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_第1页
河北省邢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_第2页
河北省邢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_第3页
河北省邢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_第4页
河北省邢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邢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至三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长征是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以三大主力红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胜利会师为长征结束标志。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长征是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艰难的抉择。从1934年6月底7月初开始,在“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与敌人五次‘围剿’‘决战’”等口号掩护下,中央苏区开始了红军主力突围转移的秘密准备工作:一是军事战略的部署安排。为了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并准备实施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组织两支部队北上和西进。同时,为减轻中央红军突围的阻力,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与国民党粤军陈济棠部曾进行了秘密的“和平谈判”。二是扩大红军,补充兵员。1934年5月14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发出通知,要求在5、6、7月扩大红军5万名。到9月27日止,实际完成18204名。三是筹集军需物资和军费。红军转移时要求轻装,每人只带一床被毯、一袋够吃十天的干粮、两双草鞋,还有一个挂包装衣服和简单的日用品。每个卫生队准备四副担架、两担药箱。为此,中央先后多次发出紧急指示,发起“借谷运动”“筹款运动”“节省运动”等,得到苏区群众积极支持。随着转移计划的临近,急需赶制大量武器弹药。为了解决生产原料问题,中央国民经济委员部发出布告,“号召苏区广大工农群众将所拾到或留存的子弹、子弹壳、铜、锡、旧铁等物品,作价卖与国家以供军用。”四是舆论上的准备。长征前夕,中央连续发布命令和指示,对红军主力转移后中央苏区的各项工作做了具体部署与安排。9月29日,张闻天在《红色中华》发表《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的署名社论,指出“我们有时在敌人优势兵力的压迫之下,不能不暂时放弃某些苏区与城市,缩短战线,集结力量,求得战术上的优势,以争取决战的胜利”,这篇社论暗示着中央红军即将实施战略转移。为了革命信仰,无数军民毅然决然舍骨肉别亲人,舍小家为大家。比如长征前夕毛泽东和贺子珍忍痛将自己的儿子毛毛托付给贺怡。刘伯坚、林伯渠、邓子恢、罗炳辉等人都将自己的子女留在了中央苏区。苏区人民也对红军依依不舍,据中革军委教导师参谋长孙毅回忆:乡亲们依依不舍欢送红军,有的妇女拿着草鞋、毛巾、袜子、鞋垫等,送给自己的儿子、丈夫、兄弟……部队已经走出二里路了,送行的乡亲们还是难舍难分,跟随队伍前进。长征前夕,无数革命伴侣就此诀别。(摘编自钟燕林、黄云、苏春生《中央红军长征的决策和部署》)材料二: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在“七种思维能力”中,战略思维排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我们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治国有大体,谋事有大略。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就在于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解决战略问题,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政策策略。新时代以来,从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到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从以精准扶贫方略为指引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气象、新格局……把“难题”变为“奇迹”,科学准确的战略判断、审时度势的战略抉择、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打胜仗首先要有正确的战略策略。凡是涉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和党的建设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都需要从战略上进行思考、研究和筹谋;凡是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的各种重大问题,也都需要从战略上拿出治本之策。