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赣州市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赣州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2025年1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敦煌飞天壁画的传奇魅力,从它重见天日开始,就一直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在敦煌莫高窟中珍藏的这些珍宝,既是丝绸之路文化的精髓,也蕴藏着古人对“飞天”状态的神往。“飞天”并不是一个纯锌的中国文化概念,敦煌飞天的形象,其实是古代中原文化、丝路文化与印度文化特征的结合,体现出浓郁的多元文明色彩。这些“飞天”元素从十六国时期到元代都存在,而不同时期的“飞天”形象也有差异。最早的北凉时期的“飞天”形象,并没有后来的轻盈感,壁画的线条看起来比较粗粝,北魏时期的“飞天”则增加了裙摆的飘逸感,已经出现了衣服的褶皱细节。隋唐时期,“飞天”艺术达到巅峰状态,仙气飘飘、灵动美妙的形象大量出现。尤其是唐代文化雍容华贵面大气开放,“飞天”形象也色彩斑斓,极具灵韵。从五代到宋代,再到元代,“飞天”艺术风格趋于保守与内敛,这与宋人“内倾型”审美风格有关。有趣的是,敦煌飞天里的形象,并没有外国神话中飞行者常见的翅膀,它们能在视觉上给人以飞的感觉,在于“飞天”借助朵朵祥云、飘遮的裙装、复杂的褶皱等背景元素,这种“飞行方式”的能量,更像是来自人物本身的“气韵”,而不是借助外力:反观内在,通过提升内心的能量,来实现对外界环境的超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思维方式。在现实中,还真的有人尝试过“载人飞天”。有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万户飞天”的故事,但此事并无古籍记载,学术界对其历史真实性仍然存疑。不论其真实性与否,这个故事都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民族记忆,并将激励更多后人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精彩。目前在古籍中可以找到的关于“载人飞天”的记录,只有两次。一次发生在王莽时期,据《汉书》记载,王莽在征伐匈奴时,曾经招募各种奇人,其中就有一个号称会飞的人。史书上说:“或言能飞,一日千里,可窥匈奴。莽辄试之,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堕。”虽然创意很好,但即便在人身上绑上鸟的羽毛,也不可能让人真的飞起来。虽然这个人的飞行试验失败了,但他是中国的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尝试飞行的人,也算是无畏的先行者了。另一个“载人飞天”的事件,发生在北齐高洋时期。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齐的皇帝高洋十分残暴,曾经处死了很多人,但北魏有个叫黄元头的人,一度幸免于难。当时,高洋迫使他从高台乘风筝跳下,却不料黄元头真的做到了顺风飞行。不过,黄元头最后还是被杀掉了,但他的名字留在了史书上,并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增加了不少神秘元素。(摘编自黄西蒙《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飞天”元素》)在古代,“飞天”基本上只是艺术创作,在现实中,人类想飞向天空、探索宇宙,就必须借助科学的力量。但是,正是这些非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才激励着一代代人去探索未知的远方,就像远古先民面对一望无际的海洋,产生远航的冲动,我们在今天对于茫茫无际的宇宙,同样拥有探索的勇气。(摘编自黄西蒙《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飞天”元素》)材料二:千年飞天梦,世代鸿鹄志。勇于探索、志存高远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民族禀赋。早在战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描绘自己邀游日月的畅想:唐代李白也有“欲上青天揽明月”“手可摘星辰”等直率而浪漫的追求。到了近代,更有毛泽东同志一句“可上九天揽月”,激起亿万人民的凌云壮志。跨越数千年,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中华民族糊翔九天的飞天梦想却从未改变,探索宇宙、征服宇宙的鸿鹄之志也从未改变。磨剑七秩霜刃利,功不唐捐展锋芒。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从零起步,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再到如今神州十三号圆满完成任务,还有“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嫦娥五号”带回月球“特产”、羲和号带领中国进入探日时代······不到七十载的时间,中国不断加速前进,将脚印从地球印到太空、从火星印到太阳。而这一切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的航天人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深耕航天领域。既有字航员们以极高的意志坚持高强度的训练,更有“北京明白”等地面航天人,以大国工匠的严谨创造和守护每一次的“航天时刻”。七秩磨一剑,中国航天功不唐捐,终于在今天的浩瀚宇宙展露霜刃锋芒。星辰大海无穷极,迈步更越新征程。宇宙无穷、星辰浩瀚,中国航天的征途没有尽头。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2024年,将统筹推进空间站应用与发展和载人月球探测两大任务。在更远的未来,也必将有更高阶段的全新征程。