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出师表教案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23、出师表
诸葛亮
学习重点:1、了解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2、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陆游有诗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在正气歌中也曾写
道;”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都是对《出师表》的高度赞扬。《出师表》以情
见长,尽抒胸臆,感情强烈真切,言辞恳切委婉,朴实动人,是历代表文的杰出代
表作品6刘勰《文心雕龙》“志尽文畅”“文之英也”.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那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著
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精通兵法,留心世事,人称“卧龙”,后辅刘备,联吴抗
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后,诸葛亮任丞相。
(他曾是智慧的代表,如“空城计”“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公
元223年刘备死于白帝城,他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被封为武乡候。公元234年病
死五丈原(现陕西岐山县)葬于定军山(现在陕西勉县),谥为“忠武”Q
二、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c即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内容多是陈述自己的愿
望、请求,或是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求写
得辞情恳切,委婉动人,本表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
三、时代背景;
此表写于227年,诸葛亮驻军汉中,准备北伐曹魏,当时蜀汉已从V(xido)
亭成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
北上伐魏,出发前向后主刘禅上了这份表,针对刘禅平庸暗弱的特点,规劝后主继
承先主遗志,保持蜀中的政治清明,亲贤臣、远小人,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
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四、范读课文
注意生僻字词及长句的断句。
五、由同学朗读课文
参照提示和注释粗通文意C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同学齐读课文
二、同学散读课文
三、指名学生翻译课文,就文中的艰难字词句进行解释。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内容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从当前的形势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了
三条建议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据此可分三层;
第一层(1)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路的建议6
第二层(2)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第三层(3-5)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第二部分(6-7)追述自身经历,表达“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一层(6)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以陈情的方式来说明“出师”的缘
由。
第二层(7)表达了对蜀汉的忠诚和兴复汉室的决心Q
第三部分(8-9)总括全文,向后主提出诚挚的希望
二、中心意思
这篇表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
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
挚情感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写作特点
这篇表文发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
事;表中的抒情和叙事都是因事而发,同时抒情和记叙又转过来加重了议论的分
量,有强大的说服力。
语言是臣子的身份,又是长辈的口吻。
杂说:
本文以情动人,全文624个字,十三次提及先帝,对刘禅十一次称臣,七次称
“陛下”,两次自我称“愚”都是以臣子的身分口气,苦口婆心,叮咛周至,真可
谓“专权而不失礼”。
天下大势群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出客观不利主观有利第一建议第二建议第三建议
一-->消除出师的后顾之忧
师一-->最后点明全篇主旨
->关于出师的陈情说明
表布衣躬耕三顾茅庐受命托孤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Y--------►--------►--------►--------►------►
无意功名由是感激使命沉重答谢君恩份内之职
出师表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设计者:宋世芬工作单位:竹山县试验中学
课题名称出师表学科语文总课时数3课时
单元章节名称第四单元学会读书
执教者宋世芬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章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
学会读书.本文是学生在初中所接触的最后一篇文言文.本文是建兴五年(公元227
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
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
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
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全文着眼于“出师”二字°第一部分谈治国的大计,是为了消除出师的后顾之
忧。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才20岁,又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受坏
人蛊惑,必将导致国内政局不稳,对前方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这
个部分里不仅向刘禅反复阐明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道理,而且荐举人
才来管理“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消除了这个后顾之忧,诸葛亮才能专力伐
魏。第二部分是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这种说明不同于奏议,不是反复陈说出
师的利弊得失,而是陈情式的,就是陈述作者的心愿。为此,诸葛亮历叙身世,从
“躬耕”说到“遂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临崩寄大事说到自己的决心,其间五
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感激”和“忧叹”的心情;最后集中到一点,将
出师伐魏视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这样来说明出师的决策既能打动君主,
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c第三部分归结全篇主旨。由此nJ见,本文结构具有
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的特点Q
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
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值理交
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
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
据,更能使人信服。从而领会作者对蜀汉的忠诚和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以及作为
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读,就是要反复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划分停顿,然后根据练习第一题的要
求,读得层次分明。朗读应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讲一段,背一段,最后连贯背诵全
文。讲,就是疏通文义,不是由教师包办,也要让学生参加,即使只能说出字面上
的意思也是好的,要借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议,就是讨论文章的理路和
主旨。教师加强朗读指导,适当点拨,激发探究,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积累名句,背诵全文,培养学生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2.理
解运用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3、理解学习本文语言得体,情词恳
切的特点6
过程与方法:A指导阅读、分段,理解运用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方
法。B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
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了解诸葛亮忠心辅佐两朝的赤忱,了解他的施政主张,特别是他对后主刘禅
的劝勉。诸葛亮在表中提出东汉后期上层统治集团任人唯亲而致倾j的历史教训,
规劝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严明赏罚,虚心纳谏。其目的在于使蜀汉政治清
明,根基巩固,免除北伐中原的后顾之忧,争取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
3学习并掌握文言词语和语句
4学习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