比如粮食安全则是战略问题,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要增强战略谋划,更要保持战略定力。要增强战略的稳定性,战略一经形成,就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党的二十大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出发,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做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广大党员、干部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先机、开新局,确保党中央做出的战略决策得到无条件执行,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总结长征胜利:“长征走的是高山峻岭,渡的是大河险滩,过的是草地荒原,但每一个行程、每一次突围、每一场战斗都从战略全局出发,既赢得了战争胜利,也赢得了战略主动。”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战略定力迎挑战,用好战略性有利条件,心无旁骛做好自己的事,我们就一定能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摘编自人民日报《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人民观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征对于党和红军的发展至关重要,堪称战争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它的规模、时长、艰险程度都是少有的。B.长征是党在关键时刻做出的重要决策,有伟大的战略意义,党在长征之前从多方面进行了周密的部署。C.领导干部应有一定的战略思维,这对于国家发展有重大意义,党的辉煌成就跟能解决战略问题有重要关系。D.战略谋划首先要策略正确,综合多方面决策谋划;还要有稳定性,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就定能取得成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长征的各种部署可以看出当时红军面临的艰难境况,能体会到党中央的勇气,也能看到老百姓对红军的拥护。B.为了长征胜利,包括领导人在内的无数军民与亲人分离,充分表明了他们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以国家为重的大局观。C.精准扶贫的方略是关乎人心稳定的战略决策,它得益于党和领导的准确的判断,也得益于党和领导有坚持到底的决心。D.长征之路有高山大河,有饥寒和敌人的攻击,而新时代重走长征之路就是希望现代人再走长征路去体会先辈当年的困境。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一项是()A.对于端牢粮食和能源两个“饭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战略高度阐述其重要性,强调“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B.阅读,是一个民族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部门在我国大力倡导全民阅读。C.在2045年之前中国制造强国战略主要分为“三步走”,从2025年缩小差距到2035年巩固地位再到2045年创新引领。D.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4.请结合材料,概括长征精神的内涵。5.从材料一长征的战略部署中,可以分析出党中央在决策时考虑了哪些因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忽然想到(十)鲁迅无论是谁,只要站在“辩诬”的地位的,无论辩白与否,都已经是屈辱。更何况受了实际的大损害之后,还得来辩诬。我们的市民被上海租界的英国巡捕击杀了,我们并不还击,却先来赶紧洗刷牺牲者的罪名。说道我们并非“赤化”,因为没有受别国的煽动;说道我们并非“暴徒”,因为都是空手,没有兵器的。我不解为什么中国人如果真使中国赤化,真在中国暴动,就得听英捕来处死刑?记得新希腊人也曾用兵器对付过国内的土耳其人,却并不被称为暴徒;俄国确已赤化多年了,也没有得到别国开枪的惩罚。而独有中国人,则市民被杀之后,还要皇皇然辩诬,张着含冤的眼睛,向世界搜求公道。其实,这原由是很容易了然的,就因为我们并非暴徒,并未赤化的缘故。因此我们就觉得含冤,大叫着伪文明的破产。可是文明是向来如此的,并非到现在才将假面具揭下来。只因为这样的损害,以前是别民族所受,我们不知道,或者是我们原已屡次受过,现在都已忘却罢了。公道和武力合为一体的文明,世界上本未出现,那萌芽或者只在几个先驱者和几群被迫压民族的脑中。但是,当自己有了力量的时候,却往往离而为二了。但英国究竟有真的文明人存在。今天,我们已经看见各国无党派知识阶级劳动者所组织的国际工人后援会,大表同情于中国的《致中国国民宣言》了。列名的人,英国就有培那特萧,中国的留心世界文学的人大抵知道他的名字;法国则巴尔布斯,中国也曾译过他的作品。他的母亲却是英国人;或者说,因此他也富有实行的素质,法国作家所常有的享乐的气息,在他的作品中是丝毫也没有的。现在都出而为中国鸣不平了,所以我觉得英国人的品性,我们可学的地方还多着,——但自然除了捕头,商人,和看见学生的游行而在屋顶拍手嘲笑的娘儿们。我并非说我们应该做“爱敌若友”的人,不过说我们目下委实并没有认谁作敌。近来的文字中,虽然偶有“认清敌人”这些话,那是行文过火的毛病。倘有敌人,我们就早该抽刃而起,要求“以血偿血”了。