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航天梦,一代人更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在中国航天的全新征程中,需要更多的新力量接过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接力棒,传承中国的“航天精神”,将个人的力量汇入星辰大海,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而不懈奋斗。(摘编自苍梧《追云逐月功不唐捐星辰大海未来可期》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敦煌飞天壁画魅力无限、价值非凡,这些瑰宝既是丝绸之路文化的精髓,又蕴藏着古人对“飞天”状态的神往。B.“飞天”的文化概念并不纯粹,而是融古中原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印度文化于一体,体现出浓郁的多元文明色彩。C.不同时期的“飞天”形象有不同的特点,其艺术风格由色彩斑斓到趋于保守与内敛,主要是因为时代在进步和发展。D.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1956年起步至今,用不到七十载的时间,将脚印从地球印到了火星乃至太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最早的“飞天”形象缺少轻盈感,线条比较粗粝,其艺术价值不及后来灵动飘逸的飞天形象的艺术价值。B.很少有古人尝试过“载人飞天”,知名度颇高的“万户飞天”故事并无古籍记载,一定是后人虚构的。C.“飞天”在古代仅仅是艺术创作,现实生活中,人类想要实现“飞天”的梦想,就必须借助科学的力量。D.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飞天梦想,这种探索宇宙、征服宇宙的鸿鹄之志一直延续到今天。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敦煌“飞天”形象的一项是(3分)A.梅兰芳编演的歌舞剧《天女散花》用绸带代替水袖,塑造了天女御风而行的形象。B.《抱朴子》中说:“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失人之本,更受异形。”C.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洛神形象以飞舞的衣裙和飘带来表现飞翔的概念。D.李白《古风》一诗中这样描写“飞天”:“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5.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伟大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有哪些内涵,请结合材料二内容加以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泰山,人向天的倾诉果衡我曾游黄山,却未写一字,其云蒸霞蔚之态,叫我后悔自己不是一名画家。①今我游泰山,又遇到这种窘态。其遍布石树间的秦汉遗迹,叫我后悔没有专攻历史。呜呼,真正的名山自有其灵,白有其魂,怎么用文字描述呢?我是乘着缆车直上南天门的。天门虎踞两山之间,扼守深谷之上,石砌的城楼横空出世,门洞下十八盘的石阶曲折明灭,直下沟底,②那本是由每根几吨重的大石条铺成的四十里登山大道,在天门之下倒像一条单薄的软梯,被山风随便吹挂在绿树飞泉之上。门楼上有一副石刻联:“门辟九雪,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我倚门回望人间,已是云海茫茫,不见尘寰。渐走渐高,泰山已用她巨人的肩膀将我们托在凌霄之中。我登上山顶的舍身崖,凭栏望去,远处凑述朦胧,不知何方世界。近处对面的山,或陡立如墙,伟岸英雄;或奇峰突起,逸俊超拔。四周怪石或横出山腰,或探下云海,或中裂一线,或聚成一簇。风呼呼吹过,衣不能披,人几不可立,云急急扑来,一头撞在山腰上,就立即被推回山谷,被吸进石缝。这狂啸着似乎要淹没世界的云涛雾海,一到岱顶石前,就偃旗息鼓,落荒而去。此时此景叫我感到泰山就是天地间的支柱。再回头,③看那些象征坚强生命的劲松,它们攀附于石缝间,不过是一点绿色的苔痕;看那些象征神灵威力的佛寺道观,填缀于崖畔岩间,不过是些红黄色的积木。倒是脚下这块曾使孔子小天下的巨石,探于云海之上,迎风沐雨向没有尽头的天空仲去。泰山,无论是森森的万物还是冥冥的神灵,一切在你的面前都是这样的卑微。这岱顶的确是一个与天对话的好地方,各种各样的人在尘世间活久了,总想摆脱地心的吸力向天而去,于是他们便选中了这东海之滨、齐鲁平原上拔地而起的泰山。泰山之巅并不像一般山峰尖峭锐立,顶上平缓开阔,这里有平台可徘徊思索,有亭可登高望日,有许多巨石可供人留字,好像上天在它的大门口专为人类准备了一个进见的丹样,好让人们诉说自己的心愿。我看过几个国外的教堂,你置身其中仰望空间阴森的弯顶,及顶窗上射进的几丝阳光,顿觉人的渺小。但你一出教堂,就觉得刚才是在人为布里好的密室里与上帝幽会。而在岱顶,你会确实感到“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不是在密室而是在天宫门口与天帝对话。同是表达人的崇拜,但那气魄,那氛围,那效果迥然不同。前者是自卑自怯的窃窃私语,后者是坦诚大胆地直抒胸臆,不但可以说,还可以写,而天帝为你准备好的纸就是这些极大极硬的花岗石。这里几乎无石不刻,大者洗削整面石壁,写洋洋文章;小者暗取石上缓平之处,留一字两字。山风呼啸,石林挺立,秦篆汉隶旁出左右。千百年来,各种各样的人总是这样挥汗如雨、气喘吁吁地登上这个大舞台,在这里留诗留字,借风势山威向天倾诉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意志。你看,帝王来了,他们对岱岳神是那样的虔诚,穿着长长的襄服,戴着高高的皇冠,又将车轮包上蒲草,不敢伤害岱神的一草一木。他们受命于天,自然要到这离天最近的地方,求天保佑国泰民安。