5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语文课本p钢笔p笔记本p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解题、背景、作者、表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指导阅读、分段,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
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阅读、分段。
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熟悉大意
2,阅读课本上有关资料,了解“表”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3,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执教者
个性化调整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
四、指导划分层次
结构(合作探究最亮点)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体现合作探究意识)
六、布置
作业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
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做倒。他撰写的《出
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
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富有感情
3,学生自由阅读,互质疑难,合作解答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知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
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
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
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翻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
来Q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
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
-9)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5.指导背诵:
6.总结: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1).熟练习背诵1一2段,准备默写
(2).预习翻译3—7段
由人所共知智慧化身自然过渡到对他文章了解的渴望
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明确:“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
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
下,因此临行前上《出师表》给刘禅,希望他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保证北伐成
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帝王之业。充分流露出忧心国事以及临行
依恋的心情。事的意见、建议
如: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公评
第一部分(1一一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学生交流
学生结合注释自译
学生进行评价更正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其他学习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
讨。
学生进行评价更正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明确:(1)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2)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用作连词,连接的大多是句子,句与句之间有一种逻辑上的关系,在朗
读时要注意“读断”。
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1)学生试着自己背
(2)抽优生背
(3)全班齐背
明确: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
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情绪。
体现合作探究精神
了解文体知识.明白题目的含义了。为理解教读课文打下基础。
了解写作背景
学生对诸葛亮是感兴趣的,通过说也激发他们学习本课的积极性。也便于把握
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个建议等方面。要适可而止。
自主阅读,在讨论交流中完成文意疏通,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
识Q
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
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
温故知新
了解作者说话的背景、原因和意图,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那些话的内涵,这样
才有助于记诵。
学习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
板书设计
出师表
诸葛亮
第一部分(1一一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
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
死而后己”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
重、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流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执教者
个性化调整
*C
检查预习
二、分析课文3—5段(合作探究亮点之一)
三、分析第二部分(自主合作探究亮点之二)
四。
小结第二部分
五。
布置作业
检查默写1—2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教师在学生译课文时,抽查语句里的
重点词语.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
2、3)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
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
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
段,着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
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4.独立思考问题: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
什么?
5.引导学生掌握“寓情于叙”的写法特点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
该怎样认识?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I)
认真的多读才能体会出来的。学生带着此问题再次自读、细心体会,并找出有
代表性的语句,充分阐述自己的意见。
明确: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
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
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
“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
议,达到规劝目的。
学生思考
学生自译课文
⑴对照注释力求会翻译。
⑵思考哪些是议论文字,哪些是叙述文字。
⑶耍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归纳: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
当今;出师理由
报先帝忠陛下
记叙,抒情
学生思考,交流.补充
归纳:如上所述,这两段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
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Q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
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
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
报效的一片忠心。
从文章内容中去了解;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归纳(略)
重视文言文的积累
阅读和理解紧密结合,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使文言解读
轻松自然。
自己从文中的句子里去发现,感悟
了解三条建议的进步意义
了解寓情于议的特点,作者的用意
引起学生兴趣,转入对文章第二部分的学习
为理解“寓情于议”的写法打下基础
了解作者自叙身世的原因;为了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
愿。
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板书设计
出师表
诸葛亮
记叙抒情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伐魏决心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重、难点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执教者
个性化调整
Q
检查复习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体现合作探究意识)
四,综合全文(体现合作探究意识)
五、背诵课文,积累文化
六。
小结(合作探究最亮点)
五、布置作业
检查背诵
1,要求学生读出8、9段中作者的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3,分析第8段层次
师生共析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5,假如你是刘禅,看了诸葛叔叔的《出师表》以后,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感
受?