而现在我们所要求的是什么呢?辩诬之后,不过想得点轻微的补偿;那办法虽说有十几条,总而言之,单是“不相往来”,成为“路人”而已。虽是对于本来极密的友人,怕也不过如此罢。然而将实话说出来,就是:因为公道和实力还没有合为一体,而我们只抓得了公道,所以满眼是友人,即使他加了任意的杀戮。如果我们永远只有公道,就得永远着力于辩诬,终身空忙碌。这几天有些纸贴在墙上,仿佛叫人勿看《顺天时报》似的。我从来就不大看这报,但也并非“排外”,实在因为它的好恶,每每和我的很不同。然而也间有很确切,为中国人自己不肯说的话。大概两三年前,正值一种爱国运动的时候罢,偶见一篇它的社论,大意说,一国当衰弊之际,总有两种意见不同的人。一是民气论者,侧重国民的气概;一是民力论者,专重国民的实力。前者多则国家终亦渐弱,后者多则将强。我想,这是很不错的;而且我们应该时时记得的。可惜中国历来就独多民气论者,到现在还如此。如果长此不改,“再而衰,三而竭”,将来会连辩诬的精力也没有了。所以在不得已而空手鼓舞民气时,尤必须同时设法增长国民的实力,还要永远这样的干下去。因此,中国青年负担的烦重,就数倍于别国的青年了。因为我们的古人将心力大抵用到玄虚漂渺平稳圆滑上去了,便将艰难切实的事情留下,都待后人来补做,要一人兼做两三人,四五人,十百人的工作,现在可正到了试练的时候了。对手又是坚强的英人,正是他山的好石,大可以借此来磨练。假定现今觉悟的青年的平均年龄为二十,又假定照中国人易于衰老的计算,至少也还可以共同抗拒,改革,奋斗三十年。不够,就再一代,二代⋯⋯这样的数目,从个体看来,仿佛是可怕的,但倘若这一点就怕,便无药可救,只好甘心灭亡。因为在民族的历史上,这不过是一个极短时期,此外实没有更快的捷径。我们更无须迟疑,只是试练自己,自求生存,对谁也不怀恶意的干下去。但足以破灭这运动的持续的危机,在目下就有三样:一是日夜偏注于表面的宣传,鄙弃他事;二是对同类太操切,稍有不合,便呼之为国贼,为洋奴;三是有许多巧人,反利用机会,来猎取自己目前的利益。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一日(有删改)文本二:咬文嚼字(三)鲁迅自从世界上产生了“须知学校犹家庭”的名论之后,颇使我觉得惊奇,想考查这家庭的组织。后来,幸而在《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对于暴烈学生之感言》中,发见了“与此曹子勃谿相向”这一句话,才算得到一点头绪:校长和学生的关系是“犹”之“妇姑”。于是据此推断,以为教员都是杂凑在杨府上的西宾,将这结论在《语丝》上发表。“可惜”!昨天偶然在《晨报》上拜读“该校哲教系教员兼代主任汪懋祖以彼之意见书投寄本报”的话,这才知道我又错了,原来都是弟兄,而且现正“相煎益急”,像曹操的儿子阿丕和阿植似的。据考据家说,这曹子建的《七步诗》是假的。但也没有什么大相干,姑且利用它来活剥一首,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一九二五年六月五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鲁迅认为中国人在市民被杀后辩诬是因为中国人并非暴徒且未赤化,表现了当时国民的一种弱势心态。B.文本一提到国际工人后援会同情中国,鲁迅借此表达对英国部分真文明人的看法,同时也批判了英国巡捕的行为。C.文本一指出我们不能做“爱敌若友”人,并对近来的文章中写到的一些“认清敌人”的言辞做出了解释。D.文本二中的“学校犹家庭”揭示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师生间复杂的关系,“煮豆燃豆萁”意在表达对教员行为的同情。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开头直接表明了鲁迅的观点态度,在他看来,无论最后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只要“辩诬”便已经是屈辱。B.文本一逻辑严谨,先提出辩诬是屈辱,接着分析辩诬的原因,再阐述应有的做法,层层递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C.文本一倒数第二段通过中国觉悟青年的平均年龄及衰老的情况,得出我们奋斗的时间太短、已无药可救的结论。D.文本二语言幽默诙谐,以“考查这家庭的组织”“西宾”“相煎益急”等表述,生动地揭示了学校中存在的矛盾问题。8.在文本一中,鲁迅是如何运用讽刺手法来表达对国民性的批判的?请简要分析。9.《忽然想到(十)》与《记念刘和珍君》都表达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现象深刻思考,寄予青年以期望。请结合两篇文章,谈谈鲁迅对青年在社会变革中的期望。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邓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为黄头郎。孝文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顾见其衣裻带后穿。觉而之渐台,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即见邓通,其衣后穿,梦中所见也。召问其名姓,姓邓氏,名通,文帝悦焉,尊幸之日异。通亦愿谨,不好外交,虽赐洗沐,不欲出。于是文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文帝时时如邓通家游戏。然邓通无他能,不能有所荐士,独自谨其身以媚上而已。上使善相者相通,曰“当贫饿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于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帝嗽吮之。文帝不乐,从容问通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太子入问病,文帝使唶痈,嘈痈而色难之。