迎面而来,巍峨峻拔,棱角分明,像个怒目金刚。二班长听到细微的声音:5201、5201。出发后不久,这个声音便时不时从背后传到他耳朵里。二班长回头,看了一眼跟在身后的那个列兵,二班长很满意,就像看成熟的麦子。冰河越来越瘦,如带,如缕,如线,终于消失了。拐一个弯,眼前蓦然开阔,一汪晶莹的蓝跳跃出来。这是一个小小的高原湖,安静地睡在雪山怀抱里。湖呈圆形,已经冰冻。山风将积雪扫净,阳光摔在冰面上,像无数银针散射开来。冰面蓝得剔透,蓝得让人稍加注视,便想流泪。53……37、53……37,身后又传来列兵的声音,这次是断断续续、有气无力的。二班长连忙回头看,一看二班长就有些生气。“护目镜戴上!怎么回事?说你几次了!”二班长训斥列兵。正在仰望雪山的列兵赶紧戴上护目镜。队伍拉着手翻过积雪过膝的山脊,进入一片开阔的高原戈壁。他们要穿过戈壁,去对面的雪山。雪山看似近在眼前,其实还很远,要走三个多小时才能到。走了一阵,副营长回头问:“守平,你还记得那头野驴吗?”二班长说:“记得,就埋在那儿。”他指了指不远处的一个石头堆。副营长叹口气说:“估计它早就成了一堆骨头了。”二班长不知道如何接话。副营长接着说,“守平,听说今年你要走了。”二班长愣了一下,舔舔嘴唇,咕哝出一个短促的音节:“嗯。”副营长抬头望向前方,像是在自言自语:“当年的老家伙一个个都走了,咱们不是野驴,早晚都有下山的一天,今年我也要走了。”十多年前,二班长入伍来到这个驻扎在云端的连队时,副营长是他的排长。那时的二班长还是个高高瘦瘦的新兵,穿上松松垮垮的军装,山风一吹,活像个立在麦地里的稻草人。之后,二班长一直待在这个连队,历经了三任连长、四任指导员。二班长现在明白了,原来这次巡逻,副营长也是来告别的。戈壁上的雪被山风吹散,压实,变成浅浅的一层硬雪。雪面如同风吹过水面,层层波纹堆叠着流向远方。二班长用力踩在雪上,细细体味着雪下的戈壁反弹给他相同的力度。二班长猛然撸下防寒面罩,露出一张石头般的脸。这张黝黑的脸烙着浓郁的高原红,嘴唇黑紫、开裂,下唇翘起两片僵硬的死皮。死皮是透明的,一大一小,在阳光下闪着羊脂玉般的光泽。雪沫打在二班长的脸上,有种微微的、又凉又热的痛感。二班长喜欢这种痛感。太阳升到头顶时,队伍来到雪山下,进入一道狭长的山谷。队伍在这里休整。二班长走到连长跟前,叫列兵过来。列兵蹦跳着跑过来,像只雪地里觅食的藏羚羊。二班长说:“程志,不是跟你说过吗,不要猛冲猛跑。”列兵双手撑住膝盖,边大口喘气边答是。二班长说:“程志,报告当前位置。”列兵有些为难地看着自己的班长。二班长说:“你一路上嘟囔什么呢?”列兵立即明白了,赶紧回答:“当前位于5585峰和5621峰之间。”二班长让列兵走开,看着连长说:“是个不错的兵吧?”连长说:“还行。”二班长说:“他现在是我们班的活地图,才两个月,资料已经滚瓜烂熟了。”连长说:“不错。”二班长问:“能留在山上吗?”连长看二班长一眼说:“石头你今天话还真多,他自己不想走,谁还能撵他不成。”二班长笑了,朝副营长那边走去。再次上路,队伍仍旧那么走着,不急,不慢,不停歇,走成一条紧凑的线。高原寂静无声。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深深的脚印。(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二班长离开部队前,要在最后一次例行巡逻时跟“他的山”告别。这一次巡逻,让他内心感到沉重又抗拒。B.连长听到发动机的声音,身体松弛下来,展现了他对楚副营长能否安全到达连队、按时参与巡逻任务的担心和紧张。C.列兵程志此次巡逻时的种种行为,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年轻的边防战士,不仅朝气蓬勃更是成长迅速。D.二班长让列兵报告当前位置,是为了向连长炫耀自己培养的士兵,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带兵能力。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善用细节刻画人物,楚副营长和二班长的对话中,二班长“愣了一下,舔舔嘴唇”的反应表现了他在即将离开连队、离开高原时内心的不舍。B.文章插叙了十多年前二班长入伍的情节,解答了前文二班长对连长让他和楚副营长一起走在前面的疑惑,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完整。C.本文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写列兵出场,激起读者兴趣,突出人物特征,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有异曲同工之妙。D.文章运用比喻、比拟、借代等修辞描绘了祖国雪域边疆的壮美景象,展现二班长等人巡逻行进路线的同时,又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8.文章结尾处,二班长的“笑”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理?请加以梳理概括。9.读完本文,同学们计划做一个短视频来表现二班长作为边防老兵的英雄形象,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分镜头脚本(二班长)时长:20秒配乐风声、踩雪声远镜头①特写镜头②视频解说③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节选自《陈情表》)材料二: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李)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已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节选自《晋书·孝友传》)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帝览之A曰B士之有C名D不虚E然F哉G乃停H召。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伪朝,非正统的朝廷或非法政府。李密称蜀汉为伪朝,是迫于压力,讨好晋朝统治者而不得已为之。B.区区,指自己的私情,与《过秦论》“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中的“区区”词义不相同。C.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如“期”指穿九个月丧服。D.虫流,指死不得葬。齐桓公任用竖刁治国,他死后诸子争立,陈其尸三月不收,尸体上虫子流出。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不能废止奉养、远离祖母,是因为祖母已如迫近西山的落日,生命垂危,朝不保夕,吻合圣朝清化——提倡以孝道治理天下。B.李密的辛酸苦楚,蜀地人士及梁州、益州长官尽知。他祈望晋武帝怜恤,让他先报答奉养祖母刘氏,再来在陛下面前尽忠。C.