概括主题及写作特点
要求注意层次性,本文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感人至深,跟它的浓郁的抒情色彩
是分不开的。
指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提高的能力、受到的教育等。
2,对文中诸葛亮的认识
3.教师小结;读《出师表》
犹如聆听一位忧国老臣的声声叮吟。全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反复劝规刘禅要
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
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C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
代表作,是不朽的名篇。不管从哪个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汲取营养。
文中谆谆劝诫刘禅尊贤纳谏,严明法治,说明出师的目的和任务,披露自己的
忠心,情辞恳切,肝胆照人。
A,摘抄文中许多仍有生命力的词汇,领会词义,学会运用。
B,整理文中“以”“之”“于”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C、熟练背诵全文,默写第八、九段
D,写一篇《我眼中的诸葛亮》学习本文结束,教师点拨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学生齐读8、9段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明确: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
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学生畅所欲言
中上等学生回答,其他补充
多种形式结合背诵,师生共评
在反复诵读背诵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想体会。
如:本文词汇丰富,有不少词语,如疲弊、危急存亡、妄自菲薄、作奸犯
科、裨补缺漏、晓畅、和睦、计日而待等等,至今仍有生命力。
如:A,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
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是值得学习的。
B,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还有大量的合成
词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
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
知所云”等。
C.文中每句话既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既不用训斥的话语,又
不用卑下的语气,非常得体。应该很好学习和借鉴的。
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应条理清晰,思路清晰;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审慎
交友。
学生交流探讨
明确: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
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
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
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
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6
多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重视文言文的背诵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理解作者的意图出师的决策,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fill,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
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古典文化积累,帮助学生汲取优秀文化的营养。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倡多角度,有个性的阅读,让学生
在多种见解中产生思想的碰撵,迸发智慧的火花Q
围绕作品开放课堂,为学生的自由思索和学习创设空间与平台。
准确评价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具体所处的时代,而用现代的观点来思考又能使我
们得到很好的经验和教训。
注重积累,学会运用。
从多个角度引导思考方向,并激发学生将学习由课堂发展到课外,推动学习成
为“不终止于课堂”的自主历程。
板书设计
出师表
诸葛亮
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一一^一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诚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吴晓
出师表教案教学设计「篇三」
WEIDABANG
学习目标:
一理解本文的要领——亲贤远佞,以求修明政治,光复汉室。
二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一议论、叙事中显出真挚的感情。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却)中道(中途,半路)崩殂(cU古代帝王死叫
崩或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困苦努乏疲指人疲累;弊指衰败。这里指益州
物力不足),此诚(的确)危急存亡之秋(指紧要的时刻)也。然(但是)侍Ghi)
卫之臣,不懈于(在)内;忠志之士,忘身(自身,自己)于外者(表语中停
顿),盖(虚词,用在诉述的开头,表示原因)追(忆念)先帝之殊遇(特别的待
遇,多指恩宠、信任)欲报(报答)之于(代先帝的殊遇)陛下也。诚(确实)宜
(应该)开张(开扩)圣听(皇帝的听闻),以光(光大)先帝遗德(遗留下的美
德),恢弘(发扬)志士之气(指昂扬的精神状态);不宜(当)妄自菲薄(毫无
根据地轻视自己),引(引证)喻(比喻)失义(合理、适宜的事称义),以(以
致)塞(8堵,阻隔)忠谏(忠诚的劝谏)之路也。
分析形势,暗示不奋发图强则难与魏吴久持;再提出在不利形势下应利用有利
条件一文武官员追念刘备恩情,要把它报答给刘禅。建议开张圣听,用“宜”与
“不宜”作为告诫。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
采纳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宫中府中,俱为(是)一体;陟(zhi陟,提升)罚臧(善)否(zdngpi恶),不
宜异同(差异,异同,偏义复词,只取“异”义):若有作奸(邪恶不正)犯科
(做坏事触犯科条),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专管其事的官员),论(评判)其
刑(处罚)赏,以(用来)昭(显示,表明)陛下平明(公正明察)之理(治
理);不宜偏私(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使内(宫廷)外(泛指行政机构,包括
府中军中边疆等)异法也。
第二段:建议应当赏罚分明,内外一体。“内”“外”承上文,指宫中、府中
第一句起首以先帝创业立言,唤起刘禅对自身所负重任的重.视。第二旬讲幸赖
先帝善于用人,还有一批忠臣志士,从表达上看,语意凝重,定下全文基调。
不利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讲形势严
重,说明修明政治的必要性。
有利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说明修明