你看,诗人来了,他们要借这山的坚毅与风的狂舞铸炼诗魂,李白登高狂呼“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杜甫沉吟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志士来了,他们要借苍松,借落日,借飞雪来寄托自己的抱负,一块石头上刻着这样一首诗“眼底乾坤小,胸中块垒多。峰顶最高处,拔剑纵狂歌”。将军来了,徐向前刻石“登高壮观天地间”,陈毅刻石“泰岳高纵万山从”。还有许多字词石刻,如“五岳独尊”“登峰造极”“擎天捧日”“仰观俯察”等等。④其中“果然”两字最耐人寻味。确实,每个中国人未来泰山之前,谁心里没有她的尊严、她的形象呢?一到极顶,此情此景便无复多说了。我想要造就一个有作为有思想的人,登高恐怕是一个没有被人注意却在一直使用的手段。凡人素质中的胸怀开阔、志向远大、感情激越的一面确实要借凭高御风、采天地之正气才可获得。历代帝王争上泰山除假神道设教的目的之外,从政治家的角度,他要统领万众治国安邦也得来这里饱吸几口浩然之气。至于那些志士、仁人、将军、诗人,他们都各怀着自己的经历、感情、志向来与这极顶的风雪相孕化,拓展视野,铸炼心剑,谱写浩歌,然后将他们的所感所悟镌刻在脚下的石上,飘然下山,去成就自己的事业。看完极顶,我们步行缓缓下山,天将黑时到了泰安城里的岱宗庙。这庙和北京的故宫一个格式,只是高度低了三砖。在中国就像只有皇帝才配有一座故宫一样,哪还有第二座山配有这样一座大庙呢?庙是供神来往的,而神从来都是人创造的。岱岳之神则是我们的祖先,点点滴滴倾注自己的信念于泰山这个载体,积数千年之功而终于成就的。他不是寺院里的观音,更不是村口庙里的土地、锅台上的灶君,是整个民族心中的文化之神,是充盈于天地之间数千年的民族之魂。我站在岱庙的城楼上,遥望夕阳中的泰山,默默地向她行着注目礼。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游览黄山和泰山时,都因景色壮美而感到无法用文字充分描述,这体现了作者对这两座名山的深深敬畏。B.文中提到泰山之巅平缓开阔,有平台、亭子和许多巨石,这些设施都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与天对话,表达心愿。C.作者认为泰山不仅是自然之美的象征,更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象征,体现了作者对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认同。D.文章结尾处,作者站在岱庙的城楼上遥望泰山,默默行注目礼,表达了对泰山以及泰山所代表的民族之魂的崇敬。7.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①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字既勾连起前面游黄山的经历,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游泰山的感受。B.句②每根几吨重的大石条铺成的登山大道,在天门之下像一条“单薄的软梯”,能够衬托出南天门的雄伟险峻。C.句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劲松比作“绿色的苔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攀附于石缝间”的劲松顽强的生命力。D.句④中“果然”二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们登顶前对泰山尊严和形象的种种期待,在登顶后得到验证的满足感。8.同样是与天对话,作者把在岱顶和在国外的教堂的感受进行了对比,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9.有人评价梁衡的作品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关切,为了使这一情感得到更直观化的表达,复兴中学摄影协会准备以泰山景观为主题拍摄一段视频。请结合文本内容,选择两处景观加以推荐,并写出各处的推荐理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楚大发兵加齐楚大发兵加齐B齐王使C淳于髡回之赵请救兵资金百斤6车马十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淳于髡者,齐之贤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届辱。威王八年,基太发兵加齐齐王使连于死之起请放兵介念百斤车马十胆。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窦满算,污邪满车,五谷蕃燕,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换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食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其后百余年,楚有优孟。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贪以姜枣,蒋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其后二百余年,秦有优旃。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秦始皇时,尝议欲大范围,东至画谷关,西至雍、陈仓。优旃曰:“善。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今麋鹿触之足矣。”始皇以故极止。二世立,又欲漆其城。优旃曰:“善。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漆城虽于百姓愁免然佳哉!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于是二世笑之,以其故止。(节选自《记·滑稽列传》,有删改)材料二:太史公赞语若雅若俗,若正若反,若有理,若无理,若有情,若无情,数句之中,极嘻笑怒骂之至,真是神品。(节选自李景星《史记评议》)【注】①穿圹(kuàng):挖掘墓穴。②赞:指古代评判人物的文字,一般放在史书纪或传的末尾。