下属官吏将李密写有“庆父不除,鲁国灾难就不会停止”的内容禀告司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名声清廉谨慎,就没有弹劾他。D.李密想到朝中任职,但无人举荐。迁汉中太守后,他感觉不如意,心怀忿恨。奉诏作诗时惹怒晋武帝,直接被晋武帝免去官职。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2)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14.李密懂得以情感人,也能以理服人。在李密看来,诸葛亮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请结合材料二用自己的话回答。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题五丈原武侯庙(金)郝中筹笔无功事可哀,长星飞堕蜀山摧。三分①岂是平生志,十倍②宁论盖世才。坏壁丹青仍白羽,断碑文字只苍苔。夜深老木风声恶,尚想褒斜③万马来。[注]①三分: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相见时,即定下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战略计划。②十倍:刘备临死前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褒斜:即褒斜道,诸葛亮伐魏多次由此道出兵。诸葛丞相庙(唐)武少仪执简焚香入庙门,武侯神象俨如存。因机定蜀延衰汉,以计连吴振弱孙。欲尽智能倾僭盗,善持忠节转庸昏。宣王请战贻巾帼①,始见才吞亦气吞。[注]①宣王,指司马懿。诸葛亮出兵斜谷向司马懿挑战,但后者避而不出,诸葛亮便用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巾帼”(妇女之饰),以示羞辱。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诗和武诗题目不尽相同,但都是诗人拜谒武侯庙有感而发所作的咏史怀古诗。B.郝诗中武侯庙内诸葛亮的壁画已不可见,而武诗中武侯庙内的神像却栩栩如生。C.郝诗颈联下句写残毁的碑石上已生满了青苔,从中可以看出武侯庙的破败荒凉。D.郝诗尾联运用想象,通过深夜风吹林木之声想到当年蜀军北伐时万马奔腾之景。16.这两首诗都是感怀诸葛亮之作,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现诸葛亮的形象的。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卫风·氓》中男女主人公有过愉悦的往昔,“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他们小时候欢乐相处的描写。(2)屈原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3)“子规”在古诗词中是诗人经常运用的意象,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感冒、发烧、牙疼、嗓子疼、肚子痛……可能暴发炎了,赶紧吃片消炎药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家庭常备药,像阿莫西林、头孢、红霉素等药物,都属于抗生素。抗生素和消炎药究竟有何不同?聊药物之前,让我们先来弄明白A。炎症,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实际上,炎症是身体受到某种刺激所发生的一种免疫反应表现,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一般伴有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反应。很多因素都会导致炎症发生,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等原因)是炎症发生最常见的原因,但炎症也可以不是B。非感染性因素包括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免疫反应性因素等。所以,炎症并不等于感染。在日常生活中,①所有人都服用过阿莫西林、头孢之类的抗生素。②抗生素通常是用来治疗由细菌或部分其他微生物(如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引起的炎症,③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没有直接疗效。④一般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⑤此外,抗生素也没有预防感冒。⑥抗生素并不是直接针对炎症本身,⑦就是针对引起炎症的致病菌,⑧是间接起到了消炎作用,⑨不能将其称为消炎药。尤其当“发炎”不是细菌感染(如真菌、病毒性感染)引起时,抗生素的使用并不能起到消炎作用,反而会产生不良反应。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形象策划服务合同
- 专业分包施工合同协议书
- 旧机动车买卖居间服务合同
- 石灰土底基层施工劳务承包合同
- 广州华立学院《区域数字经济调查》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下压式接力跑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信息与内容安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绵阳飞行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家具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周周考”
- 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2025年广东中考物理学科模拟试卷(广东专属)
- 2025年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光伏安全施工方案范本
- 2025上半年江苏省南通如东事业单位招聘7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地理 含答案
- 2025年湘教版二年级美术下册计划与教案
-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自动光学检测仪(AOI)市场竞争格局与前景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期末模拟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