政治尚具备有利件。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
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效命这个好条件。
提出建议:“开张圣听”O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光先帝遗德,恢弘志
士之气”
对陛下进行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说明先帝创业的艰辛,
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提出“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的劝诫。
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提出“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的劝诫。
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举荐这些人的原因:“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亲贤的具体作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亲贤的
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C
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C
“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第1句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志趣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卑鄙”的意思是低微而鄙俗。
“感激”的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
当世之事”0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概括了
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夙夜忧叹的原因是“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
帝之明”。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疗表明伐魏时机成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
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6
第一句照应上段“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开
张圣听”。
总提期望与耍求。
叙述受命之后的心情与措施,表忠心。
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第一句起首以先帝创业立言,唤起刘禅对自身所负重任的重视。第二句讲幸赖
先帝善于用人,还有一批忠臣志士,从表达上看,语意凝重,定下全文基调。
不利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讲形势严
重,说明修明政治的必要性。
有利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说明修明
政治尚具备有利件。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
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效命这个好条件。
提出建议:“开张圣听”。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光先帝遗德,恢弘志
士之气”
对陛下进行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说明先帝创业的艰辛。
侍中、侍郎郭攸(y6u)之、费纬(yi)、董允等,此皆良实(诚实,老实),志
(志向)虑(心思)忠纯,是以(因此)先帝简(选拔)拔(选择)以遗(植i交
付,给予)陛下:愚(自称的谦词)以(认为)为(是)宫中之事,事无(不论)
大小,悉(全,都)以咨(征询,商量)之,然后施行,必(一定)能裨(bi增
添)、补(补益)阙(que同"缺"欠缺,不足)漏,有所广(扩大)益(益
处)。
将军向宠,性行(xing品性行为)淑(sh。善良)均(公平,公正),晓畅
(明了通达,精通)军事,试用之于(在)昔日,先帝称(称赞)之日能,是以众
议举(推荐)宠为(作,担任)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全,都)以
咨之,必能使行(hdng军队行列)阵和睦,优劣得所(处所)也。
三、四段;是第二段的分说,推荐文臣、武将们,根据他们的特点说明他们的
作用。
亲(接近)贤臣,远(疏远,离去)小人,此先汉所以(的原因)兴隆(昌
盛)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倾危衰败)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
此事,未尝(未曾)不叹息痛(怨)恨(遗憾)于桓(hudn)、灵也!侍中、尚
书、长史、参军,此悉(全)贞(正直忠诚)亮(忠直)死节(守节义而死)之臣
也,愿(希望)陛下亲之、信(信任)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以日来计算
就能等待其实现,意即不耍多久时间)也。
诸葛亮以汉朝兴衰的历史说明君王用人之极端重要,告诫刘禅要接近、信任正
直贤能、忠贞不渝的巨子°
第五段:从荐贤两段,用历史的经验教训归结提出亲贤远佞建议。希望刘禅能
做到,以兴复汉室。
小结;前半部分从形势分析开始,到具体建议,在出师前作周密安排,以求出
师无后顾之忧。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第二条建议“赏罚分明”,也都与第三
条亲贤远佞有关。第三条反复陈说,最为重要。
臣本布衣(平民的代称),躬(亲自)耕南阳,苟(姑且)全(保全自己)性
命于乱世,不求闻(WM名声)达(显达)于诸侯。先帝不以(因为)臣卑鄙(身
份低微,出身鄙野),猥(他i谦词,辱,使自己降低身份)自枉(屈就)屈(委
屈),三顾(访问,拜访)臣于(到)草庐之中,咨(征询)臣以(拿)当世之
事,由(因)是(此)感(感动)激(激发),遂(于是)许(应允,答应)先帝
以驱驰(驱逐奔驰,引申为尽力效命之意)。后值(遭逢)倾覆(倾倒覆没,意为
大败),受任于败军之际(时期),奉命于危难(nW祸难)之间;尔来(自那时
以来)二十有(ydu"又”:用来整数与零数之间)一年矣。
第六段: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
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追怀先帝知遇之恩,概括写自己不顾危难,二十多年来以效忠先帝为己任。
陈明因受刘备恩情,故愿效力。
先帝知臣谨慎,故(因此,所以)临崩寄(委托)臣以(把)大事(重大的事
情,这里指国家政务)也。受命(使命)以来,夙(s(i早晨)夜忧叹,恐(担心)
托付不效(效果、奏效),以伤先帝之明(明智,指知人之明):故(所以)五月
渡泸,深入不毛(不生长五谷,意指荒凉之地)。今南方已定,甲兵(武器军备)
己足,当奖(勉励)帅三军,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定(平定)中原,庶(shb
差不多、也许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测之词)竭(尽)鸳(疝能力低下的马,喻才能
低下)钝(血口愚钝),攘(好吨铲除)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到)旧都;此
(这)臣所以(“所以”:表所用之物,用来的)报(报答)先帝而(表并列)
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zh6nzhu6考虑)损(减少)益(增加,指兴利除