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赣州市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绝,断,与《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不同。B.引,带领,与秋词》“便引诗情到碧霄”及《出师表》“引喻失义”中的“引”意思不同。C.“故楚之乐人也”与《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这两句中的“之”用法相同。D.太牢,是古代祭祀的一种,指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整只)全备。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国能够搬来救兵,得益于淳于髡敢于讽谏的勇气以及齐威王的善听忠言、勇于改过的品行。B.文中“左右”直谏失败与优孟讽谏成功,在对比中彰显了人物性格,表现出优孟的诙谐机智。C.秦始皇曾想扩大射猎区域,优族假装赞同他的意见并提出可以利用其中的野兽抵御外敌进扰。D.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人都出身微贱,是滑稽令人发笑之人,但他们善于察情取譬借事托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2)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漆城虽于百姓愁费,然佳哉!14.《史记评议》中“若有理,若无理”这一说法如何理解,请从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人中任选一人,结合材料一中的事例加以分析。(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闻雁寄欧阳夷陵梅尧臣闲坐独无寐,原来更未阑。声长河汉迥,影落户庭寒。荆楚橘包熟,潇湘枫叶丹。南飞过三峡,试问故人看。【注】①欧阳夷陵即欧阳修,本诗写于欧阳修被贬为湖北夷陵县令之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颔联综合运用视、听、触三觉描写雁鸣声穿越银河、雁影投在庭院中的景象。B.颈联实写荆楚的橘子成熟和潇湘的枫叶转红,表现大雁所经之地的物候变化。C.尾联点出了大雁南飞的路线,并且希望远方的故人能够看到这些飞过的雁群。D.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清新,情感真挚,富有画面感,较容易引发读者共鸣。16.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如果你去“Citywalk”,走在夔州路上,可能会想到杜甫写自己独身在外望见落叶飘摇时感叹万分的诗句“”;走在橘子洲头,可能会想起毛泽东蔑视反动统治者的诗句“”。(2)小明要为爷爷书房里的一幅水月交融图想两句诗文,爷爷说诗中不能出现水月,他想起《赤壁赋》中“”,不曾出现“水”“月”之意象,却将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的画面写得绝美,得到了爷爷的称赞。(3)借代手法常被用于古诗词,如“青青子衿”中的“青衿”以衣饰借代人,请举出唐宋诗词中使用借代手法的句子:“..”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唐代女诗人鱼玄机才情英发,她的一首《感怀寄人》极深情。诗写道:“月色苔阶净,歌声竹院深。门前红叶地,不扫待知音。”为了等待她思念的人,她几乎要保全一个心灵的宫殿,不让它有任何改变。这个宫殿是这样寂静、幽深而神秘,晚来淡淡的月光,抚摩着台阶上的青苔。绿筠丛中,①荡漾着女子抚琴动操、声声思念的衷曲,②使这庭院衬托得更加幽深。③那是一个深秋季节,④在庭院里红叶片片飞舞,⑤落红满径。主人无心去扫,或者是不忍去扫,她要看到思念的人到来,沐浴在红色的世界里,踏在松软的红叶上,向她走来,那是怎样一种浪漫?诗中写青苔历历、红叶飘飞,婉曲地表达了时光暗转、思念不已的切切之情。花径不扫,透露出中国人精致的用恶。它反映出一种心境,不是慵懒,也不是而无心去扫,而是护持一片自然天全的境界。庭院小径上只有落花点点,才配称为“香径”,配得上人们到香径上去独自排徊。你可以想象,走在这样的香径上,日光照在小径的落花上,,别有风味。时有飘落的花沾到农上,又有淡淡的余香在身边瓶氲,真使人恍惚地感觉到,要去一片香国。“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产围挡施工合同
- 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合同
- 翻译劳务合同
- 高端智能设备生产与售后服务合同
- 血站采购合同
- 荒料开采买卖合同书
- 旅游度假区项目开发投资合同
- 山东科技大学《视频编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7 可爱的动物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统编版
-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智能传感与测试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四川师范大学
- DataOps实践指南(1.0)-中文版-2023.07
-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查房查房
- 鞋业-品质培训
- 中级会计实务所得税课件
- 起重指挥人员安全操作规程
- 精神分裂症的护理PPT
- JJG875-2005数字压力计检定规程
-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手册全面版
- 0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九章
- 公司与个人合伙买车经营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