已而闻邓通常为帝唶吮之,心惭,由此怨通矣。及文帝崩,景帝立,邓通免,家居。居无何,人有告邓通盗出徼外铸钱。下吏验问,颇有之,遂竟案,尽没入邓通家,尚负债数巨万。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材料二:申屠嘉,梁人也。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常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嘉入朝而通居上旁,有怠慢之礼。嘉奏事毕,因言曰:“陛下幸爱群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上。上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嘉坐自如,弗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史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上度丞相已困通,使使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此吾弄臣,君释之。”邓通既至,为上泣曰:“丞相几杀臣。”(选自班固《汉书》,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罢朝A坐府中B嘉为C檄召D通诣丞相E府F不G来H且斩通。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顾见其衣裻带后穿”与《苏武传》“不顾恩义”中的“顾”意思相同。B.“文帝时时如邓通家游戏”与《屈原列传》“不如毋行”中的“如”意思不同。C.“能富通者在我也”中的“富”与《过秦论》“却匈奴七百余里”中的“却”都是使动用法。D.“其宠如是”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其”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邓通本是在宫中为皇帝划船的黄头郎,后来因为孝文帝的一个飞天梦而得以逐渐跃升为上大夫。B.孝文帝对邓通宠爱有加,赏赐给他数额巨大的财物,还经常与邓通宴饮,并且允许邓通自己铸钱。C.当孝文帝生痈疮时,太子没有为孝文帝吸脓血,但邓通做到了,这使太子与邓通之间有了嫌隙。D.申屠嘉曾经想要以邓通礼节怠慢为由杀了邓通,可是最终因为孝文帝派遣使者去营救而失败了。13.将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下吏验问,颇有之,遂竟案,尽没入邓通家,尚负债数巨万。(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14.孝文帝和申屠嘉对邓通的态度为何如此不同?请从角色定位和行为表现等角度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送张公仪宰安丰①王安石楚客来时雁为伴,归期只待春冰泮②。雁飞南北三两回,回首湖山空梦乱。秘书一官聊自慰,安丰百里谁复叹?扬鞭去去及芳时,寿酒千觞花烂熳。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注]①此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年)。王安石诏令值集贤院,累辞乃受。是年张公仪到安丰做官,王安石写此诗送别。②冰泮:冰冻融解。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首联以“楚客”二字点明了朋友的身份,而“春冰泮”则指出了季节变换。B.王诗颔联后句写诗人回望湖山,可梦想成空,暗示了友人为官安丰将难有成就。C.王诗尾联写友人出行之景,挥鞭启程,正当美好的时节,尽情举酒,花朵烂漫。D.赵诗前两句用倒装句法,写在早晨临水梳理头发,坐在塘边看到了寒秋的景色。16.这两首诗都以“雁”为主要意象,但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刚读到《孟子·尽心下》中的“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两句,想起近期学过的《屈原列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认为司马迁的这两句也是赞扬屈原的著作“言近旨远”。(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总结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理,阐述忧患勤劳及贪图安逸的得失。(3)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始皇强大的军事威慑力使北方的“胡人”不敢南下,勇士不敢动武来报仇。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天气现象,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同大自然的即兴表演,让人既敬畏又好奇。它就是龙卷风。(A)?它是在强烈不稳定的天气条件下,由一种小范围的空气涡旋演变而来。想象一下,当大气中的风在不同水平位置和垂直层次上,风速和风向发生变化时,就会形成风的切变。这种现象就像河流中因流速不同而产生的漩涡。而龙卷风的母体,正是这种强对流风暴。强对流天气是龙卷风诞生的“摇篮”,但它的成长(B)。首先,不稳定的大气是它的土壤,充沛的水汽是它的养分,平坦的地面则是它的舞台。然而,即使这些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