弊),进(奉上)尽(完全)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第七段:自陈己志,侧重写先帝托孤后,五年来自己竭忠尽虑地具体谋划。表
明报国决心,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并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说明此次出师伐魏
乃秉承先帝遗志、事在必行之举,同时也是“我”竭尽忠诚,责无旁贷的职分。
愿(希望)陛下托臣以(把)讨贼兴复之效,不效(成效)则治(惩处)臣之
罪,以(用,拿)告先帝之灵(英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谴责,处罚)攸
之、依、允等之慢(轻忽),以彰(zhdng显明,表明)其咎(jib罪过,过失)。陛
下亦宜自谋(谋划),以咨取(ZOU询问)善道(办法),察纳(采纳)雅(正确)
言,深(深切)追(追念)先帝遗((yi遗留)诏(zhdo)Q臣不胜(尽)受恩
感激!
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
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今当远离,临(面对)表涕(ti泪)零(落),不知所云(说)。
第八段、九段:从三方面提出要求:对自己,讨贼;对群臣,进言;对刘禅,
自谋。情词恳切,结束语中,饱含依依不舍之情。
小结:后来部分着重陈述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出兵准备的计划、安排。
一、整体感知
1.题解、主题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
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出师表”是在出师前对国家
大事的意见、建议。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
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
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
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
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
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诋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
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
表》。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恳切的言
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
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
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2.理解分析
第一段;分析形势,暗示不奋发图强则难与魏吴久持;再提出在不利形势下应
利用有利条件一文武官员追念刘备恩情,要把它报答给刘禅。建议开张圣听,用
“宜”与“不宜”作为告诫。比段的“内”、“外”,贯连下文。第二段:建议
应当赏罚分明,内外一体。“内”“外”承上文,指宫中、府中。第三、四段:
是第二段的分说,推荐文臣、武将们,根据他们的特点说明他们的作用。第五段:
从荐贤两段,用历史的经验教训归结提出亲贤远佞建议。希望刘禅能做到,以兴复
汉室。前半部分从形势分析开始,到具体建议,在出师前作周密安排,以求出师
无后顾之忧。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第二条建议“赏罚分明”,也都与第三条
亲贤远佞有关Q第三条反复陈说,最为重要。第六段;自叙身世,陈明因受刘备
恩情,故愿效力。第七段:自陈己志,表明报国决心,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并激
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第八段、九段;从三方面提出要求;对自己,讨贼;对群
臣,进言;对刘禅,自谋。情词恳切,结束语中,饱含依依不舍之情。后部分着
重陈述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出兵准备的计划、安排6
3.写作特色: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师前向
后主刘禅一他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
兴复汉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
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
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
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
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情,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
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他对刘
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咛,言词恳切,语重心长,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
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6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
“报先帝、忠陛下”之情全篇,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
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c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
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
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录,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卫之臣不
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还有大量的合成词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
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
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二质疑探究
1、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
诸葛亮首先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采纳
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2、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
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
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上效命这个好条件。
3、第一节作者分析了怎样的客观形势和主观形势?
客观形势;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
之秋也。不主观形势: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4、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根
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肩上的托付的担
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志。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5、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
安思危”。
6、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的。客观条件虽然堪
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Q在这样的形象下,做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
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7、诸葛亮在第2段中向刘禅提出什么谏诫?
讨论并归纳;诸葛亮谏诫刘禅理政要言明赏罚,对内廷和外廷的官员要一视同
仁,不要徇私偏袒。
8、内外文中分别指什么?用文中词语
内指宫内,外指朝廷。宫中、府中。
9、3、4两段的内容是什么?(用一句话作答)
其内容是诸葛亮向刘禅举荐用人。
10、此两段作者分别从那两方面作了安排?
作者分别从内政和军政上作了安排。为下文说亲贤张本。
11、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1)宫中;推荐良实,志虑思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Q
(2)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3)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11、第5段的内容是什么?
在这段中,诸葛亮以汉朝兴衰的历史说明君王用人之极端重要,告诫刘禅要接
近、信任正直贤能、忠贞不渝的巨子。
12、先汉兴旺后汉衰败原因分别是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3、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提出了三条建议。(D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2)严明赏罚。“宫
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3)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
人”。
目的是:(1)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
隆”,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
后方。
14、提出这三条建议表明作者什么政治愿望?
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14、第6段写什么内容?
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刘备三顾草庐,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优遇。
15、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
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
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
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作
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
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16、表达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什么?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第7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在这段,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报效先帝、尽忠蜀国的挚情和伐魏兴汉的华
图,并再次嘱咐刘禅耍信任郭攸之等“忠纯”之臣。
18、作者回忆对人生哪三件有重大影响的事?
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19、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
起什么作用?
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
本分°
20、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
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c
21、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2、第8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诸葛亮在这段中主要是劝勉刘禅要牢记刘备遗训,砥砺志行,用心国事,善理
政务,采纳雅言。
23、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名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
帝之灵”。(可联系北伐失败,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此绝非虚语)
24、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1)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2)书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以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三、知识积累实词虚词用法;
1.古今词义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非常恨。
布衣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今义:布的衣服。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今义;恶劣;不道德。
感激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
好感。
2.一词多义
效①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②实现、完成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激①感动,激动由是感激。②感谢臣不胜受恩感激。
道:①道路“中道崩殂”。②办法“咨潮善道”。
遗:①遗留"以光先帝遗德”。②给予“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为:①是。“仅为一体”。②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O③
做,担任。”众议举宠为督”。
论:①评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②议论。“每与臣论此事”。
无;①没有。“若无兴德之言"。②不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行:①实行。“然后施行”。②行为。“性行淑均”。③行列。“必能使
行降和睦”。
益;①益处。“有所广益”°②增加。“至于斟酌损益”9
而:①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姐”。②连接状语与调语。“可计日而
待也”Q
于:①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0②及于,给6"欲报之于陛下也”0
③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④到。“还于旧都”。
以:①用,拿。“咨臣以当世之事”。②而。“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
德”。③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④表时间、地
域等界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⑤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
3.词性活用
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恢弘志士之气。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此皆良实。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优劣得所。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亲贤臣。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远小人。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攘除奸凶。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阙通“缺”缺点稗补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题十八 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教学设计)2024年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下册
- 四平职业大学《DSP应用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体育学院《商业空间室内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民族大学《金融营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城市职业学院《操作系统原理理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华南师范大学《空间分析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9 猎人海力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 大量程固体物位仪表项目效益评估报告
- 盐城师范学院《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海南大学《算法分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JJG 365-2008电化学氧测定仪
- 2024年江苏太仓市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医院食堂计划方案
- 河北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
- (附件条款版)电话销售员员工保密协议
- 铁路专用线设计规范(试行)(TB 10638-2019)
- 潍坊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物业客服课件培训模板
- 人教版PEP四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学设计表格教案
- 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对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